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另每一个穷人连生活下去都是煎熬的日子里,人性被表现得更为彻底。富人对穷人的压迫和剥削、为所欲为的性爱、人们的嘲讽……这对佩尔来说都太不符合他的年记了!但小小的佩尔是那么的善良 ,他能发现仅存的美好。有父亲的陪伴,也有女主人的爱戴,更有受感染的对自由的向往。这些让他的生活有些许希望!
看到最后,鼻子酸痛。是内心的喜悦,也是对佩尔的点赞。小小的佩尔教会了我许多。在自己难以改变的环境里,肉体上的痛苦不算什么,精神上的信仰才是未来。对他来说,自由便是他的信仰,于是他又了未来。除了这个,尊严也是一个穷人所必要的。
尊严如果不存在了,那么未来的一切便没了意义。佩尔很在乎这一点,而且不仅仅是穷人,富人对尊严的看重丝毫不亚于这一群最需要尊严的穷人。这里就不剧透了!值得一说的是,这部3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对尊严的追求是在一条重要的主线。而其中所有的细节更能触动人,这需要观影人细细品味。
佩尔为什么是征服者?我认为,他征服的是命运。命运不济还拼死相抗,对屈服说不,对不公说不!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我们不知道佩尔的内心深处是否曾经放弃过,但我们一定会站在佩尔的角度来询问自己会不会放弃。佩尔没有放弃,朝着他的自由闯荡,所以他是征服者!
今天来回看上世纪的丹麦电影——1988年的《征服者佩尔》。(电影海报美学确实有80年代的美学,兴许过时但喜欢宏大时代下的悲情小人物的话,这个电影很适合,制作世界顶尖)
听上去似乎遥远但也距今仅三四十年时间,丹麦电影维持和缔造了电影专业绕不开的两种电影制作流派和美学:80年代比利·奥古斯特打造的“昂贵”平民史诗和90年代拉斯·冯·特里尔领衔的“廉价”dogma 95。
先看1988年的这部《征服者佩尔》,1988年戛纳金棕榈奖获得者、1989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电影院校学生必看清单里的电影作品。
故事设置在19世纪末期来丹麦农场求活路的瑞典劳工父子,老“廉颇”和嫩“子龙”的搭配,经由农场种族阶级分明的劳作、生活带来的困难、希望、压抑和温暖,父子二人角色谱写了一出不朽的、人的时代悲剧。
可以说如果没有比利·奥古斯特的宏大丹麦电影美学,就不会有Lars Von Trier的dogma95。没有奠定基础的古典宏大何来基础之上的反叛创新?
第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征服者佩尔》,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拓荒人民的真实冷酷的评价了!
零星无名:
再见,向未来。
麻雀:
未来是在于青年的。
夕颜:
古典美,工整但不够动人。
曲有误:
下次见面,不,还能见面吗?
汤达人:
我在看大移民2.0吗?Where’s Liv Ullmann?
果树:
真诚的史诗表达,时间的流动像北欧的空气一样让人寒刺骨。
晓风与你残月:
沉闷克制,却更显得平平淡淡,带着独特的北欧风情,仍是关于家庭,关乎成长,关于抗争。
法罗岛岛主:
鸿篇史诗,他没有征服任何东西,但他征服了我的心,年老者安于现状,年轻人勇往直前,白雪皑皑,美利坚大陆就在海的对岸,《新大陆》、《大移民》好好学学,人家是怎么又长又缓但是毫不无聊的。
我略知她一二:
油画一般的田园盛景但这个看似俗套而简单的故事变得瞬间五彩斑斓起来,古典而浓郁的气质给这个厚重的世界灌输了新鲜的灵魂。他们彼此结伴前行,在朴素的生活中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他们互相做对方的指路人,彼此深爱而理解。面对不断的诋毁和质疑,如果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那就努力做自己的主人,毕竟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一切。
Pincent:
挺古典主义的电影,虽是19世纪北欧农场,但也可以用来寓言其他欧美环境下的移民或阶级欺压状况。父亲的角色太令人心疼了,儿子总有一天长大,发觉父亲已经老了,满嘴只有有气无力的承诺,连自己的幸福都把握不好。儿子反而有一种自虐一般,每逢被欺压必然爆发,成长并不在于自控,打不过别人就以大胆自虐来获取胜利的对抗生活的方式,他年轻的灵魂难以被征服,未被生活磨坏才有机会出走。摄影还好,不是一北欧风情就油画式构图摄影的。
了却烟硝:
