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磨坊与十字架

    剧情片其它2011

    主演:鲁特格尔·哈尔  夏洛特·兰普林  麦克尔·约克  

    导演:莱彻·玛祖斯基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2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3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4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5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6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3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4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5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6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7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8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9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9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比利时艺术史学家Michael Francis Gibson的小说,是一部以文艺复兴时代为背景的惊悚片,围绕尼德兰著名画家博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而展开。《磨坊与十字架》是一堂伪装成电影的的艺术史课,它的最初公开亮相,不是在电影院也不是在电影节,而是在卢浮宫 、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这样的场所。影片将人们带回十六世纪的荷兰,博鲁盖尔在创作《受难之路》时借助一个圣经故事来影射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莱彻·玛祖斯基将艺术史研究同电影CGI、3D技术结合起来,试图还原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思想、心境。站在一部艺术品之前的心神激荡,不正是让我们所有人晕眩地以为是所谓创作冲动么?值得一提的是,勃鲁盖尔的另一名作《雪中猎人》刺激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创作下一部作品,名字很长的《树梢上沉思存在的鸟儿》,这部作品有望在明年戛纳或者威尼斯电影节亮相。

     长篇影评

     1 ) 《磨坊与十字架》

    让我折服的是结合绘画、历史文学两方面,通过独特的电影视听语言,不仅成功再现了大时代中的个个小故事,而且形成了符合原画一种残酷耸动甚至有点诡谲的味道。

    饱和的色彩、响应绘画的美工设计、标题性的人物设置、形式丰富的诗般镜头……唯一让我有点不适应的是画家的现身,当然希望呈现的呼应性和统领性可以理解,但总觉得有点割裂,破坏了点整体性。

     2 ) 莱彻•玛祖斯基作品《磨坊与十字架》观后座谈会纪要

    莱彻•玛祖斯基作品《磨坊与十字架》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4年12月27日(星期六)上午10:50—11:2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莱彻•玛祖斯基作品《磨坊与十字架》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义钢、金爱武、唐福蓉、何吉、章勤、蔡玲、赵一宁、马惠洁、朱卉、王犀灵、范大茵、姜希珍(观影者:张培红、任同安、何天华、陈小芳、李克东、姬伯庆、田瑛、翁锡良、王月芳、朱剑云、章毓苏、张征辉、周洪泽、马燕鸣、姜天鸿、朱松法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王犀灵

    《磨坊与十字架》这部影片是关于一幅画作本身的“传记”
    范达明:《磨坊与十字架》这部影片一直想在影吧安排给大家看,但很难把它插在什么类型片中。这次排在“艺术家传记电影月”来献映,片中出现了画家勃鲁盖尔本人,还看到他怎样在构思创作油画《受难之路》,但它严格来说也算不上传记片,因为毕竟与描绘一个画家生平的传记影片有别,或者说,它仅仅是关于一幅画作本身的“传记”。据资料介绍,这部影片拍摄完成之后,并不是到院线去公映或去卖票回收投资,而是被直接放到像巴黎卢佛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场所,作为艺术史教材供美术界人士与爱好者来观摩。记得我少年时在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绘画组学画画的时候,虞子骏指导就组织我们组集体到南京路新华电影院观看公映的苏联电影《画家苏里科夫》,那就是一部艺术家传记片,是彩色的。当影片把我们熟悉的苏里科夫那幅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展开为现实的真实景况的时候(那仿佛也是画家苏里科夫想象中所目睹的情景,实际历史发生在画家那时代的180年前),看到莫斯科皇宫广场上那个壮阔的临刑车队与群情激昂的浩大场面,曾经是何等震撼我们少年人的心灵!那部影片的印象,50多年来我都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今天这部影片展示的画面,应该说更加宏大与壮阔,也更为凄惨,因为是把尼德兰人民受西班牙异教侵略者的残暴统治,跟描绘耶稣受难的情景结合一起构成主线,故事当然有很大的虚拟想象成分,但其折射出当时西班牙外族统治者血腥侵略与蹂躏周边小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现实历史的针对性也不容忽视。

