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天堂的孩子

    爱情片法国1945

    主演:阿莱蒂  让-路易斯·巴劳特  皮埃尔·布拉瑟  皮埃尔·雷诺阿  玛丽亚·卡萨雷斯  加斯东·莫多  法比安·洛里斯  马塞尔·佩雷斯  帕洛  艾蒂安·德克鲁  雅内·马尔肯  玛塞勒·蒙蒂尔  路易·弗洛朗西  哈比卜·本利亚  罗尼奥尼  

    导演:马塞尔·卡尔内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1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2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3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4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5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6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13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14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15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16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17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18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19天堂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01

    详细剧情

      巴黎热闹的街上,美丽的女子Garance(阿莱缇 Arletty 饰)先是认识了演员Frédérick Lemaître(皮埃尔·布拉瑟 Pierre Brasseur 饰),然后又认识了Baptiste Deburau(让-路易斯·巴劳特 Jean-Louis Barrault 饰),她还有一个追求者Pierre-François Lacenaire,一个偷东西做些坏事的人。某个夜晚,Baptiste又在酒吧遇见了Garance,他向她表白爱意,Garance也喜欢Baptiste,两人来到Baptiste居住的旅馆。Baptiste希望Garance像他爱她一样爱他,于是离开了她的房间。恰巧Garance的隔壁住着的是Frédérick,两人遂一夜春宵,坠入爱河。Garance也加入了Baptiste和Frédérick的剧团。在一次演出上,一位花花公子,Comte Édouard de Montray被Garance的美丽深深吸引。他来到后台像Garance表达了他的爱,但被Garance拒绝。于是Édouard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希望Garance有难的时候可以找他。不久,Garance卷入一宗谋杀案,她只能寻求Édouard的帮助。多年过去了,随着Édouard走遍各地的Garance又回到了巴黎,又遇到了Baptiste、Pierre-François和Frédérick.....

     长篇影评

     1 ) 狂欢节的孤独

    每天都在舞台上扮演别人的演员,会不会有真正的爱恋?

    我不知道,也许《天堂的孩子》知道。

    一个是默剧演员,所有的情感都用肢体表达,一个是正剧演员,用长篇的独白来宣泄情感。

    他们共同爱上一个女人,一个赢得了她的心灵,一个赢得了她的身体。后者用对前者的嫉妒,完美出演了《奥赛罗》,而前者却被淹没在狂欢节的人群中,再也找不到心爱女人的身影。

    戏剧是人类生活在天堂的重现吗?也许吧

    那么天堂的孩子还是一样的在爱情的重围中无路可逃。

    试问:又有谁能?

     2 ) 台词记录

    第一幕

    你不知道他们住在一起?

    这又证明了什么?

    要是所有屋檐下的伴侣都深爱对方,那地球可都要因爱而灼灼发光了。

    何时能再见到你?

    也许过不了多久,让缘分来决定吧

    可巴黎如此之大

    我们心有灵犀有何患巴黎之大?

    求求你笑一笑,你的哀愁令我心痛

    哀愁?我吗?

    我爱听你笑

    我也是,失去了笑声我会茫然无措

    失去了你我才是茫然无措,你叫什么?

    嘉杭茜

    你在发抖,冷吗?

    我因快乐而战栗,因为你在我身边,我的爱,我爱你。嘉杭茜你爱我吗?

    你说起话来像个小孩子,这只适合梦中或书上的情节,不适合现实中。

    梦,现实.....现实和梦一样。否则,生命如枯井般了无生趣。但我爱的不是生命,我爱的是你。

    你的童年不快乐吗?

    不快乐的时候我就做梦,但别人可不喜欢我做梦,所以他们鞭打我,让我从梦里醒来。幸运的是,拳脚打不散我的白日梦,那里成了我的避难所。哦是的,我在梦里期盼,等待...也许你就是我等待的那个人

    从你小时候开始?

    为什么不能呢?我在梦中清清楚楚地见到了你。感谢上帝,当你掷给我那朵花时就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了

    你这个人真有趣

    你真美

    不,我不过是真实地活着

    第二幕

    //movie.douban.com/review/3373505/

     3 ) 三个天堂的孩子

    很美很有风格的法国电影,有一种神奇的气质在吸引你。好多芬芳又发人深省的对白,想一一截图保存下来。一个美妙的下午,认识了三个来自天堂的孩子。

    Garance(女主)——一开始就是这样迷人的女子带我们走上车水马龙的巴黎街头,一个不拒绝好意又有自己主见和奇思妙想的女子。她也许没有那么惊世骇俗的容颜,也没有高不可攀的出生,但是她有一种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方,一种相信他人的能力和发现艺术美的眼睛。她迈着优雅的步子,一下吸引了那个白脸白头发少年的注意,她也发现了少年的与众不同,她说:“他有一双可爱的眼睛。”

