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感
我的爸爸一生中做了无数次生意失败了无数次,我的妈妈每次都选择无条件的支持,现在他们五十岁,还在创业,还在不断的尝试赚钱,男人没本事女人够吃苦够忍耐的话他们还是会过的很好,好像过日子就是两个人相互扶持彼此相信。我是个不婚主义者,我相信女人足够独立是可以不需要男人的,现在努力一点,到老了人家也不会嘲笑你没男人没孩子活的差。相反大家会羡慕你,一辈子没受过男人的气,照样老了活的很潇洒。
2 ) 平凡人的一生
80年代台湾电影有共同的美学特征:哀而不伤。比如这部《我这样过了一生》,讲一个叫桂美的南京女子去台北寻未婚夫不遇,嫁给一个被妻子抛弃的叫何孝全的男人。孝全带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桂美视同己出般养护。孝全好赌,丢掉了饭店里帮厨的工作,气得桂美撑破羊水,产下龙凤胎。为了求生,夫妻俩撇下五个孩子中的三个给亲戚,东渡日本给华人当佣人。寄人篱下,夹在感情不睦的东家和东家母中间受气,吃下眼食。他们没有签证,又委身一家饭店打黑工。一天累成狗,不时受点皮外伤,还得隔三差五跟警察捉迷藏。七八年的奋斗,让桂美和孝全有了一点原始积累。他们衣锦还乡般回到台北,开间名为“霞飞之家”的西餐厅。人气渐旺,孝全旧习不改,又去赌,还找女人。桂美气得离家出走到工厂纺纱。直到大女儿正芳失身求助,一家人“打掉门牙和血吞”——桂美偷偷带着正芳上医院引产,便宜了不负责任男孩一家,也保全了自己的名声。桂美忍辱负重,没再离开孝全。儿女们长大各有成就,唯有她晚年患上子宫癌。她把压箱底首饰换来的钱分给五个儿女,嘱咐正芳开导父亲小赌怡情——人老了,就这么点爱好,别太委屈自己...一个坎坷而自强的女人,在命运刀尖上相夫教子,吃苦耐劳,挣扎搏杀大半生,最终积劳成疾。这就是那个年代平凡人的一生吗?不是所有人都善有善报。不是所有人都不怀疑人生。
3 ) 平凡就是答案
今天冬至,外面阴雨绵绵,和家人包饺子、吃饭,然后窝在房间里看电影,爸爸妈妈在客厅看综艺。很普通的日常,但是觉得很幸福。这也是女主努力追求的家庭幸福吧。
一部很老的片子,平铺直叙,将一个平凡女人的一生娓娓道来,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和故事冲突,安安静静,就像女主的性格、说话的声音,温柔如水。
年轻的时候爱过人,为爱做了那个年代不被允许的事情,坚持过,然后妥协。妥协之后并没有怨天尤人,努力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努力过好这一生。毕竟爱情这件小事,对于一生而言又算得上什么?现代社会把爱情吹捧到了天上,好像不跟一个最爱的人在一起,这一生就白活了,不跟一个最爱的人结婚,这辈子就该孤独终老。但谁能保证你这辈子就一定会被爱情光顾呢?谁能给你个进度条或者时间期限呢?没有爱情我们依旧要过这一生,依旧要体验完整的人生,和这世界纷繁复杂的情感羁绊。其实片子的女主和《爱乐之城》的女主,还有《和莎莫一起的500天》的男主一样,爱情来过,感恩有这般欢喜的体验,能够一直拥有是恩赐,如果不能,那就收拾好心情继续前行。如果爱情没来过,没关系,爱情这件小事,对于你完整的一生而言不过是小小一块空白。
电影的年代背景,女主并没有多高的学历或者素养,但是她却拥有许多的生活智慧,比如目标感、坚韧、认真、开明等等。印象最深的是女主送大儿子去横滨学厨的路上,女主说,学厨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决定要做就要努力做好,不能半途而废。其实整个电影,女主的一生不都是在诠释这句话么?从她妥协嫁给男主续弦开始,她就决定要让这个家有好日子过。不管是后来男主赌博、失去工作,继女不合,经济压力等等,她都没有放弃完成过她的决定,看似柔弱,却又一股坚韧的力量,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决定。大学毕业后我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我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感觉自己碌碌无为,淹没于世俗大流。我觉得,没有个神圣伟大的理想,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或者没有做到极致的爱好,就不能称之为人生有意义,我不愿意接受我的人生平凡普通,我觉得这样活着没意义。