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亨利方达是很热爱他的事业的,诺曼这个角色不仅在老方达生命的弥留之际圆了其奥斯卡影帝的心愿,也是其倾注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热量而为影迷们铸造的一个美好回忆。K.赫本这个摘取了四届奥斯卡影后的演员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妻子的形象,其性格与诺曼互不相同而又相得益彰,他们之间精彩而又幽默的对白无疑是该片从始至终的一大看点。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算是H.方达的临终之作,距其逝世之日仅不到一年。但其出色的出演无疑是这个杰出的影帝留给观众的最好纪念。父女齐上阵也表现出了本片超出于一部优秀影片之外的意义。片中父女关系的符合也暗示观众:在现实中方达父女的关系也就此走向缓和。相信老方达也会因此而脱离孤独,安详的结束其一生。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其父女生前矛盾不断,但从简方达无论是在该片还是其他片中的表演风格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还是深受其父影响的。这或许也证明这对父女之间其实正像电影中的那样存在的只有不必要的误会。
ps:片中的诺曼无疑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个人从其角色的经历和特点等判断认为这就是蒂姆伯顿的“大鱼老爸”的原型。
二十多岁的时候看过一遍,觉得这是一部优雅、精致的家庭剧。时隔十年,三十多岁再看,我不再那么关注影片的“形式与风格”,转而关注人物的内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这部影片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四十多岁的时候,五十多岁的时候,……我想,每隔十年重看一遍这部影片,也许都会有新的体验与感受,并带来新的思考——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诺曼和艾瑟尔是相伴近半个世纪的夫妻。他们是性格迥异的一对夫妻,也是那种典型的在岁月中彼此无限靠近的夫妻。
影片开始,诺曼和艾瑟尔告别都市,回到了乡间湖边的“别墅”。
下车后,艾瑟尔颇为兴奋:“诺曼,过来!快,有潜鸟,他们在欢迎我归来。”
疲惫的诺曼很认真地倾听了一下,却说:“我什么都听不到。”
诺曼就是这么一个“不解风情”的“老顽固”。
这个看似再日常不过的“人物出场”,已经预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三观”。
进到房子后,诺曼皱眉:“看看这地方,真是一团糟!”
但同样的“局面”,艾瑟尔看到的却是:“只要一会儿功夫就会恢复整洁,并充满温暖。”
诺曼总是看到世界“糟糕”的一面,而艾瑟尔却有发现“美好”的能力。
他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需要对方,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就是——中和。
除了个性不同外,生理状态也是造成他们面对生活的“意识形态分歧”的重要原因。此时的诺曼即将度过他的八十岁生日,要强的他明显感觉到了“力不从心”,而年轻约十岁的艾瑟尔仍然很有活力——她的心理年龄比诺曼要小二十岁以上。
诺曼退休前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是自视甚高的知识精英。他的一生,是紧绷的一生,他严于律己,也苛以待人。
女儿切尔茜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战战兢兢地生活在父亲的“威严”的阴影中。她成年离巢后,“童年阴影”使得她与父亲越来越疏离,而慈爱的母亲艾瑟尔也因此“躺枪”了——女儿很少回来探望他们。
过去的十年,我父亲最重要的改变是,他越来越“毒舌”了。
孩子们独立后,父亲不再是那个掌控一切的人,而他又看不惯孩子们的种种表现,唯有以“毒舌”相待,一解心气。
从种种“旁证”看,诺曼不是老了才这么“毒舌”的,他一直是一个“毒舌”者,身体逐渐“失控”后,他的“毒舌”较之年轻时候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以,在女儿带男友回家前,艾瑟尔反复提醒诺曼,让他“悠着点”,别又闹得不欢而散。
但诺曼并未听从艾瑟尔的劝告。
艾瑟尔的男友是个牙医,诺曼对他的“欢迎仪式”便是调侃他的职业。不过,牙医的修养很好,面对诺曼的“下马威”,他很正向地敷衍过去了。之后,两人独处“谈判”,诺曼始终话中带刺,步步紧逼,牙医却不亢不卑,最终赢得了诺曼的“尊重”。
是的,面对诺曼的“毒舌”,如果你一味隐忍,只会收获他的鄙视,但恼羞成怒又有失体面,牙医的战术是以退为进,然后有理有节地适当反击,既不失风度,又让对手失去了继续攻击的理由。
没想到让诺曼“软化”的是切尔茜的继子小比利。他们的缘分源于小比利的一句口头禅(粗口)——bullshit。
面对这个越来越糟糕的世界,没有什么比“bullshit”更能够表现诺曼的态度和心理状态。
小比利和他的牙医父亲一样,聪明,坚强,有韧性。和小比利相处的过程中,诺曼看到了年少的自己,也找回了久违的“成就感”。
撞船事故后,十三岁的小比利果断勇敢的救援,让诺曼幸免于难,也让他学会了接纳别人,尤其是接纳别人的帮助与善意。
女儿切尔茜再次回到湖边,在和母亲的对话中,她失控地“控诉”父亲的种种“暴行”。艾瑟尔扇了她一巴掌,怒道:“刚好你说的这个人也是我的丈夫!”
