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门口的野蛮人

    剧情片美国1993

    主演:詹姆斯·加纳  乔纳森·普雷斯  彼得·里格特  乔安娜·卡西迪  弗雷德·多尔顿·汤普森  蕾拉妮·萨尔利  马特·克拉克  杰弗里·德曼  

    导演:格伦·乔丹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2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3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4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5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6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3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4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5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6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7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8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9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8 12:38

    详细剧情

      位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温斯顿沙兰市(Winston Salem)的RJR纳贝斯克饼干公司股 东们,虽然受到全球瞩目,金钱不断涌入,光是在2月底的邮件中,就收到总数达20 亿美圆的支票,但很少有股东对公司的高级执行总裁罗斯.强生(Ross Johnson)心存 感激。现在,温斯顿沙兰市也变成前所未有的百万富翁市。所有与RJR公司有关的华尔街 大亨都想从中分到一点好处,于是罗斯找来财务专家亨利和彼得来为他效力。接下来上演的便是一出充满贪婪、背叛、尔虞我诈和高风险赌注的华尔街风云。  根据布莱恩.巴勒和约翰.海勒撰写的《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中文译名:《门口的野蛮人:RJR纳贝斯克的陨落》改编。  该书描写了1988年美国第二大烟草公司RJR融资收购饼干生产商Nabisco的交易。即使如今看来,这笔总额达250亿美元的收购也十分惊人,不禁让人对有关人物的行动产生 疑虑。当时,这也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收购资金。而1989年美国Kohlberg KravisRoberts 公司又以314亿美元的价格刷新了此纪录,其收购对象就是RJR Nabisco公司。  读过此书,你会惊奇地发现网络和个人对世界商业和经济的操纵力有多大。它向我 们揭示了CEO被给予的巨大权利和机会,从中你会懂得谁才是真正的"玩家"。 该书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20年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书籍之一。也被选择摘编到里奥·高夫的投资经典著作《一次读完25本投资经典》中。

     长篇影评

     1 ) 谈判的艺术和公司的价值

    1. 公司战略的失败引发的血雨腥风
    就好比RJR的无烟香烟,公司战略性产品也有失利的时候。当消费者认为产品就像屎一样的时候,也就宣告公司战略的失败。
    消费者是否喜欢那样的产品,前期的调研是否充分?
    一着之失,全盘皆输。
    虽然现在市场上也有电子香烟,功效类似,有利于烟民的健康,但实际上烟民是否认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战略并不难,以至于很多企业从头到尾就没有考虑过,消费者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战略很难,以至于麦肯锡之流的咨询公司聘请世界一流的智库也很难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消费者想要什么?永远是市场营销人员追求的真理。

    2. CEO和股东始终还是无法站在一条战线上
    当管理层是职业经理人的时候,委托代理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影片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只是抛出了问题。
    当董事会知道Ross私有化方案得到的利益之后,态度便急转直下。
    一个勤勤恳恳的销售人员做起的职业经理人,终究还是一个职业经理人。
    而董事会的老头老头老太们,最关注的还是股权的价值,在合理的价格之下,照顾下公司的存亡和职工的安置当然能留下更好的名声。

    3. 金融不需要高深的技术,要的就是灵活
    Never play by the rules; Never tell the truth; Never pay the cash.
    这是影片中Ross对华尔街的评价。
    创新的定义是什么,就是把两个看似没有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了。
    用在LBO上,那就是垃圾债融资,管理层收购,经营现金流偿债。
    三个本身独立的行为串在一起成就了KKR、黑石那一代杠杆收购的枭雄,这就是创新。

    4. 谈判的艺术
    谈判本来就是利益的平衡,一块蛋糕有多大,我想要多少,你想要多少,你来我往的争。
    四种结果:我拿的比预计多,你拿的比预计多,那是因为蛋糕比想象的大;反之的话我俩都是不合格的玩家,如果不但没预计多,还赔了,我们俩都是白痴;我的的比预计多,你拿的比预计少,我比你精明、强势;反之你更强势。
    在电影里,KKR和董事会的人都赚的盆满钵满,当然电影没有提及后来RJR业绩大幅提升。

