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权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猜猜谁来吃晚餐
这部电影给了乔丹皮尔启示,去制作一部关于黑人男友带白人女友回家看望白人女友父母的故事。
1.
画廊的朋友,家中的女佣,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这门婚事。
女友的母亲和父亲也很震惊,他们平常告诉女儿的就是各种族都是平等的。用到他们女儿的身上,却五味杂陈。
黑人男友向女友父母表示,只要他们不同意,他就离开。他们调查这个黑人的背景,得知他是名牌大学毕业,在世界卫生组织就职后,脸上露出了笑容。
民权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
——这是他们家的黑人女佣的话
一个白人司机跳着舞,另一个年轻的黑人女佣应合着跳起来,一切尽在不言中。
2.
你们造就了她,而我只是遇到她。
——白人女孩的黑人男友
黑人男友与他女友的父亲交谈着,父亲心存顾虑,黑人男友接到他父亲的电话,两家人将要一起吃晚餐。
友人造访,白人女孩进行介绍,友人读过黑人男写的文章,友人向女孩父母说黑人男友的优势,父亲还是有抵触情绪。
母亲解雇了有种族歧视的同事,她是站在女儿那一边的,她尝试说服丈夫。
父母开车外出,撞了一个黑人小伙的车,黑人小伙吵了起来,父亲给钱离开。
黑人女仆斥责了女孩的黑人男友,黑人男友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女孩带黑人男友和朋友一起吃饭,父母回到家,就女儿婚事一番争吵,父亲上楼,母亲独自垂泪。
3.
黑人父母坐飞机赶到,看到白人女孩看到震惊。两个人的婚姻实际上是两家人的婚姻,双方父母开始交流,父亲同父亲,母亲同母亲。
两位父亲反对,两位母亲支持。
黑人的父亲表示出强烈的反对,白人的父亲表示强烈的反对,黑人父亲言辞激烈的批评了儿子。
你没有权力让我按照你的生活原则去生活。
——这是黑人兄弟对父亲讲的话
你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有色人种,而我认为我是个人。
——这是黑人兄弟对父亲讲的话
白人女孩的父亲被说服了,最大的障碍排除了。两家人一起吃晚餐!
凯瑟琳赫本不愧是影史最佳女演员,你感觉不到她在表演,她就是那个角色,她和斯宾塞屈塞的搭档算得上珠联璧合,而西德尼波蒂埃完美展现了一个优秀的黑人小伙,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
2 ) 理想主义,但又富有生活气息
一直想看这部传说中三大腕联袂主演的名作,但迟迟寻不到碟,也曾有同窗相告非常无聊非常难看,不过对于这种忠告我也只是耸耸肩,要找到一个全然和你口味相同的人是totally不可能的,再好的电影也会有人不喜欢,同理再烂的电影也仍有支持者。但我一直深信一个信条:能在一部公认烂片中发现闪光之处总强过无视一部公认好片的闪光之处。对于电影,每个人都可以偏爱,但不能偏颇,还是宽容为好。
今日终于碟市淘到,迫不及待观看,一直在电视机前喝着牛奶傻乐,十分地喜欢。导演的意识境界在当时来说真是相当之高,整部电影虽然是场景有限主要凭借人物对话推动的室内剧,但更像是一个大胆激进的宣言,它并不老套或单靠种族话题炒作,它足够温馨动人又有趣,同时充满尖锐的深刻性,观赏的乐趣全然不亚于当年看“喜宴”的情境,加至众星熠熠,看得我津津有味。(就是字幕欠点,只翻了大概,体会语言的幽默得靠英语听力)
当时影片的开展困难重重,没人敢触碰这样敏感而又禁忌的题材,即便是最伟大的黑人巨星Sidney Poitier,观众也无法接受他吻一个白人姑娘,但导演Stanley坚持放弃自己的导演工资为这部电影投保,才得到了哥伦比亚公司的许可,于是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由此诞生,被载入史册。影片获得空前成功,如同重磅炸弹,观众蜂拥而至,哥伦比亚都不会想到这会是他们最卖钱的一部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史宾斯·屈塞和凯瑟林·赫本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从开拍起,全组的人皆怀着阴郁的情绪,因为每个人都预感到史宾斯时日无多,他年迈多病,一度拒演此片,Stanley费劲唇舌地游说道:“你是选择死在你的沙发上等到尸体腐烂,还是选择走过来让我们一起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史宾斯站起来说道:“Ok,I'll do it!” 为此才得以请到这位老戏骨加盟这部历史意义非凡的电影。影片最后的那段父亲告白,亦是史宾斯演绎生涯最后的演说,更是他要对凯瑟林·赫本诉说的话语,凯瑟林闪动的泪花全然发自内心。史宾斯勉强支撑着羸弱的身躯坚持演完那长段独白后,全剧组感动地落下了泪,Stanley上前拥抱他,史宾斯却说:“我现在可以回家了,也许我会死,但是你得到了这部片子,不管怎么样,我们做到了。” 影片完成两周后,可爱的老人离世……