诺曼和艾瑟尔的疏离,诺曼当然有很大的责任,但切尔茜同样在不断地推开自己的父亲。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切尔茜和诺曼本质上是同一类人。
这一巴掌扇醒了切尔茜,她决定迈出和解的第一步。捡回一条命的诺曼,不仅学会了接纳,学会了包容,更学会了珍惜——他当然不会拒绝切尔茜给他铺好的台阶。
这是最好的时机,于是,诺曼和切尔茜,戏内戏外的这对父女,和解了。
影片的最后,当诺曼和艾瑟尔再次准备离开时,是诺曼先听到了潜鸟的告别。诺曼仍然是诺曼,只是他的“毒舌”已经转化为睿智。
在影片中,诺曼绝大部分时候是一个让人讨厌的“老顽固”,只有艾瑟尔懂他。艾瑟尔曾向诺曼真情告白:“你是全世界最可爱的男人,可是只有我知道。”
很多时候,艾瑟尔知道就够了,但是,诺曼在八十岁生日之后,又成长了,他的“可爱”让更多的人知道了。
《金色池塘》不只有真实的人物与情感,更有真实的环境与人的状态。
影片的摄影之美,不需我赘言。关键是,它的美不是明信片之美,而是实实在在的美。
影片是在新罕布什尔取景的,场景是真实的,只是光影效果有一定程度的人为干预。为了把人为干预的程度降到最低,影片的绝大部分场景都是用自然光拍摄的。创作了如此完美的影像的摄影大师是比利·威廉姆斯。
亨利·方达和凯瑟琳·赫本因该片分别获得1982年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奖,已经成为影史的佳话。这是凯瑟琳·赫本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也是最后一次,获奖后,她又活了21年。而亨利·方达是在病榻上拿到他梦寐以求的奥斯卡奖的,几个月后,他便与世长辞了。可以说,亨利·方达和凯瑟琳·赫本在影片中的身体状态与他们当时在现实中的身体状态也是高度吻合的,这对他们能够奉献出如此教科书式的表演,是起到了“助攻”的作用的。
这篇文章是以诺曼为“主角”的。十年后,如果我再次重看该片,我希望能从艾瑟尔的角度来写一篇评论。
.
