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832.html
死亡是生命之终结,死亡也是爱情之终结?死亡无法体验,爱着的生者只能悲伤?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永无止境也永无答案的问题,因为当人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没有走向死亡的生者,但是1921年的弗里茨·朗却用一种影像的方式,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就像片名一样,不管是“命运”还是被翻译成“三生计”指向的都是生者,而“疲倦的死亡”指向的却是那个死神——当死神也厌倦了死亡,是不是对于生者世界的一个隐喻:我们活着,是应该热爱还是厌倦?
死神厌倦死亡,是因为他见证了太多人的死亡,而他在其中,不是剥夺了生者活着权利的一种存在,而是看见了死者进入了他的世界。在死神来到这个小镇的时候,人们把它叫做“陌生人”,但是这个陌生人却很眼熟,但大家都没有见过他,因为死亡对于大家来说都曾见过,但是都没有亲历过,这种眼熟却没见过的状态正是生者对于死亡的态度。死神来到这个小镇并在议会拥有的那块土地旁边买下了一块地,他告诉他们的是自己经历了太久,希望能够在这里休息一下,而这也是他厌倦死亡的一个原因:见证了太多人的死亡,死亡已经毫无新意,这是一条自然规律,不仅对于生者来说,不可阻挡,对于死神来说,也没有悬念,所以眼熟的陌生人、议会旁边的土地,目睹了太多想要休息,都像是死神在死亡世界里的一种无奈。
而对于生者来说,死神的无奈也是现实的一种折射,虽然生与死是被隔离的,死神在那块土地上建立了高大的墙,而且不留一个门,这便是生与死永远无法相通的存在,“只有我知道如何打开这扇门。”但是在死亡不可阻挡且自然地发生时,一个女人却成为了闯入者,也成为了洞悉死亡真正秘密的人。她和男人是情侣,他们在这个小镇上歌唱“永恒的爱”,这种爱打破了这个小镇的秩序,“过去在山谷中的一个小村,仿佛在梦中,时间不曾流淌。”正是这种缺乏爱的存在,当情侣们唱起永恒的爱,对于小镇上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改变。而他们改变的不只是生者的存在状态,也改变了死神对于死亡的态度。
男人因为阳寿已尽,和女人刚在小镇的“金色独角兽”酒馆喝下了交杯酒,男人就不见了,当女人找寻他的时候,店里的人说他刚和陌生人离开。和死神同行,自然是走向了死亡,但是这个在桌子上眼见了酒杯变沙漏的女人已尽感觉到了死亡的逼近,但是因为和男人之间永恒的爱,所以她四处寻找,后来在那堵高墙前看到了夜晚汇聚而来进入墙内的游魂,但即使她看见了自己的男人,但是伸出手还是无法抓住。这是生与死的第一层隔阂,如果女人放弃了对于男人的再一次寻找,就意味着她的心中也没有了所谓永恒的爱,她就是带着这一种爱要从死神那里把爱人带回来。于是她喝下了药剂师给她的药,在恍惚中进入了死亡世界,而当她看到死神,跪下来要求死神把爱人还给她。死神说:“我没有召唤你。”女人却引用了她刚看到《雅歌》里的一句话:“爱情如死亡之坚强。”也就是说,她相信爱情是一种坚强的品格,只要自己不放弃,就能将自己的爱人带到生的世界。