最后补充一下,Stanley Kramer一生致力于寻找真理,他的片子永远充满了对种族歧视的反抗,也因此令其遭受到一次次的生命威胁,但Stanley仍孜孜不倦地拍摄,令人钦佩,他也是斯匹尔伯格最欣赏的电影人。为此美国学院特地以他的名字命名Stanley Kramer奖,表彰那些反映社会问题的杰出影片,07年戈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像》就赢得了该奖。
3 ) 这应该是部政治电影吧
需要放在60年代的大背景下去看,毕竟在当时的美国,黑人和白人的婚姻在十几个州还属于非法行为,将被起诉。“民权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一回事。”单纯从观影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就比较一般,通俗来说就是不怎么好看。影片充斥着大量的对话来表达观点,作为观众也都能遇见各种角色态度的转变。好处是斯宾塞屈塞和凯瑟琳赫本的表演很真挚很舒服。坏处是,虽然家长们一再强调两个孩子深深相爱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观众只能从他们跨越种族障碍这一点来想象他们爱情的炽烈。
乔安娜生长在反对种族隔阂的环境中,心中是没有所谓华夷之防这种种族偏见存在的。而约翰则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渐褪去这种偏见的,所以他在跟父亲的对话中提到“你将你自己看做是一个有色人种,而我只将我自己看做一个人”。因为心中没有这种偏见的存在,所以他们才能在二十天的时间里坦然相爱,并且谈婚论嫁。
4 ) 猜猜谁来吃晚餐——法律改变了,人们的看法没有改变。
影片从一个出身于上流阶层美丽又聪慧的白人少女和一个出身于劳动阶层优秀又出众的黑人医生认识才十几天,就深深相爱,决定结婚成家开始,中间经历了他们几乎要和各自的父亲决裂,最后以两家人加上少女的父母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神父一起坐到晚餐桌上而收场。他们之所以最后能坐到一起事情算是有完美的结果,其关键在于那少女的父亲的态度。当他最初听到女儿的决定时,感到无比震惊,但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反对,只能说要给他时间考虑;大概有这样三件事促使他做出最后的表态:一是那医生说如果他一定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他也只能接受;二是他的夫人斩钉截铁般地对他表示她将坚决地站在他们女儿这一边;三是医生的母亲对他说“怎么有些男人老了就变成这样?“(意思是这样不理解年轻人的感情。)这些,促成他最后说”你们将会面对什么?不得不应付这一切。“
社会现实也确实如此:”法律改变了,人们的态度没有变”。原因在哪里?这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非常复杂又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那医生对他父亲说“你把自己当作黑人,我把我当作一个人。”如果到了黑人族群中的大多数都能这样说,这个问题恐才能基本解决。要不然,有位华人作家不会这么说;他曾说,他平生最怕两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女儿嫁个非洲裔。”(另一怕是“怕儿子是同性恋”。这位作家的话真是既幽默,又深刻。)
影片精彩处还在于坐到餐桌上的七个再加上那黑人女仆这八个角色演员的出色表演。他们都能把各人的内心活动既不愠又不火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5 )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影史上第一个黑白吻镜头 具有崇高理想的伟大电影
