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字起得有嚼头。谐音的趣味自不必说,关键是耍了个心眼,写了什么,就没有什么。三次别离,都没有一句“再见”。而所谓“在也不见”,其实在了,也见了。初看像是好不容易有了佳句,舍不得增改一字,宁可文不对题。
但其实,正是陈述了电影最直截的背景。二人别后,明知对方尚在,只是长时间未尝相见罢了。
在这基础上,六个字连在一起,心中那种怨就出来了,仿佛赌气似的——你走了,以后大家就迎面不相识了。然而,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就是念,就是想,多少气都好,不见一面就卸不掉。憋着鼓着,仿佛也在拱着所谓的主旨。
口不对心的人,情结越深,表现得越不自在。
陈柏霖化身的三位陈先生,都是这种人,心不在焉,魂不守舍,写满渔翁之意。三次找寻,三次哭泣,有趣的地方都在这题外的纠结徘徊。
电影原本的名字比较简单,就一《距离》。从佛山到南京,从台湾到新加坡,从北京到曼谷,当然是距离。时间之长,人心之远,也都是。甚至那芥蒂咔嚓一声的前后,也邈远出了距离感。而时空的距离所带来的物非人是——人还是老样子,问题却长了枝桠手脚——未必就比物是人非重击的力道要轻。
见与不见,在与不在,再与不再,都可以任穷酸书生强说上一天的愁。只恐连这电影,也未必承载得了。
那既然说起了标题,还是由标题说去。三个段落,都是因由难恕之事得以生分。粗浅地看,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痛,就像是寻常议论文惯有的三条支线,各插一刀,才痛得完整——电影本来就有这个野心,让陈柏霖把所谓人生所能经历的复杂情感轮演一遍。细致地打量标题,第一段是《背影》,朱自清的名篇中也有蹒跚老父,此间却正好颠覆了所有的象征符号以及受用对象。第二段是《湖畔》,很朦胧地表达了两个好哥们儿萌生了友达以上的情愫,湖畔承载了自由与欢乐,必然成为禁地。巧的是,2013年戛纳电影节上有部很耀眼的同志电影,恰好与死亡相关,又恰好叫做《湖畔的陌生人》。第三段《再见》,标题直接挪用了电影名号,本没有解读的必要。只是想到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同样是故人再见,同样是年长女性与年轻男人的爱恋。
被广电洗劫过的大陆荧幕,爆点颇多的婚外恋、同性恋、师生恋、“老”少恋集中在一部电影中去探讨,总觉满手都是大招。何况,《心迷宫》后终于看到忻钰坤出手,而戏骨秦沛与蒋雯丽强势加盟,兼有陈柏霖的颜,着实满心期待了良久。
可惜,这汇集三位导演之力打造的电影就是不到位,还偶有别扭。那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点,困在规矩里演绎得实在稀疏朦胧,加之三方摊薄之后,力度更是坍颓。设置了那么多该随着哭戏而伤感的场景,尚未聚神调息呢,场子就赶到了下一出。
气色都败在那些生疏与短促上。
连我这种喜欢在狭隘的卫道士口里讨几口便宜的食客,也嫌这好肉没炖出靓汤。
但本来围绕同一主题去行文的短片集,能出佳品的就极少。
2006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尚还不错,用18种姿态展示了这座城的动感、温存与美态,看完满心欢愉。“爱情城市”系列随后的《纽约,我爱你》(New York, I Love You)和《里约,我爱你》(Rio, eu te amo),却步入下坡路。不知2017年的系列嫡亲《扬州,我爱你》会怎样,今年年末亮相威尼斯倒有陆川和麦婉欣等导演的《上海,我爱你》。
再往前,2002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和戛纳电影节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大师们各自解读了时间和人情冷暖,颇有高度。不过2007年同样形式却只限制三分钟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精巧之作却屈指可数。
