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今天我们看了《菊豆》,老师原谅我,我没有想到你提示的那些方面的东西
一开始我们都想错了,剪裁不太合体的大画布衣裳,挽着劳动妇女的发髻,一张恬静淡然的脸,眼神不说楚楚可怜也绝对是柔情似水(直到今天才不由得感叹老谋子喜欢巩俐真不是没道理),一个这样的画面总是会给人直观印象,这是一个传统农家妇女的形象,直到她说“我的好身子留给你”时,我们才有点意识到,这似乎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人,包括她那句“狼”的比喻,都开始让人的惯性思维开起了小差,她原来会用这么强烈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她原来有这样强烈的野心和欲望(我一直觉得这种野心和欲望同现在人们对钱、权、物质的追求是一种同样的心态,只不过是价值观不同,这悬挂在取向另一端的肥肉也不同罢了),有一种猛然醒悟,上当受骗了的感觉。
也许是源于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电视的一种直觉,从菊豆和天青第一次在一起时开始,就感觉这两人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过这一幕拍的真是够好,红布,池中红色的水,从下往上拍那些布和水接合的瞬间,红布擦过女人迷醉的表情,坠入水中一团团氤氲的样子,就像是那第一次充满狂野又略带羞涩的性事的物化写照,那种早期的电影,没有特效没有华丽丽的技巧,但一拍出来就顿时让人觉得一切特效都是浮云那种感觉,就是给人感觉,唯美。
说到这两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为什么呢?这不是说做女人就一定要接受自己既定的命运,就要毫无反抗的默默承受,但是她太过尖利,这种尖利表现在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过于绝对,没有丝毫周旋与回转的空间,甚至没有考虑的痕迹在她的脑海中停留。她想摆脱老东西的折磨,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天青;她固执地认定老东西坏得一无是处,就对他不加节制地唾弃,一次次用行动挑战他的极限;她觉得天青是天白的生父,就觉得毫无疑问理所当然应该让天白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倔强的女人,是那种你对我一百个不好,我就要还你一千个坏的那种,而人在过于执拗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大脑短路脑细胞不够用,而如果这个人生来就充满了这种极端倔强的情绪,那么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悲剧了,现实中的人物也好,艺术形象也好,都是这样。菊豆这个女人,只要她觉得一件事情是对的,她就恨不能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去做这件事情而不计任何后果。事实上,这个世界有百态的事物、思想和情感,这些种种大体上要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维系,会自然而然消灭那些极端的成分,最终达到圆合的境地,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你豁出去把它做大了,或是说你对某事某物过于在意,过于张扬,过于锱铢必较或得意忘形,那么定会有一个同样极端的结果在等着你,那些结果的形成往往看上去出于外因,但实际上还是自身的性格驱使自己所作所为而造成。
体现在这部片子里,这种极端的产物是什么呢?那个小孩子,他是那种极端的化身,也是生来用以抗衡菊豆这种极端倔强,进而消灭这种极端的产物。一两岁的时候,天白不会笑,两三岁的时候,天白不会说话,四五岁的时候,天白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寻求在一种安全感,认定一种既定的事实,给自己一个安定的内心环境,于是开口叫爹,叫了个满拧,当他发现这种满拧的局面存在,即这个世界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时,他就开始想不明白了,这时,他内心那种传承下来的极端的执拗开始作祟。