这部又和第五届撞款……不过相当于宏大的《大移民》《新大陆》两部曲来说,这部显得束手束脚很多,用尽全力渲染出一个“惨”字,却好像忘记了真正的那一点人性的光辉。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没有一分钟不在透露这个“惨”字,以至于观众所有的情绪都被调集起来对各色人物表示同情:主人公父子环境条件差,惨!男主人到处寻花问柳,连自己的侄女都不放过,惨!男孩子被学校的其他孩子从头欺负到尾,惨!拼尽全力营造氛围只能显得整部影片为惨而惨,很多地方都快失真了。(尤其是那个失踪一年的船长突然回来,那个地方我真的白眼翻上天) 这一点也使得影片其他地方情绪的渲染显得小里小气,没有共鸣,单单靠着忧伤的配乐强行带观众进入情绪。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影片在两个地方的确是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是那位第一个觉醒想要反抗农场主结果被石头砸中头变傻的人,明明感觉希望都要出现了,一瞬间马上给你掐灭。要不是他,男孩怎么可能会知道远方更美好?可惜他再也找不到了。 第二是结尾的处理,这是全片的高光点,也是主角父子本就不错演技的爆发点。这一段的情节设定有点让我想到《叶落无痕》,最后两个人越来越远的背影孤单又冷清,不知道命运会把他们导向何方,也不知道这对命运多舛的父子俩是否还能相见……
#FIFF7#DAY4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我不认同出身决定论。我认为无论你出身自地球的哪个角落,无论你出身在哪个国家,无论你出身在某个穷乡僻壤还是哪个黄昏城镇,anway,都不重要,这些出身的地方都不是牵绊你的思想负担,在你的思想里,只需要相信一点: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你的家。
我和不少身边的朋友说过这一点,无一例外的,他们也都接受了我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两个朋友在外打工数年,准备回到老家那个小县城买房成家,听了我的观点后,毅然放弃了原来那个回乡置业的想法,而是选择在打工的大城市的周边买房安家。他们何尝不是在渴望一个更加自由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家!这是大多数小人物唯一能抵达的地方。但更多国内的权贵阶层,也已经用给他们家人的那一张张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绿卡在证明着这个不变的真理。
电影一开始,佩尔和老父亲出现在了茫茫大海的船上。后来知道了他们是从瑞典而来,几年前佩尔的母亲因病去世了,于是现在他们出现在了离开瑞典的船上,对他们而言,只有往南走,去寻找另一个家。虽然影片没有更多地交代这个背景,但很容易理解,他们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才会离开原来的家。
当他们来到了丹麦的某个农庄后,生活并没有成为他们渴望的样子,那里充满着封闭愚昧和专制,反抗的人一个个倒下。老父亲也从登岸后的满怀希望,到最后绝望地再也不敢向前。但佩尔自从在艾瑞克的口中得知了自由的美国后,渴望自由的种子已经种下,并在最后毅然踏上走向美国的未知旅程。
美国是自由的象征。因为第一批从英国逃到北美的就是逃避迫害寻找自由的新教徒,他们最终成功在那片广阔的新大陆上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家,他们何尝不都是佩尔呢。向每一个像佩尔一样追求自由的勇者致敬!
#电影节观影#一个个人的史诗,一部气势如虹的风情录。导演对影片节奏很有驾驭能力,2个半小时的电影要拍成这样是很是不易。更值得称道的是演员,年纪小小的正太pelle简直非常有戏(不过貌似长大后就残了)其他演员也很棒!值得再看
奥古斯特让我明白,所谓史诗,不一定需要宏大的场面,壮阔的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些都不是必须的,唯一需要的是宽阔的视野。同时获得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可谓当之无愧。
每每被平淡无奇的剧情乏味到的时候,总会在下一秒着迷于一幕幕幽美的画面,如此摄影实在是我的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丹麦影史十五佳NO.15
其实我挺喜欢这剧本的,视角讨好,父子两人也足够出色到能撑得起这个角度。但整片实在过平过闷,所有主线副线散乱的并无确切精巧结构支撑的细节情感内蕴都以一种竭力不张扬的方式抒发,看得郁结又不耐。传说中的四部金棕榈和奥斯卡外语双冠之一。
影19115:描述了穷苦,但远没有《人鼠之间》深刻。各中命运还算中规中矩,扼杀的爱情,父亲老了,不过是想躺在床上喝咖啡,不过最后希望还是破灭。唯一反抗基因被导演的隐忍给了一个出路,就是让你疯让你傻。主子的压迫没多体现,女主本来就喜欢佩尔,等她被迫爆发之后提拔佩尔是迟早的。最后佩尔离开,也是一个未知!
