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如果细细品味,有很多
一个故事可以具有时代性多久,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如果是没看过其他的电影,或许这部在1994这样的年份背景,确实属于好片。
为同性恋男孩的勇敢追求佩服,特别是他敢在深夜面对镜子说自己是同性恋者的那刻,他已经被精神折磨得很痛苦了。就如一个长得很丑的人,对着镜子说自己很丑。喜欢最后的一幕,他表白后,另外一个男生还是坚持和他做好朋友,告诉他人生其实可以和好的待下去,不是是非黑白就全部。
其实电影本身还是注重人性的勾勒。我明白原本无性欲追求的女孩在遇到精神伴侣再遇到欲望对象时候的幸福感,她目前更多的应该是遗憾没有和死去的男人上床吧。又是一个爱欲点。嫂子勾引弟弟,又是一个话题。卖弄着骚劲,为填补欲望之火,而男的可以轻而易举的和朋友说这些事情。他们两个是真爱,却又不在一起。
故事说得不少,但精彩的几笔感觉无力,不够撞击大。四个少年的故事,一个女和三个男。或许我懂外国历史的话,应该会喜欢多一点。
2014年5月7日13:53:10
2 ) 这就是爱情?
在我们的身体给了我们一个与心灵不一致的决定时
我们该听从谁的选择
我不知道法兰西斯是如何确定的自己的爱情
也无法追从玛丽又是从何时起爱上了亨利、、
为什么爱情在战争的背景下
却将年轻人变得如此陌生
到底什么是爱情
到底你什么时候发现了爱情
到底我们是为了什么而相爱要跟谁相爱?
无日无夜
巴布多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得如此彻底
是皮埃尔的死?
还是玛丽母亲的背叛
相信
我们凭什么去相信别人
我们凭什么去将自己的爱情赋予并没有能力承担我的感情的容器
乾一直在说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但是却在海棠问他的时候给出了有时数据也会出错的答案
爱
不过就是一份可以为了对方而将自己完全抛弃的勇敢与持久
时间过得飞快
到底
我们年少时冲动的感情还会维持多久
而我弄不懂的是三个人
会有怎样的爱情结局
而那个选择了跟自己爱的人绚烂致死的女孩为什么要吻那个并不爱她并且永远都不会爱他的男孩
到底什么是爱情
整部电影里
法兰西斯是唯一的明亮
他固执而确定的爱着巴布多
虽然他也对亨利有过肉体上的期待
但是他始终忠诚于自己内心对于巴布多的情感
或者是因为第一次
或者是因为那是他感情第一次不受压抑的投入
但是就是如此明朗的法兰西斯在面对玛丽的时候依然叫人不懂
玛丽到底是怎样的角色
因为恐惧男人对女人的抛弃而选择了对于女人没有兴趣的法兰西斯
却又始终诱惑着她男朋友挚爱的巴布多
与亨利的关系更是变换的毫无道理
你不是爱着法兰西斯吗?
那为什么要那么多次无理由的吵架?
最后还跟亨利发生了那样的事
既然你选择爱亨利那为什么还要紧紧抓着法兰西斯这支救命稻草
以及玛丽的母亲
既然你爱着皮埃尔为什么还要看着他去送死!
既然知道他可能一去不回却肯心狠的眼睁睁等着他的死讯
既然你残忍如此又为何要把自己弄得看起来那么狼狈!
巴布多
如果你是直男
那你干嘛还要去招惹心思那么沉的法兰西斯!
既然你想要女人干嘛一开始不推到玛丽???!!!
亨利也一样
扛不住诱惑的人
凭什么说爱!
可是
说了这么多
我依然喜欢这部电影
并且执着的将他列在自己GAY片的名单前列
只是
这是爱情吗?
