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足迹(1972)VS足迹(2007)
足迹(1972)故事情节的可看性要比足迹(2007)强,后者稍显沉闷,观众偶尔会出戏。后者在台词设计上更加强调了两人的冲突,更加针锋相对,使得最后小男人的结局成为必然。而前者则刻意弱化了二人的冲突,使得两人成为游戏的伙伴。
两版演员的演技都很棒,都可以打5星。不过1972在年轻男人的选择上稍微有点失误,因为麦克凯恩的形体和声音太有标志性了,光是听声音就可以分辨出是他,这直接导致第二局蒙骗老男人不能成立了。
足迹(1972)有点希区柯克风格。
老版稍显拖沓,不紧张,但是吸引人。新版简洁,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2 ) 两位影帝
看了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对这么一部独树一帜的悬疑片还是觉得非常意外。让人有些犹豫的是剧情里有些诡异的氛围,诡异的让人觉着是在忽悠观众,这就让人有了美人搔首弄姿的多余感,这是一种直觉,在下了清晰版后认真看了第二遍后的我发现原来是种错觉,清晰,清晰的画面,和音质是如此的重要。一旦有些元素发挥到位,也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味道。很棒的片子,两位影帝的合力巨制~~~
3 ) 此足迹非彼足迹
一部奇怪的电影,看完了,不是太明白在讲述什么,本来想看看网上的影评,刚打开影评的网页,突然觉得不应该这样,看到别人对电影的评价,最后会忘记自己的感觉,还是先说自己的感觉好。
下它是因为裘德洛,看他是因为点开拉着看的时候就看见一个摆在台面上的阴谋。小白脸拜访丈夫,要求丈夫签字同意离婚,老男人给了一个好提议,让小白脸偷自己投保的珠宝,向他提供作案工具,作案方法,甚至销赃途径。小白脸怦然心动,一切按计划进行,珠宝到手,老男人用枪指着他的头说了一个案件:发现入室窃贼,争斗中手枪走火,这是窃贼的下场。“嘭”的一声,小白脸倒在地上。一切回归寂静。第四天还是刺耳的门铃,警察拜访,指出小白脸失踪,老男人的老婆报警,一点一点警察在掌握主动,指出老男人是杀人凶手。“这只是个游戏”老男人一句话愚弄了观众。但是警察坚持,甚至找出带血的衣服,老男人颤抖了!这时候警察摘去假发,卸去妆容:是哪个小白脸!一切都只是个游戏,第一局老男人胜了,完胜,得6分,到第二局的这个时候,小男人胜了,小胜,得3分,但是游戏还没有结束,第二局都还没有结束,游戏进行中,当然最后第二局小男人胜了,完胜,两人打成平手。
电影也就到了这个地方,第三局游戏虽然进行了,但似乎前两场太精彩,第三局无法继续,或者说游戏本来就是生活,永远都未完待续,所以,电影的结局不那么像结束,这也就是看不懂的地方,大多数电影,吸引人得地方就是因为他讲述了一个好看的故事,是故事就有铺垫,高潮,结束。这个电影的故事只有一点铺垫,就开始高潮,但高潮似乎也只是铺垫,紧接着还是高潮,高潮过后还是高潮,这个时候又嘎然而止。一个紧急刹车,没了,是否有车祸,是否有人受伤都不在继续。就这么停止了。他更像一本小说,而不是电影。看小说我能够接受没有结局,意犹未尽。但是电影,可能还是不习惯,所以觉得看不懂。其实抱着看小说的心情来看电影就好了,不追求故事完美,不追求结局,甚至是不是故事都无所谓,只要在看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就行了。自己看电影的功夫还不怎么到家,或者说动机不纯,不像看小说,那天能抛却一切虚荣的心态,仅仅享受看电影的过程,才算成熟。
4 ) 我们玩的唯一的游戏就是生存