但是死神领她进去,让她看见那里燃烧着的蜡烛,这些蜡烛长短不一,分别代表着每一个还活着的人,正如蜡烛最后必定要熄灭,人的死亡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对于相信“爱如死亡之坚强”的女人,死神还是给了她机会,他指着快要熄灭的三支蜡烛说:“那是三个即将走向死亡的人,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它们熄灭,那么你就能带走你的爱人。”这是死神和女人打的赌,在死神看来,死亡不可避免也无法阻挡,而女人相信爱可以解救死亡,于是关于生与死的隔阂进入到第二层:女人分别进入到火烛所代表的故事里成为其中的一个生者,也感受到了死亡带来的悲伤和痛苦。
三个故事其实都和女人所说的爱有关,他们发生在古代的波斯、威尼斯和中国,不同的故事里,男人和女人都相爱着,但是和自己现实里“永恒的爱”不同,故事里的每一对情侣都陷入了爱情的死亡中。在古代波斯,女人苏贝蒂是哈里发的妹妹,而她爱着的男人却是一个被称作异教徒的人,在圣殿里男人装扮成他们的模样想要接近苏贝蒂,苏贝蒂让他赶快离开,最后有人发现了他,于是因为亵渎了圣殿,于是哈里发下令对他进行追捕,而苏贝蒂为了救他,让自己的女仆苏莎给他传递信息,让他晚上通过秘密通道来宫里,苏贝蒂会将他藏起来,但是这个计划还是被哈里发知道了,当男人进入宫殿,便被抓获,于是哈里发带着妹妹苏贝蒂目睹了在花园里的“活埋处罚”,当看到自己的爱人被埋在土里,她只能抱着他的头哭泣。
和古代波斯的故事一样,第二个火烛的故事也是关于爱,以及爱无法拯救死亡的悲剧,蒙娜爱着低微的乔瓦,而领主吉奥拉摩却要娶她为妻,于是蒙娜写了两封信,一封信是让吉奥拉摩晚上去她那里,她已经叫好了摩尔人,准备好了沾着毒药的剑,准备当他出现时暗中杀了他,而另一封信是给乔万的,等杀了吉奥拉摩之后两个人远走高飞。两封信被吉奥拉摩发现,于是他偷偷更换了信件,让乔万收到信之后去赴约,乔万来到了蒙娜那里,在戴着面罩比剑的时候藏在暗处的摩尔人用那把毒剑杀死了乔万,当乔万痛苦倒地时莫娜才知道自己心爱的人死在自己的剑下;而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中国,皇帝想要魔法师在自己生日时表演魔法,魔法师带着自己的女弟子和男弟子来到了皇宫,在变出了军队、神马之后,皇帝却想要那个女弟子窕,而女弟子却爱着同门师兄良,于是为了逃脱皇帝的纠缠,她拿走了魔法师的魔法棒,和良一起逃离了宫殿,在化解了一次次追捕之后,魔法棒越来越小,最后一次机会窕将自己变成了女佛像,将良变成了一头老虎,但是骑着神马的士兵射出了箭将化身为老虎的良射死,而一旁的窕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死去,眼泪从佛像的眼睛里流了下来。
三个发生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制度、不同信仰里的故事,都以爱情被毁灭男人死去的方式结束,而进入故事中的女人在成为苏贝蒂、蒙娜和窕之后,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爱着的男人死去,当死亡一样成为无法抗拒的命运,爱情到底在哪里?三个故事结束了,三支火烛也熄灭了,女人和死神打的赌当然也以女人的失败而告终,死神劝她说:“回到人间去吧,好好活着。”也许活着才是对于死者最好的态度,也许活着才是一种对死者真正的爱。但是这个第二层次被隔绝的经历,也没有让女人放弃,于是死神给了她最后的机会,那就是用别人的命换取自己的命,在一个小时之内,如果得不到自动放弃死亡的人,那么她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女人回到人间,到处寻求厌倦了生命的人,但是那些口口声声说活着太辛苦太没有意义的人,谁也不肯将自己的命作为交换,无论是苍老的药剂师,还是贫穷的乞丐,或者是医院里那些老人,他们说的一句话是:“我一天 、一小时 、一口气都不会给你!”