1967年由导演斯坦利·克雷默执导的电影《猜猜谁来吃晚餐》首次探讨了种族婚恋问题。影片的主要情节都在室内发生,剪接流畅有力,剧情步步为营,手法与意义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丧失其光辉,是小格局反映大问题的不朽经典。这部电影被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誉为“好莱坞有史以来意识境界最高的作品”。
这部电影被认为讲述了一个“今天的爱情故事”,并且成功地引发了反对种族主义的热潮,好莱坞评论界随声附和称这是一部“预言性的电影”。确实,在处理种族主义、自由主义和伪善方面,它走在了前面,甚至,你会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崇高理想的伟大电影。但是,没有人会认为《猜猜谁来吃晚餐》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无论怎么看,在现实世界中,约翰和乔伊的爱情都显得缺乏说服力,包括最终皆大欢喜的解决方式,不过,这对小情人面对的冲突却是真实的。1967年,尽管美国还有16个州禁止异族通婚,但是人们的态度却在悄悄改变着。1967年7月,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那些州的法律;12月,一部反映异族婚恋的电影在洛杉矶首映,这部经典影片就是《猜猜谁来吃晚餐》。凯伦·克雷默是该片导演、已经过世的斯坦利·克雷默的遗孀。她和丈夫一起拍摄了这部电影。她说,这部电影当时差点就拍不成了。克雷默夫妇说服凯瑟琳·赫本、斯宾塞·屈赛、西德尼·波蒂埃以及凯瑟琳·赫本的侄女凯瑟琳·霍顿加盟演出。
1967年被普遍认为是新好莱坞电影开始的年代,《猜猜谁来吃晚餐》是那一年最重要的作作品。20世纪50、60年代,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迅速衰退,这其中既有电视对电影的冲击,也有电影自身的革命,众所周知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对新好莱坞电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60年代的美国,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如谋杀丛起、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等,这些社会问题恰恰成了新好莱坞电影重要的题材来源。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由西德尼·波蒂埃扮演的年轻非洲裔医生,希望能和由凯瑟琳·霍顿扮演的白人女孩结百年之好的故事。两个年轻人认识的时间不长,但是年轻的非裔医生却是一个理想的人,他在工作中广受尊重,生活、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凯瑟琳·赫本和斯宾塞·屈赛扮演的父母的却必须得面对现实,因为这个小伙子是黑人,而当时异族通婚不为人所接受。小伙子的父母也反对这桩婚事。在一场戏中,小伙子的父亲希望说服儿子放弃白人女友。父亲说:“你有没有想过人们会怎么议论你?在禁止异族通婚的十六七个州里,你这样做是犯法的,你会成为罪犯。就算他们改变了法律,人们对这种事情的看法也是不会改变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猜猜谁来吃晚餐》毫无疑问成了一部勇敢地直面现实的影片,在那个年代,美国16个州的法律不允许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公交车上,黑人只能坐在最后一排,而在《猜猜谁来吃晚餐》中,石破天惊第一次在银幕上一个黑人吻了漂亮的白人女孩,于是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由此诞生,被载入史册。“这部电影不是关于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的故事,而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话虽如此,影片还是展现了艰难的一面,老马特是一个开明的报业人事,反对种族歧视,但是当女儿领回一个黑人女婿,老马特还是难以接受,他考虑的是现实,如果你们有了孩子,孩子的将来会怎样?黑人女婿尴尬地说我希望将来他能成为政要,可是在那个年代,黑人做政要几乎是做梦。所有的人都会说,情况会改变的,可是多少年会改变?50年?100年?上帝都想不到40多年后,黑人已经可以成为总统,凯伦·克雷默回忆,当年这类话题非常敏感,拍摄电影的时候,作为导演的斯坦利·克雷默没有告诉电影公司他到底在拍什么电影。她说:“斯坦利·克雷默知道,一旦他告诉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他在拍什么,公司可能不会让他继续下去。所以每次公司问他:斯坦利·克雷默,你拍的这部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斯坦利·克雷默就说:噢,就是一部爱情片而已。”