这部电影由始至终中只有两个人出演,却不显单调。有很多人说影片前面过于乏味,于我看来却不竟然。电影的前部分几乎都以两个男人的唇枪舌剑来铺展。通过两个男人的对话以及之后的对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年老孤傲的整日通过各种游戏和木偶度日的侦探小说家,一个年轻气盛不甘平庸失败的造型师。还有一个在作家眼里爱慕虚荣拜金的却在造型师眼里完美的不容他人攻击的女人。一个老实忠厚的老表匠。这两个人物从未出现却通过两个人男人的嘴变得鲜活。也表现出了作家和妻子,造型师和其父亲之间的矛盾。把故事表现的更加饱满。
而电影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两个人男人之间对弈。作家一步步诱惑他的情敌掉入自己精心设计好的陷阱来达到自己报复的目的。而年轻的小伙子也不甘被玩弄被羞辱的给予有力回击。他们相互逗弄的桥段颇为有趣。
他们来来回回进行了三次对决。第一幕是作家把情敌邀到家里来告诉他一个盗窃保险计划,作家让情敌顺利拿到保险箱内的珠宝以便可以换钱跟那个始终没在影片中出现的女人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而他也可以因为珠宝失窃而得到一笔保险金,这个计划看似双赢,却让造型师一步步掉入陷阱,走向“死亡”。但是珠宝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当你看到造型师照着作家的指示最终拿到珠宝,他不怎么合身的小丑服,在花园里绊倒,失足从梯子上摔落都会让你感觉到滑稽可笑。而当最后作家告诉他一切都是假的他不会让他拿走珠宝而且他要他的命,他绝望的恳求作家放过他,但是这时枪声响起了,这一局作家赢了。造型师输给了他自己的欲望,贪婪和恐惧。第二幕是造型师重置了作案现场然后乔装成检察官来揭露作家的“罪行”当最后作家慢慢相信自己真的失手杀死了情敌准备逃走而被乔装的造型师按倒在沙发上时,这一局他输了。第三幕是造型师露出真面目并告诉他他杀死了他的情妇并嫁祸给他,他留下了四个证据。但是他们毕竟都是绅士,他告诉了他线索。在作家慌慌张张的依靠情敌给予的线索寻找证物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
而最终的对决是造型师给予了回击后谴责作家的游戏和戏弄。作家被造型师质疑他的作品被羞辱他的性能力,这些是作家的所有尊严却被情敌践踏蔑视。于是他拿起枪真正的杀死了他的情敌,这次终于不再是游戏。这一局是作家赢了么,当然不是。他虽然杀死了情敌但是自己不久后也会被送入牢房。他彻底的输了,输给了人性的丑恶和恐惧。
电影的结尾,倒在血泊中的按下控制木偶开关的造型师的尸体,接到情报赶来的警车,房间里以前终日相伴但现在就好似嘲笑他似的笑声漫天的木偶都映衬了此时作家绝望痛苦恐惧的脸。
其实两个人的性格都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造型师对人真诚善良,这个在作家的情妇帮助他欺骗作家杀死了她的时候得到了体现。还有一幕小插曲也能体现造型师的与人为善,他在作家拼命找寻证物的时候玩了个大转盘,那个转盘的指针停下来的时候指向了“很容易跟人成为朋友”。而我们反观作家,他是个难以亲近,孤傲,自私的人。我猜想他也许也是个把每段感情当游戏的人。大概也是这些让他的妻子离开了他,情妇背弃了他。
本篇的风格就恰似舞台剧。是一部少见的佳作。
5 ) 【371】《足迹》——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足迹》 Sleuth 年代:1972年 / 国家:美国、英国 / 导演:约瑟夫·L·曼凯维奇 / 主演:劳伦斯·奥利弗、迈克尔·凯恩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
