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导演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但是都不够深刻,像大杂烩,但是是做的好吃的那种。印度电影总是给人物情绪的慢镜头特写,前半段的节奏总是很慢,每一次看印度电影我都惊讶于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印度人英语说得好的真的没有那么重的口音,不要刻板印象。
全世界都一样恶臭,媒体抓住流量密码,报道的都是他们让你相信的“真相”,但是在商业社会,或许这种行为也不是自愿的,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只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实呢;学校和政府基本上是一条船上的家族裙带关系,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教育系统的腐败,校长都不知道死者的名字,只在乎声誉;那么警察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这又是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好在电影中的这个警察还是有良心的。
像萨芭这么好的老师确实大学里才有,大学再怎么烂,那种独属于大学的氛围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大学生是一个有着青春澎湃的思想的群体,所以在历史上有一些重要的游行反抗都是学生带领的,比如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很激进,很容易被煽动,或许旁观者眼中他们的“正义”是幼稚的、是被洗脑的,那是他们不明白,经历过的人会懂的,因为我在上大学时,就曾参与过一次大规模的游行,具体的不能细说,总之我在片中的两次落泪都是被这些学生感染,确实很振奋人心,被学生的勇气感动。
在印度,女人都不敢站出来帮女人说话,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为了正义而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这个内政部长是惯犯,这次风波虽然结束了,但是政治的游戏依然在继续,我们都是政治的棋子,哪怕你感觉离它很远,但你早已是其中一员。
电影以印度的国歌命名,我看完之后脑海里蹦出了我们国歌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本以为是黑帮或社会主题片,开篇却是悬疑破案,被学生爱戴的年轻女教授被qj及焚尸,随即因案情被广泛报道,学生运动民愤四起,后面副督察全力侦破,抽丝剥茧,找出真凶,又因灰色势力介入,要被迫释放犯案累累的四名混混嫌疑人,眼看满手鲜血的犯罪人要嬉笑玩闹离去,副督察举起了枪,私下处决了犯人。副督察被捕,所谓境遇性枪决被媒体报道,声援四起,大家纷纷盛赞其英雄。
到这里,已经是一个复杂又完整的故事,期间包含了印度女性被性犯罪暴力犯罪的社会问题、学生运动被镇压、大学呼吁思想运动、政客与黑暗势力的灰色地带、复杂的破案故事等等,本已足够精彩。
而电影又开始了继续揭开复杂故事的面纱。
法庭上,作为混混的辩护人,本被声援副督察的民众认为是为罪恶辩护、对受害家属的咄咄逼人,然而辩护律师重重问询,揭开了片头出现的一些画面的真正含义,案件一开始就被层层授意、有步骤、有规划的大肆炒作,引起远超本应有的社会关注及愤怒,学生运动及民情汹涌都是被故意引导的,混混因脸孔代表的种族身份早就不被人信任。真正的故事,涉及了大学导师对学生的学术压榨、对学生困境的漠视、选举选票通过媒体舆论炒作来操控、警察队伍的黑暗面、印度严重的种族问题等等。
这已经过多重反转,主题已经愈发深刻。
然后,最后的片段,又揭开了另外一重反转,由英雄变成同谋的罪犯的副督察,原来是把有关案情的真正材料送给了对方律师,哪怕自己会因此入狱,也要维护良心及正义。
看哪,多重反转多层深刻又富含血泪的社会问题,期间有众多黑暗,但最后落脚仍是正向的力量,女教授的不畏强权爱护学生,学生被误导之后又站起来的正面认识,警察牵涉其中又仍维护良知的警察队伍,站在正义一边抓住犯罪政客的政府法庭代表。
