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把很大的情緒,放在很小的心裡,就會滿出來,那便是眼淚
看似平淡無奇的家庭,女兒正值青春期的叛逆,一切都看起來這麼地幸福,這一切都由一個停電偶然引起的逃家事件,產生了質變。
我想起那平行剪接著兩段時空分別為因果的大女兒瞬間已搭著火車離開家園,並喃喃自述著逃離家園/遊走東京街頭,力道實在驚人。
對於妹妹的書寫,從父親在女兒房間微小的角落,執著地尋找著女兒蹤跡,最後卻在書寫的文字/語聲(女兒)/臉(父親),見到小女兒早已預言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那種被文字穿透,體認到自己身為父親這個角色的被書寫(不論是劇中角色or作者的書寫)並加以影像化,層層疊錄,我想起布列松在<<鄉村牧師的日記>>一片,該片中出現的那隻局部特寫的,書寫的手,牧師以此紀錄著自己的生命,在畫面上被創作者/觀者給書寫著的牧師的生命。
會不會是一種對於男性社會所做的一種嘲諷。
步上大姐後塵也跟著逃家的小妹,兩人扮演一個又一個的角色。某獨居老婦的孫女,某喪妻男子的叛逆女兒,某老人臨終前想要見的孫女。所有的角色都可以無面孔,因為都可以取代以任何一個有軀殼的人。或許,去扮演著某種角色,或者說,一個角色的真正形成,是否除了將自身的靈魂置入那想要/被給予的軀殼那些人之外,購買自願/欺瞞被欺瞞的"美好時光",需要由"任何人"來扮演慰藉的你的人們,其實會不會才是世上最悲哀的人。
「根本沒有自殺網站的存在,如果說有,這個世界上自殺的人可比網路社群上自殺的人更多喔」那謎樣的男子在電影裡這般的說著。
或許,從戰後出生至今承平一代的日本中年人來說,除了要面對出生率低於死亡率,逐年老年化的國家現況以外,那些個年輕人沒來由地群聚自殺事件除了無能去理解,掩面以對的恐慌之外,更深層的恐懼則為,那種社會上所有的寄託都在"青春階層"的被撲滅,而且還是被最疼惜(或許也最求好心切的管教甚嚴)之下,被青少年背叛的一種羞辱與痛苦。或許,對於那些經歷過二次大戰的老人凋零了,那古早古早以前的武士道已不再見容於這被美國扶植起來的日本資本自由社會(或者說,在那被黑船事件敲開大門的一刻起,日本人的尊嚴早已隨櫻花般落下,或許可以扣回園子溫早期的作品,在<<hazzard危險之旅>>中,飾演沒有身分的日本青年小田切讓,那種急迫於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活著的意義為何的重要了。(而我如今道出男主角的"名字",似乎也只是一種多餘)。
這部片對社會關係的緊張,對傳統社會個人,家族,每一個個人的社群提出質疑。
園子溫點出了,是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我們自以為是的情感羈絆以外,也可以只是一種扮演,一種希冀自己扮演的好,也要別人服膺”你所需要的好角色”呢 ?
直到結局前的最後一個長鏡頭,跟拍久美子由街道上走向觀眾,獨白的久美子才讓我想起法國六零年代,由尚,胡許(Jean Rouch)與艾格‧摩林(Edgar Morin)所拍的紀錄片<<Chronicle of a Summer 夏日編年紀事>>裡,那曾經被納粹迫害的女人在巴黎的街頭獨走,訴說那些在集中營裡痛苦的歷史,是否被園子溫給置換成了一個接著一個,必須在高中畢業被送入大社會哩,曾經純真的少女獨白,呢?
