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妈妈,花多少钱我也不换这痛苦带来的快乐”
这几天,就像弗洛伦蒂诺一样,得了霍乱。晚上,霍乱的功效之一,布劳迪娅家族的失眠症,犯了。于是就去阳台,点了之烟,旁边放着刚到货的波莫,想起了原来没看完的那部《苦妓回忆录》。我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迷。在豆瓣上,看《爱情与其他魔鬼》的一个书评时,上面评论到,此书算是马尔克斯最被高估的作品。这部作品,丧失了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宏大结构和内容延伸性。看完,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爱情与其他魔鬼》比,《苦妓回忆录》的确没有马尔克斯的那些,对拉丁美洲的历史,对基督教文化对拉丁美洲人的影响,和像《霍乱》里想穷尽所有爱情方式而使之成为爱情的百科全书的雄心壮志。有的只是像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一样的,一位老人,对着一位睡着的少女,回忆着他的往事。
老人,被叫做圣人,在他九十岁的时候,想要去睡一个处女,少女,因为害怕,每晚和老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吸了溴化物,而在晚上没有知觉。圣人年轻时,总有各种各样的激情,但他总感觉那不是爱情。他,前八十九年,爱的,只是他小时候,对他那高辉而又完美的妈妈的幻影。在他脑子里,萦绕的,也总是那句,“你要娶一个白种女人,生三个孩子,第一个女儿叫费尔蒙娜,和我一样。”然而,他并没有结婚,唯一一次快要结婚的经历,也是他把新娘扔在了圣坛。就像原来不能理解费尔明娜为什么会在见弗洛伦蒂诺一眼就把他抛弃后一样,我原来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会把看起来,如此有激情的爱情就丢在圣坛前。圣人,觉得自己从来没爱过。圣人,在他九十岁的时候,爱了。爱的是一个他从未有过交流的女子。爱的是一个在他面前赤裸,而他却把被子放在她身上的处女。圣人在他写报纸的专栏上,直播了他写给她的情书。圣人的最后的疯狂,也在于那女子的不告而别,在于她去典当行的时候发现自己母亲早就把传世的耳环上的宝石换成了她奢侈生活的花销。圣人至始至终没有和她爱的人有一句交流。圣人的疯狂的时候,圣人发现自己终于爱了,爱的不可自拔。圣人的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建立在他自己身上。圣人从来没有管过爱他人的感受。圣人爱的,是他童年时候对母亲的幻想,是他把自己还没经历过的爱情全部附加在那个女孩子身上的印象。他见到少女醒着,打扮的花枝招展时的崩溃,也是他自己爱的印象不符时的崩溃。
马尔克斯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也是晚年了。就像圣人所说的那句话一样“你有多老,不取决于你活了多久,而在于你想活多久。”他感到自己生命力的衰竭,也像霍乱里面六十岁后为了防止自己衰老而自杀的人一样。圣人真实的感受到自己老了。于是他就准备爱了。圣人一辈子都在找母亲的影子而寻求幸福,于是他没爱过。发现自己的疯狂的时候,他对着母亲大吼,“妈妈,花多少钱,我也不换这份痛苦带来的快乐”。像一位书友说的一样,马尔克斯的小说,是孤独的。马尔克斯看来,为爱情而死是最高状态,如果不能为爱情而死,那么孤独就是最好的形态。爱情·带来的是痛苦,而这份痛苦所带来的美好却也像尼采所说的一样,“使人超越个体化,与世界本源共游,个体的悲剧就变成造物主的喜剧,从而获得审美的快感。“这份快感又只存在于瞬间,那么,死亡就是保存这份快感最好的方法。
就像尼采在劝青年学生不要去寻找他所说的形而上的慰藉一样,我也劝各位不要去寻找马尔克斯的爱情。马尔克斯的爱情是单方面的,自我的,而又不可持续的。维持这份爱情的唯一方式就是不可获得。你会发现,你爱的,不是对方,爱的是费尔明娜,爱的是万圣庇护的谢尔娃,爱的是美人雷梅黛丝 。你的快乐来源于痛苦而不是得到。你对不可获得的渴望代替了你对未来的期望成为你快乐的来源。所以,别沉溺于马尔克斯的书中。我?我正在快乐中。
2 ) 人的年龄并非为其实有,而是来自于他的感受
知道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有这部小说,但没看过,不知这部同名电影与原著有多大距离。电影充满南美风情,特别是南美男人的那份情种,身上那股浓厚的荷尔蒙,真不跟他们的长相是否性感有关,而是来自其特殊的DNA结构,深深地发自骨子里的。男主人公还是一位九十岁的专栏记者,为庆祝自己的生日而要找一个处女过夜的故事,并穿插回忆了他一生的风流与荒唐,情欲与混乱之爱的一生。老头儿孤独、守旧、顽固、倔强,无所事事,喋喋不休,神神叨叨,又脆弱不甚,是他的常态表现。但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对爱始终保持一颗年青的心。寻求一生也不知是否得到爱了没有,反正得不到爱,性会给你留下安慰。一生不懈追求,既为爱痴迷,又因爱而痛苦烦恼,这就是人生。