    影片在艺术上、政治上都极有意义,表达的历史观、生活观达到相当高度
    王义钢:影片写欧洲文艺复兴后的黑暗时期,描写得很透彻,所表达的历史观、生活观都达到相当高度。影片拍摄于2011年,说明世界上到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电影,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政治上来说,它都极有意义。影片拍摄得如此细腻又如此厚重,完全打入了你的内心。片中强调了磨坊与十字架这样两个标志物,所描绘的磨坊风车的旋转与停止以及十字架的制造过程等,都有象征意义。

    历史现实与绘画艺术的象征意义
    范达明:当那个银行家即画家的赞助人问画家你如何来阻碍统治者的残忍的时候,画家用手一摆,此时旋转的巨大风车慢慢停转,眼前群众场面的动态也戛然而止,顿时如同一幅巨型呆照,影片在此也有象征意义——不仅是政治上的含义,还有绘画与艺术美学上的含义——绘画就是现实的场景切断了时间运行的纯空间存在,由此外界就呈现为绘画的模样了。
    金爱武:这部影片展现了残酷的场景,也描绘了大人、小孩真实的生活画面。我特别感谢范老师选择了如此好的电影。

    作为天堂、地狱与世俗人间的三大象征
    范达明:有巨大风车的磨坊位于高耸的石柱式山头的顶端,代表了天堂。天堂的感觉是通过磨坊内部陈设的木结构转轮之巨大,以及内部环境别异的空旷感来营造的,如展现了沿巨型石壁所架有的木栈道,布局了深邃黑暗中从侧面角度打来的一束强光造成的光影,还有就是独特的音响效果:磨坊主一步步登上木梯阶时由脚步声所带出的巨大回声等等——空旷感就是这样造成的。而十字架(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丁字架”)作为实施血腥死刑的工具,自然是代表了地狱或死亡的:在片中我们除了看到有把几乎裸体的男子活活钉到十字架上之外,还看到有活埋女性异教徒的场面,包括为包裹的尸体缝裹尸布的镜头。此外,我们看到影片还有意描绘了那位画家的家庭,这是个孩子一大堆的家庭,孩子在母亲换衣时偷窥其裸体,孩子们在床间的嬉戏,以及在餐桌上用早餐等等,对于这个家庭及其日常生活的展示,应该是代表了第三方面的象征,即世俗人间的象征。

    左面是生命,右面是黑暗与死亡;影片画面有冲击力,艺术思维很深刻
    章 勤:感谢范老师带来这些好片子。今天这部片子,画面如同油画。我觉得原作绘画的画面构成,左面是生命,有带绿叶的树,右面是黑暗与死亡十字架。影片的画面有冲击力,艺术思维很深刻,给人以很深感触,当然一些东西也使人压抑。结合当前我们社会存在的情况,这部影片可构成反思。

    影吧:一个在文化艺术上交流、享受的场合
    唐福蓉:不知道这里的影吧已经开办快五年了。现在发现了,是通过我的朋友王义钢告诉了才知道的。谢谢范老师5年来的坚持。我们老年人很想有这样的可以在文化艺术上交流、享受的场合。希望影吧一直坚持办下去。
    何 吉:范老师费尽心血。现在能保有这样一块阵地真不容易。

    在这里看电影,让我学会了对电影和美的欣赏
    蔡 玲:原作就是一幅油画,影片色彩也像油画一样非常丰富,我非常喜欢。电影场景和画的完美结合,让我看到了也了解了耶稣的诞生和受难。西方当时非常黑暗,这超过了东方,但他们后来文明的进化却比东方快。我前不久去伦敦很有感受,当你站在街头如果需要寻求帮助时,就会有人来热情帮助。在这里看电影,让我学会了对电影和对美的欣赏。范老师建立的这个影吧平台很好。
    范达明:在我们这里,在看了影片回去之后还能写成影评,并且发到豆瓣上我们影吧活动的论坛上的,除了小牛之外,就是蔡玲了。蔡玲还为座谈会多次做了现场记录。不过前一次的记录实在太简略,缺漏太多,我实在没办法做整理来完成一篇纪要。我后来喜欢让小黄来做记录,还有孙凤凤。小黄记录得更详细些,个别字一下子写不下来她就用汉语拼音。但她也常常有事来不了。所以今天就由王犀灵大姐来操刀了。
    赵一宁:对于人的思想的提高,通过艺术欣赏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同时在考虑:有关思想的启蒙问题、信仰问题,何时在我们国家也会建立起满足人们人心需求的有效机制来。
    马惠洁:我很喜欢看今天这种类型的电影,而且有聚会在一起的讨论论坛。今天有这个机会到这里来,是第一次,我很高兴。

