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血色将至 剧照 NO.1血色将至 剧照 NO.2血色将至 剧照 NO.3血色将至 剧照 NO.4血色将至 剧照 NO.5血色将至 剧照 NO.6血色将至 剧照 NO.13血色将至 剧照 NO.14血色将至 剧照 NO.15血色将至 剧照 NO.16血色将至 剧照 NO.17血色将至 剧照 NO.18血色将至 剧照 NO.19血色将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1898年,银矿工丹尼尔·普莱恩惟尤(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因井下作业事故摔断了腿,但他因祸得福了解到秘密的石油信息。他利用领养的孤儿HW(狄龙·弗雷泽尔 Dillon Freasier 饰)欺骗乡民赢得了石油地盘,从此飞黄腾达。但是, 成为 石油大亨的他并不快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H.W不幸失聪, HW对他的怨恨与日俱增,他唯一认亲的兄弟居然也是冒牌货。传教士伊莱·桑迪不过是个借宗教蛊惑人心的小人。在一次采矿事故中,丹尼尔的工人不幸丧生。正当他希望伊莱(保罗·达诺 Paul Dano 饰)施以援手时,对方羞辱了他,两人从此开始明争暗斗……

     长篇影评

     1 ) 关于《未雨绸缪(There will be blood)》

    《未雨绸缪(There will be blood)》(官方网站http: //www.paramountvantage.com/blood/)的中译名还有《血色黑金》、《血色将至》、《黑金企业》等等,不过我这里就先叫做《未雨绸缪》了。这部影片根据Upton Sinclair小说《Oil!》改编,导演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主演是丹尼尔·戴·刘易斯,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除了这部影片的伟大之外,我在这里随便谈谈下面几个话题。

    There will be blood
    影片的这个标题源自于《圣经·出埃及记》7章19节,是埃及王派拉姆西不同意摩西放走希伯莱人时,上帝降下十灾惩罚埃及人,其中之一是把水都变成了血。而在影片中,仿佛每一滴石油,也有隐隐暗示着灾难,变成了血一样。当然,圣经里的寓意和电影的情节意义并不大,直接从there will be blood的字面意思的理解去看电影就是了。


    滴血的资本主义
    我们很容易从《未雨绸缪》的故事想到中学政治课本上那句“资本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电影的主角Plainview成了资本的意志的代言人,他的产业一天天的变大变强,但这个过程中总有人受伤、死去,每当这个产业向上迈进一个新的全新的阶段时,流出的鲜血,就好像祭祀的大典上的畜生的鲜血一样,仿佛只有这样的鲜血,才能让这巨兽般的资本得到满足。电影的背景音乐总在这个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渲染低沉的气氛,也正预示着那将要洒出的鲜血,当然鲜血换回的不是悲哀,而是石油事业又一次蒸蒸日上。

    这里资本总是不断扩张的,Daniel Plainview发现了新的油田,就立刻冲了上去,得到了这一块土地的钻井开采的权利,那么就从地下把旁边土地的石油一并开采了。


    权力的斗争
    电影中有个和Plainview原则上互相仇视,行动上互相利用的第三启示教堂,那里的牧师是最初把油田的土地卖给Plainview的Eli Sunday。这个教堂有着虔诚的追随着,也有着狂热有如巫术的仪式般(就是像跳大神)一样的仪式,而且,这个在西部原野上的小教堂,也有着像 Plainview的钻井一般的扩张的野心。教堂和石油争夺着权力,这是一种渗透于个人与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权力,或者,更类似于一种实际权力和话语权力的结合,这种争夺是基督启示的荣耀之下流淌的石油,与石油中喷涌的基督启示之间的争夺。这种权力的扩张,就是要让对自身追求成为最正当的事情。

    当然代表讲堂的Eli Sunday和代表石油的Daniel Plainview并非是撕破脸的直接的争夺,而是互相利用,教堂与资本都想凌驾在对方之上而统治“愚昧的大众”,讲堂为资本说服群众出卖开采权,资本为教会兴建新的教堂。但是教会和资本总不免希望对方完全的臣服,于是有了让Plainview加入教会的一幕,也有了结局时Plainview让Eli大声喊出“I am a false prophet, and God is a superstition”,当然,最终代表着资本意志的Plainview用教堂牧师Eli血完成了得到完全权力的最终祭祀。


