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不是真相!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剧情:
“丽娜是一位拥有大量财富的千金小姐,婚后她发现丈夫有很多可疑之处。比如说,他受托管理她表弟的财产,好像总是在想方设法中饱私囊。另外,他还向他的一位专写犯罪小说的朋友询问有关毒药的事。丽娜满腹狐疑,终日惴惴不安,深恐丈夫为谋取财产杀害她,连丈夫给冲的牛奶她都怀疑里面有毒药而偷偷倒掉。
一天,她为摆脱丈夫而借口去探望母亲,丈夫坚持要开车送她。车到达一断崖处,丈夫突然把车停了下来……”
虽然实际上表述得不太准确,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那么按正常思维接着往下呢?
多半就该杀人灭口了吧?不错,从所有能获得的信息来看,这都是一个合理的推论:游手好闲,东拐西骗,负债满身的登徒子终于谋杀了作为妻子的千金小姐,为了能得到她的保险和财产,从此衣食无忧……
而观众在当时只会更确信这一点:丈夫车越开越快,在一个悬崖边急速转弯,在离心力作用下,妻子一侧靠外的车门被甩开,下面是万丈悬崖,丈夫的手伸了过来,似乎推了她一把,镜头移向天空,传来女主角的尖叫声……
然而,然后,画面一转,汽车安全漂移过弯.
这就是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
虚惊一场,倒也不失为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但在此基础上,起码你总得解释得通吧?
来看希区柯克怎么解释吧,画面继续:
车停下,妻子惊慌得跑下车,丈夫追上去拉住她,作大义凛然得哀怨状,说了些你是我老婆,怎么可以不相信我,不如各行各路之类的话,坚持送妻子回娘家,并说自己伸手只是试图拉住她。然后女主角突然醒悟,由自问自答开始,两人你问我答,开始了对丈夫的开脱,试图让我们相信诸如丈夫费尽心思从侦探小说家那问出得能杀人于无形的毒药居然只是为了自杀赎罪之类的鬼话,总之夫妻二人敞开心扉,冰释前嫌,背影里,丈夫开着车,另一只手搭着妻子的肩膀,两人一起反程回家,影片结束。
故事并没有结束,虽然心理阴暗点还是可以想得很黑暗,但恐怕相当多得人会觉得莫名其妙,大失所望吧?因为,至此,前面一个半小时苦心营造,层层铺垫的悬念,加里格兰特出色的表演被全部推翻,或者说毁于一旦。
很难相信这个除了在客观上造成出人意料但牵强得类似于自己打自己嘴巴的和谐结尾是出自老谋深算的希区柯克之手,从前可知,本片最大悬念就是“Suspicion”即丈夫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开头也是围绕此展开,时不时对你进行挑逗,上一分钟刚被证明是好人的丈夫在下一分钟就又成了坏蛋,如此交替。对女主角来说则是反复的精神折磨——丈夫的言行让她产生了怀疑,接着通过细节来让她确信这一点,在她认定丈夫是个坏蛋后,又会突然峰回路转,导演和丈夫一起用合理的说法来推翻她,她只能再次说服自己相信丈夫,但更多的疑点又接着出现,且事态似乎越来越严重,观众也随着妻子一步步确定,丈夫已经到了为还债而不惜谋财害命的地步,唯一的疑问似乎只是,为了不被怀疑,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可结果却告诉我们,事情不是这个样子滴,其实大家都被耍了。表面上完全变成了被迫害妄想症妻子的庸人自扰,夫妻之间应该多交流,不要总是疑神疑鬼,所有的猜测都被证明是错的,总之,是我们太邪恶了。
和谐吧,似曾相识吧,这不是和60年后的杜琪峰面对广电总局时才干的事吗?所以同样,这不是希胖的本意,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希区柯克刚来美国不久,只能顺应当时好莱坞和谐圆满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加里格兰特从未演过坏人,恐观众难以接受,且有损其萤幕形象。可以说就是样两个现在似乎不值一提的理由毁掉了影片的大部分存在价值。
