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记忆的追逐
昨天11点开始我看了《零的焦点》,这是日本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代表作之一,最早接触松本清张是日剧女人阶梯,那个利用女人使劲向上爬的可恨又可悲的男人,把我这个只是怀着轻松心情看日剧的人搞得很忐忑。
而最被中国人知道这个人的应该是电影《砂器》,很遗憾我只看过片段,那时候太小,爸爸在放碟片,没有完整看,但故事大致内容我是知道的,就是一个从社会最底层,慢慢爬上音乐家位子的男子,把知道自己悲惨过去对自己有恩的养父杀害的故事。
而这次我看零的焦点,是为了广末凉子姐姐,漂漂的~~哎呀不好,拉回来,总算说到我看的零的焦点了,这个突然发现和砂器剧情有那么一点点像呢。不过主角成一个男的,变成一个女的,知道主角过去的人从一个人变成两个。
人,总是对自己的阴暗过去害怕着呢,因为过去就像拍死的蚊子一样一样,活不过来了,不能改变了。无论现在是什么样子的人,过去就像一面墙,驻在心里的墙,给人们的心里各种各样的阴影。
这面墙砂器里的主人公是曾得过麻风病的乞丐的儿子,而零的焦点是做过美国帮帮女郎(军妓)的女主角佐知子,性别的不同,导致2个故事的基调的色彩,节奏都有所不同。佐知子终于得到了光鲜的身份,成为了社长夫人,终于又能力好好保护自己生病的弟弟,对于来之不易的现在更是拼命想守护住,当知道自己过去的人来到自己的生活中,那恐惧是无法遏制的,孰不知没有人想暴露自己的过去,真正不肯放过自己的正是自己本身。
不断地害怕让这个女人对四人痛下杀手。“啊,终于没有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去了。安心了。”真的有这种感受吗?当昔日的好友久子被自己也逼走的时候,这个女人终于崩溃了。在满是玻璃的黑暗房间里,她失声痛哭,大声的吼叫着自己没有杀人,没有杀人,但是遗憾的是,结果已经造成了。灯亮了,手上脸上都是鲜血佐知子已经被自己的过去所吞没了。
这时厚重的记忆大门打开了,在空袭中失去了父母,原来在女子学校的她,笑着看着焚毁的家对生病的弟弟说,“从这刻起,我是妈妈,我也是爸爸”还只是个少女的她笑的多么让人心疼。生活所迫,做了那种工作,给不识字的久子唱歌,多么温柔的声音啊。为了迎接全新的时代,她全力支持第一位女市长竞选,看不惯的人们拿石头砸了竞选支援中心,报纸上也满是对女人竞选市长不利的报道,伙伴们甚至是候选人本身都消沉了,是谁大力鼓励大家,使大家振作起来?是佐知子。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杀人犯,我真的做不完全的恨,或者说,我更多对她的感情是同情,是感动,她是一个底层人物,但她慢慢爬起来了,她爬的越高,过去在她心里的墙堆积的越高,带来更大的阴影。这个阴影被人揭开重现光明之下,带来的恐惧可想而知,她做出的有逆人道的事情,这是错误的,但试想又能怎么办呢?卸尽浮华,真实的自己早已经早已千疮百孔。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现代的东京画廊,佐知子弟弟给佐知子画的肖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原来也只是一个美丽平凡的女人啊。
2 ) 文学、电影、剧本、改编剧本:公式化分析
刚刚看过《零的焦点》原著小说,借这个电影来谈下文学、电影、剧本和改编剧本。我试着用三个公式来总结它们。
剧本公式
先说剧本公式。剧本是个特殊的品类,属于商业化作品。
剧本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情绪。其中:人物 + 情节 = 故事
公式中"-->" 表示因果关系。剧本的商业性体现在——最终目标为观众的情绪。剧本的作者性体现在——整个剧作根基于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完全相同的故事(人物+情节),会因不同的主题,产生不同的讲述方式,从而导致不同的情绪。没有主题的故事很难达到情绪目的。主题依赖认知深度,故事依赖艺术创造力,引起情绪依赖共情能力。这是剧作者的三个核心能力。
再看电影公式,就比较简单。只是在剧本创作流程中,插入了影视化表现。
电影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影视化表现 --> 情绪
