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森特·明奈利:写给圣路易的情书
在《火树银花》这部电影中,我们看见的是几个快乐的女孩儿,她们的爱情,她们的忧郁,她们的伤心,她们对圣路易的热爱,电影是一部充满热闹和生命张力的故事,一家人不愿意背井离乡,而文森特·明奈利用巧妙的故事,把一个大家庭串联在一起。其中包括了友情,亲情,爱情,这些细碎而有温暖的细节是这部电影的全部。影片中的歌舞是重点的部分,通过这些热闹的舞蹈我们能够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时代的精彩纷呈。电影的英文名字是《 Meet Me in St. Louis 》如果按照直接的翻译《相逢圣路易》或许更接近,但是少了些许的美感。火树银花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一种热闹,一种繁华,而这种热闹和繁华便是圣路易的标签。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很多人都会觉得加兰演唱的一些歌曲耳熟能详,随着时代的更迭,很多旋律已然成为了记忆中的经典,音乐和舞蹈让人陶醉,舞会的场面没有中产阶级的那种虚伪,格外让人向往。当最小的孩子,茱蒂因为要离开圣路易而突然升起的悲伤,让人觉得有些难过,一个孩子能够对家乡近乎偏执的一网情深也为电影增添了不少情致。每个人都有留在圣路易的理由,然而茱蒂的理由最简单,仅仅是因为她喜欢这里。
很多导演都很擅长讲述关于中产阶级的故事,但是大多都是悲伤的故事,或许是因了这个阶级的特殊性,所以很多问题在镜头中被无限的放大。而文森特·明奈利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中产阶级的快乐,富足。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需要注入丰富的隐喻以及哲学元素才是好电影,一部好电影就是一个好故事,一个好故事是能够让人感动的故事。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朱迪.加兰有一张可爱的娃娃脸,脸上有许多和年龄不符合的皱纹,而她那双美丽的眼睛却让人忽略了这细小的不完美。加兰出演《火树银花》的时候已经22岁了,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眷恋着她的爱人,眷恋着美丽的圣路易斯。说起好莱坞,加兰似乎并不开心,之前看过她的一篇访谈,在访谈中说到,“我从来都不曾想成为一名演员。我长得并不美,我从来都不曾是杜塞,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唱歌。可是,我只有10岁时,他们就决定让我成为一名演员,那时我和爸爸、姐姐们一起在剧院演唱。我见到米高梅影片公司的一个什么人,他叫我去试试看,于是,我就成了米高梅的财产。就这样,他们把我从公立学校拉出来,让我进了米高梅的学校。那里还有另外6个有天资的孩子,有迪恩•德宾、米基•鲁尼等等。后来,我爸爸去世了,米高梅成了我的父亲。米高梅的头目路易斯•迈耶的话就是命令。我妈妈要威胁我时就说:‘我把这些都讲给迈耶先生。’
好莱坞的女人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背后充满了隐忍和艰辛,在十九岁的时候,加兰已经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或许,这也是她过早的选择婚姻的缘故。对于大多数的女人而言,婚姻是最好的避难所,所有的不愉快都会在丈夫温柔的臂弯之下慢慢消退。加兰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儿,虽然在荧幕中,她带给了我们快乐,但是,她自己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电影界的大部分人都能不吃或者少吃而活得很好,但是加兰不行,她保持身材的唯一办法就是吃大量的药,减肥药,镇定剂,安眠药,这些药片比她日常的饮食还要重要。导致第一次婚姻失败的原因,也是因为她的神经衰弱,在她事业的低谷期间,她认识了文森特·明奈利,并且成了他的妻子。电影是一种残忍的工具,它要求所有的人都隐藏了真实的自己,站在摄像机面前,你所能做的就是演电影,所有的快乐与不快乐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2 ) 重新和童年相遇
0. 看这个电影是因为meet me in saint louis 这首歌实在回荡在我脑海里太多年了,简介里说skip to the lou 也是这个电影里的。为什么我会从小通过迪士尼听美国历史经典歌曲啊,这就是文化输出吗。
1. 还没看完,不知道父亲角色的这个态度给了什么样的结局。
2. 四个性格各异的女儿的设定好《小妇人》哦,是不是那段时间很流行这样的设定。
3. 百年前的美国人对世博会的重视持续震撼我,原来他们也经历过这个阶段,meet me in st louis这首歌某种程度上就是《童心向往的2010》。从芝加哥世博会到三番太平洋博览会,这些博览会好像都大力推进了城市identity的形成,并且为博览会做的城市建设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但21世纪以后,特别是前殖民地国家,对举办世博会的执着总让我觉得很纠结。
4. 画面、配乐、镜头、转场图片都和猫和老鼠好像哦,这就是1944年吗
3 ) Meet Me in St. Louis
A timeless piece of work that should be embraced by everyone of all ages. There is really nothing not to like about Meet Me in St. Louis, and a musical like this is something that we rarely see in the film industry today. The storyline and characters are all so sincere and simple, but it is due to this simplicity that we can so easily connect with the film. Meet Me in St. Louis remains and probably will forever be regarded as the most classical Musical in America history, as it helped define an entire genre.
