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山口百惠《古都》:凄惶杉林,幽深余韵
似古琴般潺潺流水和大片的杉树林的美韵,还原了川端康成唯美的景致和气色逼人的凄惶意韵,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故事便在七弦琴八行书九连环中缓缓的道来。
姐姐千重子是个弃婴,被富裕之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养尊处优的环境形成了闺秀的与众不同的气质,带着幽深的余韵和古典的柔顺,如山中高士般晶莹典雅。而她的妹妹苗子,却在幼年丧父,其父是在杉林中伐木,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乃至粉身碎骨。苗子是个坚强外圆内方的女子,自食其力在山里种植北山杉。
像是以我为名的变奏曲,在偶然的情况下,她们由于外在的相似,终于使得两人的身世真相大白。十里长亭望眼欲穿,古雅的亲情似谷芽般在千重子和苗子内心渐渐树立和成长,并没有因为社会地位的差池而产生怨怼和龃龉。
在杉林之间,雷雨袭来之时,无可遮蔽的情况下,苗子充当了姐姐的保护伞,以身挡住那些瓢泼大雨。她们之间的姐妹情,胜过千重子的几位追求者的痴情或暗算。作祟的是点与线的嬗变和更为强大的命运线,纵然是久别重逢,苗子亲自到千重子家拜会,但是因为彼此生活方式的不同,蝴蝶状的通透内心却不能以同声相气的古法运行,苗子在千重子家住了一个晚上之后,因为苗子认为自己无法在大城市间求存,终于不得团圆。
苗子之所以放弃和姐姐之间的终极挚爱,是因为不想影响姐姐千重子的幸福,她安然的接受着宿命的安排,没有对伐木生涯蝉声连连而丧失本心,宁可远遁深山僻壤,选择一道深远怡然的小溪,萧萧木木对她来说就是生命本质的坦然。她对自己有一种狠烈的决心,与其深谙世故的享受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荣华富贵,不若依傍山水的清澈将灵魂涤荡。
杉林纵便是凄惶的,她却有着最为宠爱她的男子,纵便是不富裕,也要在路有冻死骨的世道中艰难但是不违本心的活着。在苗子被蛇咬了的时候,是心爱的他将毒血吸吮,天地灵魂,唯美的淡淡诗意也能在贫穷之间相感召,以设问句的方式表达一种漫不经心的快乐与幸福。
人生的枷锁和束缚可以在幻象中得以剥落,孑孓子的五湖将激昂的交响曲铺陈出一阵芳华的菡萏。奈何生命的山岛竦峙,苗子的内心何尝不想得到生命的至美和补偿。古都的情结,即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却也在最后一片树叶的黏性衰退的过程中走向倾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芳华婉转构筑了生命的底色,却也是风流被雨打风吹去,情意综结合成一阵霹雳菩萨的震荡,高度自尊的苗子便在自我牺牲中成全千重子的昳丽和福祉。
孤独的星子,泪水化深泉,在清丽主义的书写中唯美的意志得到了永久的摩挲与延伸。
2 ) 平庸的改编之作
从村妇到千金,山口百惠扮相的弹性之大叫人吃惊,所谓可上可下,演千金时确实美,尽管是种迹近标准答案式的美,给我类似感觉的演员还有仲间由纪惠。
真一的选角我还是很中意的,如果再稍稍清瘦些、青涩些就完美了。
市川昆虽然保留了许多情节和台词,但改编的幅度还是大到了能和原著分道扬镳的程度,删得顶多的是真一和太吉郎的戏份,及京都的风光民俗。
北山阵雨一段,太吉郎夫妇对坐而话一段(明暗两色大类皮影戏的效果),和侵晨苗子履霜而去,我最喜欢这三段的镜头。话说尽管市川昆不时会来些巧思妙手,总的说来我觉得他的镜头蛮乏味的。拿千重子对真一自道是弃儿一段来说,这一段的台词本来就蛮伤感的、蛮情绪化(换个说法是,蛮文艺的),如果是像原著那样,向晚时分,夕霏漫天,而且在清水舞台上,弥望的是京都的灯火和群山,这么段对白也没什么,但电影里是大白天,马路边,就这么自说自话地伤感起来,实在有点。。。当然这一段的问题主要不在镜头。主要让我觉得没意思的是他的内景,陈设也好,人物的措置也好,都缺乏画面感,偏偏他的全景镜头还不少,更是露拙得吓人。举两个又同时和打光有关的例子,分别是千重子、繁子及千重子、苗子在千重子的卧室就寝的镜头,两个镜头都是两个角色讲私房话的时候,照常理灯光是能暗则暗只要不妨碍人看到角色的脸,不知道市川昆是怎么想的,一盏洋气十足的电灯在枕侧开得敞亮,十足的“电灯泡”。