    血的仪式
    电影中有若干次血的仪式,每一次仪式都象征着Plainview代表的石油资本又一次壮大,也是一种新的势力攫取了强大的权力的极富有冲击力的表达。这样的仪式,就如同大汉天子封禅泰山,印度国王举行马祭一样,现代国家每逢大庆的阅兵盛典,或者农村家庭到了新年对灶神的供奉一般,只不过这样的仪式每次必须用血来完成,there will be blood,只是在祭祀的开始时告诉大家,这个祭祀完毕所需的野蛮血腥的条件而已,就像迦太基用活人的心脏祭祀太阳一帮。

    在《There will be blood》中也有着Eli Sunday导演的第三启示教堂的仪式,如果仪式可以帮助确立权力的秩序,那么Eli的仪式或许正是和Daniel Plainview的仪式对抗的东西,当然,这个也是,也要用耶稣的鲜血来清洗加入者的灵魂。


    家庭与兄弟
    一开始Daniel Plainview总把他的养子H.W. Plainview带在身边,他说过:“I am a family man, I run
    the family business... This is my son and my partner H.W. Plainview.” 虽然后面父子决裂时Daniel Plainview说他不过吧H.W.捡来把他从一个彻头彻尾的“oil man”装饰成“family man”,但电影似乎告诉我们H.W.确实一直平衡着Daniel Plainview的内心,直到对于石油的渴望与资本的意志完全占据了他。

    另外一个人物是在Daniel Plainview初步成功之外,一个人冒充了他同父异母兄弟的身份来投奔他。Daniel Plainview向自己的这个兄弟吐露了很多心声,但是当他是假冒的之后,还是毅然决然的杀死了他。


    第三启示
    《启示录》是用故事预言未来的章节,在电影的结束,Daniel Plainview面对狼狈的第三启示教堂的牧师Eli Sunday,高喊着“I am the third revelation!”,或许,他的经历,他的“个人史诗”,正是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的践行者的历程,也是创造了高楼林立的现代的诸多跨国公司的“史诗”,Plainview的第三启示,正是这个时代资本扩张的预言。

    也许预言并不只有这些,新的世界里,信息就仿佛是石油这样的资源,数据也成了新的矿藏,IT拉动了最庞大的产业链,PC、.com与web 2.0可能正是三次勘探矿藏的高潮,Google、Baidu的每一次搜索都在完成着自己的扩展,而新的史诗也正在用Nasdaq代表的指数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祭典,只不过不知道是否依然there will be blood。

    From: http://www.socrates.net.cn/2008/02/there-will-be-blood.html

     2 ) 士、农、工、商

    古语有云:富可敌国。但是在旧时代却没有听说要做富家翁为人生奋斗目的,真佩服我们祖先早就把这个社会的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看的那么透彻,所谓的‘商人’就是靠盘剥比他笨的人,一种不断接盘的游戏而已,无奸不商说到底就是人性的贪婪,贪欲可以让丹尼尔不眠不休,日夜驱使他寻找财富之源——黑金石油,贪欲可以让道德和法律都变成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约束

    踏足社会这么多年,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悲的是还要继续充当‘打工人’的角色,跟过很多老板,发现了凡做的比较成功的身上似乎都具有男主丹尼尔身上那种特质:敏感、奸诈、勤奋、欺骗、精明。那些不怎么成功的老板身上,或多或少都缺少其中的某些东西。。与其说好奇心改变世界,不如说是贪婪驱动这个世界走向极端,我们这个世界真的再变好吗?古时的礼制社会又是不是对底层大众的一种保护?在文明的冲突中,我们祖先之法似乎输了,但在大同社会中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不得而知,直叫纷争莫问中原是,浑噩长为太古民!

