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优质
  • 非凡
  • 闪电
  • 猜你喜欢

     剧照

    狼族时代 剧照 NO.1狼族时代 剧照 NO.2狼族时代 剧照 NO.3狼族时代 剧照 NO.4狼族时代 剧照 NO.5狼族时代 剧照 NO.6狼族时代 剧照 NO.13狼族时代 剧照 NO.14狼族时代 剧照 NO.15狼族时代 剧照 NO.16狼族时代 剧照 NO.17狼族时代 剧照 NO.18狼族时代 剧照 NO.19狼族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40

    详细剧情

      伊莎贝尔·于佩斯饰演的安娜,一家四口从城市逃难到乡下,发觉自己的村屋给人占去。争执中丈夫被杀,安娜带着子女流离失所,途中儿子还给一流浪少年扣留。后来到了一个火车站,很多人在苦候,望火车把他们带到安乐郷。安娜听说有一班宗教义士,奉献自己以拯救人类,连她儿子也甘愿受祭。人在极端环境里不见得只剩下狼性。汉尼卡的风格有份严峻之美,正为杜绝滥情,从人之不仁中发现希望。

     长篇影评

     1 ) 《狼族》: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

    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常常写群体生活,以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生存状态来暗示当代西方社会的普遍生存状态。所谓,一滴水见出整个大海。他的电影有这样几个标签:阴暗变态的社会画面、扭曲异化的人性、冷漠敌视的人际关系、诗意工整的画面、简洁而富有哲理的台词、干练紧凑的剪接。看过他2009年的《白丝带》,再来看这部拍摄于2002年的《狼族》,可见出它们的意旨是一脉相承的。

    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四口人——父亲、母亲、弟弟、姐姐,从城里来到乡下度假。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于宁静安详的空镜头,那是美丽宁静的乡间。当他们打开乡下小屋的门时,一把枪正对着他们。原来,他们在乡下的房子被一户流民霸占了。父亲想要和他们理论,结果毫无征兆的被突然开枪打死。这一枪不仅震惊了片中的母亲,也震惊了我们。霸占别人的房子,还开枪杀死主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里还是那个自由富裕诗意的法兰西吗?

    母亲和孩子们只拿了一点生活用品和一辆自行车,匆匆的逃了出来。他们必须回城去,否则活不下去。可是他们身上没有钱,旅店不收留他们,附近的村民也不理他们。这两笔,哈内克已经为我们写尽了西方社会的人情冷漠。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徒步的回城之旅,电影也由此而转入另一种类型程式——公路片。随着他们的漫漫归程,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当代法国乡间流民的生活画面。这里有:被扔的满地都是的剥了皮的动物尸体、废弃残破的小车站、基本生活毫无保障的流民们、被孤离的少年、偷窃强占自杀、饥饿饥渴疾病、病中的小孩、绝望的母亲。

    假如,导演只是写流民的社会问题,那么其实,这部电影便肤浅了。通过流民这个群体的小社会来观照西方社会才是导演的真实意图。也就是说,流民们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流民们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也便是整个西方社会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那么流民们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是冷漠和敌视。当母亲和孩子们想要向当地的村民借宿被拒时,影片便已经初步将这个主题开了一个头。在和流民们相处的过程中,影片更是浓墨重彩的写出了西方社会的病症——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这里,人们休息的地盘是靠武力争夺的。当一个病中的孩子奄奄一息,母亲声泪俱下的请求一个商贩给点水时,却被冷漠的拒绝,孩子终于死去。一个花样的少女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情境而自杀。那个弟弟似乎也准备自杀了,他将衣服都扔进火里去。姐姐的痛苦无处诉说,只有将心事写在信上,而收信人是死去的爸爸。这样的典型细节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当然,一部影片是不能全部都是黑暗和阴影的。本片也写了几个温暖的画面。那是:姐姐和流浪少年之间朦胧的爱情;弟弟准备自杀时,被附近的一个中年男人救起,男人不住的安慰伤心绝望的男孩,“你有什么不开心和我说吗?不管什么,相信我,上帝不需要你做这种事,大家都了解你。真的,我保证,别做傻事。你很勇敢。告诉我,你的父母呢?他们在哪里?为什么他们留下你一个人在这里?他们不该那么做的。相信我,别做傻事。你很勇敢,我们能度过的。我们能度过的。也许从明天开始,会有大客车过来,大家都能进去。我们不关门,一直看外面的风景。把门开着看外面的风景,会很美的,真的。”