雖然我還是覺得,這種切身歷史是我身為一個男性無法理解,想像,身為一個女性,卻永遠無法體切的感受(approach)的經驗。
quote出經典,卻很巴辣的名句(笑)「把很大的情緒,放在很小的心裡,就會滿出來,那便是眼淚」
~~紀子, by園子溫,<<紀子,出租中>>
btw...呼應一開始從其他部落格quote下說的話,這部片也在世界上大多數"能用錢買的到東西"範圍之內,dvd出了(笑),有興趣者可以到附近出租店看看。
2 ) 从纪子的餐桌到冰冷热带鱼
短评放不下了遂:
前身是自杀俱乐部,是个人风格趋于完善、要素齐全的园子温式电影了,处女女高,坏女孩女高,传统家庭里受困的妻子,对社会秩序的蔑视和纵情破坏,大段哲学式独白,章节叙事,等等。只不过这部还真的相当地不暴力,几乎没有什么大尺度画面(仅有的一些都是直接从自杀俱乐部里截出来的),而只是安静地诉说着人们的空虚,迷茫,家庭里遭遇的忽视,没有倾听的心脏,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而已。(不过这部在叙事上的人物视角、时间穿插、幻想非幻想的现实,构成上是蛮混乱的,有种随心所欲不在乎观众的美,不知道是不是园子温放纵惯了有意为之。)
很多时候园子温让人感动,这部还真使人伤心。哪怕看过他那么多影片,这部中对于家庭的解构与诠释依然厉害得要命,家庭扮演为工作的圈子这个概念就很了不起,园子温还能叫父亲坐在柜子里观看女儿们扮演陌生男人的孩子,偷窥她们用粗糙的演技与他人构成完满的家庭,以此触摸自己的痛苦与幸福,以此去真正理解自我、女儿,自己的那个家庭。令人感触的是本片最弱势的小女儿哭着提出建议,你们都是狮子,让我们做一回兔子。为什么非要这样争斗不休呢,她还真的是在追求俗世家庭的幸福,对家人们的心的认识敏感且敏锐,可也偏偏是被给予了最少理解的孩子。会不会这个弱势的孩子与她简单而核心的愿望是代表了园子温内心最脆弱一面并也真正承载了他心里理想家庭、社会的模样,是能带给人日常的幸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女儿伤心地大喊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地活下去,类似的父女对峙画面(并且父亲都持刀)出现在几年后的冰冷热带鱼里,后者的父亲举刀刺伤女儿,自刎并对同样的问题回应道——活着本身就是痛苦,活着就是痛苦。导演本身也一直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并寻找自己的答案而已。如果园子温茫然,他就在电影里呈现茫然,如果他有了理解,他就在电影里呈现他的理解。真是随心所欲,从未停下的导演,因此常常会觉得一部电影是另一部电影的注解,彼此间经常能找到一些联系。不过他后几年是不是有点厌倦这样兜兜转转绕圈圈找答案了,尤其中期经常是捧着角色的脑袋一通尖叫和输出,越来越暴力越来越疯狂...女儿不理解这个家,以前你去自杀俱乐部大家一起一通哭,成为自己不成为自己的,最终还是只有面对才能解决问题,父亲哪怕举着刀也已经被引导杀死大家重生的念头了也没真的下手,后面电影里都直接撒光一家人毫无余地地让人好好认清现实...
3 ) 日本的互联网初生一代的迷茫与疯狂
【3星】
1、这两个女主刷完牙睡在一起的时候,感觉既有青春感,又有很油的感觉。说的话是文艺的,但又觉得道理不强
2、日本人的家庭观念比我们更强,这又是一个不顾家的丈夫带来的悲剧的故事,两个女儿离家出走,妻子自杀,他自己就是一个小镇上的记者,天天报道小镇上的一些小事、看起来温馨的破事
3、①纪子,又叫光子,穿着很土、戴着椭圆形塑料外框眼镜的姐姐。
②彻三:那个失败的丈夫,小镇记者。
③优子,优香,纪子的妹妹,也去了或许是邪教的自杀小圈子,或许不是?因为毕竟纪子没自杀、没死
④妙子,久美子:带领着纪子和优子揽业务的女头头,从小被母亲抛弃在54号储物柜,才生下来3天
4、“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日本人活得很痛苦吗?家庭在一起互相摩擦,血脉让他们太紧,只能互相伤害
5、“我想重新开始。”这父亲说了几次,男人都喜欢重置重启吗?划过的痕迹永远都在,不会消失
6、唉,整体来说就是节奏太慢了,有一点文艺和诡异的感觉,2h40min太长了,两倍速都无聊,而且这气氛还催眠,然后剧情也没啥很大吸引力,两个女主虽然不错,但是这种丧丧的,随时都可能自杀的感觉比较压抑,还有日本人表面上的太过客气
