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剧情片大陆2003

    主演:郭晓东  李佳  香川照之  

    导演:霍建起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暖 剧照 NO.1暖 剧照 NO.2暖 剧照 NO.3暖 剧照 NO.4暖 剧照 NO.5暖 剧照 NO.6暖 剧照 NO.13暖 剧照 NO.14暖 剧照 NO.15暖 剧照 NO.16暖 剧照 NO.17暖 剧照 NO.18暖 剧照 NO.19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08

    详细剧情

      住在偏远山村的少女暖(李佳 饰)水灵俏皮,清纯美丽,是青年男子们倾慕的对象,这点对于和暖青梅竹马的林井和(郭晓东 饰)来说更不例外。外面的世界五彩缤纷,暖一心等待偶然驻留于此的戏班英俊武生带她离开这个山村,然而等待她的只有失望。在和井河荡秋千的时候,暖摔伤了腿,不久后井河也离开家乡,两人从此失去联系。  10年后,井河从北京回到家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暖。此时的暖跛着腿,形容枯槁,已经嫁给村中的哑巴(香川照之 饰)。一种别样的情感袭上心头……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并荣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

     长篇影评

     1 ) 释怀的爱

    -浅析《暖》的镜头语言

    “哑巴能给的,我给不了,从这点来说,暖是幸运的。”其实暖一直是幸运的,但也是悲剧的。暖也是井河心中的一团火,星星火苗,到熊熊燃烧,最后熄灭释然。霍建起的《暖》正是以井河为视角,讲述他和暖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异彩纷呈的视觉奇观,它所表达的是只一种感受,一种追问。影片用丰富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展现了别样的乡村爱情。

    影片用不同的色彩区分时空交叉式的叙事手法,形象分明又富有含义。回忆的生活常常是暖色调,营造了唯美浪漫的生活环境,又将井河对暖的爱恋形象化。无论是打谷场上丰收的人群,快乐的秋千,还是小武生给暖上妆时那种近乎金黄的晖光,都透出一种欢乐的希望之光。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现实的世界里,从前那个美丽的暖因为从秋千上摔了下来而变成一个不再怀抱希望的瘸子,她经历了两次没有结果的等待,只有接受残酷的现实,所以,她的世界是灰冷的,她的世界中,只有那永远也下不完的雨。——冷调和暖调的交替使用,很明显地将现实和回忆区分开来,也直接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道具的使用具象化了人物内心,又具有隐喻象征的意味。片中最重要的道具秋千,秋千是井河回忆中最重要的东西,和暖在一起时,总和秋千有关。在公社场院上,那里有劳作的人群,那里有荡秋千的人群,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里有秋千,那是暖欢乐的开始,也是暖欢乐的终止。暖和井河一起荡秋千时,暖说看到了北京,天安门。这也交代了当时的暖,内心有理想,最想冲出乡村,走向城市。伞也是重要道具,在现实灰冷的色调中,这把伞的出现带来了一抹亮色,但也是突兀的,它代表了与这个山村不同的外来的东西。暖心里清楚已经不再需要这把伞,而对于暖的女儿来说,这把伞又是一种对新生活、新生物的希望与期待。鸭子时回忆时的重要道具哑巴总是赶着一群鸭子,这个安排也是很巧妙的。哑巴不会说话,鸭子的那种嘎嘎声虽然简单,却也让哑巴成了一个听得见角色,哑巴的心声犹如嘎嘎声一样简单——他就是喜欢暖,真心地喜欢,他不可能花言巧语,更不可能承诺什么,他有的只是他的真心。

    固定镜头加长镜头使影片更具写实性,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副栩栩如生的水墨画,长镜头的运用含蓄、内敛,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展示着一个个人物的命运。那种情愫如小桥流水般缓缓而过,但平淡中孕育的力量却足以打动每一个人。此外,镜头下的山村有着油画般的质感:秀丽的远山,随风摆动的大草甸,斑驳墙壁的徽式建筑,狭窄悠长的雨巷,檐上的滴水,灶头的热气……加上舒缓深情的音乐,这一切都很好地配合了剧情的发展,为情节营造着气氛,将影片风格形象丰满。

    鲜明的色彩丰富内容,道具的设置隐喻内心,长镜头的使用独具风格。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刺骨。暖在一次次等待中慢慢成长,她意识到真正爱她的人,她总是寄托他人,但始终没有上进心,这也是暖悲剧的根源。井河在最后的道别中释然,他终于放下内心的心坎,和她做最终的道别。

     2 ) 《暖》的镜头语言分析

      《暖》是由霍建起导演、秋实编剧,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一部电影,曾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男演员奖,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

      《暖》讲述了在城市工作的井河回到10年没有回过的农村老家,在家乡的桥头遇到了暖———一个他很怕见到又从未忘记的人,从而引发了一段他和曾经的恋人暖以及哑巴之间的一段回忆。全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异彩纷呈的视觉奇观,它所表达的是只一种感受,一种追问。尽管观众对这种感受和追问抱不同态度,但是其镜头叙事风格,还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电影采用的是一种双时空转换的叙述方式,将现实和回忆交错在一起,在回忆与现实之前来回穿梭。暖调的回忆,使得一切似乎都是那样的美好、恬静。无论是打谷场上丰收的人群,快乐的秋千,还是小武生给暖上妆时那种近乎金黄的晖光,都透出一种欢乐的希望之光。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现实的世界里,从前那个美丽的暖因为从秋千上摔了下来而变成一个不再怀抱希望的瘸子,她经历了两次没有结果的等待,只有接受残酷的现实,所以,她的世界是灰冷的,她的世界中,只有那永远也下不完的雨。——冷调和暖调的交替使用,很明显地将现实和回忆区分开来,也直接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影片中起用了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来配合影片主题,其中,秋千,在整部影片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它主要出现在主人公的回忆中。下面,截取几段和秋千有关的场景,具体来分析一下。