    喜欢《一次别离》这样的影片,喜欢这里的影片,关注央视播出的艺术影片
    朱 卉:我虽然是刚来的,但对于这里早已关注。此前我在“突围”看影片,听说它要散伙了,我就转到范老师这里来(范达明插;“突围”即使不散,也仍希望你能来这里)。我不喜欢那些所谓的好莱坞大片,我不要看这些影片;而喜欢《一次别离》那样的现实题材的影片。这里放映的影片也很喜欢。当然,今天这部影片,主要是根据一幅绘画作品展开的,我不觉得可以说很多。我对于中央电视台6频道在夜晚播出的艺术影片也是很关注的。
    范达明:央视6频道一直有“佳片有约”这档节目,既有影片播出,还有专家评论。近来在每星期一晚上,还开设了“艺术影院”栏目。我注意到该栏目遴选的不少片子,都曾经是我们影吧也安排放映过的。

    这部影片美丽之极,艺术的回味无穷,极有欣赏价值
    王犀灵:这部影片从开始到结尾的所有场景都是一幅16世纪荷兰即尼德兰的油画,美丽之极。它细腻地描述了当地社会各色人等的生活画面。在恬静、优美的情景中,西班牙占领者却血腥地以反对异教徒的名义屠杀人民。一种强烈的对比在静穆中进行,艺术的回味无穷,极有欣赏价值。

    导演珍视历史,珍视艺术,珍视世界文化遗产,拍摄本片是为了向勃鲁盖尔致敬
    范达明:今天是2014年影吧活动最后一次。昨天一早我还专门为一些留有手机号码的影友追加发送了短讯。短讯说:“12月27日上午9:00杭州恒庐艺术影吧献映波兰影片《磨坊与十字架》展现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名作的宏大场景,小众免费放映,沙龙精英聚谈,仅此一次,不可错过。学术主持范达明盛邀。”刚才9点27分,接到我们曾经的记录员彭婉寅的短讯:“范老师,我这次还是不能及时到了,我车双号今限号,打车到现在打不上,因为离这里很远,我看时间来不了了,非常遗憾,感谢您邀请!”我读了这个短信很感动,她住在滨江,来这里一趟确实很不容易。我还收到其他朋友请假的回复,说明无论来的还是没有来的,大家都是心系影吧的。今天这样一部很专业化的艺术影片仍然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好评,也让我很欣慰,在座者中都有很高欣赏水平。导演莱彻•玛祖斯基还比较年轻,他花费了巨大的功夫来展现四五百年前一个异国画家的绘画作品,因为他珍视历史、珍视艺术、珍视世界文化遗产,他在影片花絮的访谈中称自己很卑微,而对画家勃鲁盖尔非常崇拜,他拍摄这部影片就是为了向勃鲁盖尔致敬。无奈屏幕上出现的白色耀斑,近三个月来对于我们欣赏这些世界影坛的佳作确实有干扰。今天完了后我一定再作努力,争取明年也就是下周有新的开始。按照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世界文学名著经典的推崇,我们在2015年第一季度将推出“世界文学名著电影汇展”,奉献给来此活动的朋友们。1月份的简介已经发给了,谢谢大家一直来的积极参与,谢谢大家今天的赏光!我们明年见!

    2015年1月1日整理 1月6日补充

     3 ) 学画的喜欢画的都应该看看

    服装、美术和摄影精美绝伦,老勃鲁盖尔的名画活了!影片的画面构图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的动静处理十分巧妙。导演以上帝的视角还原了名画《行往受难之路》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揭露了西班牙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被血腥镇压。本片绝对是今年最精美的电影!

