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国的脊梁
(要看原文带的插图请访问我blog里同题日志)
这篇日志打腹稿的时候,德国人施泰因迈尔正踏上他出访东亚的行程,在第一站韩国,这位新外长参观了位于板门店的非军事区。韩国早就表示,希望学习东西德统一的经验以期做为南北韩将来的样板。看上去半岛的统一只是早晚,就像90后一代不知“苏联”为何物,“朝鲜”也将成明日黄花。
羡慕得咬牙,因为台湾国民党刚刚打出广告,称“独立也可做为台湾人民的选项”。以我带大陆偏见的客观,会说他民意强奸政党,可民意何来?电影是最大的民意,一个动作一句话能影响几代人而我们看不到有呼唤两岸统一的电影,海协会海基会有投资影视业吗?统一方便面敢赞助奥运会吗?看不到。
所有种种更坚定我写这句话:电影是一国的脊梁,朴赞旭是韩国的脊梁。
题头图“공동 경비구역(JSA共同警备区)”,2000年朴赞旭导演。刚看全了他的复仇三部曲,又把JSA找出来温习。比起复仇系列,早期的JSA显得刺激不够,软弱矫情太多。但就是这部电影成为当年韩国票房冠军,是首部在朝鲜放映的韩国电影。在南北韩打破坚冰的年代拍这样一部片子,有后人不易置信的困难。包括韩国人使用朝鲜军服,包括在分界线(我们称为三八线)两侧摄影,包括剧本要推敲可能波及的影响……
片尾,朴赞旭让四位男主角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就保持着定格,由远而近,分别特写四张脸,最后拉出全景,变成一张旧照片,任何人到这里都能体会导演掌控大局的野心;可如果加上对排除万难的感同身受,我听到朴赞旭在说,看,我做到了;再如果换成一位韩国观众,这一刻心里肯定翻江倒海:兴亡谁人定,那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电影语言就这么神,有不同的土壤它能在每人心里开出不同的花儿来。所以我主张沐浴心情后倒杯白水专心观影,原汁原味原汤化原食,看完翻翻影评背景资料,再品一层味道。好像就是这样慢半拍地知道金基德用17天拍出震撼耳轮的天籁之“弓”,知道他清纯的“空房间”把李成延拉出慰安妇丑闻阴影,也是这样认识了经许秦豪网上伟德入口的三代韩国女一号,沈银河、李英爱、孙艺珍。
金基德、许秦豪、朴赞旭,好多次罗列这些名字,讨伐几位朋友对韩国电影的印象。韩影不是爱人车祸绝症和无厘头校园喜剧就完了,韩影每年都在长足地进步,凸显出独特的风格。前两位我写过,偏偏空过朴赞旭,因为实在太喜欢,拉拉说她最喜欢的电影她绝不会写评。没想到半个月前被嘴兒点名,让我评“复仇三部曲”。只好勉为其半,挑战一下。
- 大胖 06.2.20
2 ) 四个人的警戒?
演绎四个人之间的感情并不算难,然而演绎四个分别驻守朝鲜半岛三八线两侧的士兵之间的感情就不那么容易了。在那个极为特殊的区域,四个身份、关系极为特殊的军人,可以试想他们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就如同影片中多个段落的描绘:站在各自的区域内,冷漠而又警觉地看着对方,总是不由自主地有一种想掏枪的欲望,他们身穿不同的服装,身上被贴着不同的政治标签;双方的部队相遇后,全队一字排开,端枪警戒,各自的老大走到中间互递一支烟,各自抽完,然后归队,带领自己的部队离开。这整个过程完全是无声的,所有的交流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们分别代表着各自的国家,代表着各自的立场,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一切交流完全不存在。影片在这种话语静默的处理上是成功的,它很隐讳的直指了人物的身份,他们是一群政治与军事的棋子,毫无发言权。于是,故事变得有趣起来,四个本来只能保持沉默的军人凑到一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对于这部电影,我并不赞同将它归为战争片。首先,其发生时间不是在战争时期。其次,影片并未涉及直接的战争,其中的枪战与军事行动充其量算是边境冲突和摩擦。但是,它似乎又确实是反战影片。暂不管它到底算是什么类型的电影,导演在这里的政治立场很明确,他将朝韩双方的对抗视作违背人性和民族性的无耻举动。这点可以通过影片的内在情绪看出来,作为观众,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悲剧,而造成这场悲剧的无疑是双方无休止的对抗,同时也是各自意识形态差异集聚从而引发爆炸的结果。这让我们同情片中的主人公,痛恨那该死的对抗。这与《实尾岛》《太极旗飘扬》的立场有所不同,前者是如此明显的反对对抗,主张双方的和谐,后两者考虑的是韩国的命运,着眼于自己的士兵,从而关心的主要是这场严酷的对峙对他们的伤害。只不过与《太极旗》很相似的是,他们似乎都把朝韩两方比做了兄弟,并且在兄弟之间展开了对抗与杀戮。兄弟相残,这才叫战争。
