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地自容》的人物、故事、精神内核,看似不复杂,却也有点儿烧脑,就像你、我、他的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不可预知的事……大学时代、毕业北漂、事业迷茫、偶尔相聚。可以说,影片的叙事非常平实,却映射出许多北漂正在感受着的无奈、挣扎与希冀。
影片以“苞米”、徐峰、小屹的艰难北漂生活为主,同时导演也把视角闪回到他们的青葱大学岁月,用过去与现实的对照,让观影者得到了难得的共鸣和对未来的思考。其中,最打动人的就是这几位大学同学在面临各自的困境时,互相帮衬的那种情谊。而每个人的心怀美好,坚韧、善良地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同样感动着大银幕外的观影者。
一部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够二电影”,想必会触动很多网友的兴趣点。其实,我特别喜欢《无地自容》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所有平庸的生命,都曾有过热血年华。所以,不妨在很二的日子,去电影院看看曾经很二的自己吧。
三星半,半星鼓励导演。
期待不高,当成新人电影去看,制作上有些问题,比如第一场戏音画不同步,音乐好像时常多出一轨,很难全部理解成有意为之,但总体上还比较老练。
原谅那些明显的缺点,去当成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给你东一出西一出地讲他经历的事,其实还是可圈可点的。
质感有一种小成本的土味儿,但表演和拍摄却十分老道,每个人物都呈现得非常自然。但是这部片子总体剧情偏散,是个散文片,而非故事片,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所有的东西都是温吞柔和的,困难没有把人逼死,克服困难也没走上巅峰,一起成长起来的人,境遇不同但没有冷眼鄙夷和狗血的撕逼,说说你说说我说说他,说说今天说说以往,谁也都没说全,什么也没说透。但这就是日常,就是生活。
这种片子很不讨喜,按麦基的故事三角属于小情节,它的看点在于呈现出来的生活的趣味、真实感、质感,在这些方面,导演做得还是不错的,只是这些情节似乎都比较散,没法用常见的故事逻辑串起来,像温泉撒尿这种情节,实在并非必要,但呈现得不错,几个演员都非常真实,其他类似的还有很多。总之,缺点当然很多,但找优点看,依然能够与创作者发生不错的交流。
最后说一句,简介太差,这片子和北漂实在关系不大,绝望之类的词也根本用不着。
人到如此的年纪,总想着向别人或者自己诉说诉说一些自己的故事。那些自己曾经无比怀念的人和故事,随着自己的回忆慢慢讲给人听。可是酒醒后呢,还是面对眼前的生活。这大概就是中年人吧。
有人会在你年少时叮嘱你,要如何如何,不要如何如何。但当你成年后,不再会有人告诉你,如何去做一个成年人。于是你跌倒,爬起,继续向前走。于是你迷茫,会想着以前的故事,盼望着回到过去,想着一觉醒来的自己,也许就明白了这人生吧。
不百度也不知道今年院线还有这部《无地自容》,不看后也不知道,现在还有这种90年代拍摄手法的电影。不看完不知道,嗯,还真不知道,整部电影想表达的是什么。
说他是商业片吧,不可能有这种说法。说他是纪录片吧,摄影手法和剪辑又出入大。或者说他是文艺片,却又少了那么些深沉。只能说他是部情怀片,一部照着自己写实和回忆去拍摄那一份情怀表现的电影。
这电影槽点还挺多的,剪辑部分,导演想在现在和过去一个结合切换,前半节奏里,剪辑能把观众弄得混乱。差距十几年岁月的来回切换,但人物演员的变化上缺少了明显的对比,单单能分辨的,只有那白头发黄头发,胡子茂盛程度,其他外貌上变化甚少,沧桑依旧,人物性格也没有明显成熟对比。并且切换时,毫无准备,观众只能匆匆回到学生时代,使得整个观影过程迷糊
剧情部分,没想到能这么简单的剧情,简单到就如,没有起伏,简简单单就这样过了十几年,但又想表达那种学生时期年轻气盛和中年时期落寞的反差。电影里头,要么你虚构得让人有代入感,要么写实得让人眼前一亮,过分虚构使得观众觉得太过于假,这电影是过分写实,没有添加额外色彩描绘,使得观众容易觉得乏味,无聊。毕竟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如此的乏味。
电影,可能是一个人寄情的作品,只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但也是一群人精神休息依靠的方式之一,生活已经那么乏味,困惑了,就别在困惑多一份,休息里继续乏味了。