    镜头渐渐后移拉出,离开了这个阴郁黑色的故事,切换为一组从火车窗口往外拍的空镜头————随着火车的前进,窗外的美景(蓝天、小河、灌木丛)如流水般划过。这是主人公们在火车上看到的风景吗?我们不得而知。

     2 ) 悲观者的呓语

            某日,闲极无聊,看了口碑不错的[人类之子],片子终了,倍感困乏憋闷, 一个在虚弱无力的宏大背景下叙述的英雄救美外加单骑闯关的古老神话. Clive Owen在其中只不过扮演了一个改头换面的护戒使者而已.[人]片高举着科幻片的大旗,却让人不由得想起在中国商铺随处可见的全场2折的醒目标语,细看之后,幡然醒悟,原来后面还有一行小字:快餐.称其为快餐电影也好,爆米花电影也罢,其共同的特质都是留给观众少的可怜的思考空间,或者干脆就直接强暴了观众的思想空间,不留一丝思考的快感,所以我深以为这样的电影是很能让人觉得空洞虚无的.[人]片就是一个例子,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提出问题给出假设,到最后却不加思辨,不留思考空间地把故事扼杀在简单的大团圆结局中.不过话说回来,许多爆米花电影在特定场合,特定状态下还是很能让人愉快的,我承认我也常常很庸俗地陶醉在著如[哈利波特]此类的爆米花里乐不可支,在这里就只好让[人类之子]这样的披着深沉严肃的外衣实则言之无物的伪科幻委屈一下,充当一回反面典型了.

         乍看起来,政治斗争,移民问题以及种族压迫的困境把电影填充的挺充实,实则看似内容丰富且深刻却无一触及深处,只是在表皮摸擦搓磨一番,就好比用一个棉花塞满一个枕头,鼓鼓囊囊,使劲一捏,还是扁的.别和我说Owen片末时的自我牺牲升华了主题,渲染了气氛啥的,这根本不能给我任何的想象空间,而科幻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观众的想象,给与观众更多的想象.似乎关于未来,唯一可以遇见的可能性就是人类又能如同细菌一样繁殖了,世界人民恢复了团结,所有矛盾烟消云散,地球又回复到可持续发展的喜人态势.

        说真的,在这个人类无法生育的故事大前提下,我还真没产生多少对末世的恐惧, 人类并不是处在刀耕火种拼命生育以求延续的时代,在这个满眼是人的时代,我们有试管婴儿,基因技术.....导演苦心营造的灰暗末世氛围只是让我觉得好笑罢了.也许是我境界不够,没有积极向上,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的崇高思想,对人类和人性抱着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朝着积极向上的立意肆意歪曲诽谤,可我还是要说,把一个婴儿等同于救赎,等同于回答我们为何残酷冷血,麻木贪婪的答案,等同于指明人类走出困境的方向是可笑的.我们不要无来由的,无意义的救赎,我们要的是思考,是对答案的渴求,以证明我们强烈的存在意识.

        写到这里,想起另外一本电影[狼族时代],在相似的虚构的末世隐喻下,人类之子成了被戏剧性情节支配的提线木偶,[狼]则一如既往地呈现出导演Haneke的内敛和冰冷的气质,以及很少的戏剧性.
        从之前的[冰川三部曲]到更以后的[躲避],Haneke一直执着于对人类的沟通问题,对生活和人性本质的深刻探求.那些尖锐的冰冷的和一段段冷漠得让人几乎难以忍受的长镜头剥开生活编制的精美谎言体系,让事件,让生活保持原生的状态和应有的长度,让观众在单调却多义的,碎片化的时间片段种找寻映射自我的镜子,反思,觉醒.

