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导演的代表作,以第三人称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中国30年代林家铺子林老板在官僚的欺压,被客人的逼迫讨债,倾尽所有也走投无路,最终带着女儿逃走的故事。
影片在氛围营造、剪辑摄影技巧、情节安排十分突出。
当林老板性格发生转变之时,大雪纷飞,寒冷的环境无疑是雪上加霜,渲染出当时凄凉萧瑟的氛围,表现了林家铺子的凄苦,暗示了林老板性格的转变。
在技巧上,有几处十分值得注意。一,当林老板撕毁和上海客人的合同时,镜头拉远,林老板的面部神情在画面中从清晰趋向模糊,暗示林老板逐渐浑浊的内心。二,当上海客人在店内等候时,影片并没有做许多的镜头切换,而是以长镜头体现时间的缓缓流动,以此营造出等待的“漫长”,以此体现客人的焦急。三,结尾处底层民众暴乱的那场戏,影片做了大量的镜头切换和机位变化,以混乱快速的画面突出场面的混乱和人们的慌乱。
影片在情节安排上十分优秀。林老板在一开始只收到几位客人的催债,他仍然保持着帮助他人的善良品质。当他面对官僚的欺压、竞争对手的诽谤时,他感到招架不住,因此开始被迫地不顾穷人安危收取借款,但是当他面对寡妇时,还是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当他被捕之后,他走投无路,最终只好违背与寡妇的诺言,私自逃离。这一情节塑造出了从善良到堕落的林老板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实可信。
但是影片采取第三人称讲故事的形式破坏了影片的沉浸感,使得观众仿佛在凝视着影片中的人,有一种俯视之感,个人不太喜欢。
林老板小老板的形象真的塑造的太成功了,他向下是压迫者,向上又是被压迫的一方。林老板自己走在路上的镜头构图,导演的场面调度都能看出来导演是花费了心思的,影片的节奏也十分紧凑。比起《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期影戏的影子已经几乎没有了,但是演员在表演上有些地方还是有些浮于表面了。感觉那个时候的旗袍真的好好看啊,还有长长弯弯的柳叶眉,真的太有韵味了。
这是很老很老的一部电影,偶尔在电影频道看的。看了这个电影,觉得它如果翻拍的话,绝对没有这么真实的感觉了。里面的老物件(墙上的年画,柜台上的铁脸盆,一米多点宽的木头床……)只有小时候才有,现在都绝迹了。然后觉得吧,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都好假。贫下中农都穿着崭新崭新的衣服,地里爬泥里滚的打仗军人腿上是洁白无瑕的绑带,偶尔有几件破衣服,那造假的痕迹也太明显了。相比于那个兵荒马乱,弹尽粮绝的年代,现在的人太富裕,连剧组都没有旧衣服了。
物件虽老,但是故事并不老。虽然林老板是迫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才一步一步走向绝路,虽然他很可怜,但是更可怜的是那些底层的人民。那个抱着小豆子的寡妇,那个家里有两个小孩老婆子躺在床上以泪洗面的小铺主,那个孤苦无依赚点手工的老婆婆……这些人更可怜。而林家铺子的员工们还喝得起酒,吃得起饭菜和肉。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大不了卷铺盖逃走。林老板欠了这么多底层人民的成本钱,让多少家庭破产?弱肉强食,在哪个年代都这样。上层建筑的坍塌,得牵连多少底层基础?我对林家铺子没多少好感,倒是最后民众的奔溃绝望让人甚是心疼,那寡妇钱没了,孩子也没了,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
其实这个算不上影评,就是本人啰嗦了点。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了电影,因为是明天上课要用的所以有点像应付。可是这样的电影绝对不同意我的应付,整部电影的基调都是灰色的,没有一丁点兴奋或者欢乐的东西,即使有也是伴随着不同人的忧伤。
这是一个时代的忧伤。这个时代是层层压迫,除了内忧还有外患。明显的社会阶级分层,压迫纷至沓来,即使像林老板这样也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抗日情绪浓厚,于是抵制日货成为民众的呼声。正因为这种抵制,才让以余会长出面的局长或者乡长一级有了压迫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可以说你是在卖日货是不爱国,交钱之后就变成国货可以照常买卖。货品没变,商店没变,只要上面满意了,黑的也变成白的。
这是一代人的忧伤。母亲是这整部电影里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开始她表现得就像是传统的中国女人,诺诺弱弱没有声音只会求神拜佛。第一次主义到她是局长看中了阿秀,父亲回来同他商量。而母亲的态度决绝而坚定,坚决不同意,因为那是自己的女儿,那是唯一的女儿、这动人的母爱在于,女儿是珍贵的,是干净的,如果母亲这一代是已经毁掉的一代,那么女儿就必须是充满希望的,否则母亲要怎么活下去。这种意义上来说,女儿是母亲的信仰。第二次,是母亲在最后拿出一笔钱,并且决定父亲和女儿先走,自己和徒弟留下。做这样的决定是预见了自己不会有好下场,是把所有生活的希望给了父亲和女儿,给了年轻人。而最后她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我想她内心是满足的。
可是影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的虚弱和外面失散的母子的对比,同样是离别,后者的离别甚至间接是她造成的,如果没有逃走就没有后来的失散。那么是否她更可恨呢?可是这样看下来对母亲或者对林加要如何恨得起来呢?