将本片引入女人的元素,并加之悬疑式的叙述结构,不知道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还是失败之笔。也许为了趋向好莱坞式的多元化风格,让影片更有“内容”,也许是为了摆脱严肃话题的冷峻面孔,以女人的色彩缓解紧张单调的气氛,总之,这条线的设置与其要表达的东西基本上毫无关系。重点始终是在那四个人的命运上的。但是这个颇有来历的女人却是一个面带笑容的死神,它象征着荒谬的中立国,想尽办法停止对抗,但是却直接引发了两个人的死亡。要不是她步步相逼,松希不会跳楼,要不是她口无遮拦,斯肖古不会吞枪。她的出现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线,越帮越忙的行为不禁让我们怀疑某些中立国存在的真正意义。或许像片中说的那样,真相可能没什么用处,反而会起到不利的效果,维持局面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斯肖古是个很情绪化的人,情绪化到他贸然闯进乌金与琼必鲁的生活,情绪化到他在看到松希跳楼后无法自制地想掐死苏菲,情绪化到他在最后的对质中险些失去理智,情绪化到他终于吞枪自杀。对于琼必鲁,他视作救命恩人,然后,他抛下了自己的使命,轻易动了感情。他并不是一个情感封闭的人,面对北方同胞,他最早回归到了人善的一面。但是松希是个很封闭的人,他沉默寡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不懂得与人交往,所以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琼必鲁拥入怀抱,享受到了“温暖”的感觉,无法忘怀。有一个段落对他的心理描写是很成功的。当对面哨所用镜子反射的阳光打在他的脸上时,他陶醉的闭起双眼,隔着眼皮感受到的是一片温暖的红色。这个禁锢自己的情感已久,没人关心,得不到来自他人温暖的的家伙从那时起彻底感动了。可悲的是这两个人的心理防线是很脆弱的,所以无论最后到底是谁开的那几枪都合乎他们的心理,他们不像琼必鲁那样理智,而是极易崩溃。语言举止滑稽的乌金是个典型的悲剧小丑,他开朗活泼,但是难逃死亡的命运,而且是毫无意义的死亡。导演总是用他戏谑的语言表达一些隐讳的东西,比如说那句很搞笑的“半个世纪”的壮语,然而他的黑色幽默是不会引得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朝鲜人或韩国人嬉笑的。但是对于其他三个人物来说,乌金的人物塑造是不完整的,他过早的死亡让他失去展现自己的机会,导演牺牲了这个本就作为牺牲品的人物。琼必鲁,这个人物是很有意味的。他的理性,他的严肃,他的冷静都让人印象深刻。他作为共产主义的战士,有着坚定的信念,他在受到斯肖古用枪指着脑门的玩笑似的威胁后,还以更严厉的颜色;当他听到斯肖古叫他到南方去并以巧克力派诱惑的时候,他吐出了嘴里的巧克力派,捍卫祖国的尊严,后来又将吐出来的巧克力派重又吃下去,那是出于对兄弟的尊重与对祖国富强的向往。危急关头的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即便开枪的声音足以让人大脑一片空白,他却根据自己的判断当即作出了处理。他面对已死亡的兄弟与敌人身份的兄弟的选择那么的义无反顾,这让我肃然起敬。