可见,电影中引起情绪的是影视化后的剧本。目前,影视化约等于视听外化,因此剧本的故事是要适合视听外化的。
最后说文学公式。文字比具象的视听更抽象,因此形式也更丰富(散文、诗歌等),我们只考虑和影视关联密切的剧情类小说。
文学小说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文学化表现 --> 情绪
可见,小说和电影的核心区别在于表现形式,文学化表现 vs 影视化表现,各有千秋。对于即使相同的主题和故事,小说和电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原著剧本与改编剧本
利用三个公式就很好理解了。原著剧本是以影视化表现为目的的,所以在写作时设计故事(人物+情节)就在遵循这个约束。因此小说改编剧本,从小说的人物与情节直接开始影视化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为文学化表现设计的),所以需要改编步骤:
第一步. 提取小说中想保留的部分,比如主题,人物,情节。
第二步. 以第一步结果为辅助,完全重走剧本创作流程(剧本公式):主题--> 人物 --> 情节 --> 情绪。
第二步切忌直接搬用小说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而要用第一步中提取的结果,进行再创作。更忌讳搬用文学表现来作为影视表现。对影视改编而言,小说只有主题和故事是有用的,文学性表现力不但无益,可能还有害。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难改编,而二三流文学作品(但有好故事)却常见改成伟大电影。
零的焦点
用上面的分析方法,我们很容易看懂《零的焦点》的改编思路:完全保留小说主题,微调(增删)人物,相应微调情节。犬童一心的影视化表现能力显著弱于松本清张的文学表现能力,所以一流原著通俗小说,改编成二流电影就无可奈何了。
3 ) 向大师致敬
《零的焦点》是根据日本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的同名小说改编,也是松本清张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作品。
记得我所看的第一本日本推理小说就是松本清张的《点与线》1979年版的,四毛七分钱一本,簿簿的一本,却很精彩。《点与线》虽然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人物也不多,但那些看似偶发的事件,不经意的表面下其实都是凶手布下的局,相当的巧妙。
日本推理小说还可分为本格派、变格派、社会派等派别,江户川乱步就是本格派的创始人,本格派说注重逻辑性和思索性,绫辻行人算是江户川乱步的接班人,日本的推理小说界还设置了江户川乱步大奖鼓励那些推理小说写作新人,现下当红的作家东野圭吾曾获得过此大奖。变格派的代表人物是横沟正史,金田一老爸,变格派小说气氛阴森诡秘,人物时常变态、疯狂、阴暗。
社会派推时小说情节放在时代社会背景中,探索社会现象,揭露人性的弱点。有时会觉得社会派推理小说情节不如变格派紧张刺激,但社会派推理小说揭示社会矛盾和黑暗现象。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点与线》、《砂之器》、《隔墙有眼》没有名侦探,但对政治黑金,企业黑线交贸,人性的贪婪都有深刻的描写。
《零的焦点》的故事从一位新婚妻子寻找失踪丈夫的下落开始,一点一点的了解到丈夫的过去,丈夫的朋友与情人,及更多关于二战后那些以性交易为生的女性,最后找到凶手。有一些人为了抹去自己不怎么光彩的过去,杀掉每一个知情者。
松本清张的《零的焦点》与社会派另一位大师森村诚一的《人证》有些相似,对二战后日本那些曾经为美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们,在战争结束后的生活,有些女性活得很卑微有些过得很光鲜,往日的受害者在因追逐权力、欲望导致人格失衡走上犯罪的道路。
过去的受害者如今的行凶者令人同情而又颤栗,一个畸形时代下的牺牲品。松本清张通过一个时代的受害者的愤忿绝望折射出了,二战后日本接受美军管制期间,女性为了生存向美军出卖肉体的黑历史,不堪回首的风尘往事。
4 ) 时代的悲剧