4 ) 无法圆满的生命(有概述性剧透)
这是一个既纠结又纠结的电影。2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真是让我欲罢不能又坐卧难安。
导演想要在一部片子里表达太多的东西,但是好像光子最后的那句话:心是一个小杯子,如果感情倒得太满,眼泪就会留下来。电影如果想要表达的太多,我的脑子就会不够用,说实话,写这个影评,我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虽然它被分在了恐怖类电影里面,但是在我的字典里,它可丝毫没有任何恐怖的色彩。我不知道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很喜欢讨论边缘心态的民族,他们很多电影都反映了那一小搓或者自闭,或者疯狂,或者玩世不恭,或者毫无意义生存的人的心态。也许这和岛国和日本人性格中极为细致的那部分有关系,总之,像类似以自杀心态,残酷青春为主题的电影在日本影坛也是层出不迭。在看到chapter2的部分时,我真的猜测这部电影不是“自杀循环”的姐妹篇吧。越到后来,才能发现两者本质的区别。
让我努力讲述一下这个故事,虽然那纠结又纠结的结尾我相信我绝对讲不明白。
纪子是家里的长女却与父母一直没有交流,终于有一天,她爆发后直接离家出走到了东京,在那里见到了她的网友久美子。久美子经营一家公司叫做家庭出租,无论你需要什么样的家人,她都能为你找到,同时按照要求提供上门服务。无处可去的纪子加入了公司,同时她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离开家乡,到处去看看。纪子没有断了了妹妹佳子的联系,于是佳子很快也步上姐姐的后尘,离家出走,来到东京,进入同一家公司。在公司里,每个人都是抛弃红尘过往的演员,她们彼此并不相认,只有在服务中,才演的亲密起来。
纪子和佳子的母亲在两个女儿相继离开后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自杀身亡,父亲却从孩子们留下的线索中坚信她们没死而踏上寻找的道路。他委托自己的朋友接触久美子的公司同时雇佣久美子,纪子,佳子饰演家人。在餐桌上,一家人终于“团聚”。父亲忏悔了自己过往的自私并希望能重新开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泡澡,聊天,喝茶,微笑。半夜佳子走出房间,看了看父亲睡觉的老模样,穿着姐姐离家出走时的那件绿色风衣,在凌晨6点空荡的街道上,扯掉风衣袖口上的红色线头,向着无边际的街道尽头走去。而姐姐则在睡梦后睁开眼睛,重新拾起关于纪子的一切。
在我看来,导演在电影中只是试图讲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但是结尾未知,犹如生活。
青春是残酷的,因为我们必须经历成长撕扯的过程。我们试图成熟却不想接受规则的束缚,于是无可避免的与学校的碰撞,与家庭的碰撞,与社会的碰撞,甚至与过往自己的碰撞。在鲜血淋漓中长大。慢慢我们才记住我们这个星球,任何事物都是有游戏规则的,包括成长。
存在的意义。我们每个人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都在扮演着别人。正如那个不知名的男人对父亲说,你联系上自己了吗?我想问,什么是真正的自己?纪子,久美子,佳子都在不断的扮演着别人,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妻子,别人的母亲,别人的孙女,面具带的多了,便遗忘了自己,摘到最后,不知道哪张才是自己的脸孔。伊藤润二有部漫画,叫窃脸贼。讲述了一个女孩子为了博得一个男生的好感,学会了模仿任何接触她时间长的人的脸孔。最后,全校师生带上面具,让她无从模仿美丽的面孔,她也因为记不得自己的脸而崩溃。佛经又云:众生本即佛,然因客尘染,垢净即真佛。我个人是认同纪子最终的做法,她回归了本质,而佳子,仍未圆满。
