说到印度电影,它总给Ywan君一种魔幻的感觉,既能有脑洞大开的无厘头,也能有直面社会陋习弊端的冷冽。
或许这也是印度电影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有哪些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印度电影。
我想,一定是那些能令人反思,引人共鸣的电影。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它揭露了印度现实社会底层人民的挣扎;
《杰伊·比姆》,它抨击了司法机构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
《三傻大闹宝莱坞》,它嘲弄了印度教育制度的僵化;
而Ywan君最近看完的印度新片《星期四》,则是我看过印度电影中对印度社会和司法控诉最赤果果的。
这部影片并没有把焦点对准以往那些阶级制度、种姓制度、男女不平等矛盾,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强奸罪。
2012年,一名23岁的少女在德里的公交车上遭到惨无人道的轮奸致死,印度黑公交轮奸案震惊世界,也引发了女性大规模游行抗议。
可人的生命不能只换来一场烛光游行,这个代价不能这么衡量。
这起案件之后,纪录片《印度的女人》与剧集《德里罪案》诞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印度强奸行为的泛滥和丑恶。
德里更是被人冠以“强奸之都”的名号。
女主奈娜,就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一个高端幼儿园的老师。
她漂亮能干,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以及老板同事的信赖。
但谁也不知道她正策划一个大阴谋——绑架16个小孩。
拉上纱窗,关上门锁,很快幼儿园落入她的掌控。
她伪装得很好,孩子们都未曾察觉,还一如既往地玩耍。
然而,意外发生,警察不期而至。
该怎么办?凉拌……她举枪伸出了门口。
警察迅速围拢,家长立马而至,媒体嗡嗡萦绕。
山雨欲来,满城沸腾,惊呼连连。
警察很焦虑,而屋内,奈娜镇静异常。
警方立马询问“你要如何才能结束这一切?”
奈娜立马反唇相讥“哪个白痴告诉你我要结束这一切?好戏才刚刚开始。”
奈娜顺手向警方甩出一个条件——1个小时五千万卢比。
就这么简单?显然这只是开胃菜。
警察也没闲着,立马暗度陈仓,想来个突袭。
谁知,媒体来了个网络直播,警察行动反被奈娜监控。
这……猪队友真是哪都不缺。
奈娜自然不甘示弱,当老娘是软柿子?走着瞧。
直接用火力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之后,一段视频随即传上网络,家长群里立马一晕一伤。
警察局长这边满脸黑线,直接把行动指挥官发配“边疆”。
奈娜趁热打铁,甩出第二个条件——我想和印度总理通话。
What?你咋不要和美国总统通话了。
但警方被奈娜用小孩拿捏得死死的,没办法,只能向上请示。
总理立马落入两难,聊还是不聊?
不行,这种小贼不能惯着,国家脸面何在?选举将至,要考虑民意呀!
呵呵……,你们的意思是之后给这些小孩立个纪念碑就行了?
一股韩影的调调油然而生,这是要黑政府的节奏?
还好,女总理力排众议,与奈娜开始通话。
可谁知,奈娜一上来就说出自己的第三个条件——我要和你见面。
这……女总理立马骑虎难下,被摆了一道。
警方那边一番排查,逐渐发现奈娜的目的似乎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前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曾说:“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
印度的犯罪泛滥,显然是整个社会的正义缺乏。
司法机构如看惯黑夜那般,习以为常,无所作为。殊不知,黑夜并不该被习惯,而是需要一种光明,即便微弱也能让人在黑夜中看到希望。
只不过有人选择了等候希望,而有些人选择了成为那道光。
显然,奈娜选择了后者。
凭什么女性因为这种人渣的罪恶需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抚平?
凭什么普通人只能用这种最决绝的方式来博取支持?
凭什么罪犯可以只需几年监禁,甚至逍遥法外,而受害者却要压抑一生?
一句“她是整个体制的受害者”就能解释全部?
显然不行,被忽视的不仅是案件的事实,还有被害者最朴素的情感,那是普通人最基本的诉求。
当她们被看成一份份案件的编号,一串串被统计的数字,一个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当她们在不断地抽象中,被贴上标签,不再具体,失去价值。
无疑,这才是最可怕的。当一个个鲜活的人被冰冷的数字所取代,那么他们存在世间的价值已被无情地否定。
也意味着掌握着世界大部分资源的人会让剥削更加肆无忌惮。
前2年大火的网剧《沉默的真相》不也是如此吗?