在内地文艺片领域,越来越多的作品不再那么朴素平实,创作者逐渐开始加入了一些“手法”和“技巧”。随之带给观影者们所谓的感动,也不再那么自然、真诚,像是为了文艺而文艺。但在国外获得多个奖项的低成本文艺片《无地自容》,却以平和的叙事和温暖的力量,给内地文艺片带来了一个新的风向……
《无地自容》的人物、故事、精神内核,看似不复杂,却也有点儿烧脑,就像你、我、他的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不可预知的事……大学时代、毕业北漂、事业迷茫、偶尔相聚。可以说,影片的叙事非常平实,却映射出许多北漂正在感受着的无奈、挣扎与希冀。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上半年的时候,《无地自容》参加了各大洲多个国际电影节,成绩斐然,获得了多个奖项,诸如加尔各答国际电影节(国际B类电影节)“杰出成就奖”和2018马德里亚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导演奖”等重量级奖项,可谓是“烧脑小神作横扫各大洲国际电影节”。而且,在某国际电影节上,国外专业电影媒体还给予了《无地自容》极高的评价,“影片的叙事风格和质朴无华令人印象至深。”不仅是媒体,电影节评委对这部来自中国的低成本文艺片同样很喜欢,有评委看片后兴奋地说道:“这才是中国电影该有的面貌。”
在看《无地自容》时,我倒觉得影片是2020年电影最该有的面貌。怎么说呢?影片开头就特别的“应景”——主人公之一的“苞米”刚盘下饭馆不久,就面临经营压力准备再把饭馆兑出去……今年疫情期间,不知多少饭馆在经历着“苞米”的窘境,有的甚至都来不及“兑店”。
“苞米”的大学同学小屹,事业同样不顺,某次求职还遭遇过“就业地域歧视”;另一位大学同学是风流倜傥、三人中的“幽默担当”徐峰,看似顺风顺水的他却也经历了郎才女貌、闪婚、闪离的伤心婚姻之旅。但小屹和徐峰不忘同学情,一直在帮着“苞米”渡过难关。
影片以“苞米”、徐峰、小屹的艰难北漂生活为主,同时导演也把视角闪回到他们的青葱大学岁月,用过去与现实的对照,让观影者得到了难得的共鸣和对未来的思考。其中,最打动人的就是这几位大学同学在面临各自的困境时,互相帮衬的那种情谊。而每个人的心怀美好,坚韧、善良地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同样感动着大银幕外的观影者。
当然,也有人把《无地自容》归结为一部“很二的电影”。因为影片的上映日期为2021年1月5日,是农历冬月22 ,恰逢星期二,加起来一共三个2。这还不算完,影片中“苞米”、徐峰、小屹三个够二同学,从青年向中年迈进的过程中,特别是大学期间,干了许多“很二的事”。这样一来,《无地自容》可谓是二上加二。
一部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够二电影”,想必会触动很多网友的兴趣点。其实,我特别喜欢《无地自容》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所有平庸的生命,都曾有过热血年华。所以,不妨在很二的日子,去电影院看看曾经很二的自己吧。
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让看的人忧伤的故事!
讲的就是几个大学生青春过后到了油腻生活的时候被现实逼迫的无奈。
导演和编剧应该是想表现出青春疼痛和社会阴暗,几个主角却在这阴暗中保持着一股清明,却又在现实中不得不挣扎的一种想要宣扬正能量,却转头发现其实上学的时候有鸡毛正能量的故事。
无非就是喝酒打架抽烟,泡妞吹牛刷鞭。
我估计导演和编剧在拍完以后肯定高潮了,感觉自己拍出来的东西绝对是小成本制作中的一匹黑马,
但是现实却是,无病呻吟,莫名其妙,花一千块钱到抖音上找个影视剪辑的号,也不至于剪成这样……
很多电影会双线穿插,情节紧凑的让人有一种紧迫感,甚至有窒息的感觉,甚至有些高明的导演会多线穿插,齐头并进,又互相联系。
而这一位导演,玩双线穿插,过去的大学青春,和现在社会中的挣扎。
但是玩了一会儿以后,又改了注意,开始玩多线,社会挣扎中 七八个主角的多线起头并进。
你开饭馆,我开旅行社,你在高楼中当白领,我他妈在考研,还有几个没有出现过的跟班,忽然间发达了……
我旅行社去你饭店白吃白喝,为的就是人气, 好转让店,有个夫妻来了,我又心软了,不转让了,然后忽然间好人好报,一个光头社会大哥来了,给了转让费……
这情节脚指头都写不出来吧!
