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鸟》是希区柯克1963年的一部影片,该片改编自英国作家Daphne du Maurier的同名小说。这部作品之经典使得日后的许多灾难片、恐怖片都受到了影响。
该片围绕着女主角Melanie与男主角Mitch的爱情故事展开,却并不止步于爱情故事。
很多人说,《群鸟》没有结局,其实不然。《群鸟》的故事中有两条清晰的故事线,一条关于鸟群对人类无故的攻击,另一条则围绕着一个家庭矛盾的核心展开,两条线同时进行,又互相推动。
其中家庭矛盾的故事结构是清晰明了的,并且有着完满的结局。
至于鸟群的攻击,希区柯克将象征意味揉进其中(母亲Lydia对儿子的占有欲、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等等),除了展示他大师级的悬念铺陈技巧将其愈演愈烈揪起每个人的心之外,并没有使它得到“解决”。
其象征意义我认为不是单一的。
在开始前四次鸟的攻击,象征的是母亲Lydia对儿子的占有欲。我们来分别看这四次攻击都在什么时候。
第一次:女主Melanie偷偷潜入男主Mitch家送爱情鸟(在片里这对爱情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Mitch发现后,开车追出。
就在这时,一只海鸥啄伤了Melanie(这是一次警告)。
紧接着Mitch在咖啡馆帮Melanie涂药时Lydia第一次出现了。
第二次:在Annie家中,Melanie接到了Mitch的电话,邀请她去妹妹Cathy的生日派对。
就在这时,一只鸟撞在了Annie家的门上,死去了。
第三次:在Cathy的生日派对上,Melanie与Mitch在不远处的山坡上聊天,他们走下山坡。
镜头摇到Lydia,一个中景,不悦的神情。
这时一个画外孩子的声音喊道“看啊,看啊。”鸟群又一次进攻了。
第四次:在家中,他们正在收拾碗筷。
(Lydia:赶Melanie走)
(Mitch:一再挽留。)
这时家里的爱情鸟吵起来,Cathy说:“你听那对爱情鸟那么吵。”
爱情鸟象征着男女主角爱情,其实Cathy的这句无意的话暗示的是Lydia的心理状态——对Mitch对Melanie爱情的烦躁。就在这时,家里的烟囱涌入了一大群鸟开始攻击。
但在这一场景中,Melanie救了Lydia,她们之间的关系有了缓和,在这之后群鸟的攻击便不再象征Lydia对儿子的占有欲了。
而后的几次攻击中,有的是希区柯克根据真实的新闻的改编,有的为了情节的发展推动不得不存在,但我还要说的一次攻击是在咖啡馆的那一次,象征着大自然报复的攻击。
Melanie到学校去接Cathy,从乌鸦对学校的攻击中救出了Cathy,来到咖啡馆,给自己父亲打电话解释情况。咖啡馆的人听到这桩怪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中有三人,一个母亲与她的儿子女儿在后面的桌子用餐。他们点了三份鸡肉和炸洋芋,听到咖啡馆中的讨论,母亲表示孩子们感到不安。那个小男孩在问:“鸟会吃了我们吗?”