令观众感受到人的年龄并非为其实有,而是来自于他的感受。男主人公根本不知道那位处女姑娘叫什么,他心里一直用虚有的戴葛汀娜称呼她。到这般年纪,肉体行为已经不现实了,情欲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只是借肉体来抒发对爱的感慨。如今死亡将日益迫近,但根据他的活法,爱的甜美也将伴随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空虚和悔恨无法避免,但爱也并非可遇而不可求。他为情而生,为情而活,为情而死。从另一个方面说,将要夺去他老命的不应该是年龄,而是情与爱。这种对爱不懈的追求,这种活在诗里,保持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应该是这部作品的看点。
3 ) 只是剧情介绍
苦妓追忆录 - 剧情
故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讲一个老记者为了庆祝自己的九十大寿,特地找了个14岁的处女圆房,
以示自己雄风犹存。没想到上床之后,他才发现,少女已被鸨母用了药,整夜昏睡不醒。老头子看着身边少女
的青春胴体,不仅打消了取其贞操的念头,而且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她。
这实在令他大感惊奇,对他而言,爱情的生发堪称平生的头遭。他轻轻吻着她,温柔地看着她,还对她唱起了
往日的情歌,而她却一直长睡不醒。他转而回忆起了自己一生的买春经历。他这辈子曾与寻欢的妓女多达500
余人,但他从未意识到,自己还能从妓女们身上寻得真爱
4 ) 从《天堂》到《苦妓追忆录》
《天堂》(又译《赫默尔》),由荷兰女导演莎莎·波拉克执导,这部以五段故事连接的电影,形式与内容都极为独特。名叫天堂的漂亮女孩,老拍卖师的独生女,日日去夜店寻求性剌激,遇到各色各样的男人,当她遇到一位性虐待者差点被掐死时,才不得不罢手转向老父或与老父相似的男人,开始了一段逾越人伦的奇特情感。
她阻止爸爸再找情人,如坠落深渊而不可救药。人性中的乖舛与无常,或会在一些特殊人中极易显露。当然,这与成长相关。
天堂从小失去母亲,其父深爱有加。相依为命的经历,让她错把父爱当情爱,以至不断在外寻找性剌激来告慰自己极易受伤的心灵,这种长期积蓄的不安全感,让她终于害人害己。这或许也是成长的代价,至少存在于人类中的少数人中。
《苦妓追忆录》(又译《昔年种柳》2011),根据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改编,由拍过名片《饥饿》的丹麦导演卡尔森・亨林执导。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位老记者为了庆祝自己的九十大寿,特地找了位14岁的处女圆房,以示自己的雄风。
没想到上床之后,他才发现,少女已被鸨母下了药,整夜昏睡不醒,老头看到她青春胴体,打消了取其贞操的念头,渐渐发现竟然爱上了她。
这实在令他大为惊奇,对这个风流了一生的浪荡子来说,爱情乃他平生头遭。他轻轻吻了她,还对她唱起年轻时唱起的情歌。他回忆起一生买春的荒唐经历,寻欢妓女竟达500多人,但他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妓女身上找到真爱。
电影采用不断闪回交叉回忆的片断,以呈现他与每个妓女寻欢作乐的印记和点滴。看似不可思议,却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与自己的省悟——性与爱的转换,对他来说浑然一体,只是他懵懂无知。
直到这个少女的出现,原来那个整日寻花问柳的风流种,却也是一个真性情的老翁。小说改电影,内容繁杂,导演采用闪回的快速回味,实属无奈之举,也是一种运用手段。每个国家都有其独有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转而一想,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因为这种电影看到的人还是少数。
2012、11、20
5 ) 要的不是肉体,是精神是寄托。
要的不是肉体,是精神是寄托。本片不可回避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皆为商品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但也体现出了全球社会的共同问题,老无所依。要的不是肉体,是精神是寄托。本片不可回避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皆为商品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但也体现出了全球社会的共同问题,老无所依。要的不是肉体,是精神是寄托。本片不可回避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皆为商品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但也体现出了全球社会的共同问题,老无所依。
