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会有什么剧情反转,儿子跟父亲之间会有什么冲突啊、矛盾等,但都没有。反而儿子一直是以很尊重、敬爱父亲的态度,一路成长得很好。平淡的剧情这样子发展,其实还蛮温柔的触动人心。 其中父亲说到,人这一生都有自己的使命,用心去完成,要做到问心无愧。看似说教,却是很朴实又很受用的道理,父亲自己也是这样子生活着,给儿子做出了榜样。
父子两人在周末能够一起约去钓鱼、泡温泉,虽然从小时候就没机会一起住了,但这样子的相处也着实让人羡慕。
1.不一定是最好,但应该是目前印象最深刻的小津电影了。 2.片名就暗含了父亲的死亡。 3.年轻的笠智众一开始还认不出来,但一听声音便证据确凿。 4.那一份零用钱,承载了无法陪伴其左右只能祝愿其安康的遗憾和牵挂。 5.感叹小津对各种细节的描绘,承载了这种细腻的情感的表达。足见其对生活细微的感受力。 6.无论是原节子还是出演本片的佐野周二,那一抹标准的露齿笑下是隐忍的莫大悲痛,与未婚妻失声痛哭的外露形成对比。 7.师生情动人。 8.笠智众跟小津真是绝配。(就像成濑和高峰秀子)
9.写完才想起离家去学校那晚跟去世的母亲诀别时她给我的红包,至今还在我的背包里。
第30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父亲在世时》,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平淡的对话中哭出来,然后戛然而止,是全片贯穿始终的沉稳力量。
术烨
#FIFF30主竞赛 [4/4] 聚焦于父子之情,像是无数个日常生活中的呢喃,自然又亲切。在东方父子的关系父慈子孝的传统下,父亲对儿子强势硬朗的爱中又流露着细水长流。而父与子也行成对照,①突然改变现状:父亲宣布突然离开则无可反驳,儿子提出相聚甚欢却被严厉拒绝;②给零用钱:父亲给幼子,儿子给慈父,这是父亲唯一一次向儿子“服软”。同学聚会和介绍婚姻又侧面反应了社会归训下的结婚、生子,父亲只考虑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而丝毫没有意识到,儿子始终没有走出“我要跟爸爸好好住在一起”的念想,如何能够脚踏实地地去爱另一个人。
Acchan
儿子简直性转版原节子。保守派的父系想象不仅构建出来自女儿的依赖,同样也有对儿子的情感依托,在小津的时间节点中,人被抹去个性的细节,只剩前后的蜕变,以早熟的生长取代日常的静摹,完成一种父性视角下的牺牲叙事。 父子总在牺牲,换取时间的推移,就像每次儿子一难过,大人就会说“别哭别难过”来扑灭情绪的释放,背后是东亚人直面情感的羸弱,便造就小津式时间流的内核,即没有当下解决和相拥什么,父亲这个角色总在生活的细流中朝向未来流转,活在期许里,并逐步迈向衰老和死亡,是一种真实,也浮现埋藏真实下的恐惧。 欧美人承认当下,释放激情,则时间被凝固造就永恒,而温和的小津则不,自我消亡在时间流动之中,没有永恒,取而代之一种充满怀的自然主义,未曾真切面对过当下,让生命进程和身份取代人格的呈现,那么必然是遗憾和伤感的
脏脏豆
生命在日常的流动里衰老和破碎…真悲伤啊。
子夜无人
笠智众万年不变的、僵尸化的和善与慈爱能始终作为小津电影里的“父亲代言人”,大概就像阳台上洒了无数个夜晚的月光,已经刻成挥之不去的沟壑。唯一变化来自于他在面对“女儿”的那些电影中释放出的更浓爹味,在面对“儿子”时居然沉静得当真像是“父爱如山”。整部电影里这个父亲的存在感乃至父子关系的连接一直被摆在一个很远的位置,但是最后仍然要致上最高敬意的盖棺题词,我想这说的不仅只是父与子。
像音片碎
漩涡之外
沉静内敛里娓娓道来的父子亲情。父亲言传身教,对儿子和学生在品行、操守、做人原则、人生方向和选择方面的影响,都留在后人的记忆里,深沉而恒长。共酌的欢愉、小聚的酣畅、分享成长的欣慰,与学生意外溺亡事件、分开的怅惘比起来,才更为珍贵啊。深入品尝悲,才更能理解生命的幸运。(钓鱼一段,水流融合了父子心意,高度一致的动作恰是声气相通的反应。)
阿斯巴-甜
这部比小津更富盛名的那几部更让我喜欢,或许是这种分离式的苦读经历让人共情
一颗大柠檬
[3]蛮狡猾的但是也符合那时审视男性角色的视角,父与子之间几乎所有的情绪都是内敛的,没有什么大开大合,并立飞钓,往来书信,对坐而谈,这就构成了他们的情感交流,所以父亲离世时,儿子那一瞬间情感的外放更会让人鼻酸。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父亲赴宴,席间问了几个问题,婚否,育否,问完了才发现只有自己跟座上的一位老师还是独身。打趣的说着这些学生还没有生养三个孩子的,座下又有个学生说自己已经有四个子女了。短短几分钟勾勒着数年的光景,让人唏嘘不已...