他把老头子拽进了水池,他不像一般孩子一样有呼叫的条件反射,他笑了,那个不会笑的小孩这时候笑了,他的母亲,他的家庭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这也注定了他的不一样。看到天白拿刀去追那个说母亲闲话的人时,莹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天白到底内心是想维护谁的利益?但后来再想想就觉得这不再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人本来就是矛盾的,何况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与其清晰地说是在维护谁的什么利益,倒不如说是一些话语触怒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其实在片子里,安排的这种两股倔强势力的对抗感是很强烈的,就好像片尾处那匹无声落入水池的红布,这场景似曾相识,却不再是二人初次交合时那番美妙的象征,菊豆凄厉的呼喊骤停,让这红布的下坠充满了无声的诡异。我不想学高中做阅读理解时那样说,这是前后照应,埋伏笔,起承转合什么的,但依然觉得震撼,可能是前面第一次红布的出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吧,还是那个道理,这个事情怎么来的,就让它再怎么回去,很平衡,很公平,当然,也很有画面感。
字幕的时候忘了看编剧是谁了,这编剧很赞啊,象征清清白白名字的那个绝妙讽刺,菊豆话中有话的暗示,一语双关、一语中的的内涵话在各种场合出现(其实要是这么想这女人还是很有智商的,最起码反应很快)。台词放置的很紧凑,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冗余的空隙,也不会给人多余空拍的感觉。
导演拍了电影,他用影片告诉你,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于是你就果断认为故事就是这样的,并且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配合以惊讶、叹惋、称奇等各种心态和表情来不断苟同导演这一观点,这大概就是一部电影也是一个导演的成功之处吧。内涵不内涵倒觉得次要,毕竟每个观众都不是导演本身,不会百分百理解导演给定的内涵,而真正能够看懂的,似乎只有导演拟定的活生生的情境,再从中归纳属于自己的那一分内涵吧,所以我始终觉得,导演最大的使命还是拟定一个好的情境,而真正有内涵的与其说是导演,倒不如说是观影人本身。
2 ) 传统高于生活,道德高于生活
菊豆人物性格刻画也很鲜明,在思考菊豆这个女人。菊豆生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她那样的性格注定了她悲剧的结果。第一次挑逗天青,那种放荡不羁的语言和动作实在不符合她生活的社会,行为过于亲密,看得我都觉得这样的女人很恶心。可想而知,处于那个时代的人又如何看待菊豆,肯定说她太风骚。另外,我也怀疑,菊豆和天青对于爱对于情对于性的那分激情为何可以持续那么久,也许只有一个道理能够解释,还是偷来的果实甜。菊豆太让人同情,如果是放在现在,菊豆的故事不会发生了,因为我们的生活高于一切,人性的自由高于一切,想爱就爱,想离婚就离婚,何必那样的偷偷摸摸。就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规矩高于生活,传统高于生活,道德高于生活,而唯独没有生活的容身之地,也是酿造了菊豆的人生悲剧。
3 ) 中国式“俄狄浦斯”情节
小时候不喜欢巩俐,觉得她一点也不漂亮。有些审美能力的时候看《英雄》,美女云集,依然没觉得她有多美,倒是记得《天龙八部》里面是真美,但是现在想想,那个片子还真不能凸显她的美,反而是白衣暗夜,林青霞、张敏、巩俐的美有些千人一面。
所以,要想知道巩俐有多美,一定要看《菊豆》。
看完《菊豆》,你就会知道老谋子的眼睛有多毒,巩俐到底有多美。这种美,是粗粝的,是浑然天成的,是不需要任何的修饰的,是放在原野上,就能明晃晃的刺到你的眼睛的。既兼具中国女性传统的美,又呼之欲出走向国际的美,一句话,这样的美,概莫中外。人们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巩俐的这种美,是跨文化、跨种族、跨地域的。
悲剧的美,大概就是要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在阴暗、晦涩、压抑中,的确需要亮色的美,这种美因为环境的阴暗而显得更为需要,显得更加重要,但是,这样的美,最终被这环境吞噬直至消失,就会更加动人心魄。
