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你上一次想要分手,是什么时候?
你上一次想要分手,是什么时候?
从某种程度上,《一句顶一万句》跟《通天塔》讨论的核心主题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
故事是这样的,为了表述方便,以下用演员名字代替角色。
毛孩和刘蓓是姐弟俩。毛孩的妻子李倩跟喻恩泰有了外遇,被毛孩发现了,毛孩觉得杀了这对狗男女,自己女儿就会很可怜,于是去挑拨喻恩泰的老婆齐溪,没想到……
另一对情侣是刘蓓和范伟。
39岁未嫁的打火烧女人刘蓓恨死了15年前的那个男人,害了她一辈子。
跟厨子范伟相亲,范伟问她,你当年为什么要喝农药……
她悄悄告诉弟弟,“不是想结婚,就是想有个人说说话……”
没想到跟范伟结婚之后,她还是不快乐。
范伟跟毛孩吐槽,“一个星期七天,你姐五天心情不好。”
毛孩退伍回来,跟每一个有志青年一样,都想干一番大事业,没想到自己成了修鞋的,战友成了卖挂面的。
戴绿帽子的毛孩咽不下这口气,想治治这个女人。他既不离婚,也不让女人回家,更不让她见女儿……
夫妻感情破裂的两个标志,一是整天吵架,一是互相没话。
“他俩一晚上说的话,比跟我一年说的都多”……
刘震云从同名小说节选出的人物丰富成这样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触及到了我们被忽略的日子。
刘震云说,我们为什么每天谈论希拉里和床破,能把每个人自己身边的小事过好,岂不是更重要……
生活中的很多争执,可能只是因为一言不合。一个小县城里,一个戴绿帽子的男人,如何自处?
作为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有这么一大帮好演员,监制,专业团队帮刘雨霖保驾护航,着实让人羡慕。她也比较出色完成了导演工作。
有一场戏,姐弟俩遭遇人生最低谷,两个演员泣不成声。结果导演都不要,非要演员把眼泪忍回去。
毛孩和刘蓓憋住了,心里赞同这是高级的表演。
还有一场戏,毛孩在修鞋铺补鞋,刘蓓高跟鞋坏了,要把鞋跟补上,两人一边聊天,毛孩手下没闲着,对白说完的那一刻,刚好手里把鞋补好。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
演员基本上都提前一个月去体验生活,才这么有自信,呈现这些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
钉鞋,做饭,户外烤火烧,纺织厂,每一项工作,对于演员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帮演员逐渐找到人物的感觉。而这每日的琐碎与绝望,硬着头皮许下的旅游诺言,都是底层人的真实境况。
我们被视觉奇观轰炸过眼睛与耳朵之后,还有一种电影,关注现实生活,永不过时……
PS
木头画的新头像,你喜欢吗?
那天无意看了一下,小书摊居然还卖出去N本《打草稿》,感谢。
开通赞赏功能了,发个福利:有8张11.1购票码,需要的直接留言吧。
欢迎转发。
投稿合作请➕微信 weixiaofei58
2 ) “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看了电影《一句顶一万句》。
先说几个亮点:
1、是当下中国难得关注底层人民家庭生活和个人孤独的电影,较为真实又较为飘忽。在狂飙猛进的镀金消费时代,没有哪个导演能在大荧幕上好好唠叨下作为一个人的意识和生存状态。
我们都在谈论更高更强更快。
我们都在谈论美女帅哥富二代。
我们都在捧小鲜肉伪情怀。
我们以为都在引领时代。
我们觉得都觉得自己才是未来。
我们唱着浮夸的爱。
我们对中国崛起已经让人见怪不怪。
我们出国浪荡着德行和逃离雾霾。
2、选角特别好。演得特别好。毛孩把一个懦弱无能想做又不敢做想逃离又逃离不得的戴绿帽子丈夫底层人物形象演得特别好。
3、片中的内容足够真实,卖火烧的牛爱香,厨子宋解放,纺织厂的女工,修鞋的牛爱国。其实小说是在七八十年代的。导演放到了当下。
4、导演作为新手,片子也被人诟病为电视剧化。但关于视听语音方面还是有几处值得一说的。比如家长的绿色台灯,寓意绿帽子;比如牛爱国去找战友诉说老婆出轨一事,得到战友排解后的两个分开的灯笼;比如表现孤独的远景、大远景。
再说其他。
电影是根据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的。小说作者是刘震云。马上又有一部他编剧的电影《我是不是潘金莲》即将上映,导演是冯小刚。这部电影的导演则是刘震云的女儿——刘雨霖。
我很早就看过《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版。写的很好。写得是底层人物的故事,讲述的确是波澜壮阔般的个人诗史。小说横跨百年,人物有着宿命般的轮回。
