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矫饰的关爱都有所企图。 我们都是时代的病人。任何对现实的挣扎呼应都是为了寻求疗救的注意。 《星星点灯》是一部表现手法极其委婉和曲折的电影,影像的叩击与反响如同在厚厚的隔离墙之外传来的回声。它的题材简单,极易与正念的信仰相互关联,然而更内里的基调却是幽深阴郁的。冷冰冰的残酷由于覆盖着温情的面具,显得潜在而更加危险。 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现实永远比戏剧更荒诞。那个被郑智化探望的残疾女孩最终选择自杀,被流言围攻的生命陷入了无边的绝境。个体性的死亡固然是另一种现实的转译。而故事里的陈薇倒在了《星星点灯》的栏目前,这对于她也未尝不是一次自我完成,但是相较于她的小小年纪显得格外壮烈。求生的意志最终妥协于病魔的威迫,而精神路途的坎坷则并不仅仅是生理因素所导致。导演在尽力展现身残志坚的陈薇热爱生命、顽强不屈的性格,以适应于大环境下正向主题的弘扬,但同时借助不同侧面,暗示了陈薇所面临的更微妙也更深刻的抗争对象。陈薇的挣扎被放大在更大的漩涡中心,竟是身不由己。 九十年代中期,资本由分散重新开始聚集。社会空间场域急速扭转,不断被加热的引擎,在时间轴里不断攀升。旧时代末尾拥挤着熙攘的人群,经济的巨力使得自我价值观空前膨胀,道德感式微成为了人性的缺口。精神沦为物质的附庸,甚至于以道德为名的利益追逐愈演愈烈。片中的大雷哥便是制造喧哗也为喧哗所用的典型人物,代表了规则之下人的摇摆舞。 多面性的形象塑造依赖于多重手法的运用。起初影片以倒叙切入,镜头前是陈薇去世后大雷一人的独白,已经暗示了他与陈薇千丝万缕的关系。影片顺时而叙,介绍了大雷的身份,陈薇的邻居,一个可以信任的大哥哥。但随着故事推进,陈薇不幸被截肢,大雷在公司的圆桌会议上提出了资助陈薇的建议,并称之为“社会效益”,目的在于宣传推广公司企业文化。在他急切的发言和闪着红光的脸上,没有对陈薇命运的痛惜,而是对金钱和利益的衡量与算计。在会议上,每个人都隔着很远的距离,暗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经常性沉默的场面中,镜头刻意在漠然的人脸上停留,直到领导听出了这个方案的获益可能,眼睛里闪现出光彩。 影片的节奏始终在舒缓与紧凑之间转换。在前半部分的剪辑上,干脆利落地展开陈薇儿时经历与手术过程,很快推进到大雷的计划成功实施。几乎冲出屏幕的长枪短炮包围了病床上的陈薇,打着爱心旗号的各路媒体相机频闪,他们的关注点在于郑智化。而陈薇仿佛并没有意识到如此的风波发生在了自己身上。她的双眼清澈见底,恍惚地诉说着郑智化扔掉拐杖朝她一步步走来的情景,如同梦境般不真切。她的语速很慢,字字入心。为了热点而来的人们,不会感受到那样深入的希望与痛苦的交织,不会关注当她独自躺在手术台上,望着头顶刺目雪白的灯光时心中的恐惧绝望。 大雷哥确实陈薇的心理疏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的态度始终是健康人对残疾人居高临下的怜悯。他甚至说:“你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你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爱,可以说,你是非常幸运的。”用舞蹈演员的一条腿换来众人虚伪的热情与廉价的关怀,显然是极为讽刺的。他完全不能理解陈薇,更不懂她所需要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他曾告诉陈薇以后有困难尽管来找他,但当四顾无门的陈薇提出栏目赞助费的请求时,他又婉言谢绝。 “两千块钱,不过是一顿饭钱。如果是你自己需要,再多我也可以拿出来。但要是办栏目……” “栏目比我重要。” “……重要,重要。” 大雷的这番话很有意味。“陈薇自己需要”就可以,办栏目不行。大雷对陈薇似乎有着若隐若现的另外的企图。他也说出了这笔钱其实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他还是不打算帮陈薇。大雷的举动表明,即使他有可能把陈薇当作情感对象,但他绝不会为除了肉体之外的任何东西买单。 陈薇作为独立个体,倾尽生命最后一丝气力也要寻求的,是平等对视的关切与尊重。从小父母离异,孤单度日的她,一直无比希望有人能陪伴她,听她诉说,给她情感的支撑。在成名之后,她的确实现了这个愿望。无论身边环绕的人出于何种目的,气氛都是热闹非凡。在生日会上,听了大雷煞有介事地为她点播的歌曲后,她对着烛火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世界上有一种药,能使所有的癌症病人无需手术就能康复。众人的面孔瞬间变得委顿下来。他们认为陈薇究竟需要的是什么?看似柔弱的陈薇的回答戳穿了他们谎言的面具。这个时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人本关怀。 在冷静和反思过后,陈薇想为自己所在的弱势群体发声,呼吁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应有的生命存在意义。