当年很小的时候看过电影《魂断蓝桥》,看完之后的几天内心充满了伤感,特别是女主角面对着看起来近在眼前的幸福,却因为战争期间当过妓女这段悲惨的过往而最终选择了放弃,决绝的走向迎面开来的卡车,那种强烈的悲剧色彩让我当时还单纯幼稚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震撼。
战后的日本经历了屈辱的被占领时期,这固然是日本全民族狂热推动战争的报应(电影开头就是一段二战时期的黑白影像,可以从中看到日本国民的狂热),但真正最为悲惨的还是森严等级社会的最下层民众。在男人都难以找到工作维生的时期,那些失去依赖的女人就像《魂断蓝桥》的女主角一样只有沦入风尘。说到这里还要说一下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仅3天后内务省就向各地政府发布了关于向美军提供慰安服务的指示,以减少美军对日本平民女性的侵扰。在战争中残酷对待他国人民的日本,自难避免身为战俘之后悲惨境地的想象。随后产生了大量的所谓伴伴女郎,这些聚集在美军营地附近的低级妓女,为了一点微薄的金钱而躲避着军警警察的驱赶追捕,苟且求生。
推荐给同学看,看完之后他评价说比较闷,情节也一般。其实东野圭吾《名侦探的守则》中就有一篇类似的情节,当然目的是为了说明本格派推理小说正在走进死胡同。而作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松本清张的作品往往并不追求悬念强烈,情节展开的速度也比较平缓,相反更加注重生活写实,以揭示社会现象为根本目的。比如代表作《砂器》,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复杂的案件,然而通过细致的描写,揭示了社会下层青年想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困难。而其中关于生活部分的描述,就像看旧电影那种熟悉温馨的感觉。《点与线》倒可以算作本格派的典型,属于那种精巧利用时间的类型。
相对小说的缓慢和阴郁,电影的节奏算是比较快一点,相对也有更强的感染力。在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时期,那种盼望告别不堪回首往事、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心态是多么敏感和紧张,经历过黑暗中恐惧焦虑体验的人,对光明最为渴望和珍惜。而就像绷到最紧的皮筋也最容易断裂,一旦断裂就将迸出极大的伤害力。片中室田夫人是一个优秀的女人,其实在一个正常的时代她就是希拉里那样的女强人,她一手操持起一位女议员的选举事务,几乎完全以个人的毅力和能力将这位议员送上市长的位子,她并非不愿抛头露面,她最后当众的演讲充满智慧和魅力,只是她不光彩的过往不允许她如此。电影里面增加了很多女人之间的情感戏,为的是表现她不是一个天生的冷血动物和杀人狂,她在逼死朋友后歇斯底里的自我摧残,让人一时不知道该恨她还是同情她。
广末凉子戏份其实不重,主要是替代了推理片中的侦探角色来推动情节,而原著中那种头到尾笼罩的感伤却表现的力度不够,在看过很久之后我都还能依稀记得小说中女主角在悬崖寻找丈夫的遗迹时心中默念的那首悲怆的诗歌。倒是对第二女配木村多江印象深刻,角色属于那种温婉的美丽(与书中不太一致),而最终被自己的命运所击倒,成了片子最悲惨的角色。其实这个题材也有类似的作品,比如《人性的证明》,但《零》是从社会而非个人角度来描述和记录这段历史,显得更有深度和意义。
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松本清张诞辰100周年而拍摄的。作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大师,作为对东野圭吾、宫部美雪等作家影响最大的引导者,松本清张开创的是一个写实为主的风格,相对于本格派纯粹智力游戏的狭隘,他带来的是一种立足社会悲天悯人的创造思想。希望将来能多读一些他的作品,并希望有更多他的作品被搬上银幕。
5 ) 《零的焦点》:改编的失败与伟大
人物改编的失败与伟大
新婚的板根贞子刚度完蜜月,丈夫鹈原宪一便离奇失踪。贞子远赴北陆,同丈夫的同事本多一同寻找宪一的下落。然而,似乎知晓内情的宪一的亲哥哥竟然在金泽遇害,而逐渐接近事情真相的本多也在东京被杀……