所以,检察官江阳以自缢的方式发出最绝望地控诉;
所以,鲁迅以笔迸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所以,奈娜向全世界揭露自己的伤疤,用枪逼迫全世界倾听她的愤怒和绝望;
我想,当受害者被迫拿起枪,向全世界鸣不平,那么这是全社会的悲哀,是我们把枪递给了她。
可是,我也认为那些《前程似锦的女孩》不该用最冷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恨意。
徐翔曾说:“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有毒的种子永远长不出正义的大树。”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也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人性是复杂的,并不存在单纯的善与恶,很多时候,两者之间是相互转换或者共存的。
人并无所谓的绝对正直,只不过女人受到的诱惑不够,而男人付出的代价太高而已。
深渊产生的本质是个体缺失了“更高价值”追求而形成的空洞,没有“更高价值”追求的人越多这个空洞就会越大。
但奈娜没有哲学家深邃而敏锐的洞察力,看不见它的存在。
所以,她才被仇恨与不甘所蒙蔽。
试想,奈娜的任何一个错失都可能让一个小孩丧命,让一双父母悲痛欲绝,让无辜者卷入纷争。
暴行只会衍生出更多的暴行,而悲伤将成为永恒的旋律。
每当我们表达对不公的愤慨时,
是否能扪心自问,时刻保持自省?
是否我们比想象中更幽暗?虚伪?邪恶?
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是否我们内心的恶会催生更大的恶?
是否因为自己所认为的正义,而肆意物化他人,让其成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
是否在自我感动的执念中,漠视他人的情感,而不自知?
当然,这里的我们是指我自己。
同样,我也认为当看到世界的不公,需要感到愤慨。
正义一直存在,它就像圆圈一样,没有人能画出,但客观存在,让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正义可能迟到,但请相信不会缺席,请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去熨平内心的褶皱。
而周围的人也请给予足够的关怀,对于创伤与修复不妨看看Ywan君在这篇(《月亮之光》一个拥抱后,请让生活回到从前)提到了五步法。
影片的结尾用字幕打出了
“自从你观看这部电影(128分钟),
据统计……
在我国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
我们总说人能影响人,但真正能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时候,所谓的影响,其实只是片刻的感动。
那么,请你认真思考一下……
你看到这里花了多久时间呢?
本文完~~~
推荐评分3.5/5.0,整个故事的逻辑性还有所欠缺,特别是那突然的镜头拉近,配上那惊悚的配音,多了着实有些令人笑场。不过瑕不掩瑜,上一次有这种感觉的还是《误杀瞒天记》。喜欢TWIST的朋友不妨周末得闲看看。
首发于:
微信公众号:随便写写的Ywan
头条号:Ywan电影日记
“自你开始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
以上这段骇人听闻的内容,出自印度新片《星期四》的结尾字幕。
前几天,这部电影突然冲上了豆瓣热榜,引起了我的关注。
但想聊透这部电影,可能要跟我以往用的那套评判体系不太一样。
只客观聊视听感受,《星期四》基本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惊喜”。
常规的印度宝莱坞+美国好莱坞拍摄手法,色调偏暗、没有歌舞。
本片的主线“幼儿园绑架案”,采用线性叙事逻辑,靠信息密度较高的闪回,来推动剧情向前。
电影的镜头质感,算是中正平和、无功无过。
为了凸显女主暴怒的微表情变化,突如其来的推镜头,甚至有点让我出戏。
但是,我个人认为,《星期四》依然值得聊一聊。
因为它的主线故事,可以看作是印度版“逼上梁山”。
而且比起《调音师》、《起跑线》、《三傻》等经典印度电影,《星期四》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设定:
里面没有穷人。
女主奈娜是接受过法学教育的城市青年,能在CBD的大平层开私立幼儿园。
女主的未婚夫家世显赫,未婚夫本人是高级律师。
绑架案中孩子被绑的家长们,也都是的印度有头有脸的中产阶级和公众人物。
把主角团定成清一色正咖喱旗精英人士,就代表电影的背景设定,摒弃了大家常见的”“城乡矛盾”、“宗教矛盾”和“贫富矛盾”。
《星期四》选择了一个更尖锐、也更直观的话题:
强奸!