     3 ) 几点随感

    很喜欢看完电影来豆瓣看别人的影评来回味影片。这次坐不住了,说说我眼中和大家不一样的there will be blood.
    剧情就不再赘述了,看过电影的看我用文字堆砌的剧情肯定索然无味,没有看过电影的看我用文字堆砌的剧情肯定也体会不出那两个半小时的精彩,还是写点感受吧。
    首先,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还能看到有着明显红色革命味道的中文影片介绍,“批判资本主义的...人性的贪婪,腐败....”,这个调调定的猛啊,所以在我看到的大部分的影评都把daniel写成恶魔,一个冷血恶魔。我承认这部电影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虚伪,不过是eli,而不是daniel。
    影片中的daniel有这商人的奸诈“我给他们的是鹌鹑的价格,不是石油的价格”这是他在买地的时候和儿子HW讲的,也有的是暴虐,在他发现他的弟弟是别人假冒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打死了他。但是我看到了在daniel身上更多的是他的孤独和对同伴的渴望。
    他爱他的孩子,哪怕是养子,不然不会在有可能油井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冲向油井去救HW,不然不会在让手下送HW去手语学校后,反复追问一句话,“他住的地方大不大”,不然不会在大公司和他商谈收购事宜的时候,别人谈到他教育儿子的问题他勃然大怒要割断别人的脖子,不然不会在eli要他当中承认他抛弃他儿子的时候他显得这么的屈辱,不然不会在最后儿子要离他而去的时候说出这么伤人的话,他最后和HW在房间里面的对话实际上是一个倔强的男人在知道自己将要失去这最后的亲情时候的绝望的表现,这样的狠话我们是不是也在某些爱情片里两个人分手的情节里面看到呢?
    他对人很防备,但是又很渴望对人敞开心扉,所以才会和假弟弟喝酒谈心,也会在知道受骗之后这么伤心,亲手打死了他的假弟弟。
    他又很痛恨虚伪的人,和eli的对立就是这个原因。虔诚的信仰宗教的村民他并不讨厌,像eli这样虚伪的小人是他很看不起的,所以儿子耳聋马上把火气撒到了eli身上。
    但是他又是很冷血的,假弟弟来了他就把儿子送走,假弟弟死了就又把儿子接回来,时间结合的这么紧密,不由得我不觉得是导演和编剧的故意安排,他很孤独,也许就是想要人陪。
    说是因为他的性格导致他的孤独我觉得是有点,但是如果HW没有聋呢,我觉得他们会是一对很开心的交流很好的父子。
    这大致就是我眼中的daniel。一个不怎么邪恶但是有点可怜的人。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影片的拍摄角度,我觉得影片重点描述的是人性,而非我们可爱的影片介绍中写的那样,什么发家史之类的流水账。导演只是选取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石油工业作为背景,并不是像某些影评中说的那样,硬要拿石油行业说点事情,至少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石油还没有经过近期的大涨和大跌。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演员吧,丹尼尔日刘易斯依旧彪悍,奥斯卡最佳是应该的,说说配角paul dano吧,很惊艳,之前看过他演的little miss sunshine,那里面他是主人公的哥哥,很自闭的一个人,和这里面的角色感觉差很多啊,角色能有这么大的差异性,而且演得都不错,说明演员演技相当不错啊,比我们阿汤哥的一贯的大动作英雄,老道格拉斯的一贯的商业家(别说本能,他演的什么角色都一个味道),说道这里,不提另外一个人就不厚道了,希斯莱杰,从断背山到蝙蝠侠中的小丑,角色差异性之大让人瞠目,起码当初我看完蝙蝠侠以后知道是他是小丑很惊讶,一个是内向腼腆的gay,一个是乖张,诡异的危险分子。明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我支持他,可惜他没有办法看到自己得奖了。

     4 ) Am I My Brother's Keeper?

    记得南大郭秀梅老师曾写过一本书,谈及圣经文学。书中介绍,你要想看懂西方文学,不读圣经,根本就是隔靴搔痒。除了典故之外,有些作品直接是以圣经故事为原型写的(如《押沙龙!押沙龙!》),有时候穿插得很巧妙,若是没有这方面的阅读背景,只能看个皮毛。

    其实不要说看书,就是看个电影都是这样。我看There will be blood的时候,就时时有这感觉。

    圣经上的第一个谋杀案,发生于亚伯和该隐之间。创世纪第四章记载: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耶和华说,你作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该隐杀亚伯,有点像兄弟之间争宠(sibling rivary) ,以至于最后手足相残。这大概是《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这部电影的一个母题。由于这个背景,故事愈加耐人寻味。

    那一句“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Am I my brother’s keeper?)是冷漠者的千古借口。记得纽约上州一对老年兄弟(都有些痴呆)一个将另外一个杀了,Bogdan老师就曾经制作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Am I my brother’s keeper. There will be blood中有不少手足相残的惨。前来Daniel的油田混饭的混混Henry, 虽然是冒充是Daniel的弟兄,却是唯一能和Daniel说得上话的人,说到底与Daniel真是心灵上的兄弟,最后却因Daniel无法忍受被人欺骗,而将Henry杀死。那一片冒着石油的土地,果真受了诅咒了,所有热爱Daniel的人,一个个离他远去。