你旅行社开了,五台山真灵,你他妈都不去拜佛,肯定不行,结果果然出事儿了,北京大雨,人走不了了!
我感觉导演为了模仿疯狂石头的紧凑情节,硬是把考研男的老婆和旅游扯上了……
然后莫名其妙的有一对儿去了加拿大……
然后就是聚会,聚会, 聚会,吹牛逼,吹牛逼,吹牛逼……
最后把老师请来了,然后一起吹牛逼……
什么东西……一堆狗屎……
拍成这样是该无地自容。。。
小时候,我们觉得梦想就是自己能实现的。到了大学,我们觉得不挂科努力一下梦想应该还是可以实现的吧。步入社会,我们知道一直摔跤爬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生。进入中年,人生就是活着,坚强的不如意地活着,梦想什么的,做梦的时候都很难梦到了吧。
1星给片名:无地自容,1星给开场5分钟的盘店转让戏,1星给主人公生存环境的真实感。(北漂蚁族的真实现状就是这样:没有故事,没有高潮,没有残酷,只有常规失败和青春友谊)
太可怕了。
2020.1.5|南京河西中央|排片少得可怜,但我还是找到一个勉强算市区的影院来看了…但是真的太差了..画质色彩差到毫无美感..演员演得非常不自然..演戏痕迹很重..台词尬..剧情拖沓..估计导演系学生毕业作品应该都可以做到比这个强吧..
啥玩意,文艺片也不能这么拍,镜头处理不好就算了,演员台词是个啥,
整部片子,从人物到故事到情緒,都土土的、假假的,鏡頭、敘事、音樂都亂七八糟的。2021年的片子拍出了2001年的質感。但是,居然有那麼點意思。
40你回头,发现还不如那不堪的20,生活也是闹着玩的吧。正经找个老婆以及哥哥的风吹,加一星吧。导演还是看过电影的,懂得用沟
导演认识无地自容这4个字么…单说配乐这块,难听就算了,还相互冲突(就是同时放2首配乐,还很违和),还要比画面多一轨,这都不是没钱的问题。没有能力就算了,态度敷衍,把观众当傻子,这是最让人生气的。
导演拍摄得很清新寡淡,配乐制片人很有野心,这俩好像是夫妻,配乐有几处很打动人,有几处特别违和由现实转变成过往的时候,总有契机的连接,比如高铁冲过来,过山车中,一个足球比赛打架的场面,展开对过去的记忆,恍惚之间,另一个契机回到现实(但这方面比由现实到回忆有些差)最美妙的是一个镜头也在电影院看电影,座位也很空,我也很空就我一个人哈哈结局的荒诞充斥在所有平凡的人的生活中
海报很唬人,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
第一次看电影半小时就看不下去的……镜头语言相当廉价的小成本电影,时间线也相当混乱,故事线也交织得乱七八糟,叙述内容也很不饱满,大部分演员的演技也很僵硬,很想支持这个主题和小成本电影,但这个本和这个水平不值得支持,不下心思好好拍,净去买各种野鸡奖打肿脸充胖子……令人失望
有些粗糙,讲述几个北漂好友的生活,各种插叙倒叙,故弄玄虚。
小制作,谁没有青春呢?
拍的是80后的青春回忆,北漂太简单。拍的稀碎。
全部意义在于看了部电影。
真的挺无地自容的 疫情让电影死亡
难看到什么程度呢?难看到5元一场的补贴票都觉得浪费时间;难看到电影结束影院里的爷爷奶奶们一片嘘声,旁边奶奶和同伴说着“演的什么东西哇”;难看到我再也不敢看到小众小成本关注小群体的片子就盲买;难看到让我大开眼界,第一次知道原来不写剧本,不需要构思完整的故事,想起什么瞎拍什么也可以拍出能上映的电影;难看到我觉得电影涉嫌欺诈,在标签里写自己是犯罪片,让我一直满怀期待地等着主演作案,等着故事的展开和高潮,结果就在满脸问号中不明所以地结束;难看到我再也不想提起自己看过这部电影,傻子才会看这样的电影,不,我们观众不是傻子,是可怜的受骗者,受害者。
北漂,生活不易
不好看,有的镜头非常敷衍,画面无美感,演员演技很尴尬,故事叙述的也很乱,感觉毕业生拍的作品一样。本来有点期待的小成本电影,结果很失望呀!!看了半个小时,像过了两个钟头一样,死气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