那是迷妄的海,
全空间的丧钟,
那声音本身上扬,
一位死后神的翅膀
听母亲说,前几日病了一场。
一直以来都没有康复的颈椎病更加严重了,在她的脖颈后面肿起来一个很大的火疖。开始以为是肝火过盛导致的,母亲不听劝,始终不肯去医院。后来约莫过了一个月还没有消失,甚至母亲的肩膀也开始酸痛,腰部也很不舒服。
在这段时间,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种根据母亲的年岁,在她的身体上反馈出来的“病理性”征兆。后来我让她去做全身体检,她依然抗拒不去。只是去了趟就近的医院,医生说是良性淋巴炎。
昨天问母亲身体好些了没,她终于告诉我,已经没有什么异常变化了。
然而,就在母亲身体不舒服的这段时间,我对“死亡”和“衰老”之类的话题就变得特别敏感,就好像这两个标签,是专门为年岁渐长的家人定制的。
我记得在和母亲聊天过程当中,她告诉我,“现在还好,周边朋友跟我们聚聚,都是谁谁谁家的孩子结婚,谁谁谁的媳妇怀孕生小孩。再过些年,可能收到的是谁谁谁得了癌症,谁谁谁又过世了。”
年老,是人生逐渐走向白色的过程。
母亲慢慢接近50岁,像是自己的美貌以及精彩的人生被慢慢稀释,无论是曾经姣好的容颜还是对于生活不断的激情,我能感觉到她的疲惫和对于时间的恐惧。
上次回去探望母亲,她很高兴的告诉我,“三十年前的玩伴重新又联系上了”,说着就拿出手机翻开那些她记忆中封存的照片给我看。
“过了这么些年,她到没什么变化。”母亲指着照片中的一个中年女人,告诉我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是照片中的阿姨带着我出去玩耍,“你可能是不记得了,但是她还记得你,昨天还在问你结婚了没有。”
仿佛这些母亲生命中出现过的人,曾经一度死亡了,被白色彻底的中和了,而最近又逐渐如一张照片的冲印过程中慢慢显现自己的轮廓。
母亲生活中多了这些朋友,我自然是为她高兴的。也能够让她在不适的时候,多了些问候和关怀的人。然而每每想到隐藏在母亲生活背后的巨大空虚和孤独,我就不得不尽自己所能去加倍爱她。
有时候我发现母亲就是我自己的一面镜子。她在我的生命中创造出的美丽,从我的精神上影响着我对于世界每一点滴的感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的自我模式。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并非独立于母亲而存在的个体,我的身上存在着太多母亲的特征,以及待人接物的极度克制。
人如何能够抛弃自己的母体呢?
记得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很长时间都处在一种与父母靠近还是消失的状态中犹疑不定。后来最终没有让自己奔赴陌生的城市。命运在某些方面是被母亲的手掌控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无法割断的情感链接,远远超过我对于独特的生存体验,以及对于那些生命的冲击和陌生感的期许。
然而在这几年,我的矛盾感又产生了。
我似乎觉得我面对的身上再也没有了变数。我被命运牢牢的抓住了,像是飘在空中的风筝一般,那些熟悉的街道,属于的语言,熟悉的脸在我的周边浮动,正是因为熟悉,似乎就促成了生命的终结。我从来也没有尝试着将自己从这个阴暗面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面对了一大堆悬而未决的生命难题,自己反而越来越像是处在襁褓中的孩子。
在母亲身边,我想,我是永远也长不大的。
《金色池塘》唤醒了我早就隐藏起来的矛盾感,将我重新从消失的边缘拉回来,让我好好看看身边的家人与朋友,这些面孔和语言之中,那些细节处的温柔和爱并不是我玩弄生命的资本,而是节制。
我竭尽所能的克制对于放纵的希冀,重新回到生活的轨道。
尽管是沿着命运的既定轨迹一直向前走。
1.
死的苏醒
年老的感情总是带有着某些神秘色彩。特别是在这个用过即弃的意识形态中,相伴到白头已经仅仅像糖纸包装一样华丽丽的伪装。
爱情神话在我们这里遗失了。
在生命最为漫长的波长当中,两个人的长跑就像从充满诱惑与激情的初始阶段慢慢接受了真实世界的无效。缓慢构成了专属于婚姻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是纯粹的空洞无物,漫长的时间之流能够将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逼迫至疯狂的境地。
然而,等我们到了80岁,生命的永恒性,就不再是一种预言,也不再是对于美好未来的幻梦。
这样的永恒成了现实的恫吓,将我们从一个“无止境”的梦里拽出来,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结束点的,生命中所有之前觉得没有意义的一切,都随着这个结束点的临近变得更加有意义。如何获得更多时间,是本能的需求。
我知道生命的终结点在一点点临近,无论是母亲的,还是我自己的。