    而在故事的另一边,那个牧师Eli则面临另外一个“兄弟”的问题。其实他的兄弟比他聪明,早就知道了这土地富得“流油”,结果招来了石油大亨. 后来Daniel欺负Eli, 将他在泥巴里羞辱一番之后,Eli就愤怒地把气出到父亲身上,骂父亲愚蠢,恨父亲袒护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其实这些何尝不是心里投射,是Eli在说自己恨铁不成钢?这个心结,最后还是他的老对手,石油大亨给一语点破。

    有趣的是,这位父亲名叫亚伯。他们一家住在一个面临咒诅的土地上,除了荒草,什么也不长,所以唯一的作物是山羊。圣经中的山羊常用作赎罪祭,当祭司按手在公山羊头上的时候,以为着罪转移到了公山羊身上,成了“赎罪羔羊”。而耶和华的怒气,也常常向“牧人发作”,且要惩罚“公山羊”(撒加利亚10:3)。故事中遭到诅咒的何止是Eli一人,在弟兄二人之间没有摆平的无辜的亚伯也是一个受害者。谁曾想善良的他将家族的土地卖给一个石油大亨,竟是引狼入室。

    山羊奶喂大了石油大亨Daniel的儿子。Daniel的儿子H.W.和亚伯家的Mary结婚。日后喝山羊奶长大的儿子会背叛父亲,成为他的竞争对手。

    这电影的名字叫There will be blood. 需要说明的是,blood也通常指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叫罪人的罪得到赦免。Daniel大举买地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钉子户Brandy弟兄。数年后,当Daniel因为输油管道,不得不借地这位老汉的时候,他提出的条件不是钱,而是让石油大亨去受洗,加入Church of the Third Revelation.不巧故事中的牧师却是个冒牌货,竟然公报私仇,狂扇起耳光来。石油大亨忍着这些屈辱,结果只为了顺利让管道通过。而让宝血覆盖罪恶的赎罪机会,却给Eli几个耳光扇跑了。

    说句题外话,很喜欢这部片子,也是因我以前的公司就是石油公司,有自己的码头,自己的仓库,也有一家竞争对象,另外一家石油公司和我们搭界。那时候我们要从码头装管道去我们油库的时候,另外一家公司很讨厌,不让我们过,差点打起来。记得我们当时常常提起的口号就是:合作大于竞争。若干年后,石油系统大整合,我们油库被收购,应该和那家公司到了同一个系统下头,成了一家。因此,你要问: Am I my brother’s keeper? 我想回答是: Yes。不然,there will be blood.

     5 ) 说说原小说《石油!》

    (书的中文版还没出,需等)
    《石油!》(oil!)是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 1927年出版的小说。是一本深入围绕原油业的左翼政治小说。纵览世事的老辣和宽和,人物在世事洪流变迁中的起落,是本书一大特色。

    小说庞大、复杂,几乎牵扯到20世纪初二十几年美国社会的所有解剖面。社会和政治讽刺无处不在,角色性格的缺陷和闪光,尽皆活灵活现。一代富人子弟和穷人后代的生活,现实牟利,尔虞我诈,精神理想者,社会革命,宗教势力,情感起伏和世事法则,写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作者视野是相当广博、细致的,如一块巨型的几十层蛋糕纵切开来,每一层都清清楚楚。

    全书主要的角色和成长线索是小杰•阿诺德•罗斯(James Arnold Ross Jr.),小名“兔宝”,石油大亨的独子。虽出生豪富世家,却沉静思考,思维感性,同情油田劳工,诉求公平正义。他与纵情享乐,物质主义的富人圈子格格不入,却又不得不置身其中。这个受过精英教育,带有社会变革理想的青年,念念投身左翼。和他白手起家、建立财富帝国的父亲一生价值观的对峙与和解,也贯穿了整本小说。

    小说以一战和苏俄革命作为时代背景,另一个重要背景事件是哈丁政府在 1920到1923间的茶壶顶丑闻(Teapot Dome Scandal)。内政部部长福尔于1922 年分别把怀俄明州茶壶顶和加州爱尔克山的海军石油保留地秘密出租给石油大亨。两笔交易都没有采取竞争性投标方式。经调查发现,福尔收取了巨额美元作为促成两笔交易的“劳务费”。而这个事件直接促使了最终罗斯石油家族的破产。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红色革命还没有到达一个如火如荼的程度,也没有酿成世界范围的恐怖。在西方绞杀赤色分子的大环境下,整本书饱含一种对布尔什维克的深刻情感。里面的一批以保罗•沃特金斯为首的西方左翼青年,出生贫苦,经历了战场、苦难和流亡,被锤炼了成一代坚定的革命者,“眼睛里面都是光明的火焰”。

