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比利怀德一共有3部电影上映,《控方证人》豆瓣9.6分top25。《黄昏之恋》,傲娇嫉妒幻想爱情的18岁赫本吊着出个门就得换情人的老百万富翁花花公子的纯洁纯贞纯粹的爱情故事,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百万富翁花花公子渣到双飞瑞典双胞胎、英国贵妇、巴西人妻、更有见不到他会自杀的女人,一年不见连赫本是谁都忘了,但仍然是法国18岁姑娘赫本的美国梦中情人,很21世纪。《林白征空记》,美国主旋律。
前1小时8分是普普通通航空邮递员找资本家出钱,找飞机厂造飞机追求创造历史飞越大西洋。其中碰了一次壁算是真实公司操作,其他时候都是可爱善良的资本家,飞机制造厂和谐有爱共同帮助男主实现梦想。在飞行前更有美女带着爱慕的眼神送别英雄。
至2小时11分空中密室单人生存,回忆梦幻般的美国成长,经历飞行中艰难危机,克服困难达成奋斗目标。
最后4分钟,成为万众敬仰载入历史的美国英雄。
完美诠释美国资本主义支持勇敢、有冒险精神、新兴开拓美国梦的故事。只要你努力奋斗就能留名青史,财色双收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
“小伙子,快来实现美国梦吧,不想当飞行员的苏联人不是好资本家。”
神马,你还要问黑色幽默和刘别谦式幽默,这种主旋律电影谁记得住这东西,这和手撕鬼子一样,被大脑过滤了。
导演以前拍过主旋律的电影,1953年《战地军魂》,美国人欢乐的在纳粹德国集中营里斗智斗勇,集中营中被困的人救出军官英雄成为英雄。另外集中营中苏联女战俘两条烟可共度良宵。
美国人真的是到哪里都要成为英雄啊。
苏联是二战击败德国的最大主力,美国其次,但是随着苏联解体,唯一的超级大国军事力量、传播力量、文化力量全面侵蚀,年轻人对苏联对击败纳粹德国的贡献都忘了,只记得世界警察美国。
林白本人是个极端种族主义+反犹太人,二战开始时他还是同情纳粹派;另外Jimmy当时47岁要演个25岁的年轻人,那个脸妆浓艳得不能直视,眉毛像两片酸菜粑在脸上。林白对Jimmy的表演非常不满....除掉这些,这其实是部很好看的电影,但也难怪当年票房惨败。
林白征空,倒也不枉最后得看的比利怀尔德电影。老头的愤世幽默、小物件叙事以及不乏趣点的各种闪回都无法挽救该片的一个结构性缺陷:驾机飞跃北大西洋探险这类事,提供不了必需的叙事驱动,因为一人上路,没有对手,还不能失败;反过来,事件所蕴含的最大卖点,连续几十个小时的孤独疲劳,一百二十分钟的电影长度又无力展示。
查尔斯·奥古斯都·林白(1902 年2月4日—1974年8月26日),首个进行单人不着陆的跨大西洋飞行的人。他的长子查尔斯·林白三世在1932年新泽西家中被绑架,并遭撕票,凶手被认定是一位德国的移民,但许多人相信他只是替死鬼。阿加莎·克里斯蒂据此疑案发挥写成《东方快车谋杀案》。
5。两年多前标的想看,今天看看似乎并不值得看
在铺垫了一小时之后,林白终于上天了,就在你以为主菜上桌的时候,起于钓鱼睡铁轨的闪回又开始了,艰难的大西洋飞行只能说过于单调,林白最大的敌人就是瞌睡,那也是呈现这一创举压缩空中部分的原因,直到巴黎的欢呼之声,观众才与林白一起醒来。
1.比利·怀德唯一一部标准意义的传记片。这个故事对他而言显得太“正”、太“平”了,即便是他这个级别的编剧也不得不依赖大量的闪回和独白来撑起影片,他富于个人特色的诙谐桥段和精巧对白也只能起到些点缀作用,虽然全片看起来终究也算流畅工整,但放在他50初—60初的全胜时期,落差还是蛮明显的;2.早期航空就是带着很强的探险性质,航线是摸出来的,规程是摔出来的,航空先驱们都是狠人。3.年近五十的斯图尔特演时年25的林白,违和感爆棚,关键他四五十的年纪出演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还不是一回两回,咋想的,真就片方敢找他也敢接。。。
究竟花了多少個鏡頭拍飛機的局部、地圖、小蒼蠅和風景啊,小物盛宴!
