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非凡
  • 闪电
  • 猜你喜欢

     剧照

    绿鱼 剧照 NO.1绿鱼 剧照 NO.2绿鱼 剧照 NO.3绿鱼 剧照 NO.4绿鱼 剧照 NO.5绿鱼 剧照 NO.6绿鱼 剧照 NO.13绿鱼 剧照 NO.14绿鱼 剧照 NO.15绿鱼 剧照 NO.16绿鱼 剧照 NO.17绿鱼 剧照 NO.18绿鱼 剧照 NO.19绿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刚服完兵役的莫东(韩石圭 饰)坐火车回家的路上认识了美爱(沈惠珍 饰)。不知为何,莫东感觉自己以后的生活都会跟美爱有牵连。回家后的莫东正找工作,他再次遇到了美爱,美爱是在夜总会唱歌的,更是黑帮老大(文成根 饰)的女友。莫东也因为美爱的关系加入了黑社会。  忠心耿耿的莫东对美爱却有一丝丝的好感,而美爱冷酷的外表后面是一颗炽热的心。没想到,他们的组织面临解散,莫东打算付出自己的所有以及心爱的女人,他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长篇影评

     1 ) 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

                                                                                                                                                          ———《绿鱼》浅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高大的楼房与低矮的平房则显得格格不入、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时代改变了。

     

                                                                                                        城市化进程

                 影片看似是帮派片、而在帮派片的包装下、隐含了社会的改变、城市化的进程。写实的镜头下无疑增加了一中忧伤。在城市的街道中、莫乐这个乡村形象则显得格格不入。身无长处却像在城市中打出一片天空、对城市的陌生、浓重的家庭观念在这个喧嚣进步的城市中显得甚为突出、一次次被城市人揍、擦摸着嘴角的血痕。城市vs乡村,莫乐输的一塌糊涂、在庞大的城市中、莫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美爱得到了培社长的启用、而莫乐通过努力得到了培老大的赏识。培社长却是城市最大的象征、他代表了城市、就像莫乐代表了农村一样、莫乐叫培社长哥、这是乡村向城市的妥协。城市人的表现功利社会向莫乐推进,莫乐的生活方式、乡村的价值观念被这些所影响。莫乐只能通过从镜子中来辨认自己。镜头则通过莫乐在镜子前的自我审视来传达信息。在乡村的自己和城市的自己有何不同?莫乐在寻找着自己。城市的推进、城乡结合的形式,莫乐有乡村的一面也有城市的一面、自己到底属于哪?

                 导演多用全景展现城市的对比、莫乐回家时河岸的两旁、一起聚餐时城乡的对比、培社长去莫乐家城乡的对比、这种对比在影片中不胜杖举。当莫乐完成培社长的任务去见培社长时场景安排在了废墟。莫乐倒在废墟时,代表乡村薄弱的力量无法阻挡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的阻挡是无力的,就像莫乐在车中和三哥说:“以前这里有好多槐树,现在却成了小区。”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莫乐显得无能为力,而培社长的一句“我们不是流氓”则展现了城市化不是用暴力手段在推进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乡村的记忆只能靠那些泛黄的照片来保存。

     

                                                                                                  家庭观念的改变

                年迈的母亲,瘫痪脑子有问题的大哥,殉酒的二哥,有不断的家庭矛盾,三个开着破车卖鸡蛋,而小妹是一个陪酒女郎,而莫乐则要努力攒钱完成自己开饭店一家在一起的理想。家庭是本片重点,莫乐强烈的家庭观念从钱包中的照片可以体现出来,照片贯穿影片,不只是城市化的符号、也是家庭的符号、当莫乐一家聚餐时,无休止的争吵、事事不断、家庭观念极强的莫乐、形成了极大的讽刺、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二哥家庭矛盾及一家人物欲中流失了。“大哥别挂电话,别挂电话。红色的桥、绿色的鱼、丢失的拖鞋、被蜜蜂叮蜇了的小妹、大哥你还记得吗?”莫乐就在大哥挂断电话中结束了与家人的最后一次谈话。当得到莫乐死讯的消息,一家人才有了一家人应有的表现、莫乐用死,完成了家庭观念的改变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家庭的观念、物质与情亲的选择、影片的家庭映射出现实的家庭、我们缺少家庭应有的、只因时代在进步。