3 ) 混沌而又纯情的青春,迷茫的成长一恍而过
这片我可太喜欢了。
大历史下的乡村田园背景、抓马不断但它又很纯所带来的矛盾四溢的叙事张力以及美型且有血有肉的主角团。
要能把这么困惑和烦恼的多角恋故事讲得如此浪漫阳光 ,关键就在于塑造好以弗朗索瓦为中心的这帮被“七形的爱”所包裹的主角团(别疑惑,就是大家上课时都做过的排列组合而已)。
以玛依为中心:弗朗索瓦(精神恋人)、赛杰(追求者&情敌)、恩利(情敌-》露水恋人)
以赛杰为中心:玛依(被追求者)、弗朗索瓦(情敌&露水恋人)、恩利(彼此厌恶-》情敌)
以恩利为中心:弗朗索瓦(暧昧对象-》友人)、赛杰(彼此厌恶)、玛依(露水恋人)
首先是主角团的弗朗索瓦和玛依,作为情侣兼闺蜜组(划掉),内向单纯的弗与明媚大方的玛可谓一体俩面,两厢包容并相互推动彼此成长。故事中前者拥有赛杰的肉体和对恩利的情欲,后者则拥有赛杰的情欲和恩利的肉体,而故事尾他俩又彼此相拥--不得不感慨,这混沌而又纯情的青春,在兜兜转转中真是处处充满了迷惘。
这句可以入选迷惑行为大赏的台词,充分表达了弗玛二人的一体性
吸引我看电影的入坑图,虽然十分短暂而迷茫但仍有一丝丝的甜
一如弗朗索瓦这样白白净净的纯美少年,要吸引观众怜爱简直是分分钟的事;但玛依这个并不是很漂亮的姑娘,却也成功做到了“你看一眼就会很喜欢”的婉转流动--她在野芦苇试水的那场戏里,一举一动连带着发丝都美得像位亲和端庄的自然女神。
本片有很多点触动到了我,像弗朗索瓦的课堂读诗、深夜对镜自语、与鞋店老板的自述以及玛依最后的“疯狂”,颇为用心且诗意满满的故事设置搭配上这出其不意的镜头语言,将在成长中寻求自我认同的这一经典母题在不经意间讲得入木三分--真+全程无高潮或者说是全程高潮中。
这组镜头相当有趣,原以为是去追恩利的玛依居然扑向了弗朗索瓦,不亲嘴的狂吻,小细节slay。
值得一提的是全片的氛围也塑造得很令我陶醉,如果导演能出一部真正的纯爱同影而非这样浮光掠影地夹带着去讲述一部伤感恬美的青春片,那我大概会原地炸成烟花吧。(PS:我错了,不要推荐我去看 《当我们17岁》 ,那片我打了2星。)
客观评价四星,但个人观影过程太愉悦,所以私心五星--观影都是很私人化的,这点不强求认同~
PS:主角团中激进乖张又沉静大胆的恩利超级讨我喜欢,他那亚洲满天飞但在欧洲罕见的小内双于我而言有种分外的亲近感;但另一位--赛杰则不,虽然他俩也是一定意义上的相互对照,但这款我真不喜欢并且觉得迷恋他的弗朗索瓦好可怜(颜值?也不全是,虽然演员脸歪了一点但年轻的脸庞与肉体足以弥补,总体还是性格行事上太欠扁--居然为了能勾引玛依而另辟蹊径去上了弗朗索瓦。。。故事最后看着他一口气同时“失去”了玛依和弗朗索瓦,简直不要太大快人心~)
不过想想,如果这俩位对调,那么玛依和弗朗索瓦的角色设定也得对调,因为性格决定际遇,否则故事逻辑难以成立。
(嘤嘤嘤,人家就想吃弗朗瓦索和恩利的粮,谁出玛依和弗朗索瓦性转版的野芦苇!!!)
4 ) Runaway
为了忘却的纪念。在那个夏天我们突然长大成人。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大学毕业的夏天。
“野芦苇”的典故出自拉封丹的寓言《橡树和芦苇》:橡树对芦苇说,瞧,我多么结实啊,风吹不动。你弱不禁风的样子,一阵小风就能连根拔起。这时,刮起了可怕的大风,掀倒了橡树,而芦苇却安然无恙,因为它伏下身子,躲开了大风。
也许很早之前我们还是橡树,但是总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折衷和平衡。
我们静静的坐着 坐在凉凉的树荫里 我们静静的望着 望着潺潺的小溪水 我们静静的听着 听着芦苇在风中的声音。
ps:字幕由迈克翻译,风流蕴藉。
Del Shannon的Runaway,证明这其实只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5 ) FIFF1丨DAY4《野芦苇》倒立生长在少年时代的某个夏天
第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野芦苇》,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少年们年轻气盛的青春评价了!
果树:
少年时代的史诗。青春的样子,不是成人却已经被社会的波浪冲刷,不是孩子却依旧拥有最纯粹的心动。
墨夜轩:
这就是青春啊,青春这么美好。
曲有误:
青春赞诗,或许我会一直等下去,因为记忆里的你是那么美好。
薛Tony:
那时的夏天,真热。
Candice:
飞扬独霸:
我爱她╮(﹀_﹀)╭
她爱他(︶︿︶)=凸
他爱我(づ ●─● )づ
他爱他╰(爱´∀‘爱)╯
橘的大橘:
根埋葬在地下,倒著生長,仍是在某個夏天。
法罗岛岛主:
吸直男和吸烟是一个道理,偶尔让你吸一吸放松一下,你特么还吸上瘾了?喜欢基佬和喜欢鸡肋一样,吃又没得吃,要你扔了又不愿意。青春有太多傻可以犯,反正最后都会被夏日的溪水冲刷的一干二净。
我略知她一二:
相逢前的局促,离散前的欢呼,也曾刻骨,如今若有似无。
“我需要知道,我是否还应该等下去?”
