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会将首次影评献给一部1991年的老电影。电影画面很黑,到人物冲突高潮屋外打架那场戏,屏幕全黑了,只能靠看弹幕和听声音判断剧情走向。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好评,无论是赵丽蓉、丁嘉丽等一众老戏骨的精彩演技,还是真实到可怕的剧情,以及毫不违和的人物性格设定,都能让人看完电影后还能细细咂摸,品出新的滋味。
作为一个出生在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的农村孩子,我非常熟悉90年代农村大家庭的生态景象,以至于看电影时觉得剧情真实到可怕,编剧、导演到演员,非常精准地抓住了那个年代大家庭的特质,每一个人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完美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电影中的这个家庭,不仅局限于农村,也是中国万千个家庭的缩影。中国家庭的次序、伦理、家庭成员的关系剪不断却又嫌隙丛生,相互依赖着,也相互打压着,构成了一幅尽显悲凉底色的浮世绘。
赵丽蓉老师饰演的母亲形象犹如地母般宽厚慈爱,她出生于旧中国,比老公大八岁,应该是童养媳。她对生活的苦难照单全收,毫无怨言。大儿媳想算计她的金戒指,她说戒指是土改时候分的,后来破四旧又要收回去,但金戒指已经长在她手上取不下来了。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社会动荡,她全然不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也不明白生活是怎样造成了她的苦难,唯有忍受而已。赵丽蓉老师将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种悲苦又无可奈何的表情,让人很动容。这种表情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大年三十儿女都没回家,老两口单独过年说起儿女的不孝时,第二次是她劝说大女儿忍受家暴的女婿时,第三次是电影末尾老两口决定离开家,她依依不舍地回头凝望老屋时。她对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慈爱有加,扮演着老头和儿女关系的润滑剂,用一生的心血,供养着老公和五个子女。这位地母般的中国妇女,生活在万千个中国家庭中,像骡子一样默默地付出。然而我并无意讴歌她们的伟大,因为在这幅浮世绘中,伟大并不是他的主题,或者说,在这幅画中,只有悲凉,没有伟大。
电影中的老头扮演着传统大家庭家长的角色,严肃、固执、控制欲强,但他确实也承担了家长的责任,即使儿女都已成年,他还是出去工作,并在过年时带回一笔可观的收入,这也成为儿女矛盾爆发的根源。他反对二女儿的婚姻,因此在二女儿偷了家里的户口本私奔时,好几年都未和二女儿见面。这次二女儿带着二女婿回家,他虽然还是生气,却也担心着女儿是否所嫁非人而四处旁敲侧击。他希望保持家长的权威,像以前那样,自己说一不二,另一方面,他又痛恨儿子不争气,大儿子懦弱,任由媳妇欺负,二儿子和小儿子又总惦记着自己的钱,让他伤心失望。可是从小就受到控制的子女,又怎会突然长出会飞的翅膀?
这种控制,何尝不是造成大儿子和大女儿性格懦弱的原因之一呢?大儿子唯媳妇命是从,大女儿能忍受自己老公在外面找小三,为老公接二连三地打胎。如果让我做一个人物性格侧写,大儿子和大女儿出生早,从小就被父母要求照顾弟弟妹妹,有什么好的东西家人也一般会优先给弟弟妹妹,二儿子因为读书成绩好,父母寄托了很大了期望,对其有求必应,二女儿长得漂亮,又在南方待了一阵子,所以受父亲控制少些,才会在成人后偷了户口本也要和心爱的人结婚,小儿子年纪最小,从小就备受家里人的宠爱,因此才理直气壮地要求哥哥姐姐们为他的婚事募捐。另外电影中似乎是唯一听话懂事的二女婿,从小没爹没娘,后来娶了媳妇,又挣到了钱,便把媳妇的亲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大方地给每个人买了礼物,给爱财的大嫂买金戒指,承诺支付二儿子的旅游费用和小儿子的结婚费用。这一幕多么熟悉,一个人发达后便供养全家,只不过这是二女婿心甘情愿的,自小孤苦伶仃的他,终于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觉得家庭比金钱更加重要。
除了父亲和母亲,还有另外一位人物非常出彩。那就是大嫂。大嫂是个泼妇,爱财,势力,嘴碎,老算计着老两口的钱,去年过年在家大闹一场,砸了镜子,今年又大闹一场,新买的镜子又被她砸碎了。她给自己的小姑子抱怨,你大哥那性格,过日子真没意思,有时我真盼他打我两巴掌。这话听着很好笑,却又不无心酸。每天在一起生活的夫妻,连吵架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大家都只看到了她的泼辣,却没有看到大儿子施予她的无声暴力。今年大嫂又开始砸东西了,先是碗筷,后来干脆连整个桌子都掀翻了,边哭边闹,闹完了,她瘫坐在凳子上,是的,今年的春节和去年并没有什么两样,而明年的春节,又会是怎样的呢?