这是一部只有两个人的电影,但是情节却跌宕起伏,它包含了两个男人的三次交手。安德鲁把妻子出轨的情夫米罗请到家里,安排了一场假装抢劫珠宝的假戏,用一个游戏的方式来玩弄他,并在最后朝他开了一枪。之后米罗化妆了侦探多普勒,回到安德鲁的家里对他进行一番“玩弄”,吓得安德鲁支支吾吾、不知所措。打了个平手之后,米罗又再次将游戏升级,关于出轨的事情早已抛之脑后,这次是为了报复而报复。表面上这是两个男人抢一个女人的故事,但其实是两代人之间的较量。老年人的傲慢,激发了年轻人的报复,老年人狡猾,年轻人也不甘落后,但是面对死亡,却又都表现出同样的狼狈,人性的丑陋在不同的年龄层中得到了不同的展示。
2、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
劳伦斯·奥利弗演这部电影时60多岁,迈克尔·凯恩39岁,他们戏内斗智斗勇,但戏外两人通过这部电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影片从剧本到布景都具有舞台剧的风格,角色的情绪大起大落,劳伦斯本就是舞台剧演员出身,拿捏起夸张的肢体动作轻车熟路,而凯恩也从他身上学到了用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反应来表现人物。16个星期的拍摄结束后,两人还经常相约吃饭。2007年,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曾经翻拍了《足迹》,而迈克尔·凯恩也应邀出演,这次他演的是劳伦斯的那个角色。他在35年后用这种方式向自己的老友致敬。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笑点
第29分钟,安德鲁建议米罗在实施抢劫前,要把自己“伪装”一番,于是他带着汨罗来到自己的服装间,两人穿上了舞台剧的服装,戴上了假发,像演员那样演了期来,简直是两个戏精。米罗还换上看了小丑的行头,边唱边跳,想不到冤家之间还能这么欢乐。
亮点
第95分钟,就在安德鲁被多普勒侦探抓住,按在沙发上之后,剧情突然来了个大反转。多普勒撕掉了脸上的面具,原来他就是米罗!这段的感觉有点像《看不见的客人》。虽然我在这里剧透了,但是没关系,因为后面还有一个更大的悬念呢。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今日头条:鲸鱼电影
6 ) 走在结果中的足迹-评新旧俩版足迹
走在结果中的足迹-评新旧俩版足迹
题记----
请看表,现在几时?
正文
近来梦约来越少,却仍然失眠。闭上眼满脑空荡荡,翻来覆去不知是否到了夜半三更。据说一个青年男子,夜里会勃起十几次,似乎在失眠的时候并不如此,还好早晨仍有晨勃,说明身体大概还是健康的。
失眠的夜里有时会回忆过去,宛若在北方冬天的雪地里回首足迹,虽能知来时路,却只见近处步。回忆过去如何走至今日往往令人扼腕,过去与现在在记忆中交错、剪辑、合并仅需数秒,而光影片的合并速度最少都需数十分钟,在我们过去的时间里却已经足以下载万千部电影。
七十年代,阶级与阶级之间巨大的鸿沟西方世界尚无需遮掩,而“格调”一书,鲜明的为足迹做了注脚,年轻理发师的背景身份是一个介于贫民上层与另类阶层之间的人物,而作家那古堡式的房屋里到处堆放着无用的摆设(艺术品?)、乏味的棋类游戏,显而易见标注了他是一个向往看不见的顶层生活的上层阶级。
七十年代的这部电影里俩位主人公在相同世界里因为阶级巨大的差异看似在进行巨大不公平的竞争,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时间是公平的,年老体衰的作家用曾经的时间拥有过那位女孩,而年轻的理发师用现在以及以后的时间想要拥有曾经的女孩。年轻的理发师不明白他抢夺的不是作家的女孩,是他的过去。而谁能任人抢夺自己的过去呢?
