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场刊嘉宾:@阿巴斯-甜、@赵小毯、@Leo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迈克尔·哈内克导演的《狼族时代》,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Leo
三星,架空的历史洪流里,失去秩序的人类退化成猩猩。或许在他的作品序列里并没有那么尖锐,但是这种没那么尖锐也不失为一种畸形的温柔。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2分,全然不做任何交代,在开头就展现主角一家丈夫被枪杀的经历给人以最强烈的冲击,使得后面对众人冷酷与“狼性”的阐发的感染力与代入感都变得十分飘渺。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给的3分,一如既往哈内克冰冷的镜头来呈现崩溃的现实状况与赤裸裸的人性。开头的高潮宣示着冲击力与压迫感的到来。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影片架空的背景,导演也采用了不作任何交待与说明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种表达的手法?或者说你觉得片中架空背景的设置好还是不好?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哈内克又在尝试折磨我们了,影片的手法只为呈现他对于人性的批评,对于观众而言整个故事并不了解,感受如哈内克的影像般冷酷。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架空背景往往会导致观影者日常经验的失效,但也有助于另一种新规则的建立。在这部影片中,架空的背景让我无法置身其内,众人的冷酷在我看了也与我无关,降低了影片“狼性”的冲击力。
场刊嘉宾 Leo
其实我有一个疑问,就是这片子不架空的话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不架空就是《生存家族》。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我觉得应该有个末日背景的引入,一开场女主丈夫被枪杀我想着可以去找警察伸张正义。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因为电影中很明显的指涉了流民,如果不架空至少可以嫁接到欧洲的难民问题吧。但是《生存家族》也是魔幻片吧。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一开始以为他们是杀人犯大逃亡。
所以有人认为本片立场先行,在呈现的“结果”不断折磨着观众的同时,“原因”却一直没有出现,而被架空的背景又让观众难以自己琢磨相关的原因。你认为这种原因重要吗,它是否会影响你的理解的观影体验?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看完全片的话,原因并不太重要了。但在第一遍看的时候,确实会影响观影体验。全程基本上一直在推测影片中社会是何种秩序。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一直不出现的原因一直悬在为的心中,挣扎折磨着,观影体验的话的确难受,或许这就是导演的目的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最后到了火车站之后就是进入了一个小型社会,这时的秩序就变成了人为制定的了。不过只要接受架空背景之后,后续理解就还好了,嗯嗯。
场刊嘉宾 Leo
倒是我看到女主找警察之后就已经接收了这种混乱的秩序。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可能还是我观影经验比较少导致我习惯用往常的经验进行代入,同时看片之前也没有做过一些背景的了解。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曾经说过:“在电影世界里,观众永远是导演的受害者。”你认为在本片的观影过程中你有变成受害者吗?其实我看前10分钟的时候人都傻了,所以一度以为全片都会这么暴力。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哈哈哈,开始在猜疑的时候确实有点“受害者”,后面暴力减少反而让我觉得没那么残忍,相当于开头调起高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开头就进行高潮了。
场刊嘉宾 Leo
我只有在哈内克的《爱》里被狠狠扇了巴掌,而且我真的觉得他这部还挺温柔的,可能是得益于架空的原因。
场刊嘉宾
赵小毯大家看过《趣味游戏》吗?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趣味游戏》是真的太暴力了,哈内克很喜欢捉弄观众。既然提到哈内克其他的电影,那么联系你看过他的其他电影,你认为《狼族时代》在他的序列中处于什么位置?
场刊嘉宾 赵小毯
中等位置吧、形式上还是值得看一看的、特别是于佩尔和哈内克的粉丝。《爱》、《钢琴教师》、《趣味游戏》、《白丝带》、《隐藏摄像机》,《快乐结局》…我就看过他名气比较大的和最近的。
场刊嘉宾 Leo
我看的他不多,但我感觉这部肯定不是他序列里偏好的,应该是中游偏下的位置。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看的第一部哈内克的,但我觉得哈内克肯定不是靠这部撑起来的。
电影开篇的暴力行为让人联想到《趣味游戏》,但是十分钟的高潮便讲完了本片的最暴力的时刻,后面关于女儿与流浪汉和儿子被拯救的时刻堪称温情,所以也有人称本片是哈内克最温情的一部电影,你觉得电影里的暴力和温情相互矛盾吗?