非常讽刺了,因为他们正在吃鸡啊。
就在母亲带着孩子离开之时,一只鸟攻击了咖啡馆外一个正在给车加油的人,油漏了,一个点烟的人不小心将火星溅在了汽油上,烧了自己的车,火势蔓延开来,这也十分讽刺,讽刺人类是在“引火上身”,唯独这一次的火灾不是由于群鸟猛烈的进攻,而是由于人类自己。在一片混乱中,妈妈带着儿子女儿又逃回了咖啡店。
这时镜头换到了一个俯视的大远景,对准着这场火灾,像一个上帝视角,伴随着海鸥的叫声让人不安,仿佛大自然、上帝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是它安排了这场火灾。
在之后,那个母亲责怪Melanie的到来使这一切发生。
正如人类一直以来一样,对于自己的过错从来不反省,却互相责怪。
除此之外,影片开头处,女主是到一家店里去取自己订购的鹦鹉的,从店主的口中透露出,这些鹦鹉必须从baby chicks(雏鸟)时开始便被抓来。而与米Mitch的相遇的对话也能琢磨出一些铺垫。
Mitch:“你不觉得糟糕吗?把这些可怜的小生命关在笼子里?”Melanie:“总不能让它们四处乱飞吧。”而之后却不慎将一直金丝雀放出了笼子。
我们把群鸟的攻击这一系列的情节拆掉来看这部影片,我们就能够得到一个非常清晰的家庭矛盾剧情。
主人Mitch与Melanie的欲望目标:幸福的在一起。他们目标的对抗力量:Mitch母亲Lydia的不情愿。
Lydia的欲望目标:有一个依靠。Lydia目标的对抗力量:儿子不属于自己,Melanie占据了他。(其实,Lydia这一欲望目标曾经是实现过的,就在她的丈夫还在世时。但丈夫的去世使得家中唯一的男人Mitch承担起这一角色。Lydia希望Mitch取代亡夫做自己的依靠,然而正如Lydia在影片中所说:”Mitch有他自己的生活", Lydia不安于“儿子除自己以外的生活”对自己的威胁,而在影片中,很显然,这威胁便是女主Melanie。当然,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也可以解释其母的占有欲,这便是弗洛伊德流氓的地方:你无法证明他的理论但你也不能说它荒谬,因为它是自证的。)
我们来看看Lydia与Melanie的关系在影片中是如何变化的。
两人第一次相遇:咖啡馆初遇,梅兰妮头部受伤,使得两人的权利关系看上去很明显。
Lydia近景镜头:仰拍,Lydia处于强势地位,审视着Melanie。
Melanie近景镜头:俯拍,处于弱势地位。
之后的第二次与第三次见面Lydia都对Melanie怀有敌意,但这在第四次见面是却有所改观。
第四场戏:是他们俩关系的转折点。原本Lydia对于Melanie在家里的留宿持反对的态度。但这时,一大群鸟从烟囱飞进屋内,开始攻击他们,场面混乱不堪,Lydia独自一人被堵在房间在角落。
Melanie在这场混乱中,一开始在沙发上抱住Cathy保护着她,而后看到了门。
她抱着Cathy拉住Lydia冲了出去,救了Lydia。
第五场:Lydia被农场主被群鸟攻击而死的尸体吓到,躺在床上,Melanie送来了茶点,注意,这时场面中两人的权利关系反了过来,Lydia成了弱势,Melanie是强势,她来安慰Lydia。
Lydia完全在她面前展现了自己的脆弱,她全都说了,关于自己丈夫的逝世、自己对于儿子的依赖、对于儿子抛弃自己的不安全感,以及三次提到了对女儿在学校内安全的担心,第三次的时候Melanie提出把Cathy从学校接回来,Melanie又一次帮了Lydia。
接下来我们来看整部影片中的最后一幕高潮的一场戏,便是群鸟攻击房子的这场戏,在这场戏中家庭的所有矛盾都解决了。
在这场戏的一开始,Mitch用木板钉住房子的窗户并在屋内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Lydia表示不安,责备Mitch并说漏了嘴:“如果你父亲在这里的话……”。
表态觉得儿子在家庭中代替父亲角色的这件事做的还不够好,然而却没有把这句话说完。
但在接下来,Mitch成功的在各种困难下抵御了群鸟的进攻,保护了家人,这一场景中Mitch身份完成了转换,他现在确实,是整个家庭的依靠了。这是母亲Lydia的欲望目标的达成,这条次情节线在这里划下句号并为后面Lydia与Melanie关系的升华埋下伏笔。