很多次,我自己都觉得妥协吧。一次是局长看上秀秀,余会长希望父亲考虑一下,因为即使不答应他们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在那个年关,父亲被四处逼债无力尝还,没有货源,日本人轰炸的时候。我甚至真的想过把秀秀嫁过去吧,这样有个靠山有钱可以还债。可是母亲的态度那样坚定,让我开始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接着父亲被抓,我想也许秀秀可以去救父亲,可是即使局长也在这时候使不上力气。绝望或者是无可奈何,要怎么办呢?父亲不止一次地在电影里诉说,要怎么办呢?我也一次次问自己,我不知道。所以我觉得忧伤。
即使看见父亲靠在乌篷船上,飘在湖面,我内心的忧伤也没有减少。他们就这样走了,留下了一群人更加忧伤和困苦;未来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回过神来,手机闹钟提醒要睡觉了,明天一天的课,还有很多阅读没有做完,突然暗自庆幸我没有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在一个人不能为人的时代。
《神女》《大路》《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我突然觉得这些老电影的魅力在于,他们在淡淡地诉说着刻骨铭心的忧伤,可是越是云淡风轻的表达,越是让你感受到那种强大的力量。忧伤,无奈,某种程度上的感同身受。
乱世的熟人社会:1.无市场;2.断供;3.年关催贷;4官家、商会的保护费;5.抛库存变现,补流动资金缺口;6.民贷恐慌,挤兑。总结:选易变现的投资,及时清贷,持币过年
当年的文化部副部长写给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这不才是《我和我的家乡》?笔力太深,把层层盘剥写得清清楚楚,最紧要的是把视点放在了中间层,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的苦衷,更看到其吃软怕硬的一面,每个人都在乱世中求生存,若你身在这套系统中,满心也只有无奈和无力。几番衬托下,更显出结尾的恐怖,豺狼虎豹都撕下脸皮来,上演起“吃人”的一幕。现在看不到谁继承这套中近景的文人电影语法,更少见这种力度的社会表达。并不仅仅在悲惨中回旋,这点便压过《祝福》一头了。
【资料馆4K修复】看完后浑身冰凉。导映时介绍是如何如何的中国式诗意电影,怎么可能,分明是巨大超级的讽刺现实主义力作!看似是用略带同情的笔触描绘林家百货铺的惨境,实则无一正面形象,全员恶人,绵里藏针的叙事巅峰。想想那些疫情期间哭穷喊赔的饭馆老板,想想那些卷款跑路的美容店、健身房、培训班,想想P2P理财、OFO单车,谁值得同情?!