    第五场 场院 日 外
    全(摇俯) 场院上一派繁忙景象。井河旁白:记得暖问过我……
    特 一人在扬场。井河旁白:秋千为什么叫秋千。在我们这里……
    特 幼时的井河和暖在荡秋千。井河旁白:……年年秋天要荡秋千……
    全 众小孩荡秋千,众人围观数数。井河旁白:这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惟一的娱乐方式,不知道已经荡了多少年……
    全 村妇荡秋千。井河旁白:好象没人关心这个问题,包括我在内……
    全 老人、小孩在看荡秋千。井河旁白:可是暖……
    全 繁忙的场院。井河旁白:就常常会冒出一些……
    全(摇) 众人将麦桔挑上草垛。井河旁白:别人不会冒的念头。
    ……

        该场是主人公井河的第一次回忆,他将这个场景就设在了公社场院上,那里有劳作的人群,那里有荡秋千的人群,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里有秋千,那是暖欢乐的开始,也是暖欢乐的终止。在以后的段落中也可以发现,井河对暖的回忆,永远是和秋天连在一起,和秋千连在一起。因为那是收获的季节,是快乐的场景,所以该段落的色调也是欢快的暖色调。

    第七场 场院 日 外
    中近 (闪回)井河和暖荡秋千。
                暖:井河,你看见什么了?
             井河:我看见稻草堆的尖了……
    大全 井河的主观镜头,随着秋千的起落有起伏:远处,哑巴正低头翻晒稻谷。
             井河(os):哑巴在干活呢。
    中近 井河和暖荡秋千。
              井河:暖,你看见什么了?
              暖:我看见北京了!我看见天安门了!
              (闪回完)
      
        从他们的互问互答中可以看出:井河是一个很朴实的人,或者说是个扎扎实实的人,他从主观镜头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而暖在回答时是个客观镜头,她望向虚无处,那时的她有着比村里一般姑娘更好的条件,所以她心怀憧憬,她的眼里,更多的是这个小山村以外的东西。她向往着城里的生活,向往着走出去,秋千成全了她假想的飞翔。

    第二十五场 场院 晨 外
    全 哑巴缓缓地走向秋千架
    近 哑巴对着秋千打哑语:我爱你!
                哑巴疯狂地推动着秋千。
        (闪回完)

        哑巴也算是片中的一个男主角,他一直默默地关注并喜爱着暖,但是他们当时的距离是这样大,所以他就只能对着暖荡过的秋千,疯狂地表达他对暖的爱慕。时间上选用的是早晨,似乎是一种暗示,将亮未亮,但还是有希望的,寄托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十七场 场院 日 外 阴
    ……
    特 荡秋千的脚。
    近 暖使劲地荡着秋千,井河也荡了一下,暖将头靠在井河的肩上。井河旁白:那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暖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我当时……
    特 荡秋千的脚。井河旁白:……不想再为这件事情和她争吵了,又没有别的办法,让她明白……
    近 暖的头靠在井河的肩上。井河旁白:……自己的心情,改变我们之间别扭的状况。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
    全(仰) 荡秋千。井河旁白:……抱住她的勇气,否则我永远也别想取代她心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
    全(移) 荡秋千。井河旁白: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真想就这样永远地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
    近 暖笑着和井河荡秋千。
    全(仰) 荡秋千。
    大全(移) 荡秋千。
    大全(推) 荡秋千。井河兴奋地松开双手,张开双臂。暖惊叫着。
    大全(仰) 荡秋千。
    特(摇) 断裂的秋千绳。
    全(仰摇) 荡秋千。
    特 秋千绳从环上脱落。
    全 井河和暖被抛起。
    特 两人从镜前飞过。
    全 断了的秋千来回摆动。
    大全 断了的秋千静止了,下雨了。
    特 雨下个不停。

        在井河向暖表白完他的承诺以后,两个人的希望都得到了暂时的饱和。借助于秋千,井河宣泄着内心的狂喜。镜头从不同视角,反复强调着他们荡秋千,让观众与他们一起累积情绪,那种喜悦的情绪,而在达到最高点时,绳断了。此时,什么声音都没有,甚至都没有两人被摔在地上的血流场面,只用一个秋千的空镜头就结束了这个本来很惨烈的景象。然后,开始下雨,暖的世界开始发生改变。如果没有这次秋千上的意外,暖或许还有别的机会远走高飞,如果井何真像他上大学前所说的,毕了业一定要回来接暖,暖也许不会嫁给哑巴。但这次意外,把暖所有的希望都扯断了。之前所有的暖调,从这里开始就终止了。该场戏是一个转折点,暖的转折点、回忆的转折点、色调的转折点。
        此外,还有一些道具的运用,也是具有表象意义的,如现实世界中井河撑的那把只有城里才有的红色折叠伞。在现实灰冷的色调中,这把伞的出现带来了一抹亮色,但也是突兀的,它代表了与这个山村不同的外来的东西。暖心里清楚已经不再需要这把伞,而对于暖的女儿来说,这把伞又是一种对新生活、新生物的希望与期待。她同样会重复着她母亲年轻时的幻想,期待着有一天能走出这块地方。
        又如,在回忆的片段里,哑巴总是赶着一群鸭子,这个安排也是很巧妙的。哑巴不会说话,鸭子说,虽然那种嘎嘎声很简单,却也让哑巴成了一个听得见角色,哑巴的心声犹如嘎嘎声一样简单——他就是喜欢暖,真心地喜欢,他不可能花言巧语,更不可能承诺什么,他有的只是他的真心。
        影片善用长镜头来观察人物的细微变化,镜头运用含蓄、内敛,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展示着一个个人物的命运。那种情愫如小桥流水般缓缓而过,但平淡中孕育的力量却足以打动每一个人。此外,镜头下的山村有着油画般的质感:如黛的远山,随风摆动的大草甸,斑驳墙壁的徽式建筑,狭窄悠长的雨巷,檐上的滴水,灶头的热气……加上舒缓深情的音乐,这一切都很好地配合了剧情的发展,为情节营造着气氛。
        《暖》就是这样,蕴藏着一种让人慢慢感动的情绪,一点点地感染你,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打动你。