影片中表现四个人在一起玩耍的段落给人非常温馨的感觉,他们玩着我们小时候玩的简单游戏,放纵地欢笑。在那一刻,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立场,他们抛下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他们只是兄弟。下一个镜头,再次的沉默。四个人坐在屋子里,等待着,然后琼必鲁发话,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切都在瞬间改变。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也映射出了南北之间时好时坏的不稳定关系,时而热烈,喜笑颜开,时而沉默,各自思考,时而紧张,一触即发。其实南北朝的紧张关系尽可以在双方的接触中看出来,一个小小的动作便会引起对方极大的恐慌和高度的戒备。斯肖古初次到朝鲜哨所去的时候向对方炫耀自己的拔枪速度,于是看到了那两个人惊恐的表情,很明显,他们怀疑的本能时刻运作,极容易被激发出来。当松希被琼必鲁突然拉入怀抱时他也极度地胆战。双方肯定都受过教育和告诫,三八线那边的人会极力的诱惑你越过那条线,然后正当的杀死你,而且,他们都受过严格的训练,如何去诱惑自己的敌人。如果某一方想开战,那么这必将会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这些东西导演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但是从人物细微的反映中可以看出他们如此的心理。吃巧克力派的那个镜头是最为明显的,斯肖古不经意间的话语激发了所有人的怀疑,乌金和松希停下来注视着他们,斯肖古明白过来自己犯了怎样一个错误,他表情尴尬,多亏琼必鲁冷静的处理化解了这一潜在的危机。然后,四个人开始欢笑打闹,而身为北方人口中的伪军的斯肖古对琼必鲁说了一句打倒伪军,这句颠倒身份的台词道出了南北对抗的荒谬之处。在那里,北方人称南方人为伪军,美帝国的走狗;南方人称北方人为赤军,共产主义的怪物。没有对错,没有真理,有的只是互相的不相信,只是不断的猜忌,只是无意义的对抗。
影片怀着一种尖锐的心酸感反映出南北差距,体现在两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物品上。琼必鲁和乌金无意是乡巴佬,他们惊奇地见识了美国造的各种新鲜玩意儿:煤油打火机、色情杂志、擦鞋器、巧克力派。国家的落后让他们感到心痛,让我们看到南北差距之大。南朝鲜受到美国的扶植,经济发展迅速,他们的士兵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先进物品,他们的军靴锃亮,而北朝鲜的士兵只能使用落后的装备,住在木质的哨所内。即便如此,北朝鲜的士兵要服役13年,相比只需服役两年两个月的南朝鲜士兵,他们有更加执著的信念,更加无畏的精神。这与影片刚开始时出现的那个野蛮的南朝鲜军官的言行形成对比,暴露出南朝鲜某些人的战犯倾向,他们盲目地仇视北方,以为自己是正统的高丽民族,而北方的那些人是蛮夷,这样一来,贬低了南朝的形象而提升了北朝,导演的这个设计有些大胆。他对北朝的感情和对南朝的厌恶毫不隐讳的表现出来。在看到琼必鲁对着色情杂志发出“美国的东西真是厉害”的感叹时,我惟有心痛。原来所谓的未开化只不过是纯真的另一种表现,他们是善良的、朴实的。
意识形态对人的毒害体现在影片的几个细节中。松希为另外三个人拍照的那场戏,他变换照相机的角度,让三个人靠近一些,无非是要遮住背景上北朝领导人的照片。这个举动让我看到了松希内心深处根植的思想观念,他对北方的事物有了一种类似天生的抵触,他只是看到那些东西情不自禁地不舒服。这是被政治以及意识形态毒害的结果!这种普遍的影响在琼必鲁那里表现出来,就是另一种味道了。他给我们的感觉是忠诚,有极强的自尊心,深切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于是导演亲朝的倾向再次流露出来。我们说拍这样题材的电影,导演应该平衡自己的感情,不倾向于任何一方,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他来自瑞士之类的中立国,他尚且会有一番自己的看法,对两方不可能完全平等看待。而且,这种置身事外的身份难让我们相信他会投入怎样多的情感去拍这样一部电影。作为一个韩国人,导演亲朝的倾向想必是能够比较冷静地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因素之一。忠于自己的情感,忠于艺术,忠于立场。
原本好好的一个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被分割成两个国家,相互敌视,其人民站在三八线前该如何选择:对面的同胞流着一样的血,说着一样的话,有着一样的面孔,可是国家却不允许他们彼此来往,剥夺他们做兄弟姐妹的权利。影片最后那张无意中拍到的四个人唯一的一张合影照片,似乎是某种欲言又止的预言。
