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儿时经典,如今疫情下重看,感慨至深!
记得初中时家里买了一台录像机,自己在音像店里买过两盒正版录像带,这部片子和狮子王,此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看了很多遍,剧情紧张,演员到位,关键是给当年信息封闭的我们带来很大震撼,原来还有这么恐怖的病毒...当前武汉疫情蔓延全国之际,重新看来,才知道电影里那恐怖的病毒传染剧情不是虚构,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愿大家在疫情过去以后都能更加珍惜生命和自己!
2 ) 武汉非典,在家自我隔离,看这个正合适
放松一下………美国人也不讲就啊,动不动就扔炸弹……希望武汉赶紧好起来………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凑够140字才能发
3 ) Thank you guys
很感动。
我们经历过sars,现在是h1n1...
这是个有生机的世界,
即一切皆有可能。
方法总比问题多。
俊卿的强烈偏执绝对的性情应该被这改变。
只要有一线生机就
有完全翻盘的可能。
4 ) 儿时经典,如今疫情下重看,感触颇深…
记得初中时家里买了一台录像机,自己在音像店里买过两盒正版录像带,这部片子和狮子王,此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看了很多遍,剧情紧张,演员到位,关键是给当年信息封闭的我们带来很大震撼,原来还有这么恐怖的病毒...当前武汉疫情蔓延全国之际,重新看来,才知道电影里那恐怖的病毒传染剧情不是虚构,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愿大家在疫情过去以后都能更加珍惜生命和自己!
5 ) 朋友或敌人?
影片《Outbreak》拍摄于1995年,展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病毒故事。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突然开始流行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确定是高度感染性的病毒后,美军于当天傍晚直接在军营投下炸弹,摧毁了整个军营。1995年,这种疾病如幽灵般出现在非洲大陆,同时,通过野生动物走私者,携带病毒的猴子进入美国,变异之后的病毒造成了致死性传染病,而且以空气传播的形式在美国本土蔓延开来。
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这部影片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病毒的一个很好的材料。
一、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人们总是将病毒与疾病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生物体破坏、摧毁的能力好像无穷大,鼠疫、肝炎、艾滋病等等骇人听闻的病症都是因为某种病毒入侵的结果。
电影中的虚拟病毒就有这样的特点,它严重破坏人体的细胞。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被感染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就会完全消失在显微镜的视野中,不仅是细胞的结构,连整个细胞都荡然无存。感染疾病的患者,早期会出现发烧、咳嗽的症状,同时伴有泪流不止,而两天之后,就会因为高烧和浑身溃烂而死。
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界对病毒定义的看法不断改变。病毒最早被认为是毒药,然后是生命的形式,再后来是生化物质。
病毒只不过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生命物质,它的结构极为简单,你可以说它们只不过是些有机物.它简单到只拥有核酸分子和蛋白质,甚至只有核酸或只有蛋白质、引起疯牛病的就是一种只有蛋白质的物质,说它是生命,但它连基因都没有,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进行繁殖的;如果说它不是生物,它却可以在细胞内繁殖,使细胞病变、死亡。当病毒游离于细胞之外时,不能复制,不能生长,不表现出任何生命活动,与非生命的有机物并无二致,它们的一切生命形式都要在它们进入其他生命体的活细胞之后才能表现出来。
二、历史重演还是预言
人类历史上曾经多次爆发规模巨大的瘟疫。例如黑死病,在中世纪使欧洲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离我们比较近的一次,当属一九一八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在这次灾难当中,有二千五百万人死于非命。即便是现在,尽管很多人没有经历这些恐怖事件,但是提起来仍然会心有余悸。
另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两年频频局部爆发的一些疫病。例如1998年的疯牛病恐慌,2003年的SARS,以及去年的禽流感传播,这些都与病毒有关。尤其是在2003年,SARS在中国的传播,造成了很高的死亡率,一度引发了局部恐慌,而不少地区的经济也因此大受打击。
公众对病毒的关注程度因此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人甚至不无担心地认为:新的大规模传染病又要到来了。
在观看影片《Outbreak》时,我对导演Wolfgang Petersen的远见卓识感到相当佩服。在上文中我已经提到过,早在1995年的影片里,Petersen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致死性的传染病,早期症状是高烧、咳嗽、流泪已经浑身酸痛。这和SARS简直就是如出一辙。而且,传播的速度也非常快,因为空气是很重要的传播媒介。当然,影片中的病毒高度致死,我很庆幸导演的预言没有实现,SARS病毒还没有这么高明,否则,死亡人数恐怕还要上升。