《零的焦点》改编自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同名代表作。松本清张是成为继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的世界第三位侦探小说大师。他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而且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作家。读他的作品让人们认识人生百态和日本社会的本质,因此社会派推理小说成为一本精彩迭起的日本国情教科书。所以,作为“松本清张三大杰作”之一的《零的焦点》也不例外,它将战后的社会百态通过一宗罕见的失踪案把战争带给日本人心理和生活的那深不见底、难以愈合的伤口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无限悲凉。
看过小说之后发现,本片对于人物的改动是最大的。由鹈原贞子,室田佐知子,田沼久子这三个女人的命运和追求所交织出的《零的焦点》,注定是一部彻彻底底地女人大戏。我们从导演选角方面就可看出此间的分量,这三个女性角色分别由日本著名影星扮演,任凭哪一个都是有实力又不失人气,称演技又极具美貌的气质女星。欣赏这三个女人同台飙戏必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视听享受。影片的编导把这三个女人都赋予了一个主题,分别是家庭、事业(也可以说是地位)、爱情。这三个主题生生把这三个柔弱女人变成了三个超级女战士,而家庭、事业和爱情是她们毕生的信念、梦想,亦是武器,在必要的时候可不惜一切代价为之奋斗到死。这一点是本片在人物改编上比较独到,清晰的地方。但是除了这一点,我认为大多数的人物改编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我来举几个例子,首先是整个案件的幕后主使者室田砖厂的社长夫人——室田佐知子。她是本片最为复杂的人物,也是真正的幕后真凶,为了隐瞒自己曾经是“伴伴女郎”的事实,保住自己的家庭和地位,而不惜杀死四条无辜的生命来做代价。小说中的室田夫人是到第四章才出现的,到了小说的三分之二处才仅有三场戏。佐知子的第一次出场,松本清张在书里是这样描述的:她的容貌算不上国色天香,但是皮肤白皙,给人以好感。而且她笑起来的时候,眼睛会眯起来,越发觉得亲切可爱。种种情况表明,作者想要极力的让读者忽视室田夫人的存在,就算你怀疑谁也不会怀疑室田夫人。可是电影中的室田夫人却与小说大相径庭。我们来看看佐知子的第一次出场,贞子和本多先生为了寻找失踪的鹈原宪一,第一次去拜访鹈原宪一的重要客户室田仪作导演可谓是绞尽脑汁让佐知子的登场华丽而隆重,首先是一个急速行走的女人的脚的运动镜头,穿插在一场砖厂开除员工的残酷场面当中,这双脚上穿着白色高跟鞋,裤脚是白色针织面料的女士西裤,暗示出优雅与干练。接着是一袭高贵洋装的女士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全景,然后紧接着女士脸部的特写,周围的灯光随着女人的脚步逐渐亮起,我们看到了她精致而冷峻的面容,直到她悄然地走到工人们中间站住,这组运动镜头才结束。从旁边的工人下意识的给女人让出位置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女人在这家砖厂中的特殊地位。她的来头一定不小,有慧根的观众可能已经猜出了她老板娘的身份。这样一位美人的出现与工厂正在进行的压抑、残酷、悲凉的“开除大会”在表面上有些不协调,但是这组运动镜头的运用又使这个女人的内在气场与整个事件的气氛不谋而合。之后,随着剧情的发展,室田夫人的戏份在不断的增多,我们看到她作为本市名流,为了金泽第一女市长而劳心劳力、热情高涨、无所畏惧,虽然她并不抛头露面,但是她却是这场选举的绝对幕后推手。她做这些似乎不仅是为了自己,她甚至有着和马丁路得金一样伟大的梦想,就是想要真正的改变女人在日本社会的地位,实现女人当家作主的日本新时代。所以,她想要极力掩盖曾经做过“伴伴女郎”的不光彩的过去,在这样一个完美而强大的女人身上,她的过去就像是“阿克琉斯的脚踵”不可触碰。她不愿就这样被遗弃在历史的烂泥澡里,她要挣扎,要斗争,要挺胸抬头的走下去。但却终究逃不过命运那不怀好意的微笑,让她遇到相知的故人。于是这一场与命运的生死较量便由此开始,只是一旦开始,便回不得头,收不了手。如果说小说中的佐知子,野心是藏在心里的,那么电影中的她的野心却是赤裸裸的摆在外面的。