老谋子早期的电影,就是“将美撕给你看”。同样的,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我小时候也不太喜欢那个电影,或许,有些文艺作品,不到一定的年纪,你是看不出里面的美来,自也无从体会悲剧的力量。
《菊豆》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在20年代的中国某乡村,杨家染坊的杨老爷子有生理缺陷,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传宗接代,在折磨死两房老婆之后,花大价钱买了菊豆。杨天青本来不姓杨,但是饥馑之年,父母双亡,由杨老爷子抚养成人,当然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杨家的常年无报酬苦工。菊豆忍受着杨金山非人的虐待,让天青动了恻隐之心,而菊豆为了摆脱金山,在发现天青偷窥自己之后,主动去勾引懦弱的侄子天青。后二人生下私生子天白,天白长大之后弑父。
在2016年看这部20多岁的电影,可能会觉得过于夸张,但是,这在1990年,却是一部相当大胆的电影,不仅是因为电影中的禁忌之美,还因为电影中触碰的的隐痛。那不妨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再来审视这部电影对现在的意义,电影中,最大的反派是谁呢?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杨金山。虽然,天白弑父,但到底是个孩子。我们中国人总是会对“孩子”这类人有着天然无底线的宽容。从始至终,天白除了标识了家庭格局之外,再无任何台词。话少的孩子会给人一种“不懂事,天然呆弱”的感觉,所以,当历史背景已经物换星移,我觉得,在2016年看这部电影,最应该关注的是天白这个人物。他的沉重,他的隐忍,他的无言以及他作为一个孩子的残忍。
天白并不傻,在很小的时候,就用称呼表明了一家人的身份,同时,他也利用了孩子的身份。你觉得他是真爱自己称为“爹”的人吗?我觉得未必,杨金山的垂死挣扎并未让他觉得痛苦,反而露出了欢快的笑容。或许,你觉得他不懂死亡的含义,但是高高坐在棺木的沉默、肃穆又表明了,即便他未必明白死亡为何物,却也能适应环境,简而言之,就是他能感觉什么是“应该做的”。在我看来,“死亡”给了天白一种快感——这种快感胎生于杨家大院这个压抑、畸形的环境,最重要的是一种非正常的占有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天白能看着金山的死哈哈大笑,并且将自己亲身父亲再次投入到这个已经葬送了自己的“爹”的染池里。
本质上来说,金山、天青、天白都是一种人,父权权威的维护者和继承者,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他们都想要控制杨家大院这个封闭的封建环境,而菊豆是唯一的牺牲品,也是唯一的战利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张艺谋正是鞭挞的这种父权,虽然他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流露自己骨子中的这种父权意识、封建意识,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悖论。他前几年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其实就是这种意识的集中体现,不过是反映了男权对女性毫无廉耻的盘剥,处女情结不就是这种男权的表现之一吗?我们可从来没有听过说“处男情节”。
老谋子或许是能看见自己骨子里存在的这种意识的,所以,他对这些抨击的也最激烈,而且也正是这位导演,开发了女性美的处女地,让女性在国际舞台上迸发光芒。或许,他对这种美就是恨不得占为己有,但是作为一代知识分子、艺术家,又不得不忍痛推出去让更多的人见识这种美。从里到外,都透着一种无奈、纠结的意味。
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是最为著名的悲剧人物。其实人类让人产生震动灵魂的悲剧的力量,中外也没有什么不同。天白的弑父,是一种俄狄浦斯情节的爆发。从始至终,天白都是最为沉默的。他的灵魂,他的内心世界,电影没有给直接表露,而这,是比电影中的悲剧更为沉重的——当老一辈都故去,年轻的身体里,是否包裹着一颗苍老、腐朽的灵魂?