如果你关注过相关新闻应该知道,有部分印度男性的欲望过于“高涨”。
被他们施暴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女人、男人、家禽家畜等等等等。
这群畜生为非作歹,但印度当局却……
怎么说呢,不能说是严加管束,只能说是放任自流。
政府立法和执法形同虚设,民间的舆论也更偏向施暴的畜生。
强奸犯不一定被依法宣判,受害者却还要遭到愚民们的二次伤害。
套用“裙子太短”这套典中典,受害者轻则社死,被称为“荡妇”云云。
重则被家族、宗族的暴民们处以私刑,物理上死无葬身之地。
*看看这都是人话吗?
这个时候,就能看出来,影片中奈娜精英设定的妙用了。
奈娜是一位都市精英女性,自小受过高等教育,可谓前途无量。
但是,她有一段非常悲惨的少年时光:
求学时,奈娜被两个暴徒强奸,从此命运发生了改变。
这种经历,有点类似国产老剧《孽缘》的设定。
在暴行发生时,奈娜也曾试图向警察可汗求救。
但那会儿可汗却并不上心,因为他正在办一起能扬名立万的大案。
可汗虽然接了奈娜的报案,却对强奸案完全不上心,导致犯人一直逍遥法外。
可汗破了大案,成了印度警察之光。
奈娜却因为可汗的无视,从此作下了心病。
终于,在案发当日、也是奈娜30岁生日当天,她藏在心里的怒火爆发了。
她绑架了自己幼儿园的孩子,并点名要可汗来经办此案。
紧接着,来给学生送蛋糕的司机,又不小心看到了奈娜的手枪。
与此同时,幼儿园的女仆又因《美队2》同款忘拿手机,误入绑架现场。
到此,两个倒霉蛋也被奈娜绑成了人质。
这里看上去是个巧合,但编剧在这里,留了个有点牵强的伏笔,咱们到后面再解释。
奈娜威胁警方,要么打5000万卢比,要么她就每小时枪杀一名孩子。
在“枪杀”第一名孩子之后,收到钱的奈娜,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请印度总理跟她连线后,又要求总理亲自到场,跟她聊聊。
在警方的视角里,这就是一起绑匪持有军火的绑架案。
罪犯不仅绑架了孩子,还要绑架民意,逼总理现身。
在场的总指挥女警官表示,对待这种虫豸,必须出重拳。
于是,她一开始的策略就是派出特警队,强攻奈娜的别墅。
结果,特警队还没等摸进房间,就因为有记者直播了全程行动,让别墅里的奈娜看了个精光。
强攻失败,想救孩子似乎只能请总理出面。
总理府的幕僚,却坚决反对总理跟奈娜谈判。
他们认为总理这是向罪犯屈服,会严重影响接下来的竞选连任。
至于现场的记者和媒体,则是一边直播,一边隔空谴责奈娜。
但是,别墅里的情况,却完全是另一幅场景。
奈娜正带着孩子们看动画片、吃蛋糕、睡午觉。
那个让她直播“枪杀”的孩子,也只是做戏给外面看,奈娜用的是空包弹,孩子好好的。
而奈娜做这一切,为的就是逼总理出面。
她作为强奸受害者,要向总理痛陈厉害,让印度政府立法制止强奸。
总理最终力排众议,在可汗的保护下,来到了奈娜的别墅。
奈娜开启直播,揭露了那段不堪的过往,并在众目睽睽之下枪杀了被他绑架的司机。
哦对了,这个司机就是当年强暴奈娜的那个畜生。
奈娜不惜以身试法,做下这个局,除了逼总理修改法律,也是为了钓司机上钩。
前文我提到的,司机来给学生送蛋糕,以及“不小心看到奈娜的手枪”,也是奈娜有意为之。
这段发生在结尾的反转,其实挺生硬的。
“司机是个畜生”,按理说是本片源起的重要线索。
在总理面前乱枪打死司机,则应该是本片最有爆点的段落之一。
但司机这条线索,在影片前一个半小时,几乎没有任何铺垫。
此前司机和女仆试图逃跑,奈娜一枪打中司机脚背时,奈娜还为他包扎过伤口。
这波突如其来的反转,我个人觉得,更像是编剧一看进度条差不多了,找了个结束故事的切口。
顺便给观众送上一次,女主手刃坏蛋的快意恩仇。
不能说是败笔,但这么操作让片子的收尾过于仓促。
最终,奈娜因为绑架和杀人,被送进了监狱。
但受到此次风波的影响,总理开启了关于强奸罪最高死刑的立法推进工作。
总的来看,也算是个意料之中的happyending吧。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第一时间去查了一下印度强奸罪的量刑标准。