前言:
成年后的你和父亲的关系好吗?留守儿童成年后如何和父亲修复感情?你还会爱父亲吗?
情节介绍:
教书匠父亲组织了一次班级旅行,有个学生不慎掉入水中去世了,教书匠父亲因为心理愧疚自请辞去教师职位,和儿子一起回到乡下,并让儿子在乡下上学。
很快儿子上中学了,父亲打算离开乡下去东京谋生活,为儿子挣学费。父子俩就这样十几年未曾一起生活。终于儿子大学毕业,当了教师,不过还是在两个城市。儿子打算辞职和父亲一起在东京生活,最后被父亲劝退。
服兵役前夕,儿子搬来和父亲一起居住了一个星期,父亲为儿子张罗了个很好的婚事,在一切都顺利发展的时候,父亲去世了……
正文:
我们一生都在和父母错过,时代的大潮下,他们离乡背井,我们独守家乡。寒暑假匆匆一面,便是半年的离愁别绪。长大成人,即使我们再想修补那段空白,终究是错过了。父子一场,最后一起相处的时间竟短到不过一个星期……
东亚父亲的家庭教育
笠智众扮演的父亲当然是神圣高尚的,因为学生意外溺水内疚而自请辞职,此后十几年一直在拜祭那个孩子。
他亦是很爱自己的儿子的,可为了让孩子长大成材,他不得不心狠。让孩子一个人在老家上学,让孩子不要哭,男子汉大丈夫没什么可哭的,让孩子要努力工作不要想和自己团聚。
每次把孩子推开的选择都是父亲主动做出的,即使他真的很爱自己的孩子,很少有这么高兴的时候,可他必须要这么做,他知道这是正确的选择。
而我们就像影片中的孩子,跪坐在对面默默哭泣,我是真的很想和你一起生活啊,可是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一次次把我自己一个人留在这里。痛苦哀伤寂寞冷清我都在午夜慢慢咀嚼,费劲吞下。
可父亲何尝不痛苦呢?痛苦哀伤寂寞冷清不止你一个人承受,这从来都是两个人的进食活动。
东亚父亲的职业操守
笠智众扮演的父亲教孩子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要轻易请病假,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为此要保持身体健康。
父亲从来都是兢兢业业的,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自己和儿子放在最后面。这不只是当时普通日本人的奋斗梦,更是每一个追梦人的事业梦。
要成为正直、诚信、对得起这份工作的人。
只不过职人社会似乎忘了人的情感,就在父亲在异乡奋斗的时刻,孩子在悄悄长大,两人的间隙越生越多,以至于再见时仿佛像陌生人见面。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无法抵挡时代的洪流。不知不觉错过很多瞬间。
东亚父亲的死亡
笠智众在这里的死亡是突然的,似乎小津很少直面拍一个人是怎么死的,后面都是直接带过了。直面镜头的效果就是,那种生命一分一秒消失,时间如流沙覆于掌心,越想抓越抓不到的感觉尤其明显。
长歌当哭,仅仅和父亲一起生活了一个星期,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我背着孤独的行囊独自上路,在开往黑夜的列车上,行李架上是父亲的骨灰。
其他想说的话:
1.很喜欢儿子看书里父亲照片的镜头,东亚男人的爱实在羞于表达,连父亲的照片也要藏在书本里。看到父亲的照片,想起明天能见到你我就高兴。