这给我造成了难以言说的恐惧。这个恐惧感当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当我闭上眼睛,让我试着去回忆生命中出现的所有回忆,人与事,全部都是嵌入了一个苍白的空无的背景当中,分不清他们的轮廓和面貌。
这是一种彻底的无意义感。
然而生活最大的秘密就在于,你可以从跟你相伴一生的人身上接受任何可以接受的东西,甚至是年少时期那段盲目的忘乎所以的对爱的追逐。
电影从NORMAN和ETHEL从远处归来的画面开始,以黄昏中的金色为主要色调,美到不真实的环境中一阵阵传来潜鸟的声音。KATHARINE HEPBURN的开口的嗓音让晚霞瞬间有了温度。
她是善于在普通的生活境况中找到所有物件之美的女人。晚霞、树林、房屋、池塘都构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并且成为能够影响她感知的重要元素。
世界和“我”之间,并不是互相割裂的两个对立空间。随着时间和衰老,自然对于她,强化的是整个生命体运行和演奏的纹理。在某一个程度上,客观世界是对于苍老的思想以及人生孤独的强化,但是同时我们也在影响着他们的继承与幻象。
这个世界观和她的丈夫是互补的。
NORMAN走到屋中,HENRY FONDA赋予了NORMAN满面的忧郁以及对于世界彻底的焦虑。他固执、沉默、孤独,以及死之将近的恐惧与虚无。对于这个美到窒息的自然,他所得到的反馈只是“退化”的过程,就像是他在这所湖边的老房子里退化一样。
镜头扫过他的年轻时代的照片,他抚摸着屋子里的一切,正如回到家乡,就是对于旧梦的重温。在他年迈的记忆里,这些被遗忘的东西都在一点点的苏醒,像一面面镜子,将过去的辉煌和当下的冷寂彻底的对称性呈现出来。
而正是此种冷与热的相遇,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互相碰撞,相互辅佐。
爱情中的趣味性在于两者能够找到永恒的话题,并且从一件微小的物件都能引发相互对立的立场交锋和打趣。从他们两者的关系当中能够看到和谐中的两种不同态度之间相互拉扯,对于实在界来说,是多么重要。
到了耄耋之年,梦想中最为美丽的形而上的东西,也只在于无人叨扰的悠闲以及静静等待死亡降临的坦然。
在NORMAN去加油站给自己的船只加油的时候,跟两个年轻的少年之间发生了有趣的一幕,NORMAN盯着油表,抱怨油价太贵,少年随后说:“真的?那时候就有汽油了?”
NORMAN尴尬的左右看了两位少年,愤怒的嚷到“你们······两个傻瓜,以为老了很可笑吗?这该死的身子都快散了。有时候连洗个澡都费劲,可是我仍是条汉子,能收拾你们这两个小牛氓。”正准备举起拳头,ETHEL就把他叫住,立刻就驾船回去了。
这里蕴含着一个命题,在他者眼中,活着本身从来都不是赤裸的。无论是这对老夫妻之间从始至终趣味性的拌嘴,还是后来跟老朋友之间的打趣,日常中所有的对话,都是活着状态的装饰,而老朽的过程,从身体、声音、目光、脾气等各个方面都开始退化,渐渐趋近于一种生理上的死亡。
这种无法避免的死,才是死亡最大的悲剧。
2.
反抗是一种表象
年轻人回到家中。
从都市中,从自己的生活中回来,回到记忆中的,完全纯然的状态当中。而对于往昔那些日子中自己所有的叛逆和不顺从,到头来全然发现自己是逃脱不了这个命运的轮回的。每一次离家出走,都像是瞬时而又短暂的旅行,这个旅行不是为了发现新的自我,而是为了逃脱当下。
我有时候也想完全走出逐渐陷入困境的状态,从全新的地方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却总是会对于自己掌握命运不曾抱有足够的希望。事物本源的样子,可能就是沿着每个人都必须延续下去的轨迹运行,坠入婚姻与人相伴,或者孤独一生,悲怆凄凉。
这两种命运最后的结果也并非有所不同。
如果奢望通过对于当下境遇的反抗,进而期望自己的命运进入全新的进程,从而觉得生命的存在具有更大的意义,让“自己的世界”出现完全脱胎换骨的变化,这本身的滑稽和戏剧性,就足以让多年后的自己哂笑。
电影中JANE FONDA饰演的女儿离家多年,也因为离异,将自己的人生经营的一团糟,后来回到自己诞生的地方,似乎在访问自己记忆里的另外一个分身,那个少年时期,在父亲的权威下长大的胖女孩,也和其他很多女孩一样自卑和内向。
进门第一件事,她亲吻自己父亲的时候显得尤为尴尬,这一段的细腻演出让人近乎忘了FONDA父女的真实出镜,其实就是他们现实生活当中的僵硬关系。我试着在猜想,她可能跟很多年轻时候的我们一样,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自己的父亲,并看中他眼中的自我反馈,甚至极度渴望得到家长的某个方面的肯定和赞许。
然而NORMAN并没有赞美的能力,他和女儿之间构建起的奇怪的交流更像是父女关系交谈的一种模拟,有一段对白说的是NORMAN坐在桌边和CHELS的新男朋友一起下棋,满面笑容的男友问CHELS为什么不过来一起玩,NOEMAN说道:
“CHELS不爱下棋,谁知道呢,可能是因为怕输吧。”
“比赛一激烈起来,我就会紧张不安。”后来CHELS气愤的补了一句,“你们为什么对下棋这么着迷?你喜欢打败别人是吗?为什么?”
