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被一条无形的线牵扯在一起,从她的发丝里伸出的无形的线似乎仍缠绕着我。当她终于彻底地消失在海的另一头时,我心上的旧伤还是那么痛,因为我们之间的线永远无法割断。
最好的传记电影
影片的叙述方式与镜头没有一点废话,屈指可数的几场群戏摒弃了一切渲染和交代,只保留人物最为本质的瞬间,并让这一个个瞬间的面孔直达内心与叙述表达。这种表现方式也正如蒙克的绘画,只保留最心底的内在,模糊化渲染其他。
211分55秒的时间,对于这样一部独特的电影,几乎削弱了所有的戏剧冲突,冷静地正如所有画面亮处始终透出的那一缕青色,温馨 迷人 距离 冷漠。
挺好的,漫长的时间,闪回的记忆,重复的镜头,整个影片像噩梦一样的漩涡。像是在展示蒙克可怜,绝望,偏执的一生。我觉得他可能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像是煎熬。童年经历了母亲,妹妹的病逝,从小体弱多病,估计很少跟外界有过接触,还有沉闷压抑的家庭氛围,让本来就沉默寡言的蒙克,永远使自己躲藏在家庭的阴影里。这些似乎也是导致蒙克具有强烈缺乏安全感和偏执的原因。对那个第一次撩动他心的海伯格太太,就有这种强烈的依赖感,或者说是痴情,或者是因为他的经历导致他是无法忍受去失去身边的人。
我个人理解,蒙克已经缺乏安全感到了极致,他甚至会去迷恋离他最近的阴影。他的经历,他的家庭环境,他的画面背景,还有影片中提到他曾有段时间患上旷野恐惧症,害怕宽阔的地方,总是靠近墙走,挨着他的阴影。
影片最感触的地方,除了他的绘画风格形成。还有三次肖邦 《冬风练习曲》响起的时候。每次出现这首曲子都恰如其分的好。比如当那个 波西米亚式的无政府主义的主导人,在高声宣咄他那病态极端对女性仇视的言论时,音乐缓缓响起,开头的舒缓像水滴入湖面,声音孱弱却清澈,竟能他立马停下。接下来像冬风凛冽的阵阵音符,对应着北欧这片冰天雪地,冷却了室内嘈杂的人声。所有的人开始沉默,可能他们也在片刻间冷静着思考自己怎么会这样,这是为什么。
整个影片三个半小时,需要一些耐心,你得做好一些准备,了解蒙克的生平,了解这个可怜满是绝望的人。
那是火,血液在流淌 一把炽热的剑和一条火红的河流 这是世界末日的痛苦和死亡的折磨 晚上大厅公布的一份手稿记载着生活的神秘苦恼 深夜我独自坐着 我感觉到一种饱含痛苦的呐喊划破荒芜的世界。沃特金的旁白外加蒙克的书信,道来他的一生,有些意想不到,却实在感觉太好! 剪辑比较意识流,重复无数次地闪回幼年患病呕血的片段,以及年轻时短暂的爱情,但这恰好也渲染了蒙克内心的挣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幸运的,而从小就植根的痛苦,或许影像也无法表达,都在画的每个笔触里... 本片以记录手法讲述出身资产阶级富有家庭年轻英俊二流画家爱德华蒙克短暂艺术生涯揭露了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社会道貌岸然面具下剥削贫民压迫妇女的虚伪丑恶嘴脸表现画家迷惘困顿消极反抗和对女性不自由不平等地位的同情由于资本主义世界观局限性片中充斥宿命论软情色渣滓需要以唯物主义辩证眼光审视批判。
艺术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表现手法,当艺术家创作出来自己的作品的时候,他表达的是自己的内心,更是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有时候是一瞬间的,也有的时候是贯穿艺术家的一生的。艺术家如此,普通人更是如此。人们三观的形成源于自己的经历,有什么样的经历,自然会对于眼前的世界具有什么样的认识,艺术家不例外,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自己的认知,更来源于自己的经历。
想要感知一位艺术家的灵感的根源,一定要知道这位艺术家生平的经历,知道这位艺术家的点点滴滴,明白了这些,看懂了这些,理解了这些,最终才能真正意义上了解一位艺术家。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爱德华蒙克》是一部传记类电影,本片采用了纪录片的形式来构筑这样一位画家的故事,我们所熟知的艺术作品“呐喊”的作者爱德华蒙克就是本片的主人公。
爱德华蒙克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艺术形式为表现主义,且在当时不拘泥于现有的画家流派。我们如果对于表现主义有大致的了解的话,就会明白这种流派的核心在于既定范围内的信息的承载。如果将艺术家的作品理解为艺术家内心的呈现以及艺术家对于外界的感知的话。表现主义等同于我们站在外太空的视角去看待地球的时候,爱德华蒙克却是站在地球人的视角去看待地球。
地球在银河系,在宇宙中仅仅是一个星球,星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爱德华蒙克对于这个概念赋予了新的意义,因为他就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当中的一个主体。外太空视角下的地球不过是一个球形的星球,对于地球上生物的存在形式,这里是不做考虑的,但是爱德华蒙克的视角却在这个球形的星球上赋予了所有的生物一种存在的意义,他将这种存在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表现主义大致的理解。