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依旧不缺少沉默的孩子。他们如同自闭一般,对谁也不吐露心中的痛苦,那些他不懂得的,撕裂他人生观的世事,他也失去了和人交流的能力,他们的悲欢好像都被抽空了,只留下了一腔愤怒,能带给他们快感的,只有犯罪、暴力和占有。渐渐成长到有力量的时候,不但不是成为了一个新人,反而是如同宿命遗传般的复制了曾经自己最痛恨的霸权式家长的一切。
菊豆是美的,美的一切都是易碎的,美也带有纯白的脆弱,作为牺牲品和战利品的菊豆,最终在火中结束了悲剧的一生,也完成了金山的复仇。
看到最后,其实也没有那么恨金山这个人。如果一个体系中觉得那些不道德不正义的事情是对的,他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因为这个体系中,有恩于你,你就成为奴,而女人,特别是花了钱的女人,亦为奴。所有的人都不觉得这是一种戕害人性,而是一种道德,那么金山也算不得一个坏人,如果非要指责,应该指责这个体系;如果要更改,从本质上撼动这个体系才是正经事。毕竟,他有过怜悯之心,收养要饿死的孩子,花钱去买一个更不尊重女性,从某种程度上给了她自由,对自己的家畜有情,这个人,不过是环境所塑造,不比那些宣称仁义道德的村中长老更可恨。
冲破这个体系是一件太过艰难而任重道远的事情,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撼动那腐朽、戕害人性的儒家根基。在电影中,菊豆是一个敢于冲破礼教、向往自由的人,她不止一次提到要天青带自己和孩子离开。然而天青不仅懦弱,更加是现实。从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如今是乱世,偏安一隅,乱世中求得的生存本就不易。也许离开这个环境,生存都成问题,更反映了人对改变固有模式的恐惧,以及对现时的拥有的无法舍弃。天白是要继承染坊的,既然要继承这个腐朽的环境,就要接受这样的命运。要么彻底的舍,要么顺从的拥有,二者之间无折中地带。就像,接受父母找的工作、房子、车子,就要受制于人,其实是一样。
那常染坊交媾的戏,很美,大红色,壮怀激烈。老谋子不愧摄像出身,对色彩颇得吴天明的真传,都用的是特别扎眼的颜色。巩俐的演技真好,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得欣赏她。
4 ) 菊豆:父权夫权与血亲文化的不可撼动
这些天一直在看张艺谋的电影,重看或者新看,发现不少很有趣的现象。张艺谋的很多电影都用行走开场,人物在某条道路上行走,镜头转而展现环境,《一个都不能少》的魏敏芝的行走,《英雄》的进殿,《红高粱》的抬轿,《有话好好说》的都市奔走。这种行走的开场,直接把人物丢到了一个环境中,不经介绍没有目的,直行在道路上,充满了时代不可知的意味。
本片的题旨追寻到底是一种权力的对抗。影片数次进行场面描写的时候,用了大量的俯拍,重重叠叠的屋檐,檐线构成的几何图形里行动的人类,皆展现出一种框架式的封锁感和压迫感。前半段的“老不死”一出来的时候,就展现强大的父权统治和夫权力量,身为养子的天青注定得不到爱戴,这里面就是血亲文化对人的摧残,养子就像畜牲,只配做一些“他应该做的活。”按老不死的话来说,我既然当初领养了他,他就得做牛做马。同样为牛马的是老不死的女人,这个婶作为一种生养的机器,被虐待,被欺凌,这也是基于血亲文化底下的夫权统治。有一段,婶被叔按在板凳底下,抽挞,鞭笞,这里充满了性暴力的意味,有种sm的观感,一者是角度关系,女人是男权社会底下的附属品,一者是异化了的性爱。回过来看两人同样受制于血亲,一者因为父权一者因为夫权,两个受难者同样用俯视的框架构图拍摄过,二人惺惺相惜有合理性。
在面对这样统治时,二人做出的对抗有哪些呢?给出了两条路,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者逃跑——两人的身份都具有软弱性,逃跑不了,上天却给了他们一条路,老不死居然瘫痪了。这里的权力关系发生的一个转换,也是本片最为巧妙的地方。当这个假夫妻二人发现两人的权力突然和老不死的权力发生了对换,他们位于了强势方时,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生下孩子,仿佛过上了乌托邦的日子。其中作为观众的我很不理解的一点是,为什么还要和老不死的一起睡觉,还要把儿子和他放在一起,如果恨已经恨到瘫痪,也没人看到,还要强行一起睡觉,要么就是扯淡,要么就是他们不敢违抗自身的社会身份,这种软弱性深深植根在他们心底。