其中小说上半部分的主角是牛爱国的祖上——吴摩西。讲得也是他出延津的故事。我一个朋友看完小说,居然把名字也改成X摩西了。说很喜欢这个人物。
上半部分很幽默。其中一个角色是来传教的西方神父。
里面有这么一句令人捧腹——“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分割线+++++++
小说精彩句子分享
1、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2、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3、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4、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5、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6、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7、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
8、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3 ) 经营婚姻需要智慧
虽说电影并未像小说那般准确地阐释了名字到的含义,但它所展现的观点思想还是有可取之处。尽管电影取景于新乡,许多台词场景可以成为新乡观众的谈资,但我和朋友看完之后,一种压抑感笼罩在我们上空。
电影伊始,民政局里,一对夫妻来离婚,原因是结婚一个月到今天才说一句话:“离婚!”紧接着,牛爱国和庞丽娜喜滋滋地办结婚,他说:“我们有话说。”可是,他们并没有躲得开七年之痒,十年以后,他们也沦落到没话说的地步,庞丽娜甚至找了另一个有话说的有妇之夫,两个家庭的命运就此改变。朋友之间如果没有了共同的话题关系就会疏远,更何况是要同榻而眠的伴呢?
电影还有一点十分引起我共鸣,就是撕结婚证,我打小的印象里爸妈的感情就不好,老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结婚证不知道撕了粘、粘了撕,折腾了多少回。平常夫妻是不是冲动地以为撕结婚证就可以撕碎束缚彼此的关系?可是沉闷吵骂之余,如果真是触及到了本质问题,彼此的真正关系也就渐渐荡然无存了,有本又何用?
所以,经营婚姻是一辈子的事,需要智慧,在没做好准备之前,切勿急于成家。
4 ) 从人性的另一面看待问题
很多时候你不得否定“欲望”刺激着人每天的生活。
肤浅的时代有肤浅的活法
爱欲、愤怒、金钱
一切被贬义的词汇
你都不得不承认存在于每个平凡人身边
厌了、倦了
放弃做一个抗争的人
承认平庸
接受出轨
被时代的车轮碾压的粉身碎骨
一些不足与外人道之的经历
恰是你曾经的惊心动魄
5 ) 电影不知看,但道理应深思
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看了上部,被“出延津记”震撼了好几天,脑子里全想着人物的荒诞命数。下部“回延津记”却没再花时间细看,不是因为据人说下部的完成度差一些,收尾仓促,而是人物名字我不大喜欢,不如上部老杨老马和老詹。于是找看了改编电影,就当是原著。
书不敢评,只需夸,因为写得凝练,值得一读再读。
但电影一团乱糟,所以踩两脚。导演是原著作者的女儿,编剧是原著作者,按理说,影片会很抓心,起码故事的内核能抓准。然而,电影重心却挪到了捉奸怄气上,剧情引向了小牛如何处理婚变,格局不知小了多少。而且,仅有的几处“一句顶一万句”戳心点,没戳出来力度。(章楚红点破“不过以前过以后”、百慧怏怏“能去青岛,病值了”)
全片带着淡淡的随意感,就好像大三学生分组拍微电影。县城真就是老老实实拍,把“县元素”胡乱呈上,未加摘选,有电动车、酒店饭店镜头,好像城管执法录像,看得我心跳减速、表情凝固。摄影透着股抓搞破鞋的电视剧味。电视剧拍天冷,好歹打束光,照照锅碗里的热气,这片子则是拿个围巾,口里念句天冷,我送围巾。台词打磨得一言难尽,家常的不能再家常,居然还布满了全片。比如:我要杀人;佛祖,我不想杀人,也是被逼的;要不是女儿,我早杀了你们这对狗男女。另外情节上,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如百慧突然脑炎),有种头不顾尾的割裂感。值得说道的是小牛屋里的布置,本来很狭小,镜头旋转来去,还挺自如。这说明隔行就隔山,作品不是组了局就能组全,优点缺点一合拢,缺点就格外显眼。
主要人物有两对,牛爱国和老婆丽娟、牛爱国他姐和老宋。小牛是部队出身,结婚时感觉未来向好,跟对象丽娟无话不说。甚至不用说,都互谙心意。可10年后光景不好,两人再无话说,小牛在县城修鞋温饱,丽娟到纺织厂做工。老姐39岁单身,做摊食买卖,相亲多次都没有谈得拢来的人,饭店的老熟人厨师老宋上门提亲,她被逗得可乐,于是结了婚。