在后现代的现在,曾经的现代变为近代。在七十年代里迈克尔凯恩用那会儿的话形容就是“劲酷”偶像,72年迈克尔凯恩在足迹里饰演英俊的理发师,而在07年,白发苍苍的迈克尔凯恩在足迹里饰演老作家。幸运的他,让其暂时没有被时间遗忘,翻看老电影,有时候我们还能看到他的年轮被刻录在光碟中。同时可悲的是人一辈子从幼年到青年老年最后到死亡,遗留下的往往不是人,而是他人嘴里的过去、笔下的故事与手中的物件。
近来我住的地方附近有老人去世,夜里躺在房间能听到哀乐,我以为要放3天,但却发现,在第二天哀乐就已经结束,这个人曾经吃过多少饭,走过的多少路,做过多少爱我不知道,只是这时我知道哀乐的结束意味着一个人永远的消失,只存于他人的记忆中。被人回忆起的次数,恐怕还不如票房最低的电影被人看得次数多。
年纪越大,回忆里的人越少,可悲只有在不可悲面前才能体现,我想类似于我的人应该还有不少,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请看表,现在几时?当你看表,抬头准备报时的那一刻,你所看到的时间已经是过去式了。因为我们永远捕捉不住现在,我们生活在过去,珍惜此时。
PS.友情提示,远离扯淡。
完 2009.9.5
一座房子 两个演员 三场智力游戏 四轮圈套斗法 着实过瘾 不过还是觉得节奏略微缓慢 前半段的对白安排纯属话痨病发作 还是那句话 跟一个智力高超的人玩游戏还有翻盘的可能 但是跟一个不要命的人玩游戏 你是永远赢不了的
最没有想象力的剧情,最不需要“推理”的过程,最没“悬念”的结局。演员无时无刻不在提示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我的好奇心早早被扼杀了。即使睡着了都不会错过什么,当之无愧的催眠电影。场景是够“惊悚”的。这样来诠释“推理”和“悬疑”真是幽默。
室内推理斗智戏中的翘楚,一个在侦探游戏与捉弄羞辱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终致两败俱伤的故事。改编自安东尼·沙弗尔的同名百老汇舞台剧。英国人自黑和讽刺起来着实带劲,透现两代人、两种阶层(贵族与平民)、两种地域身份(英伦世家vs意国移民)的冲突,全程仅有两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但双方的多回合角力、多重反转让人完全移不开注意力。劳伦斯·奥利弗与迈克尔·凯恩两位老戏骨的表演精妙绝伦(本片也是仅有的9部双/三男主奥提电影之一),分别将孤独、自负、虚伪、狡猾的老推理小说家与机智、贪财、记仇的年轻理发师演得入木三分。美术设计华丽而妖异,以哥特风舞台布景般的绘画开篇收尾,作家豪宅里环绕遍布的各式人偶与活动机械玩具(还时不时就插入个特写)仿佛冷眼看穿了一切,还有树篱迷宫与肖像画。| 性是一场游戏,婚姻便是处罚。(9.0/10)
想起前阵颇得口碑、赞誉的『利刃出鞘』,很有些联系,极具舞台化的大豪宅、侦探小说家,都是莎剧王子出身的大boss,更雷同的是对于移民问题的讽刺,那种深根蒂固的阶级意识;但大不一样的是,在连珠炮似得密集台词里,拾忆阿婆书中的片段,实在是比政治隐喻的段子,有趣得多。这种举重若轻、亦庄亦谐的游戏感,华丽丽的、太漂亮了。看看盛年时期的迈克尔凯恩和美国队长,都哭得一脸稀里哗啦得泪水,就知道啥叫有文化底蕴了。。😂殿堂级,就差不多是介个样子吧。大舞台化式的封闭环境,表演派的典范,老了的莎剧王子也还是王子,一开腔就是汉姆雷特。拖了很多年也没看的原因是,台词实在太密集!看得人眼晕…老英伦的那种话痨……两个男人一台戏、居然撑了两个多小时,可见剧本着实板扎。
【A-】剧本,调度,表演等各方面皆堪称类型典范,室内剧巅峰之作。“玩具”的元素添加,不时插入的木偶和油画特写,令仅有两人的叙境拥有了众多的“旁观者”,加深了气氛的怪异与不安,对电影有着锦上添花的效果。
约瑟夫·L·曼凯维奇,职业生涯始于柏林《芝加哥论坛报》助理记者,当时与乌发影片公司签定了合约,为该公司在英美发行的无声片翻译英文字幕(*字幕组也可以成名导!),由此而接触到了电影。回到美国之后,与哥哥一起赴好莱坞发展,从1929年开始为派拉蒙影片公司撰写字幕、对白和剧本。
学院派演技代言人劳伦斯奥利弗,与具强大气场的迈克尔凯恩,两人联袂。饶有兴趣的是,2007版《足迹》的迈克尔凯恩与自己的1972年版反转角色,扮演劳伦斯奥利弗这老滑头的角色,轮回攻心设套。且看两个男人一台戏。
一个男人找另一个男人玩游戏,结果把另一个男人玩火了,另一个男人又以牙还牙,把那个男人玩火了。这个男人受不了失去游戏规则制定者的身份,玩死了对方,没想到后者也有后招。最后,两个男人就都玩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游戏有风险,屌丝需谨慎。
用智慧的火光迸发出来的影片...