众生相;弱肉强食;战争历史背景导致的生活苦难。多亏了矛盾的原著和夏衍的编剧功底,让整部电影的文学底蕴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再加上演员们传神但不绝佳的演绎,道具等各种生活小细节的精心设计,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历史生活感十足;摹写现实主义场景,表达现实主义情绪;……现在这样的电影作品少了。
国难当头日货八折,挥泪甩卖亏本走人
我个人始终认为,茅盾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仅有二,一是茅盾文学奖,作为最高政府奖,在其早期推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二是《林家铺子》,除此之外,其余的作品均经受不住时间之考验。而对于电影,不得不说,夏衍的改编很成功啊。
这样的故事永远演绎不完,相煎何急。
看过《林家铺子》,大家就明白为何今天沈阳的商铺会集体关门歇业了。影片开头,一艘小船行驶在江南小镇,忽然从一侧的窗户里倒出一盆污水……我很好奇,那个倒污水的人究竟是谁?
这样的故事真是高明,把林老板的处境刻画得如此悲惨无助,最后再说,更悲伤的是那些更底层的人。一场更深重的悲剧立马在脑海中立体起来。何尝不是呢?那个时代的那个社会,唯有死亡是解脱。唯有自私是良药。唯有把良心摘了才能够存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影史十五佳NO.08
惊艳了,前现代的后现代杰作。新影旁4K修复版。
张亮。上甘岭的杨德才,喜盈门的仁文,林家铺子的寿生。共同特点:以配角甚至不算第一配角身份入影却主宰了通片戏剧冲突的最高潮。杨德才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如此高光以至总让人以为演得就是黄继光,但据考证角色原型似乎来自十九岁苗族战士龙世昌;一向寡言惧内的仁文被爷爷训斥不如五岁孩子(于绍康演得真好)之后终于忍无可忍雨夜出手为他自己也替所有观众扇了强英一个大耳光!来到本片,破财免灾救出了林老板,担惊受怕的一家人关起门来想出路,寿生默不作声只用指尖沾水桌面上写了个“走”,恍然间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没有外人在场因何不愿当面直说?恐怕还是心知这个节骨眼上撂挑子走人纵有千般借口也犯了生意人的大忌——失信!但凡还有一线希望,也绝不要出此自决本门的下下之策。寿生自然难以启齿只能用写。
1949-1979期间罕见的一部正面塑造资产阶级形象的中国电影。影像叙事太流畅。
去过乌镇再看这片儿感觉不错(乌镇有茅盾故居和林家铺子,拍摄地在乌镇30公里的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水华大师的活儿真细,尤其美术。表演甚赞。剧作则是矛盾迅速升级的苦情戏。至于所谓中国电影美学,确实不算明显。这片儿写的事儿,搁到现如今,也差得不多啊,这就是名作的超越时间吧。
小小的林家铺子道尽了世态炎凉,当观众把无限同情放在走投无路的林老板身上时,却发现还有更多苦难的百姓遭了秧,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放在今时今日依旧如此。
别具风味的献礼片;没想到杭州居然是4K修复首映 听工程师介绍放映前一天都还在测试微调 最终拷贝由孙馆长随身带来 在本地领教帝都级别的映前导览真的赚了;遗憾修复的槽点还是不少 似乎粗暴的DNR和AI辅助外加重混立体声已经成为常态和潮流 “磨皮”修复对该有的原生噪点颗粒伤害极大 放映拷贝不知是不是太过赶工的缘故 些许镜头的背景都出现果冻状画面了 片头片尾的镜头中部甚至能明显感觉到彩色光斑乱入 匪夷所思....自主修复之路任重道远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乱世求生存,借过借过。
在“十七年”时期的名著改编热潮中,《林家铺子》比《祝福》更具代表性,“独领风骚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在十七部为国庆十年献礼的影片中,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影片在工农兵英雄形象林立的情况下,将视角对准了以林老板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以独特的题材与写意的风情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悲惨现状,“林老板”这个复杂多面的角色也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一方面他在压迫者与剥削者面前无力反抗、怯懦无能,一方面又将压迫与剥削施加于更弱小的群众。这个角色固然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势力狡猾的人——他是迫于生计才展现出了另一面,而非本性。事实上,影片也没有批判他的行为,而是着力于刻画乱时代下“小鱼”和“虾米”。一些评论将他归为“会被同情的反派角色”,我觉得只是为了修正这部电影模糊的思想倾向。
不可不看的中国老电影。
确实经典,拿到当下来看,某些商业黑幕依旧存在。
林老板从后门上船走的那一幕。前几年周庄还有一个同名小布店,“睹物思古”,不由自主进去买了两块蓝印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