         [狼族时代]继承了这种品质.简单的故事情节大体可以用一句话带过:一个丈夫被暴徒杀死的女人带着一儿一女,在笼罩末世阴影的情境中度过的几天流亡的日子.影片中,人物的身份和记忆,以及故事背景是完全缺失的,为了消解时间的深度,没有任何的哪怕是细枝末节的描述.观者如同被投放在其中的寒冷荒原,身处黑暗,过去和未来消失,过去是文明社会用谎言架构的空壳,未来只是当下痛苦的无尽复制,唯有此刻的强烈挣扎感让人感同身受.我们要么试着把自己塞进片中的线性时间中体会那种强烈而痛苦的存在感,挣扎感,要么因为无法忍受过于枯涩的影像而拒绝.

        电影构造了一个近乎真空化的环境,只有人,只有人的冲突和绝望,脱下所谓文明给予的面具,放大人性的柔软和丑陋.

         孩子,在片中几乎有着比扮演母亲的Hupert更重的戏份.很多时候,我总是困惑于人们为什么会对孩子寄予如此多的爱和希望,报以更多的宽容,似乎很难说服人们不去相信孩子代表着明天,代表着美好和希望.可是一直以来,我看见的只是人们一如既往地或是不可抗拒地把孩子们变得和他们自己一样,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延续和复制,当我看见孩子,我看见的只是相同的悲剧,这恐怕也是我如此忿忿于[人类之子]那个充满希望的光明结局的一个原因吧.

        再来看[狼族时代],在生存的绝境中,对比自己的母亲,女孩伊娃表现得更为坚强.这不是那种用冷酷来巩固的坚强,比如那个同龄男孩表现出来的与自己年龄不相仿的坚强,恐怕那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哲学,这种坚强是某种信念,相信美好相信人性的信念.她深爱自己的亲人,看得见男孩自尊武装下同样孤独的内心,感受得到音乐的无限美好,也会因为不知名女孩的死而哀伤哭泣. 而母亲在旧有的生活体系破碎后,在巨大的打击下已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这一切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继续生存下去似乎只是为了孩子,她看不见任何希望,难以给自己找到生存的目的.想来,孩子们确实能看见比成人更多的东西,感知到那些真正值得我们眷恋的,珍爱的,让人惊叹的美好事物.也许每个成人都曾经触碰过那些细微的感受,而现在他们的全部生活都依托于可怜的社会价值观,他们的心已经被封闭.但更小的男孩本尼则和姐姐截然相反,至于他是自幼痴呆还是性格自闭就不得而知了,这孩子在电影里始终表现得焦虑不安,无话,情绪压抑,眼神空洞凝滞,这种沉默带给人的压抑感更像是Haneke之前几部电影里那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无望感的延续.这又让人不禁怀疑女孩伊娃是否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角色.

         关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Haneke已经探讨的足够多了,[狼]片中,除了争吵,言语总是让人感觉如此恍惚,好像话语都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转念一想,除了自己,谁又能完全理解言语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呢.我们滔滔不绝地说着,言不由衷地说着,机械地说着,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坦诚表达和真诚倾听的能力.说得愈多,交流得越少,我们的面孔变得冷漠,如同电子元件般交换信息以确认自己存在于社会网络中,而不是交流情感和爱.就像电影里葬礼那一幕,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葬礼上人们的下半身充满画面,丧子女人的哭喊回响不绝,随着时间推进,一双双腿纷纷离开了视野,最后留下的只有寒夜里的旷野和女人的悲泣.葬礼仅仅只是一种形式罢了,只能是成为形式而已,无关人们的内心情感.某种程度上,人都是冷漠自私的,他人的痛苦永远无法化为自己的切肤之痛,我们都是孤立的个体,一直孤独着.沟通是暂时的,孤独是永恒的.即使远离了让人异化的城市,置身于一望无垠的荒蛮,那种植根于人心的巨大孤独感仍然挥之不去.