丽娟愿景大,向往好生活,看上开店的蒋九,于是聊得开了,走得也近。后面几乎全都是绕着这事在破开情节,没这事,就没这电影。老姐一结婚,立刻发现跟老宋说不上了,本畅想着的幽默情趣味儿,瞬间寡淡如水。
电影主讲的是县城婚姻。大家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国内离婚率飙到了44%,所以片子提的主题非常深刻,事关多少人大半生幸福。可惜只有问,没有解,提出了80分的问题,却没给出哪怕20分的答案。影片里合适过日子的,一对儿也没,缺失“反面”案例。只要言及婚姻裂痕,就说:俩人说不着。然后止在这里。若想听细细的、往深里的,无人言语出来——我不管你了,事儿摆着,凭看官你品。
说不着,往往也不止是嘴上的事。人们觉得,曾经说不着,也许是因为不愿聊,所以小牛咨询了战友,忍一时,说点好话,摆一桌好菜,想要挽回感情。但聊家庭展望的时候,被丽娟泼冷水。这时的说不着,是家贫寒而眼光不齐,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丽娟向往优渥生活,已经从内心看不起牛,这是丽娟自结婚至今的判断。期望过高,导致失望累加了,想说得着也不可能。所以,明明是现在、以后的事,偏偏脱不开以前。结尾有强调: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但以后的事情是以前带来的,当初结婚能聊,因为在起跑线势均力敌,比志向不会输,少年心事当拿云。可跑输给别人时,就意见大了。所以年轻看人品、看家境都行,另要自己想清楚:人品没有兑现利益我还会接受ta吗,未来家道中落了能做到风雨同舟吗?丽娟明明有顾忌,愿意多照看家里,回归正常,她也看得出小牛的用心。但她偏不给牛机会,不顺着话头鼓励,反而最擅长说的是:你没本事带我出去吃饭呢。因为这种话几乎立于不败之地(类似为你好),只是为了说赢对方。偏偏寒人心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只说了说不着,没说怎么说得着。要想说得着,就要多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好,感谢对方的好。老宋年纪大点,没坏心,还要被老姐蔑视,当做无话聊的木头。可假若老宋有话头、有厨艺,那早就有人说媒了,哪里轮得到老姐呢。很多人看不起对象,其实也是一并瞧不起自己,这其中是无能的狂怒。他们俩匆匆成婚,尚未了解太深。其实老宋看不上卖火烧,拿自己当大厨,但幻想里的老姐是知书达礼、大气温柔。所以在一起后立刻觉得老姐是使唤人的霸王,不再爱了。亲私人离得近,家长里短都在一块儿,做多错多。三天两天见不着的,反倒不受批评,是谓“距离产生美”。双双的失望下,难免有隙。假若老姐夸老宋的菜,老宋夸老姐美,互相认可,总比别扭着强。现实是,大多数人的结婚是将就,爱情是种幻想,门当户对是奢望,甚至有个话头好交流也是难题,但这不意味着要一辈子别着心。因为对象ta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没价值的。选择说哪一头,是人的选择,始发于内心。所以,我们应当选择一种更好的度过将来日子的方式——那就是过好自己,揣度好选择,换位思考,说好每一句话,不说寒心的话,才能维护家庭氛围,启发彼此心智。举个例子,老公1个月没好好休息,赶上一天大雨在家,痛快打了游戏,几个家务事没看到眼里。老婆带孩子回来看到,会大骂整天就知道电子游戏,连最简单的垃圾都不收拾。一个拿月工作比、一个拿简单事物比,两边人都没错。假若老公换位思考,则会说,老婆你放着,好久没休息,今天玩得忘了神,我把这些活一起弄完。假若老婆换位思考,则会说,你也没很长时间没正经歇歇了,我先带孩子,这些活你一定别忘了。假如来句:“你就玩吧,打游戏一辈子没出息,拖儿带女跟着你过苦日子。”再回一句:“你整天骂我,自己不节约天天花钱,化妆品买一大摞。”那将绝杀,又是一句顶一万句。
电影里有几句很认可,“一找就得出人命”。奸情跟人命相隔就一箭之远,连修鞋匠都有鱼死网破之心,换其他人更难容忍。小牛想杀人,揣着刀去给佛祖贡苹果,唠叨了一圈来由。佛祖听了估计也难断,只会支支吾吾地让放下。现代法律更加完善了,大家都懂法,但杀不杀人的其实也无谓,只要出现奸情,在心里那个人已经死了。有时间定会找律师扯清财账,跑马圈地,倘若没时间也会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
丽娟最后怀上蒋九孩子,在路边吃馄炖,两人你情我愿,倒还一丝令人羡,仿佛看到了感情应该有的样子。可惜这场面只是出现在刚刚私奔之时。记得牛和丽娟在河滩边互相坦白之时,因为蒋九不愿离婚,丽娟还骂看错了人。待将来时久,蒋九没有店面,生活未见好转,恐怕又是指着鼻头互斥。
6 ) 世上的悲哀,都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
1.