权力关系发生对调后,两人以为一切都能好起来。但真正的权力才呼之欲出。老不死身上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权力,老不死的权力全部来自于整个社会集体和社会氛围,办宴时列祖列宗和一个家族的质问,村镇上的流言蜚语,老不死靠在板凳上戏谑地看着假夫妻二人,天青崩溃的哭喊自己是哥。在这样的强权氛围下,天白认错爹就不是很奇怪了,血亲文化那一套已经牢牢让他自己觉得自己是某一个父亲的从属品,当老不死被淹死,天白发笑,这才意识到,老不死所代表的权力只是借来的权力,他本身滑稽不已,真正可怕的是这种力量满布在社会的每一处角落。
此后,二人苦不堪言,婶又一次提出了逃跑,逆来顺受的性格已经让天青失去了反抗的勇气,二人佯装拦棺四十九次,次次都是对社会框架的膜拜和服从,天青在发现叔死时,狠狠扇了婶一巴掌,天青的内心其实也被同化,他的内心隐藏着夫权的蛮横。
二人憋到死路,找了个地窖,当作乌托邦的意象丢弃了物质舍弃了生命,去求精神上的生存和肉体的牺牲。可是现实是不可脱离的,天白拉回现实,杀父救母,无法撼动的意识形态牢牢扎根,内心完全死亡的婶一把火烧了整个院子,把所有怒气移植到了社会建筑的意象上。
全片的权力对抗最耀眼的是,没有局限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反而用滑稽取代了叔的死亡,放在90年来看相当政治正确,可没有做出进一步的阐释,哪怕到今天这种文化依然扎根在深处,没有人会去选择灭亡的结局,影片最后的解释相当悲观。
所以说是不可撼动。
5 ) 菊豆的孩子
从《红高粱》到《菊豆》再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巩俐隽秀的容貌与她所饰演的在压迫与反抗中挣扎的女性如此契合,这三位女主人公其实是“三位一体”,她们都是巩俐的影子。无论是主题内容上,还是画面氛围上,三部影片呈现逐层推进的趋势,在黑暗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悲剧性越来越浓。巩俐的影子们在遥远而封闭的历史时空下挣扎,特定的时空给了她们相似的命运,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抗争命运的死寂与残酷。
《红高粱》高亢的影调中她悲壮地死去,她死在枪林弹雨中,把憧憬献给了丈夫和孩子,她是幸福的,她的抗争胜利了。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沉闷的影调中,她虽然活着,却是真正的死去,她疯了,她不仅反抗失败,最后连自己也丢失了,她连选择死都已经不可能了,这才是最大的悲剧。介于两者之间的《菊豆》,她以一种凄美的方式自焚而死,她的反抗失败了,她的幸福梦想破灭了,活着还是死去?她选择了死,这是她给自己的出路,从此她永远摆脱了那个孩子。
菊豆的孩子,那个曾带来幸福的孩子,那个曾被寄寓希望与未来的孩子,却在沉默中将他的父母逼向绝境,变成菊豆的痛苦,成为她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个孩子,他的无辜成为他最可怕的杀伤力,他的无辜让菊豆和天青永远沉沦在爱情与道德的泥沼中,伴随他们的是无可奈何的挣扎与绵绵无期的希望。
菊豆冲破一切伦理道德的藩篱,饥渴的她喝下亢奋的情欲,从此她又有了生机,她的热情成就了她的爱情,她的爱情成全了她的生活。她为他们的爱情创造了一个孩子,他们满怀希望地看着孩子,心里热切地盼望,幸福地期待,可她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并不属于她。孩子未长大以前是沉默的,可一旦打破了沉默,便不可遏制地成长。