死亡与自杀。久美子成立这个俱乐部的目的本质的意义并非自杀,而是献祭,献祭于这个社会。正如他们所说,只有角色需要,他们才会自杀。在这个社会上,人人都想成为狼,都想做最美的花,没有人想做兔子,没有人想做花瓶,那么就有他们来做。如果你想共叙天伦之乐,ok,我们可以温暖你;如果你想向你失去的孩子忏悔,ok,我们聆听;甚至如果你想杀掉你不贞的妻子,ok,我们愿意承受。有种以身饲虎,身入地狱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在我看来,有以偏概全的狭隘思想,但是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
还有很多,包括人性,包括空虚,包括亲情。说到这,突然感到,这部片子可能没有讲述到的就只有爱情了吧。剧中还有很多隐喻,和前后的支线主线都有联系。实在不想再剧透了。因为有循环自杀的集体自杀片段,我还是推荐有点承受能力的人观看。
此外,影片中有大段的LOMO风格的街拍片段,菱形照射下来的阳光,红色的墙爬满绿色的叶子,古朴的铁艺门,慵懒的猫咪,蕴含一切温暖却讲述了一个冰冷的故事。
生命是一个圆,但是因为“π”的无限不循环,因此,生命这个圆永远不完美。
5 ) 浅显解读《纪子的餐桌》
首先控诉一下不知道为什么要贴的恐怖标签,普通剧情片的血浆元素很多也有这么多了,真的不恐怖,如果恐怖标签挡住了你的话可以大胆看下去。
故事大致讲一下的话也并不复杂,就是刚接触电脑的时代,生活在丰田这个地方的姐姐纪子在一个名叫Haikyo.com的网站化名光子很开心地交朋友,和网络上在线的每个人说你好。然后在一个停电的黑夜,姐姐摸黑拖着行李箱独自到了东京,跌跌撞撞走着然后想到了Haikyo.com上在东京的朋友,上野站54号。她来到上野站,问别人54号在哪里?大家不知道,只好自己走来走去,来到了储物柜附近,猛然发现储物柜上都有数字,54号上了锁,旁边站着一个女孩,久美子。女孩带着她和自己的家人到了一个有一个奶奶爷爷家,纪子才知道女孩开了一家“家庭出租”,想要有一个家的人可以找他们服务,他们可以做你的妻子、女儿、母亲。
纪子的妹妹优香训着姐姐的踪迹来到了东京,给做记者的爸爸留下了上野站54号的标签,母亲因为受不了两个女儿的离去自杀了,父亲辞掉工作,开始寻找女儿的踪迹,然后在上野站看到了久美子,不假思索地向他要了名片,然后拜托自己的朋友点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久美子来扮演妻子和女儿,终于,虽然并不顺利,纪子和优香终于在自己曾经的床上躺下了....
虽然剧情几乎很快就说完了,但是拍得确实是有一点复杂。章回体形式,有大量的意向和说教,并且是几乎哲学式的说教。片中最复杂的一个角色就是久美子,谁也不知道这个出场惊艳的穿着黑背心的女孩会是这个所谓家庭出租的老板,她雇佣一个又一个人,包括自己的父母,甚至引导着无数的男孩女孩自杀、被杀。
大段的哲学式说教出现在决坏这个人物知道自己即将被杀掉后,兴奋地召开的小会上。她说自己是心理学的学生,并且差不多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接触久美子的人选择自杀或者被杀掉,虽然她的解释在我看来有点不可理喻...她说所有人都想做鲜花,但是总有人得做花瓶,有人杀人,就有人被杀,有人做兔子,就有人做狮子。这是一个自然循环。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优香也哭着说,我们不要做狮子了,重新做回兔子吧。我自己理解为她并不想从这个循环上退出,只是不想再做扮演者的角色了,这也和最后她穿着姐姐的衣服离开相呼应。
但是纪子作为刚开始就进入这一循环的人,甚至在目睹了54人自杀之后眼神都有了变化,在优香已经道破这个事实之后仍然执拗地叫自己光子(稍微一提,这也是久美子的本名),她在大家看了近乎要和久美子一样迷失自己,最后却安静地躺在床上和自己的少女时代告别。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一个特殊的电脑刚新起的时代,并且建立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日本之上。一直以来我对日本人的印象就是刻板但是迷茫,尤其是生活在日本小城市或者乡村的年轻人,都很迫切地想要寻找自己的精神所在,互联网其实给他们带去了信息,但是也带来了自卑。不过生活在中国小城市的我其实也是有这样的经过,在初中的时候就非常想要和所谓潮流接轨,初到大城市的时候想要表现出自己没有那么自卑...
