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推荐大家去看!不要忘记
真的很感动,以儿童的视角演绎细菌战之下的中国人民。影片中各种唯美画面,反而映射出的是战争的邪恶。每一个孩子都是中国的希望,他们需要长大,也一定会长大。每一个小演员的年纪都很小,但是演绎出了责任感。有人说“一个人要有多坚强,才能泣不出声,笑而淡定”。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有这样的淡定与稳重。我们不该忘记历史,日本人欠中国一个道歉。
童年,对孩子而言,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岁月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或是在父母的陪伴和呵护下,健康茁壮的成长;或是徜徉在放飞自我与无拘无束的海洋之中无法自拔,享受成长的欢愉。而当战争不期而至时,童年也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变得愈发的残酷和不可琢磨,对于《云上日出》的主人公夏家骏来说,更是如此。他的童年就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充斥着孤独、黑暗、无助与困惑,活下来就成了最大的希望。整部影片,并没有着重描述战争的场景,而是巧妙地透过孩子的经历和遭遇来揭露战争的残酷无情,用孩子的视角来讲述在战火和硝烟中艰难求生的故事。
夏家骏本与母亲相依为命,随着战争的到来,母亲在战火中意外去世,为了能够活下去,夏家骏跋山涉水来到教养院。陌生的环境,严厉的老师,全新的同学,令他有些无所适从,一直被孤独、紧张、不安等情绪所困扰,深夜人静时更是难以入睡,摩挲着父亲的口琴,思念着父母的林林总总,直到伙伴慧娟和小豆丁的出现,情况才有所缓和。说起来,九岁的夏家骏还是个孩子,却已经历了人生中的世事无常,而生活也就在这一天天的周而复始中延续着,并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
初来乍到的夏家骏,对教养院一切都充满了抵触,骨子里就不喜欢这里,也不想在这生活,一直盼着父亲能把自己接走,而现实总是残酷的,父亲从未露过面。教养院内的夏家骏,刷牙被人排挤,打饭被人刁难,令他受了不少苦。好不容易熟悉了教养院的生活,也结交了一众伙伴,而飞机的出现却成了一个分水岭,投放的看似普通的布条成为了一场梦魇,令夏家骏和伙伴们的生活急转直下,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生活在教养院中的夏家骏,对未来总是感到迷茫,喜欢用望眼镜的手势观察远方。而导演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巧妙地加入了水中的金鱼,从单独的金鱼到结伴的金鱼,也象征着夏家骏结识了新的伙伴,以及期盼长大、渴望自由的心态。而当夏家骏独自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再度出现望眼镜的手势,但金鱼并没有现身,出现的是真实的世界。这象征着夏家骏已经长大,要独自面对整个世界。
整部影片用朴实的镜头,呈现给观众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每幅画面、每个场景,从色彩的运用到构图的选择,无不透露着“精致”二字。高大雄伟的教堂、波光粼粼的小河、金黄色的麦田、夕阳西下时的美景,以及唯美古朴的许愿灯……每个镜头不单是镜头,还代表着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境,或步履维艰、或亲密无间、或依依不舍。观众可以跟着主人公一起,穿越一幕幕似幻似真的场景,置身于一个远离硝烟的“美丽新世界”。
片中的故事,并没有呆板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采用隐忍克制的表现手法,透过孩子的眼睛来观察和呈现战争的危害,透过孩子的生活来传递出影片真正的内涵,并将主人公在教养院中的生活,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导演熊玮在影片创作的过程中,对情节和内容也进行了有效的取舍,跳过了夏家骏九岁以前的生活,直奔主题。开场就是一片废墟中,夏家骏的母亲奄奄一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引出他来到教养院后的全新生活。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看身处教养院的夏家骏却是个例外,他一度对生活感到迷茫。面对着全新的集体,未知的生活,他的心态也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一开始的默默抗拒到期盼融入时的困难重重,从和好朋友的亲密互动到危机来临时独自一人照顾生病的伙伴,夏家骏也逐渐敞开了心扉,成长的同时也成为了教养院中真正的一员。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宣泄,哭泣也好,悲伤也罢,总是适时地戛然而止,留给观众的是生活中的隐忍和不屈。而越是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越能体会到主人公内心深处所隐含的真正力量。
