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落罢,我和朋友齐呼“好悲情”。
电影席间,影院外的朋友问我观感如何?我直言,“是一部不在电影院就看不下去的电影,也是一部看下去就舍不得走神的电影。” 前半句话,或许是因为电影悲情的社会底层人民刻画的基调,违背了我看电影寻求身心消遣的初衷,所以存在本能的退出欲望,加之不专心(比如频繁的退出观影界面)无法品得电影中细致的刻画和多处情节前后呼应,会使之索然无味;至于后半句话,「应承」一旦看下去,会被牵住神,你不由得心系每一个人物,辅以内容氛围的塑造,希望好似就在前方触手可及,你的内心甚至也会隐隐的为他们构想好圆满的结局,可一切来的如往常般剧情设置的俗气,却能激起你不同以往的沉思。
在首映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更是给予了我非常宝贵的电影思考时间,在我复盘整部电影时,感到几处情节的不连贯和突兀,王军导演解释道,呈现出来的影片是剪掉了七八段他最爱的片段的样子,所以会有贯穿不通的地方。听此解释,顿感遗憾。再来就是关于“刘顺”这一人物在大荧幕上呈现的目的与意义,此人善恶难分,电影其实是有在着重笔墨刻画其善,但他的恶后总伴随着其内心善音的敲打和诘问,可让我更想思考的是,得白警官照拂的刘顺,无其他路可选吗?但我不由得感叹,如果刘顺真的是千千万万人的缩影,我所处的环境和所见之人确实太渺小了。最后就是关于神木文旅集团的发言,他们称这部影片希望
整体观感:电影前半段还行,后半段太散太乱了。
在看到影片的标题和简介时,大意知道是讲述一个小人物一诺千金的故事。最开始我的想象是之前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信守承诺的故事,通俗地讲就是欠债还钱的故事。但是不是,而是一个准丈夫照顾车祸去世的未婚妻的女儿的故事。
先说说非常影响观感的电影的剪辑问题,车祸之后就直接切到许二瓜(冯远征饰演)乘坐公交这一段特别不连贯,哪怕我能猜到花花去世,抢救无效等情节,但剪辑地非常突兀,而且没有表现出许二瓜他的悲伤痛苦,他对于要应承下这件事的心理感受。
影片后半段的情节几乎是以刘顺为主角来演绎的。刘顺辗转于许二瓜、豆儿、二道街和警察老白之间,继续过着一遍偷窃一边撩妹的生活。刘顺所犯下的罪绝不是以他干最后一票失手跌下坠亡能弥补的。影片似乎要挖掘出造成刘顺恶的原因(原生家庭,悲惨的童年等等),但是他是享受着警察老白如父亲一般的关爱的,后面又有幸遇上许二瓜,父亲这一角色在他生命中是不缺乏的,但是所谓本性难移,他用旁人的血汗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导致了他花钱的大手大脚,没了便去偷。用偷来的钱报答恩情也罢,谈恋爱也罢,都不足以感动我。他的仗义、爱情甚至亲情更多地是建立在能偷到大笔的钱的基础上的。
影片最后显示”十个月后“不知何意,是预示着二道街的怀胎十月吗?
豆儿对许二瓜的转变也很突然,在影片中,我更多地看到她是被刘顺迷住了,影片表现出来的片段是给她买了两件红色衣服,看了一场电影等场面,难道这就足以令一个大学生爱上刘顺。故而我感觉影片后半段是以刘顺为主角,导演把光环都放在刘顺身上了。
本来是一个非常令人动容的故事,但是电影的讲述方式甚至令人产生厌恶。
挺好看的电影评分却这么低,也许是剧情中的角色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从事灰色行业的小人物吧,去影院的城市观众应该很难产生代入感,而那些真正能体会这电影表达的人,他们也没多余的闲钱去影院消费,毕竟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很难了。剪破烂供前妻女儿上学的老头,靠皮肉生意供养孩子的足浴技师,靠偷摸拐骗营生的孤儿,小孩得了尿毒症的母亲被酒驾司机撞死,对于大城市中生活有保障的普通居民来说,会觉得困惑,这样的人真的存在于中国吗?答案是真的存在,正因为他们生活在最底层,所以我们听不见他们的声音。虽然没有刺激眼球的场面和意想不到的剧情展开,然而正是这种合情合理略显平淡的剧情,才是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因为这样才是真实的,比起屌丝逆袭,鲤鱼跃龙门的鸡汤,更想看这些真实的小人物最后过得怎样,于是不出意外的,最后的结局也符合现实中小人物的结局,不外乎被打黑扫黄成了公安业绩,而影片正是通过本性不坏的小偷因为父母双亡缺乏管教走上了歪路,又在洗心革面后再次犯罪,揭露了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完善工作任重道远,所以电影从立意上就不讨喜,踩了雷区,分数自然不高,包括那些比普通人站的更高的影评专家们,更会觉得这电影过于魔幻,太假有刻意丑化中国的套路,毕竟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中国早就实现了人均小康。
北京人艺有部话剧《司马迁》,征叔神一样的演技也无法拯救剧本的先天孱弱。《应承》也是。
优点是服化道很用心,发布会上征叔说没想到剧组准备的衣服是花50块钱从拾荒者那买来的;街景和废品站特别真实;那只叫花花的猫也是点睛之笔。