     3 ) 舞鞋•红伞•秋千架——《暖》的美丽与悲愁

    《暖》是由霍建起导演、秋实编剧,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一部电影,曾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男演员奖,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暖》的剧情并不复杂:

        “井河与暖是儿时伙伴,井河暗恋暖,素生情萦,而暖对井河仅仅是在漫长友谊中萌发了些对爱情的浅层好感,举棋不定,同村的哑巴也喜欢暖的漂亮善良,却自知配不上。村里来了县城的京剧演出团,暖倾心于英俊的小武生,并将全部梦想寄托在小武生空口描绘的未来里,遥盼着幸福之外。小武生离开后无声无息,暖初尝先抛弃人再被人抛弃的痛苦,并在一次荡秋千时跌落,意外摔断了腿。暖回心转意善对井河,井河旧情不改,答应去城里念完大学后回来娶她,但整整十年,三封信,井河杳无音训,暖被身边哑巴无时不刻的细微关心感动,也难堪于残缺之身,最终嫁给了哑巴。”

           男主角井河的扮演者是郭小冬,女主角暖由李佳饰,两位新人。哑巴由日本籍演员香川照之担当,原创音乐为三宝,交响乐队用在农村题材里,算是别出心裁。拍摄地选址江西婺源,如霍建起导演农村题材影片的一贯基调,淳朴故事加秀丽风光。

    一.回忆映衬现实:冷暖色调的对比

       影片从头到尾充斥着徽派山村风光,不同的段落用色冷暖对比强烈。现实是冷色调的,不是昏暗的室内就是下雨或者入夜,难见几处阳光。场景破败冷清,人物经常处在高墙之间,显得渺小苍白。而回忆镜头大部分是暖色调,场景多为空旷的场地,农田,秋千附近等。就算是夜里也是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全村看戏,村民嫁娶等)。

    “一切景语皆情语”,影片的色调是表现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现实对于戏中人来说是无奈的,梦想破灭的,难以改变的,这种苍凉的心境自然体现在色调运用中。如:在暖家里井河询问暖相亲情况的一场戏,不但场景狭小,而且人物被布景分割为破碎的几块,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感情。再比如:暖和井河雨中分别的一段,人物在镜头最右端,墙的下三分之一处,显得非常小,体现人物对现实的无力感。而回忆对于暖来说是美好的,心高气傲的她年轻,有才华,刚刚遭遇爱情,未来大有希望。因此她的天地是开阔的,飞扬的,浪漫的。暖调的回忆,显得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恬静。无论是打谷场上丰收的人群,快乐的秋千,还是小武生给暖上妆时那种近乎金黄的晖光,都透出一种欢乐的希望之光。小武生给暖化妆的一段大概算是影片中最美的一幕,如梦似幻。这一段也是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她的幸福与憧憬在这一刻达到顶点,之后便是现实给予的重重打击。

    二.舞鞋·红伞·秋千架:象征与隐喻

    秋千是片中最重要的意象,它象征希望,梦想,与爱情。它几乎可以象征少女时代的暖所拥有的一切值得珍藏的东西,可是我们知道,它断了,于是暖的青春便被葬送了。

    1.命运的秋千

    影片开头第一个回忆镜头

    (场院上一派繁忙景象。一人在扬场。幼时的井河和暖在荡秋千。众小孩荡秋千,众人围观数数。村妇荡秋千。老人、小孩在看荡秋千。繁忙的场院。众人将麦桔挑上草垛。)

    井河旁白“记得暖问过我…… 秋千为什么叫秋千。在我们这里…… ……年年秋天要荡秋千…… 这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惟一的娱乐方式,不知道已经荡了多少年……好象没人关心这个问题,包括我在内…… 可是暖…… 就常常会冒出一些……别人不会冒的念头。”

    多少年来的习俗从未有人疑问,但是暖问了。性格决定命运,暖总与别人想的不同,她的梦想,爱情,性格都那么独特,注定不会走千百年来村里女孩子走过的路。“一贯如此”的命运的秋千在暖这里断了,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宿命。

    2. 梦想的秋千

    井河和暖荡秋千

    暖:井河,你看见什么了?

    井河:我看见稻草堆的尖了……

    (随着秋千的起落有起伏:远处,哑巴正低头翻晒稻谷。)

    井河:哑巴在干活呢。

    (井河和暖荡秋千。)

    井河:暖,你看见什么了?

    暖:我看见北京了!我看见天安门了!

    从他们的互问互答中可以看出:井河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他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而暖不同,她有着比村里一般姑娘更好的条件,所以她心怀憧憬,她的眼里,更多的是这个小山村以外的东西。她向往着城里的生活,向往着走出去,秋千成全了她假想的飞翔,秋千承载着她的梦想。

    2.希望的秋千

    井河旁白:“那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暖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我当时……不想再为这件事情和她争吵了,又没有别的办法,让她明白……自己的心情,改变我们之间别扭的状况。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否则我永远也别想取代她心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真想就这样永远地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

    场景:暖笑着和井河荡秋千。 井河兴奋地松开双手,张开双臂。暖惊叫着。 荡秋千。 特写:断裂的秋千绳。秋千绳从环上脱落。井河和暖被抛起。断了的秋千来回摆动。 断了的秋千静止了,下雨了。 雨下个不停。

    在井河向暖表白完他的承诺以后,两个人的希望都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借助于秋千,井河宣泄着内心的狂喜,两人的世界分别充满着希望。镜头从不同视角,反复强调着他们荡秋千,让观众与他们一起累积情绪,这是影片的高潮,也是影片的转折点。那种喜悦的情绪达到最高点时,绳断了。此时,什么声音都没有,甚至都没有两人被摔在地上的场面,只用一个秋千的空镜头就结束了这个本来很惨烈的景象。然后,开始下雨,暖的世界开始发生改变。这次意外,把暖所有的希望都扯断了。之前所有的暖调,从这里开始就终止了。该场戏是一个转折点,暖命运的转折点、回忆的转折点、色调的转折点。

