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如今内地的华语都市爱情电影,我想到的是《小时代》那样的欲望流,《北京爱情故事》《一夜惊喜》那样插科打诨、打性的擦边球喜剧,或前些日子的魔幻爱情片《超时空同居》。男女的感情和婚姻绕不开车、房子,因提倡物质而欲望高涨,但又与现实无奈有无法弥合的间隙,折射了大多都市人群对真爱的迷茫。
但关于爱情的本质,是男女关系中权力的争夺,是男生应该给女生买口红的体贴,或是真爱与婚姻不是一码事的论断吗?当我有意识地找老电影来看,发现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导演的有关公安题材电影——《蓝色爱情》(2000年,潘粤明、袁泉),关于“寻找”主题的文艺片,改编自方方的中篇小说《行为艺术》。影片颇有些先锋性,不管从“行为艺术”的主题表达上,还是大量采取特写、画中画以及广角等非常规镜头的拍摄视角,以及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都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色彩,即风格化地再现现实。看完后,让我实在感叹,这样的片子现在怎么没有了呢?
影片文艺到极致,像一首口风琴纯音乐的海边MV,透过蓝色咸腥海浪看到男主角在街边镜中对于未来感到彷徨的神情,看到女主站在大桥边沿张开双臂一跃而下的轻盈。最值得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袁泉一身即膝黑色长裙在街边举起镜子涂上口红,盯着自己天真无邪地一下就咧开嘴笑了,眼睛水灵得仿佛下秒就能滴下泪。潘粤明那时还很瘦,在电影里笑着对袁泉饰演的女主说“我今年26岁,身体健康未婚”,可爱极了的怀春少年。故事拍摄地在海滨城市大连,码头总空无一人,偌大的跨河大桥车辆稀疏,海边沙滩似乎笼罩在雾里,电影里的这些场景营造出清冷、留白但有韵味的氛围。一如做美术设计出身的霍建起导演对画面美感的追求。
通过几张图就能看到那时袁泉和潘粤明的灵动。
袁泉的颜禁得起特写镜头的考验,值得吐槽的是造型太过于像《那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造型,但美腿真是无可挑剔。
一、【行为艺术】究竟谁参与了谁的行为艺术
——能人们总在进行艺术创作,而庸人们则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是一个连环套。
行为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洲的现代艺术流派,艺术家精心策划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通过与人交流走向等待在终点的结果。方方如此先锋,在小说里将当时深奥的词比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她说,聪明的人创作行为艺术,而愚笨的人走进它成为演出者。
刘云(袁泉饰演)是那个冲动的行为艺术家,人戏不分的话剧演员,舞台和生活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她自小无父,而母亲又在某天受到刺激成为精神恍惚的人,成长环境应该孤独得不得不学会独立,因此也成长内心十分敏感的女生。这样的性格特质作为艺术创作者恰如其分。她总在脑海里荡着秋千在生死之间来来回回,通过戏谑人生从中获取表演的真实体验。而邰林(潘粤明饰演)是个做梦都想当艺术家的人,可无奈高考落榜只得穿上父亲的警服当名刑警,生活对于他只是诗意彼岸的替代品。