    Baptiste (男主)——我们是在街上剧院门口的酒桶上面见到他的。他的父亲打他的脑袋惹得众生大笑,他却一脸漠然、无动于衷。却在 Garance被冤枉之后挺身而出,用一出默剧生动形象地告诉世人 Garance的无辜,也意外展示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他拿着 Garance给他的答谢——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深情又沉醉。这被一直深爱他的女子一眼看穿。

    Nathalie(女二)——她一眼便看出来 Baptiste 不对劲,看出了他的动情。她安慰自己,她诉说自己,她还是明白了事实。那个她一直深爱的男人,爱上了别人,但是她仍然相信那份她所信仰的美好。她是剧场老板的女儿,她时常斜倚着柱子想心事。她只需看一眼 Baptiste ,就明白他之所想他之所念,才不由自主在哑剧舞台上喊出他的名字。

    他们都是来自天堂的孩子,在世俗中依旧展现着纯粹,依旧有着不紧不慢的向往。

    附 María Casares (饰Nathalie)的一些资料:

    纵观电影百多年,拉丁血统的女演员在任何时代都绽放着奇异的光芒,而来自拉美母国西班牙的女星偏偏知道人不多,这里说一个来自拉科鲁尼亚的女星María Casares。

    1922年出生的玛丽娅原名María Victoria Casares y Pérez,她的父亲Santiago Casares Quirog是西班牙内战时期的西班牙总理,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少女玛丽娅走上战场成为一名护士。西班牙内战后,她的全家跟随父亲离开了西班牙逃亡法国,后来父亲去了伦敦,而她和母亲则留在巴黎,在巴黎生活期间她改了名字María Casares。

    在巴黎她考上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从事舞台表演。1942年,20岁的玛丽娅正式开始了她的演员生涯,在她的电影生涯中,最高峰无疑是布列松的《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和让谷克多的《奥菲斯》,在黑白电影大师的镜头下,玛丽娅神秘而高贵,拥有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但纵然她的电影为大众喜爱,为大师敬仰,她依然喜欢舞台表演,喜欢站在台上接受鲜花和赞美。

    1975年,在法国整整生活了快40年之后,她成为法国公民,并在三年后嫁给了她在舞台上的搭档André Schlesser。1980年,她出版了自传《Résidenteprivilégiée》,书里详细的描写了她与法国著名作家加缪之间长达16年的爱情。

    1996年,玛利亚在法国去世,享年74岁。

     4 ) 逃,逃出天堂

    这是一出悲剧,却让你微笑。
    这是一出喜剧,却让你流泪。

    还记得天堂电影院吗,电影院是记忆中的天堂。
    法国戏院中,最上面同时也是最廉价的楼厅,就被称作天堂。
    《天堂的孩子们》,非指阿巴斯镜头下的伊朗小孩。
    而是献给那些观众----那些贫穷但是善良的工人阶级观众。
    这部1945年纳粹占领下在巴黎拍成的片长三小时的电影作品,戏中有戏。
    分明体会到许多伟大悲剧的影子。
    是悲惨世界?是茶花女?是莎士比亚?还是Gone with the Wind。

    电影的黑白不阻挡社会的五光十色。可是当我以为暴露在我眼前的就是真理的时候,原来苦涩的真相只永远被埋心中。

    都道是伶人戏子逢场作戏,可知此中自有一往情深。戏台上他妆上喜色面容,谁曾抚他万般忧伤;
    而美丽如她,盘旋各色人等,却不拿心作交际。快乐的时候吟唱,更多的时间只是沉默,微笑,讽刺。

    你们说的的确对。爱是如此简单,如一道闪电,在心中划下痕迹。
    可是生活呢?
    你可以那样容易地离开他,然后又那样容易地回来。
    你说这爱从来都在。可是为什么留下却对你如此困难。
    而六年的生活呢?日日夜夜细碎生活,却让另一个人去面对。

    有人将面具挂在脸上,有人把它掩在心间。

    伟大的喜剧,总有悲哀。
    伟大的悲剧,是最生活的热爱。
    过程却是孤独的追求。

    她成了女神,至今在巴黎蓬皮杜,有一间剧院厅就依了她命名:
    Garance,多么美丽。

    可是在生活面前,Garance却逃跑了。

     5 ) 喜欢的台词

    第一部分
    通往罪恶的道路
    (待补充)

    第二部分
    穿白衣的男子

    1.每当我的心跳的很剧烈,我就更愿意独自去倾听。
    而我不相信,真的有人会拥有这样一颗心。

    2.对热情的人来说,巴黎是很小的。

    3.我们就像音乐盒坏了一根弦,拍子还是一样的,但调子不同了。

    4.愈合?为什么我要愈合?如果我很享受它呢?
    嫉妒对我是有好处的,我很需要它。

    5.不要回想往事,它们会像疯狗一样,冲向你的喉咙。

    6.演员不是人,他们是所有人,唯独不是他自己。

    7.当你问别人,你是谁?不会觉得很荒谬吗?
    这正是他们要逃避的。
    他们会给你一个最容易的答案,一个名字,一个称号。
    但是,他们到底是谁?他们小心的隐藏着。
    天呐,你不认识我,你却问,我是谁?