然而她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却薄弱如纸片。她始终与人群隔着一层厚重而隐形的屏障,即使她奋力敲击也是回音渺渺。她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又是满心空落地走回去。与其说她是死于癌症,不如说她是死于信仰与现实拉锯战的彻底失败之中。 影片传递讽刺意味达到一定极致的是最后一刻,当陈薇已经气若游丝地躺在病床上时,媒体依旧不放过对她的利益压榨。为满足“广大群众”的呼声,竟然想到在她枕边放一台电话和观众连线。徘徊在死亡边缘的陈薇,还要拼尽最后一口气对话筒说着感谢的话。虽然《星星点灯》是她极为重视的心血,当此时是否有义务履行这最后的仪式?这又将为她带来什么呢?更何况,在陈薇身体尚能支撑的时候,她所感激的“社会各界”若能给予她更多的支持,《星星点灯》的创办也未必会使她如此劳心费力,也许就不会这么快走向生命的终点。可以说,陈薇的死,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影片坚持了首尾呼应,再次用大雷的内心独白作结。在长时间不间断的面部特写中,他从未有勇气直面镜头。对陈薇的死,他是抱愧的,但这愧疚也是短暂而浅薄的,如一阵轻飘飘的风。他说:“如果下次还碰到陈薇这样的人,我会不会去帮助她?……我不敢保证。”画面定格在他游移不定的目光中。很显然,大家都看到了他的选择。 片中唯一的光源,就是陈薇饱含忧伤的眼神里隐约跳动着的那一缕艰辛的希望。如同火苗的橘黄色光效柔和温暖地打在她的脸颊上,仿佛她所处的是另一世人间。想起巴什拉在《烛之火》中写,“在所有的形象中,火苗的形象——无论是朴实的还是细腻的,乖巧的还是狂乱的——载有诗的信息。”火苗般的氛围孤独而热烈,照射着陈薇的心火微光。 陈薇是个彻底的殉道者,不管是对于病痛还是社会。她至死不渝地坚守着信仰,捍卫着人性的底线。弥留之际,反复出现的叠化镜头倒映着她纯净无暇的眼睛,背景中是曾经陶醉于舞蹈的自己。在梦境般的幻影中,她是幸福的。 她曾哀伤地说:“如果没有那场手术,我的确是十八岁。” 十八岁的身体,却盛放了远多于年龄的痛苦与沧桑。这并不是铺天盖地的所谓“献爱心”口号所能拯救和挽回的。毕竟,只有同样经历了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导演始终在明暗对比中交替着,矛盾着,探索着。人物时而明亮逼眼时而陷入黑暗。面对这样充分复杂度的题材,导演一直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叙述角度,做到既不偏激也不旁观。这正是现代性的意义,发现社会存在的人,从而对公共责任有了明确自我指认,以寻求积极合理的介入。因此,是历史性的成长。 从成果的角度,这是一部包裹着迷茫的极其悲伤的电影。悲哀,不是因为结局是陈薇去世,而是更深地意识到了某种现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其中的现实——新时代以悖谬的方式兑现了的另一种“伪现代恶托邦”。权力与资本在各个领域合谋,人之初心在物质逼宫下藏匿遁逃,人性下坠于高标定义之下。被物质异化的人本关怀,在一片混乱的伦理冲击中,逐步走向名正言顺;而试图在时代中谋求生存的一席之地的大众,也渐渐学会了装作漠然无知。
那个年代也有好片子啊,显然这不是。章小姐那个时候也还是很有气质得
窥视小章16岁处女作,雷得很真挚。感觉这么多年演技增进,相貌倒是不变嘛。
0分不能再多,导演请回去上幼儿园。一分当给17岁就那么好看的章子怡
其实很久以前看的,看完了就想取一个盲女,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主角叫章子怡
處女作啊···可是為什麼角色辣麼悲催····但是真的美啦···
为章子怡的出道作加一星。
第一部电影真的,配音奇怪,剧情奇葩。什么支撑我看完的呢?大概是一点没变的小章😂青春真美好啊
章子怡的处女作。那个时代还讲究鼓吹社会关爱啥的。虽然道德在滑坡。
无可否认的,章子怡确是天生丽质,17岁的她已然很是动人~
章子怡好年轻。
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爱心,无论我干什么,它总是与我同在。
很老的东西
真•纯真年代
妈呀,烂片。然后dvd的质量还差,看到一半就自动给我关上了。。。可能是盗版的人还有些良知,不想让观众一直看呀看然后在惊讶中死去-___-。孙文学这个名字起得充满书香,可是拍出来的片子真是又俗有没有品位。片子的灯光部分真是太让人诧异了,灯光师傅以前是经常给歌舞演出打光吗?然后摄影师真是和灯光师傅较劲——镜头不断对准刺眼的灯光拍个不停,style!?想把我们观众的眼睛晃瞎!?章子怡这么多年倒是一点没变。
偶尔在中央台看的
一般主旋律。
“泪水为什么会流,人为什么会想念。”那时候的电影对白像念诗,章子怡眉眼一点没变。
章子怡的第一部电影?上时代电影的感觉。。。剧情很新闻联播,就是为了看章子怡的~清纯素雅
章子怡17岁时出演的,此时还是比较青涩,但也是天生丽质的佳人。这就是一部电视电影,也是以儿童话剧的形式讲一个截肢女生励志的故事,视听手法太差了。爱是永恒的。
确实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