电影还有很多的意向和观点我无法解读,但是就像两姐妹的结局一样,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疑惑与不解可以继续思考,也可以抛弃...
6 ) 叛逃,城市中的消失术
《纪子的餐桌》让我想起安部公房。
安部的小说里反复出现“都市人的失踪”这一主题,人物们面临地理、身份、身体上的消失,城市的匿名性提供了无限的迷宫,人们会被轻易地剥夺坐标,消除身份,成为无法辨识的人。在园子温这部电影里,他创造了名为“出租家人”的新工种,而成为他人,这不也正是消失术的一种吗?但与安部作品中常见的被动失踪不同,《纪子》中的人物全部是主动消失,她们不断叛逃,扮演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电影的前几十分钟是一个常见的“上京”故事,少女纪子感到自己正受困于故乡的沿海小城,她的身份由学校与家庭构成,而学校与家庭,那是两栋长着深厚根系的建筑,将她楔进固定的坐标。纪子为小城中麻木的日常郁郁不乐,但像小学同学蜜柑那样,能在麻木的日常中无知的快乐着的人也是值得羡慕的,于是她的郁郁不乐更深一层:为自己的郁郁不乐而郁郁不乐。当她知道在东京有她的同类,她趁停电飞快的收拾行李,逃离了故乡。
没有任何日本都市能有东京一样的吸引力,它是一切的正中心,你可以在东京找到任何能想到的事物。它是流动的盛宴,永恒的黄金时代。
随着学校与家庭的消失,纪子背弃了曾经的身份,她在夜晚的东京街头扯掉脐带,成为一个坐标不明的新人。但就像久美子后来说的那样,她“是来寻找幸福的”,故乡与故乡的记忆--以及故土上结结实实生长出来的朴素欲望,仍旧留在她的身体里,并且永远不能被完全代谢掉。但如果要实现对自己的想象,成为她理想中的“光子”,便必须把故土的牵绊从骨髓中剔除。
与纪子对照,久美子是个没有一丁点儿故乡的人,作为纪子的对照例,久美子是一个理想状态,她不需要经过叛逃的过程,可以消失的得心应手。久美子原本是上野车站柜子里的弃婴,她生于都市这一匿名的迷宫,是一个没有身份、父母、名字的人。与纪子受脐带捆绑不同,她是一个绝对自由的、脚下没有根系的人,她做着“出租家人”这门生意,轻易侵入“家庭”这原本应该紧密顽固的共同体,每次开始时扮演一个身份,结束时便抛弃它,而她自始至终是空的,就像她们说的,是“容器”,她像玻璃容器,把倒进去的东西泼掉之后,看上去透明得就像不存在。可以说,久美子是没有自己的欲望的,没有欲望也就没有自我,就可以做任何事,这就是消失术。
久美子的同伴,还有那54个少女,她们都在演示着人可以多么轻松的消灭自己--没有长篇大论的内心挣扎,十足随意,心不在焉,甚至不能说是“自杀”,而是瞬间的消灭,湮灭,好像玻璃杯忽然松了一口气变得绝对透明那样,突然失去温度,是附带血肉飞溅的凭空消失。
对此纪子震惊不已。她从根本上与她们不同,她目击死亡而满眼泪水,这是本能,不管多么想成为“光子”,她终究没能完成久美子所说的“超越”。从第一次工作的移情与失控,到后来的麻木,园子温省略了过程中的诸多矛盾,而她叛逃的最终失败暴露于亲生父亲租她当女儿这场戏。在面对千辛万苦找到东京的父亲时,她大喊“叔叔,我是光子,我是光子!”但在那次出演中,她原本应该饰演自己的本名“纪子”,她强调自己的新身份,却实现了与现实中的父亲的对话,她的反抗反过来印证了脐带的存在,她的叛逃不够彻底。于是,在经过一系列园子温式的桥段之后,她有点过分顺利的回归了纪子的身份,她在清晨时躺在曾经的被窝里,与“光子”告别。
但这真的是“回归”吗?