    8.我得警告你,我不是人,从里到外都不是。

    9.你让人难以置信,你很富有。但是你如此的渴望被爱,就像你很穷一样。
    请你理智点吧,我的朋友。不要剥夺我们所有的一切。

    10.我会尽力的讨你欢心。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让整个巴黎都知道,我为你疯狂。
    我可以站在屋顶大声的叫喊。
    但是私下里,对你,我必须告诉你。
    我爱的是另一个人,并且我始终爱着他。

    11.他不像那些男人,我们不要打扰他。
    他是个走在屋顶的梦游者,如果你叫他,他就会掉下来。
    那就是他,我们必须离开他,等到他冷静下来。
    让他自己醒过来,等他醒了,他就会回来了。

    12.我从来不曾忘记你,你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你从衰老,无用和无聊中拯救了我。
    如此空虚,如此寂寞,但我觉得,我没有权利悲哀。
    我很快乐,有人爱我。

    13.你爱我吗?不,不要回答。
    我不会索求任何东西,你在这里,这就是所有的一切。
    在这里,活着,在我的双臂中,如同第一次。
    不,我不索求什么。
    只要可以感觉到你身体的温暖,你的嘴唇,你的眼睛。

    14.爱情,这该死的东西,它腐蚀着不被爱人的灵魂。
    永远是一样的东西,一样的故事,一样的眼泪。

    15.月光多可爱,它为我们而闪耀,就像那天晚上。
    你坐在那里,你微笑着说,爱是多么简单。
    你的心在我手中跳动,你是对的,爱就是那么简单。

    16.我不爱他,但有什么关系呢?他认为,只要我不爱任何人,那我就是爱他的。

    17.你就这样离开,然后你回来。
    你走了,你就开始被想念,时间为你而运转。
    然你再回来,你被记忆所修饰。
    是的,那一定很容易。
    但是,和某人一起生活,分享他的生活,就不是那回事了。

    18.我想知道你们之间所有的一切,你爱她吗?
    我只想知道,还剩下什么可以给我。
    如果这剩下的,还足够我活下去的话。
    我不怕痛苦,谁都在受痛苦,我只要知道真相。
    我要知道,而你的沉默已告诉我一切。
    如果你爱他,那我还在乎什么呢?
    你不在乎我,你不是为我而存在。