影片的剧情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据夏家骏老人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湖南,此时,正处于长沙会战的战争岁月。教养院上下倾尽全力,收留并照顾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使他们暂时忘却战争的痛苦和生活的不幸。尽管身处教养院,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食物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吃饭都是定时定量,多要一块豆腐都成了一种奢望,即使生病了,也没有优待,只能啃着土豆充饥。影片里的种种细节,也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影片的结尾,随着一声关门声,夏家骏离开了依依不舍的教养院。伴随着大提琴的响起,夏家骏的身影越走越远,不经意间,夏家骏停下脚步,回看着这个曾带来欢乐的教养院,回顾这段难忘的岁月,随后又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配乐也适时地在人声与乐器中不断转换。伴随着字幕的出现,夏家骏老人出现在大银幕上,身处宽敞的教堂里,白发苍苍的他,用平时的言语,讲述着自己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平凡的声音仿佛充满了无穷的力量,直抵人心的同时又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正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云上日出》作为一部构思巧妙的影片,对于童年的描述,对于战争的描写很是令人称道。影片先后在入围各大电影节:在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上,斩获组委会特别推荐奖;并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口碑,同时入围塔林黑夜国际电影节和澳门国际电影节。影片讲述了一个男孩的孤独童年和一段直抵人心的少年成长史,那种迷茫的心绪,那段逝去的旧时光,总有能触动你的神奇魅力。
“冤魂不见今时月,今月何时照冤魂。”
这是电影《云上日出》片尾,一位常德细菌战幸存者的留言,被细心地翻译成英文,静静地在黑色的幕布中,停了5秒。
孩子眼里的战争,委屈又美好。
委屈,从前平静幸福的生活,怎么就突然终止了。
委屈,妈妈爸爸,怎么就不见了,不管我了。
委屈,饭,怎么就不够吃了,豆腐都不能多一块了。
委屈,医生,怎么就不管用了,伙伴们一个一个地咳嗽、发烧、隔离、逝去。
委屈,说好的友谊地久天长,怎么就,只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了。
美好,当我从饥寒中醒来,睁眼看到的是,干净的医生,吃到饱的是,雪白的米饭。
美好,慧娟姐姐,对我真好,她有长长的辫子,她有大大的力气,她从水里救过我的命,还从水底帮我找回了口琴,那是爸爸送给妈妈的口琴。
美好,豆丁弟弟,对我真好,他是全教养院跟我最好的男孩,我们俩一起抓过一只萤火虫,还一起在烛光照影下,看自己的影子变大,变大。
美好,豆丁弟弟、慧娟姐姐、我,一起看过日出,用荷叶遮过雨,闻过稻花的香。
美好,胡万宗教官、尹兰医生一直都没有放弃我们,他们把自己的灵魂都分成了好多份,每一份伴着一位逝去的孩子。
画面拍的慢、美、静、洁。
如果你不想起历史和战争,那就是田园。
如果你听见了背景中的炮声,这就是煎熬。
春,25分钟;家骏不肯穿教养院的院服,穿着旧衣服,等着父亲来接他。
夏,5分钟;唯一跟父母有联系的口琴,丢了。
秋,15分钟;口琴第一次响起,庆祝失而复得,感谢,友谊地久天长。
冬,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演职员字幕滚动,垂垂老矣的家骏坐在电影拍摄现场,回忆当年,有日出,有荷花,有伙伴。
你若百度,
《云上日出》是中宣部支持、国家电影局影视精品扶持项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全国政协原常委、法学家夏家骏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湖南常德细菌战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故事。
