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千岁
窃以为,既然冠之以美好,想必神清气爽,眉目间不见簇拥之状。
黑泽明在电影《美好星期天》中一改往日沉重的题材、性格鲜明的武士形象。将笔触聚焦到一对恋人在星期天发生的事情,他们在遇到烦恼后都能够及时化解,保留美好的想象,让自己身心愉悦起来。
不难看出,故事中的两位生活清贫,约会的资金两人加一块也就35日元。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看到了男主人公数次摒弃虚伪的自尊,投身于一场简单、曼妙的恋爱之中。我大概总结出以下几个镜头:
一、二人相遇,女主人公昌子从电车下来,男主人公雄造倚着墙角,试图以吸一根烟卷来度过漫长而又焦灼的等待时光。被昌子一把夺下,算是二人的见面。雄造的鞋帮是开着的,黑泽明交代了一些信息,雄造的生活并不富裕。
二、参观免费修舍。一家要出租的旅社光线很好、宽敞、舒适,可是价钱不菲,影响了雄造的心情。在里屋,雄造难以压制的性欲突破自我,冲向昌子。昌子不想他们的约会变得幼稚,彼此保留一段难得的美好距离,委屈地哭了起来。这是日本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了青年对待性欲的表达,据说让那些蠢蠢欲动年轻人欲罢不能,换句话说,简直是对胃口。
三、日式棒球。在街头一扫租房的阴霾,雄造的童心被唤起,与街头的小孩共同玩起了橄榄球,惹得昌子直笑。不料缺乏经验,橄榄球打破了一家包子铺的包子,赔偿数日元,换来了二人的早餐。
四、寻找老朋友帮忙介绍工作。得知老朋友开了一家餐厅,便约好去见面。可是,朋友始终不肯相见,烦恼随之充满脑海,对约会失去了应有的兴趣。朋友潦草的打发了自己,让雄造对友谊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看法。
五、废墟中幻想将来的小餐馆。有些阿Q的味道,二人在一片废墟中构想着他们开的小餐馆的样子,甚至外边广告的眼色都在考虑范围内,里屋的装修、款式以及点缀之物,极尽详细之能事,二人忘情的想象,路人怀疑的驻足观看。
六、音乐剧的争纷。在路边看见广告,细数兜里的钱刚好够看一场音乐剧。二人飞奔赴现场,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前面的人买光了廉价座位的票,二人剩下的钱只够一个人看场前排座位的。雄造怒火到了极点,与那些倒卖音乐票的黄牛大打出手,被揍得鼻青脸肿。彻底丧失了约会的兴趣。回到家中,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下着小雨。昌子用盆接屋顶上滴下的雨水,雨水打的盆嗒嗒作响,二人无话,该处的拍摄简直到位极了,没有一句对白,却充满内容。二人的沮丧、无奈、压抑一览无余。此时,雄造别有用心的性欲又一次膨胀,粗鲁地扑向昌子。昌子挣扎着跑了出去。最后,拖着被雨淋湿的身子哭泣着推开门进来,原谅了雄造的举动。
七、梦想中的音乐剧。在一个音乐剧旧址,雄造又一次憧憬自己当指挥的样子,昌子坐在下面静静的观看。雄造的心情被不适的微风以及车鸣所干扰,昌子一次又一次的鼓励雄造。终于,一场别样的音乐剧想起。二人算是度过了一个难得的星期天。
1947年能有如此干净纯洁的作品实属难得,黑泽明似乎不屑于镜头的切换,也就是剪辑的技巧。很有耐心的将一个镜头(内容)做到有始有终,这样做显然让叙述感到流畅、节奏变得舒缓。
对性的表达,由原始的占有欲升华到了彼此的包容,这是独到的见解。恋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众多难以形容的想象,保留一段距离,生活就会增添别样的气氛。
美好的事物总有共同点,就像雄造昌子这对情侣难忘的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将烦恼抛之脑后,保留精彩的部分,心态尤为重要。
生活需要过滤,感情需要经营,恋爱需要距离。 2014.9.11
黑泽明的全部31部电影本人都写了观后感,个人豆瓣标记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梦》。如果说港片培养了自己在电影方面的兴趣,那么,黑泽明无疑开阔了视野,有了纵深。
黑泽明31部电影分评超级链接:
梦 天国与地狱 电车狂 影舞者 七武士 姿三四郎 蜘蛛巢城 罗生门 乱 袅袅夕阳情 泥醉天使
静静之决斗 用心棒 白痴 红胡子 美好的星期天 踩虎尾的男人 战国英豪 德尔苏·乌扎拉 八月狂想曲
丑闻 恶汉甜梦 我对青春无悔 活人的记录 野良犬 最美 马之诗 生之欲 姿三四郎续集 低下层
一头一尾两截香烟——像《泥醉天使》里医生对一扇门敲打半天,都是有趣的细节。水泥圈子,一坐一立,漂亮的构图——像《姿三四郎》台阶上的门。中间拖沓,不过幻想的戏很温暖。
轻巧情节和配乐化解了生活的沉重,平民茶室风信子和空无一人交响乐真让人动容,爱情是可以架空在生活之上的,是可以仅凭幻想不用吃晚饭就满足的。最后坐在垃圾桶旁的两个「小垃圾」重拾希望开始期待下一个美好的星期天,我却想吐槽一句自怨自艾男配不上这么浪漫可爱的女孩。(不断想到《休日》)
佩服的五体投地。跟《乱》、《七武士》、《罗生梦》这些大场面的历史巨著不同,这个就是两个贫困青年的苦涩但却彼此打气的周末,拍的触及社会的很多方面,也触及人类的贫困,卑微,希望。而且你也无法预判电影走向。也没有小津安二郎那种宁静,那种美,黑泽明不回避阴冷,晦暗,无望这些真实。