        谈到人性,不能不说性这个话题,性在[狼族时代]里无关爱和美好,只是作为纯粹到令人发指的本能而存在.一个夜晚,一个姑娘被人用刀架着脖子发泄性欲,第二天,被人发现已经自杀身亡.人们没有愤慨,也没有仇恨,更多地只是麻木地承受这悲痛,面带绝望的死寂.这种腐朽的死亡气息让人感到浓稠的绝望情绪,侵占人们内心阳光的地带,于是人性和兽性开始纠缠,变得不分彼此.就好比今村昌平版本的[楢山节考]中所表现的,人与动物毫无二致的,完全由赤裸裸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支配的生活,那种毫无保留地撕去文明伪装后赤条条的人性展示实在是让人至今想起仍觉触目惊心.抑或人类生来就不见得要比其他动物更高等.我们连同类都不能做到有效地沟通,又有什么资格评判其他生物的等级,支配其他动物的思想.就因为动物不能如人类一搬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就认定动物的低等,可人类自己又是否能够掌握动物的沟通方式呢.人类增减衣物,动物变更毛皮,人类用工具与药物避孕,动物用发情期控制生育…至少我没看出来人类高等在哪里.[狼族时代]里有一短暂却让人惊心的镜头:人割断马的颈动脉放出汩汩的鲜血,只一刹那的镜头却让人对画面产生强烈的逃离感,也许人们早已习惯于用支配其他生物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强大,证明自己是更具思想,更有感情的伟大的人类.
      影片中的时间进程一直处在看似凝固,实则缓缓延续的状态中.没有任何代表新生希望的火车到来的消息,也没有任何关于对杀夫仇人惩罚的暗示,沧凉的背景下,悲观无力的人们只是黯淡地生存下去,仅此而已.本以为故事会以这样一种无望的姿态走向完结,临近片尾处火与孩子那充满隐喻的一幕又让人心念大转:赤裸的孩子试图燃烧自己寻求涅槃,被陌生男人阻止,男人抱着孩子,独自叨念着那些关于明天美好生活的景象,不停地说着.黑暗中摇曳的火的意象让人看到了重生和救赎的希望,可又仿佛是对人类无休止地的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的隐喻.

      影片末,镜头让观者身处行驶中的火车,漫长地无休止地眺望窗外,仿佛孤身一人流落于漫长的旅途.这部100多分钟的电影又何尝不是漫长生活中的一个碎片,你我又何尝不是身处漫长人类历史中的一个瞬间.
      记得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性是薄冰,薄冰下是无尽的漆黑深海,我曾经很以为是,但愿这只是像我这样的悲观者的臆想吧

     3 ) FIFF23丨DAY3圆桌《狼族时代》:残酷是有效的,温情也是有效的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场刊嘉宾:@阿巴斯-甜、@赵小毯、@Leo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迈克尔·哈内克导演的《狼族时代》,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Leo

    三星,架空的历史洪流里,失去秩序的人类退化成猩猩。或许在他的作品序列里并没有那么尖锐,但是这种没那么尖锐也不失为一种畸形的温柔。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2分,全然不做任何交代,在开头就展现主角一家丈夫被枪杀的经历给人以最强烈的冲击,使得后面对众人冷酷与“狼性”的阐发的感染力与代入感都变得十分飘渺。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给的3分,一如既往哈内克冰冷的镜头来呈现崩溃的现实状况与赤裸裸的人性。开头的高潮宣示着冲击力与压迫感的到来。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影片架空的背景,导演也采用了不作任何交待与说明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种表达的手法?或者说你觉得片中架空背景的设置好还是不好?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哈内克又在尝试折磨我们了,影片的手法只为呈现他对于人性的批评,对于观众而言整个故事并不了解,感受如哈内克的影像般冷酷。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架空背景往往会导致观影者日常经验的失效,但也有助于另一种新规则的建立。在这部影片中,架空的背景让我无法置身其内,众人的冷酷在我看了也与我无关,降低了影片“狼性”的冲击力。

    场刊嘉宾 Leo

    其实我有一个疑问,就是这片子不架空的话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不架空就是《生存家族》。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我觉得应该有个末日背景的引入,一开场女主丈夫被枪杀我想着可以去找警察伸张正义。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因为电影中很明显的指涉了流民,如果不架空至少可以嫁接到欧洲的难民问题吧。但是《生存家族》也是魔幻片吧。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一开始以为他们是杀人犯大逃亡。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有人认为本片立场先行,在呈现的“结果”不断折磨着观众的同时,“原因”却一直没有出现,而被架空的背景又让观众难以自己琢磨相关的原因。你认为这种原因重要吗,它是否会影响你的理解的观影体验?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看完全片的话,原因并不太重要了。但在第一遍看的时候,确实会影响观影体验。全程基本上一直在推测影片中社会是何种秩序。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一直不出现的原因一直悬在为的心中,挣扎折磨着,观影体验的话的确难受,或许这就是导演的目的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最后到了火车站之后就是进入了一个小型社会,这时的秩序就变成了人为制定的了。不过只要接受架空背景之后,后续理解就还好了,嗯嗯。

