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费城的故事
前几日纽约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这几日正是同性恋朋友们大狂欢的时刻。我又想起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人生看过最好的同性恋题材加艾滋病题材的法庭电影。对于学法律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感受法理最引人入胜的敲门砖。
一位因为早年不成熟的同性恋行为而罹患艾滋病的青年律师被无故辞退,只是因为律师事务所的大合伙人们发现了他面部的疤痕,于是他找到另一位专为犄角旮旯的弱势群体打官司的有色人种律师帮助自己完成这个关于无故解聘的案件。
之所以找这样一位跟他一样弱势的律师并非导演想要增加戏剧效果,只是因为在20年前的美国,同性恋行为意味着圣经中所谓的sin,没有人愿意去帮助这样一个道德上肮脏不堪的犯‘罪’者。其实即使是今日,除了纽约,费城,广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土地上还是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同势力,这主要是过度强大的宗教力量所导致。乐观的美国农民最无法接受的就是一个男人躺在另一个男人身边。英国并不是没有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只是像伦敦这样的城市有些矫枉过正,同性恋成灾而已~加之英国本身宗教色彩就非常不浓重,从国王到庶民都善于采用各种技巧在圣经中钻空子找漏洞,或者干脆改个教也无所谓,相当的不严肃~
相比众多法律题材的电影,这一部的庭审场面还相对真实一些。其实,除了个别刑事案件,根本就不会有一个律师大摇大摆的走到陪审团面前声情并茂的讲述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只有这一类时代大案才会有如此漫长的举证过程,大多数的刑事案件都是以枯燥的质证过程为主。至于陪审团,其实就是一堆各怀偏见的大叔大婶。刑事案件中的陪审团制度一直是美国刑事诉讼的特色,但是随着美国人民初级教育水平的持续走低,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一直得到各方的质疑。以此为内容的电影或者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最精彩的应该算是《杀死一只知更鸟》,也是关于有色人种的问题,而且是强奸题材。嘿嘿,刑法就是这点好,老有点黄段子分析分析。
人家都说谁演同性恋谁火,看来还真是没错。肥汤1994年靠着这个片拿下了他第一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他也确实非常敬业的减重30磅,从一个风光得意的胖子变成了一个瘦骨嶙峋的艾滋病患者。从此,他从一个偶像明星变成真正的演员。那一年的柯达剧院,当宣布最佳男主角的人员之后,全体起立祝贺肥汤上台领奖。这个殊荣很大一部分是赋予由他扮演的这个人物,这个叫Andrew Beckett的律师。现实生活中,这名律师叫Geoffrey Bowers。他以不公正的解聘为由起诉了他工作的律师事务所Baker&Mckenzie歧视艾滋病。而他的家人更传承了他的遗风把编剧和制片也侵犯隐私权为由起诉了一把,又捞了一笔。这部片子作为好莱坞第二部以艾滋病为内容的电影,从此把对于同性恋的电影带入了现实主义时代。homosexuality, homophobia都不再是符号化的人物形象。二十年后的今天,同性恋电影泛滥,异性恋电影中的爱情相形见绌。一种社会风潮的变化只需20年,一代人而已,所谓的代沟其是只是你愿不愿意去接受。
之所以叫做费城故事,不是纽约故事,也不是加利福尼亚故事,才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最精妙的地方。费城philadelphia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兄弟之爱,这样的兄弟可以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情,也可以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协助,更可以是一切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与宽容的基础。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费城是独立革命的发源地,是独立宣言的诞生地,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这就是所谓的美语中最广为人知得一句话,美国传播给世界的讯息:人生而平等。同时,费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色人种聚集区。于是,这个电影就开始于这里。电影的开头有长达5分多种的费城街景,回过头来再看这些看似随性的街景才懂得,所谓的自由,不过就是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取向都可以这样自由、自我的奔跑玩闹。
2 ) A Fighter
为什么会有贫富之分呢?