电影中Melanie被鸟扑翅声引上阁楼的那场戏让人印象深刻,之后她在阁楼被群鸟攻击受伤了。Mitch和Lydia将她救出,因为Melanie的伤势,Mitch提出必须去旧金山到医院去。Lydia是不想走出屋子的,而在这里她为了Melanie的伤决定冒险,这是两人关系升华的一刻。在这里Lydia帮Melanie包扎头部伤口。
这一包扎是有象征意义的,对比一开始的咖啡馆初遇Melanie头部受伤Lydia处于强势审视她,两人关系有了质的进展。
影片结尾处,一家人逃到汽车里,Melanie躺在Lydia怀里握住她的手腕,Lydia与她相视一笑抱住了她,Melanie被这一家庭这一母亲完全接纳了。
所有矛盾解决了,一家人一起逃向了安全的地方。影片结束。
总之,整部影片中的鸟除了一些比较明显的象征意味,希区柯克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它们到底从哪来为何而来,以后会到哪去。而我们呢,我们内心中巨大的疑团没有得到答案,随着影片结束我们提起来的心久久不能放下。希区柯克知道会这样,他知道,他故意的,这是他的恶趣味。
结尾处Mitch一家驶出小镇,群鸟看着人类逃远的背影仿佛这是一场胜利,而这复仇还没有结束。
最早看希区柯克还是在大学的时候。《三十九级台阶》、《西北偏北》,老师在艺术课上给我们放的最有名的那些。最近研究钻石,发现五十年代有种钻石品种叫“Blue white”,指的是颜色最接近白色(Color D)的钻石加极端荧光(extreme flourescent),在当时是可以卖出大价钱的,正是《艳贼》里送给女主的那一颗。于是坐下来,在秋天的夜里里看了很多他的电影,从《艳贼》到《电话谋杀案》,从晚期的《群鸟》到早期的《夺魂索》,还有大美人Grace Kelly和英格丽褒曼演的《捉贼记》《美人计》。以前的美国电影真好,没有现在动不动就两个半小时的狂轰滥炸,全都在一百分钟左右结束战斗,最长也不过两个小时,每天可以看一部,不像现在的电影让人裹足不前。
希区柯克的电影很有意思。在里面,你基本看不到什么人性塑造,全部的俊男美女都是icon,为他的创意服务。最美的女主角的那几部电影,褒曼的《美人计》、凯利的《捉贼记》都无聊至极,反而是情节有张有弛的《群鸟》《擒凶记》让人觉得有趣(并不是说那些演员不美)。美人一打扮,艳光四射,观众的目光全都跟着美人走,情节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希区柯克不光创意好,执行力更好,比现在那些纸上谈兵的导演不知道强到哪里去。那时候的电影是美国黑色/悬疑小说碰到了德国表现主义,镜头语言稳准狠,全没有现在的欲说还休,让观众如堕雾中。表现坏人,就用一个鹰鹫般冷酷的眼神,表现恐怖,就打上绿光,镜头一格是一格,每一秒都有用处,清爽直白。镜头给你想要你知道的,情节吊着你的胃口,让观众既满足又好奇。那些构图、色调、蒙太奇的运动就不说了,现在的导演完全不是对手,大师果然并非浪得虚名。
除了以前看的《蝴蝶梦》、《三十九级台阶》、《后窗》等等,这次看的一大波中,我觉得最好的一是《群鸟》,一是《夺魂索》。
《群鸟》是希区柯克晚期的圆熟作品,摄影、故事设置、剪辑、情节,都很精妙。电影故事发生在加州湾区北部的一个海湾,当然在湾区还不是现在两千美元一平方英尺住宅的湾区的时候。这个地名我查过,叫Bodega Bay,是个真实的地址,也真是个群鸟聚集的地方。
Tippi Hedren饰演的富家女演得娇憨,在鸟店里偶遇男主,知道他在给自己的妹妹过生日找一对爱情鸟,就巴巴地开车一百迈从旧金山送过去。可爱的爱情桥段过后,是女主发现自己置身孤岛,(被影片设置得)与世隔绝,碰到阴鸷的男主母亲,诡异的女二,还有一群虎视眈眈的鸟儿……这部片子名气极大,是希区柯克后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然而由于我不想看鸟啄人一直错过。