    4.爱情的秋千

    哑巴缓缓地走向秋千架,对着秋千打哑语:我爱你!之后哑巴疯狂地推动着秋千。

    哑巴也是片中的男主角之一,他一直默默地关注并喜爱着暖,但是他们当时的距离是这样大,所以他就只能对着暖荡过的秋千,疯狂地表达他对暖的爱慕。在这里秋千代表爱情,井河可以荡,暖可以荡,但是哑巴没有荡。因为此时他和暖之间的距离如此大,他的爱情是无望的。

    影片的回忆部分几乎是由秋千串联起来的,而在现实部分,则加入了更多的意象。比如皮鞋,比如红格子雨伞。

    皮鞋最开始被提及是在暖梦想参加县里比赛前夕——暖向父亲要皮鞋,被父亲打了一个耳光,这时井河答应暖送给一双,但是暖没有回应,而是委屈的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亲打暖的原因片中没有明说,但是事情其实很明显——因为暖不安分。井河想考大学同样是不安于现状,但那是志向远大,而暖对自身境遇改善的憧憬便该打,这是多么的不公平。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下,这也是山村淳朴民风的一种体现,是值得赞扬的美德。)皮鞋意象的真正出现是在井河去暖家里做客时,暖的小女儿穿着皮鞋走下楼来,被暖制止了(这是从电影叙事时间算的第一次。如果以故事自身推进来看,皮鞋第一次出现应该是暖等井河的信,哑巴送包裹给暖,暖没有找到信一怒之下把皮鞋扔到水里。)可以看出,暖收到井河的皮鞋后,没有穿,这些年也没有扔掉,而是保存起来。皮鞋象征的应该是暖走出山村的希望与能力。具体来说,皮鞋是对应着暖的舞蹈存在的。去县里比赛然后被剧团选中是暖梦想离开的途径,也是暖要皮鞋的缘由;而暖的残疾使她不再能够穿皮鞋,同时也宣告她这条途径的破灭。井河本来可以带暖离开的,他给暖买了第一双(应该也是唯一一双)皮鞋,但是由于暖的自尊与井河的怯懦,这希望也破灭了。

    红格子雨伞则是从井河再次出现在暖生活中时开始出现的。我们知道,暖从秋千上摔断腿之后,雨便开始下了,之后影片的基调就笼罩在一片阴霾惨淡中。雨,是暖悲凉处境的写照。而井河回来了,带来一把雨伞,一把暖色的“保护伞”。似乎井河是能够拯救暖从雨中逃离的人,哑巴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他在井河离开时试图让暖和女儿跟井河走。但事实上井河无法拯救暖,因为他的懦弱(片中给出的解释是出于对北京妻女的责任,但我们知道其实井河并非那么有责任感的男人,不然当年他就不会抛下给过承诺的暖,并且一去十年不敢回乡)这一点哑巴没有体察到,但暖是清楚的。她早已知道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伞是井河的,不是她的。因此她拒绝了井河的雨伞,接受了自己命运的暴雨。

    值得注意的是暖的小女儿对于皮鞋和伞的态度。历史,总是如此相似,她会自己偷拿母亲的皮鞋穿着玩,也很喜欢井河的雨伞。井河在片尾答应会来接她走……她继承了母亲对于远方的渴望,那么她是否会走上与母亲同样的道路呢?井河的承诺似乎暗示了些什么。她的未来究竟要如何度过,是否也会等待着她的“小武生”与“井河”,又是否会再次被辜负?答案几乎是一定的。只能依靠男性的女性,悲剧将一再重演,导演却将这作为男性的赎罪方式加以赞美。草率的将一个女子的幸福寄托在不负责的男子的“愧疚”与“施舍”上,导演对于女子自身诉求与自我实现的利未免过于漠视。

    3.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强势视角下的弱势群体

    为这篇文章查了很多资料,其中那些用词精致考究的影评总是会提到这些词汇——隐而不发、细腻、温情、感伤、朦胧、唯美、等待、幸运……

    前四个是形容影片风格的,中间两个是形容片中风光的,最后两个,是形容女主角的。是片子的自我风格太显眼,还是这山村风光太怡人,于是大家都一股脑的感伤细腻落寞忧郁起来,甩出一篇篇矫揉造作的小资文字,来感叹命运的弄人与爱情的虚幻,却没有人关心暖那沉重悲惨的命运。

    暖的美丽与悲愁,就这样被消解了。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与美丽的风景一起,被包装出售,然后在猎奇的眼光下被消费掉,最终消弭无声。为了消费者的胃口导演甚至很贴心的删除原著小说原本有力残酷的结尾,然后安放一个“其实暖也是幸运的”的虚伪结尾。我不知道如果让导演的女儿妹妹也这么幸运一把是不是导演还会有这么伤感悱恻故作姿态的抒情兴致?这种观赏行为与清末那些来“神秘的东方”观赏精巧的小脚的西方猎奇者有何不同。也许这悲剧的确有审美价值,但是你在欣赏时是否注意到它是发生在一个活生生的女子身上?(观赏三寸弓鞋时是否想到女子缠足的哭嚎与惨叫?)

