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了袁老在国家缺粮饥荒的年代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并最终成功培育出了亩产千斤的杂交水稻。
由于当时现有水稻产量不足,国家急需高产水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袁老临危受命,从事高产杂交水稻的研究。一开始袁老在稻田中发现一株高产的天然杂交水稻,袁老对它悉心照料,满怀希望与期待的看着它长大。可是在其培育出的后代中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并没有实现高产。果然,成功没有那么简单。所以炎炎烈日之下,袁老的身影继续出现在实验田中,实验田见证了袁老为了高产水稻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加之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研究杂交水稻除了技术上的难题和身体的劳累之外,还有革命斗争的阻挠。比较好的就是袁老关于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研究成果受到领导的重视,所以在文革期间受到了“特殊”的保护,不过想一想也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要想认真从事科学研究阻力重重,危险不断,保护都是有限的。
在用了10年的研究时间后,袁老还是没能给出让人信服的成果,所以对袁老的各种怀疑与不信任也随之而来,毕竟研究需要消耗国家的研究经费与资源。可是袁老铁了心要研制出高产水稻,他对大饥荒的情景刻骨铭心,他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于是,袁老整天与水稻、种子、实验田、泥水为伴,继续为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呕心沥血。
为了高产杂交水稻的培育,袁老来到远离家乡的海南从事研究,如此也就不能好好陪伴家人,履行自己作为儿子、丈夫或是父亲的责任,不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甚至在父亲去世之时,袁老都不能送父亲一程,父亲去世的消息也是之后才知道的。为了不影响袁老的研究,父亲离世之前,说了他去世所有的亲戚都要来,袁隆平不能来,可是在这种时刻,有哪位父亲不想自己的儿子半伴在左右呢。正所谓忠孝难两全,为了对国家、对人民的大忠,袁老甚至都没有机会完成自己对为父亲的养老送终孝。
最终,袁老成功的培育出了亩产千斤的杂交水稻,为国家、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全世界多少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一路走来,袁老确实不易,他付出了太多太多,承受了种种艰辛,也遭受了他人不断的怀疑与嘲笑。可是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是他的愿望,是他热衷的事业,也是他的执着追求,只要在稻田里他心里就美啊。
真的特别佩服那个年代袁老他们这样的人,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充满了热爱,为了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他们甘心吃苦受累,在艰苦危险的岗位上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只要国家有需要,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心中的满腔热血,与困难不屈的斗争着实震撼着这个时代的我们。
现在袁老以91岁的高龄离我们而去,国士无双,袁老千古。希望袁老能够在天堂见证明天更美好的中国!
影片以朴实的镜头语言详细叙述了袁爷爷从当老师到搞科研开始,一步一步杂交选育研究出杂交水稻的故事,以国外记者的采访为叙事结构,穿插着交响曲的转场也为影片的推进奠定了基调。
正是因为袁爷爷的坚毅不拔和坚持不懈才能够在困难的历史时期取得成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他说“饥饿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为了让天下人民摆脱饥饿都能吃饱饭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正如袁爷爷在影片中讲的一样,“粮食和人类的关系,大地是母亲,我们应该尊重她,种子是生命,我们要呵护它。”袁爷爷不仅幽默风趣,学识渊博而且不失主见,正因为他不随大流,不从众,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反对权威尊重科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在每一次挑战中都坚持原则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为人民为国家为后人带来不可估量的贡献。