导演斯坦利·克雷默认为,不管好莱坞承不承认,他们都参与了政治。事实如此。《猜猜谁来吃晚餐》所引起的反应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接下来的废除种族歧视的法律不得不承认也受到了电影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把这个社会问题摆在了你的面前,强迫你去思考。这真是一部关于真理的影片,坦率而直接。参与创作的人员几乎都受到过恐吓和威胁。斯坦利·克雷默当时在旧金山开拍这部电影。凯伦·克雷默回忆说:“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旧金山取外景,其它的就是在洛杉矶旧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影棚里拍摄的。我们在旧金山的时候,电影公司要求看剧本。看完后,公司取消了电影的拍摄工作。”当时电影公司的理由是,片中主角之一斯宾塞·屈赛健康状况不好,如果万一他出了什么事,公司的投资就打水漂了。她说:“我们大家都回家了,斯坦利·克雷默非常沮丧,他不知道接下去该做什么。不过很快他想到了一个主意。他抓着我跳上了车,我们一起跑到凯瑟琳·赫本家里。他对凯瑟琳·赫本说:我们都知道公司取消拍摄工作的真正理由不是这个,而是题材的问题。”斯坦利·克雷默和凯瑟琳·赫本用他们的工资做担保,使影片拍摄工作得以完成。《猜猜谁来吃晚餐》低调地在洛杉矶的一家小剧院里上演。
凯伦·克雷默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况,她说:“电影院的门一打开,我们看到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龙。这条长龙不是一两条街,而是蜿蜒了15条街那么长。观众陆续不断地来。影片获得空前成功,如同重磅炸弹,观众蜂拥而至,哥伦比亚都不会想到这会是他们最卖钱的一部电影。一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仍然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历史上收益最好的电影。”这样严肃的题材被演绎成一个喜剧,可见导演斯坦利·克雷默举重若轻的功力。西德尼·波蒂埃扮演的稳重英俊的黑人男子是非洲裔医生,在医学上是有卓越贡献的知名人士。而白人女孩的家庭是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这样家庭的女孩居然如此单纯,就连扮演者凯瑟琳·霍顿在后来的采访中都认为这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事实上不可能存在。好莱坞终究是好莱坞,依然要制造梦幻。
影评人士对影片褒贬不一。有的说这部电影假装神圣,有的观众对电影中异族男女接吻的镜头表示非常愤怒。不过,凯伦·克雷默说,当时电影在斯坦福大学首映以及后来全面上映后,年轻人对该片都非常肯定。凯瑟琳·赫本因为扮演克里斯蒂娜·德雷顿又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不过她确实配得上。从知道自己的女婿是一个黑人开始,她的表演就无可挑剔。她想起了她的年轻时代和爱情,看到高兴的女儿自己也很高兴。她明白自己的女儿和女婿面对的困境,和可能很糟糕的结局,尽管乔伊还没有意识到。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斯宾塞·屈赛和凯瑟琳·赫本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从开拍起,全组的人皆怀着阴郁的情绪,因为每个人都预感到斯宾塞·屈赛时日无多,他年迈多病,一度拒演此片,导演斯坦利·克雷默费劲唇舌地游说道:“你是选择死在你的沙发上等到尸体腐烂,还是选择走过来让我们一起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斯宾塞·屈赛站起来说道:“Ok,I'll do it!” 为此才得以请到这位老戏骨加盟这部历史意义非凡的电影。影片最后的那段父亲告白,亦是斯宾塞·屈赛演绎生涯最后的演说,更是他要对凯瑟琳·赫本诉说的话语,凯瑟琳·赫本闪动的泪花全然发自内心。
