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中的巨幅油画“意乱情迷”(高5.2米,宽11.5米),是达利为希区柯克导演的电影《爱德华大夫》而创作的。这部电影将弗洛伊德、达利和希区柯克三位大师联系在一起,以超现实主义梦境展开一连串精彩的心理分析,独一无二。
1899年,精神分析的奠基之作《梦的解析》问世了。奥地利人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和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标志着现代医学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他的研究成果也深远的影响了电影、绘画等多个领域。
希区柯克在1944年执导的《爱德华大夫》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这部影片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评判,仍然出类拔萃。《爱》于1944年拍摄完毕,但1年后才正式上映,据说是希区柯克希望在片中置入超现实主义的梦境,他一直在等待西班牙人达利来完成这一创举。
达利是超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之一,他创立了“自诱导偏执状态法”,即在清醒的状态下模拟梦境,再以此为素材,用无比精确的写实技巧创造出诡异、反现实的视觉效果。因此,达利的作品往往是逼真如照片但又荒诞不合逻辑,他有句名言:“I don’t do drugs. I am drugs.(我从不嗑药,因为老子就是药)”!
影片讲述了精神病院的老院长即将退休,接替他的是格利高里·派克饰演的爱德华大夫,而英格丽·褒曼饰演的女医生对其一见钟情,但在相处中她发现此人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种种迹象表明他还可能是杀害爱德华的凶手。但女医生坚信其不是杀人凶手,于是用精神分析法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心理分析,最终发现了事实真相。
本片的精神分析正是基于希区柯克和达利共同设计的几段梦境,在超现实主义的梦境中,人物及场景与现实几乎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映射关系过于工整,缺乏技巧,但放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关于潜意识,弗洛伊德有一个比喻:人如同冰山,现实中看到的人都只是露出水面的山尖,而在水下隐藏着更大部分即潜意识,它包含着本能的欲望和创伤,但都被我们的习俗和理性所压制,只有在梦中或发狂时才会间接流露出来。片中的格利高里对其梦境进行了逐一回忆,以供女医生记录和分析。
影片有一个处理上的瑕疵:格利高里几乎是在清醒的状态下回忆梦中的细节,而我们都知道梦本身是难以重现和回忆的。当然,以后的电影中大多加入催眠以自圆其说了。
梦中的格利高里出现在一个布满眼球的场所(油画“意乱情迷”的创作来源)。达利有三宝:眼睛、嘴唇、钟表还是软的好。其中眼睛是达利作品中的超现实视觉符号,长睫毛睁大的单只眼球造型,就是达利本人的眼睛与胡须的混合体。遍布空中的眼睛监视着场景中的每一个人。一个男人在剪窗帘,一个女人在亲吻场内的每一个人,英格丽·褒曼由此判断这两个行为不合常理的人是神经病人,而眼睛则代表神经病院的看护人员,因此该场所对应现实中的精神病院。
再仔细的观察,会发现场景中的桌椅脚都是穿高跟鞋的女人腿,这种诡异的设计暗示了此地还可能是一个声色场所,结合后面出现的二十一点扑克画面,可以推断出这是纽约的一家名为二十一点的俱乐部。与前面分析的精神病院一起,构成了现实中两个场景在梦境中的叠加。影片中高跟鞋扶手椅的灵感后来被达利用于家具设计,称为蕾达椅。与蕾达椅齐名的还有达利以好莱坞女星梅韦斯特为灵感设计的红唇沙发。
胡子是达利本人的标志性特征,他将其运用到片中,留着胡子玩牌的人是爱德华,他的对手是格利高里。这时蒙着脸的赌场经理来了,他认为爱德华作弊,并威胁下次再犯将严厉惩罚。结合之前的观察,可以初步判定赌场经理为精神病院的院长,他因为不满被爱德华取代,对后者进行了威胁。
下一个梦境中,格利高里与爱德华站在一个屋顶上,然后爱德华掉了下去。突然,那个带着面具的赌场经理拿着一个扭曲的车轮从烟囱后走出来,并把手上的车轮丢在屋顶上。接着,格利高里被一对大翅膀追赶着跑下了山,梦也醒了。扭曲的轮状物是达利画中的常见元素,在影片中车轮代表手枪,大翅膀象征天使,对应案发地为天使山谷。