不卖关子了,我前段时间看过希区柯克的传记,希胖自己喜欢并力争失败的结局是这样的:综合起来的一切都证明妻子的判断是对的,丈夫坏事做尽,并的确想要杀了她!对此她心灰意冷,决心喝下丈夫送来的牛奶(必然是有毒的,那么多前戏不会白做了,可想而知这一定高潮所在),但在此之前,她给母亲写了封信,信里说明了一切,并交给了丈夫让其代发,她喝下了有毒的牛奶,同时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丈夫将封信投入了信箱,然后影片结束。
这才是真相,孰优孰劣,高下立现。也亏得希胖能在匆忙之中想出第二个结尾来敷衍片商,并成功的让很多人觉得自己又被他被耍了。
2 ) 深闺
希区柯克的电影一如既往的悬疑刺激!一个浪荡公子千方百计追求富翁之女,千金女作为一个恋爱脑,对甜言蜜语的帅哥无法自拔,在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父亲反对的情况下,为了证明自己能找到对象结婚,闪电于浪荡子结婚。婚后才发现他好吃懒做,嗜赌成性,谎话连篇,与自己结婚只为了获取娘家的金钱资助,父亲的眼光是正确的。但她是一个传统保守的大家闺秀,并没有及时离婚止损,而是寄希望于丈夫改邪归正,找到正当工作养家糊口。然而丈夫始终不成器,欠了许多赌债,甚至盗窃公司资金还债、挥霍,被公司开除。他又不切实际地提出与朋友开发地产、旅游景点。千金女在不断揭开丈夫谎言的同时,也对丈夫失去了信任,加之丈夫喜欢研究侦探小说和犯罪手段,她开始怀疑丈夫为了金钱杀死了好友比奇,且在密谋杀死自己。惊慌失措的她计划逃回娘家躲避,路上丈夫回应了她的质疑,她相信丈夫没有杀人,也不计划杀她,又满心欢喜跟着他回去解决欠债问题了。敢于揭露丈夫谎言的比奇死了,她必将继续长期被丈夫蒙蔽。也许丈夫没有杀她的念头,但靠她生活是必然的,特别是她父亲已经死了,母亲没有什么头脑,虽然父亲没有让她继承多少遗产,但母亲将来去世,肯定会把财产留给她,与她结婚肯定不会后悔,这就是丈夫的计划。
3 ) 《深闺疑云》中的女性凝视和精神分析
依靠对人类本性与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和高超凝练的视觉化银幕表达,希区柯克不仅成功的控制了电影,还有观众的注意力,使得他的影片在升华为独一无二、不可效仿的艺术经典的同时,还成为了理论家们着迷分析的文本。
英国学者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在1975年的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中就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与“男性凝视”的概念,提出了电影观看机制的论点,将两性差异带入观影经验的讨论,对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穆尔维能把精神分析运用于电影与电影制作,有赖于向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回归。
穆尔维用“凝视”考察叙事电影中的男性快感,旨在用精神分析揭示好莱坞电影中的父权力量,其中她着重分析了希区柯克的电影《眩晕》(Vertigo,1958,又名《迷魂记》)。《眩晕》中积极的“男性凝视”作为了叙事电影中男权话语书写的强有力的证据,但是有趣的是,在1941年的电影《深闺疑云》(Suspicion)中,希区柯克却完全使用了“女性的凝视”来构建“怀疑”。
《深闺疑云》的女主角丽娜是一位千金小姐,丈夫约翰尼是一个终日玩乐的花花公子。婚后丽娜发现丈夫有很多可疑之处:卖掉岳父赠送的古董椅子、管理表兄的财产却中饱私囊……丽娜终日惴惴不安,不仅怀疑丈夫谋杀了自己的朋友,更深恐丈夫为了谋取财产而杀害她。