在我们这些和平的国度,也许共同警备区并不存在,但是我们与身边同胞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的心理防线难道要比斯肖古他们更加坚固?处处都是三八线,处处都有警备区。
3 ) 令人赞叹的《JSA共同警备区》
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在他的大作《地下》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兄弟残杀,这才叫战争”,《JSA共同警备区》让我们再次直面了这样一个残酷而现实的处境。
四位男主角,两个南韩士兵、两个北韩军人,竟然由敌对关系,变成朋友关系。本片透过两个角色的视点,来表述这宗在南、北韩交界的板门店,两名北韩官兵被发现中枪致死的事件,藉此表现出政治角力的真相与谎言。
这部向黑泽明的《罗生门]》致敬的感人作品,被誉为韩国最精彩的电影之一,在技法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朴赞旭电影叙事语言的精湛程度,已经到了如火纯青的境界。他严密的思维逻辑和张力十足的叙事技巧,在本片和后来的《老男孩]》中都有着绝妙的展示。
本片的叙事结构最令人叹服。
整个故事由一桩敏感的凶杀案开始,它以女主角的调查作为贯穿影片的主线,以案件中两个受害者的回忆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此刻南北两方的陈述各自理屈,而究竟谁是真正的受害者,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谜底在女主角的努力下最终水落石出。可是,被隐瞒的事实背后并没有真正的凶手,却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悲哀故事。
朴赞旭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从本片到《老男孩》,他的影片总是悬念重重。这也是他的作品引人入胜的法宝之一。但值得称道的是,他并非单纯地为营造悬疑而悬疑,绝非刻意地卖弄悬虚。在隐匿事实的背后,总是有着难言的苦衷和悲哀的无奈。
影片对主人公的刻画颇具戏剧色彩。
最初我们在女主角对男主角斯肖古的侧面调查中得知。他的战友认为斯肖古对北方憎恨有加:“他曾经砸破了北方哨所的玻璃窗,他曾经独自拆除了自己踩上的地雷。”
然而事实刚好相悖,虽然这些也曾真实发生并非捏造,却是对事实曲解后的版本。而这些侧面的误解也刚好完成了对下文的铺垫。因为后来我们显而易见地得知,斯肖古砸破玻璃是为了给北方中士琼必鲁送信,他踩上的地雷实际上是由琼必鲁帮忙拆除。甚至这些事对促成他们彼此的友谊还是功不可末的。
这种精彩的铺垫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朴赞旭对细节的精雕细刻极其写实,绝无丝毫破绽和漏洞可言。
因为本片是主人公的回忆,就必然经意与不经意的存有着对事实的偏差。在斯肖古最终真诚的回忆真相中,朴赞旭给观众很明显地设置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斯肖古认为,打死乌金的是他的战友松希,他勾动得一发子弹仅击中了乌金的手指。但其实我们看到,在被“爆头”死后的乌金分明“超现实”地向他射出了一发子弹。也就是说,当时松希并没有射死乌金,实际上击中乌金手指的是松希,而此后真正射穿乌金头部令他丧命的其实是斯肖古。片尾琼必鲁无意中指正斯肖古这个记忆上的错误后,满怀愧疚的斯肖古虽然饮弹自尽,在道义上却是合情合理、罪有应得的。
我们再来看看四位男主角的结局:
最终斯肖古和乌金死亡,松希身体瘫痪,琼必鲁坚强地活着。其实,他们所经受的命运制裁和他们那晚的行为(罪孽)是等价的。朴赞旭对他们各自的命运安排,再次显示出戏剧的色彩。
我们再回到事故现场,整个冲突中,只有琼必鲁一人冷静地判断,只有他一人没有向好友拔枪,其它三人都或多或少地背叛了友谊。乌金向好友拔枪,这是他的死因。斯肖古射死了乌金,甚至还向琼必鲁勾动板机(庆幸手枪此刻出现了故障),因此他也是四人中最该惭愧的。而松希虽然是这场事故的导火索,却并非彻底背叛了友情。乌金不仁,他也不义,他向乌金的尸体连续开枪,是出于精神上的失控。而且,他没有向琼必鲁开枪(这点他要比斯肖古清醒)。因而他的结局是瘫痪,而不是死亡。