2018年11月4日,是,常德细菌战77周年纪念日,
【花絮】
《云上日出》是一部没有日本兵出现、没有国民党标志、没有共产党参与、没有出现十字架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
【备注】
龙标:2018年171号
电影中的口琴,是,国光。
要说这部影片好或坏,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的许多独特之处是赞扬者眼中的绝笔却也是批评者眼中的污点。 影片的画面拍摄得极其富有美感,每一帧都是一幅唯美的画卷,无论是从色彩上、光线上还是构图上几乎都无可挑剔。 有人爱它空灵唯美,有人恨它虚幻飘渺。 故事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常常能在一个沉默的画面中停留良久,将一个个细节表现得极为详细生动。长时间的沉默,也给人以时间思考回味那些隐藏在不言中的细节和情绪。 有人喜它细水流长,有人憎它缓慢乏味。 同样是战争题材,但它不同于以往大多数同类影片用血腥残酷的画面一遍遍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与神经,或是塑造一个个慷慨悲壮的英雄来激励人心。而是用温情与悲凉共存的画面,娓娓道来一个男孩的童年、几个孩童的友谊与一群人的坚守,哀而不伤。除了电影的开头用母子被压倒的画面直接揭露战争带来的毁灭外,其他的都是从侧面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 有人赏它别出心裁,有人恶它管中窥豹。 不管怎样,我认为孩子们的演技是值得赞扬的,低首敛眉间满是隐忍与克制,抬头凝眸里满是温暖与真诚。 回到影片内容与其背后的故事。故事,亦是事故,发生在1941年的常德,关于细菌战中的一小部分受害者。一部影片里总会有那么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夏家骏离开母亲时一步三回头的泪水与痛苦,孩子们站成一排深夜里放出灯火,萤火虫飞上手心的温暖,教官拼死守护的疫苗和医生将其留给孩子的牺牲,烛光下渐渐长大的豆丁,家骏最后离开的背影,云上灿烂的日出…… “谨以此片献给战争中苦难的儿童” 让我想起《我还是想你,妈妈》中一位童年遭受战争的幸存者长大后这样写到: “一年一年过去了……我读了那么多的书。对于战争的了解,却并不比当时多。当时我还是个孩子。” 当时我还是个孩子…… 我不愿再回想起81年前的南京与中国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与折磨。可是,不思量,自难忘。八十多年了,我们仍未等到一份道歉。但我相信,云天之上,终将日出。
如果有人还记得,那历史就不会被忘记。云上日出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警醒。我们反反复复一直强调战争问题,是为了挑起战争吗?不,不是。我们铭记历史只是为了不忘国耻。总之,片子很好,拍的很干净,以孩子视角拍摄也很新奇。我的评价代表不了什么,只是个人想法。战争永远是个沉重的话题。多少人想提起却又不知该如何提起。明天电影就要上映了,希望大家去看看,希望这类电影能多一点。
他们在等待道歉,日本政府在等他们死去!
2018年,距离侵华日军发动常德细菌战已经过去了77年,而细菌战受害幸存者仅余下18位。
当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是否会抚平伤口?当伤痛渐渐被遗忘,那么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悲喜忧乐?
有些事情如果现在不提,恐怕就再没有机会提及了!在《云上日出》即将上映之际,【话娱】与导演熊玮一起聊了聊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和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影响了中华文明2000多年的古文,也是熊玮的人生信条,并真正为此付诸行动。
电影《云上日出》讲述的是细菌战背景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一段金色时光,主人公原型为细菌战的幸存者夏家骏老人。
一位吃百家饭长大的战争遗孤,从湖南偏僻山沟外出求学,一步步奋斗,为国为民,终成大家,一生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夏老的故事和精神让熊玮有了表达和倾诉的欲望。
“夏老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体弱多病在他年纪很小时就去世了。其实他很小很小就感受到了世间的冷暖,人生应该阅历的,不应该阅历的事情,他全部都经历了。”
我们的童年不应该在“玩弹珠、捉螃蟹、摸田螺、吃南瓜饼”这些欢愉的时光中度过吗?