正当死神给女人的时间走向终点的时候,小镇上发生了一场火灾,大家都去救活,当“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时候,她忽然大喊:“我的孩子。”而听到这句呼喊的女人才想起死神曾经说过:“另一个生命还没有断气。”似乎是给了她一个暗示,于是女人冲进了火场,救出了孩子,但是起初她救孩子是为了换取生命,到那时即将交给死神换取自己爱人的时候,女人却拒绝了,她把孩子从窗口送了下去,孩子得救了,而她也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在生与死的隔绝里,她永远无法再见自己心爱的人,于是她对死神说:“我无法以这样的方式成为胜利者,把我也带走吧。”
但是在这时候死神却说:“我会把你带到你爱的人那里。”女人看见躺着的男人,她扑上去,像被死神带向了死亡一样,但是在死去的同时,另一个男人和女人却起身,他们和死神一起走了出去,而当最后死神消失,两个人走在了一起。他们死了,却在一起,这最后的场景无疑解答了关于生与死,关于生命和爱最后的问题:男人死了,女人死了,他们在死亡中相见,但是死亡却不再是没有爱的死亡,当两个人最终在一起,他们以死亡的方式爱着。依然是“永恒之爱”,但是这种爱却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肉体,而成为一种灵魂之爱,也正是灵魂之爱成为永恒之爱,所以不仅对于男女来说,对于死神来说,也是对于死亡的最终极的理解。
或者说,这种超越肉体的爱,也打破了死神对于死亡的厌倦,他像是第一次发现了爱的真谛——从最初筑起神秘之墙,到三个轮回故事里的悲剧,以及火灾中孩子命悬一线的现实,一切都发生肉体世界里,所以面临死亡的人无法逃离,目睹死亡的人无法解救,在一个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中,这些悲剧在权力、制度、宗教的控制下发生。正因为爱被这些东西所阻挠,所以死亡从来都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看见了太多死亡的死神也对死亡厌倦了。这种死亡观其实真正反映的是人世间的悲剧现实,死神为什么对死亡厌倦,他说了一句话:“这是一个诅咒,我已经厌倦了人间的疾苦,也厌倦了因服从上帝而招来的憎恶。”这里很明确折射出死亡的真正的悲剧性,那就是充满人间的疾苦,是缺乏了灵魂意义的爱,才使得死亡变得冰冷,也使得活着变得可怜。
现实的这种疾苦,正是对于信仰的漠视:为什么议会会拥有那么大一块土地?为什么在金色独角兽酒吧里的都是大官贵族?镇长在大口喝酒,牧师在大口吃肉,还有医生、公证人,他们都在没有灵魂的世界里活着,所以在这个镇里,敲钟声总是劝他们不要喝酒,劝他们早点回家,“否则恶魔会上身。”当女人和男人唱着永恒的歌进入到镇里,当女人以最后以自我牺牲解救了生命,当最后的爱超越了肉体而成为灵魂的颂歌,这种爱才是人类应有的普遍之爱,就像阐释了这种爱的女人,在轮回的故事里她是苏贝蒂是莫娜是窕,但是在发现了永恒之爱的现实里,她永远是无名者,她是每个人,是人类的某一个个体,所以,死神才说:“只有主动交出自己生命的人才能重获新生。”而这也是生命的意义,爱的价值,于是最后午夜12点钟声敲响,那个敲钟人发出了如上帝一样的神谕:“以后再也不会有任何的邪恶,能侵蚀你们的灵魂。”
感觉这部《三生记》就是对爱情的诅咒,短短几天让这对爱人经历了三世情劫不得善终,最后都被生死强隔在彼岸河两边。即便是九世纪的巴格达,亦或者中世纪的威尼斯,直到清政府的盛世,千年的跨越只为见证生离死别的无奈。经过了无数个撕心裂肺的昼夜,谁还会在乎苟延残喘的美妙。人无法战胜死神,但死神也同样无法战胜爱情。死可以剥夺爱人的权利,却阻止不了他依然被爱的可能。可以说这是默片版的《罗拉快跑》,死神来了,情感至上的女人才是守护神。