综合这些因素,英格丽·褒曼得出结论:在二十一点俱乐部,爱德华没有理会院长的警告,当他和格里高里一起前往天使山谷滑雪场时,被其暗杀。院长朝爱德华背后开了一枪,然后把手枪丢在雪地里了。而格里高里由于童年的阴影和目睹了爱德华被害的双重刺激,在潜意识里错误的将自己当做了凶手。至此真相终于大白。
影片在上映当年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以4700万美元拿下全美票房第三。这个追捕逃犯的故事由于披上精神分析的外衣而更加神秘叵测,对后来的精神分析类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德华大夫》整部影片都在围绕弗洛伊德学说进行创作,而弗洛伊德在1939年死了,他没有等到这部划时代电影的上映。
【结束】
—————————————————————
相机的诞生使古典主义绘画陷入困境,画家们纷纷另辟蹊径,现代绘画从“知觉自然”转向了“探知内心”。
在二十世纪的群体躁动中,毕加索走向了立体主义,他把现实中熟悉的物品结构打乱并重新排列,使其在视觉上不成立但在感情上成立;康定斯基则创立了抽象主义,他用不同的色彩和几何形状作画,没有主体形象,却给人超越具象的视觉和心灵冲击。他们的作品都抛弃了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放弃了“像与不像”的纠结。
而达利开出的药方是“精确的反现实”,即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大量的心理学元素构造梦境,用摄影般清晰的写实风格强化梦境,使其与现实相互交织却又互相矛盾难以分辨。从这个意义上讲,达利虽然并未皈依弗洛伊德,但他的作品却是弗洛伊德理论最好的传播载体之一。
希区柯克、黑白电影。很奇特,扑朔迷离的案件,通过心理学的精神分析,一步步展开,最终得到解答。好多词汇,让我记起弗洛伊德著作,童年、梦、象征性事物。我觉得该电影,值得看,可能会解放你思维,会让你惊奇科学与心理学的力量。
配乐烘托下的情节推进让人呼吸困难、心脏提到嗓子里。一口气看完发现是个以谋杀案为背景的精神分析案例,童年阴影、压抑、移情、释梦等多个方面交织。其中作为关键谜面的梦布景由达利绘制,看着超现实主义的画作出现在现实中这感觉也很神奇。
虽然这是很久以前的老电影了,但是现在看起来还那么耐人寻味。无论是故事的内容,还是故事的跌宕起伏,都精彩绝伦。 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而展开的故事,真切的感受到当时此理论影响深远。通过发掘来访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没有解决问题,寻找出创伤事件和做出此行为的根源,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对于以前的咨询和现在的咨询,观念上也有所进步。
1、以前总是称来访者是“病人”,现在更加注重人的平等尊重,都会把其称为来访者。
2、以前总是在接案时都是高人一等的用理性的理论去分析来访者,现在更注重感受来访者的感受,和来访者一起面对问题,更好的利用同理心。
3、以前都是生硬的利用理论解释人的行为,现在更加注重咨询治疗当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艺术。
4、利用女主人公作为医生和来访者恋人的角色进行介入此案件,会影响来访者问题的有效解决,现在看来是不被允许的。
梦中人,一分钟抱紧,十分钟的吻。
派克和褒曼两位主角的演出十分出色。剧情滴水不漏,桥段设计之精妙不得不让人佩服。
派克叔实在是太帅料!!!那时候的西装垫肩太高,看着有些不自然
1.精神分析范本,白线条恐惧症,童年阴影,负罪感,失忆,释梦。2.悬疑部分不成功,前半段冗长,达利设计的超现实梦境最吸引人(眼睛窗帘,赌场经理,空白扑克,倾斜屋顶,变形轮子)。3.获奥斯卡最佳配乐。4.结尾主观镜头经典:凶手持枪目送褒曼离房,调转左轮向银幕开枪,致敬鲍特[火车大劫案]。(8.0/10)
依旧是Hitchcock的优秀悬疑片手笔,但实在过于夸大催眠的功效了,梦境现实一一对应什么,个人不是很理解,不过佛洛依德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心理分析电影先驱,最后,女主真的很美
整个剧情都非常精彩