再见之日,我们或许就有一个家了。(英语配音挺没劲,为什么冯叙多爷爷名字有框框)
Bille August最深沉的一部儿童电影,可怜的北欧农奴背景下卑微却伟大的父爱
近年关,午夜催泪弹。改编自同名小说,配以神构图摄影+精确配乐,节奏展开得同文字样不疾不徐,欣赏副线虽寥寥却遒劲的勾勒,主线略软。本可拍成一部少年史诗,视点还是略尴尬停在了半空。ps.1988年戛纳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外语双料。
原以为佩尔会长大,可在150多分钟的时间里他只经历了两个冬春。他到底征服了什么?冷酷的现实没有磨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样的坚持体现在一个孩子身上显得尤为可贵、震撼。人的成长,有的时候无关年龄!故事分分钟直抵心灵,表演、配乐、摄影都极为出色。
期允的那片樂土,蒙上了無法揮去的塵;儘管在泥濘中的拼命掙扎,命運仍然會在最後擺我們一道;溫暖的被窩,相依的伴侶是僅剩的奢求;衰老的身體,逝去的雄心,消磨了對人生的期望;很抱歉我無法陪你到世界的盡頭....
长而不乏味 美中不足看的是英配
完美的电影,看到后半段一直鼻子发酸。相比小主角佩莱,更丰满动人的形象是冯西多演的年迈父亲(难怪说这是他自己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他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爸爸,甚至无法给孩子安全和温饱,连最终一起上路都做不到,但这残酷的世界里,“走出去”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奢侈。#修复版
影片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大量描写了瑞典移民在丹麦的生活,并揭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而隐藏在背后的是19世纪末,严重的阶级对立问题。电影结尾父子两人,一去一留,象征了时局变幻,新旧交替的世界格局。佩尔面朝大海,奔向远方的镜头是新一代渴望闯荡世界,征服世界的终极理想。
@资料馆 4.10 电影开始放映时,前排一位观众就拿出手机屏摄,过一会儿,后排突然有人用红色激光射向那位观众的手机屏幕……看到这场景,心里小小地感动一下。→ 穷人有穷的困苦与快乐,富人有富的幸福与烦恼,要懂得苦中作乐、知足常乐,也要懂得人心叵测、保护自己,也希望能有人生理想、为之拼搏……
【A-】节奏缓慢但极其优雅,自然光风景摄影美哭。以一段男孩的成长史,见证北欧贫农的生活,既私人又宏大,比利是旁观者,也是局内人。
缺乏鲜明的层次 有些段落倒是不错 甚至触目惊心地留下深刻影响 结尾大景牛B 人物塑造还行 全片应该是接近《木屐树》的水平 不过配不上奥外+金棕榈的待遇 看得很漫不经心 话说北欧的风格 几乎就和法国一起 成为欧洲我最不待见的两个区域啊
片子拍得很真诚,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演绎出丰富的一处世界,影片意味厚重,像这样的题材的类似的片子不知道现在还能否拍的出来,就像老版的三国,红楼和新版的对比,总是少了一点什么,现在的中国电影拍来拍去还是拍那些东西,能有人拍出这样不虚妄又深沉的东西吗,期待ing
父亲背着脸,遮掩在暗影里轻声啜泣,他的身上落着几只苍蝇,懒懒地爬动,光是黄而冷的,心是老而疲的,他再也没有勇气去征服这个冰冷的世界了,他的心都冷了。你呢?
1989第61届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
长工艾瑞克,当他圣诞之夜拉起手风琴时,愉悦凝聚了工友,孤立羞臊了管家;当他光天化日举起五谷托天叉,率众追至院内准备给管家一个终极了断时,惊到了马,撩起了杆,杆头系着一块撬水桶用的大石块……显然作者不主张以暴力革命解决阶级压迫,但又不愿因此而主观强阻劳工维权抗争的正当诉求,于是十分罕见地祭起一件通常只用在负面人物“头上”的叙事法宝:诗意正义。此处很难称得上“正义”,但的确够“诗意”。而之后庄园主被阉,则可视作一种平衡:人存于世,无论贵贱,“过分”必遭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