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青春片就等于“早恋”。
堕胎、劈腿、自杀三连击,打造出了一批谁也没经历过的狗血“伪青春”。
那时看青春片,满眼春花灿烂恋爱脑,致残。
而如今,《狗十三》《少年的你》等青春片,却纷纷将眼光落在了艳阳下的阴影中。
一个,聚焦父权阴影,一个,揭露校园暴力。
可怕、沉重,更致郁的是——你无法像对《匆匆那年》一样,痛斥这种事情太狗血,拒绝相信。
因为我们知道,除却了那些必要的戏剧性夸张,这些问题是的的确确真实存在的。
想视而不见?可以。
告诉自己“校园暴力不是人人都会经历”“我家孩子没有继母”,就能把恐慌推到你的生活之外。
那么,我推荐你看《鲸落》这部电影,你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根本无法逃离——
听名字好像是一部文艺奇幻电影,但是“鲸落”两个字,讲究着呢。
何为“鲸落”?鲸鱼在死后,因为尸体太过巨大,无法第一时间被分解,于是沉入海底,为无数生灵带来养分,成为了小型生态圈。
因此鲸落,既是生命的起源,也是自由的界线。
正如本片所触及的,是几代人的核心矛盾——
期待,与自由。
主角齐落是个梦想成为芭蕾舞演员的少女,她天生一副高挑身材,扎实的基本功让老师也赞叹不已。
但是横亘在齐落面前的,是一座名为“高考”的大山。
齐落的父亲长期在外,齐落的奶奶作为特级教师,带过两千多个学生,儿子更是万里挑一的学霸,是奶奶“一辈子最优秀的作品”。
如今儿子不在家,奶奶就将毕生的荣光都着落在了这个孙女身上。
母亲软弱无助,父亲长期缺席,整个家的主人俨然就是齐落的奶奶,可谓大权在握,说一不二,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简单一开篇,人物矛盾就出来了,简而言之就是:
孙女想搞芭蕾。
奶奶希望孙女考上顶级学府,找到传统意义上的“正经工作”。
听谁的?
道理上是听齐落自己的,自己的路自己选,自己的梦想要努力去圆。
可是请各位回想一下自己的高中岁月,再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相信大部分家庭的真实情况,还是得听长辈的。
于是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式就出现了。
“你考上好大学,想怎么发展爱好都可以,现在你的本分就是学习。”
“我付出了......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吗?”
“你怎么就不听话?”......
这部电影为什么让人避无可避,就是因为它所反映的问题,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会存在。
听话、懂事、乖巧、成绩好、重点大学、正经稳定的工作......
这就是上一代人,赋予下一代人最殷切的期盼。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真的存在一个“人生模板”,只要套用便可以高枕无忧呢?显然不是的。
《鲸落》从一个人物的状态,展现出了“模板”的失灵。
齐落的父亲,百分百根据长辈的模板长大,学习好,孝顺懂事,乖巧聪明,重点大学,体面工作,唯一的不妥只是找了个母亲不喜欢的媳妇。
按理说,他还是会听母亲的吧?
可是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出国;第二件,在发生暴力冲突时,歇斯底里后失控伤/杀人。
这两件事很值得推敲,因为在“出国”的背后,是逃得越远越好;在伤人的背后,是极度压抑后的发泄。
压抑哪里来?他要逃离什么?
他的家。 在《鲸落》中,齐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
无论是校园、江边、小路、抑或是花店,电影都在有意无意地营造一种喧闹和舒适,阳光的铺洒、路灯的照耀让这些场景变得很亮。
江边风吹起发丝,花店鲜花争艳,配合惬意的背景音乐,更是让人无限憧憬。
而一旦进了齐家,明度立刻变暗,即使打开所有的灯,阴影也无处不在,沉默、冲突、压抑,让整个空间仿佛阴暗的牢笼,罩在齐落母女身上。
齐家之内,无言与泪水、控制与爆发。
齐家之外,江边的少年骑着骑行车微笑,喜欢养花的单身男老师向自己投来脉脉含情的目光。逃离哪里,奔向哪里,一目了然。
可《鲸落》并没有将全片变成“痛斥祖母专权”的发泄场,相反,与其说她是“加害者”,倒不如说她是个“守护者”。
她对齐落的爱是真实存在的,不比任何人差。她所坚守的也不过是“守住齐家”,而非“毁灭全家”。
问题在于,她的想法已经不合适了,可是她却仍然坚信。
芭蕾舞没前途,体制内才是王道。
考上好大学就是人生巅峰,以后自然能够找到好工作。
只要孩子听话,就能出人头地。
但是只有身处当今时代的人才会明白,艺术的就业前景未必比“码农”差;
体制内的升迁制度缓慢无比,不出三年就会被“同龄人”反超;
而大学毕业到就业,更是一道“鬼门关”,查查对应届毕业生的吐槽就知道了,很多“学霸”在职场里混得并不好。
奶奶苦苦攥住的那些理念,早已过时了,当她因为体罚学生被投诉,失去辅导班工作的时候,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无力感,也格外令人心碎。
可是她又能怎么办呢?新的理念是学不会了,让她无所作为,又绝对不可以。
宁愿做错了,也好过什么都不做。
这句话,在前段时间“封针疗法”的患儿家属采访中,提及的频率很高。孩子还小,疑似脑瘫,难以医治,所以家长们宁可看着孩子百针加身,也好过“什么都不做”。
很多人一直说自由,说梦想,说老一辈和原生家庭圈住了我们的人生。
正如《鲸落》大部分时刻所展现的抵抗,用互相伤害的方法,争抢话语权和自主权利。
年轻人们将长辈当成强者,不断地重申自己的权利。
可是长辈之所以歇斯底里地试图控制下一代,核心原因并不是天生霸道,而是“无力”和“不知所措”。
他不知道你适合什么,也不信任你对人生负责的能力,于是既然大家都不靠谱,不如听我的,总比我什么都不做要强。
久而久之,老一辈做了这么多,如果换来的只是反抗,沉没成本回不来,自然会觉得下一代寡恩少义。
无力和缺乏信任,也许这才是隔代矛盾的终极分歧。
所以回到开篇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青春片越来越致郁了?