     

                                                                                                追不住的爱情

                人生上出手相助、在城市中寻找美爱、送还围巾、多么浪漫的爱情、却在本片中增加了忧伤的气氛、只因他是老大的女人、就像莫乐无法追住载有她的火车一样。没有结果、追不住的爱情。在她冷漠的外表下,有一颗炽热的心、美爱爱着莫乐,感激莫乐的一次次的出手相救、无奈的她是培社长的情人、他们地位不同。而美爱作为本片中戏份较多的女角,她展现出了女人的地位低下、只是男人的附庸。无奈的上培社长床、他只是性客体、美爱对莫乐说:“谁都来做、你有什么。”透露出她的无奈与低下的社会地位。因为美爱的地位低下,更突显了两人爱情的悲哀、迎面吹来的紫色围巾、就像他们这段不经意的感情。烧毁的围巾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结束、美爱保存着你泛黄的照片,在未到你家庭开的饭店,看到那颗与照片中一样的槐树时、将这股悲剧爱情推向极点。物是人非,唯一的留念只剩照片。

                最后的定景镜头,大镜头将影片推向至高点、幽灵视角的镜、代表着我们的眼睛也代表莫乐的眼睛、看着美乐坐车远去,他希望开饭店一家团聚的景象出现、家人忙碌又其乐融融、而电影城市化的突显、莫乐家的小房子看着河对岸的高楼、城市化的推进,这里终将被改造、时代变了。
      

     2 ) 只是一点自己的想法

    李沧东的第一部电影,却是我最后看的一部,哈哈哈哈哈。从故事和角色塑造来看,这部真的是最青涩的一部。但是没有什么出错的地方吧,逻辑人物动机等等都在合理范围内。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就可以看出一些他本人的特点,尤其是叙事上一定程度的留白,关于末东杀掉大boss的动机给的稍隐晦了一点,留了一定的解读空间给观众。这里李沧东电影的文学性有一定体现。除此之外,例如末东送给女主的家里的小照片,这些意象埋下的伏笔都有文学性的体现。镜头摄影等也都是他朴素的风格,就是有些地方灯打得不太好。还有脑瘫的大哥,李沧东是始终关注到了一些边沿的群体,难免想到绿洲女主角。不能说话的人总是知道很多的真相和秘密,这也是让观众很容易感到惋惜,让情绪沉浸的一个点吧。不过故事就这样吧,感觉都不够后面的电影题材特别。但李沧东的黑帮片还是看起来很“文静”了。噢还有,四个兄弟站一排嘘嘘那里,是不是致敬风柜来的人了?

     3 ) 因为我们太怀旧

    几乎是倒着的顺序看完了李沧东所有的电影,最后一部就是其处女座绿鱼。李沧东用黑帮类型片的外壳讲述了当时迅速变化的韩国社会所带来的人格和传统价值观的沦丧,一如当今的中国社会。相比其之后平淡写意的作品,这种类型片的方式还是略显逊色。但也同样诠释了李沧东由其处女作一步步走向登峰造极。
    李沧东的主角总是在片中处于一种突兀的异于他人的非正常状态。绿鱼中的退伍军人,绿洲中刚出狱的犯人,薄荷糖中精神崩溃的主角。。。他们身上有统一的符号特征,跟社会脱节,无法适应新的社会规则,以至于沦为大家眼中的另类。无论是绿鱼中的哥哥还是绿洲中的恭洙,患有脑瘫的人都成了李沧东的天使。当我们都觉得一个人有病的时候,也许是我们都已经病入膏肓,这就是李沧东的讽刺。李沧东的讽刺是残酷的尖锐的,但也同时是悲观的。所以他的主角最后都会落以悲惨的境地。想起三峡好人里“小小马哥”说的一句话:这个社会已经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这看似是一句耍酷吹牛逼的闹话,但又何尝不是像李沧东和贾樟柯这一类人发自肺腑的哀吼。
    如今物欲横流,人情世故,看看莫东,小武,树先生,你是不是也看到了本真的自己?唉,那是因为你太怀旧。