     6 ) 《天堂的孩子》浪漫史

    摘要: 《天堂的孩子》是一部经典名片。作为法国人当时所拍过的最昂贵、最群星荟萃的电影,它成为导演马塞尔·卡尔内(Marcel Carné)事业巅峰的标志,为他的战前诗意现实主义宿命论增添了荣耀,并在壮丽的自我展现中印证了想象战胜失落、艺术战胜政治。   作者:达德里·安德鲁(Dudley Andrew)   《天堂的孩子》(Les Enfants du Paradis/Children ofParadise)是一部经典名片。作为法国人当时所拍过的最昂贵、最群星荟萃的电影,它成为导演马塞尔·卡尔内(MarcelCarné)事业巅峰的标志,为他的战前诗意现实主义宿命论增添了荣耀,并在壮丽的自我展现中印证了想象战胜失落、艺术战胜政治。在被希特勒的战火之狱禁锢了四年之后,法国电影又能在国际舞台上接受检阅了,以一部被认为是其“黄金时代”绝响的作品。民族自豪感激荡在该片1945年3月的首映礼上,那是纳粹刚刚被从法国赶走两个月之后。这部电影曾短暂地被分为两集放映,随后被整合成单集的190分钟银幕体验。它在巴黎连续上映了几十年,这座城市正是片中所有悱恻私情的产生之地。它既是一部商业成功之作,又是一部世界艺术电影珍品,多年来在法国最优秀影片的投票中,始终居于接近榜首的位置。甚至几乎历来都不是卡尔内支持者的《电影手册》,也曾将此片列为“有史以来最伟大影片”的第八位(仅位于两部其它法国影片之后:《游戏规则》(TheRules of the Game)和《亚特兰大号》(L’Atalante)。   影片摄制花了两年时间,这一曲对戏剧和激情的史诗般的颂歌,从一开始就旨在成为艺术史意义上的经典。它跟随无忧无虑而又神秘莫测的名妓嘉让丝(阿莱缇主演)穿越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黎的街道与阶层,招徕妒火中烧的情人们。影片促使人们去欣赏:对立力量间错综微妙的平衡(女人们、追求者们、社会各阶层、剧院楼上楼下)、场景设置的曼妙比例(从影片壮观的开场横移镜头,到隐匿私密的情爱镜头)、强大演员阵容的难忘语音交响、精妙优美情节的自如展开。第一部分中出现的各个主题无不得到呼应,而且往往在第二部分中发生逆转,例如,悲剧演员弗雷德里克·勒梅特(皮埃尔·布拉瑟扮演)变得嬉皮戏谑,而滑稽默剧演员巴普提斯特(让-路易斯·巴劳特扮演)却变得悲剧化了。剧院的建构令这一切成为可能,一道帷幕将发生在公众场合和台前台后的故事分隔开。从帷幕的一侧走到另一侧,卸下妆或穿上戏服,片中的各个人物便在众目之下转换了他们的角色、或发现自己被暴露——就像嘉让丝和巴普提斯特在演出完《奥赛罗》后在阳台幽会,却被罪恶累累的诗人皮埃尔-弗朗索瓦·拉瑟奈尔(马塞尔·艾让扮演)宿命般的当众“揭”穿两人的私情。而在这样一场我们受邀进入却被帷幕隔开的视觉盛筵当中,我们也始终不会忘记自己的角色。   这样的技法,是对马塞尔·卡尔内固有风格的手法化夸张,这种风格在卡尔内和诗人兼剧作家雅克·普莱维尔(JacquesPrévert)较为含蓄的早期作品中,已被打造得趋于完美,如《雾码头》(1938)和《天色破晓》(1939)。影评家安德烈·巴赞将卡尔内和普莱维尔在1930年代的诗意现实主义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各种元素间有一种自然的平衡,直接反映出战前社会的种种焦虑。《天堂的孩子》虽然拍摄于被占领下的动荡时期,却有意让时光倒流回十九世纪,通过舍弃即时性,换取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比如马幽(Mayo)所设计的服装完美衬托出“人生如戏”的主题,那巧针灵剪中的自我表现,令每个人物的特点展现无疑。又如亚历山大·特劳纳(AlexandreTrauner)制作的布景,直接来自于卡尔内在巴黎卡纳瓦莱博物馆找到的蚀刻画。至于对白,普莱维尔字字珠玑的措辞用句明显很有份量,被巴劳特、艾让、路易斯·萨鲁、皮埃尔·雷诺阿和玛利亚·卡萨雷等舞台剧大腕朗朗诵出时,常常更像诗歌而不是现实主义的白话(而无与伦比的电影演员让·迦本,则已在《雾码头》中,以含混的嗓音完成了他的大部分独白)。   形形色色的小角色,如那位捡破烂的人和福南布勒剧场的滑稽业主,俨然像杜米埃(Daumier)讽刺画中的形象。这又未尝不可呢?杜米埃正是在1834年观看了真正的弗雷德里克·勒梅特表演马凯尔(Macaire)之后,受启发而创作出著名的若贝尔·马凯尔(RobertMacaire)漫画系列。至于主要角色的造型,卡尔内明确提到:当美到难以言喻的嘉让丝告诉警察,自己在为安格尔先生当裸体模特时,这一场景的构思是以晚期手法主义绘画中的大师作品《大宫女》为原型的。其他人物则像从维克多·雨果(《一个死囚的末日》)、司汤达(《红与黑》)甚至巴尔扎克(《高老头》)时期的浪漫小说的插图中走出来的。总而言之,《天堂的孩子》令我们深深着迷,不仅在于其情节和主题,更在于表现这一切的精妙方式。如同一部宏大的歌剧,影片的悲欢离合由优美抒情的嗓音交织而成,通过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以及由特写镜头推出的咏叹调华丽呈现;而咏叹调的效果之所以得以扩增,是因为它们与摄人心魄的合唱构成了反差。   如此一部豪华巨制,属于当时即将销声匿迹的黄金时代,影评家塞尔吉·达内(SergeDaney)在把《天堂的孩子》与布列松的《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Les dames du Bois deBoulogne)做比较时,就暗示了这一点。几个月后问世的《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以其安静的语气宣告,一种现代的电影审美来临了。达内呼应了巴赞的观点,后者是最早指出经典与现代之间的这种对立的。在巴赞看来,卡尔内在三十年代时与法国社会是同步的,但《天堂的孩子》虽令人印象深刻,却显得自我满足,脱离了当时的人们为电影和文化的新生所做的求索。1945年3月,广受欢迎的《巴黎人报》刊登了是年26岁的巴赞为《天堂的孩子们》撰写的影评,这可能是最早一篇关于此片的评论。