影片的开头,是一对兴高采烈的小夫妻在民政局领证。
另有一对来离婚的夫妻,中间打了个岔。
“你们为什么离婚?”
“说不着。”
“你们为什么结婚?”
“我们说得着。”
“详细点!”
“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一开始就点了题。
“说话”,或者说“交流”,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能不能“说得着”,是判断幸福的准则。
这是男主牛爱国和女主庞丽娜的婚姻标准,也是姐姐牛爱香的相亲标准。
其实这个标准我们也很熟悉了,一般我们叫“共同语言”。人生那么漫长,以后彼此作伴的日子,就得靠说话聊天撑过去。
“说得着”,“说不着”,在后面的剧情里一再重复。
2.
这是一个发生在偏远小城镇的故事,延津县,属于河南新乡,也是原著+编剧刘震云的故乡。
开头出现的这对结婚的小夫妻,军人牛爱国后来退伍做了鞋匠,老婆庞丽娜在纺织厂上班,养着一个小女儿,姐姐牛爱香是街头卖火烧的。很普通的一个家庭,过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
唯一的不平凡,大概是姐姐牛爱香三十九岁还没结婚,老婆庞丽娜的梦想是去欧洲旅游。
一件突发事情打破了这种平凡生活,庞丽娜好像和婚纱影楼的蒋九出轨了。
我对后面的剧情做过很多猜测,预告片里牛爱国拿着刀说“我要杀人”,这也许是一个老实甚至有点怂的男人如何杀妻杀情夫的故事;庞丽娜在姐姐面前坚决否认出轨,也许是一个从“说不着”的出轨误会到解除误会的故事。
但事实上,故事比我想象得平淡很多。
庞丽娜是真的跟蒋九好了,牛爱国在短暂的杀人念头之后,选择了“诛心”的方式,强迫庞丽娜逼迫蒋九离婚和不让她见女儿,蒋九老婆的反抗是自己喝了一瓶农药,吓得蒋九立马回归家庭。
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往前发展,没有剧烈冲突,没有痛快复仇。我猜测这是很多人给这部电影打分不高的缘故。
牛爱香最终屈服,嫁给一直喜欢他的鳏夫老宋,不开心,但这就是生活,老宋娶了牛爱香,发现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唯一情感寄托是牛爱香的外甥女儿,牛爱国受了老同学的劝解,决定放手,庞丽娜再次跟蒋九跑了,还怀了他的孩子。
微小的冲突,很快被淹没在生活的波澜里。
日子就这样继续往前转动,谁也没有下地狱,谁也没有得到救赎。
像记重重的拳头,打在软绵绵的棉花上,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也是生活本身的无力。
3.
伤筋动骨的是刘震云的台词。
传说牛爱香年轻时候为男人喝过农药,这是镇上的一个传奇一个谜。
相亲局,媒人说你们可以互相提问。老宋没忍住,估计这事儿在他心里也盘旋了很久:“你真为一个男人喝过农药,死……多可怕啊!”