     4 ) 《绿鱼》:诗•狂乱

    许多人将李沧东的这部处女作与贾樟柯的处女作《小武》进行对比,它们都将镜头对准了底层的边缘人物,一个是黑社会,另一个是小偷,通过他们的爱情、亲情、友情遭遇表现社会的结构性失衡,富有人道主义精神。

    《小武》所散发的兴味是孤独、压抑、失语的。

    《绿鱼》通过黑帮片的类型融合,使得影片体现了英雄孤悲的现实反讽、声色犬马的都市倾扎,仿佛一首狂乱的现代诗。

    相对于李沧东之后的几部作品,《绿鱼》显得有些普通,但完整的情节线索和复杂多义的剧作内涵,使得这部处女作有了不一样的高度。

    【人的讲述】

    主角莫东是一个勇敢、有担当、有野心、讲道义的人物,开头交代了买鸡蛋艰难维生的兄弟,无力于现实的酒鬼哥哥,出卖色相的妹妹,莫东看到了家庭的困难,希望自己早日挣到钱养家,这成为了莫东进入黑社会的动因之一,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女主美爱对他的吸引。在那样一个人鬼颠倒的城市崛起年代,这样的品质反而成为了致命的缺陷,这正是影片所令人嘘唏之处。我们喜欢浪子回头,更感叹好人蒙冤。

    《薄荷糖》中的永金浩服役结束后,当了警察,又加入下海大潮,但最终被时代抛弃。《绿洲》中的洪钟都为哥哥背罪入狱,出狱后对患脑瘫的女主情有独钟。警察、犯罪、病患、死亡、宗教等颇具有戏剧色彩的元素多存在于李沧东的影片当中,但苦难的境遇、真实的人物情感将戏剧的元素无间离地纳入了整体创作中,使影片获得了一定的观赏性。

    我想这是李沧东与贾樟柯的最大区别,也与韩国386世代强调优质电影创作、风格化创作的整体氛围有关。

    【意象的反复】

    在看完李沧东导演的所有作品之后,会发现他的创作有着一个稳定渐进的成熟过程。《绿鱼》所包含的意象、场景、情节、隐喻在往后的作品中也反复呈现,形成了美学上的连贯呼应,清晰而余味绵长。

    野餐上的个人狂欢:在家庭聚会一幕戏中,莫东的大哥被媳妇儿阻挠喝酒,一怒之下将她推倒,突然家里的每个人都变得情绪化,只有“喝醉”的大哥独自狂欢,形成一种尴尬的冷场,一种个人与时代背道而驰、集体与个人的无法交流的冷漠感油然而生。

    这一场景的运用在《薄荷糖》中的运用尤其经典,那是开头男主角即将寻死的一幕,他失落地穿过野地小溪边狂欢唱歌舞蹈的人群,但人们对他绝望的表情视而不见,荒诞感由此产生,在长达几分钟的反复交代中,空气中的冷漠令人崩溃,男主角跑上火车轨道,对着逆风疾驰的火车大喊要重新来过,镜头转向了他生命的上一个阶段。

    绿的元素:电影将绿色作为基本色,不是像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部曲那样大块地使用颜色板来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的主题,而是犹如黑暗中的一道微光那样时隐时现。唯一一次在台词中出现的“绿鱼”是莫东杀了人之后打电话给大哥提到的,绿鱼是莫东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是他希望将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起开小饭店过日子的理想动力,在莫东生命的最后时刻,导演告诉了观众,这样的设置让人想起《公民凯恩》中玫瑰花蕾之于凯恩的意义,一种童年的无忧无虑与成人世界的残酷对比。

    同样在《绿洲》中,绿洲只是一副墙壁上挂着的画,是脑瘫女主微弱生命的牵引。绿色是生命色,绿色是大自然,也是人性最初的本色,生向往之,死亦如此,我将这种人性向往之美好与现代的权力暴力形成的反差视作李沧东阐发人性美的动人力量。