    归根结底,“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人间的悲喜剧都何曾相似。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富二代的成长史;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一个财富帝国和它的奠基者;一个美国左翼革命史;一个政商权益、黑金交易和上等阶层的精细描摹;以及一代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毕竟这个世界是个精心编织,环环相扣的残酷体系。什么样的秉性,出生,思考方式和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也跳脱不出。作者贵在一一洞察,细细写出人的多样性和复杂。而里面的人物形形色色,无论是贪婪的、享乐的、实际操盘的、纨绔纵欲的、野心勃勃、清贫质朴,又或理想主义的,都让人可以代入和理解,尽皆感同身受,为之动容。其出色的笔力和通达的文字魅力可见一斑。



    全书一共二十一章。从兔宝儿童时期的视角开始,他从小就和父亲走南闯北,视察油田,谈生意,深刻的观察人,见证各种人间百态、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和贪婪。前两章中,他随父亲开车穿越南加州沙漠,去找一个地产商谈项目。在一众为财产撕破脸皮的村民中。十多岁的兔宝遇到了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灵魂启蒙人 ,保罗•沃特金斯——这个贫穷家庭的少年,为了反抗宗教迷信、“做个堂堂正正的人”离家出走,兔宝帮他拿到一点食物,两人黑暗的柴房里一番对话。保罗“深沉、强劲、尊严”的人格力量深深的打动了兔宝。

    罗斯家族的石油开采生意,在精明实干的父亲一手操持和扩张下,日渐做大。兔宝一心念念保罗•沃特金斯,要和父亲去沃特金斯家所在的天堂镇(Paradise goat ranch)猎鹌鹑,而父亲在此发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迹象。沃特金斯一家时常进行疯癫的宗教活动,在买卖土地的谈判中,次子伊莱借用了兔宝父亲胡诌的一句“第三神启”,走上了神棍之路。而天堂镇的石油开采正式开启。随着矿工死亡和油井事故,兔宝更加觉得父亲做的是压榨和不道德的事业。

    一战开始了,产业工人联盟的发起下,石油工人开始罢工,诉求八小时工作制。商会联盟则用武力打压。兔宝在对父亲和朋友保罗的正义感之中摇摆不定。兔宝进入了贵族高中,开始了和富家千金的恋情。先是一个医生的女儿,接着是证券家族的千金,尤妮丝,一个无休止享乐、逍遥玩世的豪门姑娘。

    美国加入了战局,俄国人推翻了沙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保罗参军,失去联络一段时间,后众人得知他随军驻扎于西伯利亚。兔宝去读了南太平洋大学,与名门世家、端庄的汉丽埃塔交往。在大学,兔宝认识了具有左翼思想的丹尼尔•欧文教授,当时正在全国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者,却从此更加坚固了他的政治倾向,加入了社会主义者和平权学生之中——都是一群有思想的边缘怪人,包括他后来的妻子,犹太裔平民的瑞秋•明茨。

    保罗•沃特金斯回到天堂镇,讲了亲眼所见的镇压俄国工人运动的协约国暴行,以及他更加坚定的工人运动信念。父亲跟儿子听了一场俄共支持派的讲座,感到惊恐。而兔宝和同学办的红色报纸也被取缔,相关人士都被威胁压制。

    在富人圈中,一个社会名流夫人想要引诱兔宝做她的情人,被他拒绝 。而兔宝去了父亲合作伙伴弗农•罗斯科的情人安娜贝尔的大庄园,遇到了红极一时的女明星薇•特蕾西(Viola Tracy),陷入恋情。兔宝和父亲和薇一起去东部度假,表面上父亲是要谈生意,实际上是让他的合伙人罗斯科在南部镇压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是合伙人罗斯科策划的贿赂事件,付钱支持哈丁政府上台,以拿到四万亩海军的预留地作为油田。事情在激进杂志上被丹尼尔•欧文教授等撰写的文章披露。父亲和罗斯科为避免国会传讯逃到加拿大和欧洲度假,兔宝跟随父亲。父亲在法国爱上了一个通灵术士的寡妇,与其结婚,后因肺炎去世。死前他给了一笔钱支持了儿子的左翼事业,父子最终在意识形态上和解。