凯瑟琳·赫本在拍摄期间总是寸步不离斯宾塞·屈赛,不仅是对台词还是悉心照料,因为凯瑟琳·赫本也许知道时光不会再过多停留在她和斯宾塞·屈赛身上。斯宾塞·屈赛勉强支撑着羸弱的身躯坚持演完那长段独白后,全剧组感动地落下了泪,斯坦利·克雷默上前拥抱他,斯宾塞·屈赛却说:“我现在可以回家了,也许我会死,但是你得到了这部片子,不管怎么样,我们做到了。” 影片完成两周后,可爱的老人离世了。直到斯宾塞·屈赛死后很久,凯瑟琳·赫本在接受一家杂志的采访时,才隐约透露了他们在一起的生活细节:在凯瑟琳·赫本陪伴斯宾塞·屈赛的许多年中,他仍然是一个酒鬼,不时打骂凯瑟琳·赫本。凯瑟琳·赫本一直帮他戒酒,几乎所有的生活几都是围绕着斯宾塞·屈赛来安排。在斯宾塞·屈赛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凯瑟琳·赫本甚至放弃了工作,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
如果这是一部关于种族主义的电影,那结尾就很难让人接受,因为爱情看起来似乎可以征服一切。当然,你可以说这部电影涉及了种族主义,那没有错误,但仅仅是“涉及”,它还没有到达“检验”的层次。《猜猜谁来吃晚餐》并不是一个“今天的爱情故事”,它属于昨天,今天,明天,或者任何一天,它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美国电影协会把《猜猜谁来吃晚餐》列为世纪100部最佳电影作品之一。
6 ) 《猜猜谁来吃晚餐》
这是1967年上映的电影。在美国电影学院推荐的100部佳片中排名第99。
讲的是被人约翰爱上了白人女孩乔安娜。二人喜滋滋的跑到乔安娜家里,向她的父母告知他们要结婚的喜讯。乔安娜的父母一直是坚定的反对种族歧视的人士。可一旦女儿找了个黑人结婚,却遭到父亲的反对。再加上约翰的父母得知此事,也立马从旧金山飞来洛杉矶,忙不迭的参加这场订婚晚餐。于是,演出了这场叶公好龙的喜剧。影片结尾只是让观众明白了谁来吃晚餐,然后大团圆般的走进餐厅。没有看见晚餐的菜肴如何丰盛如何可口,为人们的等待留下了些许遗憾。
看了看影片的介绍,是这样说的:“《猜猜谁来吃晚餐》是上个世界六十年代一部对抗种族歧视的爱情小品。”这里所说的小品和咱们现在意义上的小品是不一样的。称之为短剧似乎更合适。影片中导演的安排上,尽管有机场、街道、酒吧等不同的场景,但情节的发展基本上还是在乔安娜的家中展开的。情节也是如通常的话剧那样,用对话来支持的。电影的特色并不突出,没有运用蒙太奇、闪回等技术,人物多是中景和特写。故事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也浓缩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所以我想,这部电影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非是影片的技巧,主要还是在影片所反映的内容上。
影片上映是在1967年。在此前的三年美国已经通过了民权法案,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承认黑人不可剥夺的权力的日子已经过去。”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呢?虽然民权法案已经通过,而在白人主流社会中,种族歧视的观念仍然是根深蒂固的。由此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却由是非常强大的势力。表面上,黑人不再是奴隶,黑人和白人的交往也貌似平等了,而实际上,黑人仍然是底层、下贱、无知的标志。影片中,乔安娜家的保姆也是一位黑人,她听到这个消息时,马上的反应就是:“民权是一回事,结婚是另一回事。”而乔安娜的父亲德雷的表现,虽然彬彬有礼无懈可击,而他恰恰是那种传统观念的典型代表。
德雷是一家媒体的老板,也算是个知识人了。平时他的思想和言论都是坚决反对搞种族歧视的,以此来表示自己是一个进入到现代社会的文明代表。可当他得知自己的女儿爱上了一个黑人时,不禁勃然大怒。隐藏在内心深处那种污念便涌现了出来。如乔安娜自己所说:“当他戴上美国鹰牌的面具,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美国人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搞种族歧视的人,一种是黑人。”虽然是调侃,也恰恰戳中了多数美国人的痛处吧?假正经乎?虚伪乎?