    权力的诱骗:美爱有时是一个纯真的女孩,有时是一个堕落的傀儡,在面对莫东的纯真,她对这种稀有的人性产生了爱意,但她的爱却仅限于肉体,以及时而的良心愧疚,莫东最终的死到底与美爱是否有关导演没有明确交代,也许是莫东对美爱的拒绝,使她心生恨意将此事告知老大,才导致了莫东的死亡,突如其来的、不明就里的死更突显了命运的不可知。而莫东在黑帮认的大哥不过是一个自私自利,报复心、控制欲极强的权力者,只有莫东才会受他所谓“成功学”、三问理想为何的诱骗。

    在《燃烧》中,导演借“燃烧塑料棚”隐喻了上层对下层的压榨与侵蚀,女主申惠美也是一个被上层捕食者通过名媛圈、名牌、豪华旅游俘获的猎物。

    《诗》是李沧东六部影片中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也是李沧东晚期创作的一部电影,之后便是2018年上映的《燃烧》,《燃烧》将故事的时代背景前置到更加现代,也体现了导演的探索。

    《诗》相对于之前的作品少了很多戏剧性的元素,人物的状态也不再是歇斯底里、压抑的扭曲状态,以一位爱美的老太太为主角,诗、花、安静、平稳的镜头语言配合得恰到好处,另一面是无所事事、伤害少女的孙子,但叙事的重点在于救赎的过程,而是不故事的情节发展,由无处落笔的诗到片末少女到旁白诗,人性在一个无法假释的状态下得到了抽象意义上的假释。

    李沧东的文学在电影世界得到了另外一种诠释,质朴的讲述很重要。

     5 ) 我是谁?

           几年前看《绿鱼》的时候,几乎没有耐心看完,可见影片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是有些匮乏的,就此减去一星。

           李沧东出生前一个多月,梦露到韩国劳军,一时间歌舞升平,驻韩美军倾巢观艳,这一香艳的场面,是不是可以代表着美国模式下的韩国社会正式“平稳”开始?

        李沧东在这种“平稳”治下出生、成长,以至于以笔成名,所有作品里都影射韩国社会在“平稳”治下的无奈和彷徨。看了之前的影评,大家都觉得在《绿鱼》里讲述了韩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无奈,其实,那些低矮却有着“那么大的树”的温馨之家,那个“我希望开个小餐馆,一家人都生活在一起”的家……

        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讲述在美国模式,也即背后那片城市森林映射下,韩国传统社会的彻底沦陷呢?作为一名作家导演,李沧东讲了自己的悲伤,也讲了韩国的悲伤,更讲述了朝鲜半岛“始终无法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悲伤。

        在《绿鱼》里,莫东用军功碑砸了流氓,是对军营生活的无所谓;他执拗地去报复每一个小仇,但是最后都付出更大的代价;他爱着一个女人,可是她属于大哥;他可以带着女人私奔,可是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哥的身边;他永远都没有安身立命的存在感,因为“这原本不是我们的土地么?”根本就没有任何决定的权力;他的一切等待给予,百无聊赖的等待中,他用镜子审视自己,他无力地去挑战权威,大声喊着“还钱”;他无奈地看着权势之间的勾结,权力的交替,但是他付出所有牺牲了自己,却也只是保护了能轻取他姓名的权力。

        所以,我们看懂了么?

        那些让他无奈的无形力量,是黑道大哥(美国模式)对自己大哥(韩国政府)的重压。那个几年前还是个流氓的大哥(韩国政府),靠着出卖土地开始酒醉金迷,却依然只不过是一条哈巴狗,它面对自己还有一裤兜子屎的权势(联合国)哭诉,但是得不到任何有力的回应。那个掌握他深爱着的女人的大哥,只懂得用漂亮的衣服和恐吓、出卖来控制女人(韩国社会);大哥似乎爱护手下(民众),但是手下只是他用来利用的武器,用过了,就扔掉了。


        我是谁?李沧东悲伤地看着莫东,留下一个“全家人一起生活在一起”的凄美希望,却在女人的哭泣下,变得越加不可自拔。

        我是谁?我这么看《绿鱼》。

        

            

     6 ) 李沧东的起点

    “第一次”这个词永远让人心动,它意味着青涩和新鲜。一部导演的处女作则多多少少带有自传的色彩。导演的技巧还不够娴熟,来不及掩饰掉自己的痕迹。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他拍出了多么优秀的作品。纵观一个导演的创作生涯,处女作永远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隘。

    1997年,43岁的李沧东以长篇电影 [绿鱼]正式作为电影导演出道。早已以作家身份在韩国声名鹊起的他,在日后所有的采访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便是:“你为何选择做起了导演?”