之前看美剧时,忍不住感慨,喜剧、犯罪甚至战争、恐怖片,电影都可展现给观众在黑暗下的爱国及正面力量,让全世界都感受到。印度的片子,最后好些也给我这个感觉。主创内在思想是爱国和正面是能通过电影展示的。
根据一些观影经验我认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要比完全创作型的电影好拍(限于现实题材剧情电影)
这部我觉得就把完全创作型电影的短板显露出来了。它给我感觉像是从“我要拍一部抨击某某话题的电影”到“我要编一个能串联起来的故事”然后通过电影层层揭开真相。但由于缺乏现实基础,一些请节交叠在一起会让人觉得有点假,不知道是因为无所谓合理还是做不到合理。
1⃣️副警督的自首首当其冲,他儿子出车祸看得出来应该是候选人搞的鬼,出于“英雄的背后应该有一段悲惨的故事”这种烂理由。然后警督因为妻子的“我会为了儿子的安危舍弃你的一切”的言论而潘然醒悟一般自我推翻,利用别人的手把自己绳之以法,为的是让儿子痊愈。
一个能够灵活运用“通过舆论利用公众情绪力量干涉政治活动”方法的人,一个面对女性尸体无所谓真相立即为候选人制定一份拿到选票计划的人,真的会因为这种玄乎其玄的理由去自首吗?要是你坐牢以后儿子还是没救过来怎么办?要是你自首连累到候选人于是他又拿你儿子开刀怎么办?这下你甚至因为坐牢什么都做不到。且他交出证据的时候说“是为了让我终于可以睡个好觉”。道德感像是犯罪以后突然出现了。
且我认为明知有杀人案不探寻凶手反用于政治活动使其被掩盖和亲手杀人两者之间并无罪恶等级的高下之分。何来说法“第一种可以睡好觉第二种就自我道德谴责得睡不着”呢。
2⃣️既然案件能够被推翻完全是因为嫌疑人的自首,主角为什么要对大反派“这并不是结束,这是开始。”“我要以法律为武器打的你落花流水”这样balabala了两分钟。你语言煽动能力确实行(虽然前期的母亲和法官都被你气够呛),但案子又不是你调查的,难道你想接下来的反击都靠别人给你送线索吗?好像送线索之前你也没有想要复仇,那你怎么表演的像蛰伏多年终于时机成熟开始一步步实施计划的人啊?我理解想拍续集所以让主角在结尾煽风点火,但是没必要且奇怪。只会让敌人明白自己有个蠢蠢欲动的敌人。
顺说这电影标题和海报还挺好笑的。海报上两张大脸根本互相毫无关系也不存在宿敌之说,真正作为主角宿敌的人实际上出场没几分钟,宿敌之间的故事在下一部。标题也预告化了是吧。
另外我看到律师提出“即时正义”的时候以为剧情是“虽然警督杀的是很可能被死刑的人但他还是错了”然后找到警督私自行刑而非罪犯想要逃跑后被击毙的证据,但这件事后面就被无数信息给淹没了。
诚然电影讨论的东西是多,但更多的并没有讨论好。
如果凶手确实有罪,警察是不是就可以在上法庭前下手。
为什么说“一个国家的尊严来自于这个国家给予女性的尊严”。
每15分钟就会发生的强奸案,现在有一个上了头条就被平反,其他没平反的是不是就不管了。
教授用学生毕业需要自己的签名来威胁学生并且涉及到专利权,学生自杀以后老师被抓了,没自杀的是不是不管。
那个学校的副校长从有52名学生自杀便称其能力不够所以放弃,到对“老师提出诉讼有问题的教授的要求”表现消极,投票只有一票后彻底不管,再到老师去世公开演讲称其无足轻重,是她自己半夜出现在那里有问题。这桩桩件件也没人管。
谴责了广大群众容易被舆论煽动情绪,结果真相大白以后他们又在尾随攻击押运副警督的车辆。母亲又在对着副警督锤锤打打。
这很像一段对话:“小姐,该起床了”“别叫我小姐”“好的,小姐”
就纯听不见看不见改不了。
但是这又和韩国电影那种“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的讽刺警醒式结尾不同,这种电影他们会在最后拍一段反派仍然逍遥法外的镜头,意思很明确。但宿敌这部给我的感觉像是“你解决问题了,没解决完,而且没想提醒我们要解决” 因为这些问题好像电影里的其他人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
这就让我有种便秘的感觉。
就 7分不能再多。
案子表面上,在民意和舆论裹挟下,负责案件的警官在押送有可能逃脱指控的强奸杀人罪犯途中,直接枪杀了罪犯。舆论赞扬,民意沸腾,仿佛正义得到了伸张。可实际呢,却来了个大反转:整个案子的走向,实际都是政治操纵下,由黑警、媒体、民意共同完成的“作品”。
抛开剧情反转部分,假如案子不是操纵的结果,没有反转,“为民除害”的警官,为了正义,执行了私刑!这不仅让人深思:当正义和法律对立时?正义是否比法律公正更重要?民意裹挟、媒体操控下的法律是否会变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是又有多少人并没有平等的资格能来到法律面前?