“可是夏老没有”,熊玮轻声叹道:“我想帮他圆一个梦,他以前跟我讲过,他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可能只有一些片刻记忆,但我帮他补上了这些记忆碎片。”
熊玮形容与夏家骏的忘年之交像是一杯水,可以清淡,也可以沸腾。当水沸腾起来,那些被尘封的往事似乎也找到了兴奋点,立刻在杯子里舞动起来,上翻下滚 ,上窜下跳。
“老爷子80多岁了,他还想着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多做点事情。那我们不应该为那么经历困难的老人有所行动吗?我将来能量大了,我还会为更多的老人做更多的事情。”
熊玮向【话娱】说到,除了还原夏老一个金色童年,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表达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对先烈们的缅怀。
“仅以此片献给战争中苦难的孩子”,这是电影《云上日出》的主题。谁是苦难中的孩子?或许你们听说过一位叫蔡桃儿的女孩,她的梦里有鸟儿轻盈翻飞,但她来不及长大成人,注定做不了妻子和母亲。
死于细菌战那年,这位常德女孩还不到十二岁。
“现在老人不就是过去的小孩吗?他们在苦难中幸存下来了,如今仅剩下10来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个群体?我觉得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采访当晚,熊玮提及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还能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
熊玮告诉记者,他以前拍摄过一部叫《请别将我遗忘》的纪录片,记录的是熊玮父亲那一代人的群体。“我父亲是一位参加过越战的老兵,当年他们为国家战功立业,牺牲了很多的青春,甚至牺牺牲了很多生命。他们曾经很苦难,他们即将离开。《云上日出》《请别将我遗忘》都是我送给老人们的礼物。”
在了解到《云上日出》的题材和背景时,或许很多人会充满不安和恐惧,害怕看到战争中孩子们的伤口被无情揭开,害怕看到被鼠疫感染惨死后的痛苦表情,害怕看到那些被活生生钉进了棺木的小身躯。
然而,当真正面对《云上日出》时你会发现,电影中并没有脏乱,没有大场面,甚至没有出现过一个日本兵,只是描绘了一个属于孩子们的“桃花源”。
熊玮告诉【话娱】,之所以不愿意用浓烈、惨烈的手法描述战争,主要还是从当下青少年或者孩子的立场去思考。
“影片第一受众很有可能就是孩子,倘若把特别惨烈的特别灰暗的画面传递出去,会不会对他们产生恐惧感。”
在他看来,对细菌战危害过于直白的手法可能会给受众留下阴影,反而与记住历史的初衷背道而驰。“这是我对战争的一种思考,我希望这些孩子看了以后,不要受到太多的影响,又能够去接受、了解那段历史。”
毫不追求感官上的视觉刺激,却温暖而有力量,这是我们能在《云上日出》中感受到的情绪。
不过从某种程度而言,或许有些观众会认为“缺少一些戏剧冲突”。熊玮对此并不认同:“我为孩子们营造的地方可能叫做乌托邦、诺亚方舟,或者桃花源,在这样一个如同世外桃源的世界中,他们凭什么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且不说正义是非,但他们使用的是无差别的生化武器,我就问施暴的人,你没有孩子吗?”