可说两人的相识是命中注定,彼此是相互成就的默契配合者。两人初次邂逅于桥上,刘云的某次行为艺术中,她想知道在要跳桥的瞬间,有没有人来。她还因此编了个前夜杀死男友的惊悚故事,结果撞上了救她的邰林带回派出所拘留了一夜。所谓不打不相识。
究竟谁参与了谁的行为艺术?刘云无疑是那个聪明但又莽撞的人,邰林无意识走进她的行为艺术,成为那个拉她一把的人。她满足于他对于艺术所有的向往和期待,是他的缪斯女神,他在无意间被她撞上心门,为之沉迷。他答应帮她找那位叫马白驹的男人,或许能让其精神恍惚的母亲恢复清醒的人。但随着调查深入,当他发现马白驹和当年一起警察在公务里丧命的案子相关,而刘云和她的母亲正是与嫌疑犯相关的关键人物,邰林在刑警人格和男友身份中挣扎,最终痛苦地选择隐瞒刘云,利用她破案。可怕的结果随之而来,马白驹竟是刘云的亲生父亲,而她记忆里的父亲才是那个拆散亲生父母的人。此时,刘云又邰林的挣扎和选择里,走进了邰林的行为艺术。
谁都是行为艺术家,刘云在寻找爱情的路上因为邰林找到了父亲,而邰林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完成了自我的撕裂与弥合。
无法收场的行为艺术结果,于刘云最后在万众瞩目下从桥边纵身跃下,而邰林也随之跳入河中的场景中落幕,脑内传来沉入水底水流的咕噜声,像刘云浇窗边的盆栽时满溢出底盘的水,像马白驹家中鱼缸里水管里冒出的氧气气泡。刘云张开双臂脚上挂着蹦极的绳索,如鱼儿一样在空中翻腾着,荡来荡去。她说过,不开心的时候就回去蹦极,她又一次完成了伟大的行为艺术,不知情的邰林再次没让她失望,是亲密无间的配合者,他抬头望着她,真是个捉摸不定的女人啊。
最终结果是刘云因为妨碍公务,拘留五日。
在他们的故事里,桥与码头成为见证感情的符号,从相识、约会,彷徨、迷茫,到最后和解。桥体坚硬的水泥外壳下,是汹涌无形态的水流,像看似平常的外表下内心的暗潮涌动。而这也是两人刑警与话剧演员身份本身的矛盾,是理智与情感的较量。而他们各自身后站着不同的子人格,刘云精神错乱的母亲一如她本身内心的不稳定,邰林的对破案如痴如醉的父亲,告诉他做警察要有杀气的同事杨高,还有因一时心软而深受重伤的同事灰马。不同身份的相互碰撞,两人互相参与对方的行为艺术是如走钢筋绳索的极端体验下的握手言和。
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将原作中女主的画家身份改为话剧演员,将邰林同事杨高的父亲惨死之谜移到女主身上,将原作中杨高对自我身份的质疑转换为女主发现真相后的迟疑和邰林自我的成长。女主在小说里只是行为艺术的践行者,其人生却没有起伏。改编后,邰林和刘云的形象更加鲜明有层次感,矛盾也更加集中。
私以为,电影里最有魅力的人物是刘云,因为她人如其名,像天边的云没有固定形态,好听叫有灵气不俗气,不好听的话叫不靠谱。而袁泉将这份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演绎得入木三分。行为无逻辑的人,不能说深思熟虑,但会灵光乍现。而邰林则老实略有些笨拙,被刘云讽刺警察不懂行为艺术,就跑去书店买有关行为艺术的书。在街边碰见混混就要冲上去劝架,而刘云高喊一声“警察来啦”,人便作鸟兽散,拉着邰林逃跑高呼“这是行为艺术的胜利!”。谁技艺更胜一筹,一眼便知。而最终马白驹能够主动联系邰林交待始末,也是刘云主动找上门来,他不想连累女儿选择自首。
正如方方写的那句对刘云的评判,“要说起来,其实最深刻的东西总不是那些有深刻思想的人做出来的,而是那些不懂得何为深刻的浅薄之徒才能做出”。刘云自然是那个浅薄之徒,凭直觉过活的人,可思考的人也只是在剖析那些无头脑的行为,逞一时最快罢了。
二、【寻找】行为艺术结果的不可预期
——我们都是艺术家,每一个日子都可以写进艺术史,我们彼此活在对方的艺术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在随意操作后对别人说:谢谢你的配合!