影片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中,观众的凝视都被委托给了丽娜的凝视。我们看着一个妻子在看她的丈夫:他是一个谋杀者吗?影片中,丽娜怀疑约翰尼试图谋杀好友,她发现悬崖边上的车轮痕迹,回到家中,镜头首先是丽娜关门进来的正面中景,表情不安,举止紧张。她听见丈夫的口哨声,眼神飘忽的追寻声音的来处。镜头一直拍摄她的正面表情,直到她绕过楼梯,镜头跟着她的背影走到客厅门口,停下。接下来是丽娜的主观镜头,一个短暂的2秒钟的凝视,约翰尼坐在沙发上,弯腰检查收音机,吹着口哨。紧接着是丽娜紧张的表情反打。镜头再切回约翰尼身上,他坐起身,朝着右边(画框外)说话。镜头切回丽娜的反打,她往前探出身子去看。镜头切回去,向右一个简单的横摇,约翰尼的朋友入画,正在检查电源插销。镜头再次切回丽娜的时候,她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这是影片的前半段里丽娜较为积极主动的一次“凝视”,因为吝啬的希区柯克终于给了女主角几个持续时间并不长的主观镜头,让她的视线和观众终于合一。而在此前,尽管故事都是围绕女主角的观察展开,但画面基本都是她的表情特写、她的外貌和举止而不是她主动探究的动作。屏幕上,丽娜仍然是一个被观众看着的美丽女人,是我们看着她在看——她在看,但是她什么都没有看到;而我们通过她的眼睛去看,却看不到她的视线之外任何事物,换言之,我们不占有可以判断她“是否正确”的额外信息。
紧接着,在电影的后半段,“眼镜”这个重要的道具出现了。玛丽•安•多恩曾经在她的文章《电影与装扮:一种关于女性观众的理论》中提出,“男人很少去勾引那些戴眼镜的女孩”。在《深闺疑云》中,我们看到男女主角的第一次登场,短暂的寒暄之后,我们的目光其实是跟着加里格兰特饰演的约翰尼一起凝视丽娜的。镜头首先从小腿开始上摇,停在对面丽娜手中书籍的封面上。导演给了约翰尼一个略带惊讶的表情反打,然后镜头又从丽娜的书开始上摇,停在她的脸上——戴着眼镜。
根据玛丽•安•多恩的观点,戴眼镜的女人,这个形象显然是那些涉及被压抑的性、知识、可见性与视野,理智与欲望的母题的浓缩。戴眼镜的女人同时意味着理智性和不可欲求性,聪明高傲,具有某种洞察力;但是当她取下眼镜的那一刻(这一刻总是要出现,并且总要联系到某种感官的性质),她就被转换成为奇观,一种欲望的适当图形。
在《深闺疑云》中,丽娜戴着眼镜的出场,并没有换来男主角“一见钟情”的爱慕,直到两人在马场上再一次相遇时,丽娜摘下了眼镜,她骑在马上,穿着华丽优雅的衣服,从中景到特写,这个奇观镜头前后持续了4秒,然后约翰尼流露出惊艳的神情,说着“真不可思议,她简直判若两人”——男女主角的爱情在这一刻才有了滋生的土壤。
可见“眼镜”这个道具在本片中的重要性:没有眼镜的丽娜基本充当着一个视觉奇观,因而她在影片前半段的“凝视”都没有威力——面对追问和怀疑约翰尼总能自圆其说,她其实什么都没有“看见”。然而在影片后半段,丽娜戴上眼镜的情节一共出现了三次,她的“凝视”终于看到了东西。
第一次是约翰尼的朋友在巴黎身亡,警察找上门来询问丽娜能否提供线索,她接过警察递来的刊登死亡信息的报纸,起身眯着眼睛走到一旁,戴上她的眼镜(影片01:10:00处前后)。第二次是丽娜从作家朋友那里得知丈夫借走了一本主角利用白兰地杀人、伪装成意外的小说,回家翻查,发现了丈夫承诺“一定会想办法还钱”的信件(影片01:20:00处前后)。第三次是丽娜开始怀疑丈夫想要谋杀自己,于是偷看了保险公司寄来的信函,此时,她也同样戴上了眼镜(影片01:24:00处前后)。
影片中,女性所戴的眼镜并不总是意味着观看的缺陷,而是一种积极的观看,甚或只是对抗被看的观看行为本身。知识女性观看和分析,以侵占凝视的方式,向一个完备的表征系统发出了一种威胁。通过这三次的看,丽娜终于看到了“踪迹”,这些蛛丝马迹是她怀疑丈夫为了钱财而杀人的契机,是拉康所说的小客体a,是实在界对象征秩序的威胁。这些才是贯穿全片,终于开始具有威胁力的凝视。
凝视——究竟看到了什么
《眩晕》和《深闺疑云》分别给出了两种凝视:男人的看,和女人的看。这两种凝视无疑都带来了悬疑和惊悚,那么“凝视”究竟看到了什么?