因为“自由、平等、博爱”听上去好听,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蝴蝶》
《独立宣言》中分明写着“众生皆平等。”
事实却是众生存在着太多方面的不平等。
马丁*路德*金《我的梦》:
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将能一起围坐在充满兄弟情谊的桌子旁。
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品格的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
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前仆后继地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而奋斗。
歧视、不平等、不公正、自私无处不在,即使是在高呼自由万岁的美国,即使是在自称为正义而战的律师面前,肮脏、丑陋的行径、交易也比比皆是。那些人因贫穷而遭到唾弃,因伤残而遭到白眼,因肤色而遭到蔑视,甚至遭到非人的待遇。
在遭到不公正待遇受到歧视时,是顾影自怜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据理力争;是保持沉默还是发出自己的来捍卫自己应有的权益。
在因对同性恋的鄙视与憎恶,对艾滋病的恐惧,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而被律师行断然解雇时,在面对无情的现实时,我看到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没有退缩,为讨回公道,他勇敢而坦然地与昔日旧友对薄公堂,为博得自己应有的权利而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一名斗士。
3 ) 活着的每一刻,都美丽异常
每遇到一部好影片,我都有相同反应,即不愿关闭那段长长的黑色字幕,宁可听着从它之后传出的音乐,开始敲下我的此刻感受。
一开始,我对Philadelphia并不抱太多期待,即使它的主演为Tom Hanks。
吸引我观看的情节有二,一为同性恋,二为艾滋病。将这两种情节合而为一,那么影片必定需很现实。演员的表演却不可过于现实,否则,只能成为悲剧。
我可以在观看此影片时将阿甘的影像洗刷干净,而Tom Hanks的表演更可做到如此。他饰演这个名叫Andrew的男人,并且完美无缺。
当Andrew身为律师的时候,他是老板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并足以挑大梁,然而他的身体日渐虚弱,脸上的伤痕日渐明晰,他被迫解雇,并被老板以栽赃的手段戴上能力不足的罪名。当一个人身心健康时,伫立于他身侧的皆是好的机遇与赞美的声音,而反之,当这个人从某一时刻开始灾难降临或身染恶疾,那么所有光芒都将从他身侧撤退。Andrew非常理解并领受这一点,因此当他在图书馆内细细翻阅艾滋病类书籍时,即使有人不断劝说他进入单独的数据室进行查阅,他仍自愿顶着旁人鄙夷的视线安然独坐。
当Andrew被检测出HIV病毒时,他受许多人排斥并拒之千里。他契而不舍,并几乎决定自己身兼原告与辩护律师双重身份,坚持将自身所遭遇的不公呈上法庭。他在终于找到愿意替自己辩护的律师而终究能够开庭之前,向他的全部家人进行温和而善意的提示,告诉他们之后的生活将饱受其他人的蔑视与不公对待。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这令他的恋人非常担忧,他读出恋人掩饰之下的怜惜之意,却在诉讼迫在眉睫之时,举办了一场化妆舞会。他与恋人相拥着跳舞,穿着一身洁白,那一刻,他十分美丽。他在舞会结束后,与律师商讨第二日的上庭时,却屡屡打断对话,专心聆听起屋内音响传出的歌剧女声,认真体会每一段琴声起伏,低喃着I am love,并且泪流满面。
Andrew是一个拥有真性情的人,他不刻意显露自己的病体,也无需标榜同志身份,他直至重病至死,也不曾向人摄取怜悯。他只在微笑,告诉别人,It's okay。一如他的葬礼上播放的他的儿时录影带,他的笑容从始至终都纯洁耀目。
Andrew起诉曾经的上司,或许并非为自身利益与今后道路。他心中明了,类似的遭遇将持久降临于同性恋者与艾滋病患者的身上。他能够在众人面前袒露一次全身的伤痕,并坚强执着地一次次阐明自己对律师一职的热爱,令众人能够相信同性恋者也仅是常人,可以做好任何一项力所能及之事,那么,他会觉得,何乐而不为。
他与他的恋人,没有亲密镜头,只有彼此关心的言语,以及相拥而舞时,彼此靠拢的甜蜜。
谁能说他的生命其实悲哀而显得残缺。我却因为这种动人的美丽,再一次落泪。
4 ) 平等无关性取向
之前《爱在暹罗》已经让我否定了同志电影的标签,看了此片之后更是怀疑,电影把同志作为卖点是否真是无奈之举。所谓投其所好,若没有观众对同志的非常兴趣,又何必什么如此特别说明或宣传,以致可能最后完全偏离电影原意呢?就好像床戏那样,“某和某激情演绎”、“某某大胆突破尺度”之类的宣传语,是不是就特别有吸引力呢?对很多人而言,是的,即使自己不愿承认。