纪子躺着的虽是父亲从故乡运来的被褥,却身处东京租来的一套公寓,尽管被父亲布置得和过去一模一样,但这不是故乡,它是一栋漂流在都市的海面上的小房子。而久美子这一外来人的侵入,说明“出租家人”的戏仍旧在继续吗?父亲饰演父亲,久美子饰演妈妈,纪子饰演纪子,妹妹饰演妹妹,他们全情投入于新的角色,新角色已经完全吞没了过去的身份。这个在东京重新组成的新家庭,成了一个迷宫中没有坐标的地方,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根系,是虚构的。
在同一个清晨,妹妹由佳(在组织中叫“洋子”)像当年的纪子一样离“家”出走了,她自言自语着:“我与洋子绝交了,也不是由佳,我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现在开始上路”。她故土的家与东京的家皆已消失,她的背影渐渐消失于下坡。
纪子回归于不存在的家,久美子成为他人,由佳作为一个没有历史、没有身份的人出走,她们分别实现了自己的消失。这是比血肉横飞的死亡更彻底的消失术--她们连尸体也没有留下。
所谓鬼才。内心戏多到神经质。我没有把握住情节,只是似乎感觉到了这些感受。
2006 HKIFF
黑色の青春''世界充滿謊言 大家都無法自信演繹自我他們做不好丈夫 妻子 父親 母親 子女 等等因此 找出我們可以做什麽的唯一方法就是公然躺下並追尋無知感受沙漠 體驗孤獨 用心體會在沙漠中生存 那才是你的角色''
把亲情放在自动贩卖机里零售
女性,17岁,顽固,愚蠢,叛逆,还是个孩子。圆子温就是个片段式心理学专家。用细节尝试探索很多心理问题。
园子温真有点日本哈内克的意思,这片子看得人很崩溃。
手法和表演都不喜欢,园子温对家庭社会绝望夸张的表述,看来却真实残酷
卧槽又让我开眼界了!人可以虚构过去,可以切断那不是自己选择的家庭关系史,彻底地去主体化,掏空自己,像野猫一样游牧,一旦如此,就会不加选择地接受一切符号性委托。这激进的影像正是“人已死”的后现代身体伦理学!
文艺向的旁白和摄影甚至有点岩井俊二的风格,可内核就是很园子温,无爱又绝望。为了逃离家的疏离压抑,主动洗脑和被动洗脑相遇了,近乎邪教,死与新生。人生不就是这样,远离孤独就得守着虚无。
《自杀俱乐部》另一面,主题说得更白,也铺得更开。生命是圆,死即是生,离开就是重聚,循环往复都从扯一个线头开始。
久美子还是死了好!
真心看不进去,空洞,絮絮叨叨,园子温老湿您走错教研组了明显的
不过我还是无法体会其中的精神状态
逐渐恢复原状的橘子皮,昨日大衣的线头,迷路的猫是城市的血液……生活安逸无聊到变态,扮演他人寻找自我逃避现实;城市套路深,小镇四口之家被逐渐玩坏。园子温的诗意和中二魂,外加一场52女高中生跳火车的噱头。镜头太随便,剪辑来发挥,这也是他始终比不过三池崇史的原因吧
1. 这样的少女是早慧少女吧,想的事情非常多,也渴望成熟,其实就是欠缺来自家长,社会的引导,所以她自己走出自己的路。2.片子很长,大段大段的女主角及其爸爸的心理旁白。3.日本真的那么压抑?还是说社会太发达了,以至于人们没有了衣食之忧后,不断的深探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是《爱的曝光》前园子温最好的作品吧。。。
跟爱的曝光一样,导演能把00年代的片子拍出90年代的感觉。她们到东京来寻找幸福,但是却不会找到。想获得新身份的人终将迷失身份——现代人的找寻。妹妹的“无身份”会是出路吗?东京和“资本主义”杀死了传统。——由“网络”得出的发想。
这是那种评论必然会两个极端的电影,对我来说有点儿闷,节奏太慢,有点儿伪哲学的装逼气质。“他所知道的是他什么都不知道……”(妹妹优香的扮演者吉高由里子很可人儿;电影为啥会贴恐怖标签哩?不解。
再见,我的青春。ps字幕很弱。
#找部电影合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