     4 ) 勃伦盖尔拙朴的引申与虚焦的尖锐

    《受难之路》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伟大的画家勃鲁盖尔创作,他借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故事来影射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影片《磨坊与十字架》以实景剧的形式还原并解读了画作《受难之路》创作全过程。其中剧中剧还原画家经历的真实故事,全程几乎没有对白,给观众极大的感受与解读空间;而在画家和油画收藏家作以问答形式拆解画作空间布局的巧思、虚化主题的心机、各中形象的指代等背后故事过程中,剧中剧演员呈静止姿态呼应画作中的位置,让画家的解读更加直观立体。

    ~剧中剧开演~

    夜,未央。鬼魅般的两个人举着火把,在森林中寻找着某种的回应。其中一人掏出匕首,在一棵树上划下了一个“十”字。而林深处一个披着黑斗篷的人游荡着。

    尼德兰低地平原笼罩的晨雾深处,一队西班牙红衣骑兵徐徐踏来【兵戈铁马与乡野田间,这一对不搭元素的碰撞,只浅尝即止的一笔,便让画作的故事线充满悬念】。

    当年轻爱人还在回味昨夜温存,磨坊主老夫妻已经推攮着起床。被踢醒的仆人也无抱怨,只咚咚地踏着木梯攀上磨坊顶,启动风车【风轮转动,光影流动,冥冥中四季节奏】。

    【从山顶风车铺设全景,仅一帧俯视镜头就交代清楚了所演绎故事是架设于农村生活环境之中的,同时也引导了观众对空间位置的感受力,令视觉效果更加丰富。】

    画家亲吻妻儿后挟着画本出门。影片将画家一角还原到剧中剧故事中,更加具有真实感。【画家小儿子用胳肢窝啪啪游的情节大可猜测是对画家“高产”的双关调侃。】

    工人滚着轱辘;马夫将马从马厩中赶出;年轻夫妻简单早餐后一同去放牛;商贩兜售着面包……人们向户外汇聚,这是农户们为赚取面包而务实劳作的普通一天。

    而这样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被突然而出的骑兵们打破。骑兵们围住一年轻男人,一通鞭挞和毒打之后,他们将奄奄一息的男人背负木轱辘、架在高高的伐木上曝尸。

    骑兵们施暴过程中竟无人敢言,唯有那可怜男人的妻子默默哭泣。伐木架上的男人的血腥味引来乌鸦盘旋不断【曾经森林里生命力最旺盛的树木成了见证死亡的枯槁。】

    ~剧中剧暂停~

    “安特卫普公民”兼“斯克拉·卡里塔蒂斯成员”的油画收藏家和“通过画来讲故事”欲“记录所有人、所有事”的画家登场。二人的共同点是,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西班牙残暴专制的愤恨。

    画家拆解画作:

    “像蜘蛛一样构图”

    “今天早上我看见了一只蜘蛛,我要像它织网一样,首先找到一个立足点,我们的救世主就站在这,像仁慈的雨一样。这是我网的中心、这些事件发生的中心”。

    “要隐藏最重要的”

    画家在画布的几何中心上画了耶稣受难的故事,出于画作流世考虑,画家用一群人对其掩护,同时通过画中众人一致性目光将关注点引离耶稣,从而中心主题。

    “上帝在云端眺望”

    画作上方是建在岩石上的磨坊,绕着磨坊的旋梯,所有人行走在生死之间。磨坊主站在坊顶向下观察着一切。在画中磨坊主指代了上帝,他在天堂磨出生命和命运的面包。

    “生命/命运的面包”

    磨坊正下方是兜售面包的商贩,他的面包总是无法让人感到足够。人们感恩让生命繁衍不息的食粮,世世代代一边为赚取面包劳作,一边憧憬着那个有吃不完面包的天堂。

    “生命与死亡之圈”