如果要说明电影和原著的区别,一个带点玩笑意思的比方是:
原著是,“真一感到千重子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哀愁,他正要把手搭在她肩上,千重子却躲闪开了。”
电影是手搭住了才甩开。
p.s. 如果这片的人物口音确系京都腔的话,那么京都腔和大阪腔的差别似乎比我以往片段印象里的要小不少。
3 ) 有些失望
看了山口百惠版的《古都》,还是有点失望。
山口百惠演得很好,似乎在银幕上真有一位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双胞胎姐妹与她相互辉映。
问题出在导演对原著人物的把握上。清作的出现让我非常摸不着头脑,想来想去只有专门为三浦友和设计的这个理由了。而最失败的是对父亲的塑造,原著里对父亲的性格和心境的变化作了大量的描写,是实际上的第一配角,而电影中父亲的戏份被大量删改,角色完全失去了个性,例如父亲带千重子去茶馆那一场戏,对于整部电影来讲显得很突兀,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就不会明白这个情节的必要性。
其他的角色也是如此。母亲和父亲的关系真的如此和谐?龙助会在树林里对千重子作这么直接的告白?对于真一来讲,千重子就只是童年玩伴这么简单?很多很多的问题。
川端康成原作的出色之处就在于对角色心理的微妙把握,表面平静的故事里有着内敛的情感表达。对文学的改编,着眼点应该在如何重现人物的个性,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情节。情节无论是忠实于原著或是进行再创作,都应该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里面的一些细节,例如杉树腰带的设计、两姐妹同遇意外、千重子的发型等等,也显得过于生硬,破坏了小说里朦胧的美感。
很可惜,对于这部电影,多年以后人们记住的只有山口百惠,而不是市川昆。
4 ) 懐かしい
一双孪生的姐妹,本应有着共同的家庭和一样的童年,甚至于相似的人生。然而这个穷困潦倒的家庭实在无法养育一双女儿而不得不抛弃其中的一个。于是,被抛弃的婴儿被京都的绸缎家收养,成为了生活优裕的大小姐千重子;而留下的孩子苗子则继续着贫苦的生活,做着别人家的佣人,和从事着北山采伐杉树的工作。有的时候人生就是这般的令人唏嘘,人间的各种纠葛因果就是这样的奇特。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可以选择继续现在的生活,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所谓的幸福,恐怕都只能自己体会的;甚至所谓的幸福本身,就仅仅只是一种念想吧。千重子从来都是沐浴在幸福中的,无论是父母还是身边的人,她是抱着如何的感恩生活着的呀,她是如何地喜爱着父亲亲自设计的每一件和服呀。可是从来谁能够知晓她心底埋藏着的对自己身世的困惑和那种无助与寂寞。看着日渐衰老的父母,她不知是如何决定了要开始关心店里的生意,也不知从何时就抱定了在婚姻大事上服从父母的觉悟。我无法揣测也不敢去体会当千重子对苗子说“我要结婚了,是跟大批发商的儿子”时的心愫。对于那个与她从小青梅竹马的真一,那个她未来丈夫的弟弟,千重子真的没有一丝有别于亲人的感情么。千重子从小有着幸福的家庭,以后也会继续幸福的生活,和丈夫恩爱地生活,共同将父亲的店铺好好经营下去。然而,这样的幸福啊,却总是让人觉得一丝凄婉,宛如京都宁谧的雪夜。