根据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象征界就是父权所建立的话语体系,代表了社会的一切秩序与规则。《眩晕》中,由于差点儿从高楼顶上坠下,斯科蒂得了医生所说的“眩晕症”。然而,眩晕症不仅是有点怕高而已,而是在生理上产生一种在巨大的漩涡边上摇摇欲坠的恶心感觉。希区柯克巧妙的通过在拉伸镜头的同时变焦塑造了这一视觉形象。斯科蒂陷于这一视觉创伤之中,与他周围理性世界的象征的和想象的真实分裂开来。 斯科蒂的创伤令他意识到可见王国(象征界)中的实在界,一个“小客体a”,一个其他多数主体都将之视为寻常之物的客体。影片后段朱迪的出现更是一次实在界的巨大冲击,是象征秩序里的污点,斯科蒂接触到了实在界,这才是所有恐惧和不安的根源。
相对应的,在《深闺疑云》中,尽管约翰尼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男性(他和希区柯克其他电影如《美人计》、《艳贼》中的拯救式的英雄并不相同,从始至终就是一个没有获得成功的纨绔公子),但是他依然是象征界的一份子,他的身后是大他者A,女性作为客体,进入象征界的前提就是被驯化,成为物恋对象。而在《深闺疑云》中,丽娜一直游离在这个象征秩序之外,她的凝视如同一个个小客体a,和《眩晕》中后来的朱迪一样,冲击着象征界的秩序,造成了对整个家庭、生活环境的不信任与不安全感。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说,可以认为希区柯克电影悬疑的本质就是小客体a对象征界、大他者A的冲击,是实在界的碎片对象征秩序的颠覆与破坏。
拉康描述的分裂将积极/消极、被阉割的/未被阉割的、快感/不快、男性/女性分隔开,而穆尔维正是聚焦在这些分裂上。拉康式的分裂表明,存在一个优于象征界和想象界的界域:实在界,它对现实具有重要影响。这一分裂是原始创伤或缺失的结果;另一方面,“阉割焦虑”是第二位的,是害怕回到实在界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拉康指出,“有必要首先从跟相遇有关的、发生在主体身上的分裂中寻找根据。”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所谓“凝视”,就是实在界向想象界和象征界(所谓的“现实”)的延伸,无论是“男人的看”还是“女人的看”,看到的都是实在界的碎片,是小客体a,是对象征秩序的一次重大颠覆——这就是希区柯克电影带来心理悬疑、精神惊悚的本质。
如同《眩晕》里斯科蒂无助地悬挂在屋檐上,面对死一般的虚空;如同《深闺疑云》里丽娜面对无穷无尽的猜疑和“被害妄想”——这是拉康式“实在”的具象化。
凝视的效果
尽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两种“凝视”有着同样的本质,但是更加有趣的是,它们带来了不同的效果。
在《眩晕》中,观众的视线和斯科蒂基本是完全一致的(除了影片后半部分里朱迪的那一次闪回),观众认同了斯科蒂的观看,悬疑来自于“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但是作为主体,斯科蒂是安全的,与之认同的观众也是安全的,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在叙事的最终,斯科蒂将一切掌控,抹去实在界的污点,重新纳入秩序;而《深闺疑云》的“看”集中在“究竟有没有”、“能不能相信”的问题上,构建了无数的猜疑之后,丽娜——这个观看的载体陷入了不安全的境地——因为缺乏秩序。
《眩晕》里朱迪被界定是“有罪的”,因为她协助了欺骗,于是她被斯科蒂带上钟楼并且失足摔死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朱迪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被动的。起先她受制于自己的雇主、斯科蒂的朋友加文,然后受制于斯科蒂(或者说是她对斯科蒂的爱),她因为自己的罪恶受到惩罚,但是她的同谋犯呢?加文自然是主谋,斯科蒂也同样难逃“帮凶”之名,然而在电影中,这两个男人都没有得到惩罚,尤其是加文 。从叙事角度来说,这两个男人都牢固的处于象征秩序之中,如同大他者A,永远不会受到制裁——男性的凝视享受着象征界的双重道德。
而《深闺疑云》的最后,约翰尼开车载丽娜回家,途径临近悬崖的公路,车门忽然打开了,丽娜以为丈夫要谋杀自己,两人发生争斗。约翰尼解释自己无法忍受丽娜的不信任,申明自己是害怕丽娜跌下悬崖,一直试图拉住她,两人在争执中达成和解,丽娜最终相信了丈夫,并且哀求跟他回家重新好好生活——实在界的冲击并没有真正颠覆秩序,最终女人还是回到了现实的家庭,选择相信的同时也等于选择了接受驯化,接受秩序。