场刊嘉宾 Leo
其实我对他这种温情是不买账的,我期待的是更暴力的时刻。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处理、我同leo一样,我更喜欢从头到尾的冲击力。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我觉得温情得不太够,导致影片残暴的部分有些乏味(除了开头。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电影中最温情的一刻莫过于男人不住的安慰伤心绝望的男孩,他还说了一大段台词我觉得很好,贴上来你们看看“你有什么不开心和我说吗?不管什么,相信我,上帝不需要你做这种事,大家都了解你。真的,我保证,别做傻事。你很勇敢。告诉我,你的父母呢?他们在哪里?为什么他们留下你一个人在这里?他们不该那么做的。相信我,别做傻事。你很勇敢,我们能度过的。我们能度过的。也许从明天开始,会有大客车过来,大家都能进去。我们不关门,一直看外面的风景。把门开着看外面的风景,会很美的,真的。”
所以我觉得电影的温情还是奏效的,而且前面的暴力也是奏效的,两者并不矛盾,其实也不用共存,各自美丽就好。
场刊嘉宾 Leo
是奏效的,就是我会期待他能把人性之恶描绘到什么程度,但是他又玩儿我。
不同于大人们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女儿和儿子面对危险处境的解决方式则是超现实的:女儿写信给已故的父亲,儿子选择了脱掉所有衣服走向火焰赴死。你认为这种反差的用意何在,你对两个孩子的行为选择有什么感触吗?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女孩儿年龄大一点,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而小男孩则是难以承受,因此选择赴死。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女儿寄托于精神支柱(尽管已破灭),其实是接受现实的手段,男孩选择结束生命来逃避现实。
场刊嘉宾 Leo男孩前面展示过脆弱,所以后面选择结束生命在我看来不是一种软弱,是另一种强大(妈的,他在我这儿还蜕变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勇敢赴死吗?脱掉衣服,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走。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其实男孩和女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们成长到连母亲不认识他们了。所以甚至有人认为弟弟在篝火前的一幕是升华了整个庞大的人类文明隐喻。虽然我没想明白是什么隐喻。
场刊嘉宾 Leo
这逼格高了我够不着。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确实很多不太明白,《狼族时代》看着有些累。
影片名称来源于北欧史诗《瓦洛斯帕》,以女巫的角度描写了宇宙之始至世界末日,所以影片中并没有出现与狼相关的意象。你对这个片名有什么看法?可以从你知道片名的来源前后两个角度谈一谈。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感觉自己又被玩弄了。
场刊嘉宾 Leo
我都不知道还有这一挂,甚至需要重看,这题超纲了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这个名字就是说电影的内容说的就是世界末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源。在不知道来源的时候你们认为片名是什么意思?
场刊嘉宾 赵小毯我以为是野蛮人的时代,直到那一家子接触到社会后。所以你说了之后才知道这个意思。
场刊嘉宾 Leo
我还想找狼人罢了,因为一开始也不知道这片子是哈内克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并没有出现狼的意象,他们一家三口在茅草屋过夜的时候,我甚至会以为小男孩会被狼咬死,结果没有。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这个地方我还以为会有狼人出现。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就是往“狼”上面想。所以一直很疑惑,一直在等狼的出现。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然后现在你们知道了片名的来源,你们是觉得他很厉害还是觉得他臭拽啊?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臭拽。