牛爱香连眼皮子都没抬起:“可怕的是被救回来了,还活着。”
出门寻找逃妻的牛爱国偶遇以前的女同学,她说了很多话,说动了牛爱国的心,改变了这个故事命定而窝囊的结局。
但有一句,我牢牢记住了,“世界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
乍一看很可笑的,赵欣婷吞农药,牛爱香上电视征婚,庞丽娜的欧洲梦,牛爱国为了借刀杀人对赵欣婷编造自己老婆和对方老公的床事,都经不起推敲。
4.
牛爱香曾经和被怀疑出轨的庞丽娜有过对谈,说“看在我们说得着的份上,你给我一句实话,你是不是和蒋九好?”
这两个女人有一种特别的映照关系,一个纺织厂女工,一个做火烧的。说得着,并不是因为她的弟弟她的丈夫。
她们有很多的共同点,无疑在这个小城市,她们是不一样的,漂亮的,心高气傲,一定程度上的有主意。
牛爱香一直在寻找的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说得着的人,而庞丽娜跟蒋九好,真的只是为了生态农庄的松鼠鳜鱼吗?
很多人可能都没太注意,影片最开头的时候,“爱国,以后把丽娜带去兰州”,说这话的,是牛爱香。
对,大城市兰州,也曾经在庞丽娜和牛爱国争吵中出现,作为牛爱国并未践诺的证据。
电影里还有个意象,是欧洲。
庞丽娜的梦想之地,后来在小女儿的梦想里,变成了香港和大轮船。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孔雀》的张静初。
“说得着”的含义,并不仅仅是聊天而已。刘雨霖导演摸到了轮廓,但没有尽述。
我相信不少人,会为牛爱香在婚礼上强忍着眼泪挤出笑容而动容。
5.
这是一部很工整的电影,虽然技巧还比较稚嫩,但是从用镜头和小细节的设计,都可以看得出,这位新导演认真地在拍一部电影。
纺织厂女工庞丽娜头发上的棉花。
牛爱国两次坐在板凳上,和最后小女儿以同样姿势坐在同样位置上的重复。
小女儿百慧把心心念念的小汽车丢进锅里烹煮所流露出的恨意。
牛爱国追踪庞丽娜和别人吃饭的窥视镜头,和面条厂,战友看到爱国出现的镜头,都非常妙。
很多人觉着有股子陈旧味道,恰恰是她还原了过去的一个时代。
在小城镇生活过的人,应该很容易跟其中的场景产生共鸣,火车站的馄饨,纺织厂和面厂的忙碌,擦鞋摊和公园的游船。
但这样一种题材,导演不动声色的处理方式,和有点像电视电影的拍法,注定难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共鸣。
对于那些进影院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很难去理解,这种小城镇里,人被命运和人言可畏推着往前走的悲哀,特别是这种悲哀太平凡又藏得太深,故事又讲得不够跌宕起伏。
6.
看完电影回来,我翻了原著。
猜测更多原小说读者的失意,可能在于精神内核在电影改编过程中的迁移。
书商给这本书写的slogan,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
看过电影的人,一定很奇怪。
明明是家长里短的故事,怎么就变成“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了。
这部拿了茅盾文学奖、号称是刘震云代表作的小说,实际故事更为庞大,人物众多,分为上下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讲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了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养女,为寻找,离开延津的流浪历程;下部讲七十年后,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找一个说得着的人,回到延津的故事。从日常生活中探索中国人的孤独源头。
刘雨霖导演,选择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改编,以牛爱国和老婆的爱恨情仇为主线。
与原书不同,刘震云戏称“一顶绿帽子的史诗”,宣传上也将被出轨的“忍还是不忍”作为重点。
也就是说,从小说到电影,好像从中国人的千年孤独探索变成了一出简单粗暴的家庭伦理剧。
但事实上,我认为虽然刘导电影手法不够老练,没有原书探索之深,但在某种程度上,与原书的精神内核确为一脉相承。
悲哀都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这一点,刘雨霖的电影和刘震云的文本表达并无差异。
电影的墙内墙外,与小说的一走一回,有异曲同工之意。看那海报,墙内生活俨然,女人却奔着墙外一树红杏去。
所有一切,俱是围城。
7.
故事叫《一句顶一万句》,这能顶一万句的话究竟是什么?