缺点显而易见,故事有很多bug,本来卖废品一次几十块钱,怎么听说女儿要去海南就能卖出几千块钱了?顺的钱从哪来,他就没想过吗……
叙事手法老派,魔幻现实风格。桌子上跳舞情节瞬间想到山河故人,然后想起了艺术指导是贾樟柯。
女儿角色没立住,她和顺为啥在一起,顺都拉着一个怀孕女子来见她了,她竟然还能说出考虑考虑自己的话,太……
BGM煽情,但太刻意了。
目测这是一部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片子。
原本是小人物活着的故事,但是总感觉套路满满,完全可以猜到的结局。就是,很流水账的拍下来了,缺少打动人的点。
5.6吧,5分给征叔。
活着都不容易。
为了一句承诺,他应承下了为了别人的女儿支付学费,而去默默的做一个拾荒老人。感化一个小偷,并认作孩子。虽然这段被删去了,希望能有完整版,导演毫不避讳的讲述着社会底层方方面面,拾荒老人,小偷,离婚做发廊洗头小姐。刻画着辛勤与温暖,艰辛与欢笑。都交织在一起,拾荒老人冯老师一口好牙,为了演出一口老黄牙,每天在牙上抹胶,眼外再用酒精洗掉,也灼烧了牙床。这种艰辛他本可以不做,却为了完善的人物,付出这种对身体的耗损。这是反复求索的艺术家精神,希望大家都能去感受这部让人探索灵魂深处的电影,感谢北京IMAX观影团,谢谢三爷给我最后一张电影票。
不知何时起,国内「大片」越来越多,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堆砌好莱坞级演员和特效,相对来说还是喜欢看一些剧情记录片,底层小人物影片。
有幸参加《应承》国内首映,见到了久违的远征老师,安安静静欣赏完,听着导演讲述着拍摄前后故事。谈不上惊艳,小成本制作,四五线小城取景,平平淡淡折射出质朴的道理--承诺了就要做下去。
有些场景关联比较突兀,从导演解答中得知为了过审减掉了七八个片段,略感可惜,期待正式上映后的导演剪辑版本。
总之,值得一看,希望在喧嚣的商业片中留下一席之地🎬
很巧,粤语也用“应承”这说法。一句应承,柔情侠义都成了身上的纤绳,勒得皮开肉绽也只道寻常。多少满面尘灰的人,都有烟火色的故事。同在底层,能守望相助得出某种亲情,大概是最动人之处。冯远征、李滨和于非非演得很好,岳红与雷恪生戏虽少,但过目难忘。不过还是很难把冯远征与乡下六十岁大爷联系起来,化得出肤色,但欠缺纹理甚至风霜。故事走向不得已有几段唐突,甚至刘顺做最后一单前都没跟任何人提起动因,太不值。删改与中国式结尾大大削弱电影表达,可惜。
这拍晚了,40年前拍还行。刻意煽情
一诺千金,哪怕是被骗,也依然坚持。
两个青年角色的人物动机非常不明确,不知道是不是和删减有关系。配乐过于煽情,中国式结尾拉低了电影立意,其他都好
终于对冯远征的刻板印象改变了
生活比电影艰难多了…
《应承》讲述的是小人物践行一诺千金的感人故事。何二寡妇的养女豆儿考上了大学,她终于要和老情人许二瓜要走到一起了,车祸却击溃了他们期盼了多年的幸福,临死前,何二寡妇将豆儿托付给许二瓜,要许二瓜每月给豆儿汇五百元生活费。哪知许二瓜第一次给豆儿汇生活费,何二寡妇留给他的钱就被小偷偷得一千二净。 为了能给豆儿顺利凑齐生活费,许二瓜靠捡破烂为生,并和邻居刘顺成为了朋友,豆儿也渐渐接纳了许二瓜,并喜欢上了帅气的刘顺,然而一次意外却让许二瓜知晓了刘顺的真实身份....
2020年的电影还能拍的那么复古 是好电影 答应的事情就做到 没有血缘关系的三个人也能够过得比一个家庭还和谐。
能上平台也算进步,毕竟人民幸福感那么高这不属于诋毁吗
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演员。
从“嫁一个死一个”开始,我就陷入了:我想知道他会不会死,能不能活着,怎么死法,又怎么活法。可下一秒,他把她“克”死了。这个没了命根的男人,却傻憨憨地撑起别人的人生。看完影片里的许二瓜,我只想问问他,你还记得安嘉和这个角色怎么演吗?太牛了。——2023.1.7看完
故事本身还行,跟《一个勺子》的风格很像,但剧本太一般,音乐煽情过头,50来岁的导演也没看出啥功底,全靠冯远征等实力派演员门撑着,也就勉强进个电影频道吧~
李滨和冯远征两位演员演技都在线,一老一少两个角色的磨合和对于警察老白和风尘女子二道街等群像人物也都有不错的刻画。就是这个剧情有点刻板化,像是一个命题作文。
《活着》大战《小武》,导演想着整部电影融合了芦苇和贾樟柯灵魂的必杀技,俨然就是故事片中的“要你命三千”。一想到这,自己已经感动的哗哗的。然而,开篇就上演了翻车大戏。
挺好看的啊,分也太低了。
不要随随便便答应别人。但是,一旦答应就要做到,不要随随便便放弃。
信守承诺!
钱都流向了不缺钱的人,爱都流向了不缺爱的人,苦都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一个陕北长大的孩子满口京片子,而他身边的角色都说陕北话。。。。。
想起西安康复路上的贼,猖獗泛滥。康复路上有家大医院,这些贼就是以盗窃救命钱为生,那里的派出所警察却说,治安很好,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如果它不是贼城,我会更爱西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