有血有肉,即使是黑白影像也能紧紧吸引人。黑泽明在1947年就胆敢在结尾搬出与观众互动的奇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创新(我猛鼓掌)
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是最后的离间效果,直接对着摄影机讲话:“诸位,如果以为我们值得同情,就请鼓掌吧。如果大家给我们鼓掌,我们准能听到音乐。”这种做法的后果是:“这种导演上的冒险,在日本未获成功,日本观众硬是不给鼓掌,所以效果不佳。但是在巴黎成功了。法国观众狂热地鼓掌,在不绝的掌
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穷苦恋人的星期日约会变味,意志也一度消沉,但最终他们还是将满腔忧愁转化成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影片歌颂了战后底层百姓的爱情和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幻想经营小茶馆、交响乐队指挥等画面传递了正能量。女主相貌不佳,但她的善良乐观很有感染力。
6.8;请至少脱下帽子,这样您才有勇气面对观众
黑泽明原本想用纪录片式的笔触去拍。“如果成功的话,也许就能成为匹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日本新现实主义电影。 但是,拍摄开始后,从一般演员被提拔为主角的饰演者沼崎勋,在外景的人群之中总是怯场,令摄影无法顺利进行。听说,剧组匆忙地将许多场景硬是塞进布景里去拍,导致纪录片风格也行不通了。很多场景任怎么看都是布景,远远无法鲜明生动地描绘战后的东京。”
好个窘迫、纠结的“美好”星期天,黑泽明导演的反映日本战后生活的励志爱情片,比较主旋律。还是更喜欢他的古装武士片。
小人物的生活苦恼,战后励志类。结尾的幻想段落很浪漫,尤其是树叶随之舞蹈。感情总觉得有些过,不知道当时的观众怎么看,3星半。
[2020年4月黑泽明√] 前半部的丧和生活流堪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后半部故意用了很多(其实蛮古典好莱坞的)喜剧套路,有点割裂。但是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名作都要早(这片跟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恰好能对读,会非常有趣)。对恋爱中男女的互动方式把握得很精到。动物园那段实在是有趣。结尾那段未完成交响曲的调度,虽然完全可以预计(一定会有“什么都没有大乐团”的未完成交响嘛)但是具体细节的处理上还是挺花心思的(比套路要慢几拍)。
一对贫穷的恋人,然而有理想,有尊严,有爱情。音乐厅的一段尤其精彩,大音希声,所谓大音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交互的瞬间迸发的光(而那些衣冠楚楚端坐在座位上的人们也许永远也看不到这种光)。
很煽很过头,但比较《姿三四郎》已经是质的飞跃,不少镜头挺妙。
黑泽明早期作品,背景仍是战败后,通过两位恋人一天的约会反映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美好的星期天并不“美好”。结尾幻想自己开咖啡馆那段很出彩。PS:女主真是考验审美。。。
典型的日本战后电影,绝望中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梦想。加油,恋人们。配乐多是古典名曲。故事也具有古典主义风采。最后一段极有象征意义,废墟中幻想出的温馨咖啡屋,空旷剧场上指挥的无人的乐章,都是日本精神的体现。
在不断的情绪起伏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细节中挖掘生活的亮点,给人带来希望。黑导鼓舞战后日本民众信心之作,也对后来的人们有很大影响。
看的这版太烂了,但还是拦不住我看完了。精彩。中国的所谓正版简直是地地道道的歪版。一动,所有的事物就象幽灵一样,呵呵。
好看,多处透出浓浓老坞黄金时代风格,天皇的审美窝很服气。丰富感性的视听细节展现了日本战后的两重世界,像是《野良犬》的预习作业(男主还真有句台词是“I'm just a stray dog”),人物的情绪表达也很灵气,寄托了影人的愿景又不失自然可爱。后面的两段幻想虽是浪漫巧思,但难以避免地打乱了节奏,跟雨停之前脱节了,与观众的互动也有些白话,比较遗憾。(不过还是很动人的哈,“Art is for the masses” 落泪了,天皇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两人在命运的乐声中紧紧相拥也是有力量的)女主像《生之欲》的小田切美喜一样充满热爱生活的光辉,她太美了。
虽然一些具体的故事细节上还欠雕琢,连续性也不够好,但是情节的编排,节奏的把握,敏锐的舞台感,对光线的掌控,以及“指挥”未完成交响乐时剪辑的精巧设计,也足够9分了。本片除了未完成交响乐之外,还引用了舒伯特的另一部作品《音乐瞬间》。
3.5星,黑泽明拍轻松片也难以拍轻松,不过他传达了许多真实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