4 ) 相逢圣路易:导演文森特·明奈利歌舞叙事间的巧妙过渡
舞台剧般的音乐电影,或者说是舞台音乐剧的集大成者。从里到外透着满满的美国味道,第一眼看到,便知道是美国特产。挥之不去的主题曲:meet me in St. Louis, Louis, meet me at the fair,挥之不去的一家人,Judy Garland, Tom Drake, Joan Carroll...love, marriage,结尾的turning point, happy ending一样不少,范式化的结构却别有看点。
导演文森特·明奈利通过转入将一首歌或一段舞蹈整合到叙述中,从而允许无形的进程;运用屏幕上的声音来提示故事和歌舞之间从现实到不现实的过渡(一种平滑的过渡),正如片中电车的铃声和音乐盒。
电影课借音乐盒片段分析音乐片如何协调歌舞和叙事, spectacle, framework, structure...
5 ) 还不错
很出名的喜剧歌剧,可惜英文歌部分没有中文字幕,呃,可怜的英语,并不能很好的听懂
开头那个番茄酱的部分蛮搞笑的,那个仆人说太甜了,那个父亲说太淡了,那个女儿说太酸了,那个爷爷尝了两口说太浓了
很惊讶原来在美国,很多人都是会弹钢琴的,呵呵
爱家爱生活的美式主旋律。
为了The Trolley Song来看的,然后发现……真的也就这首歌能算亮点了= =故事其实跟没有一样,随便三段不温不火毫无关联的家庭琐事拼一块串条爱情线完事,这做法就算在歌舞片里也算懒的了= =至于主题……哎呀简直没法说,40年代了梅耶!!!唯一的亮点就是俩看着人畜无害的小姑娘实际腹黑得要死,满脑子杀杀杀!
主题曲让人难忘;对家乡近乎偏执的一往情深;世界博览会对当地的时代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富足、欢快、充满希望又不乏矫揉造作的生活;音乐和编舞都让人陶醉,舞会场面不大但让人心生向往;茱蒂万圣节的捣蛋与“犯罪”以及圣诞夜突入起来的悲伤(及砸毁雪人),给影片带来一抹异色。
mainstream film, the eulogy of hometown still permeates these days, even though the hometown is small and obsolete.
不太多见地让一个中西部的中产之家站上了舞台中央,然而考虑到战时拍摄的背景,这样的题材得到青睐似乎也是必然,稍微改改都能直接拿过来上春晚了……童言无忌中偶尔还会闪现死亡与暴力的隐约存在,而成年人即使面临着这样那样的不安全感,主旋律无非还是合家团圆,岁月静好,不过与其说对电影无感倒不如说是讨厌美式Musical这个形式,用来诠释如此烟火气的故事真是土上加土…
一切看似都很保守主义,很小镇思想,很阳光明媚,阖家欢乐,歌舞升平,很“美国”... 直到最后一刻,明奈利派出小女孩砸坏了代表全家人形象的雪人!没想到还能来这么一招,好黑暗啊,惊呆了😮 不过当然只算是夹带了点私货,整个还是个很欢乐祥和的圣诞电影外加圣路易斯世博会宣传片啦
感伤癖,或者“感伤癖”,打引号的,是用来描述一种人的情感——被一个景象影响,让你一屁股坐下,并做出无法自控的反应。你无法自控。那就会是个好东西。具体到电影,突然之间,家乡的雪人就不得不被推倒了。那是个好的感伤场面。
三年前因为一首have yourself a little merry Christmas 就想看了, judy garland唱出来的时候也是很感动(年龄大了但凡遇到经典的美的东西就很感动QUQ)老电影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质感都是现代数字电影无法超越的… 虽然剧情wise身为new yorker我很难get到有人为了大农村不去new york(. 总觉得他们呆在st. louis这辈子就要这么平平无奇地度过了(. 但不禁好奇是不是有什么背景故事才有了这对st.louis的歌颂
meet me in St. Louis... Louis... 電影裡竟然還出現了Skinker Road,可見這跑Uber的路面一百年前是跑馬的