巴赞不无嫉意地承认:这部看似不需要他的影片,对他有着不可否认的吸引力。“它的轮廓是精到的,那是肯定的,有着罕有的智慧……但影片始终带着冷淡,似乎非常藐视我们已准备好臣服于它。它的主要失误[在于]……只不过是令人钦佩而已。”《天堂的孩子》可能是一个激昂酣畅的奇观,却充分地留了一手,正如那位谜一般的美人嘉让丝,在结尾时离开了她的每一位追求者,特别是巴普提斯特。巴赞想抓住一些终究不存在的东西。他写道:“自相矛盾的是,这幅巨大的壁画,有四、五个命运交织其上,看上去却并不完整。”卡尔内和普莱维尔在三十年代摄制的经典电影(尤其是《天色破晓》)有着紧凑缜密的剧本,通过简洁明了的戏剧化手法取得成功;而《天堂的孩子》则充分利用超乎寻常的长度,在情节叙事的错综复杂之上又叠加了心理深度,刺激着我们对于续集的胃口。“他们是胶片不够了,还是时间不够了?”巴赞问道——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我们很想追随其中几位人物,进入他们之后的历险,了解他们应有的背景故事(有几位肯定不缺背景故事,因为历史上确有其人)。   十三岁的弗朗索瓦·特吕弗肯定读了巴赞的这篇影评,他第一时间就跑去看这部影片。毫无疑问,当他从影院走出来的时候,一定也是意犹未尽、满心渴望更多,因为他在之后两三年中,又跑回去看了八遍。有些人可能认为,他会诋毁这部影片,因为他之后正是以大刀阔斧地讨伐二战期间和其后几年中发展起来的自我骄纵的优质电影而著称的。但是,《天堂的孩子》并未摆弄他所痛恨的玩世不恭和新潮自由价值观,反而大胆地站在雨果、德拉克罗瓦和泰奥菲尔·戈蒂耶时期的浪漫主义人生观一边,也就是波德莱尔在其著名的艺术评论《一八四六年的沙龙》中为之欢呼的时期。作为一个疯狂热爱那个时期的小说的人,特吕弗只会对卡尔内如此不加掩饰地追求浪漫主义的勇气深感钦佩。因此,尽管特吕弗在后来的岁月中无情地刺痛了卡尔内,但他最终向卡尔内承认:他愿倾献自己所有的作品,去换取一次拍出《天堂的孩子》的机会。 没有电影比《天堂的孩子》更直接地重现浪漫通俗剧(romantic melodrama)的手法和氛围了,而浪漫通俗剧正是这部电影的首要参照对象。影片在鼎鼎大名的“罪恶大道”上拉开序幕,在这条大道上,处于鼎盛期的浪漫戏剧如日中天,而我们则跟随嘉让丝,一个接一个地邂逅三名非同寻常的男子,他们令这部影片根植于戏剧和历史之中:名演员弗雷德里克·勒梅特和让·嘉斯帕·杜布拉(艺名:巴普提斯特),以及浸淫黑道的皮埃尔-弗朗索瓦·拉瑟奈尔。历史上的勒梅特,的确是在福南布勒剧场以表演一头狮子开启了演艺事业, 他在巴黎的戏剧舞台上享有盛名,以至于剧作纷纷被改写,以便能用上他的声音。和普莱维尔一样,狂放不羁的勒梅特完全不在乎在演出莎士比亚作品的同时,将取悦大众的通俗情节剧纳入自己的表演剧目。 与勒梅特的外向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无声的默剧演员的内向——而杜布拉则被公认为所有默剧演员中最伟大的一位。这一对元素,正是彼得·布鲁克斯在其影响深远的1976年论著《通俗剧的想象力》(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中所认定的通俗剧的主要对立元素之一。1836年,一场真实生活中的戏剧笼罩了杜布拉的私人生活,他因那个时代最为轰动的一起谋杀案而遭到指控。法庭变成了一个挤得满满当当的剧场,在那里,企盼若渴的公众终于听到了他们所钟爱的默剧演员讲话的声音。波德莱尔曾经以此为题材进行过创作。不过他对片中出现的另一人物——拉瑟奈尔的描写更加有声有色。那位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将勒梅特在舞台上塑造的浮夸而自大的人物奉为榜样,在自己因谋杀案而受审时(与杜布拉的审讯几乎同时进行),妖言惑众地滔滔陈词,宣告自己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他还在狱中写就的浪漫主义诗歌中,津津有味地吹嘘其犯罪行为的无法无天。最终他走上断头台时,也没让蜂拥而来的看客们失望。 《天堂的孩子》毫不屈尊地再现了这样一个浪漫主义的社会环境。法国影史学家马塞尔·奥姆斯(Marcel Oms)写道:“电影艺术最伟大的创造者们——卡尔内理所当然地位于其中——从不对拍摄通俗剧有所犹豫,因为那正是令大众喜爱其艺术的真正精髓所在”。所有表现手法都被调动起来,以增强角色的情感;不同人的生命由一根主线编织到一起,以一种宿命的图案纵横交贯。每个角色、每种道具、每句道白似乎都是种预兆。例如那个捡破烂的杰里科徘徊街头,哭诉着厄运,念经般地诵读他的台词。原始对象通过不断再现和如此富有韵味的名称(月、镜、花),变得纯洁而神圣化。用布鲁克斯的措辞来说,这些对象和词句的“简约与夸张”,体现了一个道德和美学至上的世界,在那里,所有事物都取决于一句话、一件衣袍的色彩、月的阴晴圆缺。 通过多元化故事情节、命中注定的相遇、社会阶层间的冲突、决斗和绝对选择,《天堂的孩子》所力求达到的,正是布鲁克斯说的“[通俗]剧在宏大道德层面的完全表达”,日常生活通过帷幕的分类和一幕幕的拆分,嬗变成为戏剧舞台上的必然世界。奥姆斯写道,正如巴普提斯特在福南布勒剧场中面对观众、面对影院中的我们、面对代表最高艺术欲求的嘉让丝,无声施展着他的魔法,同样的,卡尔内力图“向观众证明,另一个世界就在他们自己的内心,并通过让他们体验来证明”。嘉让丝的第一次出现,是在狂欢节的表演中作为“真理本身”惊艳登场;她一直望着手中的镜子,这让她在目光淫荡的男人们向她狂抛媚眼时依然泰然自若;她的一切全都暴露无遗,除了她的美丽。与其说每个人都梦想占有她的美丽,不如说是都想拥有她那含羞似怯的自制力。但是她只把这个献给巴普提斯特,他和她那样,是众人之中一个毫不造作的静默之声。然而,正是他魅力中的纯真,阻止了两人间鱼水交融的真正实现。巴普提斯特在其生命中所有人物悉数登场的一出滑稽短剧中,演绎了一个爱情落空的寓言。舞台上,他在朝思暮想的月亮女神雕像(嘉让丝扮演)边做着美梦,却没有留意丑角(弗雷德里克扮演)盗走了她。而当洗衣妇(娜塔莉扮演,巴普提斯特未来的妻子)进入时,我们通过镜头特写,和她一同隐约捕捉到了巴普提斯特那真实、而非表演出来的绝望。