影片的病毒携带者是一只从非洲走私的猴子,这可能是从艾滋病的发现受到的启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发现了首例艾滋病患者之后,到今天,艾滋病已经见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加上性交易和毒品滥用屡禁不止等原因,艾滋病大有泛滥之势。再把目光转向SARS,同样地,在爆发后不久就证实在果子狸的体内找到了相同的病毒。进入上世纪以来,一些为了经济利益大规模捕杀野生动物,而一些饕餮之徒则为了大快朵颐不惜重金尝试各种野味。殊不知,就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病毒开始在人类群体中悄悄传播了。人们闻瘟疫色变,但全然忘记了自己是这个恐慌的罪魁祸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笑而可悲的事情。
乔石瓦·里德伯格曾经说过:“人类统治地球的最大单一威胁来自病毒。”人类的历史,是伴随着瘟疫的历史不断前行的。电影中所讲述的,或许并不是一种巧合的预言,而仅仅只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已。
三、死神之翼:高度的传染性和变异性
影片中的病毒,据说如果不采取隔离的措施,在48个小时之内便可以席卷整个美国本土。在现实中,这样的传染性有点过分夸张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了解到,病毒的传染性不可小觑。
我们知道,病毒的传染途径有很多。以乙肝病毒为例,它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体液传播等等。而《Outbreak》中的病毒更是通过空气直接传播的,瘟疫的流行就在于病毒广泛的传播途径。
同时我还注意到,影片中早在1967年的那次事件中,美国军方就加紧研制出了对付神秘病毒的抗血清,结果在1995年这种疾病再次抬头之时,抗血清竟然失灵了!经过研究之后,科研人员才惊恐地意识到,这种病毒产生了变异,与原来的病毒貌似相同,仔细观察表面的结构时早已面目全非了。
病毒的变异性也是令科学家头疼的一个问题。有的科学家曾经半开玩笑的说:“病毒可以在几天之内完成相当于人类几万年才能完成的进化过程。”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病毒的高变异性使得对抗病毒的药物研制压力极大,有时一种药品刚刚进入动物试验阶段,尚未投放市场,新的病毒变种已经开始大行其道了。例如人们最熟悉的流感,有的人一年要患好几次。稍微了解一点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次流感其实和麻疹、水痘一样,如果得了一次,短期内一般就不会再得第二次了。而反复发作的流感,是不同种或者不同亚种的病毒造成的,不是同一种病毒。这些流感的症状大抵相似,致病病毒之间的区别要靠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得出来。
高度的传染性和变异性,就如同死神的双翼一样。许多致死的病毒都有这样的特点。
四、前景:乐观或者悲观
究竟要怎样看待病毒,成为了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病毒确实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另一方面,病毒的致病性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科学家在诱导病毒进化的过程中,会不会发生意外,生产出极端的具有毁灭性的新种,也是萦绕在人们心中的阴影。我认为,面对病毒造成的危害,我们都会感到恐惧,但是不能因为恐惧就采取躲避的态度。对于病毒,我们应当采用积极的方式对待它,在研究如何控制疫病传播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相信,病毒学是一个拥有广阔前景的科学,而我们人类,终将与病毒达到共生,这是一个有可行性的选择。
6 ) 病毒,政治和意识形态
影像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把支离破碎的符号性元素通过蒙太奇使其合理的组接在一起。经典的好莱坞的电影可以说是以角色为中心而展开叙事的电影,这些角色或多或少是一些不变的,观众熟知的和心理上连贯的个体,而且角色的行为界定清晰,目标明显。虽然说,影片的推动主要依靠的是情节,但是角色在整个情节中处于中心位置,而且是角色推动了事件的展开。在《极度恐慌》这部电影中,从达斯汀霍夫曼到摩根弗里曼再到凯文史派西,可以说是大腕云集。作为工业流水线的产品,这部影片用精致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贯穿整个叙事过程的是是角色为了实现自我目标或者实现普世价值而进行抗争。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战争阻挡他们前进的人,克服相关的困境,并且超越自身意识形态局限。这类叙事方式可以说是好莱坞既定的一种方式,整部电影各个环节的分工十分明确,就连结果也在意料之中,虽然,整部电影的结果不难猜想到,但是精彩之处依然可以得到肯定。
病毒:沃尔夫冈·彼德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导演,在病毒的设置上可以说是节省了很大一笔预算。和怪兽,灾难片相比,病毒作为剧情开展的诱因,其自身的特点十分明显。因为没有具体的形象,所以总是以抽象的模式存在于图片和各项报告之中,不仅让病毒充满了未知的神秘感,而且还能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大多数电影在营造恐慌的气氛的时候总是喜欢用“突变”来烘托气氛。但是,“突变”在很多时候带来的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很少能够给观众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而《极度恐慌》选择病毒作为“突变”的因子,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能够营造出一种未知的恐怖感/
