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十年宿怨难割世代的亲缘
三十年宿怨难割世代的亲缘
——漫谈西影影片《亲缘》
范达明
海盗的袭击,荒岛的飘零,生死与共的姻缘,妻离子散的家庭……西影彩色故事片《亲缘》的上映,给当前以崇尚悲欢离合故事为时髦的中国银幕,又增添了一笔与众不同的新鲜色彩。这种时髦题材尤以描写祖国与海外、大陆与台湾间关系的题材最为流行一时。我们已经看到的有峨影与青影均写中日关系的《玉色蝴蝶》与《樱》,上影写中美关系的《庐山恋》,以及长影的与《亲缘》同样描写大陆台湾关系的《情天恨海》。但是,题材的时髦不等于影片本身的时髦,以往这些影片几乎都存在有编造情节、图解政策的虚假痕迹,有的甚至有对历史与现状做歪曲描写之嫌。相比较而言,西影的《亲缘》(郭启龙编剧*,吴天明、滕文骥导演)倒是较严肃与精彩的一部。其情节的合理程度,包括导演与演员的艺术水平,在我看来,不但超过了同类的《情天恨海》,甚至也超过了红极一时的热门片《庐山恋》。
所谓情节的合理,并非是指要真有其事,即并非要排除基本情节的假定性,它指的是影片的剧本构思基础较好,亦即它的有机完整性和所谓电影的文学价值较高一些的意思。在《亲缘》中它主要表现在对影片男女主人公——大陆青年方杰(徐敏饰)与台湾姑娘陈秀娟(刘冬饰)之间爱情关系悲欢离合的描写上。
正如命运曾经把作为解差的红军女游击队员马柳特迦与作为战俘的白匪中尉这一对男女抛到了一个杳无人烟的荒岛上一样,命运现在也把海峡两岸的一对男女抛到了同样一个荒岛上。影片《亲缘》在此的确有一点苏联著名小说与以此改编的同名电影《第四十一》的劲头(但两片人物情感与命运的结局是刚好相反的)。《亲缘》中的男女主人公因此产生的爱情,不是出于一见钟情(如《庐山恋》中的周筠与耿华),也不是路见不平挥拳相助(如《情天恨海》中的钟离孝贞与朱凤阳);而是有着一段鲁滨孙式的荒岛生涯下的患难之交。这患难之交填平着大陆与台湾三十年宿怨的深沟,消除着海峡两岸百姓各自的偏见与猜疑,使这对有着海洋科研的共同志向的男女滋生了不可抑制的爱情。荒岛,成了这对各居海峡彼岸的男女联姻的难能可贵的红媒月老,成了他们的爱情的摇篮!可是,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这个荒岛上。他们必须共同与荒岛告别,而一经别离荒岛的“真空”,大陆与台湾三十年宿怨的力量,也就成了最现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时时在压迫着爱情的力量的发展,使代表常识观念的周围人(如陈母、方妹等),包括他们自己(如方杰),都不敢相信与承认这种爱情是有意义的与有可能的。方杰甚至为此而残酷地以自己已有女朋友为由,一口拒绝了陈秀娟的一往深情。影片情节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就在影片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方杰与陈秀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情势下双方间爱情合情合理的萌生与合情合理的波折的必然性。然而波折终究还只是波折而已。影片编导的创作构思的动机还在更高的境界方面。影片设计的另一条重要的人物情节线索就在于陈秀娟的父母一辈。原来陈秀娟父母及其子女一家四口人,就是在这三十年中分居海峡两岸的一个妻离子散的家庭。父辈的爱情与家庭分离的悲剧眼看又要重现在第二代子女的身上。陈母正是在不让自己的悲剧落在女儿身上的动机下,难于接受女儿与方杰的爱情的。然而正是这一点,反而进一步证明了大陆与台湾的世代亲缘的不可抗拒性。这种世代亲缘的不可抗拒性与刚刚历经荒岛生涯的一对患难之交男女的爱情的不可抑制性结合起来,终于突破了一种三十年常识观念下禁设的防线,当陈母与方杰本人在中秋节晚宴前后,对这一爱情由唯心地不承认到承认的转变,正是表现了影片编导因而也是影片本身的一种发人深省的、具有某种超乎现实的带理想意义的更高境界,那就是:海峡两岸人三十年的宿怨再深,也难以割断他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世代血统的亲缘!