这一结尾充满了暧昧性,因为关于约翰尼究竟是不是谋杀者,希区柯克留下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深闺疑云》改编自英国作家弗朗西斯•艾尔斯(Francis Iles)的小说《事实面前》(Before the Fact),然而结局却大相径庭。在书中,丽娜是“面对事实的帮凶”,她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喝下了丈夫给她的有毒的牛奶,因为她深爱着他,自愿接受了受害者的命运。希区柯克曾经告诉特吕弗说,他本想维持原来的结局但加上一点转折:在喝下牛奶之前,丽娜将给母亲写一封信说明丈夫的罪行,并请他将信发出。在最后一场中,我们会看到约翰尼愉快的将写有自己罪迹的信投入邮筒——这将比小说的结局更惊悚。但是按照希区柯克的说法,这个结尾为好莱坞惯例所不容,他们无法容忍把加里•格兰特表现为谋杀者。
影片的这一段花絮或许可以视为《深闺疑云》的“互文本”——好莱坞的男权叙事话语体系无法容忍男演员出演的的确确的“坏人”,即是不能接受男性角色的恶行被坐实。享受象征秩序的双重道德的男性,必须是惩罚、拯救或者宽恕“坏女人”的英雄。影片《深闺疑云》结尾的暧昧性从侧面揭示了这一既定的秩序。
如此看来,我们或许可以说,希区柯克电影中的两种凝视,男人对女人的看,是主体的凝视,是象征界对客体的检阅,是一个赋予秩序的过程,夹杂着行动及占有力;而女人对男人的看,则是客体的凝视,是客体对象征界发起的的颠覆,它带来焦虑、不安和猜疑,但是威力有限,甚至毫无威力可言。
希区柯克的电影长久以来被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绝非偶然,他被称为“电影界的弗洛伊德”,正是因为他对人类心理的深刻理解。他或许并不是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也不能简单的被界定成一个男权话语的维护者或是反对者,但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便是因为他能够自然的将自己的感悟精准的呈现出来。
4 ) 《深闺疑云》彩色版(上译;英语)
【原名】Suspicion
【译名】深闺疑云
【年代】1941
【类型】惊悚 / 悬疑
【国家】美国
【导演】希区柯克
【主演】加利·格兰特、琼·芳登
【故事梗概】
强尼·艾斯嘉在火车上第一次碰到莉娜,就毫不客气地向莉娜借钱补了头等车厢的车票。强尼一直是众多妇女欢迎的对象,在拍照的时候遇到了莉娜骑马的英姿,更得知了莉娜是将军的女儿。
强尼很快找了借口请莉娜一起上教堂,莉娜被强尼英俊潇洒的外表和风度迷住了,甚至单独跟他来到教堂外散步。在荒野上,强尼带着深深的自信诱惑着莉娜,羞怯而克制的莉娜几乎难以自制。在家门外听到了父母关于她出嫁的对话,莉娜更加难以控制,主动吻了身后的强尼。
莉娜开始疯狂地希望和强尼来往,而老于此道的强尼不动声色地略施手段就捕获了莉娜的芳心。一场舞会,一次驾车兜风之后,强尼借着莉娜父亲的一幅画像向莉娜求婚。第二天,两人偷偷举行了婚礼,到欧洲各地旅行结婚。
蜜月归来,莉娜才发现强尼原来是个一文不名到处举债的花花公子。强尼承诺要工作养家,但仍旧流连在赌场,甚至卖掉了莉娜父亲送过来的宝贝椅子。莉娜一次次被强尼的谎言所欺骗,又一次次发现强尼各式各样的无耻行径,所有的事情都表明强尼是根本无可就药的浪荡公子。
莉娜的父亲死了,并没有给莉娜留太多的遗产,强尼又一次失望了。强尼的老友比奇是个憨厚傻气的老好人,莉娜也很喜欢他,因为能从他的嘴里听到真话。强尼打算和他一起搞地产开发,莉娜看他似乎又想从这个老实人手中骗点钱花花,就警告比奇不要和他合作,但憨厚的比奇并不肯听。比奇和强尼一起出门后突遭横死,莉娜十分怀疑是强尼所为,但又没有证据。莉娜找到一个侦探小说家帮忙推理,自己隐约觉得正处在一个阴谋之中。从此,她对强尼的一举一动都十分留心,最后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莉娜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要求回到母亲身边。强尼开车送她,行使在悬崖边上的时候,莉娜以为强尼要谋杀自己,拼命挣扎,是强尼死命拉住她才没有摔下车去。在莉娜的追问下,强尼把所有事情都向她说明,莉娜这才知道自己的怀疑都是漫无根据的,两人又拥抱在一起。
【译配人员】
翻 译:顾奇勇
译制导演:王建新
主要配音演员:丁建华、乔榛、刘彬、王肖兵、王建新、叶露、俞红、海帆、李元
5 ) 深闺疑云 1941
看完后突发奇想,这电影改成日本少女漫画会是怎样?
我几乎能想象那些线条,分镜,油墨在白纸上勾勒出秀美的下颌和瞪大的眸子。让谁来画呢?山岸凉子或清水玲子?