    李沧东每次都会回答:“写作实在太无聊与痛苦了。”的确,写作只能被困在房间内,动弹不得。而拍电影则能获得更大的空间自由。写作是一个人的自我挣扎,而电影则能有一整个团队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一个作家,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使角色深入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影像使他在写作上的天赋更加立体化,以视觉更加直观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同时,在朴光洙导演片场的工作经验让他了解了电影工作的过程,给予了他结识许多名演员的机会。因此,他的处女作中,便汇集了韩石圭、文成根等韩国顶级演员,共同塑造除了片中细腻的人物形象。

    即使他有着充足的信心能拍出一部好电影,但转行拍电影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在当时,韩国的电影产业并不兴旺,人们尚未养成走进电影院消费的习惯,对于极具个性的文艺片更是很难接受。在这萎靡不振的电影产业中,黑帮和爱情是两个最受欢迎的题材。观众的口味也是投资方的口味,也是这个原因让李沧东从类型片角度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演,他显然不会只臣服于资本。他认为黑帮片的概念与当时的社会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时下正值韩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开始万事以利益放在首位,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风气与黑帮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也是他选择黑帮题材的重要原因。

    经济快速发展势必带来城市化。90年代,新都市计划遍布韩国,乡村经历动荡。林立的高楼转眼间拔地而起,而曾经在同样土地上自然生长的树木似乎没存在过。原来的农村成为了首尔的卫星城,资本不断进入,在大的时代浪潮裹挟下,人们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生活方式被迫做出改变。

    莫东对城市的变化充满了不解,和哥哥去新建成的小区里卖鸡蛋。放眼望去,不是巍峨矗立的高楼,便是正在施工的景象。而这里,本来是一片槐树林。他看着高层住宅一脸迷惑,问道:“这里原来不是我们的地吗?”哥哥没有回答。

    城市化改变了整个地区的自然面貌,变化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但比起城市风貌,对人类更重大的变化莫过于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工。李沧东在[绿鱼]中用一个普通家庭体现了这一改变。

    在男主人公莫东的家庭中,父亲过世,母亲作为一家的大家长。他有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家中的长男又是脑瘫患者。

    李沧东将主人公莫东设置为一个服过兵役归家的军人。在服役的两年时间里,莫东对故乡、对家庭是缺席的。正是因为这种缺席,才会对突然出现的变化提出疑问。在归家之后,他发现,家庭呈分裂状态,以前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兄弟姐妹不见人影。影片中,他分别拜访他的兄妹,也将一个四散的家庭图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城市的现代化带来了家庭的分裂。家庭成员开始从事不同的职业,从大家庭分解成多个小家庭。莫东去找他在警察署工作的哥哥,说:“我们一家人还像过去一样住在不好吗?”哥哥回答他:“住在一起能干嘛?养活自己都很困难。”莫东家的兄妹开始从事不同的工作,也再不愿居住在一起。

    片中家庭最为和谐的时刻是,是因为母亲的生日,全家人终于聚在一起。四兄弟一起在路边撒尿,不自觉地一同笑了起来。非常可惜的是,家庭的和谐只有一泡尿的工夫,随机这和谐烟消云散,兄弟间恶言相向,大打出手。

    但一直到影片末尾,文成根饰演的黑帮老大裴泰坤问莫东的梦想是什么,莫东依旧回答说,是全家人生活在一起,开一家餐厅。

    [绿鱼]中李沧东给了莫东死亡的结局,却完成了电影内男主角的梦想——让没有了莫东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开了一间餐厅。这样的家人团聚是向新都市开发前的一种回归,也是对完整家庭的一种回归,尽管缺少莫东的家庭已不再完整。