其实电影编导有改编原著人物的权利,而且《零的焦点》这种程度的改编也绝对没有越线,甚至还比较丰满、流畅。但是编导你难道忘记了吗,本片是一部悬疑片耶,观众要的就是永远猜不到的结局和让人瞠目结舌的真相,就像《小岛惊魂》,就像《第六感》那样不可思议。其实小说在室田佐知子的问题上已经给了编导一个很好的悬疑范例,就是让她深藏不漏,虽然她才是这个具大漩涡的中心,但却永远像个局外人,带着端庄的微笑观察着故事的发展。如果是我,我就会参考原著小说来塑造人物。但是本片的编导和室田佐知子一样有野心,给这个故事冠以一个时代的大背景,给这个人物赋予扭转时代更迭的重任,使之不得不站在风口浪尖,从人群之中走到银幕之前。只可惜加重了戏份和厚重感的人物势必要削减神秘和悬疑的初衷,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正是这个道理吧。
因为本片是女人戏,所以男人角色的塑造似乎比女性角色更加难以拿捏。就知道他难,所以编导终不能幸免,其中室田仪作就是个败笔中的败笔。在小说中,本多对室田仪作的第一次评价:室田先生是个好人。他为人亲切,乐于助人,所以在本地很有威望,兼任好几个社团的名誉理事,是本地的名流。但是在电影里,在室田仪作未出场前,本多向贞子介绍这个人时却是这样说的:室田仪作从九州的碳矿町流落至此,白手起家,因为是那样一个人所以有点儿手段强硬。若是用平常手段是不可能获得如今的成就的。后来我们看到了这位社长果然又高又硬,在跪在地上请求不要开除自己的员工面前冷酷无情地点燃香烟,第一次见到合作伙伴的妻子(贞子)就无礼的上下打量着她,还当着员工的面嘲笑鹈原宪一的失踪,公然在妻子面前把其他女人带进家里,还不止一个,活脱脱的臭流氓一枚。让我觉得室田仪作娶佐知子就是为了报复她。记得潘桦在《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解读》中这样写道:人们在生活中往往重视第一印象,相信直觉,因此影视剧抓住人的先入为主的心理。在室田以作老流氓的形象深入我心时,编导却给我来了一次大反转,一直在背地里默默调查着自己妻子的室田仪作,竟然为了能够彻底隐瞒佐知子的过去,成就妻子的一番霸业而选择用枪爆头!这让人家情何以堪啊。在小说中室田夫妇可谓是相敬如宾,两人感情非常好,尚且没有做到谁为谁牺牲性命,何况电影以这样一种几乎可称之为“畸恋”的状态来成全室田仪作的自杀,实在是不妥。其实我了解编导的用意,编导是想要塑造一个复杂而悲情的伤心男人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却发现妻子的心根本就不在自己和家庭身上,他是个远近闻名的成功人士,却发现他根本就hold不住妻子的心,他对妻子的愤怒,报复,恨只不过是虚伪的表面,在这样一副钢铁般冰冷的表面下隐藏的是一颗充满爱意的心,所以最后作为知情人之一的他选择了利用死亡这种极端又安全的方式来成全深爱的佐知子。可是当我懂的这些用意后不免更觉编导这个人物在把握上的无力,编导没有给我们看到情感路线的过程就强迫观众去接受如此突然地结果,大家当然不会买账。就像气球,如果你不给它充足的氢气,它是无法顺利升上蔚蓝的天空的。
不知是不是编导嫌这部戏阴盛阳衰,太过阴柔,所以在戏里凭空添加了一个室田佐知子弟弟的角色。可是这个弟弟的加入,在我看来则是画蛇添足。弟弟是个颓废的画家,总是酩酊大醉的回到姐姐家里。每天看着姐姐、姐夫相互折磨过日子,出场次数本就不多,还有一些镜头拍出了些许不伦的调调。他的出现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在贞子发现一切后向贞子诉说佐知子青少年时家庭的不幸遭遇,为的无非就是想要博得观众对佐知子的同情,这一番真情诉说在我看来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一场戏与之前那一场“回忆伴伴女郎生涯”的戏作用雷同。因为那场追忆当年凄惨生活经历的戏份已经做得很足了,也达到了编导的目的,而弟弟口中的“童年故事”就像弟弟本人一样,在小说中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他们的出现均达到了破坏影片完整性,起到了电影“小累赘”的作用。弟弟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完成佐知子的人物画像。之后我会讲到这幅肖像画的作用,还是很奇妙地。但是抛出上一项毫无用处的作用,单靠着“为画作而生”的人物设置目标,还真是单薄了许多,这样的一个人物真的不足以称之为是成功的人物改编。