英格兰乡间,猎犬骑手聚集,眼看大家就要出发猎狐。可惜是黑白片,只能脑补各位的黑礼帽红骑装白马裤。一声嘶鸣,格兰特转头被骑在马鞍上驯服马儿生气勃勃的少女吸引。
接下来,两人逃开众人去田野散步。格兰特和芳登四爪相握非常扭曲的表演了一幕小熊猫打架,又萌又诡异。格兰特演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很幸苦啊!这个度太难把握了。要介于流氓动手动脚和小男孩欺负小女孩之间,还要带出万人迷风流不羁?我去,太难了。我简直觉得芳登的厌烦不是表演。
这一场堪称奇怪的挑逗真是让人满心复杂。一方面我们明白格兰特此时已对芳登有意,可是这表现实在太有异于他老练的表象了。另一方面,芳登也对他有兴趣。不然以她的家教谨慎,不会在书里夹他的剪报,也不会接受不喜欢女孩的邀请去教堂就为了能和格兰特相处。可是面对这样轻佻的求爱,女孩的怒气远离是完全可以理解和预料的。
芳登带着少女的骄傲对格兰特说,如果你是我的马,我会教你规矩。这真是萌翻我,自然而然的想起了吾们阿武和太宗讨论驯马。
到此为止,芳登这个角色都没有表现出软弱,或是任何她会是格兰特囊中物的可能。
但是下一幕,下一幕来了,这是堪称本片我印象最深,最耐人寻味的一幕。芳登急急走进自家庭院,和格兰特道别。鉴于他们俩这难称和谐的乡间散步,若是这次告别成功,也许就是永别。芳登会过回她安全惬意的生活,格兰特也许转头就将开始另一段恋情,毕竟他身边爱慕的眼光那么多。
老宅的大窗边,年迈的父母正在讨论自家娇女。芳登在庭院小径上听得怔然。最熟悉亲爱的声音传来,女孩的心沉入深渊。父母正在讨论自家女儿大概是嫁不出去了。母亲担忧,父亲却振振有词道老小姐也是很有前途的,大家都很尊敬哩。
这一刻,失望,不安,羞愤,恼怒,恐惧必然如同群蚁噬咬她的内心。格兰特见她驻足,好奇走过来,听到这一番讨论后,忍不住笑了。下一刻,女孩抬起秀美的头颅,迎上格兰特。如同两只天鹅交颈,如同风拂过花树将枝头两簇花推到一处,她冲动而赌气的吻了身边最近的这个男人,然后镇定走进屋。在接下来的餐桌上,她要傲然向老父母宣布自己有了追求者。
这一段,实在是,太有趣了。总结到一处就是,芳登到底爱格兰特吗?或者就是to be or not to be?女孩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人生的关口,是回归旧生活还是走向新世界?有些时候,选择的契机是这么突然。她怀着幼兽的勇气莽撞的喜新厌旧。她前一刻对旁边这个人的挑剔被现实压碎,她急需要一个出口来缓解焦虑。《思凡》里陈妙常唱道:见人家夫妻着锦穿罗,不由得人心急似火。下山寻一个少哥哥,任他打我,说我,骂我,笑我。一心不愿成佛,不念弥陀般若波罗。
餐桌上,她从父亲那里得知了男方的劣迹。父亲的轻蔑仿佛是甩在她自己脸上。她与父亲对抗。此时老父也有了预感,语气变得恼怒又无力。此时电话响起,女孩傲然起身,一个有归处的灵魂如此强大,她的勇气如同一面高旗,迎风飘扬。
可她得到的是拒绝,对方失约。
哈哈,这就是生活。你奉献无上的勇气——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巢穴,你的精血赋予你的所有的一切,交予生活来挫折。琼 芳登最高傲的一幕就此停止,本片符合我少女漫画幻想的一切就此停止,接下来,女孩会被生活一次次驯服。
她终于和他再次相逢后,她已被折磨得傲气全无。她对他说了一段话,说这和我想象中咱们的相遇不同,我们应该blablabla。
能说什么呢!她的爱太偏于幻想了!
婚后这一段真是全方位的展现了嫁给一个不靠谱的男人,女人会面临的磨难。格兰特真是不容易啊!我看到当时有影评人说:格兰特表现出令人不齿的无赖轻率,孩子气的欢喜亢奋,怪异的神秘难测,完满了这个角色所需的一切。
确实如此,格兰特这个角色太复杂了。如果说这电影是一道宴席,那格兰特手上的托盘也太多了。他必须展现杂技演员的灵敏,把每一道菜都牢牢把住。这戏逻辑上的圆融完满全在于他。而这背后还有着剧本上反复删改,公关各方博弈,导演拿不定主意的结局。公司认为格兰特形象要紧,只能是hero不能是坏人。
说来也妙,片中女作家和女主角讨论起笔下的恶人,一语双关的说:他们不是murderer,是我的hero。
在男主逐渐暴露的过程中,女主曾奋起和说实话的外人斗,和自己斗,收拾过皮箱写过告别信然后又撕了。她性格中那种孤注一掷的骄傲始终不灭,然后迎来的是父亲的死讯。
这个安排颇有惩罚意味。生活把你推远,桃源没有归途。芳登知道那可杀人于无形的毒药的存在后,凄然一笑,问,它会让人痛苦吗?这一问惊心动魄,她始终都是那个满腔孤勇的女人。
然后,然后就冰释前嫌,化解心中猜疑后,夫妻双双把家还。木有了浪子改过自新从军赎罪,木有了为爱赴死痴心女对负心汉。对应了剧里那句话,如果要杀人,那就简单一点 。对希胖而言,一心想搞个大结局 ,算了 还是简单点live happily forever得了,公关拗不过去。
这电影真短啊!90分钟就完了。但是多么精炼啊!表达叙事手法同时又丰富。芳登和格兰特对着将军的画像诉衷情那一段多有趣!活泼泼孩子气又浪漫。比起安排一场两人被老爷子骂一顿吹胡子瞪眼表示反对的戏码高明一百倍。
笔记:希胖指导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表演奖的电影——芳登拿到了最佳女主角。而前一年的Rebecca是希胖唯一一部拿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片子,还是和芳登。
两位男女主角却没有因为这次成功的合作而结下情谊。格兰特认为芳登敏感而神经质,加上埋怨导演过多关注女主角而忽略了自己,对这部电影不是很爱。当然芳登因此拿了奥斯卡而格兰特却未获提名也让他有些不爽。
这是格兰特和希胖的第一次合作,但称不上愉快。格兰特曾公开发誓再也不和希胖一起拍片了。但是还好这龃龉并不长久。要不就没有后来的《美人计》,《抓贼记》和《西北偏北》。
由于雷电华公司高层的干预,删减所有格兰特看起来比较鬼畜的镜头。电影初剪后只有55分钟长,后来只好又拿回来。
此片是希胖第一次兼任制片。
6 ) 你们到底看没看电影?