“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这是电影里刘云所排练话剧的结局。
寻找,顺着那毛线球,打开阁楼上的门,让那人告诉你所期许的真相。寻找是个陷阱,容易踏进去却难以走出来,刘云在电影里话剧舞台这么说,“我渴望寻找,却又害怕找到”。
当她越靠近真相,越感到恐惧和忐忑不安,她问有心事的恋人,你为什么不敢看我的眼睛。
每一幕话剧,都是刘云的内心独白,对着爱人和世界喃喃自语,与现实世界交织成为互相映照的镜子,是理解电影情节和电影主题的关键。
行为是过程,总会带来需要承担的结果,而这结果往往无法预料,但这就是结果。当她瞒着邰林推开马白驹的门,光在她脸上投下阴暗分明的影子,她得到从未预料到的真相。除了凄厉地说声不,她只能接受。
电影里的寻找具有强烈的错位感与荒谬感,每个人都暗自走了那么长的路,费尽周折,最后都未得到想要的幸福。
邰林想当艺术家,追求话剧演员刘云让他感到舒心、人生圆满。但他最终找到的是感情的纠葛和理智战胜了情感,无论怎么选,他都只能背叛另外一方人格。所以他说“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选择难以避免。
刘云在寻找行为艺术配合者,她收获了爱情。但为了寻找马白驹,却不得不面临邰林的背叛,并接受真相。
马白驹始终难以忘怀刘云的母亲,他想尽办法和她在一起,却涉入命案。当逃了几十年终于打算自首,能够在医院见到昔日爱人,她却早已疯疯傻傻忘记他是谁。
而邰林的同事灰马,告诉邰林,做警察需要杀气,当你发现罪犯指着对你重要的人的头颅时,你便明白了。但他自己却在面对罪犯手软受了刀伤,最终让邰林下定决心追查马白驹不惜牺牲爱情。
正像小说里写的,人何其渺小,这世间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都找到最为恰当的理由,即这一切都是行为艺术。谁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它们是艺术,艺术需要的是个性随心所欲。因为艺术的结果不可预料,以为的明天也不一定会迎来预想的结果。如此,我们只需在随意操作后,说声,谢谢合作。颇有些无奈,但也道出了人与人关系的本质。
电影里,邰林说,我打算和刘云结婚。她问我怎么找马白驹,而我还没想好,说还是不说马家驹已经自首。他们在最后一次隆重的行为艺术中和好。我将它想做,电影对残酷世事做的打磨。终究要有人获得幸福吧?即使是在相互隐瞒下的幸福。
而在小说里,邰林打算和飘云结婚,像是从沉重案件里解脱,他不想要如此清醒地思考是否落入他人的行为艺术,他宁愿简单糊涂一些,同看似浅薄但总说出惊人之语的刘云走在春暖花开的街头。
三、【蓝色】克制与抽离
为了表达上述主题,人生的错位与荒谬,导演选择街景里现代与传统并存的大连,似乎也与行为艺术这样的现代主题与人生终究从脱轨恢复正常的含义映照得贴切。
电影里的场景很有韵味,像带着淡蓝色调的海边码头,邰林和刘云相互依偎,再往前走就是深海。深夜无人的街头,男主穿过电车轨道,与侧面驶来的公车擦身而过。见证男女主的感情的跨河大桥,则宽阔得一眼望不到头,似乎能承载一生的故事。
蓝色是冷静、克制、忧郁的,无论是海、滤镜、音乐,都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暖色调。克制,如同给上手术台的病人注射的一管麻醉剂,拖慢速度,减缓了疼痛的感知。
这样的克制不知道是刻意冷静,还是对残酷的温情化处理。