后来德雷的想法有了些转变。这来自于几个地方,一是爱女之情,看到乔安娜是那么的爱着约翰,不忍心去拆散他们的好事;二是神父蒙塞罗的提示:“凡是这样的婚姻结局都是很不错的。”三是约翰是一个有学问且受人尊敬的医生,与那些下三滥的不一样。毕竟很少有人看不起丹泽尔华盛顿或奥巴马。他在思考过后自言自语说:“要那样,我还是人吗?”归根结底,他还是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即一个深爱女儿的慈父,一个知书达理的绅士,一个维护正义的文明人。可是在骨子里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消除了种族偏见。他需要的只是继续戴上美国鹰牌的面具罢了。
实际上,我们不必对德雷要求的过于严苛。毕竟他在认真的思考,况且二百年来形成的观念不可能在几小时内完全消除。影片最后,德雷的主旨演讲中这样说:“至于你们俩所要面临的问题,我都感觉到难以想象。你们要面对的是什么?就在这个国家里会有千百万人,你们的婚事将会令他们惊讶。你们将不得不应付这一切。也许你们一生中每一天都会有麻烦。你们可以无视他们这些人。对他们的偏见固执、盲目的仇恨和愚蠢的恐惧,可以不去理睬,更不必感到痛苦。你们要团结的像一个人一样,让那些人去倒霉去吧。”他的这番话讲的真好!虽然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终究是提出了问题。
观众们可以想到,最终约翰和乔爱娜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我们也打心眼里祝福他们。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在激情过去之后,当他们的感情和婚姻都归于平淡之后,会不会因为肤色而离婚?或者,会不会因为肤色继续维持这段婚姻?
其实在当今社会中,各种歧视是无处不在的。因肤色引起的歧视,仅仅是由于肤色是最容易辨识的标志。在咱们这里,仅就地域歧视而言,也是很普遍的。南北方人互相瞧不起,上海人瞧不起“苏北下支脚”,北京东西城瞧不起南城人,昆明盘龙区人瞧不起官渡区人。仔细想想真的是很白痴的想法。这种歧视的根源还是在于不认可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其中不止是优越感,还有深深的自卑。实际上,大家都同属于人类,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有什么不一样呢?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长期形成的习俗、生活方式和教育程度,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种不同都是始终存在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趋同。社会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成了一个模式,还有意思吗?正是因为这种丰富多彩,我们才更应该懂得去包容。
影片很好,很值得一看。不过还是稍显单薄和肤浅。
本人评分:7.0。
放到今天的话如果把黑白配换成同性,整部片完全可行,特别是父母双方的反应。
为了凸显各种矛盾,电影情境的设置显得十分戏剧化。
看的时候一直流泪,可能因为Kate的眼睛也没干过。Kate看Spencer Tracy太明显太赤裸的爱意,最后Tracy的一番话和跟Kate的对视也算是他俩这么多年结案陈词了吧。今天看这个片子依然不过时,而且完全可以拍个同性版。最受诟病的是黑人形象太完美,完全黑皮白心,too white to not be accepted.
英语课上放了一点,下午把整部片看了一遍。家庭内带出的种族问题,轻松有趣,也有个大团圆结局,斯宾塞的小老头造型后来成为《飞屋环游记》人物的灵感来源之一。后半段双方家庭交叉式的对话是个不小的亮点。
凯瑟琳赫本与斯宾塞屈塞晚年的最后一次合作,屈塞演完这部电影就去世了,而赫本在哀恸之余再次收获小金人。此时是风云激变的1967年。这是洪潮铺天盖地前最后的经典室内剧,也是开启新时代振聋发聩的种族预言。饰演女儿的金发女郎是赫本的侄女。3↑
是种族歧视的讨论也是爱情和亲情的讨论,一向反对宗族歧视的白人父亲,在得知女儿想要嫁给黑人时突然换了一个立场,这个讽刺就很有意思了。而为了ZZZQ,斯宾塞屈塞最后一段发言实在显得很刻意。(斯宾塞屈塞和凯瑟琳赫本竟是真的伴侣!!!)