2.儿子在遭遇悲痛时,总喜欢一个人站在角路,以沉默背影示人。那个背影原本是一座山,现在是个悲伤的山丘,一下子垮了,令人心碎的脆弱感。
3.认为小津仅仅关注这一个家庭的父子关系就太狭隘了,小津在情节安排上特意展现了这种情感的继承性。
第一次父亲给儿子去零花钱,第二次儿子给父亲零花钱,儿子变为父亲。
第一段孩子坐在火车上,第二段儿子的孩子睡在火车上。巧妙的互文恰好揭示这种父子关系将一直延续下去,这不是一个父亲的死亡,是整个东亚父亲都要经历的死亡。儿子变为父亲,我们的一生就这样度过。
将漫长的时光速写成几个隽永的片段,在平静的积蓄中突然发觉岁月匆匆;久远拷贝在修复后也无法清除的划痕与底噪像是在物理介质层面又叠加了一层斑驳的魔法。
野田高梧回忆,电影里儿子携带亡父骨灰坐火车返乡这段是小津亲身经历。当时有影评人说小津不该在电影里让儿子把父亲骨灰坛放在车厢行李架上,这对死者不敬。小津听到后反驳:我和母亲当时就是这样做的。那天晚上我们不可能捧着父亲的骨灰通宵不睡。况且,行李架是火车上最干净的地方,也是最适合寄放的地方
残留的影像损坏与劣质音质是本作一大遗憾。然而父子关系与人间离合,甚至是略微提及的婚嫁都是小津的标准主题,小津理想化的家庭与父亲形象也与独生子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在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下有着一颗孩子身处异地思念父亲的孝心,展现为人师表与为人之父其双重教育的难能可贵。
得益于小津式的平行手法,父子生命的延续感和互相投射的一体循环感特别明显,比如两人齐整整地左右互甩鱼钩或者两人几乎一模一样的授课场景,父子没有多少时间在一起生活,但是只消几个突出的“聚合”场景就足够使绵延的父子情持续温和地流动。不只是简单的亲情,而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状态。年轻的笠智众
与战前的《独生子》对照,可以看出战争经验给小津带来的变化。《独生子》里母亲更关心的是儿子过得好不好,是否成为了“了不起”的人。这个“了不起”与否,完全是个人成就意义上的。但在《父亲在世时》里,父亲更在意的却是儿子是否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是鲜明的集体意识。甚至,笠智众的父亲形象,其处世之道有点类似旧时代的武士阶层,并且显然是小津赞许的理想形象。儿子则面目模糊,没有自己的个性。所以,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是理念化的单向训导。而《独生子》里母子交流,才是提炼于痛苦人间,凸显出人物各自困境和内心纠结的情节。总之,即使不谈什么战争反思的问题(据说未删减的原片里甚至有唱军歌的段落),我也完全不喜欢这个说教味浓重的小津。
小津的电影总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父亲在世时却让我狠很的伤了一次,父子之间聚少离多最终没有生活在一起的遗憾,每个镜头都淡淡的平静的向你展现着最平凡的情感!笠智众塑造的父亲形象这部我最喜欢。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父亲一边缝补衣服一边检查儿子功课那段,有时这生活化的细节才更容易深入人心!