6 ) 我们永远90岁
“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都太贪婪,以至身体和灵魂都忘记了对未来的期盼,直到现实告诉我们未来和我们曾经的想象不一样,便又开始怀恋旧日。”——《苦妓回忆录》
马尔克斯的笔触一贯的细腻,封笔之作《苦妓回忆录》更是如此,一个成名已久、自成一派、阅历丰富的老人,终于将自己的一生注入到一位90岁老人的身上,他描写老人渴望仪式般的90岁生日、发现爱上黛儿加迪娜时的痛苦、失去黛儿加迪娜时得落寂、幻想与黛儿加迪娜一起生活时的欢愉及发现自己可以新生时的兴奋与喜悦都入目三分、惟妙惟肖,波澜不惊中令人感同身受。
老人不是妓女,却为何命名为《苦妓回忆录》,直到最后我才逐渐找到答案。一位叫卡茜尔达·阿尔门塔的老妇人,曾经是一位妓女,他与老人再次相遇已是垂垂老矣,老妇人说回忆自己年轻时千百个上过她床的男人,若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在一起,她都将感激不尽,连命都可以不要,即便那个男人是最差的一个。直到她遇到了如今愿意娶她的这个男人,她才得到真正的爱情与幸福,因为她知道他只属于她一个人。
老人年轻时虽放荡不羁,但一如老妇人般没有获得真爱,性只不过是不能够得到爱的一种安慰罢了,他和千千万万的卡茜尔达·阿尔门塔一样,都是苦妓。
老人90岁时爱上了这个女孩,他把黛儿加迪娜的名字赋予这个女孩,却不听女孩真实的名字,一来是黛儿加迪娜是一个被父亲国王爱上的女儿的名字,老人将自己喻作深爱她的老男人;二来是希望她是他幻想的样子,连名字也是。黛儿加迪娜全文只说过一句话,而他认为这声音太过平庸,宁愿相信这声音来自她身体里的另一个人,宁愿黛儿加迪娜没说过话,宁愿她一直装睡,不要打破他的幻想。他爱她不是因为性,而是因为情,是她的出现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变化,惶恐不安也好,热爱生活也好,他都不会打扰她,并幻想和她一起生活,因为在她身上他又年轻了。诚如自己所想,50岁后,他觉得自己在加速衰老,他不在以年为单位,而是以十年为单位,80岁后,他认为余生只剩最后一个10年,而90岁时的他遇到了黛儿加迪娜,在这里他又寻到了重生的味道,他可以因为爱情再活一个90年,现在的90岁只是一个开始。
他在幻想中与她生活,一起做家务,一起吃早餐,并把自己最在意的90岁高龄作为幻想时的对话内容,他的回答正是他释然新生的征兆:一个人的年龄不是他有多少岁,而是他感觉自己有多少岁。
电影采用不断闪回交叉回忆的片断,以呈现他与每个妓女寻欢作乐的印记和点滴。看似不可思议,却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与自己的省悟——性与爱的转换。
7.2
不错的题材,但不符合我的审美观
李长声说的对,原著和电影别对照着看,要么总有一方招你讨厌。电影不错,先不看原著了。
老记者的风流韵事。
“性只是人在没有得到真爱时的一种慰藉而已。”马尔克斯最后一部小说改编电影,九十岁疯癫丧失性能力的老作家找十四岁处女妓女“圆房”的荒诞行径,只是衰老之下他恐惧孤独的浑招,他只能在一次次不道德的追忆性与妓女的过往中,妄图体会真正的爱情。
百年孤独啊,年近一百的老人还在寻爱。
* 初拿到影碟曾经看过,需要有时间再看的电影2020-2-4 网盘下载720p再看截图
没有幻想的生活是忧伤的
马尔克斯的作品真不适合改编。
总共看过两部马尔克斯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是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一个老家伙干过很多女人的故事,总是在最后顿悟所谓的也颇可笑的“真爱”,看第一部时还觉得很震撼,看多了就觉得这种片子很令人作呕,充分暴露老男人们的性功能障碍恐惧症。
坑爹,没字幕,对原著改动蛮大的,不是很得灵魂
全片色调调的太狠了,我觉得不少戏本身的自然光很美,不知为什么全给调成美图秀秀的效果了……手法挺超现实,现实回忆自由切换,还有放下电话后类似心灵感应的交流方式。文本也是从川端的《睡美人》来的,但是有种白种人的没劲,老头子后半部分突然就陷入了纠结的爱,整个人就疯逼了,戏都很难看
和他的书一样,总是看不懂
沧桑的老人和沉睡的少女,川端康成和马尔克斯。
Passion is life.
百年的求索,百年的孤独。原来年迈也可以爱
骄傲老去的男人,像追寻月光一样追寻爱情。彻夜书写心中的悸动后,初晨的阳光照射在他的书桌上。“我为爱情疯狂了”他对着玫瑰色的清晨喊道。“不,不是疯狂,是痴呆”天边飘来一句回答。
表达太过割裂,概念大于内容。
为原著与主演打四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