合集本就参差不齐,每部作品当中的单元,更难有齐头的高度。
不过,要寻找与《再见,在也不见》形式相似的,可能得看同是三段式主题电影的《爱神》(Eros),然而即便有王家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三位大师联手探讨爱与性,也没有取得很好效果。或者看死侍男主瑞恩·雷诺兹(Ryan Reynolds)当年的九度空间(The Nines),由同样的演员演出相同或不同的角色——正是近年美剧界很火的诗选形式,比如《美国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等等——形式有趣了,电影口碑也不够好。
而如果筛选只有男主一人贯穿全局的,暂时还找不到敌手,但万一《再见,在也不见》成了开山鼻祖,后人似乎不难超越。
又话说,这电影被方励的一跪挤掉了好些排片量,但是《百鸟朝凤》即便有不足之处隐伏,《再见,在也不见》却大大咧咧地裸露了诸多短处。似乎,不跪也罢。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就是三个无关联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里,陈经理去广西出差,在陌生的城市跟踪从小就没见过了的父亲。
曾经炒掉过几百人的父亲,如今是个有不少白发的瘸子,做最低廉的工作。
而陈经理事业有成,出差在外,有人唯唯诺诺地跟着。
这样的一个冷静克制,风度翩翩(难以接近)的人,跟在落魄的父亲身后,就像在拍纪录片一样记录老人生活的细节——
去找活儿干,找儿子却被冷冰冰地驱赶……
他不但跟踪父亲,也跟踪父亲的另一个儿子,自己没机会拥有的父爱,那个衣着光鲜的高中生都有了,有了,却不珍惜。
终于,他砸碎了“摄像机”,在巷子里把那个男孩狠狠打了一顿(此处演技不佳)。
触动我的是,那个叛逆的男孩一边哭,一边叫的是:有人来管我吗?
一个儿子渴望父亲,却无法亲近。
即使在最接近的时候,父亲却说: 都离开那么久了,回去还有什么意思。
而另一个儿子在父亲身边,却一样觉得自己是“没人管的孩子”。
这个故事里那个负责来接陈经理的男人幸福的家庭与陈经理的生活形成了对比。
缺憾是,从头到尾,能看到不少陈经理依恋,向往父亲的镜头。
但是到了结尾,我都看不到他的心理上很大的变化,我觉得他的态度似乎一直都是:
远远看着父亲,但不愿再去打扰他的生活了。
第二个故事是我在片中最喜欢的一个。
镜头不断在当下和过去之间交织。
从前是一条绿色的野河。
河边有两个躁动的少年,最喜欢的事就是脱光了一头扎进河里去。
说实话,看这一段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些朋友,真想跟她们下一回河。
然而下一个镜头是青灰色的监狱,冰冷的搜身仪器在身体上不停地摩擦。
相比于第一个故事的绝对克制;第二部故事则情感浓烈了很多。
导演把故事设置在了一个极端的状况下:死刑前夕。
陈志明的脑子必须转得很快,在行刑前两天把少年时的好多回忆过一遍。于是观众们对于这两个男孩感情的揣测也在不断改变,每次从过去回来,都多一层新的认识。
第三个故事不大喜欢,太普通了,暂且不说。
说说看完之后的感觉——
孙燕姿的歌响起的时候,突然不觉得这三个故事是断裂的了。
陈柏霖在3个故事里其实都是同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跟多年不见的人,见上一面。
再见,许多时候意味着物是人非。就像陈奕迅的歌里所唱的“想起当时你还未抽烟”,再见的时候,父亲衰老,暗恋的人是个慈祥的妈妈,不再喝酒。而童年朋友死去,再见到的时候已是一具尸体。
再见一面,其实对方已经是个陌生人了。过去激起的水花越大,色彩越灿烂,当下的四目相对就有多恍惚,茫然。
还不如在他们没发现的时刻偷偷打量那一张脸。