希胖这次又高大上了,探讨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开创先河,后世导演肯定受益良多。达利对梦境的场景设置果然名不虚传,才华尽显。其实,这片看看派克和褒曼对好多人来说就足够了。
希区柯克果然是悬念和惊悚大师,让格里高利派克都能演出如此令人毛骨悚然的效果,除了演技就是氛围的制造,和悬念的铺垫。近七十年后看依然相当赞。
写作精神分析,读作周公解梦。一部悬疑片竟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如果精神分析医生都如此强大,那侦探与刑警就真的可以集体下岗了,推理与分析又有何用?褒曼的确美得惊人,尤其是她不戴眼镜的时候。
精神分析电影的早期实践,非常得希区柯克。格利高里•派克与英格丽•褒曼,真是一对俊男靓女。8.4
很精彩的心理分析悬疑片,谁说女人一恋爱智商就为零!?看看本片的Dr.Petersen为了证明爱人无罪简直智勇双全,英格丽·褒曼完美诠释了这个聪明温柔又坚毅的女性。格里高利·派克帅的让人合不拢腿……黑白配色也盖不住达利超现实梦境的诡谲迷人,我真是爱希胖~
在精神分析高度发展的今天,“精神分析就是要挖掘童年伤疤”已成为了典型误解,所以本片的噱头设定在今日看来已经落伍。但是哥依然相当迷恋这片,除了那些超现实主义的布景,更重要的原因是格里高利派克和英格丽褒曼,这对金童玉女分别是哥最爱的黄金好莱坞男女影星。【8】
非常不错的心理悬疑片,比惊魂记要好,希老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用的可谓是炉火纯青,镜头用的更是没得说,甚至个人感觉要比公民凯恩还强。梦境设计得很有表现主义风格,故事一波三折,结尾有些出乎意料。难怪大部分心理学课上都会提到本片,总之:5星。p.s:格里高利派克比罗马假日里帅多了。
达利风格的梦境设计非常巧妙,关于精神分析的部分条理清晰,理性得令人震惊。
【A-】尽管希区柯克的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有很多受限于时代的赘余,但影像上的内核仍然是超越时代的。两人第一次接吻时叠化脑内走廊不断开门的镜头简直浪漫到了极致(怀疑PTA那部《私恋失调》就是从这获得的灵感),喝牛奶的镜头更是在无形强调了一种“白色恐惧”(字面意思),由达利亲手操刀设计的超现实梦境更是无比妖艳,而通过主观视角展现枪头调转的设计则是把“第四面墙”利用到了极致。不过最亮眼的,还是结尾那句恶趣味十足的“彼得森的丈夫就是我的丈夫”,搭配以检票员迷惑的神情,简直就是关于「双性恋」这一属性赤裸裸的明示了。联系到之后《惊魂记》《迷魂记》《后窗》里的「恋母情结」、「恋尸癖」与「窥淫癖」,仿佛希区柯克一直都变态的如此精明,从未改变。
面对恋人扑朔迷离的身份,彼特森始终不相信他是杀人凶手,然而默奇逊院长却用精神分析法印证了“事实”。更为棘手的是,这个假爱德华也相信自己有罪,他甚至连自己是谁,经历过的事情也不知道。
老师说该片过于夸大催眠的功效了 梦境和现实完全一一对应是不太可能的
真正爱上希胖和英格丽.褒曼的电影,真正爱上心理分析的电影,达利超现实的梦境刻画和希氏的悬疑铺陈与推敲珠联璧合。派克的表演还很稚嫩。
1899年,19世纪的最后一年,一代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出生,同一年,比利时的弗洛伊德出版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梦的解析》。这本书为大量的精神分析类电影诸如《穆赫兰道》等提供了灵感来源,而本片正是此类电影的鼻祖了,配置也是相当豪华,希区柯克导演,英格丽褒曼和格力高利派克主演,还有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亲自设计梦境片段,所以整体表现相当不错了。只是最后结局的揭晓方式过于玄学了,这也是大多数精神分析类作品的通病。希区柯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尝试追求一些视觉特效以及特殊的摄影方式,比如最后反派不小心说漏嘴的那句话以及自杀的镜头,这点也是非常值得欣赏的。
故事虽好看,但扯上费洛伊德梦的解析与童年阴影就不着边际了,也无后来者繁复的设计,显得有些单薄,况且一见钟情何来如此大的信任?女人更容易被爱情迷住眼吧!梦境风格一看就是达利风格(达利做的背景设计,但被删减了大半,惹得达利大为光火),不过较之于和布努埃尔的合作差远了~希胖本人评价此片为“用伪精神分析包装的追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