希区柯克的片子吸引人,一个原因是不以男女主角的弱智推动情节发展。每个人都正常,每个人都做出了正常明智的选择,让观众觉得自己就是主人公。然而就是这些正常的选择把情节推入了巨大的悲剧,从最初娇弱可爱的鸟儿变成统治整个岛屿悲剧的始作俑者,穿插着人物感情线和家庭伦理线的推进,甚至提到了环境保护的初始意识,让人觉得精妙工整,不愧是集大成之作。Tippi Hedren据说为了演这部戏和希区柯克闹翻了,因为希区柯克虐待演员。这点我太能理解了,不管男多帅女多美,这些演员在他的银幕上就是工具,和同为工具的鸟没有任何差别。
而早期的《夺魂索》更让我惊喜。这片名翻译得狗血,也名不见经传,我甚至不知道希区柯克的片单里有这么一部戏。除了詹姆斯·史都华演了男配,片中没有更有名的演员,可能也是这部片子被埋没的原因。
其实,片名只是朴素的The Rope而已——一卷用来勒死人的绳子,而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已经单刀直入地表现了一点。两个跋扈的私立大学毕业生,Brandon和Phillip,仅仅是为了实践他们是人上人的理论,毫无理由地勒死了他们的同学——然后把尸体放在一个箱子里,再把桌布和食物放在上面开party,还邀请了死者的父亲、未婚妻,和他们大学的舍监。这种宗教狂欢式的坟头蹦迪是希区柯克表现到极致的情节——如果男主Brandon不是那种希特勒式的狂人,他就不会请死者的家属,更不会请有着一双侦探利眼的史都华来Party;可是如果他不是这种狂人的话,他就不会制造这种无差别的杀人游戏。
全剧中,观众陷入一种极为矛盾的境地——我们观看了杀人,于是我们也就参与了杀人;我们既希望他们被发现,因为他们显然不是正义的一方;然而又希望他们不被发现,因为我们也是这场狂欢的一部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几年前看的小说《校园秘史》,也是精英式的私校教育培养除了冷酷无情的社会栋梁,他们以为自己超越了社会准则和道德,结果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年轻的希区柯克在这里展现了他无以伦比的调度:整部剧八十分钟,就是八个长镜头,在七十年前技术和镜头能力有限的条件下, 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在这个狭窄的空间中做到的。而影片有八个镜头、而不是一个镜头的唯一原因,是那时候他们的胶片一盘只有十分钟长度!除了中间一个史都华的反打镜头是直接切的,其他基本都是靠黑影、换房间等的软切,在当时可谓是惊人吧。
让我们如临其境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部片子比三一律还要三一律——基本就是一个能在舞台上直接拿来演出的剧本和设置。从白日到傍晚,到晚霞漫天到夜幕降临、霓虹灯亮起,整个故事发生在纽约高楼的一个大客厅里,整个舞台的的背景就是后面的高楼大厦。我为这个布景深深着迷,仿佛看到了《大都会》时候的纽约;虽然知道是泡沫塑料搭的大楼和玻璃纤维做的云朵,可是当光线打上去的时候,它是如此逼真!
这是希区柯克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我觉得自己是个黑白色盲——缺少了色彩,很多细节难以区分。彩色电影就没有这个问题——不需要轮廓光了。而希区柯克显然是对色彩也着了迷,从电影里可以看到这一点。在最后最紧张的时刻,夜幕完全奖励,而街上的霓虹灯变换着红色照入房间,仿佛在折射主角恶魔般的内心和即将被揭发的恐惧和激动。在此时,观众觉得杀人犯——尤其是主使的brandon,在内心深处也是希望自己被发现的。
这部电影的台词也极为高超。我看了两遍仍不过瘾,因为演员——尤其是两位主演和史都华的一颦一笑都有张有弛,有舞台剧对角色的精准拿捏。很多台词都有双关,剧中人说出来是一个意思,知道真相的观众理解起来又是另一个意思。从史都华的理论——创造即是破坏,社会精英不要遵循社会道德和准则,到杀人犯的曲解,影片用三人激烈的对白层层推进,向观众解释了这一矛盾,也给观众提出了更深的问题。两个年轻主角在原作中是同性恋人,其实一个主角似乎暗恋史都华饰演的散发着成熟男人魅力的舍监,至少行为是绝对受到他的影响的。希区柯克在挑选演员时,也有这方面的倾向,演员敢接这部戏,在几十年前的美国社会,更是勇敢的。