    兔宝决定终身献给工人运动。而罗斯科和通灵寡妇私吞了罗斯集团的股份和产业。女明星薇嫁给了罗马尼亚王子。兔宝和犹太平民姑娘、大学同学瑞秋•明茨结婚,两人皆主张左派的和平社会改良。而保罗•沃特金斯死于一场武装镇压,他痴情的妹妹鲁斯不久也随他而死。


    本书情节纠缠,大概有几条清晰的线索,并列在一起。
    一个是南加州早期的石油工业,兔宝跟随父亲在原油开采、产业管理、镇民调解、政商交易的作为,目睹这个心明眼亮、性格坚毅的实业家一步一步发家做大的过程。

    另一个是兔宝对工人和贫苦阶层的深入观察和体会,进入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想法,大量读劳资书籍,参加运动,萌发他为工人争取权益的平等社会理想。

    还有一条线,就是这个富家子在上流阶层的生活,和富家女、社会名流的交往过程。

    此书亦牵扯出了别的醒目人物线索,如保罗•沃特金斯这个极端激进的亲苏革命派。伊莱•沃特金斯这个统御了南部民众精神的神棍。欧文教授和瑞秋•明茨这类的温和左派。罗斯科这个真正操盘美国政商界的黑心无良角色。以及一众爱慕虚荣、浮华奢靡的社交名媛、富豪、明星和知识分子。




    本质上来说,电影和小说截然不同。

    相比于小说篇幅浩大的时代风卷,电影更像是撷取了一小块,做成一出极具美学的形式化黑色戏剧。兔宝的戏份几乎全部都被删掉,他变成了一个沉默无言的孩子和青年。为了让他更道具意味,导演甚至让其在一次油矿事故中变成聋哑人。

    而小说里的罗斯先生,也就是父亲,有生意人老辣不留情的一面,也同时是有人情味的第一代企业家。他没日没夜的工作,照顾工人团队,走在生产第一线,尽显了美国一代农民勤劳肯干、务实坚韧好品质。他看穿世事,却也尊重儿子的人生自由和选择。完全不是电影里那个扭曲凶狠、残忍无情、干出一系列变态事情的反人类石油大亨。

    片中几乎完全删除了保罗这个人物,也决口不提左翼革命,反而是伊莱•沃特金斯这个扛着宗教神启大旗的神棍和父亲的权力斗争贯穿了电影。

    导演直言不讳,“我只改编了前150页不到”(小说600页左右)。其实,片子脱离了小说,独成了一个个体,也是极为出色的。风格化,极简,几乎省略掉了所有。黑暗的色调,庄重复古的格局,静置的人物,风格美学的一个极致,讨论的是人性内部黑暗的边缘,而非浩浩荡荡的时代全景。

    而这个资本至上,冷酷无情、极端厌世的石油发家者的屏幕呈现,让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凭借此片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丹尼尔•戴•刘易斯也摘得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影帝。当然,小说对此亦功不可没。

     6 ) 形式 vs. 内容

    由Daniel Day-Lewis主演的众望所归的影片《血色将至》提前在旧金山点映,全城只有一个影院播放。为了避开汹涌的周末观影大潮,我特意选了午夜场,可还是排了将近半个小时的队才进入放映厅。

    电影果然不负众望,Daniel Day-Lewis的表现真可用无懈可击来形容。他将一位石油大亨的悲喜人生与奋斗之路展示得丰满之至,层次分明。他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无一不是精心匠作,恰到好处,让观众完全融入到对人物的感受中从而忘却演员本人。可以说, Daniel Day-Lewis将凭此角色再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几乎毫无疑问。

    《血色将至》改编至美国作家Upton Sinclair于1927年发表的小说《石油》。影片取景于南德克萨斯州的荒芜戈壁,描述了虚构的石油大亨Daniel Plainview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南部石油潮中一步步发迹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概括展现出贫穷落后的南加州小镇风貌,并采取了平行对照的叙事手法详细描绘了宗教势力在美国南部扩张的过程。