然而无可否认,在三十年宿怨至今未解的当今现实下,这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恋确是一种真正带悲剧性的苦恋!有人因此责备这部影片是在宣扬一种超现实、超政治的爱情“乌托邦”,是宣扬“爱情至上”。其实这种责备倒是政治目光势利的庸人之见。影片表现的这场宿怨下的姻缘或亲缘、这场苦恋的悲剧的积极与进步意义,正在于影片编导通过剧中人之口,最终敢于接受与赞颂这场苦恋,从而使海峡两岸人都建立起一种伟大的信念——大陆与台湾的鸿沟不是绝对不能填平的,它们的分离,从更远的历史长河去看,从更高的政治胆略去看,毕竟是暂时的,它们是应当最终回归一统的。影片绝不是超政治的,而恰恰是用几乎没有什么意识形态术语的最艺术的语言,讲述着国家与民族的最大政治愿望;影片绝不是超现实的——眼见得三十年宿怨造成的两岸人悲剧性分离的命运已经从一代人身上降落到两代人身上,难道这种命运还要去降落到我们祖国两岸同胞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吗?大陆与台湾之合是刻不容缓的最大最现实的政治与社会课题;一切为此而人为设置的堤坝难道不应该统统摧毁吗?方杰与陈秀娟的苦恋是一场悲剧,却也是一曲信念与理想之歌;它远远超出了普通的男女爱情的庸碌狭窄的圈子;它有丰富的内涵,带有深刻的批判与控诉的性质!它表明,爱终归高于恨,亲缘终归高于宿怨,谅解终归高于偏见,理想终归高于现实!我深信:当大陆出现不是一个而是千千万万个方杰,台湾出现不是一个而是千千万万个陈秀娟之时,一对姻缘的苦恋就将化作千万对亲缘的蜜月;而台湾——我们中华十亿神州众盼其归的至亲爱女,就将越过海峡之天险而嫁入大陆之门了。
感谢《亲缘》的编导与演员以他们的艺术胆识给我们带来了这部新鲜的影片。它是青年导演吴天明、滕文骥继《生活的颤音》以来又一次搭档合作的新成果。他们1980年因《颤音》而得过奖。青年演员徐敏演方杰十分朴实大方,而刘冬消瘦了些的面型与身材演起台湾姑娘来真是惟妙惟肖,显得相当成熟自如,我实在是觉得非常喜欢。
1981年7月30日写于YC
2009年1月7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 《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77-1994》(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2月版)所记载该片的“编剧”为“集体”(第98页)。这里保留原稿当初的准确记载(可参见上海辞海出版社1995年10月版《中国电影大辞典》第759页影片条目“亲缘”)。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故事片(1980年,10本)
编剧;郭启龙 导演:吴天明、滕文骥
摄影:朱鼎玉、刘昌煦 美术:张子恩 作曲:许友夫
主演:刘冬(陈秀娟)、徐敏(方杰)、李维新(陈云轩)、
刘玉(李淑萍)、李廷秀(林船长)、智一桐(赵振武)
53/100
大可不必这么使劲,《童年往事》里阿嫲想坐三轮车回梅州就已经足够动人
哎呀我的娘啊,老电影儿~~
普普通通的老电影,没啥感觉。
好故事
台湾姑娘和大陆青年一起孤岛求生。
看过留痕
姑娘,你必须回去!你还要博士论文答辩呢。
老派的说教电影,动作表情偏舞台化,说着绕口的台词,是特定时期的反思电影
故事还是流畅的,爱情线和家国离愁的叙事也是有说服力的,在当年也是汇合了各类类型元素的商业大片了。吴天明导演片单完结。
优美的电影
"会有那么一天的。那一天就快到了。"这是当年的电影作者对两岸关系的质朴描绘和美好期待。如今四十年过去了。
1980年
这是一种题材套路。苏联的第四十一个,法国的野岛真情,意大利的踩过界,好莱坞的六天七夜……可本片的缺陷还是很明显的。女问你们大陆人像庙里的菩萨虽然心肠好但是冷冰冰的,男回可我有女朋友了。于是激情就被彻底扼杀了。当然出于文化差异东方含蓄我们也知道片中不可能有西方式戏码上演,可这种温吞俗套的问答搁在任何普通状况下都可以成立啊!那么你非要让它发生在荒岛余生这个极端场景的意义何在?更不要说还有熟不可啃的从落难到获救俩人竟然衣不离身?!假如你碍于尺度大多顾及而只能舍弃掉题材自身的许多基本逻辑或者观众预期,还不如不拍。或者,只能舞台剧演法配合浪漫抒情的话,你可以去庐山恋啊!
刘冬漂亮。
渴望两岸统一的远大理想
刘冬作为女主角在80年代来看真真的是漂亮。整部片都是大陆在意淫台湾会不战而回归,台湾可不是港澳,一国两制是行不通的。没有政治家会傻到被忽悠乖乖交出政权的,别忘了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可爱的、锻炼过的、像菩萨一样心肠好却冷冰冰的小方~⁽⁽٩( ´͈ ᗨ `͈ )۶⁾⁾
满脑子都是 博士生论文答辩啊 还有今年已经是第42年了
1、电影海报,欢颜,超人,李小龙。不明白为啥拍了部这么个片。吴导还是回到他熟悉的环境才能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