按照百度给出的答案,目前印度强奸犯顶格是判无期。。
前提是,你能保证抓到犯罪的畜牲们。
再想想如今在台上对内摆烂、对外挑事的莫迪老仙。
《星期四》最终的结局编排,包括对那位女总理的形象刻画,大抵也只能停留在“人民美好的愿望”层面。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本片,大概就是:
“一位女性以近似恐怖袭击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直达天庭的上访。”
这个设定非常印度,却让奈娜的形象,陷入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矛盾。
你说她是坏人,她以深陷牢狱为代价,揭露自己悲惨的过往,替全体印度女性,乃至为世界女性喊话。
你说她是好人,她又确实策划并实施了绑架案。
尽管没有伤害无辜的孩子和女仆,但确实给这些家庭带来了恐惧和精神伤害。
奈娜的行为,就像看《三体》评价叶文洁一般,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不对。
对于奈娜的评价,与如何解决印度的强奸案一样,我实在想不出答案。
又或者说,在编剧眼里,印度存在的这种顽疾,只能靠暴力来解决?
这里也希望小伙伴们,在评论区各抒己见,咱们一起讨论。
除了把强奸这种社会议题,以极其尖锐的形式展现出来外。
《星期四》在很多社会议题上,也做了有限但尖锐的表现。
比如,片中的媒体基本属于是为了流量和收视率,无所不用其极。
在案发之初,警方曾经不顾被劫持儿童安危,发动过一次强攻。
结果进攻还没开始,所有画面就已经被记者直播出去,直播内容正好让别墅里的奈娜看到,进而导致进攻计划破产。
媒体不仅给警方救人帮倒忙,更是疯狂捕风捉影带节奏,以至于道德绑架打算救人的总理。
这波操作,就像极了前两天咔咔瞎蹭热点的个别媒体。
此外,就是总理的幕僚团队。
影片里的总理,舍身救人的意愿还挺强的。
但秘书开口选票、闭口选举,总之就是拦着总理别去。
这种选票大过天的政客行为,实在跟他们明面上伟光正的德行不太相符。
哦,现实世界的印度政府早就开摆了啊,那没事了。
类似暗讽社会的小细节还有不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原片,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是《星期四》值得拿来讲的原因。
它揭露了印度强奸泛滥,但它又不止揭露了这一个社会议题。
这种要素较多,却能突出关键点的情节编排,让我愿意去看,也愿意去思考。
更愿意担待一下,它并不算太出彩的质感。
可能,这就是《星期四》神奇的地方吧。
那咱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
如果小伙伴们喜欢的话,不妨动动小手点个赞和关注。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没有这样一群人,受害者有罪论,说话从来不考虑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感受。之前有个新闻报道,有个高中女生,学习优异,因为班主任的猥亵她得了抑郁症,旁观者给她泼脏水,而那个犯罪分子却仅仅受到轻微的学校的处罚,是的学校没有报警,而后面再报警警察也轻微处理了,而无耻的老师名义上是道歉,却口头威胁受害者,后面这个女孩选择了跳楼自杀。而只有她的死才换来这个老师开除教师队伍。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那是绝望的。也许很多人并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可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甚至自己不是下一个?