难以想象,《夺魂索》是四十年代的电影。看完《群鸟》再看这部,我震撼于一个大师级的导演在年轻时爆发出的创新力和执行力。和美国的电影在几十年前都被拍光了——剩下的时间里,剩下的人不过是在重复建设而已。
电影气质奇特的希区柯克影片,不惊悚不悬疑的剧情片。Melanie按约定时间去宠物店取计划来戏弄她姑妈的鸟,因为店家没能按时而骂咧且脸露难色,Mitch来宠物店购买鹦鹉,作为妹妹的生日礼物。Melanie见状佯装成店员戏弄Mitch,而Mitch识破她的诡计,糊弄她一番。Melanie鬼使神差为他吸引,通过自己父亲的关系找到Mitch的住址,当即在宠物店订购鹦鹉并亲自上门送给他。隔天摆放扑了个空,Mitch邻居告知Mitch回乡下过周末,礼拜一再回旧金山。Melanie不作罢,驱车60公里来到乡下,只为把买的两只鸟亲自送给他。到了小镇,几番折腾,才顺利将鸟送到Mitch家中,从Mitch家回码头的船上遭受第一次鸟的袭击。此后,得知小镇教师Annie为了Mitch离开旧金山的城市生活,来到小镇生活已逾四年。再从Annie口中得知,Mitch母亲对Mitch的情感怪诞,似乎不愿意和人分享她的儿子。海鸥的偶然袭击,前女友Annie,强烈占有欲的母亲等出现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面,猜测会有谋杀或不能见光的秘密。怎知故事愈发惊奇,Mitch妹妹Cathy生日派队上,群鸟第一次袭击;再一次,攻击学生;再一次,引发燃油爆炸事件,Annie为救Cathy不幸丧命;小镇眼睁睁被群鸟袭击,俨然一副世界末日景象。影片后三分之二的剧情似乎和前三分之一的剧情,喜欢“为非作歹”的Melanie等毫无关系。可这些割裂感,却无法影响这部电影的观感,是那么紧凑使人紧张。
希区柯克利用一个又一个密闭的空间,将公众置于与演员共同的境遇下。Mitch家中,第一次群鸟袭击,数以百计鸟从烟囱内蜂拥而出,在Mitch家中客厅肆虐;第二次袭击,群鸟狂袭已经被钉上木板防护的Mitch家,鸟锋利的嘴啃食木板,情势不比“丧尸”袭击轻缓;最后一次是Melanie一个人被困房间中,上百只鸟一涌而上,Melanie被啄得遍体鳞伤。此外,在酒馆中,当Melanie将学生遭受鸟袭击的事件告诉酒馆里的当地居民时,相信鸟不会袭击人的鸟类学家、世界末日说的码头工、不希望孩子听到鸟“恐怖袭击”的母亲,因为我们都“目睹”了鸟袭击的恐怖性,所以知道情况之危急,更为这些不知情者的不以为然着急。希区柯克营造的小空间,身临其境的程度,像是得了群鸟创伤综合症,往后见到落满鸟的电线,自觉躲远一些。
鸟的袭击为正,群众放映为侧,正反相衬写实记录了一次鸟袭击人的事件。没有科学依据,没有告知故事主角结局,一切都停留在汽车驶过地面满是鸟、离开小镇的路。
有图版://www.toutiao.com/i6494956104693318157/ 1963年,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观看了蒂比•海德莉(Tippi Hedren)的试镜片段后,告诉她:“《群鸟》(The Birds)就要来了。那是我有史以来最具野心的作品,比以往任何影片都更宏大,更优秀,也更恐怖。女主角,我们要让你来当。” 1 蒂比•海德莉于1931年1月19日生于美国明尼苏达,有斯堪的纳维亚血统。1952年,她嫁给第一任丈夫彼得·格里菲斯,两人的婚姻于1961年结束。海德莉独自抚养女儿梅兰妮(Melanie Griffith,日后也成为演员)。 拍电影之前,海德莉只是纽约的一名平面模特,有时也拍拍广告,但和希区柯克夫妇的相遇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事情是这样的,1957年,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夫人艾尔玛在电视上看到了海德莉出演的广告,觉得她的笑容很美,就把她推荐给了丈夫,希区柯克记住了这个女孩。 当时他已经有了拍摄《群鸟》的想法,但由于拍摄计划太多,暂时还束之高阁。