    [绿鱼]作为李沧东的电影处女作,带有不可磨灭的自传性色彩。在某种程度上,[绿鱼]复刻了李沧东自己的家庭环境。李沧东的父亲是一个激进的左派分子,从不工作,也因为政治原因进了监狱。在他的家庭中,父亲是缺席的,母亲工作养家。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是个流氓,一个哥哥是戏剧制作人。弟弟是个学生中的激进分子。而他的姐姐则是一位脑瘫患者。脑瘫患者的存在,不仅是患病者个人的痛苦,还是整个家庭的负担。对这点深有体会的他将其放入了电影中,在处女作[绿鱼]中塑造了身为脑瘫患者的大哥,也在后来蜚声国际的[绿洲]中完美塑造了文素利脑瘫女主角的形象。

    抛却所有的标签,[绿鱼]依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证明了李沧东导演对演员的掌控力,也为他在电影领域做出更加自由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电影旅途中,他带着他的电影和演员走遍了戛纳、威尼斯等各大电影节。进而在2007年凭借[密阳]将全度妍送上了戛纳最佳女主角的领奖台,2010年凭借[诗]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今天,他已经成为世界认可的电影大师,韩国电影的标志性人物。

     短评

    权力关系全部反转:交警怕司机、混子变老大、士兵成手下……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女性角色虽然是附庸,但这不正是韩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像黑帮电影,但又完全不是。结尾镜头稍稍抬起,远处就是成排的楼房,里面不知道还有多少血色。

    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 智障的大哥,黑道的大哥,大哥的大哥。憨小弟三燃打火机,智障哥抓住了那只鸡,兄弟们总掏小鸡鸡。自照镜里闪过痴呆的脸,挡风玻璃抵蹭着扭曲的脸,墨镜里的纱巾灰飞烟灭,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后来我用一张相片留住了记忆留住了最后一点真。

    11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 8分,正如短评区里所说的,这电影的剧情很普通啦,但很富有生活气息,偏文艺向的黑帮片?作为97年的老电影要求我也不会放的太高了。厕所中杀人的镜头会不会被《卑劣的街头》借鉴了?这两部电影也有相通之处。

    15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推荐
  • 李沧东是调动情绪的大师。蒙住脸的丝巾,叫嚣警车靠边停,火车上的初吻,杀人后给哥哥打电话时的痛苦掩饰,墨镜里烧成灰烬的丝巾…配合萨克斯曲调,没有出路的悲凉爬上心头。开始和告别,冷漠与利用,结尾的欢乐氛围像一张可怖的大网,令观者窒息。PS观影时总想起贾樟柯的《小武》。

    20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 越往后越喜欢这个不急不缓、小起小伏的如诗般的故事。老屋与高楼并置,高速的城市化逐渐让我们远离了绿鱼那样的生活,却又因它的不完善,生活并不能稳妥。韩石圭太善良、忠诚、专注,注定了他的追逐只能像片头赶不上列车一样,独自消亡。最怕喜宴变成闹剧,结尾的安宁略微让人缓心。

    25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 李沧东处女作。冷冽的诗意写实主义初露端倪:长镜头,无画外配乐,含蓄克制的叙事,省略暴力及戏剧性场面。可惜与韩国特定时代社会问题的联系不够紧密,未真正跳出黑帮类型片框架。退伍军人,火车,镜子,野餐,驾车转圈等意象在[薄荷糖][密阳]中复现。多处横摇与甩镜代替剪辑,团圆结尾与杀鸡隐喻。(8.5/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李沧东在看完侯孝贤的电影后,说“他怎么知道我的秘密?”于是就拍了这部处女作。讲的依然是小人物迷失在大时代的生存法则下步步走错的人生,虽然黑帮情节略无趣,但火车、KTV、树枝都成了他日后电影的标志符号,萨克斯配乐有几个瞬间竟然恍惚穿越到了《出租车司机》。 3.5

    2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 恍惚间还以为李沧东学着吴宇森或是北野武拍了一部黑帮片,但最有意思的(非主线)其实是男主报完仇想追火车却没追上、让警察靠边却没了下文,像男主这样睚眦必报且处境艰难的小人物贯穿了李沧东之后的每一部电影(《绿洲》中的禁爱、《密阳》中的苦难),他冷眼旁观、如实记录,尖刀永远对准韩国社会。