大概把时间顺序缕一下哈。
一.十几年前,女主还是中学生,在校车上,被校车司机强奸了。
二、女主回家,父母报警。但警察没当回事。
①警察当时在办一件重大案件,破案后,警察得到提升,成为去全国知名警察。
②女主母亲多次找警察申述,但没引起重视。
③女主被强奸的案件没有破案。校车司机逍遥法外。
④女主父亲悲愤去世。
⑤女主得了抑郁症。
三、
《一个星期四》关于印度强奸,关于印度体制 她为什么要这样子?动机 多方的视角来增加紧张感 她真的把小孩当傻子,而且孩子真的这么听话?! 她精神不稳定 直播的延迟7-8秒 像极了政府和警察之间的延迟,警察和新闻记者之间的延迟,新闻人物和公众之间的延迟。 在此期间,像你这样的人,给新闻添油加醋,毁掉了别人的生活。 整个国家都在运行延迟模式上。 原来抑郁的背后是儿时的记忆 被强奸的案子被忽视被延迟。贾韦德 警长,请逮捕强奸我女儿的人!!!! 我们忙着查138的大案,想成名,我们赢得了名声,但我们忽视了一个小孩子儿时的创伤。奈娜所做的现在都是我的责任。 所以她儿时的创伤发生在星期四,现在也发生在星期四,是她的生日左右。所以她不过生日不想想起回忆 这又是我们体制的受害者。 后来发现她从来没有杀,只是和儿童玩游戏制造被杀的情况。 她对警察说最后一个要求:? 我猜也是和警察演一场戏 1.将5k万卢比转给那些被强奸的受害者 2.对强奸犯处以死刑,我学过法律,知道你一个无法通过,… 全国没16分钟就有一个人被强奸… 人们喜欢装聋作哑,视而不见,除非在他们耳边大喊大叫。 当罗希特(未婚夫)拥抱我时我要花好长的时间来适应这一切没事,然后他知道我的事他也会离开我。有些人能控制自己有些人却受不了上吊了自杀了,难道我们这些受害者只配得到一场他妈的烛光游行(葬礼)吗? 我都理解这些,但是这些孩子有什么错? 如果我不利用孩子,你们这些警察和你会来到这里吗?强奸我的人也不会被抓。 强奸犯试图夺枪射杀奈娜,不过贾韦德的枪里没有子弹。这应该也是一个实验,不然为什么他会惊恐为什么想杀死她。 奈娜依然被依法处理,不过她的提议是没有错的!!! 立意不错,不过很多镜头处理还是不够细心,开头和有些前半段有些拖沓。 其实结构有一点点的像《我不是药神》
这个电影让我又爱又恨,喜欢的是激进的弱势群体维权的主题,讨厌的是影片表现的形式。
先说不好的部分。本采用的是非常商业的拍摄模式,无论是剧情的一波三折,还是惊悚的调度,还是快速节奏很好的剪辑。当然从一个商业片角度来说,本片是非常成功,但这不符合主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不应该拿来娱乐,过于戏剧的桥段会喧宾夺主。
而且有些bug,比如那个假装被杀死的男孩,女主在录像,观众不可能没看见她开的是空枪,因为男孩身上没有血。还有总理不可能真的会面的,通话已经是极限了,现实中女主这样的人早就被狙击了。
然后让我们谈谈本片背后的主题。
关于她个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痛苦需要被感受到。像被强奸这种事,即便经过十多年的心理治疗这种东西依然不会消失,这像是ptsd一样,它化作了另一种东西依然纠缠着你。即便是她的未婚夫抱她,她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一瞬间毁灭一个人的一生不过如此。有些事情不会忘记,愤怒必须得到释放。她是一个极端的女权主义,她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来谋求让女性的基本权益得到国家重视的机会。这比那些只是单纯维护自身权益的田园女权强太多。当然很难说她绑架孩子们行为就可以被她初衷正当化。我也不是很认同她的行为,即便她除了这么做之外别无他法。这是一个典型的电车难题。但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有些人敢于去做这样模糊的道德抉择,敢于承担世人的咒骂与唾弃,坚持于自己选择的道路。后世我们称这些人为殉道者,圣人。也许她只是一个受刺激被激怒做出疯狂行动的偏执者,又或者她大过于我们其他人,而我们以当下的眼光还不能理解她。