此时,巴普提斯特并未望着舞台上的娜塔莉,而是看向后台,在后台侧翼,弗雷德里克正与开心的嘉让丝调情,在她耳边亲密私语。 这部滑稽短剧不仅道出了嫉妒的寓意,更呈现出这位默剧演员的失败,因为他唯一在意的观众,已被那个口若悬河的演员所拐走。接下去当弗雷德里克再出现在镜头中时,他的堂皇演技、老于世故以及洪亮的声音,不仅博得了嘉让丝的芳心,而且征服了整个巴黎。他以压倒性的气势,在一部新剧中异想天开地把玩他既定的角色,肆意戏弄剧作家们,迫使他们在观众的掌声之下,不得不接受他对其剧作的公然征服。用影片所描写的时代还没有过时的的弗利德里希·席勒的话来讲:巴普提斯特代表着法国大革命后,情节剧所具有的“天真”而近乎宗教的功能;而与此相对,弗雷德里克则代表戏剧舞台上“多愁善感”的老道;在一个世纪后更新一下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巴普提斯特看作是无声电影的纯真精神,而风度翩翩、恣意滥情的有声电影,则从它们那里抢走了观众。(据卡尔内的传记作者Edward Baron Turk记载,这部电影的最初灵感,是扮演巴普提斯特的巴劳特看了默剧电影大师卓别林在1940年的《大独裁者》中扮演的、他此生第一个开口说话的角色后萌生的。) 《天堂的孩子》激发着人们去探求其所蕴含的寓意。例如,嘉让丝被解读成象征德占时期纯洁无暇的法兰西之魂。不过撇开所有其他象征意义不谈,嘉让丝首先是“完美观众”的化身:她对默剧演员那催眠术般表演的凝神注视,换得他报以忘情的回望,直到两人一起望月,在那块纯洁而遥远的天屏上投映他们的梦想……而我们则投映自己的梦想。如此这般的痴迷,若没有主演们摄人心魄的演技,就只能停留在空想的层面。若是表演得差劲或仅仅过得去的话,《天堂的孩子》就显得呆板而老派,仅仅是一则有关痴迷的寓言而已。但奇迹般的,它将所要象征的东西表达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让我们体验到默剧演员的登峰造极的才华。James Agee认为,在让-路易斯·巴劳特之前不曾有过一位电影演员,能够真实地去刻画艺术天才。《青楼情孽》(Moulin Rouge,休斯顿导演,1952)中的何塞·费勒(José Ferrer),仿佛只是其所扮演的图卢兹·劳特莱克(Toulouse-Lautrec)的听差;哈里·鲍尔(Harry Baur)在1936年阿贝尔·冈斯执导的贝多芬传记片中,也只是贝多芬的一个荒唐可笑的影子;但是,巴劳特却原汁原味地采用杜布拉在福南布勒剧场震惊观众的同样方式,震惊了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以至于我们不禁在想:当年的观众,会不会更喜欢看巴劳特的表演。 单单巴劳特的表演,就将《天堂的孩子》提升到不朽于所诞生年代的旷世杰作的高度,让影片具有超脱尘世的气息,始终令我们高山仰止。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巴赞觉得它“只不过是令人钦佩而已”。他一定是希望出现这样一部重磅大作的,它虚无缥缈地谈论月亮,却反而和我们地球人更贴近。然而,难道他不早该在第一次看完本片离开影院的那个夜晚,就感受到它的历史关联性吗?毕竟,他步出影院后,进入的正是电影中展现的城市,那里依旧有卖国贼、黑市商贩和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在蹒跚而行。但是他却认为,这部电影承载的诗意现实主义传统——尽管高超——一旦被带入到战后的文化运动中,其风格就不再自然。事实上,卡尔内的战前作品可谓是举起镜子去照当时的年代,而《天堂的孩子》则如同那位迷人的女主人公,举起镜子对着自己,一览无遗地欣赏着自身风格的真相。 《天堂的孩子》是一部“优质”电影,它的伟大从未被质疑过,即使在“法国电影新浪潮”巅峰时期也没有过,而那场青年运动正是要涤荡掉卡尔内之类的挑剔大师的。而后,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法国电影的剧本创作和制作设计出现了回归专业主义的潮流。“视觉系电影”(cinéma du look)标志着新一轮手法主义的兴起,由此诞生的一批电影,与卡尔内和普莱维尔的感性遥相呼应,其中包括让-雅克·贝奈克斯(Jean-Jacques Beineix)的《明月照沟渠》(The Moon in the Gutter)、吕克·贝松(Luc Besson)的《地铁》(Subway, 由特劳纳担任美术设计)、让-皮埃尔·热内(Jean-Pierre Jeunet)《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和《天使爱美丽》(Amélie)。 令《天堂的孩子》在二十一世纪重获瞩目的,不仅仅是它的华丽风格。这部影片的长度曾经令人望而生畏,如今却与变化中的标准两相谐调。早在“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宾虚》和《日瓦戈医生》这样的好莱坞史诗片,就彰显了电影在长度和视觉比例上,有着电视无法企及的优势。而《教父》的问世,标志着一部宏大的小说可以分成两部甚至三部电影,每一部的时长在三小时左右。从《根》开始,电视凭借一大批剧本一流的迷你剧集发起了反击。如今,不少观众会选择在一个周末之内,一口气看完一部剧集的一整季,的确,影迷们也定会以同样方式,在大银幕上连续观看任何一次路易·费雅德(Louis Feuillade)系列默片的重映,例如《吸血鬼》(Les vampires)的连放要超过九小时。《天堂的孩子》激起了我们对内容恢弘到难以轻易消化的电影的强烈兴趣。要知道,卡尔内和普莱维尔都曾经崇拜费雅德,巴赞也一样,他相信电影的叙事能力能让中世纪的古老故事或浪漫传奇重新焕发活力。因此,当巴赞渴望通过续集来追随《天堂的孩子》中那些精彩人物的前世今生的话,他所渴望的首先是小说。《天堂的孩子》可能并非派生自任何一部可经辨析的文学原著,但观看这部影片的感觉,就像忘情于一部鸿篇巨著之中,其人物居住在一个超自然的绝对道德世界,相比之下,日常生活显得苍白无趣。难怪特吕弗要一次又一次地去观看这部电影。也难怪无论在哪种意义上,它始终是一部超越时代的永恒经典。