    除了Daniel Day-Lewis充满了张力的表演,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拍摄的认真态度,布景、摄影、表演真可叫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有半点打折扣之处。片中有“三次半”肢体冲突,一次是Daniel Plainview因为儿子受伤对前来要钱的年轻神父Eli拳打脚踢;第二次是Plainview为了顺利修建石油管道被迫加入Eli领导的“第三启发教(The Third Revelation)”,这位内心同样充满凌云壮志做事辛辣几乎不择手段的神父公报私仇,在神台上将Plainview直搧得七荤八素,让他敢怒不敢言;最后一次是影片的高调结尾,二人的矛盾最大程度的激化,以标准戏剧冲突的方式激荡的爆发出来。还有“半次”是Plainview的儿子H.W.从旧金山返回加州“小波士顿”镇,一见到“遗弃”自己的父亲,又爱又恨上来就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些令人过目难忘的细节真实得令人汗毛乍起,不仅充满了力度,也让观众不得不彻底融入影片的情节之中,投入得心甘情愿。

    人物刻画的真实可信是一方面,但还不是故事的精髓。小说《石油》刻画了世纪交接时石油怎样改变了美国南部的地理人文风貌,电影在这一点上很是忠实于原著。石油与宗教两条线的发展平行对照,一条主线以大亨Plainview为代表,另一条辅线围绕年轻的野心家神父Eli展开。这两个人物都在观众眼前慢慢演变着:一个从沉默寡言的矿工开始,发迹后成为一手遮天的石油富豪;另一个原本是贫苦农家的穷儿子,随着世纪初宗教势力的扩张,靠着卓越的口才一步步不断向上攀升。Plainview最受不了别人对他指手画脚,谈生意的时候对方一句无心的指摘也能让他长久的忌恨;对欺骗他的人Plainview绝不留情,没有半点怜悯可言。他努力工作经营自己的石油生意,对未来充满自信与渴望,而这种野心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原本为人服务的野心便超越了成功目标的自身,成为吞噬人性的主宰,任何挡在成功之路面前的障碍,甚至包括亲情,都被毫不留情的粉碎扫空,换以无比深切的寂寞作为代价。甚至在成功到来之后,这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野心本身也不会因此而满足退却,掠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成为了生活本身,就像一部刹车失灵了的超速战车,碾碎一切,破坏一切。

    而Eli,这位表面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神父,在一次次驱魔的“表演”之下隐藏着的,何尝不是想要掌控一切主宰一切的狼子野心呢?他充分利用了小镇居民的善良无知,靠着卓越的口才与表演天赋将全镇事物控于鼓掌,教堂越盖越大,信徒也越来越多。可惜一山不容二虎,从Plainview第一次踏入“小波士顿”起,这二人的竞争关系就开始了。随着局势的发展与明朗化,二者的力量对比也在反复交锋,交锋的高潮便是前面提到过的三次肢体冲突。如同任何政治势力一样,以石油为代表的大资本势力与宗教势力尽管相互竞争,但也同时彼此依存,在共同的经济或者政治利益之前,前一秒钟的死敌也可瞬间放下武器握手合作。影片对这两种势力的刻画可谓辛辣之极,处处毫不留情,让人一方面慨叹成功的不易与牺牲的残酷,另一方面,又深切体会到“一将功成万古枯”的无奈与彻骨悲凉。

    同样取景于德克萨斯,这部2007年的力作《血色将至》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前一个月上映的《No Country for Old Men》。同样的黑色、暴力、抑郁,一个险象环生,描述人心的暗角,另一个如同史诗,描述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双重残酷。同样的紧凑,高潮迭起,张力十足,一个大量使用隐喻,通过新颖的叙事结构与反戏剧高潮的手法开启了电影叙事形式上的新篇章;另一个充分发挥了人物塑造的专长将相对单一直白的内容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同样是视觉盛宴,又如饮甘霖,不过一个是红酒,入口浑厚,回味悠远;另一个是烈酒,辛辣、丰富,气贯长虹。

    面对即将来临的第80届奥斯卡,这两部巨作的较量正可谓形式与内容之争,不管孰是孰非都会令人在为其一欣喜的同时为另一个扼腕叹息。我个人向来偏好红酒,所以更希望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花落科恩兄弟家,不过这么精彩的2007年,还是让我们屏气凝神静待未知答案的开启吧。



    部分内容发表于《休闲》杂志2008三月刊,转载请注明。

     短评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代表作,丹尼尔·戴-刘易斯人戏合一,拿下第二次奥斯卡影帝,配乐压抑多元,摄影极佳。影片展现了一个贪婪、坚韧、不择手段的典型资本家渐趋黑暗的心路历程,保罗达诺饰演的传教士虚荣伪善(PTA真是钟情邪教题材),两人贯穿全片的斗争也是工业资本主义与宗教困境的缩影。(8.0/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神一般的摄影、神一般的音效、神一般的表演,三者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丢失了神灵的故事。