【3M】40年代好莱坞新一代导演电影。特艺色彩技术和电车场景的背影放映合成;门框取景,逐渐前推入画,吊臂灵活摄影歌舞场景;姐妹共唱与墙上雕像相似图形并置,纵深构图;不同情境下的相同对白巧妙呼应;情人成眷属无惊无奇,时而起歌怠慢叙事,贵族家庭纠葛“小居一隅”,无深且无伸
release year错了 40年代片子制作真棒 加兰长得像外星人
1904年圣路易斯的世界博览会是为了庆祝路易斯安那兼并百年。密苏里简直充斥着美国中西部的帝国想象。其实很讽刺啊,因为中西部很少被当做真正的家乡。特别是在疆界扩张的时期,这里只是大陆的走廊,西进的跳板。但这部电影里的圣路易斯简直到处是乡愁。
JUDY和她的GAY老公的伟大合作。这一片的厉害在于其中那两段,借孩子的玩闹展现出小镇人被家庭核心价值超我压抑的潜意识本我。妹妹砸烂雪人的脑袋那一场,比同类故事中小孩被带到大城市后去嗑药滥交都要有力得多。
甜哭了也虐惨了。细碎的儿女情长,到对小镇的爱,极其简单、朴实,却依然感人可爱。“你能陪我把房子里的灯关掉吗?”不愧是伍迪艾伦最爱的歌舞片之一!
明奈利有两下子,介绍一家老小的开场以及派对、宴会、舞会,尤其男女主角第一次感情促进的关灯戏都很妙,总体感觉如同片中女孩子们一条又一条奶油蛋糕般的裙子。
Judy Garland年轻时最美的身影~本片有兩位紅極一時的童星~裘蒂.嘉蘭還有瑪格麗特.奧布賴恩主演~裘蒂當時已經是22歲了~昂然是個大姑娘~瑪格麗特當時年僅7歲~可愛的面孔和精湛的演技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直忘不了高中一年級時看《綠野仙蹤》的時光~那時我看的裘蒂的第一
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 turn off the light ? I'm afraid of mice...另:这片子是要说明安土重迁么不仅仅是中国人才有的么……
文森特·明内利的最早佳作。1.将歌舞片与家庭情节剧交融,内核十分保守传统:赞颂与维护完整和谐的家庭生活,主张待在故乡,纽约大都市与事业工作都成了大反派,婚姻爱情重于教育自由,女性们的团结合力终于胜过原本说一不二的男主人。2.房屋是最重要空间,布景华丽,歌舞段落少而精,且与叙事融合得较好,除了多次哼唱奏响的主题曲[相逢圣路易,路易]外,[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和[The Trolley Song]都已成为经典曲目,而押韵活泼的[The Boy Next Door]更得我心。3.朱迪·加兰美得亮眼,本片上映次年她便成为明内利的第一任妻子。4.不过,影片最迷人之处,非饰演小女儿Tootie的奥布赖恩莫属,古灵精怪,任性邪恶,三句不离各种死法,埋了身患多种重病的娃娃们,恶作剧栽赃险些拆散鸳鸯,还在深夜乱棍“屠杀雪人一家”。(8.3/10)
9.3/10。①一家七口(父母亲+四个女儿+爷爷)在圣路易斯的各种生活故事:埃斯特与约翰的爱情、俩小女儿万圣节吓人、圣诞舞会、因为父亲升职去纽约而全家讨论是否搬离圣路易斯(最终决定不去)、等。②电影有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讨论搬离时各家庭成员的乡土之情和因对大城市陌生而感到的恐惧、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和家庭主妇、等。③调色水准极高(尤其考虑到那个年代彩色电影刚出现),配上高水准的服化道与置景带着一种梦幻美好的气氛。④电影调度和节奏等方面水平很高。个人很喜欢一男一女随着关灯而暧昧逐渐升温的那段长镜头(这段镜头运动很不错)。那些歌舞片段也很好看。⑤万圣节吓人那段稍显冗长,电影应该处理成要么埃斯特与约翰的爱情为主线,要么一家七口的故事全部展开(如果是后者,那么父母亲和爷爷的故事展开太少)。
根本就是圣路易斯世博会的非官方宣传片!不过Garland的花痴女壮士形象还是很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