     短评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 我算是明白为什么会有新浪潮了,因为有人在古典的方向上已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7分钟前
  • 上林苑
  • 力荐
  • 戳到了本专业G点的片子同看的人又是师姐很容易想象看完后在那里叽里呱啦一堆卢梭到狄德罗到布莱希特。但是最好的地方还是在于,如此如此多面的法国,既浮夸又优雅,既造作又真挚,套用管风琴的话,人能这么锲而不舍地轻佻,骨子里一定有哀世伤生的肃穆在支撑。和大江说漫才一样,滑稽与心酸一线之隔。

    10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 精彩!每位主要演员都有戏!特别是Barrault的默剧!最喜欢的台词:You saved me from growing old, dull and used-up. 正中红心。1945年的片子竟然拍出了浸入式戏剧的感觉,特别过瘾,连看上下两部。可能随后还会再看几遍细细研究下。

    11分钟前
  • Irgendwann
  • 力荐
  • 不要回想往事,它们会像疯狗一样,冲向你的喉咙。 你爱我吗?不,不要回答。我不会索求任何东西,你在这里,这就是所有的一切。 不,我不索求什么。只要可以感觉到你身体的温暖,你的嘴唇,你的眼睛。

    1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3NDc3NzEy.html

    16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推荐
  • 3个多小时,一部同样和乱世佳人分为上下部,有着复杂人物关系及剧情的黑白巨作。虽然厅不大,但是百分百上座率,排队场面好比看Skyfall,还有一家4口大人小孩的一起来看一部40年代的黑白片,这种状况不知是不是法国才有。

    20分钟前
  • É
  • 力荐
  • 原来是关于男欢女爱的鸿篇巨制,穿插了杂耍、哑剧(Baptiste第一次亮相)和戏剧(电影第二幕)的舞台春秋,台前幕后的设定,打破了距离,也增强了观看者的妙趣。对暴力凶杀犯罪之类的表现,大多使用屏障手法,制造心理反差。结尾陷入拥挤的狂欢人群更像一个开放结局,他们都变成了输家。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 从第一分钟巴黎闹市街景的横移镜头开始,就彰显着超越时代的历史画卷感。黄金时代末期的伟大通俗剧,聚焦在1830年代的剧院,戏中戏的模式产生多艺的互文性,而每一次戏中演出又都起到推进剧情的作用,无一闲笔。非凡的演技,华丽的舞美,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足可以成为巴黎城市的名片。