因为话语权逐渐从老一辈手中,转移到了新生代这里,曾经在老一辈眼中无所谓的事情,到了新生代,可能就是童年缺憾。
曾经的孩子闹矛盾,如今的校园暴力。
曾经的都听家长的,如今的家庭压迫。
曾经的模板人生,如今,是梦想与束缚的对垒。
反思、反抗、揭露。
青春片走到了真实又致郁的路上,说明青春片,终于长大了。
以生命点燃希望,以死亡哺育万物!当传统与年轻产生对抗,青春的选择总是不如此苦涩,但即使如此,面对成年人的世界,年轻人依然要学会“勇敢”,不随波逐流,不屈于强势,未来自己的浪潮总该由自己去把握,孩子绝对不是父母的复制品,拿相同的观念去束缚他本来就是没有意义,如同鲸落,尸沉大海,创造新生!
与其说鲸落的无病呻吟,我更觉得是望子成龙的一种中国教育的缩影,而且又有哪个父母知道呢?孩子不是也一样在“望父成龙”“望母成凤”。教育是相对的,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同时孩子也在对父母有所期待!
奶奶其实一致是最累最压抑着自己的,过去优秀的儿子为骄傲,也让齐落跟他爸爸一样优秀,奶奶才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最正确的,是为他们好,从来也不问也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其实这只是她一致都不敢面对的现实,活在回忆里,才让身边的亲人越来越离她远去,好在有另外一个老师愿意帮助齐落和她媳妇,到最后奶奶也走出来,才让大家撤底的靠近走在一起
清纯少女齐落热爱芭蕾舞,但是因为高考被强势的奶奶逼着放下梦想。她把自己比作一条叫Alice的鲸鱼,因为没人懂得她真正所想,哪怕说也得不到回应。因为高考被迫放下梦想,因为家长的期待被逼学习,每一个人大概都会有这样一段青春,那一年一本本做不完的习题,可是我们并没有得到开心。我们能从齐落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想想青春,想想梦想,想想你还没有实现的东西,去加油!去努力!去反抗!哪怕你是一只与众不同的鲸鱼,也总有一天会有人听到你的呼唤!
看的是电影,但何尝不是人生。以爱之名的绑架,以对你好的名义的要求,束缚的不止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是上下几代人的悲哀。如今现实生活中不也经常发生电影中的场景吗,爱好和现实的冲突,和长辈的冲突,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程,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退缩了吗?剧中这句话,奶奶说过很多次,而这句话更多说给的不仅是主人公听的,也是说给我们听的,当你坚定选择一样东西的时候,就不要畏惧艰难,路上的一切障碍都需要你跨过去,不然电影中的结局或许不会如你所愿。
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容易,他们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在剧烈变化的阶段,他们会感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有的还会因为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不融洽而造成的抑郁或是厌学甚至自杀的都有,在这个阶段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被理解被包容,而不是一味的打击,替他们做决定指定人生方向,应该多听取孩子的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将来想做什么,而不是作为一个独裁者,做新时代的父母,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青春。
家里有这么一个强势的长辈真是头疼,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学习机器吧,没有灵魂
很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故事,大人的期待和孩子的意愿之间的对抗。奶奶的控制欲真是让人喘不过气。演员的台词功底和演技都太弱了,用配乐和取景的意境来弥补勉强能看下去……
台词生硬,表演做作,人物表面化
电视电影。
作为19年的片子来说,生硬的台词表演,偏差的摄影美术让两个小时的片子味同嚼蜡,同样是三代女性的《春潮》不知道比鲸落好到哪里去,豆瓣也没注明导演,能拿到龙标真的不知所以
真实的再不过,妈妈的演员好年轻,我喜欢这种隐形的cp感。男女主好friend,确实不错。课间上课那太真实了,奶奶的演技台词够犀利。4.8分吧
窒息的爱。
平淡的生活,细腻的情感。喜欢
喜欢女主,细腻没有痕迹
家庭教育意识流
控制欲
现在这种现象还是挺多的,被人控制的命运。
这部电影真的说差吧,确实稍微有一点,但对于演员来说,看了看,还行吧
压抑的看不下去,,奶奶说话让人窒息
离异家庭的少女心事
没矛盾制造矛盾,然后塞给你一个大团圆结局
记流水账一样,表达混乱,台词更是生硬
是因为电影没剩几分钟马上要结束了所以强行大团圆吗?
演员假的不行
关爱下一代,关爱抑郁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