    也许有人认为我言重了。那么,请仔细回想。

    剧情上,这是一个女孩子与三个男人的故事。女孩子首先被男子A抛弃。然后被男子B抛弃。最后嫁给了残疾人C。男子A杳无音讯。男子B逃避十年最后回来对女孩子的遭遇“怅惘”了一番口头答应会回来接女孩子的女儿到外面去(以此补偿女子)然后认为其实自己,女子,男子C都是幸运的(所以我们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不欠她的),放下良心包袱心满意足回北京接着当他的国家干部与妻女享受家庭欢乐去。

    从情节我们不难看出,这是讲述一个女孩子,如何被辜负了,然后被毁灭了。最终导演自然还是给了她一个结局——嫁给一个她不喜欢,也不能良好沟通的人。但是导演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局,暖也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而所谓的幸运又是什么呢?哑巴给暖的是什么?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爱”,或者说照顾。从哑巴给暖吃糖的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哑巴是爱暖的——用一种简单粗暴几乎没有沟通的方式。的确,哑巴爱暖,并且哑巴很善良,那么暖就应该心满意足的嫁给他吗?就因为暖残疾了,所以她追求幸福与梦想的权利就被压缩成“有人要有人照顾就是幸运的”。而同样是残疾的哑巴,就应该得到自己爱的(暖)和梦想的生活(娶暖),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一件事。也许导演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是“暖起码还有哑巴,总比没有好”,但是因为处在灾难里的人还有最后一根稻草就说受灾的人是幸运的,这算什么逻辑。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小武生,他的负心与薄情注定他不可能完成导演挖掘人性复杂闪光点的企图,于是他便被导演摒弃了。可以说这个人物只是一个活动的道具而已,除了推进情节发展没有任何用处,并且用后即弃,再无交代。看过这一段给我的感觉就是暖很轻浮——因为没有给小武生任何性格刻画,只能让观众认为暖是看上了他漂亮的脸蛋和功夫。

    井河,我不得不说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虚伪和怯懦。当然他不是个坏人,不然不可能因为心里有愧而选择十年不回。但他也绝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不然也不会选择一条好走的人生之路而辜负暖。可以说,他是不敢背负责任的男人。他是爱暖的,但是是在暖健康美丽的条件下(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在他上大学而暖留下的情况下他会回来接暖),可是只能同欢乐不能共患难的爱也能称之为爱么?井河最终的承诺也是为了洗清自己的愧疚,说穿了,还是为了自己。但是对于暖来说,一切都没有改变,井河的所谓忏悔也不过是自欺欺人。最终暖还是接受了男权社会对于她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毁灭(先被抛弃,然后被剥夺自己圆梦的能力,最后再次被抛弃——同时被剥夺圆梦的最后一点可能),认命地嫁给了哑巴。最后暖在雨里送井河那一段暖的心里该是怎样的百味陈杂,而导演的镜头完全没有刻画暖内心痛苦、宽恕、绝望或者其他可能有的情感的意图,只专注于一点:井河被原谅了,于是他得救了,不用再负疚了。这是多么典型的男性自我中心,似乎被毁灭的女性的的全部苦难还没有毁灭她的人那一点愧疚重要一样。

    哑巴,大概是这电影里唯一真正爱着暖的人了。因为他没有被诱惑的机会。这么说似乎并不公平,我们不能说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哑巴才会对暖好,但是生活在诱惑真空的爱总会缺乏一点说服力。哑巴很单纯,他也不是多么优秀的男人,但是起码他知道自己喜欢暖,所以要对她好。

    暖。在片子里暖其实是一个很被动的角色,事实上她对于自己的命运几乎没有做任何努力,这和她的性格(渴望走出去,对未来充满梦想)是不吻合的。如果说暖的两场恋爱就是她的努力,那么导演的两性观未免过于陈腐。同为乡村少年的井河知道努力学习考大学,暖就只知道逃学一心“凤凰攀高枝”,对比未免强烈了些。还有一个不能说服我的场景是:暖等待小武生等的那么痴情,一口咬定“他一定会来接我的”,后来却又对井河说“如果你考上大学我就嫁给你”,那么暖所坚持的到底是什么?是爱情么?显然不是,她等待的是一个离开家的机会,是远走高飞到外面去,为此她甚至可以以嫁人为手段。若果真是如此,暖为何又会因为一时赌气撕掉井河的信扔掉井河的皮鞋断送了自己离开山村的机会呢?因为残疾了配不上井河?这样说来暖是为井河着想并且自尊心很重的,这又与前面一心出去甚至“以嫁人为手段”不符了。这一价值表述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只要注意中国的报纸杂志及近几年出版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变化,即妇女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最主要的表现为由原来要求自我发展变成了从婚姻中寻找出路。妇女的自我定位主要是按照男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如温柔美丽、善解人意,以男性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轴心,以她们所爱的男人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女人的成功典型不再是那些自立自强的“女强人”,这类“女强人”已成为一种失败的社会形象,尤其是出自男作者笔下的小说与电影中的“女强人”,个个都面目可憎,非常可笑”从这种审美趋向来看,暖的矛盾行为就可以解释了。在导演心中,自立自强从来就不是农村女子的奋斗手段,她们总是倾向于依靠男人,利用男人。但是依靠男人的暖也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这又为何?很简单,因为暖不够“安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导演是想拍出一个农村女子怎样由于自己的性格弱点与命运弄人而被毁灭。所有人都不是元凶,所以这是一个哀而不伤的爱情祭歌。但事实上,导演以一个都市男性的强势视角俯视女主角——她是乡村的,又是女子所以必定是虚荣的,浅薄的,单纯到有些愚蠢的,不知自己努力一心依附别人的。她的不安分与无知造成了她的悲剧。但是她必定同时也有善良和可爱的一面,所以这悲剧才有审美价值。而那些男人,可以说导演是在用种种理由对他们为暖造成的伤害避而不谈甚至为其开脱(不能找到理由开脱的便被摒弃,如小武生)。其实井河可算是暖悲剧的最大诱因,但是导演不但为其找到种种与现实凑泊的理由,还在那著名的结尾处使他良心的十字架也一并卸载。对待男主角的懦弱薄情如此宽容,对女主角便那么苛刻甚至要用残疾来惩罚她的不安分。如此大的反差,也许可以看出霍建起导演作为都市的男性在描写山村女子时,那潜意识里存在的偏见与见识上的局限吧