首先,我想我得先纠正一下到底什么是同志电影,之前一直都很狭隘的认为所谓的同志电影讲的就是同志之爱,也就是把“性”和“爱”当作是同志电影的唯一主题了。我现在的理解要宽泛许多,认为以同志为主角或题材的就是同志电影,可以涉及这一特殊人群的方方面面,生活、学习、工作、家庭、交际等,当然也包括爱欲。
显然,作为非同志,我们对同志电影的理解远比对同志的理解更宽容、更人性。或许在人前,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指责别人歧视同志,表露对同志的理解和支持,然而一旦发现身边的人是同志时,还会像不曾知道那样吗?会不与他保持距离,不避免与他接触,不留意他的打扮举止、看同性的眼神,不苛刻、否定他的人品、思想和工作表现吗?表面上悲天悯人、有容乃大的我们,不少人的内心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丑恶嘴脸,当那些为同志的不公遭遇而萌生出的同情转为鄙夷、怀疑、戒备和害怕时,对我们自己、对同志电影其实都是莫大的讽刺。
很早以前,同志被当作精神病的一种,虽然后来在病理上被排除在外,但在心理上,仍与“异类”、“变态”、“怪胎”之类的词殊途同归。本片的故事就基于这样一个环境和背景下,Andrew的这场官司之所以广受关注,正是因为它撕开了人们的最后一丝伪装,挑起了人们心中对同志的真实想法并使之暴露于人前。
影片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Andrew是一个白人,却是被歧视陷害的同志,而Miller虽是一个是黑人,却是功成名就的律师,似乎是刻意呼应片中法官的那句话,意思是《独立宣言》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无论种族、性别、肤色、贫富、国籍、性取向。另一个有趣之处就是费城本身,若是了解费城不仅见证了《独立宣言》的发表也有“city of brotherly love”之义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何故事非得以费城为发生地了。还有一点很容易忽视,就是Andrew的律师身份,如果查一下英文字典,就会发现Philadelphia lawyer是个特定称谓,指的是能干善辩、善于发现并利用合法专业手段的精明的律师,也可贬义为讼棍,至此,相信都会对片尾那个笑话明白一二了吧。律师虽然薪酬高,社会地位却不见得也高,正因为不公是国家的毒瘤,律师才有赖以生存的空间,但法律和律师却不能保证阻止和避免不公的发生。
回到影片本身,当Miller一步步揭开Andrew被陷害真相的背后针对的并非艾滋病而是同志时,一切明朗了,却也更困惑了。正如Miller对艾滋病的误解,人们对同志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一夜情发生在异性恋身上并不稀奇,对未婚妈妈也是司空见惯的包容,为什么同志在剧院与陌生人发生关系就得受到谴责,甚至不幸染上艾滋病还要被说成罪有应得?因为人们认为同志的生活方式是滥交、荒唐、不知检点而有悖道德的,从而更深层次的,认为同志是不正常,是传播艾滋的帮凶,结论就是同志是社会的败类,不配享有与异性恋者相同的权利,甚至应该被排斥铲除。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方面,媒体、报刊、舆论、文艺作品对同志的一些负面信息给人们灌输了具有导向性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可悲的是,同志有时连他们自己都歧视自己,主动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又过于积极的搜寻“组织”依靠,还有那么一部分同志(比如Miller在超市碰上的那位)好似死猪不怕开水烫,总是做出某些令人讨厌的行为,如此一来,也就怪不得别人一竿子打翻一条船了。也正因为如此,Andrew积极向上、坚定执著的形象才更令人难忘,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爱也才更幸运、更难能可贵。
Miller忍不住破口大骂那个法律系学生,当然有被人当作同志的羞辱感,却也有怒其不争的成分。从为正义感接这个案子,到慢慢接纳Andrew的同志身份,被Andrew的坚强毅力和执著于爱所感动,甚至最后还产生了钦佩之情,Miller的转变显然易见,他意识到之前自己把同志妖魔化是多么错误。法律是平等的,爱也是平等的,无论爱的是同性还是异性,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才是所谓的人权。