以前,我甚至听不懂《平凡之路》,就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此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像女主这样,认定人生的目标,哪怕只是过好这平凡的一生,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我好像突然能够明白我的妈妈、我的小姨,他们都是如女主一样的人,也是大多数中国传统女人的写照,他们拥有宝贵的人生智慧,这一生都在努力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忠于丈夫,维护家庭,关爱子女。做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哪怕平凡普通,这不就是人生的意义吗?有人说,继女在最后放弃继续深造的想法,留下来经营餐厅是高知女性对传统女性认知的妥协,我认为其实不然,平凡没有什么不对,她不过是更加明白什么对于自己才更加重要。
人生哪有什么对错好坏,希望你真的开心就好。
4 ) 前行而无悔——我这样过了一生
首先说无悔可能是不对的,她最后看到曾经的未婚夫的信和照片时,怎么不会幻想如果当初找到了他是会怎样的一种人生。但是这也就是人生的无奈之处。也是我看书看戏爱哭的地方,想起暗恋桃花源那个片段,最痛心的无非是“如果”“想当初”这些字眼,那些无力改变的已然消逝的。此时是感觉到人生的渺小的时候,我们面前的是星辰大海,磅礴无情,“动物”的感情和其他无情的存在从来是两团无处交汇的物质。好吧,思维有些跳跃。。相对于客观存在,情志和意识这种东西想多了只有想到一条死路上去,所以就会觉得无望,委屈。莫名且无耻的有点理解了阮籍的穷途之哭。对啊,时间只有一条路,人生走到尽头就没路可走了,不对,路在,你不在。也不对,你不在,什么路也不在。
好小家子气的想法。
我就是想看看她是怎么过的这一生,才点开了这个电影。最近想看女性电影,因为正活得迷茫。很多事情不知道要怎么做,想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且不说执行起来有多难,光是把原则定下来就已经不容易了。但我还在自己找路子,我就还对自己有希望。就像他们说的,三个月不看书没关系,三个月不看书而没有愧疚感就不对了。不多说,还是回到电影,说说我学到了什么吧。
首先,洒脱自如,落落大方。这是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改变的。在电影里也只是一些无关紧要处的细节,或是因为传统女性的礼数才显得她拘谨。细节处如相亲时的低头不语,不会过多询问男主;约会时也不说话,所以后来是迫于表姐夫妻的嫌弃才做出下嫁的决定。这一条是我时刻注意电影中人物交谈时手和身体的姿势等,所以有时候就不要太纠结自己看起来怎么样,做当时该做的事,就会把重心放对,就会洒脱自如,落落大方。这一条的前提是一定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有主见有原则的人看起来会更加舒展大方。
第二,我想说是逆来顺受的,但又觉得不对,逆来,一定有解决办法,你要去找到它。电影中出现很多次,本来我以为她会忍气吞声继续下去的,她没有。从去询问丈夫离职原因,到主动抓住去日本的机会,觉得在日本魏家不爽又跳槽去餐馆。包括后来丈夫外边有女人,她选择离家也是如此毅然的决定。对,你有原则,超出其外的你要怎么去面对,这也是人生一大课题。”逆“无非是超出你的原则之外,你无法忍受的事情。你要选择改变,或者选择离开。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大概是当你丈夫有了别的女人,你只有两个选择,离开他,或者原谅他,但她觉得这两个都不好。此处又是我的哭点。嗯,人生有时候真没有更好的选择,两条路都不好。人本来那么脆弱无力,而女人更脆弱无力。所以女人可以活得尊贵而美好,却也最容易一不小心就活得邋遢又局促。
第三,始终对生活抱有希望。打工时,她会想到挣到钱回台湾开一家自己的餐馆。丈夫庸碌、死脑筋的形象正好是她的衬托。后来她不是实现了开店梦吗。你要有梦想。其实我好多年没有真正想过我的梦想,最多是掠过脑海的风景园林师插画师保护自然的生态学家植物作家等。重点是“掠过脑海”。某些时候想起愿望,我才觉得我身体里有能量。现在需要做的是找到一个主要的倾注精力的事情。人生做不了那么多,其它只能割舍掉,不算事情,算作怡情。