这是整部电影中,CHELS和NORMAN之间唯一的正面冲突。在这些简短直白的对话过程中,时间被每一个字句切割成若干的转瞬即逝的时刻,其中暴露出父女二人在既往生活当中的种种过节,而面对NORMAN的玩笑,她仿佛自身的某一个脆弱面的敏感神经被触动,也似乎是在父亲严重存在着一个十分不堪的自己难以忍受的自己暴露在面前。
这样的争执让看起来平常的父女关系在极度的克制中变得僵硬而不自然。
然而CHELS眼中的父亲,已经是个肩部突兀骨瘦如柴的80岁老人了,她让父亲在自己面前彻底的沉默,并且总是将父亲推入孤独的深渊。而NORMAN也善于闭口不言,尤其是在CHELS面前,他是不愿意通过跟女儿之间的争执来证实自己的确已经老了,离死亡不远了。
对于跟CHELS之间的关系改善还需要多久,在我看来,NORMAN的心中并没有什么期待,对于很多已经无可挽回的现实,所有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苦不堪言。
而CHELS一直在努力想要寻求一段“正常的父女关系”,尽管她与ETHEL哭诉的时候说“我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和他的较量上。即使离家三千里,见不了他的面,也摆脱不了。我简直烦极了。”但是她爱NORMAN,这是无可否认的。
3.
苍老的背后
年老是一件比生病还要恐怖的事情。
我记得母亲也有脾气不好的时候,她发起火来总是不说话,谁也不理。腰疼犯了,就自己挨着,然后黑着脸,对任何事情的激情都丧失了,就好像真的变的苍老一样。
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人身上都可见,似乎时间能够把人从和善以及容易相处的一面,推向了愤怒、厌世、不耐烦的对立面。甚至去践踏和蹂躏自己最爱的人,用一种丑陋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生命依然存在。
我试着去理解在暴怒和反常的背后,是出于对于生命的珍惜以及对于我们的爱。跟母亲的之间的共存,相互的依赖才是最为天然的状态。纵然母亲在漫长的时日中,会偶尔对于当下的生活有一些疲倦,我想这是母亲对于它的抱怨和忍耐到了极限。并非因为我或者是因为父亲的原因。
有时候父母也会争执,然后就会母亲就会生气,对于父亲的脾气,父亲的内涵,父亲的谈吐和举止都会抱怨一番,我听着,尽自己的所能将他们两者争执的矛盾点背后的真相解剖开来,透过婚姻的没有尽头的漫长幻象背后,隐藏着的是彼此的脆弱,需要两个人相互依赖才能让生活有那么一点值得活下去的动力。这种脆弱母亲是不愿意让我看到,也不愿意让父亲知道的。
电影中,在CHELS跟自己的新男友离开金色池塘后,将12岁的BILLY丢给了这对老夫妻,要跟他们一起生活一个月。在这段时间内,NORMAN与人生之间难以分解的矛盾再BILLY具有小混混气质的谈话方式中更加显露出来。
BILLY的善良但是个性张扬的相处方式,却跟NORMAN有点相像。NORMAN教他读《双城记》,教他钓鱼,教他学会欣赏金色池塘的秀美的风光。
在这整个跨越年龄的交接过程当中,NORMAN会在这个青少年的身上看到自己一生的回忆,在他偶尔沉默的瞬间,我们似乎就从这静默当中感受到一些死亡的气息。正如这样的沉默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将NORMAN以及我们对于年老的恐惧全部管辖起来,动弹不得。
NORMAN在家中的壁炉中生火,火柴拿倒了,BILLY提醒他。他对着BILLY大声嚷嚷。好不容易点燃了火,却忘了用遮住壁炉,差点引发火灾。后来他认为自己让ETHEL和BILLY都处在危险当中了,非常自责。ETHEL看着他,满眼泪水。
一起共老,总会因为长久的相处,能够从NORMAN的愤怒中看到背后的黑暗和孤独,ETHEL帮助不了他,只是在一旁守着。她看着NORMAN在自己的清醒和迷糊之间挣扎,却又极力表现出对于生活的热爱。ETHEL后来在屋外跟BILLY说道:
“千万别因为NORMAN生气,BILLY!”