我们国家,最近一些年,网络民意和媒体,也“审判”了很多带有正义化身的案子,从最早的“药家鑫案”,“李天一强奸案”到最近的“唐山烧烤打人案”等,最终,都是法律维护了正义,民意得到了伸张。都是大快人心。可当这种现象成为趋势的时候,就会被恶人利用,就如剧中一样了。
观影后,我很感兴趣: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出现一个正义和法律公正有冲突的热案,民意又会如何,最后的审判又会如何?是法律至上、法不容情,还是在民意的裹挟下妥协?
一个国家的尊严等于TA给女性的尊严!你的沉默,就是TA们的通行证。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女性,母亲,两年多苦苦哀求法律。女儿被强奸,被除掉!如果TA被人打成那样,奸杀焚尸,还不能激起你的愤怒,你的愤怒到底为谁而留!要愤怒有什么用!然而,这是现实世界,不是想象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正义必将伸张的世界。当TA的死成了选票,当无数人的日常变成了博弈的牺牲品,世界是复杂的,更是政治的。那些事件如果是谁想要的热搜第一,你的权利是我给的,我也能拿回来。 你有勇气实践吗?你有能力承担后果吗?法律和正义不总是一样。 你为什么愤怒?因为这是头条,媒体剪辑的真相,操纵舆论,拿到吃瓜群众的选票。你看到TA被强奸了吗?信息过载,大部分人放弃了求证,TA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就是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消失的政治!
《宿敌》是2022年豆瓣冷门佳片的第一名。
看完后只想说豆瓣评分虚高不少,但可以理解。影片在内容上涉及了诸多“相对而言”敏感度很高的题材,并且像《辩护人》一样在法庭上义正辞严的说出了我们感同身受却难以言说的台词。但我觉得最大的加分光环是因为其来自于一个普遍认为在各方面都落后于我们的国度。而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评判,它看似剧情饱满感情充沛,实则完成度并不高。在类型片的方向上,影片的细节和逻辑都不够严谨;在视听语言方面,整体比较套路,过于煽情。
《宿敌》涉及到的剧情主要包括了恶劣刑事案件引起的社会舆论和校园抗议、执法机关的腐败问题及执法正当性讨论、大学校园内部权力结构的不均衡、女性社会地位,还有政坛背后的黑箱操纵。实话实说,这些内容单独放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想要影视化出来都是块硬骨头,在不够开放的社会环境更是无从谈起。但主创团队不仅能把这些题材全部串联起来,还利用叙事技巧在结尾处完成了戏剧张力较高的反转。这不仅勇气可嘉,也彰显了编剧出众的实力。影片的剧本如果细加打磨,拓展成一部10集左右的电视剧想必也会十分精彩。
如此庞大复杂的剧情,带来了两个影响。一个是影片的用时较长(2小时40分钟),但即使近3小时的片长想要完整讲述剧情依然显得吃力,近而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在部分叙事上的走马观花和小细节上的粗枝大叶。
整部影片由于用时较长,分为了上下半场。与大部分电影不同的是,影片上下半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风格,甚至变换了主角。上半场是以破案为线索的侦探电影,主角是警长。下半场是以辩论为主的法庭片,主角是受害者辩护律师。个人人为,对于侦探类型片证据发现和作案动机两者的合理性是最为基本的。对于法庭片,清晰的辩论焦点和法理逻辑分析至关重要。可惜在这两个类型元素上该片都没有做好。
上半部中,警方是如何从一个烧焦的尸体快速确认死者是身份通知家属的?目击证人只辨认出一个嫌疑人,从随后剧情可知四个嫌疑人都守口如瓶,警方是如何定位出另外三个嫌疑人的?四个嫌疑人被抓后从来没有说过烧尸体的作案动机等等。有些人要用反转之后的一盘大棋来解释,但从涉事其中的警方角度来讲,或许这些疑问都一目了然。但影片里,这是一个引起全国轩然大波的案件,受害者义愤填膺的亲朋好友,蜂拥报道的媒体,难道没有一方来询问诸如作案动机这些最基本的的内容么?