而要将这种理解套用在爱德华蒙克的画作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什么呢?一个被定义了的范围内,却能延伸出来更多的意义,信息承载量并不跟随已经被定义了的画作,而是跟随创作者的经历和思绪。换言之,爱德华蒙克的经历在小小的画布上可以衍生出来无限量的信息,这是他创作的的基础,也是本片记录的核心。
对于任何艺术家,对于任何已经存在的艺术形式,我们都可以作分析,分析这个艺术家,分析这个已经存在的艺术形式的根源在于他的所有的信息的来源。爱德华蒙克作为艺术家,作为一个被后人追捧的艺术家,如果要了解他的艺术形式的根源,必然要了解他的生平,本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他的生平。
之所以爱德华蒙克的艺术手法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原因在于他特殊的经历以及对于这种经历的不同寻常的表达。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屈从于某种规则,那么他仅仅会成为规则的一部分,但如果一个人破坏了某种规则,那么他大概率会建立一种新的规则,更多的时候还会青史留名。如果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爱德华蒙克,那么必然会了解他以及他的画作。
当时现有的规则没法给予爱德华蒙克表达他的内心的时候,他便开始着手创建另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规则了,这便是他所处的时代,各种学派滋生的基础。任何时候,如果艺术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且以一种权威的方式被约定俗成的规则所束缚,那么新的艺术形式便不会诞生。如果任何一个时代人们无法接受新的艺术形式的展现的话,那么艺术便会在繁华中消亡。
爱德华蒙克的经历自然很丰富,但如何将这种丰富的经历通过自己的画作表现出来则是一个难题。当时现有的各种艺术的流派都无法将爱德华蒙克的内心世界完整的展现出来的时候,新的流派便应用而生了。他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讲自己的内心世界完整的表达出来后,作为后来人的观众们便开始对于这种艺术形式进行研究了。然而当时的人们却无法接受一种与现有逻辑相悖的东西,而这种逆于常理的艺术形式也就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了。
当艺术的审美没有被各种权威机构所固定,那么艺术的展现形式就会多种多样,比如说文艺复兴的时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艺术家,这里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些艺术家们没有被当时的艺术流派所限制,当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开放状态的时候,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是可以得到表达的,然而当代,不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却呈现出来一种死水一样的框架被限制,因此,现代艺术家就寥寥了,当人们开始屈从权威,新的流派自然不会得到重视,当争议被消除,同样被消除的还有多样的艺术形式。
……
你
【A+】非常之特别的作品,几乎杂糅了所有不走寻常路的视听手法。完全散文式的影像,用一种接近意识流的剪辑贴近爱德华'蒙克的内心世界,而这样的形散使得在成功完成一部传记的同时更描绘出当时年代的几乎整个欧洲的社会切面,而神却紧紧附于爱德华而不显离散。实在高级。当时欧洲风光与油画风格实在太匹配了!风韵犹存,光影享受。完全运用纪录片式的采访拍摄则更突出其写实的一面,大量变焦镜头、大特写则将爱德华挣扎的情感无限放大,写意。虽然长但非常生动,最难得的是在210分钟内风格节奏高度统一没有一丝松懈。个人与时代融合最佳范本。
凭借具有新闻纪实效果和梦境般自由联想的叙事形式,作品成功暗示了反映了蒙克创作的复杂的精神和社会因素。作为影片的两大主题,整部影片持续在蒙克被家人的死亡和自身疾病萦绕的童年和与已婚的海尔贝格夫人的无果韵事之间切换,也照应了蒙克绘画中爱与死的关键主题。跨度三十余年的该片采取的视角兼具客观和主观性。虽然在整体上更接近演员通过伪采访朝着镜头陈述的纪录片,却以抒情的非线性方式剪辑,仿佛观众根据画家自身的回忆被来回拖曳于时间中。导演本人的英语旁白以冷静的学院口吻检视蒙克,观察欧洲艺术界的发展形势并通过著名全球事件提供了解某些作品的更广阔的背景框架。蒙克的饰演者则偶尔朗读艺术家的日记选段。影片最终将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教程融入角色研究中,刻画出最完整的人物肖像。
3个半小时,74年,伪记录传记
A great film, but Munch is too close to my heart to be summarized in a drama.