政治:我一直不喜欢把电影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电影就是电影,它具有的时代背景未必一定要是政治背景。然而,在《极度恐慌》这部电影中,导演毫不避讳的描述了政治黑幕。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管政府做出什么样的原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这一点在这部电影中体现的十分明显,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是如此。对于导演来说,电影就是自己的世界观,他们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一切都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任何一位导演都不会毫无目的的拍摄一部电影,不管是为了展现自我性格还是为了宣扬普世价值,一部电影就是一个观点。
纵观好莱坞的电影,生化危机,病毒肆虐,自然灾害,外星人入侵,机器人反攻等等话题都是很热衷的题材,这种类型的片子不管拍的有多烂,票房依然屡试不爽。但是,这里不得不说就是为什么这类电影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
对未知的恐惧,可以这么说,人内心的恐惧来源于潜意识对人体的保护,对于未知的事物,由于缺乏认知的能力就会认为未知的事物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恐惧感的出现,是为了保证自身不去主动接触未知事物,从而达到一种情绪上的平衡。生化危机,病毒肆虐,自然灾害,外星人入侵,机器人反攻这类型的电影就是利用了观众对未知的恐惧,从视觉上和心理上形成双重压迫,从而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觉刺激。
对预言的渴望,末日预言是人类预言的起源,但是大多数预言都没办法考证,只能作为平时的谈资,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就不需要预言。托勒夫认为,在工业文明异常发达的时代,社会的不确定因素会逐渐增多,预言的实现与否有时候并不重要,只是人们的潜意识中希望智者对未来做出某种假设。在特定类型的电影中,导演就是“智者”他们对未来的预测便是自己拍摄的影片。
对娱乐性的追求,电影最初的诞生仅仅是因为娱乐,随着电影技术的革新,电影才具备了艺术的特点,但是,究其本质来说,并没有改变。但凡是好莱坞比较经典的影片都会进入一个框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将所有任务结束,而这个模式最符合的是大英雄主义电影。在《极度恐慌》这部电影中,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角色通过空间的移动提供了一种叙事的连续感,不管是在戏剧情节上,还是在固有的逻辑上都给人一种紧凑连贯,一气呵成的感觉。
本片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落入俗套,对霍夫曼的大英雄角色着墨太多,导致其他的角色在影片中的意义被削弱,虽然符合了传统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但是缺乏创意,导致整部电影的惊悚之感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
1995年VCD时代当“灾难 / 科幻片”看,2003年同样被再次提及……又17年过去了,没想到2020年,当年的“科幻片”已经可以当纪录片看了,只是电影背景可以放眼全世界,不在是某个美国的小镇上
剧情有点危言耸听,但导演反病菌扩散过程拍得十分逼真,叫人忍不住捏一把冷汗。后段刻意夸张霍夫曼的英雄色彩,使得影片落入窠臼,从而削弱了科幻惊怵片的味道。
在冠状病毒疫情爆发的时点,看此片别有一番意趣,讲道理美帝95年的疫情防控逻辑已经比较先进了
大胆~泼猴~快让大夫老爷我扎一针儿,本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仅仅是人,连猴都算上,只要是小白脸儿一准儿没好货~
小时候的cctv6 那推荐介绍词我能背下来
这分数是不是有点低了?这么精彩的灾难片,剧情完整,逻辑紧密,细节考究,演技满点,节奏紧张毫无尿点。而且居然是95年的老电影,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的瘟疫类灾难片!
此时,有一批保密的染毒血清被送来,但山姆等一群人研究发现,这批血清能救治1967年的疾病,却对如今变异后的病毒毫无作用。不久,山姆的妻子不幸被感染,生命垂危中时,政府也作出决定,准备投放炸弹摧毁整个镇子,以此消灭病毒。
一贯的不喜欢这种一人定乾坤的套路
小时候看的,重新回味一遍,很好看
细节的安排穿插很有匠心,可惜最后美式英雄主义照例泛滥。
分分中过呼吸啊,剧情紧凑
挺好的 就是小时候看有点吓人
多年前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 挺好
在一群大咖里,猴子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影帝,不管是回眸一笑的妩媚、凭窗凝视的深情、被人背叛后的愤怒,都阐释得太到位了!难怪电影海报把猴子放最中间……
很老的片子了。现在看来剧情有些套路,不过还算不错
“人类统治地球最大的威胁是病毒”自从这几天患了新冠,对这话无比认同
灾难片永远震撼人心,直击你的心灵
1995年的传染病能拍成这样2011年的传染病怎么能拍成那样…!学院派小黑太萌 I like your face too,Dustin Hoffman
满满的套路。主角必须顶撞上司,必须单独行动,主角团必须死人,但主角的亲人一定不会死,政府一定有阴谋,大boss孤注一掷,主角最后一刻拯救世界。和Hot Zone一比较,这片便不值一提了。
谁去救救非洲人民和Kevin Spacey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