话虽如此,要彻底转变根深蒂固的看法与观念,不是一两件事就能促成的。当Andrew在法庭上深情并茂的描绘自己是多么热爱法律又是多么尊敬和崇拜合伙人时,他不仅打动的是家人、朋友、Miller甚至陪审团,还有那位合伙人,要知道,合伙人并非十恶不赦之徒,他不过是跟我们中的很多人一样虚伪的卫道士,最错误的就是用了卑劣的手段诬陷Andrew。只是,那一丝的感动或愧疚不代表他就此认为自己错了,他更不明白为何Andrew那么坚持自找麻烦、自取其辱。是的,这的确是一场异常激烈而意义非凡的战斗,而且幸运的是,公平获得了胜利,但是人们对同志的尊重、认同和接纳却任重而道远。
从一开始就可以预言,这将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因而我在观看时将重点放在法庭上,期待双方针锋相对的唇枪舌战,期待精彩绝伦的诘问和辩词,期待充满火药味的紧张气氛和众人阴晴不定的神态。事实上,影片在大部分时间都做到了,女律师的镇定自若、语气舒缓却步步紧逼与Miller时而幽默机智、时而咄咄逼人、时而慷慨激昂的风格呈鲜明对比,而当Andrew拖着病体接受严酷的盘问,并不得不在众人面前解开衬衫,将身上触目惊心的伤痕暴露出来时,我们震撼于他的勇敢和痛苦,同时内心还欢呼雀跃着“有戏”。
然而,当我再将庭审过程从头至尾回顾一次,以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分析判断却发现,这个胜利似乎是导演一厢情愿的安排。除了律师行同事的证词,两位律师都没有收集关于Andrew工作表现的确实证据;除了Andrew的证词,谁也无法证明合伙人解雇他是出于对同志的厌恶歧视;如果说让因输血而染艾滋的女人作证可以排除Andrew被解雇的原因是艾滋病本身,而引导陪审团相信原因是同志身份是有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要找那个非裔美国女人呢,就算合伙人有种族歧视之嫌,也不能推断他们同样歧视同志。因此,最后其实也就只有一点最值得怀疑,就是律师行合伙人说Andrew工作表现不好,同时却将大官司交给他,并将此决定解释为考验,显然是牵强而不合情理的。虽然仅凭这一疑点证据依然单薄,却最终证明是最至关重要的。既然如此,被告及其律师似乎并没有针对这点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应对,或是干脆换一个解释甚至换一个解雇理由,实在令人费解。
除此以外,我想很多人跟我都注意到了镜头里特别的两个人,一个是在医院Andrew打电话时看到他后脖子伤痕的女病人,另一个就是
合伙人们在楼道讨论官司起争执的时候经过他们身边的男人。这两个人后来都没有出现在法庭的证人席上,除非我看的是删减版。我实在不理解导演的用意,为什么让观众注意到这些细节,以为是下文的伏笔,从而产生有利官司发展的联想,结果反而是自己将其忽略掉。在这里,我只能自以为是的猜测,那个女人是合伙人派去监视Andrew和刺探他病情的间谍,而男人的出现使产生争执的他们有了喘息、整理和明确统一战线的空间,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特别的意思。
虽然有些小失望,最后还是要赞一下影片的新颖角度和张弛有度的节奏,自然,演技超群的汤姆·汉克斯与丹泽尔·华盛顿也功不可没。
5 ) 公道自在人心,傷害卻永遠無法抹滅
「費城這個城市是人權的象徵。」
這是劇中的一句話,費城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是獨立運動的重要中心,它的歷史意義代表了一切。
劇中主角安德魯是一名律師事務所相當有名的律師,打贏過不少的官司,但他是同性戀者的事情並非所有人都知道。直到他出現了愛滋病患者所擁有的病徵,被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發現,結果被律師事務所的人以工作過失將他開除,安德魯覺得他被歧視了,於是開始了他與律師事務所的對抗。
可惜的是,並沒有任何一位律師想幫助他,
直到他昔日戰友喬米勒出現,雖然他一開始也拒絕幫助他,但是他覺得為了法律的正義,他應該幫助安德魯,從上訴、開庭,他們的路相當艱辛,世人的眼光,也讓喬米勒一度灰心,但他發現曾經的自己也是如此這樣對待那些同性戀者,他開始一連串對於各界說出自己的想法,「你是真的以公平的角度看待此事嗎?法官大人,相信你的心中也排斥這某些事物。」這次的起訴事件,被大眾以為他是同性戀者,其實才真正讓他發現,他們真正所謂的人權,並非真正有顧及每一個人,他的問題令人省思,最後法官判了他們勝利,我覺得他們的勝利是因為他們將人權這個名詞發揮到極至,所以他們才會贏。
在這世上到目前為止,很多人或許也包括我,在被問及排不排斥同性戀時,可能會說:「並不排斥。」或者會被問到,能不能與愛滋病患者一起生活,可能也會說:「大致上應該可以,只要不要有血液上的接觸那就好了。」可是,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又開始思考,我真的能夠?我的答案可能不是那麼肯定,畢竟我沒真正去遇到過。
法律的訂定在於保護人們,維持應有的秩序,但是誰又能保證,正義一定是屬於那些真正善良的人呢?
