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ife is but a walking shadow
Macbeth Act 5, scene 5, 19–28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 i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Hélas, demain, demain, demain, demain
Se faufile à pas de souris de jour en jour
Jusqu'aux derniers échos de la mémoire
Et tous nos " hiers " n'ont fait qu'éclairer les fous
Sur le chemin de l'ultime poussière.
Eteins-toi brève lampe !
La vie n'est qu'une ombre qui passe,
un pauvre acteur
qui se pavane et s'agite durant son heure sur la scène et qu'ensuite on n'entend plus.
C'est une histoire dite par un idiot,
pleine de bruit et de fureur, et qui ne signifie rien.
明天,明天,明天
一天天踱着这样的脚步
直到岁月的最后一个音符
我们的昨天只是给傻子照明了
归入尘土的道路
熄灭吧!短暂的生命之光!
人生不过是掠过的阴影
可怜的演员
在台上摇摆暴跳了一阵之后,再无下落
白痴讲的故事
充满了喧闹和吵闹
毫无意
2 ) 发人深省的悲剧人物
麦克白,屡历战功的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爵。 因过于相信女巫的话,使一个勇猛、充满正义感的将军变成一个杀人、自我折磨的国王。麦克白在妻子的怂恿下,杀掉了一位优秀的国王邓肯,自己从此陷入纠结、挣扎、痛苦之中,无法睡觉、坐卧不宁。
影片非常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背景音乐也非常符合电影的各个场景,充满阴森、恐怖,满是阴郁。
3 ) Orson Welles的表现主义作品
是女巫的诱惑?是妻子的怂恿?是那个政治混乱年代的牺牲品?还是自身人性善恶搏杀中的失败者?或者是兼而有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Macbeth及其夫人的人生悲剧?似乎莎士比亚也并不想告诉我们明确的答案。他只是让他的读者们自己去思考,这可能就是莎士比亚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吧!
回到电影本身,我不得不N次赞叹Orson Welles是个天才!具有史诗氛围的音乐,完美的,有着表现主义特色的黑白光影效果和充满了隐喻的镜头语言,使电影充满了一种具有仪式感的,阴暗,神秘,甚至是恐怖的味道。演员的表演也是近乎完美的!特别是Orson Welles的饰演的Macbeth和Jeanette Nolan的Macbeth夫人,真正做到了戏人合一!)是的,它像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一样,挑起了我观看原著的欲望。
总觉得Orson Welles是不应该属于好莱坞的,他那种浓重的人文主义情怀,在美国观众那里似乎总不受待见。(像这部电影和《公民凯恩》)只有时间是公正的, 它终于证明了,《Macbeth》又是一部被低估的杰作!
4 ) 没有黑泽民的《蜘蛛巢城》好啊
尤其是杀王的那一段。
《蜘蛛巢城》没有把重点花在鹫津(即麦克白)杀北城城主的心理冲突上,而是通过日本能剧的形式表现了浅茅(即麦克白夫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妙不可言。
当然奥逊·韦尔斯是1948年拍摄的Macbeth,而黑泽民的《蜘蛛巢城》则是10年后的作品了,无论如何,黑泽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5 ) Sound and fury
Macbeth's soliloquy in act 5, scene 5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
FML
6 ) 关于《蜘蛛巢城》与《麦克白》
看完黑泽明的电影《蜘蛛巢城》以后,一直感觉比起原著《麦克白》少了一点什么,直到最近看了奥逊.威尔斯改编的《麦克白》,才似乎有一点明白。
莎士比亚对《麦克白》情节叙事上的处理是极简和抽象的,这并非是莎士比亚不擅长复杂的情节叙事,只不过莎士比亚在《麦克白》《哈姆雷特》这样探索人类内心矛盾的作品里,为了着重麦克白夫妇的内心世界的情感,而将外在矛盾进行了概括性的压缩的叙事手法。
甚至为了集中力量,对于其他人物也叙述的很简约,让人很难对其他人物产生多少具体化的印象。
这种大手笔的情节上的概念化并非是莎士比亚的某种风格与尝试,而是莎士比亚对于主题表现的审慎考虑。