细节处理的失败与伟大
原著小说有二分之一的内容都是是存活在贞子脑海里的推理过程,所以这部小说的改编难度实在不浅。有一句流行很很久的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用来定位此片的改编成败上最为合适。
贞子不是一般的女人,她缜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推理能力堪称女版柯南。如果谁碰巧娶到了贞子这样的女人,那么你这辈子都别想在外面偷腥儿了,因为你的老婆必会拆穿你的一切谎言,定位你的所有行踪,然后准确无误的找到你,把你与小三一网打尽。因为就连自己的丈夫鹈原宪一和久子的丈夫曾根益三郎是同一个人贞子都推理出来了,当我看小说看到此处时不免感叹贞子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很赞赏编导在此处的处理方式。存在于意识中的想法怎样物化成银幕上的画面让观众来理解呢?光有内心独白是没有力度的,此处编导利用了一盒糖来解决这个问题。贞子在火车站送别鹈原宪一最后一次回金泽办事处交接工作时,鹈原宪一坐在靠窗的车厢里,贞子站在窗外,两人情意绵绵、依依不舍,鹈原宪一安慰新婚妻子说很快就会回来,并在自己的上衣兜里掏出了一盒软糖(类似于瑞士软糖的那种)倒在贞子的手里一颗,贞子幸福而害羞地微笑着,丈夫挥了挥那盒软糖向贞子告别,软糖在晃动的盒子里发出了饱满、沉闷的沙沙声。而当贞子来到田沼久子曾经的住处,进而发现原来自己的丈夫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以曾根益三郎的身份和田沼久子同居时,糖盒又一次出现了,它空空如也的被遗弃在田沼久子家的地上,随风飘落在贞子的脚边。糖果是甜蜜的,在第一次出现时,满满的装满糖盒,鹈原宪一把糖给了妻子一颗,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爱。而第二次出现时,糖盒象征着鹈原宪一,空空的盒子随风飘逝,暗示了鹈原宪一已经死亡,而它出现在田沼久子的家里,也正暗示了曾根益三郎与鹈原宪一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之前说过,设置佐知子的弟弟这个角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完成这幅画。弟弟是与这幅姐姐的画像联合出场的,当时贞子第一次去佐知子家里,看到了这幅完成了一半的画作,接着就看到了窗外醉酒回家,也在注视着她的弟弟。弟弟画姐姐,画出了姐姐光鲜的外表与错综的内心,画出了姐姐的隐忍与残忍,也画出了对姐姐的痛惜与怜爱。当最后因亲眼见到旧友久子为了自己跳崖自杀后回到家里大哭大喊、情绪失控时,她无意中用玻璃划破了这张画,正好划在自己的脸上,这一刻的癫狂则是佐知子人性底线的全线崩塌,这一道伤疤就像是点睛之笔,而这一幅画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所以这幅肖像的完成与佐知子悲剧命运的形成是同步的。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日本早已走出了战后的萎靡与阴霾,我们看到银幕上出现了飞驰而过的新干线、高楼林立的街区、熙熙攘攘的人群。。。眼前的一切完全是一幅繁华、气派的国际大都市景象,然而就在观众快要从遥远的雪国北陆被拉回到温暖平和的东京时,镜头却带着观众来到了一面橱窗前,橱窗里面正是那幅残破的佐知子肖像,当之前发生的一切已封尘海底,当眼前的一片祥和已拒绝往事重提,这幅画作就像一道伤疤,提醒着这个民族,你可以选择隐藏、忘记或是抛弃你的过去,但是历史却永远不会弃你而去,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