“让它过去吧,最好彻底忘掉。”
“忘掉?怎么能说忘就忘。我肯定永远不会忘的。”
说不出是亏欠,等不到是回答。就这样老去吧,老去吧。
大大大大大白猫:
泰西内用一部《野芦苇》给大家展示了青春片的正确打开方式,阿尔及利亚革命的时代背景也很好地为情节服务而非沦为背景。对于当时时代背景的这些内容是泰西内想要表达的东西,只不过它们的引入让整部电影的剧情过分戏剧化反而显得脱离了真实,有些遗憾。
#FIFF1#DAY4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honey,我爱你爱他
他是坐镇中央的牵线人,一面烦恼着性取向一面兴致勃勃地牵线搭桥把左手的女友介绍给右手的男友,乐此不疲,却终是年轻眼浅,乱点鸳鸯谱。
无缘无故的,他们发生了关系——男寄宿学校是最容易失去贞操的地方。过后,只有弗朗所瓦念念不忘,一再地“要个说法”,却不料那位主动上床的塞尔日却是由内而外不折不扣的直人,而且对他的亲密女友美蒂颇有好感。他主动把美蒂介绍给塞尔日,塞尔日丧兄,心情恶劣离开墓地,也是弗朗所瓦让美蒂去安慰他——隔山打牛么?他在乎他,在乎他们之间的肉体关系。坐在小绵羊上抱着塞尔日是他最幸福一刻。最后,大家一起游水到磨坊,塞尔日说,生活比遗忘更困难。真不像一个朴实的农民儿子。
他和美蒂,是无须解释的老友,固然更加像恋人。认识该有很长时间了吧?电影开始,就是两人走在阳光刺眼的外省小镇。塞尔日哥哥的婚礼,两人远离人群,悠闲地躺在草地上,羡煞急于结识佳人的塞尔日。每周一次的电影约会,出来遇到美蒂的同学,两人同去舞场。弗朗所瓦向美蒂承认自己和男同学上床,她安慰他自己不喜欢男人,也讨厌肉体关系,却急急忙忙拉他下舞池,把头靠在他肩上。即使是当作姐妹的男友,输给男人都是耻辱。
他也爱昂利,作业不约而同地挑了兰波写,有着天使般圆脸和湛蓝眼睛却少了一条腿的以经商为职业的同志诗人(真是混乱的身份啊~~~~)。夜里忍不住轻轻碰他肩膀,却被昂利厉声斥责。他是乡下不经世事的小康人家少爷,和塞尔日去里昂狂欢一夜已经能津津乐道半天;他却是饱经世事的成年人,父亲在阿尔及利亚混乱中被打死,在厨房凝视父亲没有下巴的面孔应该是一生梦魇。这样完全不同的人才能吸引到弗朗所瓦。
塞尔日失之粗蠢,大抵下身反应总比上身快;昂利外强中干,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到头来却发现满身刺不过是一身笑料,只能再次仓惶出逃,即使没有阿尔及利亚事件,他多半也要走到这一步。只有弗朗所瓦,摇摆在二男一女之间慢慢成长,才是自然之子。
他也想把昂利介绍给美蒂,却总是不得机会。却不料两人暗渡陈仓。昂利预备一把火烧了GC党党部,见了敌人的美女却引火烧身神魂颠倒。她号称坚定的女权主义者,马列主义者,见到反动的政府派也不禁缱绻缠绵。小树林中她主动献身,不禁让人怀疑她早先“讨厌男人”的宣言,但青春无需解释。
美蒂说:生活有什么理由?
青春有什么理由?是善是恶,是对是错,回头看都是留恋的往事。好似风中的野芦苇,风无定向,随风摇摆,不知不觉间渡过春夏秋冬。成长为固执的方舟。
看青春又好像仰头看太阳,一阵晕眩,双目失明,慢慢定神下来,既贪又厌。
阅人无数的灵肉二元论同志黄老大唱:可惜青春,没有两次,再不能死心塌地。
凯撒/路易德吕克奖最佳影片。1.平实质朴,恬淡闲适,除却青春必有的青涩与迷茫,性取向与左右翼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在轻缓的节奏中娓娓道来。2.拉封丹[橡树与野芦苇]点出题旨:吾躬能屈,风吹不折,超越痛苦,继续生活。3.以360度慢摇镜头和三人行收尾,生活中除了政治,还有太多其他的向度。(8.5/10)
四人的青春与爱恋,命运与理想。芦苇生长,变作芦笛声声响。我纳闷的是为何豆列和标签很多都与同性恋有关呢?