“人们都是聋子,只有这样大声的说他们才能听得到”。如果人人都能互相关心他人,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运气这种东西。看到电影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她可以收集抢劫犯的资料,她可以给印度司法部投诉,她可以联系非政府组织或者组织人们进行游行示威。但是稍微想了一下这无异于异想天开,我问我自己,你认为政府蠢到不知道每16分钟就有一个女性被强奸,你认为警察没有能力调查出抢劫犯是谁。不,他们只是不在乎。“难道我们应得的只有蜡烛游行吗”,说的可太好了。我很喜欢那个虚伪的女主播的桥段,她的同事说有一个幼儿园被劫持,她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知道了那就是她儿子的幼儿园,瞬间崩溃,只有针扎在你的手上你才会痛。就像大众一样,人们并不真正关心他人。我认为每一场悲剧的背后都是人们冷漠的结果。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你的权益,除非你强迫他们。
女性在这一个国家的地位。我没有特指印度,我认为这是世界普遍的,很多国家的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出于弱势的地位。关于对女性权益的不健全的本质就是对女性的歧视,这是隐含在国家掌权者的潜意识里的,即便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电影里的秘书对女总理说你太过于情感用事,因为你是...。即便她已经成为总理了,其他男性依然认为她作为一个女性的决定是不明智的,这是一种固执的本质上的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可见这种偏见有多么根深蒂固,即便这个国家已经有了女总理。贫穷与无知都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这种偏见。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是男性的不完美复制体,女性没有理性的灵魂,最为有史以来最有智慧的人之一竟然得出这么荒谬的结论,这是荒谬的,也是可怕的。这种根植于民族的偏见才是根本原因,而不幸的是这也是最难改变的。片中给了光明的一面,立法成功。更严重的刑法必然削弱强奸事件的发生,也能引起人们对女性的重视。但这种偏见不可能消失,这不是任何法律能改变的。一个社会的习俗与道德才是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基础,这些没有明文规定,也不理性,但如果你想加入这个社会就必须遵守,否则你就无法生存,很不幸这种对女性的不公平刻板要求就是很多文化的一部分。这只能够靠一代代新人去接受更加开放文明的思维才能改变这一点,好消息是尽管公平的进程走的很慢,但是它一直不断的在走。比如现实中,印度强奸犯最严重确实可以判处死刑。但这样进步正是温和化的Naina们不断推进的,她们值得所有人的致敬。
哦,我突然想起美国的堕胎法案。想想就荒谬都2022年竟然搞这个,还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就如乔治卡林所说,他们不是反堕胎,他们就是在反女性。每一次这种新闻都能让我重新刷新人类的sb程度。
Since you're started watching this film, as per statistics, 8 women have been raped in our country. 在你观看这个电影期间就有8个女性在我们国家被强奸。我想不会有人不会对这句话不产生丝毫触动,她们不是数据,都是活生生的人。
意义大于形式,只是形式过于一般。
一般这种类型片,男性罪犯要求的是保护家人,或者像小丑要求无政府主义。女性罪犯要求的是修改法律用以保护所有弱势群体。是不是只有受害女性被逼的要杀死你们的孩子,你们才能听她的控诉?如果这样的“弱者”多一点,可能强暴还会少一点。别再欺负女人,否则让你们断子绝孙。
节奏、叙事、反转其实都是非常常见的,包括那个男孩的生死其实都算不上悬念,但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类型的拼贴和操持,而是最后敞开动机时的控诉,如果那些控诉不能完整表达出来,前面的一切铺垫玩得再花哨、再悬念迭出也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总觉得这一类印度电影或者韩国电影有力量的原因。所以说,不是简单去学前面那些类型化的叙事方法,而是要争得最后那些诉说的可能性,但这显然又是电影之外的事了。可很多时候都是电影之外的问题裹挟着电影本身和电影之内的问题。
这类社会话题电影,总感觉或多或少有点道德绑架观众,尽管故事不合理,拍摄手法劣质,表演呆板,但喊出一句印度每16分钟就有人被强奸,好意思给低分吗?但电影差就是差!别看!