让50岁的史都华去演25岁的林白真的大丈夫么?
輾轉難眠的房間/駕駛艙。獨角戲、獨白。蒼蠅(fly)。Cinemascope合這題材,但劇本偏弱啊⋯
比利怀尔德真的是什么类型都能驾驭的成熟导演,英雄题材也拍得如此有看头。33小时飞跃大西洋的壮举中,林白精神状态的变化捕捉得特别准确,回忆的穿插也让故事变得更丰满。递错的名片、救他一命的小镜子,片中多处巧妙的细节设计也是典型的比利怀尔德风格。#比利怀尔德逝世19周年#
James Stewart无论演什么都灵的!
没有比斯图尔特更适合扮演林白角色的演员了,犹如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里那个坚强倔强的角色,林白的传奇也是美式英雄的象征。怀德的编剧里时不时的要在台词上加点小幽默,后半部分故事加入大量林白的心理独白,其间又穿插了林白曾经的难忘往事,使整个飞行过程引人入胜。斯图尔特的完美独角戏~
JamesStewart的气场太贴这个孤胆英雄的人设了,思维缜密大局于心。传记的传奇色彩显得有些不够浓厚,但小幽默小细节依然是比利式的布局,名片、圆镜、飞蝇,都暗含对照意味。飞行段落与人物成长回忆互溶,很有匠心,成长就是一种飞行。
一直以为林白是开战斗机的,原来是快递小哥_(:з」∠)_男主虽然看着年纪偏大,不过身材还是可以和小年轻一拼的。。。
7分,造飞机的段落不错,后面飞行时回忆的适时插入以及最后的配乐是亮点。【分数范围6-7分】
觉得孤航题材有先天缺陷的人看solo极限运动估计会无聊至死,但单翼单发单人不着陆跨洋飞行本就是此片卖点。不考虑林白本尊其实非常好看。将过往穿插入孤航途中,既避免直线线性叙事会压缩孤航篇章削弱重点,又凸显航程本身的漫长辛苦,几段闪回里降落陆军机场一段尤为有趣。圣路易精神即美国精神。
2.5 也太长了吧…莫名其妙的插叙更多的作用是提供娱乐而已,真想不到导演竟是¯\_(ツ)_/¯ 好不搭,拍得也很一般,一路一帆风顺的剧情,最大的困难是前天晚上没睡太困= =最后竟然在传教了( ̄∇ ̄)为什么会导这个啊,难道因为目的地是…巴黎?🗼金发吉米丑cry🤣不过内心独白戏难度都不小,最后阶段疯狂贡献鬼畜脸🤣喜欢旅馆卧室独白部分。
取材于林白33小时横渡大西洋的壮举。风格上,基本是正剧传记(飞行过程和林白的成长经历相互穿插)+怀尔德的喜剧元素调味(拿错的名片,用口香糖粘上的女士化妆镜,机舱里的苍蝇,林白去航空基地报告时的窘迫)。篇幅上,飞行准备和飞行过程各占一半,落地后的功成名就基本隐去,大概是让这场壮举更像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非个人成名的垫脚石。但实现这一壮举的困难展现得较为单薄,如果说前半段东拼西凑造飞机的段落还算有趣,后半段飞行过程大概是限于成本,没有现代电影那么多的航拍,都顾着渲染林北有多困了。结局飞过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的镜头配上激昂的BGM,倒是个令人激动的结局。时年快50的斯图尔特演只有他一半大的林白,问题倒不是显得太老,而是成熟的脸配上那么有冲劲的飞行规划总显得违和,遇险时也让人感觉他经验丰富总不会出事。
动用大量航拍镜头,投资成本势必颇高。飞抵终点时俯瞰巴黎夜景的画面使人振奋,一切等待都值得了。彩色超宽银幕技术可能还不成熟,镜头移动时两侧偶尔出现明显球面感。途中回忆闪回次数多且并无前后因果联系,虽然算是有趣。斯图尔特年龄也大了些。原型林白的人生经历其实比影片表现得更要传奇。
这种故事再怎么讲都足够无聊,还不如讲讲英雄痛失爱子后的生活。好在空军英雄演航空英雄还算般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