那种感情固执而单纯
泰西内依然在书写着那些非常态的情爱,可以在影片里感受到很多种这类的爱情,而它们在时代背景的作用下无一例外的展现出了破碎扭曲的形状,比起严肃的六十年代阿尔及利亚事件,反倒是法语片里难得的清爽干净的青春叙事让人印象深刻,虽然中后期也有类似《约会》的失控迹象,不过还好最后还是拉回来了。
A / 人物的情感虽充沛,但大多数时间仍均匀地铺排流转。而某些时刻,镜头在固定的狭小景别中加速或振动,从静止突然运动又复归静止——摄影机之眼仿佛坠入“清醒”般滑动。人物的状态就在这些倏忽间的时间张弛中被改写,甚至隔绝于其所处的空间。这种隔绝中唯一的沟通是水(迸溅的水花、河流还有冰冷的池水),它释放欲望又将它的袭扰抚平。因而在最后一场戏中,不安的爱欲在树影与河水中抵达了短暂的微妙平衡,并让先前悬置的情感空间获得瞬间的敞开与涌流。
阿尔及利亚战争大背景观照下的青春阵痛与迷惘。会引用《押沙龙!押沙龙!》的文艺少年,兄长战亡的乡村健硕少年,收音机不离手的政治极端立场少年,以及不漂亮但美好的少女。拉封丹寓言,芦苇和橡树,吾躬能屈,风吹不折。他们坦诚的互相言说困惑,他们像河流向远方。360°平移长镜头。
四星半。欲望、胡乱、激情、骚动的夏日,生命迸发的时刻,暧昧而美好的永恒一瞬。永怀不忘。
诚然,青春就是关于碰撞与错过;但当泰西内用娴熟的电影语言把4个少年(女)的复杂关系在最后一个sequence推演到极致,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心意、面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在田野里阳光下携手走去:我开始觉得青春的负担是被人们强行加上去的,明明整个人生都是这样,把宿命的遗憾加在青春身上也许只是为了让不再青春的人生更好过一些。
又是一个平淡至极的片子,看的时候觉得它好长好长,现在都记不清具体情节了,只记得是一个夏天,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成长的烦恼”,不同的是电影里还加入了历史的大背境~
青春那么柔暖,只是看着就很舒服,它是属于夏天的!青春本就是那种过分美好的东西,可谁都没有怪它过分美丽……导演处理的闷骚且厚重得恰到好处,干净极了!
啊,这就是青春!直白、懵懂、冲动、混乱⋯⋯(法国的姑娘小伙真是特别开放,啧啧
有爱情有信仰,人迷茫了,至少他们还有青春,不管谁爱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竟被导演处理的那样浪漫。战争和革命这些东西,时常离孩子们很遥远,却总能轻易毁了几代人的人生,又何止他们的青春。活着对于一些人是最大的痛苦,活着对于一些人也是最大的希望,对于没了青春的人,你什么都没了。★★★★
很忧伤的电影。导演说:我选的女演员并不美,但看了就会喜欢。是的,我喜欢这个女孩。
何谓长大?长大是他一瞬间明白了一件事,是他一下子理解了一个人。是他突然放下了执念,是她终于确定了爱谁。这就是《野芦苇》里四个主角各自历经感受到的成长。他们仿佛是从红楼梦里跑出来未染凡尘的少男少女,腻在滋生纯真的青春王国里忧伤着,嬉闹着。青春懵懂是世界观的朦胧,战争是摧毁它的噩梦。
那些关于成长的情怀,就像最后三个年轻人走过绿树浓荫时的口哨声。橡树与芦苇,泰西内的致青春。
不担心未来,也不害怕他人目光,即便我无处可去,盛夏来临之前也想和你在冰水里沉溺
老师说,我让你们写你喜欢的诗,不是要看教过你们的诗,也不是要你们写分析,是要看看你们的品味。这番话中国的老师怎么也说不出,也不会说。他们都喜欢兰波的诗,被老师批评虚荣得了14分,还有个被说成不是在讨论文学而是政治,且反对阿尔及利亚独立而得了零分。
Je suis un pédé, un roseau et non pas de chêne.
不太喜欢以社会大背景铺展开的电影,没什么内容,就是介绍一下当时的风情而已。看了《我们的天堂》,了解其中两人一个成演员,一个是导演,看到时下两人照片,果然走了不同路线、、这里的主演竟然没写Frédéric Gorny,我倒觉得他在里面最有型,最呆萌可爱~~~现在成大叔了也还是魅力十足啊!~~~
“那已过去很久了。不是我不想帮你,但我不记得了。”鞋店老板最后的眼神,摩托车后座那一刻的隽永。一切都留在了青春里。“但还有比这糟糕的事,比战争更糟,那就是生活在继续。”喜欢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