说到这里,这位湖南汉子的情绪显得有点激愤,仿佛那些没有墓碑的、连长大的权利都没有的孩子们都浮现在他眼前。“难道一定要打打杀杀才叫戏剧吗?难道平静就没有张力吗?或许我理解的不对,但是我把它表达出来了。”
其实在【话娱】看来,有时候那些充满美好和希望的画面,更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反差。当看到孩子们在河边吹口琴,一起做南瓜饼,拥抱美好的秋收,却明知等待着他们是一个噩梦般的结局,心就不由疼得抽搐起来。
影片中让【话娱】最有感触的画面是,当家骏来至病床前来跟豆丁告别,弱小生病的豆丁问家骏:我是不是不能长大了?眼泪立马就掉了下来。多么简单的一个愿望,可是战争不会让他长大。
很喜欢几位小朋友的表演,特别是饰演少年家骏的荣梓杉。那场告别戏是一个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从刚开始的难掩悲伤到最后决定陪伴时的释然微笑,少年家骏多样的情绪转换,一气呵成,催人泪下。
“他的表演我觉得成人演员都很少做到,因为那是一种很天然的表达。我当时觉得,那孩子就是家骏。”
熊玮表示,这不是一部讲述苦难和贩卖眼泪的电影,但那场告别戏让在场80%的人都哭了。“我们摄影师是个大粗汉子,也是一位父亲,当场他就控制不住了,就在那哭。我就问你怎么了,他说你不也哭了吗。”
熊玮告诉【话娱】,当初选定演员时荣梓杉正在横店拍戏,因为看过他出演的《山河故人》感觉不错,于是从南京一路驱车到横店,当面谈了几次就敲定下来了。“他很认真,很有灵性,他觉得夏老是榜样的力量,觉得人生里面不可或缺得有这些东西在。后来我想了一下,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其他的,也许就是因为影片内容的表达是正能量的。”
采访中熊玮多次提到自己作为传媒人、作为电影导演的责任。“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尽到了我的极致,我不会有太多的遗憾。现在很苦难,说不定哪一天通过我的努力,乌云散去就见到日出。也许将来影响的人不一定很多,但是能影响一个那也不错,能影响十个,就算赚了,能影响一千个,可能就达到我的期望了。”
从走访细菌战受害者,到辗转各地取景,再到布景还原气氛、演员集中培训围读剧本……这段旅程中熊玮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得到了很多支持和认可。
“有些人说我不要工资,我们一起来完成,也有很多人说你没资金了说一声就可以,还有人说我没有钱,但是有能力,我愿意陪你一块往下走。”
对于熊玮来说,《云上日出》让他“欠了很多人情”,如果影片能够让观众了解历史、为他们带去战胜困难的力量,那这人情便算是“还上了”。如果这部电影还不够,那就通过未来一部一部的影片来还。
从湖南益阳老家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读书后,熊玮就开始拍摄影片,2014年,导演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14“向上·向善”电影大赛中,以《我的成人礼》从2000多部作品中摘得最佳影片、最佳摄影和最佳导演等大奖。
说起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耀,这位80后导演也变得欢欣起来,他指着身上的休闲装笑道:“当年我还上了《新闻联播》呢,好像当时就是穿的这身衣服。我很喜欢‘向上·向善’这四个字,然后很大胆向团中央提出申请,没想到就真的授权给我了。”
谈及公司取名“向上·向善”的含义,熊玮进一步解释道:“向上是一种力量,让你更多的去关怀、去表达、去传递能量。上善若水,水可以润物细无声,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
“我希望我这辈子都在为这四个字而努力和坚守”,熊玮表示:“未来我想打造更多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熊玮向【话娱】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在全国十三个省都有真实历史事件、真实人物改编电影的布局。此外,一部讲述灾难的电影、一部讲述东汉时期士兵坚守的电影已在筹备当中。
“目前公司关注的有各种现实主义题材,有工业化的大制作电影,也有关注小人物生活状态的电影,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真实。因为真实的东西最容易让人感动,或许让你触动,让你治愈,让你对生活有了勇气,重新找回梦想。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传递给这个社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熊玮自己可能不知道,说这句话时,已经让坐在他对面的【话娱】记者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已久,即将爆发的力量。