看德国的默片就是在欣赏表现主义带来直观的情绪体验,感受象征主义带来的神秘体验,古老的摄影技术让鬼魂出没一如动态的灵异照片。而色彩更是传达着最简单信息,夜幕到来,幽蓝的深色潜藏着一丝危机;火焰扑天时,狂躁的红色似乎要冲出屏幕;如胶似漆的爱人相拥时,淡淡的黄色似乎要将这一瞬凝成永恒。死神不可逾越的高墙正是人类永恒难以破解的谜题,而这道高墙所代表的鸿沟何尝不是三生三世中人类彼此制造的悲剧源泉——宗教信仰、阶级地位、种族身份等等。通天塔建造不成,却加固了相互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死神的疲倦。
感觉片中的死神相当慈悲了,既不能违背上帝的旨意给人永生,又不愿再见人世间的诸多眼泪,于是前前后后总共给了女主四次机会。前三次都是阻止死亡,最后一次是以命换命。女人的善良和忠贞最终让她选择了爱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重逢,美好的爱情不能战胜自然规律,但任何生命都有质疑和反抗的权利。只是三个故事里女人用尽了智谋却还是敌不过男人们的算计让人有些不服,在软弱和善良的外表下,她们的勇气才是最大的力量。
在第一根蜡烛的火光中,女主角成为哈里发的妹妹,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她的爱人却是异教徒,他们的相爱犯了大忌。哈里发当着妹妹的面活埋了她的爱人。第二根蜡烛的火光中,女主角早早被宗亲指给他人做未婚妻,她的爱人只是未婚夫的手下,试图在狂欢盛典上杀死未婚夫的女人不幸被未婚夫算计错杀了爱人。
第三个故事走的中国风,所以让人格外关注。皇帝要求魔法师在他的寿宴上献礼取乐,魔法师的女弟子献礼,而皇帝看上了这个女人。女人只好带着魔法师的魔杖和爱人逃跑,跑路中被骑着魔马追来的将军发现,女人用魔杖把自己变作了石像,男人变作了老虎,将军顺手射死老虎离去,石像的血泪也挽救不回爱人的生命。
看得出来弗里茨·郎对中国文化理解的不够,辫子头和清服虽然学的有些模样,但魔法师举着玉如意当魔杖是个什么鬼?女主的衣服自带流苏正好可以引领今年秋季女人服饰时尚的潮流,但将军穿着铁制肚兜手持长枪却不蹬风火轮想必是抢不到头条。使用大象出行难道不是缅甸那边的爱好,心机BOY尔康最有发言权。喜欢吐槽的人士可能会被这个德版清朝夜谭风吹乱发型甚至吹掉假发,故三思而后行,它有一百种方法让中国人在本地待不下去。
我看完电影后有很多感触交汇在一起涌入胸口,想抓住什么却隐约都散去了,就随性的写下这些吧,
本来是一对恩爱的人,在酒馆喝了一杯恋人交杯酒就阴阳两隔,也许是与死神同行的代价吧(女主看到桌上死神酒杯变为沙漏应是隐喻)。接着用奢靡阶层人士在酒馆挥霍时间,以谈话交代死神在现世的背景,再以打更人来表现时间的流逝。三段丧失恋人的故事暂不去谈,女主说爱能战胜死亡,可借死神之口,我早已厌倦自己的工作,因为我是不可战胜的,结局虽已重生,但战胜死亡的应该是对生命的尊重(女主救出小孩,并未交给死神)。
死亡本来就是灰暗的事,不断地去收割,毫无波澜,这样的工作有何乐趣可言。但世界没有死亡就如永不落山的太阳,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太阳是什么样,和死神的工作有何区别。但有时我们却要在反复的工作中坚定自我,寻找快乐。活着在于可以创造快乐。
很多人口上说说想要死去,但向他们伸出掠夺之手,却又匍匐在地。老人、乞丐都不想结束生命,这是理所当然的,死亡难道困难吗,想要结束的话他们早就选择了。绝大部分人都害怕死亡的,有时想想存在的痕迹在某一刻消失殆尽,会有一种原始的恐惧。但遗忘是让人坚强又让人软弱的东西,我们总在做浪费生命的事。结局既然已知,那就让可控的过程随你心意吧,疫情会结束,明天会更好。
8.0/10。裸看无字幕,看过好装逼。。。朗总能以情节离奇、气氛紧张、技术上的无可挑剔引人入胜,电影以女主角的视角旁观了三个同样被强权所破坏的爱情悲剧(中国那个很天方夜谭)。谁能提供个字幕我改五星!