直到有一天希区柯克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圣克鲁斯发生了一起鸟类袭击人类的事件,一大群海鸥在迷雾中失去方向,四处乱飞,冲向路灯,撞碎玻璃。希区柯克忽然想起了这个故事,于是开始筹划《群鸟》,地点选在波德加湾。 艾尔玛认为蒂比·海德莉可以成为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又一名新星,安排了一次午宴。1961年10月,31岁的海德莉见到了当时好莱坞人气最旺的导演之一希区柯克。 不久,希区柯克在自己位于洛杉矶贝勒艾尔的家中,为海德莉拍摄了试镜片段。 海德莉是典型的金发女郎,五官精致,气质高贵。虽然演技平庸,身材也略高,但完全不碍于希区柯克将她培养成“下一个格蕾丝·凯利”的计划。 也许海德莉最令他满意的地方,就是海德莉有着可以任意雕琢塑造的空间。他对海德莉推崇有加,对记者直言:“蒂比·海德莉不同凡响!” 2 《群鸟》的拍摄经历相当糟糕,再一次,“金发女郎”成了电影中和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双重“受害者”。影片中大部分鸟攻击人的镜头用的是机械鸟,但在影片最后,女主角在阁楼上被群鸟攻击时,假鸟换成了真正的鸟。希区柯克没有告诉海德莉,海德莉来到片场才知道实情。 在这艰难的一周中,海德莉被关闭在一个封闭的摄影棚里,和鸟栓在一起,这些饥饿的坏脾气的鸟疯狂地啄她。希区柯克又让工作人员将一笼一笼的鸟掷到她身上。海德莉被鸟啄伤了眼睑,濒临崩溃,立即被送往医院,诊断为焦虑症。希区柯克不得不让影片停拍了一星期。 多年后,海德莉回想起这件事仍耿耿于怀:“我信任希区柯克,他也令我感到自信。但当那些鸟开始啄我的时候,拍摄变成了一场噩梦。他之前根本没跟我说过这些,我完全有可能被啄瞎!那时我很年轻,我完全按照导演说的做了。我本来并不应该经历这一切。” 海德莉还向记者披露过其他的痛苦往事,拍摄《群鸟》期间,希区柯克会叫司机顺道载她回家,他在车上扑向海德莉,要求海德莉“摸我”。 有时他还会出现在更衣室,抚摸她的身体,让她觉得非常不舒服。“我当时只能顺从他,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拒绝的话,他会让鸟在拍摄时真的来攻击我,作为惩罚。” 《群鸟》杀青后,希区柯克送给当时六岁的梅兰妮一个小礼物,是根据她母亲在《群鸟》中的造型做的一个玩偶。礼物是挺有纪念意义,问题是装玩偶的盒子并非常见的纸盒,而是一个木头盒子。海德莉为此极为愤慨,她认为这个盒子代表棺材,希区柯克没安好心。 3 《艳贼》的女主角,希区柯克原本属意格蕾丝·凯利,可是贵为摩纳哥王妃的她不便在银幕上偷东西。按说拍摄完《群鸟》,希区柯克和海德莉都不想再和对方合作了,但最后女主角还是落到了海德莉身上。 这可能是因为《群鸟》的成功使海德莉名气大增,希区柯克也确实找不到更适合这个角色的金发女郎。 《艳贼》中海德莉的出场令人津津乐道。影片开始始终不见她的面容,只见她一头黑发,等她回到酒店洗头时,我们才惊奇地发现水正渐渐变黑。海德莉露出了她金色的秀发。 从《群鸟》开始埋下的矛盾,到拍《艳贼》时终于全面爆发了。这事儿据说始于一次请假。海德莉要去纽约出席“明日之星”的颁奖晚会,向剧组请假时,却被希区柯克严厉拒绝。 海德莉对此相当不满意,貌似背地里讽刺了希区柯克的体型(希区对此曾说过“She mentioned my weight”)。这击中了希区的痛点,他最恨别人拿他的体型说事。 总之这件事后,他们的关系彻底恶化了。两人从此不再直接交谈,视对方如空气。希区柯克谈到海德莉时也不再叫她的名字,而是称其“那个女孩”。 海德莉提及此事倒是很有风度:“我对我们合作关系的破裂负全部的责任,这是我单方面做出的决定。” 希区柯克的传记《天才的阴暗面》披露了很多他们的恩怨情仇。据说希区柯克曾非常直接地向海德莉提出性要求,海德莉则非常直接地予以拒绝。希区柯克因此充满了挫败感,对海德莉也因爱生恨,予以封杀。一度风光无限的海德莉再也没能拿到一个重要角色。 2012年有部一故事片《那个女孩》(The Girl)在HBO播出,就是从海德莉的角度讲她和希区柯克的不愉快往事。影片将希区柯克塑造成一个性侵者、一个虐待狂。 希区柯克和海德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龌龊的事,真真假假,都不能完全取信,倒是梅兰妮长大后对希区柯克的评价可见一斑:“他是个不要脸的混帐东西!你可以讲这话是我说的!” 提及此事,海德莉的回应则是:“这是一段我不愿再想起的痛苦经历,我为希区柯克先生感到遗憾。”