    场刊嘉宾 Leo

    倒是我看到女主找警察之后就已经接收了这种混乱的秩序。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可能还是我观影经验比较少导致我习惯用往常的经验进行代入,同时看片之前也没有做过一些背景的了解。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曾经说过:“在电影世界里,观众永远是导演的受害者。”你认为在本片的观影过程中你有变成受害者吗?其实我看前10分钟的时候人都傻了,所以一度以为全片都会这么暴力。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哈哈哈,开始在猜疑的时候确实有点“受害者”,后面暴力减少反而让我觉得没那么残忍,相当于开头调起高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开头就进行高潮了。

    场刊嘉宾 Leo

    我只有在哈内克的《爱》里被狠狠扇了巴掌,而且我真的觉得他这部还挺温柔的,可能是得益于架空的原因。

    场刊嘉宾

    赵小毯大家看过《趣味游戏》吗?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趣味游戏》是真的太暴力了,哈内克很喜欢捉弄观众。既然提到哈内克其他的电影,那么联系你看过他的其他电影,你认为《狼族时代》在他的序列中处于什么位置?

    场刊嘉宾 赵小毯

    中等位置吧、形式上还是值得看一看的、特别是于佩尔和哈内克的粉丝。《爱》、《钢琴教师》、《趣味游戏》、《白丝带》、《隐藏摄像机》,《快乐结局》…我就看过他名气比较大的和最近的。

    场刊嘉宾 Leo

    我看的他不多,但我感觉这部肯定不是他序列里偏好的,应该是中游偏下的位置。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看的第一部哈内克的,但我觉得哈内克肯定不是靠这部撑起来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电影开篇的暴力行为让人联想到《趣味游戏》,但是十分钟的高潮便讲完了本片的最暴力的时刻,后面关于女儿与流浪汉和儿子被拯救的时刻堪称温情,所以也有人称本片是哈内克最温情的一部电影,你觉得电影里的暴力和温情相互矛盾吗?

    场刊嘉宾 Leo

    其实我对他这种温情是不买账的,我期待的是更暴力的时刻。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处理、我同leo一样,我更喜欢从头到尾的冲击力。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我觉得温情得不太够,导致影片残暴的部分有些乏味(除了开头。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电影中最温情的一刻莫过于男人不住的安慰伤心绝望的男孩,他还说了一大段台词我觉得很好,贴上来你们看看“你有什么不开心和我说吗?不管什么,相信我,上帝不需要你做这种事,大家都了解你。真的,我保证,别做傻事。你很勇敢。告诉我,你的父母呢?他们在哪里?为什么他们留下你一个人在这里?他们不该那么做的。相信我,别做傻事。你很勇敢,我们能度过的。我们能度过的。也许从明天开始,会有大客车过来,大家都能进去。我们不关门,一直看外面的风景。把门开着看外面的风景,会很美的,真的。”

    所以我觉得电影的温情还是奏效的,而且前面的暴力也是奏效的,两者并不矛盾,其实也不用共存,各自美丽就好。

    场刊嘉宾 Leo

    是奏效的,就是我会期待他能把人性之恶描绘到什么程度,但是他又玩儿我。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不同于大人们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女儿和儿子面对危险处境的解决方式则是超现实的:女儿写信给已故的父亲,儿子选择了脱掉所有衣服走向火焰赴死。你认为这种反差的用意何在,你对两个孩子的行为选择有什么感触吗?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女孩儿年龄大一点,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而小男孩则是难以承受,因此选择赴死。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女儿寄托于精神支柱(尽管已破灭),其实是接受现实的手段,男孩选择结束生命来逃避现实。