天青渴望着孩子开口说话,渴望听见一声“爹”,可最终盼来的却是孩子对着他们爱情的仇人叫爹。孩子长大了,世界的道德告诉他,他不是天青的儿子,他拒绝成为天青的儿子,他不再沉默了,他以自己的方式反抗。染布水池旁,孩子冷冷地看着养父溺死,那时水是冰冷的蓝色。几年后,还是在那个水池旁,孩子冷冷地溺死了自己亲生父亲天青,那时水是紧张的红色。此时,菊豆再也忍受不了了,在天青活着的时候,孩子就给他们的爱情挖起了一条鸿沟,如今鸿沟彻底变成悬崖绝境,她无法接受这个孩子,这个她为自己的爱情创造的孩子。菊豆选择了最后的反抗,她要彻底摆脱这个孩子,炙热的火焰将她与孩子隔开了,烈火中的她,如今已经没有任何激情。血红的火焰中,她面如死灰,却给观众留下深深的震撼,不知大火外的孩子看到这一幕时,心里是何滋味。
可是,这个孩子也是无辜的,他因爱情来到世上,同时也背负着道德的伤疤,他沉默地面对世界,他心里是恨还是爱,外人从不知晓,也不关心,即便是爱他的父母。他的生身父母只在乎他们火热的爱情,只在乎在爱情与道德的夹缝中挣扎生存,只在乎期盼将来有一天孩子真正认可他们的爱情,叫天青一声“爹”。这个孩子一直是沉默的,可他的眼睛却看清了这所深宅大院里的秘密,他知道天青是他爹,他也知道这是一个耻辱,所以他本能地拒绝。我们不能责怪孩子,孩子来到世间,他渴望的是融入这个世间,他微弱的见识让他渴望一种普世道德下公认的“和谐”。
影片情节是充满戏剧性的,影片的布景色调、镜头语言也是也是戏剧性的,它们一脉相承着张艺谋的风格。张艺谋让家族长老们如仪式般庄严地在舞台上演绎着什么叫伦理权威,他给这个仪式以一种灰暗、古板、沉闷的色调,用全景式的镜头来彰显这种伦理道德的正统性,同时也以这种根深蒂固的正统来压制菊豆和天青的爱情。从孩子诞生取名,到孩子开口说话,到孩子目睹养父溺死,最后到孩子溺死生父,一个个突转性的戏剧点都是围绕孩子进行。这些戏剧性情节,无一不是刻意为之,但这就是张艺谋的叙事方式。
从《红高粱》、《菊豆》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以极具东方主义色彩的方式,用他那富有表现力的布景色彩及镜头语言,讲述了那亦真亦假的东方寓言。在这些影片中,或许张艺谋追求的并不完全是写实,他对那个特定时空中的女性处境的想象以及如何将这个想象以一种期待的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或许才是他更着意的追求。电影毕竟只是光影幻想,对于表现世界有着无限的维度,可是真实是难以企及的,即便有复制功能的电影也未必能做到。而东方寓言,浓郁的东方主义色彩便是张艺谋选择表现世界的一种方式,他所展现的是他所想象的真实。不管观众喜不喜欢,这就是他选择的表现方式,这就是他的电影。
至此,我们再也不能说菊豆的孩子只是个孩子,与其说他是菊豆的孩子,不如说他是封建伦理的孩子,或者说他是编剧和导演送给天青和菊豆的礼物。可等天青和菊豆满心期待地打开礼物,却发现里面是瓶砒霜。菊豆的孩子,是个符号,是个象征,是菊豆摆脱不了的命运。孩子在影片中是没有发言权的,他唯一的声音就是令菊豆揪心的“爹”,他的沉默既是这个小人物在大人世界中的无奈、无辜的处境表现,更是编导们对他的刻意安排。编导让孩子沉默,同时让伦理道德以孩子的形象立于菊豆与天青之间。
在养父的葬礼上,孩子更是完全成为了伦理的化身,他面无表情地端坐在棺材上,看着亲生父母天青和菊豆在伦理规矩下被迫一遍遍哭丧拦驾,冷冷地看着他们在送葬队伍中蹂躏。孩子与父母有着无限的距离,他本是因爱而生,等他来到这个世界后,却生活在无爱之中。那个历史时空是残酷的,它残酷在无情地扼杀自然的情感,编导们也是残酷的,他们残酷在让观众眼睁睁看着孩子沦为伦理桎梏的化身。
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困境,菊豆与天青的困境是那个时代的伦理,是他们的孩子;孩子的困境是他的出身,是菊豆与天青;而张艺谋的困境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困境,是电影本身。
6 ) 吃人的礼教
《菊豆》 观后