    28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 美不美我不好评价,但是这部片子的伦理内容太多,戏剧化内容太多,属于电影的部分太少。四个男人为了各自的理由而爱着同一个女人,于是这个女人被物质利益和虚荣所满足,然后回头寻找所谓丢失了的爱情,随便应付他们而逢场作戏,她的嘴角时刻挂有轻佻的笑。能让人动容的只有这些人物在多年后的重逢,可惜他们还是一样,并没有放下对于彼此的执念,一个男人抛妻弃子,一个男人因之而死,只剩下最后所有人都被淹没在狂欢的游行中。

    32分钟前
  • 唐豆
  • 推荐
  • 剧本为主。各式男人,一个小丑。各式女人,一个绝代。人生如戏,戏不如人生。戏与现实,梦与惊醒,真实与虚假,电影与戏剧。结尾这样安排是因为导演没法下个决心么?

    34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 巴黎爱情故事,四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男人与女人的对话:“一直至今,我受不了蠢货的骚扰,我孑然一身,但是这样的命运又有什么不好呢?既不爱人,也不为人所爱,连你也不爱。我只要自由。”“我也不爱你。”“那再好不过了。”男人与女人的对话:“我因快乐而颤抖,因为你在我身边,我爱你。你爱我吗?”“你说起话来像个小孩。这只适合出现在书中或者梦里。”“梦...梦就和现实一样!”男人与女人的对话:“你不害怕孤枕独眠吗?”“今天日出很早。”“如果它起得比我们早,我们就关上窗户,而你,你现在的门还锁着吗?”男人与女人的对话:“男人通常不会对美人交付真心。他们只是想占有。而我不同。”“是吗?” 女人爱上了其中一个男人,可是直到最后,我觉得在她脑海里,偶尔还是会浮现出某句她说过的话:要是世上存在无需开口的爱情该有多好。

    37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 唯有法国文学和戏剧底蕴才能催生出这样的电影。这样的手笔,这样的故事,写成书就是名著,拍成电影就是巨作,如同古希腊雕塑般的不会退色的完美。Jacques Prévert的台词诠释浪漫多情,Garance的气质和人设描绘高冷聪慧与独立,Baptiste负责表现这民族骨子里的决绝和疯狂。真的太法国了。

    41分钟前
  • Pearciac
  • 力荐
  • prevert的台词过于戏剧化,尤其是男女互相勾引的那些所谓的诗语言,月亮是我家巴黎太小之类的,舞台人生人生舞台的混淆 两女四男的纠结 哑剧 自杀绳子用来跳绳晾衣服。。剧情可谓十足的无聊以爱的名义无视道德践踏人性,和维果雷诺阿的片子比比吧,没看出半点诗意现实主义来充斥着戏剧化的虚情做作

    42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 的确是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新浪潮,因为优质电影中的价值观爱情观真的不能再代表新一代的年轻人。台词很美,摄影佳,间接表现各种血腥场面的处理挺有意思。但真的并不为其中的爱情感动,最后的别离并未让我唏嘘,反倒是觉得巴蒂斯特缺乏责任感得很。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前半部的古典味道,后半部有些闹剧了

    43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 戏子有情,婊子有义。有种精巧的平衡感。前半段充满灵气,后半段沉重下来以后我就有点儿走神儿了,一种可能是我没到理解这种感情的年纪,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不是我的感情。戏剧和电影如果不离婚,做情人也挺好的嘛。古典电影是“表面的艺术”,大概类似于文学里的巴尔扎克,作为经历过现代主义洗礼的现代人,得重新看待这里发生的一切。

    47分钟前
  • 刘利
  • 推荐
  • #SIFF2014#重看加分;世间众生相,人间悲喜剧,巴黎清明上河图,三六九等浮世绘;爱情有甜蜜伟大,也有嫉妒卑贱;人性有丑陋黑暗,也有高贵善良;感谢卡尔内为古典与诗意写上圆满注脚,完美融合戏剧、哑剧,雅而不俗,笑中含泪;运动长镜美妙,群戏调度精彩;献给猫一样的小丑。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 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浮夸的多角恋爱故事。作为法国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多少感觉有些过誉了。上集4星半,下集3星。

    51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 奇艺网你是不是病了啊?你买上集不买下集,你还要不要人活啊?继“偷自行车的人”我的另一个超级最爱电影,我完蛋了。。。。我他妈的怎么对古典的东西这么有激情?

    54分钟前
  • 什么
  • 力荐
  • 马塞尔·卡内代表作,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经典。影片时长3小时多,摄制于纳粹占领时期,讲述了1830年代巴黎剧院的一段多角恋爱故事。片中华丽生动的林荫大道是法国影史最宏大布景。滑稽剧、哑剧与戏剧穿插其间,戏中戏、打破第四堵墙的互动、演员和角色的对位都令人难忘。狂欢节开放式结尾。(9.0/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