你们看没看电影啊?
电影九十六分十秒到九十六分十五秒之间,至少有两个点值得关注:
第一,是女的抓住了男的的手,这说明不是强尼主动拉他,而是女主抓住了强尼;第二,男的在九十六分十五秒推女主了一下,显然是想把女主推下去啊。男主就是为了把女主推下去。
此外,还有两个点无法解释:第一,为什么男主想要自杀为什么要找一个谁也查不出来的毒药?第二,为什么男主要去提前问能不能把女主的意外险搞出来?像男主解释的那样?别开玩笑了。
影片的结尾才是悬疑的精髓,是导演向观众开的一个玩笑:女主愿意相信男主向他说的话,男主用他的话术继续欺骗了女主。当然,男主是否最后是杀死了女主无从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影片绝不是所谓一百八十度大逆转,什么女主被迫害妄想症,导演让我们看到的就是男主想让女主死,以及男主他那巧妙的包装。
希区柯克完美向人们阐释了,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他们只是愿意自己相信的。这才是唯一真正的无痕迹的毒药。再一遍,那些女主被迫害妄想症的,excuse me?
拜托大家认真看电影,不要人云亦云,更何况是希区柯克这种对精神分析有极高呈现度的导演。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希望作为一名合格的观众能够擦亮眼睛,不让任何一部好的影片在我们长在嘴巴里的脑子流失掉了。
牛奶凝视镜头。原先设想的结局会有趣多了… 她喝下了牛奶,写下揭发他罪行的信让他寄给母亲,然后毒发死去。随后我们见到他吹着口哨得意地将信投入了邮筒。
心理惊悚的教科书级电影,把悬疑留到了结尾,似乎解开又似乎还有隐情,在希区柯克作品中也是特别的一部,围绕结尾的幕后故事很有意思。
这是希胖唯一一部给演员带来奥斯卡的作品,这剧本确实有利于琼·芳登发挥。看了看原打算的结尾和现在采用结尾的对比文章,发现都很不错,许多人就是因为不是原来的结尾而对本片呲之以鼻,但是观众细想的话,这样的结尾更符合suspicion的标题,“怀疑”从电影开头一直蔓延到结尾,而不给出真相。
一部少有的没有谋杀、没有阴谋的作品,所谓的“疑云”不过是深闺中想象出来的,或者像希区柯克在片中不无嘲讽描述的,是侦探小说作家编出来的。
黑白电影的魅力就是让人把注意力放在剧情和演员的表演上,心无旁骛欣赏导演传达的艺术。
还是希望Cary Grant是大坏蛋的结局。
戈达尔在描述希区柯克艺术的时候谈到了记忆。“我们已经忘记了琼·方登为何将身子探出悬崖,乔尔·麦克雷为何动身赶赴荷兰,我们也忘了詹尼特·李为何要落脚在贝茨旅馆。但是我们却记住了,一只手包,一辆沙漠中的马车,一杯牛奶,一把梳子,或者,一排瓶子,一副眼镜,和一段主题配乐。”……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708223456/
以往希区柯克的惊悚悬疑片,最终会以真相大白来收尾,但本片直到最后惊悚悬疑仍然在持续…两人的背影是重新和好?还是另一个阴谋的开始?希区柯克处理的最巧妙之处在于,始终排除了格兰特的主观视角,让观众和琼·芳登完全同化。但这只是她的幻想?格兰特端着疑似毒牛奶走上楼梯的阴森感,显然不在琼芳登的视视范围内,这其实是场希区柯克调度的“阴谋”。
制片方说“加里格兰特不能是坏人”,却无心插柳的成就了奇妙的效果:到底确实是琼芳登的幻想,还是加里格兰特还在等待时机?只有希胖自己知道
希区柯克为了让画面暗的地方更暗,突出那杯神秘的牛奶,在杯子里放了个灯泡,配合男女主爱情主题的悬疑阴森版变奏,实在是太厉害了,这样一个镜头足以让多少人津津乐道呀。加里格兰特演人渣还挺有一套,油腔滑调的还真让人讨厌不起来,结尾虽然有种脑壳被敲的感觉,但总感觉希胖躲在背后说逗你玩儿呢