我自己曾经梦到过一个很仰慕的朋友,很久没见突然联系上了。
敲开她的门,看见她抱着个孩子走出来,原来像鹿一样的眼睛变得很像一只母羊,非常温顺。
写于毒舌
《再见 在也不见》作为金马奖开幕影片,第一段的导演忻钰坤就是《殡棺》的那个导演,三段故事 三个导演 对这三段我的偶像大奇特老师的总结最为到位:第一段 无法相认的父子 第二段 阴阳两隔的断背 第三段 不置可否的忘年 ,《背影》中的父子戏 秦沛老先生演的真是好 他最近在各个电影中真的是变成了黄金配角,《湖畔》同性戏中 前面铺垫有点多 留给杨佑宁发挥的时间就那么点 感觉仅仅暗示了暧昧这层关系 拍的有点太过于隐晦了 男生同性戏 哪一部在我心中也比不上…断背山or男朋友女朋友了 而且你拍不好 就会被冠上滥用同性题材的帽子 。《再见》作为最后一段是师生忘年恋题材 陈柏霖和蒋雯丽的忘年吻着实惊到我了上次看含有这种题材的是山河故人?董子健和张艾嘉的一吻!人们的关系横向发展有了宽度但是却失去了深度,在一千多个社交网络上所谓的朋友中 真正在乎真正关心的也不过五个人,孙燕姿唱的片尾曲点赞。
三段故事,可以用烂尾表示!第一段拍的中规中矩,第二段不那么沉了,第三段过了。
好文艺的电影名,文艺都有些做作了。
三个导演拍摄的到底还是衔接的不太自然,第一个故事的脉脉温情其实是最喜欢的,温吞的却带着深深的暖意
其实看了一小半就想到伤心事,哭的停不了,只好去西北湖边吹吹风看鸭子
見多少次才會堵止思念 看多少眼就能平息淚田 再用多少年去擺脫從前(孙燕姿)
再见,在,也不见!很吸引人的片名,亲情、友情、爱情三段故事,不同的世界相同的基调,擅长告别的陈柏霖与蒋雯丽秦沛的结合,别有一番韵味
再见,在也不见,是对回不去的执念。第一个故事《背影》太老派,温温吞吞典型文艺闷片。第二个故事《湖畔》就灵多了,双线交叉,肉欲暗涌:裸体摔跤、安检摸全身、赤条下水…杨佑宁“好久不见”。第三个故事《再见》勉强还行,陈柏霖&蒋雯丽的忘年吻惊呆全场。“世界那么大,你真正关心的只有5个人”
无法相认的父子,阴阳两隔的断背,不置可否的忘年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的时候,全场都炸了
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段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地理、心灵和感情距离,再见已是时过境迁。
三个故事,三个导演,三段畸形的感情,故事不咋地,秦沛不错。
一段友情,一段爱情,一段亲情,然而三段故事都没有讲好。
三个故事是在比烂吗
大仁哥的吻戏!!!我要炸!!!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的一刹那给我的震撼不亚于董子健的忘年恋。
文艺≠尿性,不痛不痒的故事串联徒然浪费导演和演员。当我发现陈柏霖和杨祐宁都需要人来演他们年轻时候了,我真是心塞一本...
在影院观赏如此质朴的影像,让我有些平静和舒心。《背影》:缺乏戏剧性张力十足的剧本,忻钰坤导演新作的魅力确实失色不少;《湖畔》:同性涉及太浅,双线交叉叙事,情谊暧昧但不深刻;《再见》:为了让自己横向的社交情谊能有一定深度,我便对社交软件好友数目加以控制!孙燕姿演唱的片尾曲真好听啊!
请别用同性恋在此博眼球!
第一段《背影》,老人蹒跚而行似致敬朱自清;第二段《湖畔》,晦涩悬疑克制隐忍,只是两个孤独少年多年后死别前的重逢;第三段《再见》,情绪刚铺成又戛然而止,突兀地叫人意犹未尽。有女诗人说,我们不善于告别。没想到,我们也不善于重逢。这世间所有的久别重逢,都不如不见与怀念。
亲情友情爱情三段式,三段都是无法相见终又相见的关系。忻钰坤完成的私生子段落仍旧是心迷宫风格和父子情感,泰国导演忘年恋段落是败笔导致全程尴尬全场笑翻,最好的是新加坡导演的友情段落,情感最丰富,包括两个男孩被传同性恋以及父亲死亡的隐情,表达得却很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