别看鸡飞狗跳的,这年没白过,这家不会散。 小儿子还敢跟大姐夫打架,小儿子的女朋友还敢当面呛她的上级大姐夫,最后护送大姐回家,不管有没有正经工作,都是好小伙好姑娘; 大姑爷被呛了没脸进屋,大女儿受不了气最终向家里说了实话,这年就没白过; 大儿媳妇儿去年虽然闹了一通,今年到初一也嘻嘻哈哈地来给老人拜年了,小孙子也来了;今年又砸了一通,大年初一砸了一地的碎盘子也是“元宝”,不能扫出门; 二女儿二女婿当年顶撞了父母偷偷跑出去,现在也真心实意地回来求父母认可,尽心维护家里每个人周全,都是一家人; 二儿子开开心心地领着女朋友回来,给父母带了按摩垫,拍了全家福,学业上还有自己的想法,不管现在有没有经济独立,都是好孩子。 平时精打细算的老妈办了好多年货,等这些让她操碎心的人们回家;在外打工的老爸一路坐着红灯笼雪橇,赶在年三十回来;老两口坐在灯下说话,一个说“我给你攒了十瓶人参酒呢”,一个从贴身衣服里一叠一叠地拿出钱来;拔个罐,包个饺子;最后又坐着红彤彤的雪橇出去旅游——这年没白过,这家不会散。 评论里一大片“各怀鬼胎”、“矛盾”、“利益交换”,我看这一家其实挺好:即便编剧刻意激化,这些矛盾也都不是不可解的;即便有的贪图钱财,但毕竟不只是为了要钱才回家——就算只是为了要钱,能用钱维持住一个家庭,也是成功。
大哥软弱文人,大嫂小市民爱财不敬老最重要是品质已经坏了,和大姐夫一路货色,明知他的德性却只会调侃毫无善心。二哥那个年代的研究生,女友高干子女,二人聊科考聊新闻摄影,典型的啃老学生未来的知识分子。三弟不务正业小青年,一身花牛仔,鬼点子多,惩恶扬善,女友叽叽喳喳姑娘,典型马晓晴做派,不让睡一起,说老人老封建。大姐软弱,大姐夫鬼混爱装逼坏心眼,造谣二妹夫,最重要心也坏了几次逼着老婆打胎。二姐偷了户口本结婚,跟爸爸闹了几年别扭,对方年轻有为,砍柴做饭样样都好,个子高身体好,生财有道在同事里人缘好。最终日子好过的大概就是二哥一家和二姐一家了。老大的软弱在这家儿子女儿身上都表现了,大嫂和大姐夫两个祸害精不扫地出门家里不得清闲。很高兴最后大哥爆发了打骂了老婆。
一一特写了每个儿女回家的交通工具,对比父母:母亲从市场拉回来年货,父亲自制拉车回家。二儿子租马车回来(女友看风景,地方特色,不铺张),大儿子骑车领着儿子(朴实,同时经济条件不好,同时表现了住得近,大儿媳却不让孙子去爷爷奶奶家),大女儿坐白车(大女婿表面工夫),小儿子打车(跟女友摆阔气,3公里30打车费),二女儿坐摩托,工友送二女婿回娘家(二女婿人缘好且生活勤俭,且符合二女儿之后说的:离得近却不让回家。一个骑摩托的路程,一个自行车的路程,大儿子不去看老人,二女儿是不被老人允许回家,更体现大儿媳之恶和二女儿的孝)。每个人的个性人物设定从出场的交通工具就体现了。
符合电影中的人物设定:前面通过众人表现,最不好的二女儿二女婿,结果却是最好的。
父亲把钱放盘子里上菜这一幕很好很绝,这时的特写镜头只给了大嫂,凸显其人最贪财且不顾老人。
简直就是中国电影家庭的缩影,不同家庭也许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弱化或强化。
大孙子演得很好啊,看到了我们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样子吧。按摩垫的出现跟增加戏剧效果,赵丽蓉老师全程都戏骨啊。里面有老演员有年轻演员,个个都出彩。