另外,我总觉得编导有点儿想要丑化男人的心思。影片中一共死了四个人,分别是鹈原宪一、鹈原宪一的哥哥,本多和田沼久子。贞子第一次被叫去认丈夫的尸体时,导演给了从高高的悬崖上跳下来,已经被摔得面目全非的尸体一个中景镜头,在鹈原宪一的哥哥死的时候,导演让其死得甚是惨烈,脖子上爆着青筋,嘴巴里吐着白沫,庞大的躯体瞬间倒下。本多先生的死相也不输前两位,他被室田佐知子用短剑一般的东西钉死在田沼久子家的窗户上(小说中是毒死),几天后,附近的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发现了窗户上本多那一张面目狰狞到扭曲的脸。似乎除了久子这一女性死者外,前三个人的死亡过程,导演都刻意用专属于B级片的视觉冲击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种处理手法实属低级段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影片开头交叉剪辑的那一段侵华战争的纪录片镜头,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史实镜头的插入是为了增加影片的历史厚重感,进而提高影片的艺术档次。但是导演既然把品味拉了上来,又何苦要亲手推下去,这种云霄飞车似的影片定位实在有些不靠谱。其实导演可以学习一下他们国家的电影界老前辈黑泽明先生,用一些留白的拍摄手法来表现惊悚的死亡,只制造触目惊心的气氛,让恐怖的画面产生于观众的想象,并震慑在观众的心底,也许效果会更好。
6 ) 一个人一个看法
有一篇影评叫做女人之伤和日本之痛,写得很好,女人之伤是导演更想表达的,而日本之痛是原著的核心思想。能感受到电影中这两个主题相互纠结较劲,没能完美融合。但我觉得导演意识起码是好的,女性主义的诉求更贴近新千年后日本社会的关注点,而战后创伤离现在似乎已经遥远了。
战后,日本社会诟病的是美军,是战争本身,整个社会弥漫着战败的沮丧(警察局的人:谁让我们战败了呢,没有办法。顺便说,作为中国人听这话挺来气的,谁让你们先发动战争的,先撩者贱好吗!你们还委屈了!)而那个背景下的女性伤痛被混合在社会伤痛中,人们却忽略了女性的命运如此悲凉不仅是因为战争——不管有没有战争,女性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群体,只不过战争放大了这种damage。
电影最后的影像是和平时期的日本,扣回了“日本之痛”的主题。“女性之伤”的主题是扣不到了,看看Twitter“我也可以生气吗”的平权话题,9012年了,日本女性的生存状况有本质的改变吗?没有。十年之前更没有。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社会进步是如此缓慢和艰难:第一个女市长之所以当选,不是因为男性认同你,只是金泽人民憋着劲儿要拿“日本第一”;候选人在台上演讲时,台下的男人们喊:“女人站在上面干嘛呢,跳脱衣舞吗?”大家一阵哄笑,候选人没有生气,也只是笑笑;委员会在准备竞选过程中,玻璃被石头砸碎——反对者不认为女性应该参与政治……男权的根基是坚固而难以撼动的。
下面说一些零散的点:
1.佐知子期待的“时代”和西岛秀俊期待的“时代”不是同一个时代
从细枝末节中我们知道西岛叔是一个有战争PTSD的人,当警察时期又受了美军刺激。他所期待的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人民安居乐业,老婆孩子热炕头。
佐知子期待的是一个女性不用再受伤害的时代,是女孩子可以好好念书,不用为生计沦为男人的性用品,可以参与政治,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的时代。
2.厌女的女人比厌女的男人更一言难尽
禎子打了佐知子一巴掌,说“你毁了我的梦想”,她的梦想不过是给男人当妻子,老老实实做个主妇,而佐知子应该去打谁一巴掌控诉自己的梦想被剥夺呢?
是战争,是那些美国人,是这个操蛋的男权社会,还是……造化?
她没处说理,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想办法改变世界。
我只能说她的人生很悲壮。
3.西岛是好人吗?
呸。
他只不过做了一件有人性的事,人本来就应该做有人性的事,别人没做,是别人坏,不是他好。妹子把他看成救命恩人也太过了,不值得爱。
他也不过是个普通的没什么见识的男人,认为和读过简爱的良家女孩儿结婚就能过上他梦寐以求的生活,而他才不会真正爱上有过パンパン女郎经历的女人。男权社会对男性宽容如亲妈,男的睡多少女人无所谓,玩儿玩儿也没问题,女人有过パンパン经历就不是人了,其实她们多么迫不得已。
佐知子杀了他也没毛病,他就是个骗子罢了,不值得同情。
4.佐知子
厂长亲吻她,说,“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啊?”