袁爷爷的成功不是偶然,袁爷爷的成就也不是唾手可得的,在遭遇同事的排挤挑拨,“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科研经费被停拨,甚至差点因为“错误言行”被批斗,在诸多困难下他没有放弃,幸得党和国家重视,成洪涛厅长的慧眼识才,才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奇迹。
影片结局,由真人出镜的袁爷爷用英语和记者谈起自己的梦想和毕生的追求目标更是把影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爷爷在长沙辞世,这位让中国14亿人民吃饱饭的巨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会一直活在人民心中。
袁隆平院士说,“我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坐在禾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是袁老用一颗公心和大半辈子生命苦苦追寻的。
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摆脱饥饿和贫穷的大梦、美梦。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他在共和国的庇佑下成长,成长的印记上同样烙印着时代的伤痕。
文革期间,妻子慌忙跑到田间,告诉隆平“红卫兵来了,他们可能是要砸盆!”袁隆平一路跌跌撞撞,慌了神一般甩开两条腿,飞奔到家。却见到地上歪七扭八的株株禾苗和散碎的育种盆。失落、心疼、绝望的表情在一张脸上交汇,从绷紧的皱纹中溢出。后来,瓢泼大雨中试验田被算计,遭到毁灭性破坏,这样心痛的场面又一次上演。
好在绝望中总是孕育着希望,这不正印证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这条朴素真理。
可爱的两位徒弟,眼疾手快,赶在红卫兵打烂盆罐前先抢出、藏起三盆种苗。农学教授揶揄:“袁隆平让稻草增产70%的水稻项目前途无量”“杂交水稻项目好比猴子和人的结合。”隆平却说:“实验从本质上讲成功了,至于是让稻草增产还是让水稻增产只是技术问题。”能激励着袁老团队几十年初心不改的,不正是在他人看到的无数次失败中,自己所瞥见的那一点点希望的光亮吗?
希望是棵棵光明的火种,热爱是一捆捆大把的柴。
因着热爱,他在稻田里挥汗、凝思、奔跑、大笑……
一顶草帽,一方汗巾,古铜色脸庞上真挚求索的眼神……
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却像极了水稻的孩子……
因着热爱,他脑海里、心头上全是田、种、农、时
他用幽默、洒脱和豁达渡着周遭的难关
红卫兵来到家里,告诉他明天要开关于他的批斗大会,他放下饭碗,立即起身,挥起右臂,大喊“打倒袁隆平!”“打倒袁隆平!”看到这,我很难不为这样一个拍案叫绝的设计笑出泪花,对外在折磨上的戏谑,着实体现人生境界的高超,他超脱一切,一颗心早已放飞在田间地头。
袁爷爷,距您离世近两月,您看到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前为您排起的送别队伍长龙吗?您是否闻到十里长街飘着的满是菊花的香气,还有他们……正擎着一株株禾苗放声悲哭。
2021年5月22日,我们痛失您,一个慈祥、幽默又才华横溢的小老头;我们痛失您,一位让中国人牢牢端起自己的饭碗的共和国脊梁;我们痛失您,一位致力于让全人类摆脱饥饿的和平卫士……
禾下乘凉梦,胸怀纳古今。
您所留下的忠诚、坚韧、钻研、谦逊的美德将由代代国人接续传承……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让中国农民甚至“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性。因此,盼望能有个好收成是他们心中最纯朴的愿望。深受杂交稻惠泽的中国农民,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称颂袁隆平为“当代神农”、“米菩萨”、“米财神”。农民们对袁隆平的崇敬和感激是出自内心的,其中有一个故事颇为感人,也表达了9亿农民的真实心声。
有一说一,仅仅从电影本身的质量上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作为主旋律电影中规中矩。但是我更想谈一谈的是这部传记电影的绝对男主角——袁隆平老爷子。
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不光是袁老爷子的传记,是杂交水稻从萌芽到成型的发展史,更是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史。从大跃进到三年饥荒到文革再到文革后的以及改革开放,袁老在不懈的追求梦想中与历史融为了一体,成为了时代的缩影……