4 除了《群鸟》和《艳贼》外,大部分观众对蒂比·海德莉所知甚少。其实,海德莉和希区柯克关系破裂后,仍饰演过许多角色。1981年的《咆哮》(Roar)一片,海德莉同时担任制片人和主演,成为她事业的转折点。她开始积极参与动保活动,同时热心投身于人道主义和环保事业。 1985年第三次结婚,之后她把大量精力投在慈善事业方面,成为国际非政府机构“济贫组织”的一名国际减灾协调员。海德莉先后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地震、飓风、饥荒、战争等的救灾工作,并获得“人道主义奖”。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经常出现在电影、剧院和电视上。 1994年,海德莉被法国博韦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1995年在西班牙获得同样的殊荣。1999年,被华盛顿特区的影视女人组织授予“Woman of Vision”称号,后又被美国Hofstra大学授予电影类的总统奖章。 人们心中的海德莉,总是《群鸟》和《艳贼》中精致优雅的尤物,是希区柯克的“金发女郎”。可她出演的众多影片,再也没有一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后人很难评断,希区柯克到底是成就了蒂比·海德莉,还是亲手扼杀了这颗刚刚升起的新星。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到了结尾也没弄明白,“群鸟”为什么要攻击人类?(PS:电影里竟然没有使用配乐。另外,感觉片子舞台剧味道过重等等,真的让我有些失望!)
故事上差一点,虽然说还是每个镜头都在为悬念服务,女主抽根烟乌鸦慢慢落满身后的架子,加油站爆炸三个女主惊恐表情剪辑接上帝视角,最后复制惊魂记浴室的封闭空间鸟群攻击快速剪辑,看得人手心捏把汗又叹为观止。两个正在吃鸡的小孩问妈妈“鸟会把我们吃了吗?”
很同意某短评说的,五十年前希区柯克已经把鸟拍成了恐怖片,五十年后还有人把恐怖片拍成个鸟。
按齐泽克那本书的理解 片中的鸟是Φ 大写的菲勒斯 污点 实在界的想象化 为母性超我的快感赋形 转换一下就是孩子的母亲被“剥夺”(作为拉康提出的俄狄浦斯阶段三种匮乏结构之一)的象征的菲勒斯 (就是儿子);以及鸟从摄影机背后进入画面 这就把客观的上帝视野翻转成杀人的群鸟这一原质的主观凝视 并且假设了群鸟在进入画框前不是叙事体现实的一部分 而是在观众身边 增添了恐惧感。剪辑: 1 对死尸的全景中景特写三连击 2 加油站火灾 女主像定格动画木偶般的不同角度的震惊视线投注镜头与反打的火灾的连续镜头之间的不匹配 心理混乱和震惊效果 3 对“征兆” “说时迟那时快”的绝佳拍法 麻雀从烟囱涌入房屋之前那三个镜头 由长到短 镜头一女主启唇声音未出 踩着第二个镜头(主观视角下的一只鸟)的尾巴作为画外音发出 短促赘余后滞静默的镜头三迎来爆发
好!看!!原来希区柯克才是现在这些灾难片的祖师爷,片子虽然没有那么多炫酷的特效,却在惊悚悬疑程度方面把标准立得非常高。全片无配乐,弥漫着鸟类扑腾翅膀的声音,看到最后我甚至感觉皮肤都开始刺痛了。。。当然,这些还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希胖吓死你的同时,还给你心里留了一万个问号
恐怖電影的恐怖感往往不源於怪物,而是空間。恐怖是日常秩序遭到威脅(Robin Wood),當電影的透視空間直接和秩序掛勾,人和日常空間的關係變動──怪物入侵你家(《異形》)、你闖入怪物的家(《半夜鬼上床》)、你家逐漸變成怪物的家(《活死人黎明》)──便因而可作為區分恐怖片類型的一種入門。照此來說,《鳥》其實是殭屍片啊!