叙事真如行云流水一般。整体基调尚属轻松愉悦,再加格兰特的男主,因此悬疑色彩并不很重。所谓结尾另有隐情的说法也是对希胖子原话的误读,纯属深闺疑云。
苛责这部电影略显可笑的结局其实是不公平的,不能忘了当时初入好莱坞的希区柯克面临的是制片厂和海斯法典的双重压力;除此之外,希翁在影片后段所展现出的功力依旧深厚:芳婷在窗棱投影和楼梯栅栏所组成的牢笼内战战兢兢,阴影中的格兰特与闪耀的牛奶一起令人窒息,无处不在的心理恐惧。
希区柯克也许不会想到,直至今日,观众仍对影片的结局议论纷纭:一方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丽娜的幻想(源于多处主观镜头、风格化的布景以及突变的配乐),另一方则笃定由加里·格兰特饰演的丈夫就是凶手。我敢保证,希区柯克从来没有试图迷惑观众,在他原本的设计中,心灰意冷的丽娜喝下了有毒的牛奶,随后,自以为滴水不漏的丈夫将写明真相的信封投入了信箱,然后影片结束。但这个微妙的结尾并不被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所接受——他更关心加里·格兰特的“英雄”形象,海斯法典(好莱坞自我审查法规)也不允许偶像明星有犯罪行为,迫于多方压力,《深闺疑云》的最后五分钟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样。
1.琼·芳登斩获奥斯卡影后之作,娇弱纯善、紧张不安的角色性格一如[蝴蝶梦]。2.私以为结局并无不妥,疑云从未彻底消散,而诸如表现主义光影、男主端牛奶(内浸灯泡)上楼梯、轻幽默等均属典型希胖笔触。3.女性主义分析范本,除女性凝视外,还有不断隐现的父亲画像。4.拼字游戏与侦探小说家。(8.5/10)
非常不希区柯克的电影,仿佛像是他早年为了糊口接的片子。电影百分之八十的时间仿佛是个爱情片,女主角因为爹妈嫌弃自己老姑娘就回头一下子吻了男主要闪婚,加里格兰特的表现宛如PUA教科书,所有婚姻里遇到阿诈里的女青年你们都该看看这个电影以免上当啊!而悬疑的东西都是浮于表面。就算事情都能解释通但是这个不着调的浪子你还是不能要啊啊啊啊!女主角你需要提高智商!
分数严重偏低的杰作。希区柯克的这部电影证明他不仅能把曲折离奇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即使是夫妻之间的信任与信任崩塌这样微妙的情绪,也能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虽然许多人(包括希区柯克和加里格兰特本人)对结局有这样那样的怨念,但在现在这个充满了不信任与猜疑的时代,与女主(女主用内心戏撑起全场,绝对是影后级别的演出)一起经历如此的煎熬之后,还能在最后拨开云雾见天日,其实是非常美妙的一个感觉。除了情绪之外,本片还应该提到的必然是那个发光的牛奶,在黑暗的楼梯里,只有那瓶牛奶发着亮光,任谁都没法不对它心生胆怯,也理应成为悬疑片经典镜头。
#英伦大师展#我站男主凶手党,而不是女主疑心病党。因为如果只是疑心病,那么所有关于男主的设置都变成故作玄虚,一个两个可以说是巧合,所有都是巧合就成了刻意。不过男主也不用亲自杀人,再多几次巧合女主就自己吓死了。
1.怀疑源于没有沟通。2.男人多一点神秘对女人是一种深深的诱惑。3.即便你是一个骗子、即便你是一个好赌的男人,但是只要你对我好,只要你还善良,我会一直爱着你。——女子说。
剧本好奇怪漏洞很大,加里·格兰特本来是个贪钱小人,到最后虽被洗白没杀人但终究还是个贪钱小人却抱得美人归圆满结局;但如果最后男主真的想杀女主,似乎又缺了希胖的反转Twist...不过最后女主怀疑男主要杀她那一段拍得很惊悚!
要不说闪婚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