     4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我想说说霍建起。

        最早我记得我好像是在《生活秀》中最初接触霍建起的作品,还记得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大陶虹在里面剁鸭脖子娴熟的动作,那是在武汉吉庆街。小说原创作者池莉也是武汉人,从头到尾透着武汉气息,那是在《生活秀》。后来看了《那山那人那狗》,那时候今日的影帝刘烨还只是中戏的一个大三学生,满脸的稚气和青涩,背着父亲趟过河翻过山,那是在湖南湘西,画面干净纯粹。而到了《暖》,郭晓冬还并未大红大紫,李佳也还是默默无闻的时候,那是在江西婺源。霍建起似乎有一种变平凡为精粹的魔力,将一个个稚嫩的演员推向众人眼前,那么真,那么切,那么让人意犹未尽。而作为背景的时间地点,也都成为让人追忆的符号和标记。但知道他的人却并不多,因为文艺,所以远离大众视线,他的作品很少在电影院上线公映,片源也很难找,但这并不妨碍喜欢他的人对他的作品的追捧。他的受众永远是小众群体,但他却没有感到寂寞。能这样安分踏实地一直拍文艺片的导演,心中无旁骛,感情仍然保持平静,这样的导演真的不多,我喜欢他。

        看《暖》的时候,正好外面也是阴成一片,天空紧云密布,好像要塌下来一样。影片中阴冷的色调正好契合了10年后人物内心的变化,冷冷的。《暖》的拍摄地是江西婺源,一水儿的徽式建筑,粉墙黛瓦,泥泞曲折的乡间小道,冰冷潮湿的石板路,还有层次分明的梯田、茂密飘逸的芦苇,阴雨连绵的小巷,还有三宝的音乐作为背景,就像是一副宁静的山水画。在这种濡湿的画面下说出来的故事,是没有道理不让人流连的。

        10年后,水流湍急的桥上,井河与暖相遇,一个是衣锦还乡的大学生,一个是瘸腿的背着比自己身体还大的柴火的山野村妇,慢镜头,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简短的对话,不冷不热,井河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回乡,因为不敢,因为害怕见到暖,却更怕见不到暖。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就突然改变了,感伤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这时候它就是要你的命,你也不会逃避。

        时空交错,镜头更迭,10年前一切的美好回忆,被冠之以柔和的暖色调,夕阳斜照,心生暖意,和10年后的悲凉行程鲜明对比,以示区别。村里的秋千承载了暖所有的美好憧憬以及她和井河之间那段有始无终的感情。那时候,他们冬天一起看过雪,白天一起上过学,心里唱过同一首歌。那时候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那时候他们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那时候他们一起站在秋千上看到了彼此的未来,镜头跟着秋千一起,摇啊,摇啊,仿佛永远不会停下来。

        “井河,你看见什么了?”

        “我看见稻草人的家了,哑巴在干活儿呢”

        “暖儿,你看见什么了?”

        “我?我看见北京了,看见天安门了。”

        未来的面貌就是这样在不经意中被当事人看穿的,只可惜当时我们都以为那是玩笑,抑或幻觉。暖嫁给了哑巴,井河去了北京娶妻生子,生活就是这样五味杂陈地出现在你眼前。起初是你的,最后却成为脑海一抹浅浅的挥之不去的阴影。而那起初平行不相交的路人甲,最后却成为永远的依靠。真如歌中唱到的那样:命运好幽默,让爱的人都沉默,一整个宇宙换一颗红豆。回忆如困兽,寂寞太久而渐渐温柔,放开了拳头,反而更自由。

        等待真的是一件最无力的事情,因为除了被动相信,别无他法。

        暖等过小武生,可他只留下一面镜子就消失在暖的生命中。暖等过井河,可井河只送来一双他曾应允的小皮鞋就无处可寻了。时间改变了每个人,一句许诺,一个誓言在时间面前多么不堪一击?那是一种嘲弄,嘲弄未经风雨就许下的沧海桑田。《山楂树之恋》中静秋的母亲说:容易说出口的话,最不结实。张口就说一辈子的人,兴许啊,只热乎一阵子。小武生走之前说一定会回来接暖走的,暖一直相信并且去等待,但是没有出现。井河去上大学之前也说一定会回来接暖走的,暖仍然用生命去相信,而命运不过是重复了前一次的过程,并告诉她梦该醒了。

        承诺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当男孩儿跟女孩儿承诺永远只爱你的时候,你可以相信他是真的爱你。但是当男孩儿忘记女孩儿,奔向另一种生活的时候,你也要相信他是真的离开了。就像井河那样,爱着暖的时候只希望暖能快乐,而不管带给她快乐的人是不是自己,希望小武生能带走她,让她幸福。可当他在城里渐渐把暖忘记的时候,他也是真的想要勾销那时的承诺,希望暖不再来信,不想听到关于她的消息,从此和她桥归桥,路归路。只有哑巴对暖才是从始至终的忠诚和不离不弃,而他却是唯一一个没有给暖许诺的人。哑巴的爱情,无需用语言表达,他只在空荡荡的秋千上幻想着暖就坐在上面,他就用手比划着“我爱你”,用手推空荡荡的秋千。他只在鸭子下了蛋的时候追着送暖一草帽的鸭蛋。他只在暖一心等着井河的来信的时候和暖一起等待。他只在暖丢掉井河寄来的皮鞋时替她捡回鞋子,只在雨中背着暖走过一段泥泞的山路。语言在哑巴面前,真的很苍白。时间改变了小武生和井河对暖的感情,惟独只有哑巴,在时光的日复一日中默默坚守自己心中的那段美好爱情。

       10年的时间,3000多个日日夜夜,足以把所有美好都摧毁,也足以让一个从人美妙华年走向庸常不扬。一个女子10年的等待,换来的是什么?送走井河的最后,哑巴咿咿呀呀地比划着要井河带走妻女,暖哭了,推搡着和哑巴一走走向他们的家,10年的等待,暖终于醒悟,哑巴才是她的命运,才是她最后的依靠和归属。出于愧疚,井河在10年后向丫许诺,以后一定会接丫去城里念书。看到这里不仅哑然失笑,人呐,为了弥补一个不曾兑现的承诺,许下另一个承诺作为补偿,谁知道这一个承诺是不是为下一个失约埋下伏笔?