    5. 公司的价值
    最后的最后,谈的就不是公司的价值了,而是感情。
    公司的价值原本没有精确的定价。
    相对精确的只是区间,在100和110之间的数或许根本就是无差的,因为关键假设就存在不确定性。

     2 ) 股价暴跌,被KKR集团盯上

    纳贝斯壳股价突然暴跌,让一只暗中盯了它两年之久的基金喜出望外,它就是华尔街最有实力的股权投资基金——KKR集团

    纳贝斯克的价值应该在一百美元左右,现在严重低估。

    如果一致行动人有兴趣的话,可以合作一起收购纳贝斯克。

    既然公司这么值钱,为什么不能自己把它买下来呢?(一致行动人并不打算合作)

    于是约翰逊(一致行动人)请来了两大金融机构,请他们设计收购方案,并提供资金支持。(双方一拍即合)

    几周之后约翰逊发起了收购战,而在此之前股价仅53美元。

    KKR得知约翰逊联手其他金融机构,踢开了自己,KKR集团的克拉维斯勃然大怒,在他看来,约翰逊是在自己的启发之下才想到了管理层收购,现在居然要把他一脚T开,而且纳贝斯克是KKR集团盯了很久的一块肥肉,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KKR当机立断出价90美元💲,直接叫板纳贝斯克公司,一场被称为世纪大并购的股权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半路杀出来的克拉维斯一下子打乱了约翰逊的部署,他不得不把收购价格提高到92美元,双方你来我往轮番出价。

     3 )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这部电影从小时候的罗斯开始讲起,那时他就显现出了极高的情商。从一个卖报起家到后来经营RJR,罗斯能力确实足够强,而且赢得了股东们(除了Johnny吧)的肯定与赞赏。但自从“总理”牌香烟失败后,罗斯决定去杠杆收购。从做出这个决定开始,罗斯变得愈来愈被动,从“总理”牌香烟到收购,他的情商……还是他不懂?他置其他股东利益不顾,更不顾收购后会大裁员,所以到后来在公司其他人也不积极和他打招呼,Johnny也背叛了公司。门口的野蛮人一直在,比如Henny。只不过这个时候野蛮人更加猖狂。后来投标的只有波士顿、KKR(在第一次投标后,第二次他决定表面不进行投标,其实背地不遗余力地操控)和罗斯。最后投标中罗斯报价112,KKR报价109。价格上罗斯占尽优势,但他输了,董事会的理由是,其赤裸裸的贪婪超过了极限……资本市场谁不贪婪?可是一旦你这种贪婪置别人利益不顾(如和你一起打下江山的“兄弟”),那么就算你成功了,最后也会失去更多东西。从RJR股价在30左右到后来收购定价75、90、100等,可以看出资本市场的“悬疑”多彩?最后KKR以109价格收购RJR,KKR是最后的赢家?不好说吧。最终要为这次收购买单的是谁呢?政府和广大股民吧。原来,现实真的比小说更加“嗨”?!

     4 ) 对话

    自行智力发展的机器人,不怕被超越么?
    嘻嘻,秘密短路程序,不可能被超越。
    哦?是什么呢?
    一字曰:贪。

     5 ) 杠杆收购背后的公司治理问题

    华尔街从来不缺创新者,只有敢于突破常规模式的人才能在激烈的均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金融发展史上的一道里程碑。1978年的华尔街,谁也没能想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投资公司能以3.8亿美金的高价收购一家上市公司(Houaille),而这家公司的初始本金仅有2500万美元,这就是后来创造了华尔街收购案例规模纪录的KKR。而那场发生在1989年的创纪录世纪收购案——KK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RJR-Nabisco),也被华尔街的新闻记者写成了著名的金融传记——《门口的野蛮人》,随后不久翻拍成了同名电影。

    这场世纪收购案不仅让整个华尔街都认识了KKR,也让人们意识到了杠杆收购的巨大威力,这种用占比极小的自有资金搭配垃圾债券撬动体量庞大的公司资产的资本游戏使得人们为之着迷,一度掀起了华尔街的私募股权投资浪潮。

    影片所述的故事并不复杂,股价持续低迷的RJR-Nabisco有一位生活奢侈、挥霍无度的CEO罗斯,在新研发的香烟产品失败后其发起了管理层收购计划(MBO),此消息传出,KKR立即参与了竞争,影片也主要围绕代表MBO的罗斯与代表LBO的KKR之间的博弈展开,最终KKR胜出,而罗斯也得到了“金色降落伞”离开了公司。

    杠杆收购真的只是加杠杆那么简单吗?