刘震云是这么说的,“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如此便知,为何电影内核是“孤独”,而不是表象的“伦理”。
而回溯书所述之“千年孤独”,因何而来,是电影外更大的命题,建议可以把书再翻出来读一读。
题记中已有暗示:“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篇章叫《出延津记》的缘故。
世人皆知,圣经著名故事,《出埃及记》,那人,也叫摩西。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剧情没有把片名传达到位,更像是一部俗套的搞破鞋电视剧,又名《夫妻没话儿》。
比想象得要好,刘震云女儿的处女作用父亲的作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完成的不错。故事平淡了点,俗套了点,不过把小人物底层生活展现了出来。
50/100 前几天刚送走一个在电影院演舞台剧的,这又来一个在电影院演电视剧的。
片子有缺点,但是能沉下心来关注现实生活,值得鼓励。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失语”的境况:面对领导,不敢说;牵扯利益,不能说;与己无关,懒得说。。。渐渐地,变得就算是对另一半,也话不投机半句多了,到了这种程度,毅然离还是凑合过?这是个问题。
马大帅外传之范德彪他憋屈的小舅子
电影频道电影
所有的情绪张力点到为止,情节进展像流水线,死气沉沉,真是可惜了刘震云的好剧本,太电视剧水准了。讲真这剧本还真不如拍成电视剧。也浪费了这些好演员。6.1
刘震云老师21世纪以后应该再没见过苦日子了吧,写九十年代有信服力,一写到当代,光成天出入并不便宜的饭店茶室且从未心疼过饭钱的卖烧饼的中年妇女,和给孩子买一件衣服就花了七百五十块的纺织厂女工这两样,本小城市青年都是生平所未曾见的了
很遗憾,刘震云最大气成熟的小说被拍成这个样子,人物性格残缺,主演演技残缺,配乐残缺,电影感残缺,越发觉得电视剧感对一部电影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好的导演首先要是好的生活家,没有足够的阅历,拍不出成熟宏大的作品。影片诚意十足,绝不是圈钱之作,但诚意能代表一部电影的好坏吗?显然不能。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了一个中年故事。演技、拿捏、分寸都没得挑,但这更多的来自于那些优秀的演员,故事很棒,但这来自于刘震云。作为年轻导演来说,这种镜头的稳定,气息的舒缓,已经很难得。但只是选择这个故事作为自己导演生涯的开场略微有点突兀,这或许是知识分子的情结,也或许掺杂了机巧。
刘震云的编剧水准远逊于小说啊,家长里短配平庸视听就像电视剧。如果所有婚姻的不幸都是“没话说”,哑巴还要不要谈爱了?反复点题倒不如探究没话说的深层原因。男主几度举刀却未见杀与不杀间心理过渡,女儿生病这个危机事件做得生硬和虚弱,反而显得男主像被几句鸡汤点醒。写实主义算股清流吧,鼓励。
已经看不懂豆瓣评分了。这么好的电影却在豆瓣恶评如潮。
刘震云的东西拍的不轻佻就根本没法带出荒诞感,弄的这么压抑跟八点档婆媳剧似的,任人唯亲必然一地鸡毛;中国电影配乐师的平均水平比中国电影导演的平均水平还要更灾难
刘震云最牛逼的小说,这剧本改的就是阿猫阿狗的水准,他家闺女的导演三板斧就是镜头向左移,向右移,向上移,从头到尾这么拍下来,都让人担心导演有没有被自己闷哭,听她采访中那口气,还以为她会是个流水线监工呢,是我太高估了,你说这玩意儿像电视剧,那就是在侮辱电视剧。
好喜欢齐溪的生无可恋脸!
很朴实的一部片子,大量的心理活动靠肢体和眼神来表达出来,比较考验演技。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完整
老套的故事配极其平庸的视听语言,上世纪县城电视剧的风格。比《百鸟朝凤》的叙事方式还旧,问题是还不动人。婚姻的不幸明明有很多种,这里面所有人不幸的根源都归结成“没话说”,对婚姻最美好的想象也是能说很多话。反复点题太刻意。看完更期待《我不是潘金莲》了。
父女齐上阵,小人物底层生活拿捏的很到位,很质朴的片子值得一看
搞半天不扯物质,不扯精神,不扯性,就在那捯饬“没话说”这破事,像极了死要面子的中国人毛病。镜头那个乱摇,配乐乱煽,完全不知道是要悲悯还是打动。更悲剧的是整部电影还停留在熟人社会的绿帽破鞋叫骂,路人一个眼神杀,隔壁老太太一句流言蜚语就能看出欲说当年好困惑。太鬼扯了。
有点对不起她爹这么出色的小说,唉,两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