        承诺与等待,本来就是一场劫难。

        承诺让人忘记时间,等待却提醒人时间已久,暖茶已凉。人们用承诺对抗时间,时间却轻描淡写地改变承诺。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

         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哑巴是幸运的;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突然想起那个名叫蒋捷的词人。他说:银字笙调,心字香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5 ) 婺源回忆

    这是一个拍摄于号称中国最美的村庄的地方的故事。你可以看看风景,看看徽派建筑风格,看看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初恋以及命运。

    片名叫《暖》,而我觉得整体确实一个冷。无止境的等待,青春流逝,只剩悲哀心碎。唯一一个让我感觉突然有点暖的人物是哑巴,他单纯。虽然他不算什么好男人,但他单纯的喜欢暖。

    关于演员,我不喜欢暖与井河,演得有点做作。而日本演员演哑巴,还不错,出彩。美人靠上边居然坐着一个哑巴情痴,呆呆的,娃哈哈,好搞笑。后面旁白说哑巴从某种意义上是幸运的。那么如果让你从井河、小武生、哑巴中挑选一个角色去生活,你选谁呢?

    看了片子,我告诫我自己:一定要在安全的地方和亲爱的抱抱,别得意忘形了,要安全第一。

    场景回忆
    ====
    我去年去过婺源,所以看着片子,觉得很亲切。当电影故事发生在我们熟悉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会觉得很兴奋,想着自己曾经在或者正在故事的画面里面生活,就会和片子很亲近,容易投入进去。

    总结了一下,电影的拍摄地点应该主要在:庆源、思溪延村、江岭(、大理坑?)。

    片头的一个远景分明就是婺源的标志之一——江岭梯田。而且我知道井河再也high不了了,因为迎接他的是蜿蜒的盘山路,下车吧,呵呵。

    片中出现了两次木桥,当地人叫做板凳桥,因为都是用板凳宽的木条搭建而成。第二次出现,暖被她爹扇耳光的那座桥,我好像是去过的,但不确定。可就这种似曾相似的最奇妙,让我出神了好一阵。

    片中出现了两次廊桥,一次在庆源,一次在延村(抑或是思溪??)。我去的时候,看到延村的依旧熙来攘往,而庆源的依旧破败不堪。

    而那个大秋千不知道是在哪里的。考虑下次能找着心仪的女子带去荡荡,抱抱。

     6 ) 暖了时间冷了暖

    霍建起的电影
    最先看的是《那山 那人 那狗》
    在《暖》里我们重又回到了在导演的视野里最为熟悉的生活背景
    一样的清新自然甚至能耳闻目染一种洇散不去的雨水气息

    奇怪的是看电影的晚上
    厦门一样下着雨

    但只能说电影把影象唯美化了
    秋千 渗着水的建筑 还有他们在秋千架上完成这生命中唯一一次的亲密接触时周围的空旷和虚假

    或者导演太过于沉迷于意象下的村庄
    以至于让对话显的如此尴尬
    让旁白显地这样地惆怅

    我甚至希望或者故事可以更热烈一点
    因为那是生活
    脱离了生活
    艺术化工笔化山水画连缀的场景
    在我看来甚至应该为此伤悲

     短评

    香川照之演的真是好,都看哭了~~命运弄人却又公允,最后的旁白非常点题,“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莫言的文字还是很抓人的~~现在的电影也很少能这样娓娓道来,不急不慢的讲个故事了~~

    5分钟前
  • 疯子抱抱
  • 推荐
  • 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

    6分钟前
  • 付玲
  • 推荐
  • 如果说“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常常有非常鲜明的个人影像风格,那鲜明更多表现为某种视觉语言的极端偏好。” 那么霍建起导演的确算得上一个非常不同的例子。《暖》中表达的是电影永恒的主题之一:游子回乡。故事很清淡,人物关系也很简单,而霍建起用一种朴素但不失工整的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流动的情绪。用冷暖两种极具反差却又互相纠葛的色调,使得过去与现在的时空缠绕交错在了一起,那是一段逝去的感情,是对错失并且无法弥补的悔恨的缅怀,而这种错失似乎最终又成为了主人公们的幸运。

    11分钟前
  • 诱导师
  • 推荐
  • 影片的旁白,力图让我们相信,井和会兑现他的承诺,以实现对自己的救赎。但暖还相信么?我即使不是女权主义者,也深觉这承诺的苍白与无力。其实每个人都无错,特别是这个影片所处的那个年代。暖自恃美丽,以为能改变人生只是她忽略了,或者她从来就不曾明白:人——只能靠自己。

    13分钟前
  • 宝珞
  • 推荐
  • 这部片子好就好在,兜兜转转一圈后,高攀不起,终于得到了一个看似很不堪的归宿,可是哑巴那么爱暖,从感情层面讲,这才是最好的归宿。假如暖和井和在一起了,结局会怎样?教育不同,身份不同,隔阂很深,矛盾会越来越多,最终两个人可能只是为了当初一份责任,苦不堪言。年轻时谁都如暖那样,过高地估计自己,希望找一个配得上自己的伴侣,说是配得上,其实就是高攀,但往往结局是遭到戏弄,回到原地。生活的戏剧性远比电影要强烈,十年一梦,从前那些志得意满的玩伴,已经混得不堪,从前默默无闻的人,如今却是踌躇满志。暖等待的那些金光闪闪的男孩,终究没有回来,可是上帝给了她一个深爱她的哑巴。上帝是聪明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报,一切又仿佛刚刚好,看不清自己,现实会给教训。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女版《人生》。