这个蒙克很gay
那是火,血液在流淌 一把炽热的剑和一条火红的河流 这是世界末日的痛苦和死亡的折磨 晚上大厅公布的一份手稿记载着生活的神秘苦恼 深夜我独自坐着 我感觉到一种饱含痛苦的呐喊划破荒芜的世界
应该说确实是挺不错的作品,但我不是理想受众,更适合于我的是给我条分缕析地讲讲蒙克其人、其作品、其风格,而本作似乎执着于以蒙太奇建立过往经历、所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联系,但看完我依然还不明白一个很基本的点,蒙克到底缘何被诋毁、又缘何被重新挖掘,感觉说了这么多这个点却还是语焉不详。
天才和天才的交映
4.5
本片以记录手法讲述出身资产阶级富有家庭年轻英俊二流画家爱德华蒙克短暂艺术生涯揭露了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社会道貌岸然面具下剥削贫民压迫妇女的虚伪丑恶嘴脸表现画家迷惘困顿消极反抗和对女性不自由不平等地位的同情由于资本主义世界观局限性片中充斥宿命论软情色渣滓需要以唯物主义辩证眼光审视批判
绘画反映人生,尤其是他的童年的不幸对他一生的创作影响至深,其次则是他的情感经历;作为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的画深入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尤其对于死亡、忧郁、孤独和恐惧;那些思想保守的主流社会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尤其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男人们;
心灵的自传电影,散文式的,爱德华童年时见闻和自己童年的大病反复出现在整部电影里,与画作结合,把画里的忧郁、悲苦、爱与痛传达给了观众。
沃特金的旁白外加蒙克的书信,道来他的一生,有些意想不到,却实在感觉太好!剪辑比较意识流,重复无数次地闪回幼年患病呕血的片段,以及年轻时短暂的爱情,但这恰好也渲染了蒙克内心的挣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幸运的,而从小就植根的痛苦,或许影像也无法表达,都在画的每个笔触里...
不同意评论里有人说伪纪录片的形式是为了让人体验现场感,我觉得相比外在的真实更多的还是体验内在的真实吧,这种灵活的形式可以轻易地把不同的画面和声带剪在一起,打破时空的顺序和阻碍,从而完成爱森斯坦和戈达尔信奉的内心的真实。沃特金森的这部“纪录片”实际上比剧情片更梦幻。
太大了,仰天长叹啊,只看过前半部好电影只是这样的记录犹如流水,蒙克还是很伟大的
BBC的人物传记好像都在模仿它,但忒TM长了···
87/100,作画的声响无比清晰,直面画布与画笔的律动摩擦。多样的叙述手段为本片生成了别样的结构。就如那呕血的童年梦魇,每一块生命的碎片都藉由Edvard Munch的双眼刺穿景框,前所未有的方法论。并非传记片,而是时代与个人共同的注解。
画家题材影视作品中的翘楚之作,“纪录片”拍摄手法的传记片。最让人唏嘘的还是克里斯蒂安尼亚的波西米亚人,那群放浪形骸的英年早逝的艺术家。1884年就能从他们口中听到“婚姻是一种合法卖淫”,不得不佩服一下。
9.7;若我能忘记你
一个人的童年阴影究竟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多大影响?爱德华.蒙克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