现代化正迅速的瓦解古老社会沿袭千年的传统与伦理,人们在开始高呼狼来了的时候,将道德沦丧的罪过归结于对金钱的追求。可尽管一边哀叹着人心不古,人们却又都不想回到过去。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到来,扫荡的不只是风华雪月的浪漫情怀,也将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吃人的礼教也一并扫入了垃圾堆。
人们怀念过去是为了发泄对现时的不满。但是却忽略了种种浪漫的追思恰恰是建立在现代化之上。这种借古讽今的情怀在《菊豆》中同样被张艺谋彻底的撕掉了伪装。影片的背景设定在20年代,那个现代人热衷于讨论和追忆的年代。尽管天下大乱,但仿佛英才辈出,济世救国的英雄们仿佛使整个天空都和几千年来的阴霾来的不同。那个时代的动荡也仿佛给几千年来迟缓笨拙的中国抹上了一层回光返照般的红晕。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压抑的中国没有变,压抑中国的礼教没有变,被压抑的中国人也没有变。李保田和巩俐饰演的男女主角仿佛集合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痛苦和压抑,而当两人在马厩的木孔中互相剖白时,两团激烈的仿佛已经熄灭了数千年的火便再也无法控制的燃烧起来。而燃烧起来的不单是他们彼此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灵魂和命运。两人再也无法离开彼此,但无奈的是,两人更离不开那座染坊。他们只能压抑自己,就算巩俐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李保田带她逃离,最后也只能选择放弃。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健全的人,但却早已经被吃人的礼教砍去了四肢,只能挤在桥下又或者是地窖中释放彼此的爱与怨。无数次,在面对来临的机会时,他们始终没能卖出自己的步伐,而他们唯一所做的,只是在也许是他们曾经幽会过的桥上,一边再一遍的演戏,在葬礼中为自己,为当家人,为家族,也为整个中国的礼教维护仅有的脸面,一直到头破血流,抱头痛哭。
在最后的结局中,死亡的来临只不过是为两个压抑已久的身体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这种死亡不是控诉,也不凄凉,仿佛祖宗们真的听到了他人的呼唤,用这样一种方式让一切循环,让水与火将一切一遍遍的摧毁和掩埋。我猜想,在事后乡邻们的议论中,因果报应会被不断的提及,但无论如何,两个压抑和痛苦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
此部影片可以称得上是张艺谋的代表作之一,28岁的巩俐和48岁的李保田恰如其分的诠释了年长的侄子和年幼的婶子之间的情与爱。以染坊作为故事的背景令人印象深刻。木孔,葬礼,地窖,每一幕场景都无处不在的诠释着被深深压抑着的人性。影片发生在20年代,拍摄于90年代。两个同样被认为是大变革,大跃进,大颠覆与大解放的时代。其中所展现出的压抑和不变的束缚也许能让现代人在慨叹的同时也若有所思。现代化改变中国了吗?改变了什么?又有什么是亘古未变,并将继续唱奏着自己的旋律,主宰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每个时代都会在后世被打上若干独特的烙印,仿佛那个时代是那样的新鲜,又或者腐朽,但生活在大时代中的人们,却也许会觉得这个世界的确是变了,又其实什么都没有变。
相当年我还是处男的时候 误把片名听成决斗 后来才发现原来武打片也可以这么拍
高高挂出院墙的大红大紫明黄染布,与周围的青灰村落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比,那是比一枝红杏出墙来还要明晃躁动的欲望,张艺谋要不是个变态色情恐怖大师的话咋能当好这超生游击队的队长呢?激凸的菊豆,把洞堵上,两个都堵上,全堵上,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天白怎么看怎么不舒服,活脱一个索命的恶鬼。