    梳理这场收购案,我找出了三位主要参与方:执行LBO的KKR、向KKR提供融资支持的德崇证券(Drexel Burham)、执行MBO的罗斯,此外还有最终提供银团贷款的大通及花旗等银行,但影片涉及银行方的篇幅较少。这是一场典型的杠杆收购案例,交易结构可以用下图表示:

    KKR以每股109美元,总计2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RJR-Nabisco,而报价为每股110美元的罗斯之所以被董事会拒绝,一部分原因在于罗斯计划收购后对该公司的食品业务和烟草业务进行分拆,KKR则承诺保留公司所有的烟草业务及大部分的食品业务,另一部分原因在于罗斯作为管理层的奢侈行为早已引起了董事会的不满,董事会也愿意借KKR的收购计划削减公司开支。

    在这场交易中,KKR自身仅提供了15亿美元,其余资金由银团贷款及垃圾债券提供,杠杆比例极高。影片同时花费了不少笔墨去描述德崇证券与希尔森雷曼(Shearson Lehman)在融资方地位上的争夺,KKR拒绝了罗斯的合作邀请,主要原因在于罗斯选择了希尔森雷曼,而KKR则坚定地选择通过德崇获取债务资金,因为德崇拥有当时著名的垃圾债券(Junk Bonds)大王米尔肯(Milken)。

    垃圾债券这种收益率极高的融资方式为华尔街的并购交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德崇证券是销售垃圾债的行家,催生了一批野心勃勃的敌意收购者,诱人的利润也吸引着众多野蛮人的胃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华尔街的收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但极高的利率伴随着的一定是极高的风险,有效市场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告诉我们,不存在收益率高而风险低的资产,倘若存在,那套利者会立即买入从而将收益率降到与其风险相匹配的水平。因此,杠杆收购看似风光辉煌的表面背后仍需精心的设计与高超的技巧,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对目标公司的选取,更在于如何对目标公司的资产进行得当的整合,只有这样,收购方才能从目标公司那里获取足够稳定的现金流来偿还收购后需要支付的巨额债务利息。

    有效的公司治理才是杠杆收购的关键

    影片对于KKR如何进行后续的资产整合并没有交代太多,我们仅知道的是作为KKR与董事会的约定之一,曾经风光无限的高管罗斯被扫地出门,失去了私人飞机的他只能坐着客机经济舱回家养老。削减高管开支,是KKR为提升RJR-Nabisco的公司治理水平所做出的第一步,这在影片前段就已有了足够多的铺垫。事实上,RJR在罗斯时代的管理费用远比影片所表现得夸张,这家公司一度拥有十架公务机,罗斯会发给员工价值1500美元的古奇手表,公司经常赞助众星云集的高尔夫赛事。[①]

    显然,罗斯时代的RJR在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上存在很大缺陷,“内部人控制”问题是阻碍RJR进一步创造价值的一大原因。代理问题源于公司制企业的委托代理机制,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目标利益不一致与信息的不对称,股东及董事会无法对企业的内部高管进行有效监督,从而使内部人员能够直接掌握公司实际控制权,在经营管理中追求自身利益远甚于为股东创造价值。代理问题具体表现主要有:过高的在职消费、盲目的投资、保守的融资方式、敷衍偷懒不作为、经营缺乏创造性,这在影片中均有体现:罗斯的奢靡生活,罗斯投入巨资研发的“总理牌”香烟彻底失败,罗斯对垃圾债券的嗤之以鼻,罗斯隐瞒董事会有关“金色降落伞”的计划。