而对于主题而言,太多的情节与战争场面会在故事里显得累赘,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嫌,并不是说黑泽明的《蜘蛛巢城》不好,情节的形式感正是他的风格所在,只不过不是所有故事都完全适合这种风格。
奥逊.威尔斯的《麦克白》我更喜欢一些,当然
他的布景是粗糙荒谬的,服饰也与故事一点也不搭调,但洞穴,兽皮这些荒谬而狂野的元素也许正符合《麦克白》这部关于人性的挣扎泯灭的黑暗主题。
或者说,这些都是奥逊.威尔斯为了将戏剧语言体系搬上舞台所做的间离效果的手段,也许戏剧歌剧改编电影的关键就在于把握住戏剧观演模式的间离效果,奥逊.威尔斯把握住了这个本质,并且大胆发挥,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莎士比亚对于情节的神话式的处理,虚假而简洁的形式,真诚而无限的本质,这些莎士比亚剧本中的美学张力在这里有增无减,甚至在一顶粗制滥造的纸王冠上,到达了极致。
A / 107分钟版。仅用乐章般交替的超长镜头与利落剪辑便改写了“戏剧”,打磨出时而皱缩时而膨胀的时间;仅用多封闭空间的连缀与绵长的特写便重造了“舞台”,达成了对人物内心空间的最大程度外化;看似依附着莎翁原作,却又让人物如此远离文学性的结构而无时无刻不以电影的力量释出,走马灯一般吸附着、冲击着、统治着镜头。奥逊·威尔斯狂妄的天才已然完全投注于那麦克白与命运无限拉锯的无垠黑暗中,难以逾越的莎剧电影化高峰。
是一部表现主义作品吗?忠于原著,布景与道具服装都很“原始”,镜头的调动和剪辑是奥寻威尔斯的强项。但我还是喜欢黑泽明的《蜘蛛巢城》。
比起法鲨版本略逊一筹,虽然莎翁的这个剧带有一定的犹如现代黑色电影的元素,可是奥森过度强调黑色的氛围,轻视描绘人物心理。
没其他几部麦克白改编有趣味,人物造型倒是别有风味,这版Macduff很迷人。美是比出来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不比不知道,一比下一跳,谢谢老师没事让我们读莎士比亚还写论文,不然我还真没觉得这位大师高到哪里去,只有在论文压力下,一点一点拉镜头的情况下分解电影时,才会觉得他估计就是为电影生的,导演把人物的命运与当时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诡异的音乐,人物的眼神,和自然交合在一起,让你知道什么是命运
麦克白式威尔斯?女巫影响了咕噜?女王影响了梅丽珊卓?《伊凡雷帝》稍受惠于威尔斯早期,但是《麦克白》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伊凡雷帝》
俗话说的好:没那金钢钻,别揽瓷器活。麦克白本来就有野心,再被三个女巫一番撩拨,才干下这弑明君夺王位的勾当;麦克白夫人也是,一边推波助澜,一边又难逃内心枷锁——莎翁笔下的这二位,和理查三世做了一样的事,却绝对谈不上枭雄。一条道走到黑:什么王和后,其实就两个可怜人。2014.4.22
威尔斯演得及其投入,脸部像藤蔓一样布满有作用的肌肉——表达着。最后攻城一幕的两组推拉镜头运用的出奇到位,配着弦乐,攻城和胜利表达的紧张(特写和中景)和疏松(全景和中景)让人印象深刻。
在这部莎剧的改编中,威尔斯用画外音巧妙地做到了唯有电影能做到的事:镜头前的角色沉默,词语变成鬼影般在耳边回荡的迷雾,“出自一位年轻导演之手,却已然是一个老者的作品。”
看得我直恶心,你他妈能别给自己那么多特写吗?
想说的话都在54版《鲁滨逊漂流记》的短评里,不过这个多给1星,一来是觉得莎翁《麦克白》的故事本身很精彩,二来该片处理的也不错。
7.5/10。耳熟能详的麦克白故事。影片有着充满优美旋律的高水平运镜/调度(同质于《午夜钟声》)和颇有表现主义韵味的高水准光影/构图,但作为传统故事片(从叙事结构和对戏剧性的倚重等可看出)角色表演和美术设计都太舞台剧。
这不是莎翁的麦克白,而是奥森·威尔斯的麦克白。
1.14 为刷SNM重温经典。这版疑似急就章,浓重舞台风,简陋布景与棚内自带回声音响平闷出戏。而自导自演的Orson恨不得分分钟用自己的仰角特写宿醉脸定格整个右部画面,女主嘶鸣如野马2333。三女巫被符号化内心拒绝。
舞台剧风格,意象化布景,古英语大段朗诵,怀疑黑泽明的<蜘蛛巢城>严重参考本片
不棚拍会更好。有几次和摄影机之间的直接互动(如所谓“可视而不可触碰的匕首”)很棒。
奥森威尔斯的麦克白。将故事放置于一个阴暗而超自然的世界,极简主义的场景却创造出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开头三个女巫捏造出来的麦克白雕像,强化了电影的黑暗、神秘而原始。增加了一个圣人的角色,将日渐崛起的基督教与苏格兰古老实力对立,以此揭示新旧对抗、善恶冲突的主题。奥森威尔斯用极度夸张的拍摄角度和剪辑,让观众代入麦克白无法压抑的野心逐渐转变成疯狂甚至疯魔,真实和幻境也逐渐模糊了界限
怪不得奧胖多年後說,他有把握用16釐米電視特寫拍出一部優秀的《李爾王》……
20070624 1400 Space Museum
某种意义上说,除了视觉上的震撼,这片观影过程于我就是一种折磨~如果想说的东西想表达的情绪在头十几分钟里已说完,又何必花费一个半小时不断的吼叫重复宣泄原地踏步呢~不过,奥逊威尔斯大概会挺适合拍小cult片的,毕竟把莎剧拍出这种粗糙的原始感和鬼怪片效果真心是种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