    场刊嘉宾 Leo男孩前面展示过脆弱,所以后面选择结束生命在我看来不是一种软弱,是另一种强大(妈的,他在我这儿还蜕变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勇敢赴死吗?脱掉衣服,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走。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其实男孩和女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们成长到连母亲不认识他们了。所以甚至有人认为弟弟在篝火前的一幕是升华了整个庞大的人类文明隐喻。虽然我没想明白是什么隐喻。

    场刊嘉宾 Leo

    这逼格高了我够不着。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确实很多不太明白,《狼族时代》看着有些累。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影片名称来源于北欧史诗《瓦洛斯帕》,以女巫的角度描写了宇宙之始至世界末日,所以影片中并没有出现与狼相关的意象。你对这个片名有什么看法?可以从你知道片名的来源前后两个角度谈一谈。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感觉自己又被玩弄了。

    场刊嘉宾 Leo

    我都不知道还有这一挂,甚至需要重看,这题超纲了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这个名字就是说电影的内容说的就是世界末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源。在不知道来源的时候你们认为片名是什么意思?

    场刊嘉宾 赵小毯我以为是野蛮人的时代,直到那一家子接触到社会后。所以你说了之后才知道这个意思。

    场刊嘉宾 Leo

    我还想找狼人罢了,因为一开始也不知道这片子是哈内克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并没有出现狼的意象,他们一家三口在茅草屋过夜的时候,我甚至会以为小男孩会被狼咬死,结果没有。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这个地方我还以为会有狼人出现。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就是往“狼”上面想。所以一直很疑惑,一直在等狼的出现。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然后现在你们知道了片名的来源,你们是觉得他很厉害还是觉得他臭拽啊?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臭拽。

    场刊嘉宾 Leo

    拽比。

    场刊嘉宾 赵小毯

    nbcs,idkh

    #FIFF23#DAY3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星期五::Le Temps Du Loup暴狼时刻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妈妈 爸爸 儿子 女儿 爸一上来就死于房子里的陌生人 剩下的三个人流离颠簸的生活着 两个孩子都在改变 改变的妈妈都不认识了

    冲着我喜欢的Isabelle Huppert买的 但故事的前半部让我感到有些沉闷 但是后半段发生的事情还是挺有震撼力的 只是母亲太过忍耐 让我急的要死

    生活的变故中 小孩们失去的和得到的比大人们更多

    ps1 导演就是和Isabelle Huppert合作The Piano Teacher的那个导演
    ps2 电影里面有巴黎野玫瑰阿姨也出现了

     5 ) 哈内克的乌托邦

    与哈内克其他作品中刻骨铭心的颓废与毁灭不同,这是一部令人沮丧的荒诞剧。贝克特式的铺排与其一贯对中产的剖析结合起来,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呈现。遗憾的是,反叙事的风格在宏大的末世背景下反而成了桎梏,好在其一贯犀利的摄影调度避免了题材的空洞化。

    影片名称来源于北欧史诗《瓦洛斯帕》,以女巫的角度描写了宇宙之始至世界末日。电影叙事中,主角一家同样流亡到了荒芜之地。影片开头便目睹了丈夫乔治的身亡以及财物的勒索,安妮和孩子在乡间寻求庇护,大门紧闭。冷漠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甚至是家庭成员以内。家人并未出现情绪崩溃,而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随着时间的演变,这种情感的异化会愈发严重。有趣的是,火成为了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主题。牲畜被焚烧,用以表面某种病毒感染。弟弟的出走,使我们与主角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旷野之中。如果说打火机的火苗象征这末世仅存的希望,那失误而燃烧谷仓避难所的大火则已经证明了对于回归正常生活的幻想彻底破产。

    哈内克没有详细说明“世界末日”的背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即是质疑。一旦社会脆弱的框架崩溃,所有的恐惧都是通过人们互动的方式产生的。安妮一家随后遇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十几岁男孩。与通常的科幻电影不同,男孩并没有成为一个帮助弱势群体的"英雄"。而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成为对社会规范缺乏承诺,富有功利主义的反叛者。一家人在男孩的带领下来到火车站的一个社区。这里有社会秩序,但社区由一个壮硕的持枪领导人控制(强权的象征)。在社区中恢复了原始的以物易物和集体劳动制。一群人看似同舟共济,然而敌视与偏见仍在进行中,树敌行为仿佛作为一种转移矛盾的工具,村民将出错的地方归咎于阿拉伯人和男孩,其余从其他人的苦难中获利(欺骗、栽赃、强奸)。安妮一家并未遭受波及,但孩童们显然接受了这一套丛林法则。在更多难民涌入避难所的过程中,谋杀她丈夫的家庭突然到达车站。由于缺乏证据,母亲的指控被草草了事,直到这时安妮才彻底崩溃。而威信扫地的原领导人也随着新统治的到来而倒台。至于弟弟班尼在篝火前的一幕,更是升华了整个庞大的人类文明隐喻。