    RJR的公司治理缺陷带来的是巨大的代理成本、管理费用和低效的经营,而这也是KKR咬定RJR公司的主要原因:公司的治理缺陷同时也意味着公司有增长的潜力,关键在于收购后是否能完善其治理体系,从而提高公司价值。虽然KKR在收购后对RJR进行了削减成本、重组管理层的行动,也变卖了部分运营不善的资产,但在杠杆收购最为张扬的八十年代,KKR同其他私募股权基金一样,只是想经过资本重组得以出售公司被低估的资产从而退出获利。

    影片没有交代的是,这场世纪收购案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当年巨额的债务给KKR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利率重置债券的利息一路攀升,RJR所创造的现金流在巨额利息面前也有些力不从心,倘若RJR违约,KKR将不得不失去全部股权,因此在收购案发生后,KKR于1990年被迫再次投入了17亿美元来挽救RJR。2005年RJR借壳上市,KKR退出时损失已超过了7亿美元。

    九十年代后的华尔街从并购狂潮中吸取了肆意加杠杆的教训,银行要求收购发起人提供的自有资金占比至少为20%,很多时候高达30%。私募股权基金再也不能像当年的KKR一样利用极小的本金去撬动一家体量巨大的公司,这就倒逼进行并购交易的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获利的途径,开始更加重视优化所控制的企业的治理水平并努力提高现金流。

    《门口的野蛮人》是杠杆收购的经典案例,在多数人惊叹于KKR的手段和魄力时,除了意识到垃圾债的威力,也要意识到,找到被低估的公司收购再售出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获利方式,市场的敏锐嗅觉会发现每一个藏在角落里的套利机会,但杠杆并购市场成熟之后,只有通过提升目标公司治理水平,增加价值创造能力强的业务,剔除成为负担的亏损业务,优化公司的获利结构等等措施,才能为自身创造稳定的现金流,才能真正的创造价值。

    [①] David Carey , King of Capital-The Remarkable Rise, Fall, and Rise Again of Blackstone , P90

     6 ) 剧透

    影片从两个展现Ross Johnson推销能力的两个小片段开始...

    RJR 纳贝斯克是个多元经营的公司,其两个最重要的部门是烟草(RJR,雷诺烟草,造骆驼香烟的,部门总裁是ED Horrigan)与食品(Nabisco,造奥利奥的纳贝斯克,部门总裁是Johnny Greeniaus)。Ross Johnson是RJR 纳贝斯克的CEO,拿着高额的薪酬,挥霍无度(所谓经理人道德风险),拥有好几架私人飞机。烟草部门的盈利下降与管理层的铺张导致RJR纳贝斯克股价止步不前(50美元),从而对CEO Ross Johnson产生了极大的压力。Ross将希望寄托在ED Horrigan烟草部门所开发的总理牌无烟香烟上,希望其的推出能改善公司停滞的经营状况。

    于此同时,在一次RJR 纳贝斯克组织的高尔夫球会上,Don建议Ross采用LBO的方法收购公司以提升股价,并暗示此举能赚大钱,推荐著名私募KKR主要合伙人之一Henry Kravis协助进行交易设计。Ross遂与Henry在纽约见面,Henry提出与Ross合作进行管理层收购的建议,并同意提供资金,而Ross担心的是与Henry合作由于依赖于KKR的杠杆资金会使收购后自己在企业的控制权丧失。

    总理牌无烟香烟推出后,调查显示消费者认为其口味像屎气味像屁,使Ross大为恼怒。他无法相信花费三千五百万美元的投资开发的产品如此失败,遂最终决定使用LBO来改善公司经营,并趁机赚一笔。他选择了Shearson Lehman(没错,就是已经倒了的那个,当时CEO为Peter Cohen)做承销商筹资,初定的收购条件是75美元一股,总共需筹资额度为170亿美元,收购后Ross将拥有公司20%的股份且拥有绝对控制权,剩下的股份由Shearson所有。但Shearson之前并没有进行过这么大规模的收购项目,融资渠道也较为狭窄。Ross向董事会提交了提案引起了震动,董事会主席Charlie Jim随即将消息透露给媒体引起轩然大波,被认为是史上最大的一次LBO。KKR的Henry得到了Ross与Shearson合作进行LBO的消息,认为自己的idea被Ross剽窃了,并认为75美元一股的价格实在太低,遂决定参与此次LBO。起先,他准备与Peter Cohen合作共同收购RJR纳贝斯克,提出的条件是KKR得到纳贝斯克而Shearson得到RJR,并支付Shearson1.25亿美元作为前期服务费。在Peter Cohen拒绝的条件下,Henry提出90美元一股的收购价格,总共收购价格为200亿美元,决定向公司董事会进行单独的要约收购。