下半部法庭戏的核心应该是涉事警察是否防卫过当。常规来说至少要根据事发现场的情况,比如被害者的中弹位置,被害者是否要射击警方等等来判断防卫程度后,再抽丝剥茧的引出背后真相。然而下半部突然冒出来的“主角”辩护律师,绕过讨论直接将事件定义为私人处决,强行开启自己一系列的案情反转和国情控诉,全场包括法官竟无一质疑就顺着往下聊。如果看惯了美剧法庭戏的观众再看这个庭审肯定满脸问号。
下半部突然冒出来的主角辩护律师。影片用一种不知道是预告片还是正经剧情的呈现方式,短短几分钟就交代了他的前史以及接下来将要展开的复仇活动。要说是预告片吧,他把所有关健情节都拍了;要说是正经剧情吧,这几分钟顶一部电影的体量了。结尾突然来这么一下真的有些莫名其妙。我还特地去查了下这部电影有没有前传或者续集,结果无功而返。
再说一下影片的视听。配乐和歌曲是真的很好听,但整体的剪辑实在过于套路。尤其是上半部,基本每一场戏,都是慢镜头加配乐渲染情绪,再接一段正经的叙事推动剧情。刚开始还能勉强煽一下情绪,但很快就让人感觉疲惫。
最后单从这一部影片里所看到的社会现状说一下对印度的印象,就是极度的反差。一方面,影片法庭中所列举的女性被害案件极其的恶劣,仿佛那里还处于一个秩序混乱,离现代社会还有相当距离的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启用西方国家的制度,几乎人人会说英语,拥有一批思想走在最前列的人。个人感觉这种状态可能还会撕扯相当一段时间,而一旦磨合好,印度将会迎来一段不亚于我国的飞速发展时期。
民众日常被zz摆弄而不自知,教育系统是潜移默化的洗脑,一部电影多角度讽刺,法庭辩论的部分是想要起立鼓掌的程度,总的来说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五🌟(革命万岁!
这故事只有印度拍得出来 元素超多 女权 教育 腐败 民选政治 法治 种姓制度 选举操纵 各种问题集于一个故事 导演这么大的野心圆满完成 这种商业片让好莱坞都汗颜
“一个国家的尊严就等同于它给女性的尊严。”“这则新闻连续几周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上疯传,制造了热门话题,为了什么?这成为了这个13亿人口国家的唯一话题,这是刻意安排的,谁?为了什么,为了谁?三个问题,一个答案!”“这就是政治。为了赢,我会玩任何肮脏的游戏,政治家最大的武器知道是什么吗?情感!公众的情感!是疯狂,他们的思想,智慧还有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推翻。当他们因为这种情绪而忘记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实现统治!”“当一条狗被杀死时,人们会去抗议,但当一个人被杀死时,连狗都不会有反应,这种信念从何而来?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的政治,让指责的人戴上手铐的政治,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
影片远非完美,但格局奇高。影片内容和有这种内容的影片能出现本身这件事的二重格局,说明了印度已经进入了社会意识提高社会自组织能力,社会自组织能力进一步反哺社会意识的高速良性发展渠道,国力可持续快速上升的基础已经打好。反观它的隔壁邻居还在因为老大一跑路就举国抢药骂医生、房子卖不动就资金链断裂准备“统一”,简直是痛苦中成长的现实主义vs随时都在赢的魔幻现实主义,真心是道路选择不一样。
一部有声音的电影,估计条目不保
电影牛逼就牛逼在能将女性处境、教育腐败、政治阴谋、体制溃烂、种族歧视、煽动人心、媒体操控、正义边界、法律公信等等这一系列我们一般都不会碰的话题通过一桩女教师命案完美的串起来了。抛开上诉题材不说,电影节奏、悬疑性、人物塑造方面都属上乘。