荣梓彬演技太成熟了,一种从头到尾的克制是全片最大的亮点。但是电影问题太多了,好几场矛盾爆发得莫名其妙,配乐太满,慢镜头太多,节奏也太慢。个人觉得不如拍成口述历史的纪录片。
有几个细节比较跳戏,同样,有的细节值得推敲~有几个画面拍的很美,但是感觉片子本身背不起这个主题。
导演似乎不懂得舍弃,长镜头极多不知是否因为设备有限。荣梓杉好会哭,真是给新手导演做嫁衣惹。
电影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动容
对这部影片的爱,就像影片本身,看似平淡,但就撼人内心~
导演太过依赖于演员表演,特别是不断给荣梓杉的长时间特写,即使他可塑性非常强,在这个年龄其实经不太住镜头的如此注视像夏家骏本人说的,那是他最美好的记忆,滴水的荷叶,金黄的麦田,回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工师,所以我们接受违反常理的大面积柔光和温柔的河畔剪影,接受近乎纯净的服化道和包裹在真空里的孩童视角,到头来,一切不过幻梦一场。片名云上日出,英文译作Dawning,像是A Silver Lining,是希望吧
说起常德,很多朋友可能想到桃花源,酱板鸭,刘聋子...却很少有人知道,77年前,这座位于湖南北部的城市曾遭遇惨无人道的细菌战。7643名百姓无辜丧生,数万同胞染病,冰冷数字背后是“路上寻尸骨,湖中哭亲人”般触目惊心。如今,细菌战受害幸存者仅剩18位老人,却依然没有等来一句道歉,而日本政府只是在等待他们死去。我们可以不为仇恨,但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在儿童商店买东西送了票,带孩子去看的。影片刚开头时作为一名母亲,看到生死诀别的场景有很打动泪点的地方。后来看完电影孩子也问了我很多问题,过去没想过给孩子讲这么沉重的历史。孩子后来说“希望全世界都不要有战争”。作为家长,我觉得这个影片的教育立意是很有用的。
被以另类视角描述战争的题材吸引到一家荒无人烟的电影院来看这部电影。导演想要以小见大以儿童教养院的纯洁侧面讲述战争的残酷的意图是好的,但是故事实在太过薄弱撑不起如此厚重的历史背景,太多不必要的漫长镜头语言以致很多用来丰富故事的时间资源都被浪费在了看上去很美的镜头和配乐上
质感不错,别的不行。小演员从这部片到隐秘的角落,突飞猛进。
导演的水平驾驭不了这么沉痛的历史。就拍拍风景、拍拍花鸟就好了。(小杉同学加油鸭,未来可期)
看起来有一种卡尔维诺式轻逸实验味道,舒缓的节奏把握、干净的画面处理、日常细节的刻画描摹让人思及战争苦痛才倍感悲切。我感觉这片子蛮精彩的处理就在于找到一种超越沉重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
荣梓杉也太帅了吧演技太好了 但是剧情太空洞了 很多地方也太不真实
第一眼,朝阳哥哥,是你吗? ps:湖南常德,那是我大学舍友的故乡,她妈妈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宿舍寄一只酱板鸭!
刻意要拍成小清新,但这段历史能清新吗?所以无剧情且节奏拖沓。即使“绑架”上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也不值得浪费时间看
剧情冗长拖沓,虽然是不同角度的战争片,但是没把重点表现出来。在秋千上拿荷叶挡雨的片段太可爱了。最打动我的反而是电影结束后夏家骏老人的自述,活在战争年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熊导不愧是拍纪录片出身的,画面超级美。整部片子就是好好的娓娓道来了那个年代的一个故事,隐忍的、厚重的,为我们呈现了那个年代。
小演员的表现不错,但我对荣梓杉已经“审美疲劳”了,总是那张苦大仇深的脸。未来总有希望,可真相到来之时,道歉却迟迟未到。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是故事讲得不太好,矛盾爆发、情节过度好多地方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一头雾水的结果就是一直出戏,只能说浪费了一个好故事
镜头真的长,主角们都还可以。剧本故事的不足被表演稀释了些,群众演员生硬念台词,音乐也填的满满当当没有给群众太多表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