    消息一出,市场动荡,RJR纳贝斯克股价狂涨。在一次RJR纳贝斯克组织的社交聚会上,华尔街投行及私募倾巢出动,包括Forstmann Little, First Boston, Drexel Burham都准备在这次LBO中分一杯羹。Ross希望与Henry 和解,邀其与其他投行代表第二天在公司进行商讨。

    第二天,Ross邀请Shearson与KKR进行商讨,希望两大机构对此次收购的筹资共同进行承销,以防止竞价无限进行下去。但KKR不希望Shearson进行筹资所需要的债券销售,而希望通过Drexel Burham进行债券融资,原因正在于Drexel Burham有当时的垃圾债券大王Milken,能使KKR筹集到巨额资金。而另Ross无法接受的是,KKR接手后要在并购完成之后对公司进行开支缩减,变卖Ross的私人飞机等一切高管在职超额福利。谈判随即宣告破裂。

    Henry苦于高管人员对KKR的抵制,无法得到RJR纳贝斯克的充分财务状况与盈利信息,从而无法进行合理的出价。此时KKR的另一个合伙人George告诉他在RJR纳贝斯克找到了一个“深喉”,也就是食品部总裁Johnny Greeniaus。Johnny早就对Ross的挥霍无度表示不满,希望在LBO后公司能缩减开支合理经营以得到健康发展。Johnny Greeniaus同意给KKR提供尽可能一切都信息,并把Shearson-Ross并购计划中对Ross的“金降落伞”条件透露给了公众,引起了公司内部对Ross的不满。

    最终竞价日到了,总共有三个竞价者:Shearson-100美元一股,KKR-94美元一股,First Boston-105到118一股。但First Boston的提案是基于众多的避税措施,它需要而外一周的时间进行可行性研究。董事会决定再等一星期。

    Henry决定在最终日期到达前放低姿态,向公众表现出准备放弃的态势。Peter Cohen认为这是Henry的计谋,继续进行加价。一个星期以后,First Boston无法实现它的提案而自动出局,此时KKR的出价109美元一股,Shearson出价为101美元一股。董事会需要1小时讨论,并向Ross最后征求了意见,暗示KKR出价高于Shearson。Ross随即将最终价格定在了112美元一股。但最终的结局是,KKR取得了投标胜利,董事会给出的原因是:因为KKR的提案中Ross将被解雇,公司开支将被削减,并不出售任何公司分部门。

    最后的结局是:Ross得到了2300万退休金,并不得不作公共客机回家。Johnny Greeniaus在收购后将纳贝斯克的前六个月盈利提高了百分之五十。RJR取消了总理牌香烟的生产线。Peter Cohen从Shearson辞职。当然,最大的赢家是公司的股东——手中股权价值在这次并购中增值了一倍。

    完。  

     短评

    郁金香事件、南海泡沫事件、金字塔投资欺诈和得克萨斯银行事件等经济狂热一样。野蛮人的胜利 ✌️

    6分钟前
  • 傻白甜 🎀
  • 力荐
  • 下了书没时间看啊,所以对于文盲还是看电影方便。无字幕看得确实累。话说80年代末风靡美国的LBO诞生了垃圾债券之王michael milken,最后锒铛入狱,然而我朝的并购非公还被银行当做优质资产疯抢,真的好棒耶o(≧v≦)o~~我还想说花街大佬暴发户的生活方式真是30多年恒久远永流传啊o(≧v≦)o