场刊嘉宾 Leo
拽比。
场刊嘉宾 赵小毯
nbcs,idkh
#FIFF23#DAY3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与哈内克其他作品中刻骨铭心的颓废与毁灭不同,这是一部令人沮丧的荒诞剧。贝克特式的铺排与其一贯对中产的剖析结合起来,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呈现。遗憾的是,反叙事的风格在宏大的末世背景下反而成了桎梏,好在其一贯犀利的摄影调度避免了题材的空洞化。
影片名称来源于北欧史诗《瓦洛斯帕》,以女巫的角度描写了宇宙之始至世界末日。电影叙事中,主角一家同样流亡到了荒芜之地。影片开头便目睹了丈夫乔治的身亡以及财物的勒索,安妮和孩子在乡间寻求庇护,大门紧闭。冷漠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甚至是家庭成员以内。家人并未出现情绪崩溃,而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随着时间的演变,这种情感的异化会愈发严重。有趣的是,火成为了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主题。牲畜被焚烧,用以表面某种病毒感染。弟弟的出走,使我们与主角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旷野之中。如果说打火机的火苗象征这末世仅存的希望,那失误而燃烧谷仓避难所的大火则已经证明了对于回归正常生活的幻想彻底破产。
哈内克没有详细说明“世界末日”的背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即是质疑。一旦社会脆弱的框架崩溃,所有的恐惧都是通过人们互动的方式产生的。安妮一家随后遇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十几岁男孩。与通常的科幻电影不同,男孩并没有成为一个帮助弱势群体的"英雄"。而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成为对社会规范缺乏承诺,富有功利主义的反叛者。一家人在男孩的带领下来到火车站的一个社区。这里有社会秩序,但社区由一个壮硕的持枪领导人控制(强权的象征)。在社区中恢复了原始的以物易物和集体劳动制。一群人看似同舟共济,然而敌视与偏见仍在进行中,树敌行为仿佛作为一种转移矛盾的工具,村民将出错的地方归咎于阿拉伯人和男孩,其余从其他人的苦难中获利(欺骗、栽赃、强奸)。安妮一家并未遭受波及,但孩童们显然接受了这一套丛林法则。在更多难民涌入避难所的过程中,谋杀她丈夫的家庭突然到达车站。由于缺乏证据,母亲的指控被草草了事,直到这时安妮才彻底崩溃。而威信扫地的原领导人也随着新统治的到来而倒台。至于弟弟班尼在篝火前的一幕,更是升华了整个庞大的人类文明隐喻。
哈内克在一个平行时空里再一次向我们展现了人性中的暴力,以及公平的法律和秩序如何在乌托邦社会中崩塌。对于片尾火车的一幕,是众人的救赎亦或是潜意识的投射,我们不得而知。
迈克尔哈内克_狼族时代_2003
6.9
通常来说,付费网络大电影会把自己最大的噱头放在试看的前十分钟来吸引观众,而迈克尔哈内克导演在2003年的这部作品就在这方面显得超前。一家四口回乡下时丈夫突然被抢占他们房屋的流浪者所杀,这个影片前十分钟发生的事情即本片最大高潮,也是我所看过最精彩的片首之一。
随后安娜带着两个孩子在资源匮乏的极端环境里流浪,时间和地点的背景被完全抽离开。他们屡次被人拒绝帮助后,来到了一个废弃谷仓过夜。小儿子失踪,虽然随后他就被母女找到,但期间谷仓失火。他们认识了一个流浪少年,第二日四人同行到一个住满了其他流浪者的火车站。
与其他流浪者们一起,这个家庭开始了他们漫长的等待,等待火车经过和离开,始终未见好转,但结局给出了象征救赎的火车景象。情节在极大程度上做了减法,反戏剧化尤其体现在关键情节被隐去,本片里涉及到小儿子角色弧光完成的重大原因“第一夜发生的事”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中没有任何交代。
电影非常接近此刻疫情期间的社会状态,声画潦草地描摹出人人自危的末世既视感。但我这里所说“疫情期间社会状态”,并不是说景致的荒凉废弃,而是指一切都枯燥无趣。漫游电影通常讨我喜欢,但这部电影整体令人昏昏欲睡。在个人看来,这番效果大概需要归功于它情绪化有余而信息量贫瘠,极简主义故事或许也不适用于现实社会批判。