    31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 李沧东处女作的首个场景里,女人飘落的纱巾蒙住了男主角的双眼,李作品中常见的迷离感和主体在世界中无处可存的Weltschmerz便这样得以开宗明义地呈现。《绿鱼》主角的悲剧在于在两个“家庭”之间失去了方向感,为了在原生家庭里实现平凡渺小的开餐厅愿望,他被卷入了另一个家庭里,其中的兄弟情谊建立在更赤裸裸的权力关系上。最终两个家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面,男主角则有如那只被捕杀的鸡,把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却难逃被吃掉兑现的命运。李一出手就展现了纯熟的导演技巧,特别是能在不过度戏剧和风格化的前提下拍出个人气质来。但早期李的重手痕迹非常明显,本片显然是先有的主题架构再进行的人物创作。而其中粘合剂作用的女性角色则非常弱,在剧情逻辑和主题进行两方面都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地位。

    3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 李沧东总是这样.让看完后的观众的心,总是揪的紧紧的.莫东是个傻汉,善良多情又忠诚.可这样的人注定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就像肮脏的深海中一尾青色稚嫩的幼鱼般,不能存活下来.

    36分钟前
  • joanne
  • 推荐
  • 黑社会。李沧东偏儒,北野武偏法,吴宇森偏侠,贾樟柯偏道。

    4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 1.沾湿的红色丝巾蒙住的脸、被刀捅之后倒在挡风玻璃上的脸,开始与结束的呼吸困难;2.黑帮除了我们经常在影视里看到的忠与义,还有冷血的背叛、利用与残酷;3.逃窜的鸡与一家人的热烈欢迎是一组很伤感的对比;4.韩石圭和沈慧珍都演得很好。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 李沧东控。把一个小混混拍得纯粹真切。在火车上和女主角玩猜瓶子的无聊游戏,理想是和家人一起开一间餐馆。杀人后,惊慌失措,却给哥哥打电话说起了关于钓绿鱼的童年趣事,用一件趣事来缓和和过渡严峻的剧情,还有什么比这处理更让人惊喜的呢?每个诞生在李沧东电影里的边缘人,都是永垂不朽的。

    46分钟前
  • 泽帆
  • 力荐
  • 一个好人的死亡解决了所有问题——典型的黑色电影命题。很遗憾,电影没能把普遍的后现代问题准确嵌入韩国的风景之中,但那抹杀不了李沧东所达到的高度。

    50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 C / 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悲欢,散文般的节奏注定使得情绪的呈现比题旨的挖掘更到位。偶尔有几个镜头太突兀(包括那个旋转镜头),但整体已经把握得十分沉郁稳健。结尾高楼崛起中的家庭世外桃源与突如其来的心碎重逢都仿佛梦境。电话亭里的那段,韩石圭的表演可真是太震撼了。

    5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 虽然剧情有点脱线,但是李沧东的东西永远那么高级,一方面是每一场戏的情绪铺陈都非常稳健,另一方面是用光的精到。嘴贴在车玻璃上一口一口呼气的镜头设计真是绝了。李东俊的音乐很好听。

    54分钟前
  • 小A
  • 推荐
  • 感觉宋康昊的花衬衫简直太浮夸了!某些地方颇有北野武的调调,但是言而总之这个故事蛮普通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做得比较深刻,偶尔会想起杨德昌。酒吧里有个妹子唱歌的180°复合长运动镜头简直帅呆了!

    5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绿鱼指儿时记忆,是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美好的定义,是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往事,在时间的推移中,绿鱼指向人生中所有美好却又实现不了的事情,如静静燃烧的红色爱情,这团火小到只能燃烧自己,注定不能同爱人一起燃烧,绿鱼还指向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未来,李沧东一直在进行着一种如薄荷糖一样回溯的人生。

    1小时前
  • 炯之
  • 推荐
  • 小武。。。这是李沧东风格初成的少年,他是个内容和形式上都重复探讨和实施的导演,只不过越来越稳健。绿洲和薄荷糖是青春的巅峰,密阳是少言寡语却有力道的中年,可到《诗》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太多惊喜的完美老绅士了。准确而诗意,稳定但陈旧。

    1小时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还行
  • 节奏慢到看不下去,韩国当过兵的都那么怂,黑帮也那么软,真不知道跆拳道是怎么发展的。

    1小时前
  • 较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