    哈内克在一个平行时空里再一次向我们展现了人性中的暴力,以及公平的法律和秩序如何在乌托邦社会中崩塌。对于片尾火车的一幕,是众人的救赎亦或是潜意识的投射,我们不得而知。

     6 ) 电影世界里,观众永远是导演的受害者

    迈克尔哈内克_狼族时代_2003

    6.9

    通常来说,付费网络大电影会把自己最大的噱头放在试看的前十分钟来吸引观众,而迈克尔哈内克导演在2003年的这部作品就在这方面显得超前。一家四口回乡下时丈夫突然被抢占他们房屋的流浪者所杀,这个影片前十分钟发生的事情即本片最大高潮,也是我所看过最精彩的片首之一。

    随后安娜带着两个孩子在资源匮乏的极端环境里流浪,时间和地点的背景被完全抽离开。他们屡次被人拒绝帮助后,来到了一个废弃谷仓过夜。小儿子失踪,虽然随后他就被母女找到,但期间谷仓失火。他们认识了一个流浪少年,第二日四人同行到一个住满了其他流浪者的火车站。

    与其他流浪者们一起,这个家庭开始了他们漫长的等待,等待火车经过和离开,始终未见好转,但结局给出了象征救赎的火车景象。情节在极大程度上做了减法,反戏剧化尤其体现在关键情节被隐去,本片里涉及到小儿子角色弧光完成的重大原因“第一夜发生的事”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中没有任何交代。

    电影非常接近此刻疫情期间的社会状态,声画潦草地描摹出人人自危的末世既视感。但我这里所说“疫情期间社会状态”,并不是说景致的荒凉废弃,而是指一切都枯燥无趣。漫游电影通常讨我喜欢,但这部电影整体令人昏昏欲睡。在个人看来,这番效果大概需要归功于它情绪化有余而信息量贫瘠,极简主义故事或许也不适用于现实社会批判。

    整个故事服务于作者的简明意图呈现这个礼崩乐坏社会的冰山一角,沟通的失灵和暴力的横行充斥于本片,仅此而已。摄影非常不错,母题体现在光的缺失,无晴天,夜间戏的光源极其简陋,看得我双目失明,却又充满吸引力。雾和雨是白日时间里的两种基本天气,此外还有荆棘枝干的荫蔽,以意象遮盖住丰富的后景。引人注意的是葬礼戏份里,取景框只展现人们的下半身,保证了影像上的冷峻。

    距离感也体现在场面调度中,角色交流也保持距离,许多场面采用了中远景别来突出环境而非人物,固定机位、长镜头、画面纵深,这些设计消解掉了片中频繁而又强烈的情绪煽动。动物们的被迫死亡令人印象深刻,儿童们面对危险处境的解决方式则是超现实的,女儿写信给已故的父亲,儿子选择了脱掉所有衣服走向火焰赴死。角色们所呈现的人性并不复杂,倒十分简单粗暴。

    在故事发展进入火车站后,无效的交流和泛滥的暴力这个在影片最开始的十分钟就呈现的东西被无止境地重复。母亲、女儿、儿子三人各自试图找到这个困境的解决方案,但这些尝试并没有使其心理状态更加丰富。反之,所有人物随着重复的场面逐渐被麻痹,性格也愈加趋近单一,家庭以外的角色千人一面,善恶极其二元,且都在预料之内,没有什么吸引力。

    迈克尔哈内克导演的名句:“在电影世界里,观众永远是导演的受害者。”在观影过程中,我成功被化作受害者。这个架空的世界观并没有搭建完整,此世界冰山一角的呈现里是令人疲劳的单一情绪在反复、重复地起作用。影像上质感冰冷,但叙事上则又持续地用苦难情节进行煽动。