苗子在幼年是就失去的父亲,于是便一直为着找寻自己孪生的姐妹的坚强地生活着。每次见到千重子都忍不住要哭泣的她仿佛一个小妹妹,可是在用身体为千重子挡雨,在冬夜为千重子暖被子,和为了顾及千重子而一大早静静地离开时,她却像个大姐姐。她从小就多么期盼着能够见到自己的姐妹,但是当她见到千重子,见到千重子的幸福的时候,或许就是祇园灯会的那晚,她便就已经决心不再去干涉她的生活,而是选择在京都北方的那片郁郁葱葱的杉山上,默默地守护着千重子的幸福。“到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我会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的。”对苗子来说,只要来千重子家一次,和自己的日思夜想的姐妹一个晚上就足够了。她要好好珍存这一点小小的怀念,在雪霁后的清晨,告别千重子,静静地消失在京都清冷街道的远处雾霭中。本就是被命运捉弄着拆散的一体,即使好不容易又聚到一起,却终于又不得不分离而去,只剩下彼此的思念。人世的离合聚散,本就是如此的无奈。
千重子是会和真一的哥哥结婚的,而直到最后,谁都不明白千重子心里的那个人究竟是谁,真一是否又喜欢着千重子。他们俩只是还是和小时候一样一起散步在京都的街道,抑或是在某个庭院的池塘边和廊檐下说着话。大友家的秀男也喜欢着千重子,然而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心中的这份情感只能寄托于为千重子织出最漂亮的腰带,只能寄托于和千重子长得一摸一样的苗子。但是苗子,甚至愿意为守护千重子而牺牲生命,也不会愿意充当一个替身的。苗子,最终是能和清作在一起的吧。
北山的杉树如此挺拔高耸,杉农们会爬到树上砍去旁生的枝桠,让杉树笔直上长。挺拔俊颀的杉树,仿佛精心呵护培养的美人,那样的矜持秀美;而苗子则透露出一种不加修饰的美。一对孪生的姐妹,却有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美丽,共同阐释着古都含着淡淡忧伤的烂漫情愫。
5 ) 古都的雪
小心翼翼的。整部电影每个人说话都小心翼翼的,非常有分寸,非常合乎每个人的身份。却又那么生分,每个人都那么礼貌而又克制。
真是伤感啊。那个年代,阶层之间界限分明,不同身份来往都是一个秘密行动。放在今天真是不能理解,但是作为苗子,她的善良、礼貌、奉献、思念更让人怜惜啊。只看了山口百惠的版本,改天再看别的版本吧。
6 ) 我们都得过一种很甜的病 | 寻找古都
这部电影将女主角的倔强刻画的可谓入木三分,川康端成描写女人的视角真的很独特,并以他的视角刻画出独特的美,美得有些倔强。
房间内还挂着燃点的纸灯,但我已经入睡。梦中,我从高处往下坠,一直坠落,仿佛无底。当我再次醒来时,我只身躺在一片郁绿中。定神一看,周围长满了杉树。我起来,如同杉林中的幽冥向前走,从寂静的北山走至热闹的游园庆典,从一片疑惑走到了你的面前,长相和我一模一样的你,刹那间,我觉得你是我遗失的分身。有了这一面之缘,更多的际遇遂在这古都之中被逐渐解开。人生有如落叶回旋啊,千回百转之后始终是会落地的,而也是从见到你的这一刻开始,我觉得我这长久不醒的梦才真正落地了。(数一数,这是今年第三次遇见《古都》/ 相较63年的版本,个人更喜欢这一部。
整个都美得不真实 现在的价值观再来看这部电影仿佛看童话
川端康成小说里最喜欢的一部。拍出了原著的韵味,风吹林动美得不可思议。
最爱的一部川端,拍得极美
非常喜欢……对我的影响极其难以形容。就像石子抛下水只有那一霎那会发出声响,接着是无尽的令整个人变得越来越真的沉默。我觉得有一层层的枷锁和皮肤像幻影一样在脱落,慢慢的,最里头的那个我原来如此的渺小,纯粹。人生中最稀罕的事物就像这个“我”一样只是那么一丁点儿。还好我感受过,所以我知道当有一种比亲人更珍惜的友情在你身边的时候,那种超脱感。周遭的景色、眼里的食物,还有你自己外在的状态,全是背景。…当我看到她们相遇,还有在杉树林里挡雨,在被窝里聊天,我真正的惊叹山口百惠的演技和她仅此一份的女性魅力。她深深的启迪了我,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当外界喧闹嘈杂,你感受不到美和震撼,静静地和自己待在一起,就已经足够幸福。(哎!无法用影评来写影评了,个人相当喜爱,被打动到词穷和失眠。川端康成有一颗棉花糖做的心。)