“我不会。”
“他其实不是在和你吼。”
“可是听起来好像是。”
“不,他是在和生活吼。”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他像一头老狮子,他要提醒自己,他还能吼叫。比利,有时候,你真需要用心去观察一个人,你记住,他正在尽力而为。他要找到自己的方式,仅此而已。和你一样。”
所有的愤怒和不满都是对于自己内部不确定性的伪装。
对于衰老的绝对强硬姿态,是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去抵抗,去证明内在的价值依然存在,这些东西是不会随着衰老和死亡而消失的。然而在面对日复一日的寻常会话和寻常世界,那些曾经的英雄主义,对于“明天,一切都会改变”的美好期望遭到了根本性的动摇。
天天如此,现实世界无法改变,才是漫长而没有尽头的绝望,而英雄主义,夫妻之情都是短暂的。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也正是这样的念头,让年迈的NORMAN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死亡,身临其境。
尽管导演让NORMAN和自己的女儿通过一个简单的拥抱达成了所谓的和解,尽管让他从心脏病的昏厥当中再次醒过来,也难改整部电影背后隐藏的浓烈的无可挽回的宿命感。
寄希望于自己的老年,奢望能够通过一生那些无法挽回的现实来装扮出外在的从容不迫,这是每一位长者的生命厚度的生成。
然而,背后的原质,仍旧是死亡的黑色的召唤,是对于生命缓慢而恐怖的吞噬。
一部早存在于我心中的电影。他在我心中似乎占据着某个地位,我不记得这是何年何月何种状态的我的概念,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内心去看电影,这本是不纯粹的。正如看他是有目的性的,“我知道你好多年了,但未曾真正谋面,哪怕是在央视一套某个午后的剧院谋面,也是急忙转台,是为曾有过的心情,目的性也罢。
对电影的了解就是方达父女俩的破冰合作,一部很老的温情电影,它的名字正如《廊桥遗梦》令我耳熟能详,不过在看完《廊》之后,我只对国语版配音印象犹新,我并未为之心动所甚。
自言自语道,今晚听不下曲,就把那电影看了吧。
电影一开始走着亲情剧的惯用路线之一,美丽的金色池塘,纯净舒缓的钢琴小品,一对老夫妻(救救我吧,当初我真不知道,她是赫本!),他们重回故居(?),生活还在继续不是吗。此时我依旧想着简方达缘何迟迟不现。但有随机被腐朽又不失幽默,古板又不失丈夫气概老头的性情所吸引。老太太是个健康活泼的人。她珍惜自家的东西,会对水鸭子浮水,花朵开放激动不已。与此同时还不忘把这些拿来与丈夫分享。老头为什么如此,在后来老太安慰再次与父亲产生摩擦的女儿时,母亲说道:“你爸爸的偶尔瞎吼只是为了证明他还是头狮子,垂老的。”
在电影开始的第一个小时,老头“坏”的实在让我也不能容忍。他对一切不管不顾,同时有无不显示他傲人的男人的霸权。一直在转女婿和他的初次会面时,仍然嘴不留情,不过,准女婿也撂下了狠话。联通其子也在咒骂他是个该死的老东西。对于这一点,我还真是感叹中西文化的区别,在那时是1981年。
我的早先感觉是父女俩会在影片一开始便剑拔弩张。导演马克莱德尔自然不会随便在自己这镶满钻石的作品上乱洒狗血。那应该是令人在现实生活中相信的父女之间真正的隔阂(这里用代沟这个词,不太恰当)吧。当这个心结被导演逐渐剥露在我的面前时,又再次抛下了一个包袱——这里也为后面的和解做了很大的贡献。恰尔希和比尔要把比利寄养在老夫妻那一个月。正值青春期的比利起初自然不会待见这两个“老东西”。顽固的老头却在看似有意无意的钓鱼的次次经历打开了少年的心结,毕竟孩子嘛!月末回来的恰尔希看到了其乐融融的三人时,内心的那种委屈不解愤懑都在眼泪流下的同时决堤。然而,在母亲的说服下还是主动向父亲做出了让步,在父亲依旧不变的语气中。但,在老头的不知不觉中,总是把比利当做自己的女儿恰尔希,此处细节让我不得不动情呀!