搜索葛优的电影,看到了这一部,感觉应该蛮有意思,于是便看了。 片中是一个大家庭,我家也是一个大家庭,所以能找到一点相似的地方。 只不过按照实际人数算的话,我们家要比片中的一大家子还要大,只不过现在我们家是四个孩子,我和我的三个姐姐。 跟二萍一样,我有两个姐姐的对象最初都不是家里同意的,但是最后还是拗不过。因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就像知道二萍要回去之后,李保田饰演的父亲仍然很气愤地说“我没有她这个女儿”,但是真正孩子回去之后,叫了一声“爸”,他的心立马就软下来了。 大儿子软弱,大媳妇儿凶悍,爱财。看到婆婆手上的金戒指就想要,大川买了给她之后她更是推辞都不带推辞的,厚黑学的专家,脸皮厚心黑。大儿子只有在喝醉酒之后才能发狠,而她的媳妇儿着实比他更狠。 二儿子是研究生,还找了一个高干的女儿做女朋友,更是借此得到了一个宝贵的调研机会(好像是调研吧,反正就是一次出去学习的机会),但是需要一笔钱,于是跟老子借。按照道理来说,老子有钱,如果只有一个孩子的话,肯定会毫无疑问给他,不会拒绝。但是这个钱是准备给没结婚的两个儿子结婚的,而且小儿子没读多少书,本来就对他的二哥有意见,现在知道爸爸给钱他肯定更不愿意,所以爸爸应该有考虑到这一点,才不愿意给钱。但是二儿子知道爸爸有钱,而且一是担心自己没钱去不了学习,二是担心没钱的话女朋友那里肯定会有意见,类似看不起之类的,所以饭桌上就拉下脸来了。也与自己的弟弟争执起来。 小儿子也不是个好东西,不学无术,没有工作游手好闲,找了个女朋友也不怎么样。 片中的大姐夫妻俩的矛盾不在于钱,最大的矛盾在于感情。大姐夫好色,甚至不愿意养孩子,在大姐有了身孕之后还逼她堕胎,最后被人找到家里来。 就这么来看,当初不被父母同意的二女儿的对象,倒是最好的。至少片中想表达的是他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两个人也很幸福。说明:虽然父母在结婚找对象这方面的意见确实很重要,但不可能每一次都绝对正确,或者必须绝对服从。父母只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是否能够做自己儿女的另一半,但是自己应该有自己的一种评价标准。父母总有离开自己的一天,而自己是要跟自己过一辈子的。 最后,房间里乱成一团,大哥终于把多年以来对自己婆娘的怨气通过酒劲给发泄了出来。就像人家说的:正常情况下越是脾气很好的人,真正发起火来越是极端厉害。 一家子人,到了过年的时候也不安生,回来过年只是图个父母的积蓄罢了。因为是影视作品,但是在现实中不是不存在,只不过不会这么极端。现实中即使是一家人,也会有利益冲突,主要就是集中在各自成家立业之后。只不过不像电影里那样各自图父母的钱,至少我家不是。 本来是一个家,后来成了五六个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最后说一句,电影一开始没多久,李保田为赵丽蓉老师拔火罐的时候的台词:-我不在家的时候你怎么办?-忍忍呗!当时就差点哭了。两个人,得性格合,而且得互相珍惜疼爱,最重要的是,心得往一处想。 有类似经历的人,看到这样的电影,便会有格外的感触! 2013.9.14 22:20
这片哪怕只从选角层面去看都透着迷影奇趣:“齐天大圣”书生木讷软弱惧内;“便衣警察”男女主角再成情侣;“杨重”与“马青”除夕夜屋外雪地大打出手,手绢柜台组长“刘美萍”非但不劝甚至还加入战团怒撕假发……而说到色胆包头的大姑爷,有个话题或许值得探讨:如何用葛优来判断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差别?要看他是被基于自身形象定位在好色渣男喜剧释放的男配角,还是在拔升至幽默与魅力齐飞事业与爱情兼收的男一号?黄健中是第四代。过年中,李保田是男一,成熟爷们型。半程后才出场的二女婿申军谊也属同类;黄蜀芹是第四代。围城中,陈道明是男一,风流儒雅型;许鞍华虽非内地导演,半生缘对葛优的用法与双黄如出一辙;张艺谋在八零年代曾挂尾第四代。红高粱,姜文是男一,与李保田和老井中的他自己属于同类型。而到了九十年代就转进到第五代——活着!