但水流声、桥、码头这些湿冷的物体都提醒着冰冷外壳下复杂人情在流动。音乐也总在不经意间插入,带来不安定感。男主与女主在派出所的告别,在女主瞪大眼睛说,“有人来了”后,突然接入下一个非现实的镜头,不知从哪儿吹来一阵风将刘云的头发吹起,刘云离开警局,慢速镜头的加入和突兀的音乐让其非同寻常和罗曼蒂克,两人相识如此浪漫、宿命但又带有诡异和悬疑的战栗,如接下来两人将要面临的明天。此外,电影中也有许多对女主面孔的特写,除了让人感叹袁泉怎么这么美,但也带来情绪放大,并感到不真实。
音乐的确是亮点,由王晓峰作曲,是从很远处飘来的口风琴声,像人在梦中的呓语,更有种娓娓道来和与世事划清界限的悠闲感,基本奠定了电影清冷严峻的基调。可说,如果不是这布鲁斯调的口风琴音乐,电影的味道又会少些。
可以说,这样的克制只是成人做了噩梦后的冷静吧,其中的每份感情都那么真实,但却还要起床赶前往公司的首班车。而电影从小说的改编,的确温情化了些,小说里的男主和女主只是作为旁观者,或者更像是旁人生活的见证者,但他们在电影里能有幸亲历这一切,至少还能有握手言和的机会。现实里很多时候也只能不了了之。而这是否是导演根据自身对于唯美风格和温情解读人生的个人风格进行的改编,也不得而知。
其实说到电影题材的基本类型,这部电影有些三不像,公安片?悬疑片?爱情片?哪个都不完全是。甚至故事情节回头想来,也不复杂,连马白驹牵涉命案的人也只是个老实的学校老师,当初也完全是无心之过。悬疑故事外壳下包裹着温情无奈的陈年爱情故事,有些一拳头打在棉花上。故事本身并非独具特色。
可能关键在于孕育它的时代,还可以谈人的“寻找”,而方方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戏谑态度,显得既正经又不正经,至少他们在思考。
我们在找什么,找到了吗?这不是比“我们想买什么,能买吗”这样的问题,对人生更有意义吗?
光凭这个,我就很想推荐这部霍建起导演的《蓝色爱情》了。
一部不是纯粹讲爱情的蓝色故事。
男女主简直是美颜盛世,全程盯脸截图……
电影本身就像是一个清晨中的梦,还带着些朦胧的雾气🌂🌂🌂,封存着一段美好的时光和时光里两个美好的人,真好呀……它没有什么野心,只想好好地讲一个故事,记录一段感情和感情里的两个人。 那时的潘老师还是小潘,在里面一举一动都透着一股文艺气息,配上那个年代特有的场景,恰到好处的配乐,克制有度的镜头,简直了… 潘老师在电影中的气质一直都是缓缓散发出来的,但有那么一刻是例外的。😯就在他犹豫着,然后从背后轻轻地抱住母亲,双手交握在母亲腹前,低下头轻呼一声“妈”时,就这一个字,胜过千言万语,所有的宽慰,解释仿佛都变得多余。镜头略微侧拍他低垂的刘海,眉眼,正对面的窗户透进来的光落在他的发上,额前,鼻尖,而其他的都落在了阴影里,然而你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纠结和愧疚,想象到他充满歉意又无可奈何的眼神……画面色调浅绿偏灰,一个青年警官就站在这画面里,他仍是少年,他却还有他必须要担负的责任,像是雨后的窗前,总是弥漫着一股略带清冷的忧愁,就是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气质的集中爆发…… 扛过了不少唯美的画面乃至吻戏,我却在这一刻 ----阵亡。💀💀💀 这个眉眼低垂的少年啊,为什么我怎么看都看不够啊……
疯狂的购书 读书 疯狂的结识新的人 谈情说爱 疯狂找影像 观看 拧巴偏执纠葛 想得到回应 就像我知道你一定会和我纵身一跃 我就想让你享受失去我的瞬间的悲痛的真实 把将后的一生走不出我的阴影的想法在那一刻把自己囚禁在那里自我感动 然后我又出现在你上空 上下起伏 让你在最想拥我入怀 人最本能的肌肤之亲的机会 都不给你 然后你说要和我结婚 这就是我的把戏 自己的剧本 我也不会告诉你的小男孩 我的牛仔裤还有坚硬的长靴远比你的头发有意境 大海 蹦极 醉酒 发疯的母亲 我自有行为艺术的方式 不是你 但是我又爱你