    14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力荐
  • 6/10。哑巴的角色改得寄托了暖人的力量,两个男人给暖期盼的假承诺,如丢入池塘的镜子般镜花水月,如撕毁的来信般毁人希望,武生给暖上妆的金黄晖光被时间冲淡,井河撑起城里的红色折叠伞那抹红色希望在灰雨中格外突兀,女儿穿极不合脚的皮鞋下楼又暗示城乡身份的不合适。哑巴说不出虚伪承诺,心声如赶鸭的嘎嘎叫一样简单,却把口中未化的糖硬塞给暖表达爱意,牵牛背暖走完泥泞路,最后比划着要井河把女儿带进城,原著的残酷彻底柔化成温情和纯净。大量运用远景和曲线构图使人物命运前呼后应,开头井河骑车的镜头由远及近,山路蜿蜒预示着直面现实的丑陋,养蚕的议论中暖跑向田埂的远景是武生代表的城市梦想在远离她,而井河紧依着暖高高荡起的大环摇证明两人关系的贴近,并无秋千断裂的悲剧征兆,考上大学全村人送行的山村远景又是一种远离的含义。

    1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 一个负心男的忏悔录。很多男人都有过负心的经历吧。不过也许他们的“忏悔”和男主角一样,实质只是自我安慰罢了。虽也煽情但拍得比想象中好。男女主角演技在“优秀的日本表演艺术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香川照之面前立显逊色。香川照之居然演活了中国乡村哑巴农民的形象,演技碉堡。最后有被震撼感动到

    2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 普鲁斯特式回忆的柔情一同和相像于江南烟雨的懒散、潮湿画外音缓缓来临。摒弃西方私人化的暧昧呓语和充满暖湿气流的逼仄空间,所有的情感都定格于“秋千”之单纯意象。暖的两段失意情感和哑巴对前者可望不可及的倾慕两条叙事线同时含蓄地传出孤独之意,而不鹜于通过分道扬镳、岁月苦长的气息的虚声,使不同境遇的状况得到表达,相反的是不少升格镜头表达的安详之美,且不驰于一味的空想使镜头对准祥和的空想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最后井河之独白“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哑巴是幸运的、暖是幸运的。”是始于不同的时代更迭,止于相同的悲欢离合的圆圈式告白,而秋千也是如此,将影像推到了转折点。

    23分钟前
  • 文吉
  • 力荐
  • 《暖》2003年的内地爱情片,讲述的是父辈那个年代的爱情,生活变迁中人的改变和感情的变与不变。叙事结构中回忆与现实的穿插很有节奏感,记忆中的一切都是发光的,闪亮而美好的,现实中的周遭是阴霾的,阴雨连绵而永不停歇的惆怅。味道很独特的一部片子,让我想起了我的初恋,小舞舞四星深情推荐!

    26分钟前
  • 小舞舞
  • 推荐
  • 金色的阳光是她的面庞,蒙蒙的雾气是她的眼睛,细碎的雨滴是她的泪水,温柔的风儿是她的长发,而等待,等待是她的命运。

    29分钟前
  • vyan
  • 力荐
  • 7 看似近乎完满的古典村子,一开场便以陪酒镇长切入。再到社戏秋千年代的懵懂青春期对远方未知外世界的憧憬所形成的故事张力,其内核上和第六代的站台情感也近似,但后续的表现力上都略浪漫主义。

    31分钟前
  • 水怪
  • 还行
  • 3.8 郭和李都太北方太洋气, 一讲话就让人出戏. 还是香川照之比较赞~ 霍建起的乡村镜头实在是美, 娘亲也是其脑残粉. 故事到后来有些疲倦, 没有把已经预知的事情更好的展现, 还不如娓娓道来得好. 莫言的小说一直是改编剧本的良伴呐, (再看补记) P.S.女人都是爱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

    33分钟前
  • va bene🪴
  • 推荐
  • 挺好的;秋千是望向外面世界的道具,男主一开始只向往暖,后来也是因为她说的一番话去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坏的,只是人在一个落后世界(经济落后,物质落后)呆久了,面对花花世界,精神上思想上就没这天生抵抗力,大部分人会忘本。男主是另一个迷失的小武生,他送的伞就是小武生穿的红色格子衣。哑巴没有出去的机会,他没机会迷失。暖没机会出去,她也没迷失。他们在一起是最好的选择;哑巴当年看到暖撕信之后,也认为男主甩了暖,第二次收到信便帮她做了选择,自己撕了信陪伴她。然后这次男主回来,他看了男主很久,是认为男主回心转意了,要带走暖。

    38分钟前
  • 马828
  • 还行
  •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从来没有承诺让你真正相信,但总有鸟儿为你歌唱,世间百态冷暖自知;画面如诗。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只有哑巴真的不离不弃,但他如果不是哑巴呢?人都一样。

    47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 极美的摄影,不仅呈现出偏远山村的风俗人情,也勾勒着人物轻喜轻忧的情绪和人物之间的那份哀愁之感。结尾处男主的独白不知道会不会被很多人认为是渣男的辩解,但是那句“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让我颇有感触。此外,“秋千”这一意象,放置于男女主角的情愫里面,颇有意思。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 遇到一个人 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 就突然改变了 感伤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 这时候 它就是要你的命 你也不会逃避

    54分钟前
  • boks
  • 推荐
  • 9年了从高中第一次看到现在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但这仍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也是少数认为比原著要好的文本之一。湿漉漉的乡村和道不明的情感,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影片的情绪控制得非常隐晦,直到最后哑巴那支支吾吾的表达才让人再也控制不住这动人的情怀。我爱这电影的一切,还有“暖”这个名字。

    5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力荐
  • “等....以后,一定.....!”这种句式= =忒假别信

    59分钟前
  • 可可肚子
  • 还行
  • 感觉本子没什么力度,双线交织叙述,但节奏感都很弱。据说原著是很“惨烈”的,倘若以此为基调,势必上个层次…我是说也是能有点老谋子的当年(…估计这是我的问题罢)。 满嘴普通话没有一点韵味儿…不过雾迷漫的画面还是很美的。这女主的一生只剩一声叹息。ps影长过去3/4我突然意识到哑巴是香川

    1小时前
  • Mmm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