在台灣,很多關於同性戀者或愛滋病的議題,一直都沒有很明確的被拿出來討論,我想那是因為台灣地區風俗民情的關係,或許在台灣的某個角落有被這麼忽略的一群人,更或許不只是這部影片中的兩個例子(愛滋病跟同性戀),是有更多更多的人被忽略著,
不管是以前的原住民,或者是以前職場的女性。
還好,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的法律條文保障著這些弱勢族群,能證明台灣的進步,但我想,雖然法律已有規定,人們的心態還是需要慢慢調適的,當然也包括我,我相信「人權」將會是我們一直探討下去的議題,直到大家能完全的感受到人權真正的涵義!
6 ) 兄弟之爱——Philadelphia
Philadelphia,意为兄弟之爱。这座曾召开两届大陆会议、诞生了《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充满友善的城市,见证了北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孕育了美利坚民主自由的精神。费城,是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发祥地,是美国的第一个首都,是美国人民历史记忆中最英雄最壮美的城市。
影片开始,伴随着那首著名的《费城街头》,独立会堂、自由钟、戏院、充满生气的街道、被凉风卷带的落叶、快活自由的人们……一幅幅蒙太奇浮现在眼前。没有宏大的场面、华丽的制作,影片讲述的只是发生在费城的一件小事,一个身患艾滋病而被解雇的律师幢告原公司的故事。但是影片的主题又不仅仅停留在对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歧视这一狭义的社会现象上。
其实很久以前便听说过这部电影,讲述艾滋病人的故事。我曾经想过,构成此类题材影片不外乎那么几大要素——不小心因献血无辜地感染上艾滋、知道病情后撕心裂肺的哭声、家人悲伤的神情,再加上一些激烈的戏剧冲突,最后主角在诉说了一堆对生命的留恋后去世,观众早已麻木。然而看过《费城故事》,之前设想的那些情节一个也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略显平淡的镜头——每月例行的身体检查、不时出现的伤口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图书馆消瘦坚毅的背影、针锋相对的法庭辩论、gay party、咏叹调中翩翩的舞步——也许正如一句影评中所说,费城故事,已经彻底抛弃了廉价的眼泪,使感情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事业如日中天的Andrew被公司解雇后,出于对一个不久于人世的患者的同情,我们的正义感被彻底唤起。当四处碰壁找不到律师的Andrew伫立在寒风中,费城街道一如往昔般人来人往,他却像身处另一个世界一样,独自面对着苍凉的城市欲哭无泪,谁能忍心直视他那弥漫绝望的眼神?
日渐憔悴的他坐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周围的人们因为恐惧而纷纷离去,他依旧Joe讨论分析着案情,平静地说出:“艾滋病患者在社会上被视作已死。”病痛的折磨掩盖不住他的坚强与睿智,谁能对这消瘦的背影无动于衷?
他在玛丽亚卡拉斯演唱的咏叹调中,用舞蹈般的动作诉说着渴望生命的呼唤,憧憬着生命的奇迹,一个人性光辉四射的形象跃然出现。在音乐高潮来临时,谁能不与Andrew同时流下激动悲壮的泪水?