    磨坊所在岩体的左边是由城墙围成的城镇,这是生命之圈;在它旁边是生命之树,上面是新生的叶子。在画布垂直对称侧的黑色圆圈由围观在一起看处决的人组成,那是死亡之圈;在它旁边是死亡之树,它的下面埋着一匹马的骨头。

    ~剧中剧继续~

    剧中,画家的妻子做着繁重琐碎的家务,但她笑容依然,那是孩子带给她的欢乐与满足。她诞下小彼得时,充满了母性之光,画家曾以她为上帝之母的原型创作过《玛基的崇拜》。

    而另一位老母亲则满面愁容。她的儿子,那个在教堂广场表达改革想法、宣扬真理的年轻人,昨晚被捕了。而逮捕他的正是昨天白天还曾为他欢呼的士兵。

    “我是来向世间放火的,我们有能力控制命运之火,用我们的手”他说。可人们早已习惯了顺从,任由被决定生死。所以那些昨天还热情倾听者却在这个早上辱骂他。

    ~剧中剧暂停~

    画家画外音:“画布的正下方是受指责人的母亲和朋友。”这位母亲与《玛基的崇拜》中的母亲拥有一样的姿势,“她是三十年后的玛基”,她却因为儿子被捕而“彻底摧毁了”。

    ~剧中剧继续~

    被指责的青年头戴荆棘编作的冠冕、赤裸上身,被红衣骑兵当众鞭打。然后他背负十字架,与囚车上的两个犯人被拉去死亡之圈行刑。小镇居民追随着行刑队伍去围观。

    当围观行刑的队伍走到磨坊正下方时,背负十字架的人脆弱到无法推动十字架。红衣骑兵把人群中一个叫西蒙的人从他老婆以斯身边带走去帮忙抬十字架。

    ~剧中剧暂停~

    许是背负十字架人的脆弱又或许是西蒙的苦苦哀求让油画收藏家愤怒,他对画家说“他们羞辱我们的身体、败坏我们的灵魂,也就是羞辱了上帝的仁慈和美德。在我们自己的国度,我们竟然落魄到需要去乞求!我们该如何打破残暴统治者的权力?”

    画家说:“耶稣诞生、伊卡洛斯落下、扫罗用宝剑自刎的这些时刻都改变了世界,却都没有被人注意,就好像此刻人们都看向西蒙,而不是看向救世主。”而正是此刻一些改变已经发生了。此刻,岩顶磨坊主正看向地上的一切,他停止了风车的转动,而当他再次启动风车的时候,眼神严肃而决定,仿佛做出了公义决断一般。

    ~剧中剧继续~

    行刑队伍终于抵达目的地。

    被指责的年轻人被在众脱光衣衫,狠狠地抽打。伤痕累累的他被钉在中间最大的十字架上,两侧小型十字架上是两个真正的犯人。人群中,被指责人的母亲悲痛欲绝;居民们也有些难以接受这血腥场面,但依旧麻木不仁的看着;而刽子手和造十字架的人则窃笑着注视着一切。

    【由上可见,耶稣受难故事中耶稣、圣母玛利亚、魔鬼撒旦等一众形象对应的不能再贴切了。而剧中那个挂在钱袋,在行刑时转身离开的黑衣人形象,显然是画家安排的犹大一角,他直奔教堂,在忏悔前狠狠地把钱袋摔在地上。】

    十字架上年轻人的母亲救救不愿离去,她悲伤地自语“我能做什么?从我怀上他的那天我就知道,他会给这世界带来光。当他成长起来了,这光给惯例和老式做法带来了威胁,也给那些那些危险的愚昧之人以及那些不信上帝的人带来了威胁。而现在习性和惯例赢了。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这仿佛是对所有意难平之人的发问。面对牺牲无动于衷,就将会有无尽的牺牲,行刑的队伍将无数次从生命之圈走向死亡之圈,无数生命之树将成为死亡之树,受难之路将成为毁灭之路……“我能做什么”,这大概就是画家通过作品的发问与呼声吧。】