黄健中1991年的《过年》是比冯小刚早很多年的“贺岁片”,李保田 、赵丽蓉、六小龄童 、葛优、梁天、马晓晴等那么多明星贺岁。属性黑色,悲喜剧,能呛出一把滚烫的老鼻涕。葛优的猥琐好色贪财咸湿,刚刚好,比同期《烈火金刚》刁世贵出彩。片子语感不统一,就一东北题材,演员操的普通话却南腔北调。
大年三十没看春晚,看了这部我出生那年的电影。没想到如此出色。拍出了过年气氛。但绝非贺岁喜剧。一家人各怀心事,种种个性鲜明突出,百般掩饰的矛盾冲突终在团圆饭之际集中爆发。非常尖锐真实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家庭的矛盾。看得瞠目结舌,也有点感同身受。演技派演员云集的阵容也很强/20150121资料馆
神一样完美无缺的奇特阵容 越长大越懂的戏
在这里看到每个人最不愿承认却也最真实的中国式家庭。
剪辑在今天看来有点老气,故事本身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跟现在发生了很大改变,要不是电影提醒,我们都快忘了那个找女婿高富帅还不要、白富美送上门还不喜的时代了。各怀心事却也不着急道出,慢慢抽丝剥茧,叙事还是很有耐心的。最后一场戏还是很有看头的,丁嘉丽演得真好。中国电影果真在饭桌上出戏
《喜宴》和这部的区别就是《摩登家庭》和《无耻之徒》的区别
五味陈杂的年夜饭,关于中国人过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其实说没有之一也不为过〜
当初最看不上的二姑爷倒是最懂事的,这电影太他妈写实了,春节确实是这逼样,每个人都有我家亲戚的影子
中国式家庭问题,中国式伦理,很多家庭伦理剧要花几十集篇幅去讲的事情,黄健中只用101分钟就讲完了,而且典型、深刻。赵丽蓉、李保田等一众演员,个个都演出了人物的个性,真实、生动。赵丽蓉演中国式母亲,看似得心应手、不费功夫,实则浑然天成、滴水不漏。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妈妈摔摔筷子砸砸碗
太可怕了,一屋子全是戏精!赵丽蓉的每个特写都异常精准、动人,眼角眉梢都是戏,有一瞬间我觉得梅丽尔斯特里普也不算什么嘛。春节简直就是中国家庭的照妖镜,悲苦酸甜全都原形毕露。
该是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经典的注解了,过年除了喜气洋洋之外,还有家庭之中的各样的矛盾以及无奈,凡此种种,五味杂陈。成人的春节里总没有小孩子眼中的春节纯粹,完全为了过年的热闹和那份期待已久的压岁钱以及一套新年衣服来满足自己一年以来的期盼,但是每个人都会长大,年味渐远,无奈渐多。
团圆不过是假象,如今中国谁还能这么拍。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子女精神上的出走和物质上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却还用某种亲情掩饰,最后李保田饰演的父亲将那盘菜端上来的时候,将这层关系撕破展露在每个人面前,反而大家都露怯了,因为藏在心里的那点心思被一点不剩的说出来了,中国家庭最习惯的就是“不言”。因而最早走出家庭的二女儿和二姑夫才成为了独立的一对,好像也只有独立之后的反馈才会让你觉得纯粹。呵……谈钱伤感情,这不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看重那点钱吗?