电影中袁老的乐观精神给予了我极大的感触:在科研、生活的过程中,袁隆平都遭遇过巨大的困难与挫折,有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有文革红卫兵的打砸…质疑与讽刺仿佛黏在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家身上。然而,最打动我却总是挂在他嘴角的笑容,无论实情有多么的绝望,他总是笑着,即使是在泥地里险些丧命,他上来后也是一阵开怀大笑,那个笑容在那个特殊的情境下,又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的富有生命力。
因为不知道他的乐观是真的还是电影里效果,所以专门去看了袁老的采访,才发现这份乐观简直真实的不得了。一个8、90 岁的老爷子,喜欢打排球,喜欢打麻将,还仗着“特权”上下班不打卡,这样可爱的老爷子又有谁会不爱呢?这些方方面面,一点一滴的回溯,就仿佛那个老头还在,禾下乘凉梦还在继续做着……
袁隆平的贡献不知道大家是否清楚,我在这里说一下:
1.明确了水稻的杂种优势,打破了经典遗传学理论在中国的禁锢
2.发表《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成为中国第一个可查的对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3.通过长期的努力,在14000多穗的水稻里寻找到了6株雄性不孕稻,寻找到三系法中的不育系
4.探索到寻找保持系的方法,即野生远性稻
5.带领着李必湖发现了“野败”(确实是李必湖发现的,但袁老作为老师,也是功不可没)
6.将野败种子分发给全国,最终张先程研制出最好的恢复系IR24
7.将水稻技术传播到世界
游泳小提琴文武双全师生恋爱情事业双丰收,一生只做一件事,为亿万人民带来福祉的袁老一路走好~~
诶。有点太神化了的说~但是看到什么孟德尔啊测交啊什么的感觉又回到了高中哈哈哈。还有么就是诶励志精神还是挺感人的
我父母后来也在广西农垦系统干了很多年,这也是需要沉得住气的一门笨学科,年复一年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成功也没有荣誉,有的只是默默的奉献.........
作为主旋律,算是不错的献礼电影。。。
有些电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类似小说,当然要用严苛的眼光去对待,如《信条》;有些电影主要是为了记录和致敬,类似史传,不妨在技术层面稍作让步。从前个角度而言,本片四星,从后个角度而言,五星毫不为过。
袁隆平院士千古!
贫嘴袁隆平的奋斗生活,这个袁隆平十分可爱。电影中的水稻充满各种不孕不育的问题,需要寻找“种稻”来达到交配的目的。
C6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今天逝世了(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为此而观看这部同名传记片纪念一下:袁隆平爷爷是我从小就知道并尊敬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但就电影拍摄制作而言,个人不太满意,感觉配不上《袁隆平》这个片名。并非音乐人物传记片,却选择用交响乐团表演的镜头画面转场,不搭;模糊剧情时间线,再加上人物妆容变化有限,会使不太了解其生平的观众对相关事件发生时间点的认知不明不白甚至产生误解,也体现不出长年没明显研究成果依然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艰难;最后来之不易的成功也就用轻描淡写的少数情节以及字幕交代,呃,莫名其妙?……整体拍得有些“流水账”,不过其生平故事的切入点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时代倒是让我有点意外……结尾「袁隆平」爷爷现身出演自己是本片的亮点!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
大方向上倒是问题不大,但为了突出袁隆平的形象,影片的一些处理颇需商榷,甚至有含沙射影之嫌,比如1970年由湖南省进而席卷全国的大协作,因为涉及到文化Revolution以及江西颜龙安、广西张先程等等很多人的贡献,在电影中硬是被拍成了协作组集体看热闹甚至拖后腿。
今天袁老走了,看个电影纪念他
民以食为天。很好的片子,看得流泪。有的人走了,但他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怀念袁隆平先生💐
一辈子做科研做得实在,先生一路走好!
袁隆平院士去世了,我们湖南这边家乡人民都表现得格外不舍,格外难以接受。有很多人留在湘雅附一医院门口敬献鲜花。🌹
袁爷爷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描述的那种个人与世界达到全方位和谐的“自我实现者”。
转:德配天地,独步当世,是为国士!无双!清白守节,泽被苍生,是为国士!无双!立志及众,慕者如云,是为国士!无双!学勤好问,教诲不倦,是为国士!无双!彰而弗显,功而弗居,是为国士!无双!
评分一夜之间涨了,不是为电影,是为了敬爱的老爷子
袁老值得一部更好的传记电影,希望能给安排上。
有些人伟大的让人觉得他们没有生老病死2021522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