    十字架上的年轻人死后被葬在磨坊下的岩洞里。而磨坊主面部悲伤,眼中噙着泪水,这是上帝的心痛。夜里电闪雷鸣,振聋发聩,警醒着那些道德败坏、内心麻木的人们。

    雨过天晴的又一天,小镇里迷茫的雾气散尽,原野上露出层层新绿,就连死亡之圈也萌生绿意。小镇居民们在草地上围起圈跳起舞来,也许一些改变已经发生……

    全剧在《受难之路》画作,由近及远的长镜头中,终。是否感受到勃鲁盖尔在画作中力透纸背的情感,以及他拙朴的引申与虚焦的尖锐:)

     5 ) 劳动人民不喜闻乐见的东西

    mb,这是迄今看过的画面最精致的电影,每一个镜头拉出来都是一幅精美的油画,不得不佩服摄像师傅的功力了,什么姜文、什么艺谋,比起来都只不过文艺范的屁玩意,这个,在我小小的宇宙观里,绝对前无古人了,mb的,也就只能这样了,除了画面,除了道具,除了那个胖丫头,mb的,我还记住了什么?mb的,却谋杀了我整整1小时35分钟!

    就像一个善于做作的风情娘们儿,凭窗而坐,酥胸半敞,却满脑袋浆糊。

    什么,导演很有才,很有深度?