有些家庭就是这样,真的不能呆在一起,只要呆在一起喝点酒,说上几句,肯定就是把过往的事情拿出来掰,然后就是吵架。我的家里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一次安稳的过年。这部电影拍的太真实了,可能会有些人觉得挺荒唐滑稽的,那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日子吧。李保田真的是老戏骨,演的是真好。赵丽蓉却让我感觉走不出小品喜剧的感觉,说话口气似乎都是小品的腔调。
赞美的背后是嫉妒,我看你都有了,我没有多不公平。关怀的背后是索取,你看我都要了,你不给多不合适。做研究,娶媳妇,听起来都是正事。生孩子,当局长,生活里总有憾事。逢人就发财,见人就拜年,句句不提钱,句句都是钱。一家人各有所思,一桌子苦辣酸甜,阖家欢乐的美好愿望,终究被砸成了稀巴烂。过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一天中,人们以各种民俗仪式来消解一整年的不快与烦恼,主基调为团圆与喜悦,任何不愉快的话题与行为都是被禁止的,这本身就带有某种虚伪与压抑在其中。人是乐于比较的生物,这种比较在一家人团聚之时被加以放大,表面上一团和气,私下里各怀心思,新旧交替与文化兴衰的代际冲突是永不消失的,所以即便是30年后的今天再看,依旧觉得深刻辛辣。盼了一年美满团圆,最后盼来的是一片狼藉,想摆脱这种困境的,又岂止是年轻人呢?
吃完晚饭挑了这部和爸妈一起看,可十几分钟后,我妈就接到牌友的电话,说要去再来一场,我爸不让她走,两人就吵起来,我实在忍不住了说了实话:其实我大年初三去广州并不是要出差,就是想玩,就是想早点离开这个家…他们听了立刻就不吵了,三个人安安静静看完电影,结尾那场家庭群殴戏看得我好爽。
程志只有志,王梅德忘没。程远离家远,田鸽无自由(依赖父亲)。程勇匹夫勇,小凤疯癫癫。程荣草木命,丁图不图丁。程萍如浮萍,生在大川中。
1.形形色色的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的关系都囊括在这个家庭里面,人物众多,却又各个如此性格鲜明,道出了性格不仅决定自己的人生,甚至影响了一个家庭;2.不同年龄段的子女,其实却也是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与父母的矛盾冲突;3.越近越生疏,距离远了,才有了那一份亲切感;4.拍合家福象征着家庭可以「装」一时和谐,而那一面破碎的镜子,或许意味着家庭关系的支离破碎,再也变不回和谐如初。
1991年,人民币还是四个人头。赵丽蓉凭此片拿到东京影后。《离婚》后的丁嘉丽从老实村妇变势利母老虎。葛优梁天马晓晴从北京《顽主》跑到吉林《过年》。李保田后来成了喜来乐,六小龄童这次没演齐天大圣。那一年,片尾感谢的万科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那一年,我刚满一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