化妆好,城里和乡下两个三口还真不同,三浦友和也非常入戏,很惆怅的一部电影。
#蓝光# 百惠影坛告别作。出道作品以川端康成开始,又以川端康成结束,三浦友和始终陪伴如一,这是故事完美的结局。
她注视着她消失在弥漫着大雾的街道里。ps那时候的化妆技术只好是一黑一白来区分了比较闷但是山口sama和京都的风景还是很美的
市川昆的静谧和川端的静谧是不同的。这也仅仅是市川昆的古都,当中的原始森林画面的配乐不应是萨克斯而是传统的日本乐器或许才更加合适,千重子和苗子的感情,似乎也加入了部分批判贫富差距的意味呀。
剧情上还挺遵从原著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川端文字的细腻与行文间的意境转化成影像损耗了很多,山口百惠的脸怎么看着这么苦情…其实真一那么萌俩人关系也好为毛最后会嫁给突然冒出来的老大是我不太能接受的。小说说老大“其貌不扬”,但对他为人处事的描写给人感觉很有魄力;选角也略失望。
我真的以为是三浦友和两口子最后一次共演,结果三浦友和这酱油打的出场镜头数都数得过来,还把人家放在二番的位置。最后姐姐能转身扑进母亲怀里哭,妹妹却只能一个人消失在风雪中,被遗弃也未必是不幸,人生从来谈不上公平。
八十年代的回忆。翠绿的杉树林,好美的日本乡村,好美的山口百惠。一人分饰两角,最后苗子在雾里的早晨离开千重子,亲情和怀念让人涌出泪水 血本同宗的苗子和千重子经过十几年的隔阂,即使试图融入彼此,也难以逾越彼此受环境改变了的巨大障碍
1.过分情节剧化,加入许多毫无必要的烂俗桥段(如女子被蛇咬伤后男子吮毒,再如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却失却了原作借由京都风俗画在传统文化败落之际探寻日本原乡的精神气蕴。2.配角表演大多浮夸,全无63版的典雅从容,甚至连和服腰带都显得伧俗了。不是有意厚古薄今,但日影还是七十年代以前的最好看啊。3.山口百惠的息影之作,以川端早期的伊豆的舞女登场,以晚期的古都谢幕,是一种圆满的偶然。可惜她并太适合演千重子这种温婉内秀的角色,倒是演苗子更自然些。结尾并不是非要哭出声来才悲戚有余韵,那走入晨雾中不再回头的苗子,和倚在门前泪眼婆娑的千重子,倒更像是市川昆为山口百惠留出一场戏,来向观众作别。
从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开始,到川端康成的《古都》完成谢幕,7年主演15部电影,山口百惠从15岁时的青涩稚嫩,到21岁已可分饰两角,可见演技还是有在进步的。三浦友和此番只是打酱油的角色,确实不足得更多。故事本有好框架支撑,画面表现力稍嫌不足,内涵也没能完全挖掘呈现,想要更多。
就电影来讲,满分!就是对父亲的刻画稍显单薄了些。
实在是令人感动,剪辑流畅,节奏平稳,美术精致,音乐恰到好处,摄影入木三分,演员表演到位……好久没看到这样一部技法洗练的电影了,这么的精湛第一次看市川大师的作品,久仰大名,名至实归啊
川端康成作品里的美是很难用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纵使市川昆的镜头很细腻,但骨子里还是缺了一份绵长之感。整个电影在叙事上算不得高明,尤其是在情感关系的处理上显得有些乱。当然千重子和苗子本是同根生命运大不同的慨叹还是有的,山口百惠一人分饰两角的表演也算合格。
又见市川昆的京都与名著改编。但是这次蛮失望的,除了京都的景。川端的文字在我眼中是非常美的,是很难被拍出来的,更何况此片看完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书是很久前读的了,感觉改动蛮大的。嘛,虽然对山口无爱,但一人二角也真不容易。杉林是最美的。结局我总觉得太遗憾,不理解==
书中的物哀精神荡然无存。整个节奏过快。传统衰落、西方文明渲染的冲突也没有作好的呈现。再来山口百惠姿容体态语言音韵怎么也不能是千重子温婉、淳厚、古典京都美人的形象啊。看不到导演的整体基调,这么对比,细雪算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