    ok,小爷输了,小爷满脑袋浆糊~~

     6 ) 《磨坊与十字架》| 纵火的基督

    2017年记叙画家梵高生平的影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以“油画电影”的形式成功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在关于梵高的众多传记电影中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实际上,这并不是油画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2011年的《磨坊与十字架》几乎全片以勃鲁盖尔的油画《受难之路》为背景。因为特殊的题材和表现形式,这部影片被称为“伪装成艺术史的电影”,它的初次亮相也并不是在电影院,而是在卢浮宫。 相比起一帧一幅油画制作出的《至爱梵高》,《磨坊与十字架》的制作过程也同样艰辛。影片采用了真人演员和油画背景,在蓝幕前拍摄演员的表演,然后通过技术手段整合到原画背景当中。工作人员还在波兰、奥地利、新西兰等多地拍摄与原画风格相似的景物,以补充和完善画面细节。这一工作耗时三年,终于使勃鲁盖尔的作品几近复活,打造出惊艳的画面效果。 勃鲁盖尔生活在16世纪后期受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地区,在1566年平息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动乱之后,国王下令对叛乱分子和异教徒们进行镇压和迫害。当时正处于新教宗教改革时期,艺术家们也开始由创作教堂装饰画转向描绘世俗场景,而使勃鲁盖尔声名远扬的则是他所真实呈现的的农民生活。同时,他也擅长以宗教题材借古讽今,把这些宗教故事以农民的平凡生活表现出来,《受难之路》正是这样一幅作品,描绘即将被送上十字架的基督与围观的人群,实际上却表达了尼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悲壮。 比较《受难之路》与勃鲁盖尔的其他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一脉相承的表现手法和绘画特色。在著名的《农民的婚礼》中,画面前景占据醒目位置的是倒酒和上菜的人们,我们的注意力跟随他们走向宴会上的人群,而在长餐桌和众多宾客后面,我们才看到婚宴的主角——新娘。在这幅画中,重要的人物并没有被安排在画面中心,甚至形象也较小,并不引人注目,但画面中显著位置的人物会引导我们走向她,而不仅仅是将目光停留于此。 同样,在《受难之路》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有意引导视线的方式,虽然画中描绘了数百人,但并不显得拥挤和混乱。画家以俯视的视角表现出基督走向行刑之路的宏大场面,首先吸引注意的是画面右前方,几位女子围在悲恸的圣母身边,她们左边的草地上,围观的人们拥向身后的小路,一队红衣的骑兵从远处走来,队伍前方的囚车里是基督和另外两名犯人,他们正走向画面后方树立着十字架的空地。“尽管他处于画面中心,我要把他隐藏起来,因为他是最重要的,你可能会错过他。”电影中画家这样解释自己的意图,这无疑是一种大胆而巧妙的构图方式。 影片中几乎没有人物对白,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自然音效填补出画中真实空间的感觉,即使出现交谈和孩子们的吵闹声也是作为环境中的背景声音,而不参与推动叙事进程。片中的台词基本以画外独白的方式出现,包括画家对朋友描述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及受刑者母亲的追忆。独白和画中故事将电影分为两个部分,画中人沉默着做他们自己的事,画家则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处于全局视角旁观。 影片的结构比较松散,每个场景之间并无紧密的联系,严格来讲,它并不注重于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勃鲁盖尔的画作为依据,在这个平面上填补真实生活。如果说宗教画是对圣经文本的图解,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对一幅画作的影像注解。电影从画中主要人物出发,构建了16世纪荷兰普通农户的生活图景,宛如在勃鲁盖尔的画作上又展开了一幅幅荷兰风俗画。 从影片一开始,我们便会发现画面的奇特之处,人群中间的画家翻着画夹与朋友交谈,旁边的侍女正在为几名女子穿上罩裙,围上披风,而那些人却一动不动如同雕像,当画面切到远景,那些凝固的画面让人意识到此刻画家正行走在他的作品中间。整部电影中,画家都站在高地上俯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那正是《受难之路》的绘画视角。而另一处有趣的细节是随着画家伸手指挥,人群的动作停下来,镜头如同欣赏者的视角扫过凝固的画面,揭示出绘画作品正是真实场景中定格的一刻。 虽然勃鲁盖尔的绘画与玛祖斯基的电影都致力于在平面媒介上营造出三维空间的幻觉,但显然电影中镜头与人物的纵深运动使得这种空间感更易完成。相对于画作总是以整体形式呈现,在电影中镜头则可以以自己的意志带领观众深入画面的细部,并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原作中的人物和物体。在画家俯视整个场景的基础上,电影中多处运用了更为极端的仰拍和俯拍方式,造成更大的视觉冲击。 为了丰富情节,故事开始时增加了另一场处刑。当一位犯人被绑在车轮上,架在树干顶端时,摄影机垂直向上望去,在逆光效果下受刑者的身体成为印在天空上的阴影,周围飞过不祥的群鸟。我们同样以这种角度观察画中的重要意象:建在山顶的磨坊。“天堂里的大磨坊主磨着生命和命运的面包”,磨坊主作为上帝的象征俯视众生,而面包代表着生命,被农民们带回家中。在原画里,画家的视角几乎与磨坊平齐,而电影中,我们获得了从神看向人和人看向神的双重视角。 当摄影机和磨坊主一起站在山顶时,“云中的上帝、不愉快地看着下面的人世”,而我们也同样目睹了地面上触目惊心的场景;当摄影机以仰角移向山顶时,高耸岩石支起的圆形平台看起来像是捆绑犯人的刑具,磨坊的房子被挡住,停下的白色风车像是巨大的十字架。人们处死了基督,也送上帝去审判,当画面的深层含义影射西班牙统治时期的现实时,更会令人感受到这种悲剧和荒诞性。 影片独白中所交代的背景是西班牙君主的统治与革命者的反抗,但可以看出这位民族尊严与自由的殉道者复刻了基督的形象。片中有一幕受刑者为一群人洗脚,并一起就餐的画面,很容易看出,这完全是约翰福音中记述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场景。在走向刑场前,士兵们把荆冠戴在受刑者头上,他与另外两人一起坐上囚车,在圣经中,基督也同样与两名犯人一同赴死。 自始至终,观众都没有看到受刑者的面容,在洗脚、就餐、被鞭挞的场景中,他一直背对镜头,而当正面出现时,也都为远景或以阴影遮住脸。直至最后被从十字架上放下,呈现出无数画作中描绘过的“圣母哀悼基督”的隐喻,她也没有拨开他面前的头发,这样一来,“身份不明”的基督就成为了所有为信念献身者的代表,而母亲对儿子的回忆也格外深情而悲怆: “每个人的命运都被写在了天空的火苗中,它们来决定谁生谁死......但是他震惊了所有人,就好像他能随意地径直走向通往天堂的石门,沿路让所有照亮用的火把都暗淡下去。我是来向世间放火的,他向听他讲话的人说,我们有能力来控制命运之火,用自己的双手。他是这么说的,然后他被他们嘲笑了。” 我们看不到处决者的脸,但摄影机毫不留情、不加掩饰地展示出围观人群漠然的表情,在描述自己构思的画时,画家形容刑场上的围观者们“像苍蝇一样观看处决”。任何时代都有这样的抗争的勇者,也有麻木不仁的群众,从我们所熟知的鲁迅笔下等待革命者人血馒头治病的愚民,向前追溯至两千年前的先贤苏格拉底,他同样是被雅典公民们投票处死的。人类历史上,“基督受难”在文学艺术上的意义也许不亚于宗教意义,成为一种纪念和哀悼。 与基督相对应,影片中也出现了象征犹大的角色,行刑后,他在教堂里悔恨地扔下钱袋,硬币四散在地面上。而在暴雨来临之前,他在旷野中自缢,身后是画家捡拾着被狂风吹散的画稿。见证历史者与记叙历史者在此处交叠,与银幕前观看历史的观众构成了三重时间维度。一些画稿被捡起,但更多的被风吹远,仿佛象征着在时间中失落的无数过往随风而逝,无迹可寻。 当镜头从画面上拉起将观众带回美术馆,我们会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被称为“艺术史课”,勃鲁盖尔用画笔记住了荷兰革命者的抗争,而几百年后,玛祖斯基用影像向人们讲述了这一切。无数文化传承者试图以此去对抗每一代人短暂的生命和漫长的遗忘,在无数个春天里,在燎原的烈火里生生不息。 公众号/影调radio