除了四位受难者,朴赞旭还重点塑造了瑞士少佐苏菲这个人物,甚至还赋予了她特殊的政治背景。也正是她的介入,才使这段悲哀的故事得以真相大白。因为在南北朝鲜两方维护各自政治利益和有名无实的中立监督委员会面前,这样的故事是无法见光的。
片尾的画面由动转静,由彩色变为黑白,他以那张游览者无意间拍下的4位主人公在一起的照片结束。他把4个士兵的友谊永久的定格在胶片中。
细节上,影片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描写两对士兵“团聚”的情节写得十分幽默有趣,很有人情味。对于北韩士兵的友善描写,更是一反南韩电影一贯的丑化观点——在戏中饰演北韩军官的宋康昊甚至比两个南韩兵士更友善(宋康昊的光彩是此片中最闪亮的)。
另外,在描述众人合照时,负责照相的南韩士兵南成植故意把镜头遮盖住屋内北韩政治领袖的画像也表达了那种微妙的情绪。
朴赞旭的这部韩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艺术和商业上双双取得巨大突破,也首次验证了他卓越的导演才能。
扮演南韩兵长李寿赫的李秉宪曾获得1992年KBS演技大奖“新人奖”、1993及1995年KBS演技大奖“最佳演技奖”、1995年电视艺术奖“演技奖”、1996年黄金拍摄奖“新人男主角奖”、大钟奖“新人男主角奖”、白艺术大奖“男性演技奖”。还喜爱他——《爱的蹦极》(2001年)、《中毒》(2002年)、《甜蜜人生》(2005年)。
饰演北韩中士吴敬必的宋康昊曾获2000年釜山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韩国大钟奖“最佳新人奖”、第三届法国度维尔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2000年韩国“最受欢迎男演员奖”、2001年韩国大钟奖“最佳男主角奖”。最喜欢他的《生死谍变》(1999年)。
饰演中立国特别调查员的新晋韩国影后李英爱更有“韩国林青霞”的美誉,曾参与演出《初吻》(1998年)、《礼物》(2001年)、以及曾执导过《八月圣诞节》的许秦豪导演的《春逝》。长期以来,李英爱走的都是纯情美人路线,在《JSA共同警备区》中一下变成为精明能干的女军官也是本片的一大卖点。
在电影技术方面,《JSA共同警备区》是韩国电影史上首部率先运用好莱坞式Super 35mm。由于这种格式加宽了银幕的能见度、增加了景深、加上接近全银幕式的播放,使视觉影像更为逼真。
《Joint Security Area》
上映:2000年
主演:李秉宪 李英爱 宋康昊 申河均
4 ) 论我国与韩国的电影差距问题
当姜文的《鬼子来了》因为历史立场不正遭封杀,同年,韩国的朴赞郁的《共同警备区》却是红果果的触及敏感的政治,正面表现处于分裂的南北双方士兵之间友谊的影片,对于这两个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突破。我觉得我国跟韩国的电影差距不再只是几条大街的差距,不存在可比性。
总感觉韩国的电影发展迅速的原因不是技术上、导演境界上的原因。而在于韩国有电影振兴委员会,就像一把锋利的矛,刺穿束缚和枷锁。给导演们自由开阔的发展和创作空间。而反观我国,多少电影连最起码的审核都通过不了,逼得导演删了又剪,最终移花接木的胶卷早就丧失了最原本的初衷。多少好电影遭到封杀,多少优秀的电影人被埋没。广电总局的严谨就像是一把盾,排挡在外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本真和纯粹,限制了自由的视野。沉重的盾牌拿在手中只会是负重前行,其发展的速度可想而知。
《共同警备区》不像《欢迎来到东莫村》那样充满戏谑、荒诞,而是充满着悬疑、残酷。比同类型题材电影《辛德勒名单》、《钢琴家》更扣人心弦。
5 ) 幸亏到了这个年龄才看
朴赞郁在《共同警备区》上映时37岁,今年我也37岁,刚看过这部电影,在大约十几年前就有机会看此片,可阴差阳错一直就那么无缘无故的错过,甚至在前两年看韩片最上瘾的时候,也没想起来把这片刷一遍,不过,今天看完,我第一感觉是幸亏到了此时世界观的我才看这片,大概是因为我不会得出大众化的观感结论吧?