你是刘云 我是我 我甚至不知道爱情是什么 虽然你也不知道 不如我们俩见一面 虽然解决不了问题 我不知道该怎么缓解胸口发闷郁郁寡欢 我可能就是自言自语的疯子 每天生活在爆炸的边缘
既然名利对我不重要 爱情 我也坚定知道我这一生得不到我认为的真正的臭爱情 我只在乎自己的高潮 分享这个行为艺术不适合我 因为每次我把自己分享出去 快乐的体验就会骤减 蓝天就会变白 海浪就会变软 笑容就会变硬 失落至极 想死的心都有了
卧槽两个人盛世美颜!👼好怀念那时的中国文艺:不装逼,真艺术,不乏大胆前卫的尝试,清澈真诚纯粹而认真,对美学有品位不俗且执着开放的追求。我总觉得那年代摇镜布景灯光念白是非常特别的,有点儿像《那时花开》,辨识度极高,有中国那年代的味道,而且常常非常北京。这让我怀念。
2000年是什么时代?一个追求美与爱,呼唤自由、探寻真理的年代,人们或许还能从残酷生存中,生发出诗意与激情,即使不及八九十年代,可寥寥火星仍让人身处现世,无比怀念。
袁泉在里面的装束让我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小女孩。
2001.9.15 cctv6
看他们俩亲吻竟不知该羡慕谁
这片是为袁泉单独打造的吧?!一直觉得袁泉似乎没有很好地在戏剧和电影演员之间切换身份,分寸把握地不太好,所以在电影里她总是显得很drama。然而这片导演直接让她在电影里演舞台剧惹!好适合她!
“咱两好不容易认识,我26岁,身体健康,未婚。”浪漫得一塌糊涂,她的出现,使我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一个关于爱和寻找的故事,这种类型在上世纪90年代非常风行,现在好像销声匿迹了。导演一定很喜欢大海,片中不少镜头拍得很漂亮,都在海边,听不到海浪的声音,只是笼罩着淡蓝色的薄雾,一篇寂静。片中那些特别酸的对白还是更适合出现在话剧里,因为并不是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袁泉和潘粤明的组合恐怕是目前好感度最高的演员了
奇怪我怎么会喜欢潘粤明。。。
2000年26岁的帅气的潘大胆,漂亮的源泉,虽然两人都很年轻,可是那满满的文艺气息,结局还好没有让人太过伤悲
那时候的文艺青年。年纪大了看更有感触。我早想通了,行为艺术这玩意儿一定会走向反社会的路。潘粤明的形象十几年都没怎么变过。”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做刑警。“
胶原蛋白 颜值巅峰的二位
带着袁老师潘老师双重滤镜看的,溢出屏幕的美,这俩根本不需要滤镜!这俩还神奇地都在2017年重回大众视野!
潘粤明的样子就是喜欢的男生理想的模样。
青春与爱情
多给的星给两位的颜值,都太美啦!两位的激情戏都很文艺,他两搂搂抱抱亲亲都美如画~~看这片子我起码看了片长2-3倍时间,因为截图。最后HE。邰林与年轻关宏峰兼容性:1.“我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2.有段亲热时,女主关灯,邰林开灯,女主关灯,邰林开灯
以刑警的名义是啥。。。?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我们不停地吐槽国产电影,但其实作为中国人,只有国产电影是我们最容易理解和接近的。剧情合格,台词有些部分就像电影中刘芸的内心独白,有话剧的一股不自在,但每个场景都是我们容易熟悉的。那个时候的袁泉,真是好看,潘粤明和董洁分了,还好袁泉夏雨还在一起。
袁泉的大黑眸子和大长腿,真的太动人了。有传统故事片的味道,又穿插舞台剧艺术情节,其实觉得话剧的部分有点硬,但也算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