在临近尾声时,道别之际父女之间那个拥抱(是老头主动的),瞬间让我眼眶湿润。不管此处剧情的老套手法,人世间也总在重演着亲情大剧,但它一经上演我们都不得缺席,并乐在其中!!也大概是导演前面的一步步包袱甩得太好了吧(笑)!
但导演并未就此结局,女儿走后。父亲的一次突然病发,让死亡这一冰冷的话题真正直面的凸显在我的面前。一句话大声吆喝:注意现实!对老头而言时:嘿,你的时间不多了,注意你的时间! 父亲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就是在这时刻支持着彼此 。吐出的泡沫涌满了整个电影始末。好在,有惊无险。老头调侃似的语气回味死亡的气息。老小老小,这是我想说的话!但是生命的隐患终将存在于两位老人间。孤单的两位老人,日后怎么办?这该如何解决,导演务实的把包袱抛给了我们。这包袱算不上伏笔,而是沉重的现实,不得不面对的夕阳下老人被无限扩大的身影。。。。。。
秋,水面上只一对水鸭子,不过,它们很恩爱。
死亡对老年人会是怎样的呢?
他们无故吼叫;他们会在无意间向陌生人呼叫至亲的名字;他们会和小孩做真诚的朋友,却与自己的子女愤愤然;他们爱大自然,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对芝麻小事小题大做;他们更会在关键时刻稳如泰山端坐在小辈们的心间。但他们脆弱,老夫妻开头的一段对话,我很喜欢。
妻:我不过是中年年纪。
夫:那我的人生就是150年(暗示他已年逾古稀)!
妻:好嘛,你70多,我60多。我就算是中年后期吧!
尔后才知道,剧本是简方达为亨利方达买下的。老妻的扮演者更是获得过四次(最后一次就是凭借该片)凯瑟琳赫本!亨利和凯瑟琳因《金色池塘》双双获得当年奥斯卡奖,亨利方达在次年满意离世。
我愿再次引用网上的评论:不得不佩服好莱坞,在暴力和性,拳头和枕头上,我们囿于制度玩不过人家,烧钱的大制作,我们的荷包没人家鼓,也就文艺片这一领域,大家似乎公平了一点。是马是骡子该拉出来溜溜了,老实讲,真正拨得头筹的也还是人家好莱坞。《金色池塘》,1981年的老片。讲述老年人的生活,情节简单,但温磬倍至。能把生活当中的琐碎提炼出人生的哲理,寻常事情娓娓道来,却让人有如醍醐灌顶的震撼,这样的作品一定是杰作。
我带着私心看完这部电影,纯粹了我的心。当初看完蒂姆伯顿的《大鱼》时,结尾处老父一切如愿,虽然离去,善始善终。我却感动的哭不出来,只是快意的笑,正如结尾处的剧中人一样笑着。
一部只有6人构成的电影(此外还有两个商店的小伙子),我不善使用电影语言,还是那句话:我愿尽早尽力的把所思所想“焕然纸上”,不让其随意散去,就如同人的灵感。。。。。。
凯瑟琳·赫本跟亨利·方达给人们诠释了什么叫做用生命来演戏。八十岁的赫本跟二十岁时一样的活力,难怪AFI会推举她为NO.1。向凯瑟琳·赫本致敬。
片头夕阳下金灿灿的粼粼湖水,让人看了真的觉得宁静美好,有时候真觉得自己躯壳里装着个80岁的灵魂:常常会感到孤独,渴望被人理解和关心。亨利方达把一个倔强不服老其实很孩子气的老小孩演的让人忍俊不禁,凯瑟琳赫本则把那个把老伴儿当成小孙子宽容地看着他任性逞强,娶妻当如赫本啊
小时候的老电影,重温竟仍然美好无比。两老有点舞台剧的演法,絮絮叨叨,却可爱极了。台词绝佳。BGM旋律太熟悉,大概几十年来被好多日剧直接抄用过。这样旖旎的湖光山色,若能独居在此,读书、看片、散步、遛狗、游泳、钓鱼、下厨、摘草莓、采蘑菇…光是开个脑洞畅想一下也神驰不已啊!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这么美好的片子,能在大银幕看真是太棒了。方达父女共同出演,也是真正解开了父女心结,电影内外都是那么美好。亨利·方达演的毒舌父亲太可爱太有趣,观众从头笑到尾,乐不可支。凯瑟琳·赫本饰演的妈妈也很动人。结尾让人既动容而又欣慰。二老无愧奥斯卡影帝影后!
