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时候在电视上看的舞台录播版秦香莲印象极深,嘴姐的香莲梦露(?)的包公,看时已演了一半故没能录全,嗯那时每逢赶上电视演京戏都会录下来也算给自己保存资料了(收集控)
最近打算趁开学前的空闲好好刷一下戏曲电影补补功课,今日看秦香莲,一上来先看着豪华版演员卡司鸡冻了一番,马连良的王延龄,谭元寿的韩琪,现在看来,真是“简直了”。
敬重张先生因为一梦,马长礼的陈世美英俊,长相上和杜叔真是一家人啊(喷)马先生的。
裘先生的包公极有气场,现在舞台上似乎太少见裘先生朴实厚重的裘味儿了,不是干瘪就是花哨。。
谭元寿先生82分处的僵尸摔得美哭
英哥和冬妹敲可爱,齐刷刷哭喊爹~~娘~~时假萌假萌的,冬妹长相十分乖巧,英哥很会演戏简直小戏骨潜质。戏中还适时根据剧情需要抓一下冬妹的胳膊,兄长力蹭蹭长(噗
单表演上看多爷似乎有些呆滞(欠揍!(拖走!,听唱则实在酣畅熨帖。皇姑是谁演的没记住,只记得那张圆乎乎的小肉脸真是福相+肉萌萌,演得活灵活现。
那时候的演员们真是演到了极为细腻的地方。。
再比如那两位见风使舵给眼神儿的太监。。
电影结尾,镜头落在张君秋先生脸上,给了个脸部大特写,明显透露出满屏的尴尬。。
回想起小时候看过N遍的舞台版秦香莲,深感老一辈的人都能演得唱得举重若轻,让人舒服同时有力道十足,后人们啊,大多是卯着劲儿演、唱,自己累,观众也累。
真是功夫。
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与此形成呼应的就是当时观影隔壁正在上映的《雁南飞》,裘盛戎、马长礼、马连良、张君秋四位扛鼎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坐镇,简直在那个年代成为大片;在旁白上没有字幕会让人偶有晦涩难懂的时刻,京剧的唱段都有字幕进行对应,给不熟悉这个章节的人留了些欣赏它的机会,电影持续两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如果从剧情上来讲对比现在的电影会略显拖沓,但这就是京剧电影的魅力,去品它每一个片段的唱念做打,建国后的电影制作水平与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千差万别,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凭借着演员们的殚精竭虑的表演,来呈现出最完美的影片。
正好光棍台又在放,标一下。话说我既少看花脸戏,又从来不惮于表达对张派和马派的不喜,这电影于我,自然只能从唱念做上给个四星了。
連演二路的都是馬連良老閭,李多爺這樣的角兒
既有舞台调度,同时也考虑到了电影语言,这一点难能可贵。
光棍台 20130714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太漂亮了,神仙打架的阵容。谭元寿的韩琪是意料之外的小惊喜,原来谭元寿年轻的时候这么利落,特别好。马长礼的陈世美也完成的好!老裘的包拯、马连良的王延龄(真潇洒!)、多爷的国太和张君秋的秦香莲,真的都太好了。
非常经典!那个时期也是京剧艺术最后的绝响了,现在要不是国家拨款,京剧也就进了博物馆了。
虽然还是大体遵从戏曲舞台的观众视角,但镜头慢移慢推、倾斜角度、全景保留身段完整性、特写强调角色心理变化、景深运用等等一系列调度,都实现了利用大银幕复现+放大京剧魅力。另,听了这版包拯突然从根儿上get到了裘派,张君秋先生的旦角扮相可太好看了!!
ALL-STAR....赛琵琶...陈世美的真相说明文人得罪不得啊...
教子南学把书念,千万读书你莫做官。
秦腔《铡美案》全本代标。郝彩凤-秦香莲(前段),马友仙—秦香莲(后段)大神级金嗓子,张兰秦、左福成-包文正(这俩没分出来….),丁小玲-岚萍公主。
铡美案这戏太滥,就老没看,可又有张君秋,就看了。杀庙一折不够意思,其它部分能媲美《野猪林》!
那段琵琶词真是好听啊。
皇家的官儿我不作 纵有这塌天大祸有某承担!
本片从摄影上,镜头拉伸运用的极广,人物全景让人看清动作,脸部特写使演员传递感情,不使用剪接,这即保留了完整度,又有了渐入的过程。在景深上,电影多处出现了秦香莲位于人物前部的站位,而这种站位都是后部人物给她支持或压力,这一处是很鲜明的电影技法,但可惜的是,囿于技术原因,这几处的景深处,都是极为模糊的,只是一个大概。最厉害的是,导演制造了一种独特的站位博弈,在宴会上时,陈世美与王延龄连接为一条线,秦香莲至于这条线的前段,这样的三角站位构成了以秦香莲为基础的对峙场面,而在公堂上,太后与秦香莲处于较量时,包拯被置于中间,成为了决定事态的关键,左右平衡的线性结构成为他的当下处境,虽然这样的站位,在舞台表演是一直存在的,但在电影化的时候,导演郭维能够巧妙的转换为视觉语言的深刻寓言,也是十分值得称赞的。
马连良真是无可复制的传奇。
资料馆放了一百三十多分钟呀。
张君秋的秦香莲,马长礼的陈世美,裘盛戎的包拯,马连良的王延龄……这个阵容还用多说吗?
马连良先生饰演的王丞相说的那句“要好的哇”让人印象深刻哈哈
A-. 真真是顶尖的戏曲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