第四,女人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很多例子。不只电影里,从我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都数不胜数。一个家庭拥有怎样的女主人,不只决定了家庭的秩序和经济,最重要的是关乎孩子的成长。包括温饱,沟通,气氛,习惯,等。不想多说。现在要好好修炼,为了将来如果我有一个家庭。电影中不仅表现了她作为一个继母对孩子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她的思想素质对孩子的影响。大儿子学厨子时,她说你自己选的,不过学哪一行都没关系,都可以学出个名堂来。大儿子在日本学校打架回来也说到“是你说如果他们再骂我清国奴就让我揍他们的”,此处也有触动到我。大女儿怀孕时她理性的解决办法也让人佩服。我相信,如果不是她,孩子不会成长得那么好。
最后,人生要无悔得勇敢前行。我们都会老。但是你按你的原则活过了。也没什么后悔不后悔了。不能贪心。平淡又不平淡,都是相对。
<图片1>
开开心心 做认为对的事情。
这样过一生。
5 ) 我这样过了一生
这样一部看上去有点褪色的老电影也充分的抓住了我的好奇心,一则对演员的表演有期待,二则期望在故事情节里找到共鸣。而电影本身也确实没有令人失望,两点都有展获。杨惠姗的表演自然而质朴,很容易让人把角色桂美就等同于她本人,桂美的坚强与忍耐折射出中国传统女性最值得赞美的一面。而电影本身所留给我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句台词就是:“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忽视了自己也是会老的,也会生病……”
6 ) 我这样过了一生
张毅导演,杨惠珊和李立群主演的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改编自台岛“新女性主义”作家萧飒的小说《霞飞之家》,以一个寄居亲戚家的平凡女子桂美婚嫁前后的生活,展示中华女子传统的美德和为了家庭的牺牲精神。时间跨度30余年,电影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以桂美辛劳一生的时间顺序为走向,翔实地记录着一个台岛平凡女性含辛茹苦、相夫教子的故事。影片朴实、自然,导演以传统的儒家观念为依托,塑造了一个勤劳、坚韧、宽容的中华妇女的典型形象。
幕后制作:
上世纪80年代初,台岛经济腾飞,使得一些学者、作家开始反思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换时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渐变的过程,故而,在这部影片里导演用心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桂美。电影开始时桂美的表姐为其介绍男友,厨房里的桂美忙碌地做着家务,导演以长镜头真实记录了细碎的厨房劳动。导演在整部电影中灵活运用长镜头,以纪实风格将桂美半生的生活状态展示给观众,以中景和远景客观而含蓄地记载桂美人生路的足迹,并通过人物对话传递着导演的人生观和处世准则。桂美嫁给永年之后,生了一对双胞胎,加上永年前妻的三个孩子,她成为了五个孩子的母亲。而永年因为赌博丢掉了饭碗,困顿的日子里桂美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了家庭的责任,任劳任怨做贤妻和良母。这个过程里,桂美自强、自尊、不卑不亢,她的处世不惊、有主见、有原则的生活态度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桂美的一生是辛苦的,但是,她的儿女因为她而学到了人格力量,传统的伦理观念使得电影有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虽然有着戏剧化的成分,但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着“善有善报”的美好愿望。至少垂危之时的桂美是幸福的,永年改过自新尽心尽力服侍重病的桂美,儿女长大成人,各得其所。骨子里张毅导演是一个老派的中国男人,所以,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起了作用,虽然对于现代的轻浮而言有些背时,但是,它的存在确实让一个国家有了一个恒定的基础。除去纪实风格,极具特色的台词也为影片增色不少,显示了导演对当年台岛转型期社会变迁的细致观察。整部影片叙事流畅,以桂美的故事折射台岛的民生、民情。所以,影片获得第20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张毅、萧飒)、最佳女主角的殊荣。杨惠珊获得这个荣誉是众望所归的,杨惠珊以《玉卿嫂》、《小逃犯》成名,以此片达到演艺事业的顶峰。她为了演好这个时间跨度30年的角色,为了贴近角色本色,因为剧情需要增肥17.5公斤。