劳伦斯奥利弗与迈克尔凯恩的双峰对决堪称本格室内剧之典范。表演功底炉火纯青,勾起复习其莎翁作品之兴趣。总觉得,那些高贵到几欲做作的古典风情,是这个时代的化石,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真是英国舞台剧类电影的典范!两位主演的强大表演,英国人擅长的不动声色式调度,以及寓言式的布景,都赋予这部奇妙的片子以一种强大而优雅的气场。剪辑很有意思,曾经觉得那些诡异的静物镜头是什么意思,而正是它们在结尾处交织出影片的最强音。
舞台剧风格的经典作品
这是英国人才写得出的剧本。在封闭空间做互相挖苦的游戏,让人想起《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阿尔比讲的是逃避现实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虚伪和脆弱,本片则是像是两个时代的暴力交接,工党与保守党的碰撞。旧时贵族的生活方式在年轻的无产者眼中是无用的习气和恶趣味。侦探小说是“被玩坏了的贵族老爷的消遣。”甚至贵族本身也是阳痿和不育的。时代已不属于他。贵族只好拒绝电视机,离群索居,跟别墅里的偶人和机械玩具为伴。选角和表演堪称完美。奥利弗用不再时兴的表演方式表现一个过气的人,凯恩则自然、有力而且自命不凡。太好看了!
强大的舞台表演功力,两人飙戏火花四溅,空间内的顺滑调度配合满屋充斥着诡异神秘的机械装置丝毫不觉单调,因而稍嫌夸张的戏剧腔在莎剧式古典氛围中反而更契合,让这个多次“反转”、富含设计结构意味的“游戏”意犹未尽,剧本之强大可见一斑,秒杀很多后来所谓室内烧脑剧;顺着主线一路螺旋上升,两个男性旗鼓相当的妄自尊大和骄纵贪婪被暴露无遗(因而让剧本的多重转折显得合情合理),狠狠嘲弄沉浸于迷宫布置与文字游戏的侦探小说家(某种程度上也是反传统破案类型),其代表的英式文化在被鄙夷的意大利裔后代面前恰如结尾一番伤透他心灵的评价——“过时且做作”。
尽管编、导、演各方面都卖足了力气,但难掩影片本身的浅薄无聊空洞乏味。
房子太赞了,这两人对戏也太啊啊啊啊啊啊啊
室内二人戏,大飙演技。风水轮流转,07年的新版,轮到迈克尔凯恩被裘德洛抢了老婆
非常不错的舞台剧电影 1、树篱迷宫让人迷惑,开启的暗门预示着游戏由一方控制 2、八音盒游戏阵,可控笑声的船长,表示:明知这是游戏,却深深陷入不能自拔。八音盒从微笑-凝视到最后的疯狂。3、未知的东西最可怕也最好玩(玛格丽特与警察)4、质量不错,可惜早早猜出了每一个扣子,单纯推理变得无趣
一室華麗大小(人)物意味深長。沉默證人。無情路人。冷笑幽靈。狂舞鬼魅。睡與醒,靜與鬧。死亡大獲全勝。
两个人的戏,基本是室内场景,完全是靠演员的台词功力,两个捉弄人的把戏,奥利弗还有喜剧表演能力,不简单,比《汉密尔顿夫人》里演的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