原来朗也有如此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
安靜!吵到我看影像了!那個背景配樂真的是嘈,從頭到尾就沒安靜過!!在德國表現主義時期,感覺不是一部那麼表現主義的作品。雖然該片同樣對美術很依賴。如果撇除了我睡著的那前30分鐘,那麼後面還較為能看。20年代佛列茲朗眼中的異國情調與個人幻想力。(但那個皇帝的指甲我是受不了) 但是除去這些,還是看到很想表達人性天生固有的缺陷與愛情和死亡之間的相互矛盾關係。(修復版)
布努埃尔:当我看完之后,我心里才真正意识到,我也要当导演拍电影。这部电影感动我的地方倒不是片中的那三段故事,而是故事与故事中的那段插曲,即戴黑帽的那个角色的出现,以及坟场的那场戏。这部电影触动了我最深层的感情,它让我的生命得到净化,并拓宽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视野。
3 stories about love and death. candle=life. special effect(model, double exposure, etc), back/side lighting. gothic feeling
看的现场配乐版,是老版的配乐,不是柏林电影节那个for orchestra的…回来搜了一下作曲家,以前是搞芭蕾的,参与过一部根据一系列老肖的音乐片段改编的芭蕾舞剧的音乐汇编和缩谱工作。有个采访问到,你为20年代默片配乐的时候会一边听着那个时代的音乐吗,他港完全不会,我的音乐是为了连接彼时跟现在 @2016-11-14 16:57:03
看到一半打瞌睡,惊现中国故事。爱情诚可贵,光影恒久远,若要生命故,一天不行,一小时也不行,一口气都不行~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jfMA75vNoU/
1921年的默片,也是弗里茨·朗第一部比较受欢迎的电影。讲的是女孩的未婚夫被死神带走,女孩悲痛不已,求死神归还她的挚爱。死神则摆出三盏蜡烛,要女孩证明爱比死亡更强烈。三盏蜡烛分别给了未婚妻三段不同的爱情历险。其中第三个是发生在中国,演员的造型很搞笑。总的来说故事很优美,配乐也不错
精彩的BGM……那个第三段儿完全就是cult嘛……而那一天,一时,一气的决断更是气势展现
“在天愿做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女孩为拯救心爱之人上天入地,接受死神严酷考验,满怀爱情的女人永远有着不可低估的能量。
表现主义早期代表作,到不全在于表现主义调度特色的精彩,更多的是关于电影技术、叙事结构以及中心思想。影片直到完成三段不同异域风格的段落后,将生命的意义与爱的伟大以征服死神的方式达成人物弧光的建构。2q
杰作,横跨四段国家历史的想象展现女性的自我意志。面对听命于父权统治的死神,女性分别以逃避,暗中设局反抗,借助被父权掌控的法术正面对抗来回击。可惜自我追求之路在男权绝对统治的现实层面被无情打击,女性反抗最终在绝境中以爱情唯我性里得到精神领域下自我救赎,切断了悲剧传递,战胜死亡恐惧。
第一次在HK看电影居然不是一路向西或者低俗喜剧是这种符合jonny说的表现主义文艺片儿~现场有钢琴伴奏哦亲门!!香港赞赞赞赞赞赞!!!
爱如死之坚强。你终将遭遇你的命运。它将爱人带离你的身边,却无法浇灭你心中的爱火。第三个故事太乱入,姑娘下次逃跑的时候可以不骑大象吗~..
比105版还要少几分钟 什么个情况?Accompagnement musical par Florent Garcimore “我一看,看見一匹灰色的馬;那騎馬的名叫「死亡」,陰間緊跟著他。” 永远不要试探人情、爱情:“我一天 、一小时 、一口气都不会给你!” 如果要没丢那15块 我就有三十块了
弗里茨朗的这部野心之作无疑影响了今后的大量神作的诞生,表现主义的构图,运用一个生死赌注贯穿于全片,一个故事串联着3个富有异域风情的爱情悲剧,当三盏残烛无情熄灭,观众认为影片就此为止并为宿命感而无奈时,真正的高潮才真正开始并如《浮士德》般震撼收场,浪漫而发人深思
三朵将灭的烛火对应三段悲剧的爱情,德国表现主义下的佛学思想。生命是不断的轮回,轮回是爱的延续,只有爱超出“我”,即爱“生命”(婴儿),才能跳出痛苦的轮回,无法违抗的是宿命,可以改变的是选择。
三段式小故事被统筹于一个生与死的悲情故事中,大故事像是古老的寓言,歌颂爱情和献身精神,小故事趣味独具,尤其是作为重头戏的中国魔法师一节,但陷入篇幅,情节都有点简单,死亡总是来得太过突然
【上海电影节展映】女孩与死神的约定,得到三次机会,换来三生三世的爱的虚幻旅程,希望保住情郎的性命。爱情无法战胜死亡但能打动死神,主题震撼感人。古代波斯·、中世纪威尼斯与幻想中国三种迥然不同的文明文化得到了展现,连字幕也设计成不同风格。虽中国部分有点雷,但幻术、服装造型等都很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