他在法庭上,撑着病弱的身体,与不公正展开意志上的较量。他微笑地抒发对律师事业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关心,甚至,对那个歧视他解雇他的前上司,也能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他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律师。”谁能不去叹息这个社会对他的不公?
Andrew归根结底还是个常人,他也害怕向同事透露病情,也恐惧死神来临的一刻,他的伤感不是哗众取宠,他的坚强不是夸大其词,他的痛苦不是虚张声势,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人性光芒的体现,有了对人性的尊重,才使他有勇气面对律师和媒体人身攻击般的提问,才使他在生命即将消失的那一刹那,微笑地对爱人说:“I'm ready.”
案子最后胜诉了,但这并非真正的挑战。道德观念上的公正才是影片要反映的主题。就像片中的台词:在法庭上或许所有人都可以得到公正,包括同性恋者、艾滋病人,但是我们不能永远活在法庭上。
Andrew离开后的那个清晨,告别式上互相拥抱的人们,诉说着对逝者的追念和对生存的喜悦。镜头转向Andrew儿时的录影,那个曾经的可爱的小男孩刚刚用自己的坚强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生命挽歌,在费城上空回荡。死亡与新生,在这一刻和谐统一,影片也在呢喃般的音乐中,落下了帷幕。
活着的每一刻,都美丽异常。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與湯漢克斯的千古一抱~
按演技来讲这一部绝对比阿甘正传要牛B的多,虽说你对TH要求再高他也能达到但这部真的是爆表的演技。最让我感动的是Andy直到最后身边一样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和家人的陪伴,Andy从不孤单。我国的艾滋病群体很少得到父母的关怀,有些甚至让孩子死在外面。心寒。
他是个战士 家人是他的后盾
忘不了tom hanks从律师事务所走出来时的那个眼神。
这对于90年代的美国文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作品,由于艾滋病的出现,同性恋已经不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一种带来极大社会恐慌的现象。费城要讨论的不只是同性恋个人权利的争取,更深层面上是讨论一种流行病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冲击。
1994 best actor in leading role.花絮: 1. 电影不同场景中总共出现过53个同志,其中有43个在次年死去。 2. 导演最初想让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andrew ,还找过安迪加西亚。 3. andrew在法庭上昏过去有手部的特写,其实是一个年老替身的手,不是汉克斯本人的。 4. 汉克斯为了本片减了26磅,而丹泽
影片中的精神非常动人,汉克斯演得不像是在演戏,太精彩了。片尾的时候,大家都在说“c u tomorrow”时就让人无比难过,是的,已经知道他在安然告别了,今天太漫长而明天太远了。 歌儿里面唱,我们不应该为爱而蒙羞,多好的话啊。 又过了很久,还是没有变好多少。
讨厌那个女律师 十分十分十分……
当Tom Hanks伴着那首曲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受震撼的不仅仅是Denzel Washington,坐在电脑前的我也深陷其中,心绪随之跌宕起伏~~
法律能保证一时的公正,但如果人们不从根本上改变看法,这样的不公正依然会发生
看完后记得最深刻的就是片尾在男主弥留之际,他的爱人轻轻的亲吻他的手指安慰他的那一幕,爱情的真谛就是不离不弃。
Joe Miller自己生女儿时不舍得买Dom Perignon 却为Andy买了一瓶 看到最后Antonio Banderas清澈的眼睛 鼻子有点酸
歌剧那段太过震撼,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太出色了~~~
汉克斯凭这部片拿几次奥斯卡也不为过啊!生命的各种伟大。
最后放录像那段我撑不住了
社會上很多不公平的事其實都源自於人們的自私與偏見人很少會去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也不知道那些舉動與嘲諷多麼傷人「公道自在人心,傷害卻永遠無法抹滅。」雖然最後勝訴討回公道但命運還是無情的結束了主角的生命那些屈辱,是在生命最後一刻回想起來也感到心碎無比的痛吧
Tom Hanks 的几部作品,让我反思什么叫主角。主角不只是你占据着荧幕的大部分时间、空间,更主要的是,你在整个故事情节的顿挫起伏中弹奏一个美的音符。
TH演嘛像嘛,减肥后的短发造型,活脱脱一个upper class gayman! AB演他男盆友,蛮配的~ Though opera's another gay cliché, I love opera too...
上乘的表演、上乘的编剧、上乘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