    1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blood:石油,生命,血缘。大亨开启上帝模式,摧毁你的信仰,重塑荒地灵魂。想获得儿子无条件的爱与崇拜,但这远比将陌路之人玩弄鼓掌之间困难。延续自我(繁衍后代)所需的“无私”与支撑徒手拓荒的“自私”间的激烈冲突。王座之上终生虚无。圣经隐喻与绝妙配乐。我看到了人身上最坏的层面。

    15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 保守的美国人能不能聊点儿新鲜的阿

    17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 【B】除了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外无感,不喜欢这种将塑造人物形象放到第一位而忽略故事性的电影。不过有几场戏确实拍的很有张力。PTA怎么总喜欢把配乐搞的跟悬疑片一样?

    20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 杰作,待时间来认定。

    2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 没法说了。这气氛啊……托马斯安德森,这个神奇导演的未来从来没有剧透。

    25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 看点是刘易斯,其他没什么意思

    2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 一个想变成富翁的神棍,一个想变成神棍的富翁

    27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 帕特和勃拉姆斯的音乐用得极为出彩,非凡,甚至可以说,音乐是影片的第二主角,打破了很多配乐规则。全片力度惊人,有杰作的气势和架构。

    32分钟前
  • novich
  • 力荐
  • 贪婪与欲望是源动力,金钱与成功使我们唯一的信仰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安德森把这个关于人性沦丧的故事讲得入木三分:对于台词的极度吝惜,镜头和配乐的运用精准无比,声画剥离;从开始收养死去工友的弃子对其倾注一切到最后六亲不认,一个人孤独地在豪宅里享受财富,丹尼尔的表演真是伟大。矿主和假弟弟二人并坐在沙滩上,却分处在阴影内外的那个画面真是让我叫绝。

    3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 看的时候总是想,为什么这么暗这么沉啊。画面很多时候黑得只看见丹尼尔的半张脸——而这时候我就情不自禁赞叹: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啊。片中的丹尼尔饰演的油矿主,孤独自由,凭强烈的直觉生活,心狠手辣,极富攻击性,从不宽恕。镜头表现亦直接而不加修饰。那么粗糙的生命,那么粗糙的生活。人性就在其间磨砺,日益坚硬黑暗,看不出原来模样。片里很难得有二三柔软浅淡处,嵌在整片漆黑黯淡里,叫人分外流连。

    41分钟前
  • 嘉树
  • 推荐
  • !!!!!!!!!!!!!!!!!!!!!!!!!!!!!!!!!!!!!!!!!!!!!!!!!!!!!!!!!!!!!!!!!!!!!!!!!!!!!!!!!!!!!!!!!!!!!!!!!!!!!!!!!!!!!!!!!!!!!!!!!!!!!!!!!!!!!!!!!!!!

    4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 角色塑造如此公民凯恩,结局处理如此迈克尔.哈内克,精神气质却又独一无二专属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孤独和自由,从来就是一对可以糟糕透顶又可以随意绝杀的最佳拍档。

    44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 满分电影。他权势超越上帝,却众叛亲离。绝赞的镜头感,黑暗和压迫让人窒息!教堂那段已经有点让人崩溃了,没想到结尾还来个更强的。。。OST鬼斧神工,开头半小时的配乐让我一下子就想到库布里克了。咦~PTA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才37岁,不是天才是什么!(下部作品据说2013年了。。泪)2018.09.13 重看

    4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 看完感觉自己就是一坨屎,世界已经有这么多天才了,我为什么还要上学?

    50分钟前
  • 真圆!
  • 还行
  • “神迹一般的西部诗”“库布里克一般入木三分,希区柯克一般怪力乱神”“导演叹为观止的调度,散发着鬼神附体似的压迫感,剧情片却直射出让观众恐惧的震撼魅力”“丹尼尔·戴刘易斯以名垂影史的凄厉演技,巧夺天工地刻画出‘丢失灵魂’的男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堪称本年度银幕表演的最强音”

    5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 我好像就是无法click with Paul Thomas Anderson

    57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 聚敛財富的真正動機:我要賺到足夠的錢,好遠離每一個人。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