她面无表情。
我们看不出佐知子对老公有任何关心和兴趣,甚至当老公搞了一堆妇女来家里闹来引起她的注意,都失败了。她只关心选举的事,成日和女性同志们(相同志愿的人)在一起,追逐着梦想。
她真坚强,也真脆弱。
也许她心里已经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也许她早就恨透了男性。
她不愿意抛头露面,即使她为选举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她如此害怕自己的过去被翻上台面,甚至不惜杀人。怕被人知道,怕面对自己的过去,怕黑历史让自己永世不得翻身,怕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女人长大以后就会变得容易责怪自己,因为社会告诉我们,你们应该这样那样,都是你们的错。
不是的,佐知子,是他们不好,是他们abuse你的身体,是他们诋毁你的人格,你本身没有任何不好。
可惜佐知子并不这么想,emi的死让她崩溃了(我相信她不想杀她的,她下不了手,她可以杀死那些男人却无法对女人下手,即使禎子在那种场合大喊mary她也没有将她怎样不是吗),弟弟的画中如此坚强美丽的脸,被她划破了,不能原谅她自己的,正是她自己。
电影最后呼应了这幅画,那道伤痕,不只是佐知子的伤痕,也是我们所有女性的伤痕。
广末凉子你还能演得再差点么。。。sigh。。。整一个女版张铁林
广末凉子
还是木村多江最高,中谷美纪气场确实强大但也不用部部片都像松子一样演的那么用力,至于广末,她的小家子气让她挑大梁最后也成路人,西岛大叔演了个打着追求新时代旗号劈腿的贱人
如果一个人因社会的伤害而扭曲变态,你是否能原谅?我们是该怪个人呢,还是该控诉这个社会?
木村
犬童一心还是驾驭不了多线索大题材,适合拍温情的线性叙事的小故事。中谷美纪的演技没话说,气场强到周围所有生物瞬间变路人。广末凉子还是完全无法撑起任何角色,木村多江是本片最大的惊喜,那村姑演的,完全都看不出是木村多江......
没有看过小说,感觉导演想表达战后特殊的社会背景,但情节很乱,拍的也有点拖沓。不过嘛,本身三个美女也是一看点,只是广末凉子太弱了。★★★
当得知中谷美纪是玛丽,镜头突然切到中谷美纪,那张苍白枯瘦的脸生是吓了我一跳。松本清张的社会系推理,推理其次。对社会问题的涉及才是主要的,同样是阴云密布的海边,会想起《影子写手》,靠想象完成故事多少有点削弱这部电影,不过,仍然值得一看。中谷美纪实在太强大了
看不下去了,冲着广末凉子和中谷美纪去的,闷死了,男人莫名其妙的失踪,莫名死了两个人,看了一小时,后面一小时我看你怎么再编下去!
不错
还是木村演技一流啊。。。那么一个文盲傻女。。。中谷和广末,一个发力过猛一个不会演。。。西岛大叔的身材非常好!
五星给中谷美纪。片子里广末木村和她一比都成了路人。
和你约定好去看的北国,那宛若处女般神圣的北国啊,在我的身体里,缓缓的流逝。
重拍零的焦点纪念松本清张,犬童一心证明了他是日本导演中的中坚力量。中谷美纪气场足是足,但镜头将她渲染的如同十足鬼魅,反而扣了分。木村多江将一个淳朴善良经受了许多苦难的女人演的恰到好处,大赞。广末凉子不出彩,但说话的腔调细声细气,演教养良好的小娘子还是颇有说服力。
在中谷美纪面前,谁敢自称女主角
背负着沉重的过去,谁也无法往前行、获得新生。一碰就支离破碎了。但过去的人生,不是想断就能一笔勾销的,不是娶一个读着夏洛特勃朗宁的女大学生就可以遗忘的。
金沢是我想去的地方,却意外地在离开东京的航班上瞥见了。雪中雷,红风衣,pan-pan girl,竟让我想到朗读者。她是那么聪明的女人,可是也背负不起流光杯影中的过去。她不是在杀人,她只是想杀去过去的自己。而这又怎么是Keiko这个读着夏洛特勃朗宁的女大学生可以理解的呢……
本片最强大的不是表演,也不是剧作,而是其完整的时代感。悬疑片的外壳下是一出关于日本人战后精神世界的时代悲剧,虽然节奏有点慢,但是一气呵成,可以称之为日式的“黑色电影”,广末凉子真的美得让人心碎。
就是里面有些话实在是...
广末真的老了= = 在中谷美纪面前简直就成了大妈。角色深度也被甩出几条马路。。。看《简爱》的小女人居然有这等推理能力,太哥特了吧= = 战后女性悲剧,真觉得西岛死得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