前七十分钟,我基本已经可以勾勒出整个冲突事件的大概轮廓,只是不确定最终事件的真实具象化的行为发生时情景,这种故事不能追究合理性,所表现的不过就是本是同族相煎何急,穿的军装不同,代表的国家意志就不同,可具体缩小到个体,救命恩人与国家敌人比较起来,在感情上谁重谁轻?这就是感情纠葛的地方了。我所喜欢的这部电影,是往后的三十多分钟,把李英爱的身世一晾,朝鲜战争停战后,那76名战俘做出的选择是无国籍者,这才是震撼的地方,我近年来的思想偏向人本无国,是国强调族,家这种概念,国更偏向后天教育的产物。比如一栋楼房,里面住着各种族,自然同民族在基因相似相近上有更多的亲昵度,可一个民族就一定是一家吗?自然是否定的,那么有没有这个一家跟其他族的另一家走的近的?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都会出现不同族把自己族的另一家联合起来给灭了的事情发生,这些在历史上都证明过。话题拉回到朝韩双方,同一民族不否认,但今天已经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人群,片中也表现出了不同价值观,可这种区别才是这两国渐行渐远不可调和的国家利益所在,个体的人是可以因某些原因包容另外个体的人,甚至大家都刻意的回避这种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那种话题,成为朋友后,内心是排斥这种隔阂的,这个在照相那段表现的很有意思,那绝对不仅仅是背景刺眼的照片,还有最后没有进入相片的军帽。李英爱的父亲为什么没有选择任何一方阵营?当人自身的属性减弱,变成国家工具属性强势时,又亲身经历过那种身心合一的撕咬后,宁愿远走他乡,置身度外似乎也要好过油锅煎熬,再从精神上完全投身于一种封闭的世界观来寻求精神世界的不失衡。我理解他们两个韩国军人都要自杀,那是个人感情上的兄弟厮杀后与国家整体价值观扭曲后,精神上的崩溃,无法在短期内找到理论支点精神平衡,像某种信仰的崩塌,一泻千里,浮萍般找不到根系,我想这跟很多自杀者一样的心态吧?瞬间的秒沉。这对于人来说扛起国家利益的大旗,太过沉重,也因他们太年轻,这种两年半的兵役制跟朝鲜那个老油条13年身经百战的精神世界构成是有明显区别的,那一句如果是我也许我也会先动手,是逃避还是自欺欺人,至少这种心理自愈疗法对于个人精神创伤帮助极大,人真正脆弱的就是思维进入无法闭合的领域又非要想出说服自己的办法,那等于自寻死路,所以在这条路上西方思想会出现上帝,而朝鲜军官把非正常变成正常算是一种解脱。
总体而言,这部片还是反战题材,可战争的实质永远不是基层意志,上层强权不放弃部份权力,就会以国的名义国的形式存在战争的可能,美国南北战争和朝鲜南北双方为何选择结果不同呢?我想这也是可以讨论的一个话题。
6 ) 他们的友谊中谁射出了那致命一枪
看了一个开枪分析,人名都写错了,十分混淆。所以自己研究多遍,得出下述结论。
人物应该是:
李秉宪 韩国李军士
金泰佑 韩国二等兵 南
宋康昊 朝鲜吴军士
申河均 朝鲜二等兵 郑乌金
第五人 朝鲜军官崔某
我特意把尸检的片段,李英爱陈述子弹数量的片段,李秉宪回忆现场的片段,多看了很多遍。
开枪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军官崔某开枪 (结合前面的尸检,肺部中枪,不是致命枪)
第二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二等兵脸部,子弹射穿录音机(结合前面的尸检,是致命枪)
第三枪 李秉宪朝着朝鲜二等兵,射穿朝鲜二等兵的手;随后想射宋康昊,子弹卡壳
第四枪 李秉宪中弹,死前的朝鲜二等兵射的
第五-十枪 韩国二等兵对着朝鲜二等兵补弹
第十一枪 宋康昊用韩国二等兵的枪,对着朝鲜对讲机军官补致命弹,擦干净后慌乱间塞给了李秉宪;擦干净李秉宪卡壳扔地上的枪,塞到了韩国二等兵手里
第十二枪 李秉宪用手里的枪(其实是韩国二等兵的)射宋康昊的胳膊
按照上面的计算,韩国二等兵的枪一共射出去10颗子弹,还剩下5颗。李秉宪的枪射出去1颗子弹。这个也跟李英爱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一样的。
这里唯一不能确认的就是第二枪和第三枪。也就是,到底是韩国二等兵还是李秉宪对朝鲜二等兵开了那枪脸上的致命伤。
从李英爱在医院跟李秉宪转述宋康昊的口供,已经李秉宪的呆滞反映看,李秉宪应该是刚刚意识到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影响下,是自己杀了好朋友朝鲜二等兵。所以最后选择了饮弹自杀的方式。
大赞朴赞郁,结尾那场持枪对峙戏对人性表现的太他妈精彩了,还有那张旧照片,和那首伤感的歌,这些都是战火中比杀戮更闪光的事。
这是一个圣诞颂歌式的温暖故事 芦苇地雷那场戏很赞 chocopie的梗 李英爱美....不得不承认,韩国人确实能拍电影,侯导说的对,本世纪只剩韩国还能拍出这种男子汉气质的片子了;剪辑功夫相当了得