为什么明明是一部保护女性的法律,却有年龄限制?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大家都以为孩子们是受害者的时候,却不知道有一个人在用自己的力量拯救着他们,她身为抑郁症患者,却仍努力把欢笑带给这些孩子。印度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至少还有人会思考,并通过电影这种方式去警醒别人。不止印度如此,很多国家都有各式各样的法律,但制定法律的是人,选择实施和是否遵守的也是人,如果仅仅因为有某部法律存在就代表社会变得更美好了,那只能说想得美……
看完之后,觉得可不能让陈思诚、肖央看到这个片,否则就会有《误杀3》了,没准儿还让佟丽娅演。本片以一起人质劫持为导火索,一路揭秘和转折,找出劫匪背后的动机。最终的焦点是同理心,编剧成功玩转了希区柯克的罪孽转移法,对腐败的主流媒体和警察机关进行了精准的打击,展示了印度社会是如何轻视女性问题和心理健康的,虽然有些太过理想主义,但看到最后还是给打了一股强心针。
女性当上总理,依旧会被越权,被试图当成傀儡,多么可笑。只有印度女儿,才能为印度女儿呐喊,多么可悲。
她挟持了16个孩子但没有伤害过他们 孩子们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任何恐慌情绪都没有。她勒索了政府五千万卢布 全捐给了受伤者自己一分没留。她把自己的伤口扯开给世人看 被大家咒骂被误解成抑郁至病的疯狂人士。她要什么?她希望强奸犯可以得到惩罚 她希望那些坏人不要再逍遥法外 她希望可以让全印度的女性能拥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希望其他国家也能借鉴一下这个意义重大的星期四 不要让提出那么为广大人民着想的途径变得那么极端卑微。
这电影太好了 大受震撼 故事推进的太好了...有深度 有高度 一部完全没有歌舞的印度片 你能想象它多精彩吗
这类型电影不少 前面其实挺套路 但是后面是真的没想到畜生就是那个司机那一瞬间有被震惊到起鸡皮不管怎么样结尾有一个案例被判死刑那就离刑事立法不远了吧
一堆人都在评论里说像误杀2,殊不知误杀系列都是翻拍的……建议陈思诚马上买下这部翻拍权去做误杀3,不用谢。
立意甚高,可惜叙事上过于理想、也过于温柔,整体节奏太拖,核心诉求给的太晚,导致情绪推进较为强行,该爆的时候没爆起来。(说句题外话,平庸之恶真的无时不刻不在上演。)
印度女性也觉醒了吗 好棒!
《星期四》的立意很好,类型片包装也不错,开头结尾很高能,但过程非常拖沓,不是很喜欢。
豆瓣印度片的分真的是高的离谱了6分的片子能到8分?印度警察拍的和搞笑一样,嫌犯持枪直接开门单挑打警察,劫持了一堆人质结果警方没派一个谈判专家与之周旋,傻乎乎的让罪犯一个人掌控全局,搞笑的还有嫌犯的家属近况居然警察不调查,隔了N久了男主回来了才想起问她亲人,这TM谁能告诉我还有哪个国家这样拍不被骂 还被打8分叫好的,哈阿三粉的真是够了
我非常同意的评论是:电影意义大于形式。故事&人物&拍摄手法,除了开头结尾,我真的只能给两星。还有那个恐怖片版的运镜,我希望导演反思一下 全片最佳,是最后的英文结尾字幕
愿女性的苦难能够早日结束
个人呼吁没用,只得绑架集体了。韩片味拉满。题外话:印度人看待问题、拍电影时的迷之自信,实在令人迷惑。一方面,你会觉得多么自不量力,另一方面,他们付诸实践时的坚定,又那么令人肃然起敬。
女性生存环境太不易,绑票劫持只为发声话语权。印度总理沉重道:这又是一个我们体制的受害者。故事展开和反转也是狗血到有点无语,但看到别人家能拍咱们只能干瞪眼的题材时,评价总是不得不加多一星……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的片尾字幕久久的在眼前留遗……这电影能看到国内外进几年好多同类型作品的影子,远到《3年A班》《沉默的真相》近到《开端》《新蝙蝠侠》……罗翔好像说过: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我想说:如果一个社会把最普通的老百姓,最该被保护的受害者一点点逼成了罪犯,逼成了施暴者;一个生态把大家都愚化成了键盘侠和冷漠的旁观者,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沉默的帮凶,更是下一个潜在的被害者和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