剩女们千万不要一时恨嫁贱卖了自己。乱麻般的生活挣扎在柴米油盐里本已悲苦,偏偏还有个不着调的老爷们在一旁添油加醋,注定餐具杯具一应俱全地人生。女主人公柔情内敛,内心却又坚强,对生活坚定不移,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杨惠珊演的真好。难得张毅不絮絮叨叨。
桂美第一次发现丈夫赌博是一个雨夜去给丈夫送伞。丈夫出轨是在一个雨水淹了半个家的超强台风夜。而桂美的一生就是在这样或那样的风雨交加中走过来的,湿漉、泥泞、狼狈,但她坚韧、倔强、有骨气地走完了这殊为不易的风雨一生。
男人性子钢,女人性子韧,关键时候还是女人的韧性维持着。人的一生眨眼就过去了,重新审视却发现如此简单。
“为什么要容忍的总是女人?”没问到点子上,没有好的命题自然就不会有好的展开,展开即是我们常见的以耐力跑完全程的悲情马拉松故事。
几场室内戏,将演员有层次地分布于狭小纵深空间中,利用门道和家具取景构图,借助深焦镜头和摄影机的推轨,放大演员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情绪内敛饱满、张力十足;叙事方面则承袭自民国初年以来未遭断层的文化样式,全片流露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散文诗式叙事风格;隐忍良善的女性,却有着极强的自尊和韧劲,这种韧性亦是温柔,是女性独有之美;女人之间的谈话抱怨和男人之间静坐抽烟,一动一静的对比刻画男女间迥异的性格与心境。关于暧昧的中美日台关系、绕不开的家国意识、复杂深切的民族情感等等,亦都有涉及。逐渐开放的社会政治氛围、回暖却不明朗的两岸关系,以及一批受过良好教育且富有的观众群体,为即将到来的一系列台湾新电影佳作做好了准备。好。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女主角就这么苦了一生,问题是,这种循环还要继续下去。除了杨惠珊之外,李立群有几处演的也及很好。
善良的人却不被这个残酷的世界善待:她穷尽一生让这个家摆脱贫困并渐渐过上好日子,然而命运却不公地一次又一次跟她开起了不怀好意的玩笑……看着成年后部分子女的自私表现,真是寒心又无奈,对比之下,也因此更加庆幸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能拥有很棒的爸妈和挺幸福美满的家庭!P.S.:对白→钮承泽,……
1、一个女人的史诗,也是中华文明背景下20世纪下半叶女人的标本。2、杨惠姗蝉联金马影后实至名归,她增胖出演,大概是华语影坛自残式表演的先锋了。3、李立群演的丈夫与父亲,看似渣,但尚能反省、渐变,在中国男人中,应属中上水准了。古老文明之下的中国男人,很多人仍下意识想去享受威权。4、戏外:原著/编剧萧飒是导演张毅的前妻,两人共创“女性三部曲”中的两部,分道扬镳后,萧飒在创作上一蹶不振。而张毅“出轨”的对象正是该片的主演杨惠姗。张、杨八十年代中期急流勇退,创办琉璃工房,竟然也成行业标杆。5、杨惠姗在成为台湾新电影的宠儿和金马奖的常客之前,其实演了大量的“黑电影”,曾是交际花、赌徒、杀手等角色的专业户。
“丈夫有女人,比赌钱更叫人寒心,可是你也只有两种选择,离开他,或者原谅他。我觉得两个都不好,可是总要选一样啊。”女人,尤其是做母亲的女人,真的很伟大。
历经近三十年的婚姻家庭私史,较少的嵌入历史时代特殊事件,反而使得故事可以超越具体背景,提炼为更普世化,体察传统家庭观念在现代生活中的演变,每个人都可能是这个“我”,或者身边听说过这样的“我”。坚强有根性的女人,轻佻不顾家的男人,叛逆闯出祸的孩子,吵过闹过也打过,好在都逐渐理解对方,用包容实现了和解,所谓家庭往往就是如此的存在。