     短评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完全同意丁一的短评啊~~动态油画这种镜头只有假和做作的感觉

    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 不是我的菜

    6分钟前
  • 千山远
  • 还行
  • 形式主义...

    10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 很立体

    11分钟前
  • 豆豆
  • 还行
  • 服装、美术和摄影精美绝伦,老勃鲁盖尔的名画活了!影片的画面构图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的动静处理十分巧妙。导演以上帝的视角还原了名画《行往受难之路》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揭露了西班牙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被血腥镇压。本片绝对是今年最精美的电影!★★★★★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 还真有幸在威尼斯的教堂中看过,当时就当一部双年展的影像装置满足下好奇心。成为实际的电影对理解力来说容易了通顺了,但也就少了那种现场的交互乐趣。视频装置和实体电影在艺术媒介上甚至语法定义上的差异,也就因此显现。

    15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 一般的情节~美丽的画面!

    19分钟前
  • 还行
  • 静态画背景与动态情节之间尚有空隙间离,一幅画流动成可随时切换的电影场景;包含很多宗教指涉;联想起《被窃油画的假设》;大银幕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一幅名画的诞生啊!

    23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推荐
  • 画面太美了

    27分钟前
  • 逝水犹可叹
  • 推荐
  •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

    2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 类型是惊悚?

    31分钟前
  • 人造人
  • 还行
  • 这个,谁想写闪回,对弗兰德斯绘画史,对勃鲁盖尔有了解的优先。

    32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 虽然不是特别喜欢,总觉得太刻意和形式感。但是这确实应该是暂时能想到的最好的表现方法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五星;简直是神作!任何一点都堪称完美,独特的摄影手法恰到好处的空间感让每一个镜头都带有生命力。电影以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作品《行往受难地》的创作过程为线索,精美绝伦。毫无疑问的可以收入个人十佳。

    39分钟前
  • Much
  • 力荐
  • 画面如同油画一般

    44分钟前
  • =_=秋叶
  • 还行
  • 行住受难地,人在画中活。导演利用电影的形式,重塑一幅画的细节,整部电影构成一幅动态的油画,又美又特别。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 2012-258.画中的电影,电影中的画

    51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推荐
  • 看了40来分钟终于战胜不了自己的困意,睡死过去

    56分钟前
  • 即将注销
  • 还行
  • 將勃魯蓋爾作品以動態敘述形式分析,畫面確實很古典很考究,但感覺更像BBC拍的科普節目。

    58分钟前
  • えす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