其实希胖早借邦迪太太之口说出了谜底:“鸟类不是凶猛的生物,它们为这世界增色,反而是人类坚持要让生物难以存活在地球上”。往更深一层想,爱情鸟指代男女主,从女主到来小镇后群鸟开始发起攻击模式实则是暗喻了男主那控制欲强的母亲对儿子女友百般挑剔形成的防御机制吧。宏观场面调度和高超娴熟技法的确值得作为视听素材深入研讨,就是故事里的人物逻辑和行为动机看得人很焦躁,纵览全片居然一个智商在线的角色都没有。不是电影不好,纯粹是对这个故事不感冒。
第一波乌鸦来袭...第二波乌鸦来袭...一大波乌鸦来袭...最后一波乌鸦来袭...悬念感一直保持到最后,最大的悬念就是没有悬念。这不是悬疑片,这是灾难片!强烈怀疑那些乌鸦是那两只小鹦鹉招来的...(豆友:这电影有两点比较牛,一是从头至尾没配乐,二是从头至尾没解开任何一个悬念)
男主角有恋母情结,极有可能和母亲通奸,且弑父。群鸟的攻击对象是女主角,也是母亲的攻击对象。
没有反派的悬疑片,用混乱营造惊悚的非典型希区柯克。爱情算个鸟,群鸟吓死人...
这个片子的吓人是让你感觉有体肤之痛的。
这一部彻底跪服希区柯克。只用鸟就造出了末世氛围,惊悚程度在结尾直逼恐怖,开车前往海湾的大远景以及鸟啄木门都让人想到《闪灵》(开场及砍门)。开场对话(丹尼尔斯小姐请你回到笼子里)、女主打扮(金丝雀的头+爱情鸟的外套)和两人关系(love birds)皆暗示结局,人入囚笼,鸟成掌控与观赏者(最后的驱车离开就像被暂时放出笼子遛)。而罗马事件与饭店里妇人的一句「都是因为你」叠加,还延伸出另一重意象:鸟如流言暴力伤人(单鸟到群鸟的规模升级模式尤其符合)。
来,再看一个原版希区柯克。看完后我本来要出去买菜,听到外面鸟叫,吓了老子一大跳。不错不错,不恐怖,但是心理惊悚很到位。
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随着车子转弯时的离心力,车中鸟笼中的宠物小鸟会随之左右摆动,而且是两只同时!
以一个导演为坐标,去连续观看其作品,会在横纵坐标系上不间断的发现其重合点。原来经常总结特点的导演,像洪尚秀,伍迪艾伦,大概因为其每部作品的坐标系过于类似。而希区柯克更伟大之处在于,其本人坐标系每次除了标致的特点,都有诡异且不同的抛物线,而后来者则在复制这些点,却鲜少有自己的弧度
除了女主角在小屋被鸟袭击的一个细节可信度较低之外,即使按今天的标准来看,电影依然制作精良,悬疑的情节安排与节奏安排都是经典!
许多人觉得这部影片没提供谜底,而我看早在片首处,希胖就已将谜底亮出。鸟店里,男主问女主:你不觉得这些关在笼中的小鸟很可怜么?女主笑答:难道让它们到处飞不成?于是影片后半部,人类便在鸟类的逆袭下,被囚进了汽车中、电话亭内、餐馆和木板条密封的房子里…这难道不是一个大自然复仇的故事么?
[群鸟]的最独到之处就是没把鸟这个象征的指向性点明,这样的模糊性使得电影得以一遍塑造悬念,一遍把重点放在人类如何应付鸟类的袭击。它似乎与母亲的嫉妒有关,又似乎是一种野蛮而无法控制的性欲。最终只有在笼子中的爱情鸟才允许带到车上,人类文明就这样小心翼翼地护住唯一可控的爱情力量,开出这座索多玛之城。
父性缺席下的母性力量是大鸟的象征,在戕害前媳杀伤现媳的过程中发泄了能量,最终在儿子父性重塑的现状下达成了和解。相思双鸟是儿子儿媳组建健康家庭的象征,勿论儿子女儿都急切将其引入家庭以改变现状。但如果代表儿子那只鸟过早离去的话,代表儿媳那只鸟也早晚会激变成暴虐的大鸟!【9】
分裂的电影不是好电影——不过希区柯克是例外。前四十分钟是让人昏昏欲睡的家庭情节剧,后半部分突然变成灾难片,毫无缘由。最后在灾难面前一家人重新团结了起来,婆婆和媳妇手牵手奔向美好的未来。后来2012啊后天啊迷雾啊什么的,都是跟这片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