“丈夫有了女人,比赌钱更叫人寒心,可是你也只有两种选择,离开他或者原谅他,两种都不好,我都不想选,可必须选一样”。原来人的一生不过就是一部电影的长度。怅然中。桂美,最典型的中国女人,坚韧包容倔强清醒。看着老年的她,身边儿孙绕膝,有一种说不清的魔幻感。十年几十年,曾经受过的累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全部不过是当下的这一天这一刻。过去和未来都是虚幻的无意义。这一部其实与《海滩的一天》有些类似,没有什么特殊花哨的表现手法,正正经经老老实实推进,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生。
台湾庶民剧,还不错,这片贵在平实,老老实实的拍,老老实实的演,不玩花样,不走捷径,不煽情,讲人话,不过也因为平实,还缺那么一点点滋味和电影感,后来杨德昌再拍庶民,就进步大了。中影修复版本还是稍微有些遗憾,很多地方亮度调得太大,亮得晃眼,包括白天外景、内景,都是白花花的不舒服。
杨惠珊演得真好,果然为角色增肥了,看完想把张毅女人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也看了。那个年代的女性还是很伟大的,为了过日子往往没得选择,联想到有两个表弟都是李立群型的男人,一个好赌,一个在外面有女人,结局都是离婚,有孩子也照离,毕竟时代不同了。
一直很喜欢台湾的这一类影片,不全是文艺感,不全是爱情,很生活,很平凡,很有内心的触动。今天不回家、YIYI
伟大的质朴的现实主义作品,杨惠姗的表演丝丝入扣,毫不做作。李立群也是立体的人,而不是脸谱化的表演。整部电影的调子非常深沉,120分钟跟着他们活了半辈子,泪水都留在了心里。很多经典的场景,都处理得异常高级。导演、编剧和演员们也从来不低估观众的感受力,所以给得很节制,也完全无套路。是可以一直看的电影。
他们两个后来不再拍电影实在遗憾。杨惠姗真的可以展示不同风貌的女人,这个片子把中国女性的命运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到了年纪就给你配个男人,嫁到别家,当女仆、陪睡、生儿子,生一堆孩子,然后生活稍一稳定,保准了给你新的课题,丈夫出轨了,赌博了,工作没有了,女人你甭想闲着了,还好本片女主还没有被家暴呢。家庭条件好的,也给你找个夫君,并且老丈人提拔女婿,等女婿翅膀硬了,老丈人也过世、失势了,必然的,男人这多年忍气吞声,是一定要发泄出来的。还好,她的女儿在15岁经历了流产后,这个后妈精心呵护,小姑娘也争气,读了大学,有的选择,可以不结婚,承担家业。1985年已经过去34年了,女人的选择还是越来越明晰了,自立自强,不要被男人绊住手脚,想生孩子,找个好精子即可,不需要跟他组成家庭,那里你什么都得不到,全是损失
一个被时代裹挟着坠入底层,却不肯就范的女人一生。在台湾寻亲未果,只能在表姐家寄人篱下的桂美,为了寻求一个自己的家,嫁给了拖着三个儿女的候永年。 本想做个贤妻良母,在家好好照顾子女,不料不成器的丈夫怕苦怕累,嗜赌成瘾,不久就丢了工作,还偷走了桂美为生产借的高利贷。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不肯吃别人剩下的食物的桂美从此挑起家庭重担,带着丈夫和孩子去日本做佣人,去酒楼打工,回台湾开餐馆,日子刚刚开始好,丈夫又开始在外面养女人……风风雨雨中,儿女长大了,桂美也老了。这个善良又自尊自重不服输的女人硬是凭一己之力养育了五个孩子,白手起家拥有了自家产业,曾经叛逆的继女虽然从来没有叫过一声“妈”,却是照顾着店照顾着桂美的贴心人,而丈夫,也守在病床边嘘寒问暖。虽然坎坷艰难,这一生,桂美到底是赢了。电影淡而有味
两年前跑去徐汇图书馆借萧飒的原著《霞飞之家》未遂,两年后终于看到这部电影,杨惠姗的表演和为角色增重44磅的敬业精神都让人赞叹,李立群也刻画出了一个无用又嗜赌的丈夫。张毅和杨惠姗所过的一生也是传奇,虽然现在新领域的成绩也值得祝贺,还是觉得他们离开电影界实在是一大损失。
80/100 尽管依然还有诸多不满意之处,但在《香蕉天堂》之后观看反而对前半段的克制颇有好感。情节上与日本有关,其实景别、机位等镜头设计上怀疑也学习了小津等日本家庭电影。“水再漲,我們就掀了天花板上屋頂去。”这一幕确实有女性引领的诺亚方舟之感,也想到《罗马》结尾海边那个镜头,“女人总是孤身一人”。 #DCP2K
台湾电影没有花哨华丽的视听手法,也没有炫技耍结构的剧作构思,就是有一种随和、源于人们本身的亲切。反观大陆电影,创作者还是太浮躁,太于急功近利。另外,电影是视频,可以借鉴戏剧,但必须与戏剧割裂。《我这样过了一生》、《小毕的故事》等,就是这样“流水账”的描述,才能展现影像魅力,而不是经过了人工的选取,将戏剧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