    8分钟前
  • 神奇老太
  • 推荐
  • 因为无法详细解释专业内容,个人认为电影不适合表现商战,剩下简单的故事,精彩程度肯定比书差多了

    9分钟前
  • 方方
  • 还行
  • 撇开真实事件不谈,只说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有着一个奇怪的剧本,把一件很严肃紧张的故事用喜剧腔调讲出来,所有的戏剧冲突都让角色像情景喜剧一样说出来,从片头起就渲染主角光环暗示可能出现隐藏逆转高潮,结果看到最后发现真的就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11分钟前
  • leonid
  • 还行
  • 因为KKR公司用的杠杆收购手法不仅不需要现金,也不需要看见现金,甚至也没有人知道钱从哪里来,整个过程根本就是个圈套。而KKR那些高层,以及交易过程中的那些华尔街人士,由于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贪婪和狡猾的技巧,也被冠以“野蛮人”的称号。

    14分钟前
  • suspanda
  • 推荐
  • 平铺直叙地讲完LBO。简单来说就是nabisco的CEO Ross Johnson准备管理层收购nabisco,但是KKR的Henry Kravis认为点子是自己出的并且垂涎nabisco已久,三番五次与Johnson竞标。最后Johnson居然以112:109输给了Henry,原因是the board认为Johnson的方案细节过于贪婪。虽然有些细节和我从纪录片中看的有些不一样,大体还是符合的。惊讶于电影中Johnson的风度,输掉竞标还能表现如此得体,生活方式的大幅度改变也没有气急败坏——尽管这是九岁以来第一次失业。😌

    1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 卖方,买方,经办的,收税的,都捞了好处,皆大欢喜……

    23分钟前
  • 推荐
  • KKR V.S. RJR Nabisco,又是电影叙事,又饱含LBO等金融工具的拆解,还有公共关系,传播,心术等的涉及,本片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真实

    26分钟前
  • 被套牢了别浪
  • 推荐
  • “You know the three rules of Wall Street? Never play by the rules, never tell the truth, never pay with cash.”最后他出局了。

    28分钟前
  • cc子
  • 推荐
  • never play by the rules, never tell the truth, never pay with the cash

    32分钟前
  • 似水流年
  • 还行
  • wall street rules: never play by the rules, never tell the truth, never pay with the cash.

    37分钟前
  • 佳亿不动声色
  • 还行
  • 少数把事情讲清楚了的商战片,诙谐更加分

    41分钟前
  • Bill
  • 推荐
  • 门口的野蛮人赢了,但二十年后金融危机来了。董事会主席抛弃罗斯代表的收购方给出的理由是虽然他们出价更高,但罗斯的贪婪没有合理限度,其实还是恨罗斯背着他准备通过收购大赚一笔罢了,“朕的钱!”罗斯,拿到股权之前只是个高薪打工人。

    44分钟前
  • 雅文Vicky
  • 推荐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Philip Morris才是RJR Nabisco LBO的最后赢家。

    47分钟前
  • Han
  • 力荐
  • 我以为相较于书来说,电影还是稍逊一筹~篇幅所限,主要只展现了管理人团队和KKR两方面的竞价,过于表面和单纯~对于这样一笔大交易,涉及到公司的估值,各方的利益,除了竞标,包括融资、持股、管理方案等,几乎牵扯了整个华尔街所有金融机构的恢弘壮阔和错综复杂,电影可以说完全砍去了~不过原作开篇也说了很多ROSS早年间的经历,这块倒是不必赘述

    51分钟前
  • 烤不准
  • 推荐
  • 这二十年前的电影真像是寓言:美国背上一大堆债,不是为了长期投资,而是为了玩这种资本游戏。银行家不比烟草公司好多少啊……

    52分钟前
  • Jiong
  • 推荐
  • 电影的整体节奏有点儿问题,看得我这个累。也有可能是字幕的问题,我还以为这个电影看得人挺多呢......找点儿东西这个费劲

    53分钟前
  • 机器楞
  • 推荐
  • The so-called Wall Street Rules from Barbarians at the Gate:Never play by the rules;Never tell the truth;Never pay the cash.

    58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 The best film about Investment Banking: LBO, Management Buy-out, PE, Junk Bond Financing, PR, KKR, Lehman Brothers... Everything about IB.

    1小时前
  • 孤树傲海
  • 力荐
  • 我看了两遍,也就看懂个皮毛,电影推出二十年后的万科管理层之争简直就是电影的现实写照,当然,王石可能没看过这部电影…

    1小时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