婶侄恋算什么乱伦,父权制下经不起推敲的强买婚姻才是乱伦。意象浓烈大胆,张艺谋最具生命力的电影之一,也是他最惨烈最绝望的电影,没有之一。原来张艺谋才是国产意象开车鼻祖。
杨金山只是瘫了,又不是哑了,完全可以把真相告诉家族的人,然后惩罚这对“奸夫淫妇”,为什么不?说到底为了他可怜的面子。
里面挡棺一幕让人印象深刻,记得外公去世以后印象中就再无这种习俗了⋯⋯看得很难受,不过不得不承认里面极尽挑逗的染布颜色、被封建枷锁禁锢到变态的人性,还是绘声绘色。太苦逼了。
1.残存的封建主义是暗蓝色的屋子;2.蓝天白云本是一线希望却反倒成了错位悲剧的开始;3.对性的欲望使人勇敢,对世俗的恐惧使人不敢出走,性欲再强,却还是在封建禁锢中。
拍得太漂亮:偷窥,欢合,庆生,送葬,两场死亡,大火,每场戏都那么精致;红色的染池既是冲动的情欲与生命的开始,也是压抑的怒火和死亡的降临;逆光打在巩俐身上,显得那么魅惑,于是结局看上去就更加凄凉而疯狂。
重看。巩俐真美~演的也好。所有男演员都没跟上她。这片也是日本人投资的。中国知名导演真的从日方借了不少力啊。SM、偷窥、乱伦、恋母、儿童杀人……确实是日本人感兴趣的。据说张导当年连看了50部变态片才拍出来。故事放在南方的染坊宅子里刚刚好,提升了美学。“躺着吧躺着吧,一辈子就这么躺着吧”
这部电影的年纪居然比我还要大了。当初mark想看应该是因为看到了刘恒的原著改编。还没有读过小说,所以不知道原著写得怎么样,至于电影 我只能说由于年份过久,现代的思维方式已经对于乱伦媾和的故事有了更多新冲击,所以电影里故事和人物冲突难免有点太单薄了。都说这部电影在讲性压抑,我觉得更像在说性自由。
白鹿原,大红灯笼,红高粱,大鸿米店,那个被祖训和道德压抑的年代,干柴碰上烈火,总是燃烧的旺盛,熄灭的迅速。那时候的第五代在强烈的色差下释放者同样压抑多年的心境。而后多年,不见经典。老谋子似乎总是在男主的身上解放自己的荷尔蒙,就像伍迪艾伦,渡边淳一,洪尚秀一样影射,而今,雄风不再
中国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张艺谋的色彩叙事着实美妙,青蓝与红色对比,隐喻新旧势力的角力。赵季平的配乐恰到好处,对情欲的侧面描写很有表现力(偷窥小洞与地窖大穴,不断下落的染布)。美中不足的是批判封建礼教之残酷虚伪的主题先行,部分人物刻画不够真实细致。(8.5/10)
太棒了,中国文化的进化是性压抑历史的解放。巩俐的女性性解放诉求,李保田的愚孝与反抗,叔叔在传宗接代压力下的心理变态,儿子在颠倒伦常迷宫中的迷失。大染坊红色染布象征性欲和死亡,木轮、倒桩机象征性爱,在芦苇地中野合与《红高粱》的高粱地悦乐相对。张艺谋版的《白夜行》。
张艺谋一贯的表现中国女性的性压抑
那个时候张艺谋一定是对巩俐充满爱的。光,影,色,全部都那么美。贯穿始终的窒息般压抑,天白弑父叠印在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结上
构图严谨,色彩分明,配乐大气,主题鲜明,表演精湛,压抑悲愤,这才是我所熟悉的张艺谋
自觉仅论艺术水平要比《活着》更高,打光、构图、色彩运用都尽善尽美,是我至今看过视觉感染力和诠释力仅次于《霸王别姬》的大陆电影。微观虐真情,宏观反封建,变大的洞,激荡罪孽的池,符号、暗线之多实使施力感难掩,但好在不止于堆砌。在不了解原著的前提下,我觉得可供解读的或是再一本书的量。
这是大红灯笼的前型,是老谋子那几年真认真起来的作品。历史时空里有许多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从世俗的逼压的中探出头来,又被打下去。
这片留给我的心理阴影胜过任何一部惊悚片和恐怖片。
大屋几架赤黄,染坊一匹飞红,挡棺二人缟素,孽障一身煞黑
男贵女贱,长幼尊卑,如那参差错落却规整严密的排排房顶,没有喘息的余地。乱伦而生的畸形儿,独独站在那里。早已忘了云雨之欢,只剩恐惧和威慑,卷落一抹红。就这样躺着吧,一辈子,压在我们彼此身上的不是对方,而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