我们现在看印度电影,看韩国电影都陷入了一种下意识的“相对尺度”感叹,但是从“绝对尺度”上来讲,很多片子的质量是不行的,只是因为他们触碰的议题使得我们给出高分,这其实很令人感慨。这个电影铺满了音乐,每十分钟就安排慢镜头煽情,从任何角度去看都很陈旧。人们的共情共的都是电影之外的东西。
片中台词:1.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报导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2.政治家最大的武器你知道是什么吗?情感,公众的情感,是疯狂,他们的思想、智慧、还有决策,都会被这种疯狂给推翻,一旦被这种疯狂所煽动,他们就不只是党内员工了,他们会成为信徒,我们要点燃他们的情感,当他们因为这种情绪而忘记其他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实现统治。……3.…为了维持权利,为了重获权利,这四个人只是他们的工具,选择那四个人,购买那四个人,并杀死那四个人。他们哪来的自信?… 这种自信就是本国的政治,法官大人。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的政治,让指责的人戴上手铐的政治。但无论你如何试图让他们闭嘴,无论你把他们关进哪座监狱,都会有人提出问题,而且,必须有人回答。因为这个国家不是任何人的父亲的私有财产,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
尽管电影本身有许多瑕疵,人物塑造刻板失败,法庭上用演讲代替举证让人感到非常混乱…但是,“政治通过媒体操纵民意、公众不关心事实更注重情绪宣泄”这两个core立得很好。
印度电影是真的敢拍呀。
又一部印度神片。现实主义题材,话题涵盖我们所关注的所有问题:性别歧视、学术权力滥用、操控媒体、程序正义、全民性的愤怒,格局由小及大,最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堪称《杰伊·比姆》的姊妹篇,在立意上甚至比其更加深刻,最精彩的是随着剧情推进完成了立场转换和内核蜕变。一起惨案被广泛关注,逍遥法外的凶手引起众怒。看似正义的枪响终结了罪恶,顺应民意皆大欢喜。法庭上的“怒汉”对案件提出了质疑,民意是否能凌驾于法律?当真相水落石出,原来一切都是肮脏的政治游戏,众人都是被操纵的武器。“未知全貌不置可否”对如今的网络时代不过是一纸空文,舆论的浪潮足以席卷所有异议。“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报道真相,还是媒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相?”比起质疑,宣泄情绪要轻松得多。比起思考,随波逐流要容易得多。打破偏见的勇气,好过执行正义的工具。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主题上的选择上真是极限反转,也只有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家才能诞生这种电影。这片的风格跟《万岁毕姆》很相似,前半部分就是印度人民受难图鉴,真正的主角出场很晚,而且很扁平化、神格化,仍带有一丝阿三开挂的调调在里面,虽然本片也在修补这一点,添加了一个冗长的结尾试图丰富一下主角的过往,但反而显得狗尾续貂
好几个反转,真相、政治、法律、人心,谁代表正义?正义是否得到伸张?期待续集
作为退学博士,仅体制谋杀这一点,就可以让我给满分。
至少敢拍!
一个字 绝!!!!
这都不能说是像了,把那些振聋发聩的台词用中文念出来,完完全全能套用到这块土地,舆论操控,媒体转移,民众的仇恨教育愤怒引导,典中典
给我看哭了,不是因为电影,而是因为印度电影竟然可以自由地发出他想发出的声音。
每次看这种题材的印度电影都只有一个感觉:印度这个国家还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