这电影被冠以大大的冠冕以至于让大家忘了去关注同样重要的故事线路:家庭和爱情。世界上那些深沉的看起来无比伟大的问题困难到无法解决——最后一切理论都不如一次晚餐的约定。难忘的段落:父子之间的谈话、妻子们对爱情的怀念、父亲的演讲,还有一直在偷偷给观众做暗示的主题歌。
20201220 作为美国电影史上被谈论最多的黑人电影之一,这部电影无疑是一个绵延时刻中被析出的“结晶”,它充分印证着各种进步的和保守的话语是如何在一对跨种族恋人,甚至是Sidney Poitier一个人身上发生并完成了复杂的交锋和耦合。不过电影首先是好莱坞工业的集大成者:几乎每两个人都有戏剧张力,几乎所有的关系都铺设好了冲突,所有的人物都有弧光,而这种设定本身即是60年代的历史语境的自反。埋藏在看似进步的种族观下的是成功学,黑人必须是道德上自律(未同居),事业上成功(大医生),才有被认可的可能;而白人必须接受爱的丰盈和国家已经在改变中的现实。这与其说是平权,不如说日后“色盲运动”的先声。所以真正的黑人角色是女仆。白爹发表完慷慨激昂的言说后转向命令女仆做饭,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面目。
风起云涌的六十年代造就了这样的片子。你说它是好莱坞的梦幻与温情也好,说是理想主义者的白日梦也好。不能否定片子在现有的框架内探索了可能的出路。他并没有一味回避问题,却给出个留白的答案,也没有让观众伤心失望。白人爸爸的反应很典型。如果你非要说好莱坞的种族主义观点,那有点强词夺理。人家不改,你说人家歧视,人家改,你说人家优越感,你叫人家怎么办呢,在现有试试形态下,没有外力作用,总得从内部慢慢改造吧。白人夫妇镜子面前的对话戏不错,是我最近看得双人对话中最好的一场……
片头曲和片尾曲太好听了。赫本和屈塞实在是太配了,想到屈塞两周之后就去世了,而赫本一个人活到03年,我就很心酸。片子遵循三一律,演员都大飚演技,对话还不错。唯一的不足是最后不停的交换两人对话有点啰嗦又硬要搬出人道主义,屈塞最后的演说代表着最终定夺权还是在白人手里。
像女主一样乐观但坚定的电影 在当时实属可贵 既没有美化弱化简单化问题 也没有用童话魔法去应对问题 金句 you think yourself as a coloured man, I think myself as a man
“人权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一回事。”PS:斯宾塞·屈塞和飞屋里的老头一模一样嘛,毫无违和感。
是的,她一生都在爱他,尽管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室.他们始终没有效仿费雯丽和劳伦斯.这发乎情止乎礼的热烈或许只有通过两个伟大影人的作品来奠定姻缘.但谁知道这是开始还是结束呢?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她像是爱了他一辈子那么久!
在处理种族主义、自由主义和伪善方面,它走在了前面,这是一部具有崇高理想的伟大电影。但是,没有人会认为《猜猜谁来吃晚餐》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无论怎么看,在现实世界中,约翰和乔伊的爱情都显得缺乏说服力,包括最终皆大欢喜的解决方式。
一直以为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电影,没想到气氛竟然这么轻松和生活,看似种族隔阂下的爱情却又超越了种族和爱情这两个主题,的确,我们所处的时代,未来会怎么样,往往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决定了,而且都是这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决定,他们一起影响了历史,当下的美国社会就印证了这部电影的所传达的精神。
好演员的演讲,每个词每个眼神都这么传神
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乔伊和约翰并没有气馁,看到了女儿的坚强,马特若有所思
与屈塞赫本对戏过程中,波蒂埃常因偶像近在眼前而紧张的语结忘词,导演克雷默也一筹莫展,问他怎么办。后来波蒂埃想出了对策,干脆将老两位先送回家,他一个人对着两张空椅子演,一边是他的特写,另一边台词教练在镜头外念着屈塞赫本的台词……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44226123/
有些人嘴上说着一套三岁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却又可能违背,挺有意义的
1、最后的家庭大谈话部分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一段比一段漂亮。2、多一星给两位伟大的老演员,银幕上九次情侣,生活中相知伴侣。3、父子的对话相当有生活哲理,婆婆对丈人说的话会让很多男人思考吧!但愿对爱的感知和激情能在生活的平淡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