重看《共同警备区》,不管这个立意的三观多正,多么韩式煽情,隔了十年再看,还是太假了。韩国士兵因误踩地雷被朝鲜士兵相救而结识,两韩两朝士兵成为四兄弟,在共同警备区里开Party,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属于典型了为了创作而把政治问题简化。当人性议题放在一件不可能发生的故事里时,从开始就是不可信的,也就缺少了艺术作品的分量,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把纳粹集中营当成一场游戏同理,也是虚假的虚构。想用两方阵营来代表渴望半岛统一的和平愿景,同时加入李英爱这个北朝后裔瑞士人做第三方视角,人物是功能化的,缺乏真实基础。朴赞郁使用了大量摇镜、相似场景的镜头渐变来过度衔接回忆插叙不同的时间、空间,交叉剪辑是比较个人特色的。但一些星空特效镜头看起来特别假,放入这种严肃题材很违和。
幸亏是十多年前的作品,这要搁现在,绝对是腐女拯救宇宙的完美注解。
朝鲜的世袭独裁统治才是阻碍南北统一的障碍,而南北人民都是善良的,最后的照片也是点睛之笔。★★★★
有着相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却不得不把自相残杀作为政治正确。这样一个被撕裂的民族,流的泪中都带血。Make love, not war。愿望越美好,现实越残酷。
朝鲜南北士兵的地下友谊,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反映的却是苦涩和更荒诞的现实,fucking war。
见微知著的大气结构,人物情感饱满细腻,手法上虽然看出明显刻意安排的痕迹,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戏剧安排都不会显得过分。一张照片中的四个人,最后只能死在不该自己担承的内疚里。
分多次才看完整的片子,曾经差点就被我否定了,只是后来看网上评价实在很好,就重新完整看了一遍,发现真是好片,看来看片一定要完整连贯啊~~
【A】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会被感动地一塌糊涂,尽管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虚伪且违和的,但通过被创作者精致包装的情感内核,观众仍然会坚信这个“罗生门”中最悲情的“真相”。当观众下意识做出这一反应时,也间接证明了韩国电影在类型片元素的借鉴与学习中成功将富有韩国特质的题材与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并开拓出独具本土风格的商业特质和艺术主题。另一方面,朴赞郁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通过芦苇丛的摆动将「风」这一元素视觉具象化捕捉;板门店的界线与对立的窗口都是两方友谊的证明;剪辑上对动作/剧情的省略反而创造出内在的影像活力;而结尾那张唯一的合照更是神来之笔,永不过时的手法。但朴赞郁拍的实在是太工整了,所以总感觉把导演名字换成奉俊昊好像也不违和....
民族的哀伤啊。电影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可以寄托所有的思想。最后的一张黑白剪影配上哀伤无奈的音乐,是全片的灵魂所在。朝韩问题一直是半岛人民的痛点,无奈身为普通民众对此无能为力,好在还有一些能为此努力的人制作的一些优秀作品,共同警备区就像一首诗,代表了许许多多半岛人民心中的痛,和共同的期待。想想我们曾经的历史,想想我们的人民,连作诗的权利都没有,真是可悲可叹。
应该算是第二部让我感动的韩国电影吧,作为中国人,我想对于这部电影会有异常深刻的感受...朝韩 / 海峡
剧情翻转做的很棒,两千年的作品呀,不比诺兰差。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朴赞郁在视听语言上表现最平庸的一部电影,却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可见艺术本体和大众趣味之间总有很大的鸿沟。最后照片的一幕很动人,又是整部影片的缩影。以一个旁观的视角目睹一场非常环境下的兄弟情,我们都是游客,看见了这不可能发生又很能够共情的情义。
最好的韩国电影之一,最后一幕绝了。
最后那张照片让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
其实没觉得多好多震撼
两次拍照:“角度总是不对”、“靠紧一点”的三人和因此被挡去的两金、南成植的缺席(隔世四人合影,无奈缺一);被递还的飞过界的帽、美国游客在屡次劝阻下执意拍照,拍下了四人没法独立完成的、唯一的同框相。政治原因的不允许,隐秘人情的被记录。感动。
荒谬的政治扭曲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