《追风筝的人》里的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大概可以作为所有父母的墓志铭,本片相当于《独生子》的变奏,《独生子》的视点是母子,而小津在此将视点落在了父子身上,真诚,朴实无华。片中的两父子一生相隔两地,几有相聚,然而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再一次静下来看麻布片头〜机位已然很低了,构图考究美丽,风光美,转镜的寺庙灵骨塔好萌啊。。早期的孩子都好小?不过妈妈的缺席已经是一个主题了看来。时间跳跃蛮快,城乡差异的比对丰富。钓鱼的场景真的好逗啊,虽然感觉一条没钓到,但很有父子之间的味道,话不多,感情却溢出来了。的确,薄情寡意
片源极渣,喜爱很深。既有在世时,便有不在时,片名本身就饱含回望过去的追忆性质。父慈子孝是一种确切的理想关系,父亲在世时的无法常聚,使得温情渴盼的情感来得更加浓烈与炽热,手法越淡就越能凸显。PS:一些时代性的东西,懂的人自然能懂,非要死抠,那可以顺道把小津的所有片子都一棒子敲死。
《独生子》姊妹篇,关注对象由母亲转向父亲。依然有相似的教师身份设定,甚至两部作品中出现了同一道几何题目,这也是小津“父母亦师者”这一观念的体现。多次低视角仰拍,让父与子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微妙距离。笠智众不愧是小津御用,顶礼膜拜。
父亲节看这个真是格外催泪,好在胶片声音丝丝拉拉,分散了我的一点感伤。这就是东方的父亲,隐忍又坚强。父母和子女,谁也不能陪谁一辈子,但这就是天下最大的缘分吧
据廖先生说 这部才是最经典。(偶尔见面也是好的。武士道精神 忠于工作不愧于心 死的时候才会坦然快乐。Kazan Watanabe)
看小津的片子你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然后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一直想要做一件事但却从来没有机会去做,是的,回头来看,只有那些“破例”去做过的事情才让我们不会后悔。
-良平:爸,其实我想了很久,我打算辞职。-周平:为什么?-良平:我想搬去东京。-周平:为什么?不喜欢这工作吗?-良平:不是,如果我继续做这工作,不知道何时才可以去东京与爸爸一起生活?我从中学开始,就很期待和爸一起生活。本想有机会与爸一起时,却要去秋田工作,我厌倦和爸分开生活的日子。我这样决定可能会令爸很失望,但我真的很想去东京和爸一起,再找工作。爸,怎么样?我想我一定可以在东京找到工作的。-周平:不,你不可以这样做。我也很想和你一起生活,但是一定不可以影响工作的。(后面父亲话里的某些观念不太认同)……儿子:亲情>工作,父亲:工作>亲情。→ 不能两全其美,结果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生活条件的限制,使得蛮多事情无法十全十美,于我,想完成父亲某些心愿与个人坚持原则想法有出入,也造成了必不可免的烦恼。
NFC, 35mm。市面上流通的VHS特别是DVD版,应该是战后重剪的。比如,酒席上笠智众那大段唱和整个被删(直接导致笠的死更突兀),再比如结尾大浪怒涛(声音完全被切掉),也并不是表现什么父亲的静死(又内敛又澎湃)。胶片版海浪吵得很。
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平淡,实则精致而讲究,不过分烘托,足以让人醒悟亲情与家庭,唏嘘世道和人生。
快乐与痛苦交替让生活变得有意义,长久分离让短暂相聚更值得珍惜。总是以为日子还有很长,可是到最后才知道最漫长的是空白的时光。片中写尽男性的隐忍、执拗和逞强,人生的匆忙与悲怆。纵使故事简陋生硬,也是人世百态的搬照和写实。在小津的电影里历经沧桑,往后步履蹒跚白发苍苍,追不回的都是时光。
2013.12.29.第四次。
人生就是这样苦乐相生,遇到的困难越多。你才会成长得更好,再艰难也要努力面对 (这版cc几乎等于没修复)
相较小津一些后出的作品,更节制更质实,唯失于反省。小津似很喜在内景措施烟气,试举之如下:15'45炊烟,21'30檐廊腾起的烟,29'00排气管尾烟,46'50温泉蒸汽,48’00一斜杆冒的烟,至于香烟也不下三幕。小津的内景总是饶有看头。两次钓鱼大爱。辞职上漆拜谒,无不郑重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