    最遗憾之处是,在“结果”不断折磨着观众的同时,“原因”却一直没有出现,而被架空的背景又让观众难以自己琢磨相关的原因。致使此后的所有对此现象的负面指涉都格外无力和苍白。作者表达上,哈内克所做出的人性批判也显得模棱两可,并不具体也不准确。

     短评

    “趣味游戏”般的开端,经过“雾中风景”,“失明症漫游”的构建,可怕的无终止,结尾又仿佛回到城市中产视觉坐看一切平静。伯格曼的“豺狼时刻”乌曼跟冯叙多的相似叫人难忘,而这部“狼族时代”里,我实在没法摆脱阿姨的魔法,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对的!她每一次出镜,每一反应都是自然真实丰富的。

    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 烦人

    8分钟前
  • 小艺
  • 较差
  • 其实拍得很讲究也很克制。对一个明显架空的背景完全不作交待与说明的做法很聪明。末世代的苍茫美,想起了莱辛的《幸存者回忆录》

    9分钟前
  • 果樹
  • 推荐
  • 11/4/2004 9:00pm Cultural Centre

    14分钟前
  • 何倩彤
  • 推荐
  • 第一幕可算是看過最震撼的一幕!

    16分钟前
  • Miss Lamb Lamb
  • 推荐
  • 虎头蛇尾,哈内克最不给力的一部,甚至有些愚蠢...

    18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 一旦失去秩序,人类就是动物

    22分钟前
  • 张沦
  • 推荐
  • 失望算什么,让你绝望。

    2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 未知缘由的背景假设,突然开始的末世求生。人物数量分为三个阶段由少到多,安排设置上近似《活死人黎明》,火车站相当于商场避难所的聚集作用,而缺乏后者丧尸入侵的危机紧张感。所有人都在等待火车到来,火车即救赎的希望。夜景、烧房子的视觉表征和精神内核都与塔可夫斯基的《牺牲》很相似,结尾都出现牺牲个体来希冀换取拯救全人类的仪式。但却无法明确救赎的主旨为何。PS.片名来自北欧神话诗集《诗体埃达》的第一篇女占卜者之歌Völuspá:“现在是斧头时间,剑的时间,破碎的盾牌时间,风的时间,狼的时间,直到世界崩溃——没有一个人愿意饶了对方。”即诸神黄昏之前的时间。

    24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 绝望了,开头即高潮,刁民却刁的不彻底,人性使然,探讨极具哲学意味。

    29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力荐
  • 没有铺垫,没有高潮,没有音乐,充满诗意

    31分钟前
  • 小山
  • 力荐
  • 缺少了背景交待,反倒是哈内克大展身手的游乐场。神秘的、矛盾的、救赎的事件,就在这种没有前因后果的操场上爆发了出来。

    3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 道德体系一旦崩塌,人类所面对的就只有世界末日

    39分钟前
  • 托塔天王橙橙子
  • 还行
  • 感觉是为了压抑而压抑,什么叫“从人之不仁中发现希望”?

    40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还行
  • 最后竟然留了点希望,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几乎流下泪来

    45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 不够明白

    47分钟前
  • Edward
  • 还行
  • 后悔上次回顾展没看😂 因高度寓言化政治化而在哈内克作品中显得异常锋利、神秘无解,用沉重、粗暴、野蛮的诗意构建了一个异化的、绝望不仁的社会缩影,也第一时间联系到了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

    51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 6/10。哈内克运用银幕空间制造出一层黑暗恐惧,人们在丧失家园的荒原四处飘零,镜头挡住家属上半身的葬礼戏让极简元素释放最大情感,弱女子践踏尊严为生病的宝贝讨水、过路客收了别人的手表却不留一滴水救济,无人为女主伸张杀夫之仇,男孩赤裸着寻求涅槃的燃烧时刻得救,结尾火车开动如人性自我救赎。

    5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 “同情心,那对我来说是承受不起的奢侈。”这句借由片中角色说出的台词,不知是否正是哈内克一部比一部冰冷绝望的片子创作的原发力量……

    54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 我好像更喜欢他的德国片~

    57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