最美的夕阳红。凭借此片,凯瑟琳·赫本第四次在奥斯卡封后,这使她成为奥斯卡史上获得该项大奖最多的人;而亨利·方达也终于在他76岁的时候问鼎奥斯卡影帝。
温馨感人而不失幽默的亲情小品。真想推荐给“父母皆祸害”组的小白菜们看一看。
【B】台词非常精妙,平凡中显现不平凡,超级暖的片子,真挚又细腻,夕阳下的金色池塘太美了。赫本和方达的表演太棒了!直接提升了电影的水平。
祖孙三代五口外加一个邮差,六人间的孤岛叙事,却依靠平凡之处见真淳的剧本和精妙的台词(太久没看到这么棒的台词了)呈现地细腻动人。old poor对年老的吐槽句句让人心酸。怎么可能不对老去恐惧呢,“这本书我也看过,可全忘记了,人老了看什么都像看新书。”戏里戏外成镜像关系的父女情也很有意思。
老年人爱情相濡以沫。。Fonda父女的真情表演深入人心。。Katharine Hepburn很好的老伴。。
其实我以前真的不怎么喜欢凯瑟琳·赫本,嫌她太呱噪,而且喳喳呼呼的。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被她感动了,她将自己的银幕形象维持到了她的老年,依然那么呱噪但可爱。亨利·方达也演得好,他好几场闹脾气的戏都看得让人心酸又想笑。简·方达感觉好老了,没有《太空英雌芭芭娜》那么美丽动人。
美国文艺片向少细腻与真实的触感。一旦有,便锦上添花。she should have been a son.这个情结待续延展。对死亡的忧惧,亦是亘古的题目。那些粗口,那些幽默,那些冷场和那些虚惊使整片充满弹性。音乐贴合得很好。几方情感的转变均水到渠成,值得回味。四五间。
也只有在上个世纪的电影中才能找到如此简单细腻动人的电影了,话说我似乎也很久没有看电影哭过了...
喜欢的题材,人到暮年孤独会比脸上的皱纹跟显露,爬满全身~看看演员阵容,真是好莱坞有名的坏脾气成了一家子~
画质太渣,想再看一遍高清版,更想找个那样的湖边小屋住上几个月。老人之间的爱情刻画得非常动人,在死亡阴影下的互相搀扶安慰,任性与理解。“他不是在对着你吼叫,他是在对生活吼叫,就像一头老狮子要证明自己还能生猛。”至于父女隔阂与和解,是会带来共鸣啦,但总感觉简·方达含泪的戏有点太过了。
当时整个剧组会在外景认真得筹备前期甚至投入2周时间拍空镜,为此片子最后呈现的画面堪比国家地理杂志。现在哪个制片人会发疯让两位上了七旬的大牌巨星在十月的天气里跳进冰冷的湖里,一切都可以在棚内+高科技实现,但正因为将近30年前的传统工艺让方达父女在这段拍摄旅程中慢慢解开了几十年的心结。
“你为什么要逞能,做这蠢事。”“因为我在炫耀,想引起你的注意。”80岁的爱情。
最后,诺曼因为逞能而心脏病发作,埃塞尔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死亡离自己这么近.可是她不能失去他,她祈祷着:"主啊,不要带他走,他只是个老糊涂啊..."夕阳下,那对拥抱的剪影会是我们。
娶妻当如此赫本
衰老,死亡,爱情,亲情,跟女朋友一起看哭的稀里哗啦~
「All you can do is be disagreeable about the past. What's the point? Don't you think that everyone looks back on their childhood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bitterness and regret about something? It doesn't have to ruin your life, darling. You're a big girl now. Aren't you tired of it all? Life marches by. I suggest you get on with it.」「He wasn't yelling at you. He was yelling at life. It means he's like an old lion. He has to remind himself that he can still roar. Sometimes, you have to look hard at a person and remember that he's doing the best he can. He's just trying to find his way, 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