整个故事服务于作者的简明意图呈现这个礼崩乐坏社会的冰山一角,沟通的失灵和暴力的横行充斥于本片,仅此而已。摄影非常不错,母题体现在光的缺失,无晴天,夜间戏的光源极其简陋,看得我双目失明,却又充满吸引力。雾和雨是白日时间里的两种基本天气,此外还有荆棘枝干的荫蔽,以意象遮盖住丰富的后景。引人注意的是葬礼戏份里,取景框只展现人们的下半身,保证了影像上的冷峻。
距离感也体现在场面调度中,角色交流也保持距离,许多场面采用了中远景别来突出环境而非人物,固定机位、长镜头、画面纵深,这些设计消解掉了片中频繁而又强烈的情绪煽动。动物们的被迫死亡令人印象深刻,儿童们面对危险处境的解决方式则是超现实的,女儿写信给已故的父亲,儿子选择了脱掉所有衣服走向火焰赴死。角色们所呈现的人性并不复杂,倒十分简单粗暴。
在故事发展进入火车站后,无效的交流和泛滥的暴力这个在影片最开始的十分钟就呈现的东西被无止境地重复。母亲、女儿、儿子三人各自试图找到这个困境的解决方案,但这些尝试并没有使其心理状态更加丰富。反之,所有人物随着重复的场面逐渐被麻痹,性格也愈加趋近单一,家庭以外的角色千人一面,善恶极其二元,且都在预料之内,没有什么吸引力。
迈克尔哈内克导演的名句:“在电影世界里,观众永远是导演的受害者。”在观影过程中,我成功被化作受害者。这个架空的世界观并没有搭建完整,此世界冰山一角的呈现里是令人疲劳的单一情绪在反复、重复地起作用。影像上质感冰冷,但叙事上则又持续地用苦难情节进行煽动。
最遗憾之处是,在“结果”不断折磨着观众的同时,“原因”却一直没有出现,而被架空的背景又让观众难以自己琢磨相关的原因。致使此后的所有对此现象的负面指涉都格外无力和苍白。作者表达上,哈内克所做出的人性批判也显得模棱两可,并不具体也不准确。
“趣味游戏”般的开端,经过“雾中风景”,“失明症漫游”的构建,可怕的无终止,结尾又仿佛回到城市中产视觉坐看一切平静。伯格曼的“豺狼时刻”乌曼跟冯叙多的相似叫人难忘,而这部“狼族时代”里,我实在没法摆脱阿姨的魔法,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对的!她每一次出镜,每一反应都是自然真实丰富的。
烦人
其实拍得很讲究也很克制。对一个明显架空的背景完全不作交待与说明的做法很聪明。末世代的苍茫美,想起了莱辛的《幸存者回忆录》
11/4/2004 9:00pm Cultural Centre
第一幕可算是看過最震撼的一幕!
虎头蛇尾,哈内克最不给力的一部,甚至有些愚蠢...
一旦失去秩序,人类就是动物
失望算什么,让你绝望。
未知缘由的背景假设,突然开始的末世求生。人物数量分为三个阶段由少到多,安排设置上近似《活死人黎明》,火车站相当于商场避难所的聚集作用,而缺乏后者丧尸入侵的危机紧张感。所有人都在等待火车到来,火车即救赎的希望。夜景、烧房子的视觉表征和精神内核都与塔可夫斯基的《牺牲》很相似,结尾都出现牺牲个体来希冀换取拯救全人类的仪式。但却无法明确救赎的主旨为何。PS.片名来自北欧神话诗集《诗体埃达》的第一篇女占卜者之歌Völuspá:“现在是斧头时间,剑的时间,破碎的盾牌时间,风的时间,狼的时间,直到世界崩溃——没有一个人愿意饶了对方。”即诸神黄昏之前的时间。
绝望了,开头即高潮,刁民却刁的不彻底,人性使然,探讨极具哲学意味。
没有铺垫,没有高潮,没有音乐,充满诗意
缺少了背景交待,反倒是哈内克大展身手的游乐场。神秘的、矛盾的、救赎的事件,就在这种没有前因后果的操场上爆发了出来。
道德体系一旦崩塌,人类所面对的就只有世界末日
感觉是为了压抑而压抑,什么叫“从人之不仁中发现希望”?
最后竟然留了点希望,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几乎流下泪来
不够明白
后悔上次回顾展没看😂 因高度寓言化政治化而在哈内克作品中显得异常锋利、神秘无解,用沉重、粗暴、野蛮的诗意构建了一个异化的、绝望不仁的社会缩影,也第一时间联系到了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
6/10。哈内克运用银幕空间制造出一层黑暗恐惧,人们在丧失家园的荒原四处飘零,镜头挡住家属上半身的葬礼戏让极简元素释放最大情感,弱女子践踏尊严为生病的宝贝讨水、过路客收了别人的手表却不留一滴水救济,无人为女主伸张杀夫之仇,男孩赤裸着寻求涅槃的燃烧时刻得救,结尾火车开动如人性自我救赎。
“同情心,那对我来说是承受不起的奢侈。”这句借由片中角色说出的台词,不知是否正是哈内克一部比一部冰冷绝望的片子创作的原发力量……
我好像更喜欢他的德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