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2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3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4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5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6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3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4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5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6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7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8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19基督最后的诱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8

    详细剧情

      本片不以《圣经》为依据,而是以故事为线索展示心灵内在的信仰冲突。当以色列处于罗马统治下的时候,木匠耶稣(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为罗马军队制作十字架,他为冥冥中似乎来自上帝的召唤而困扰。耶稣动身探求真相,于路邂逅起义者犹大(Harvey Keitel 饰)和昔日的朋友妓女抹大拉,他们指责耶稣的懦弱,使其坚定了信仰,越来越多的信徒加入了耶稣的队伍,施洗者约翰指点耶稣前往沙漠。耶稣抵御了诱惑,获得更大的力量,他带人围攻耶路撒冷神殿,令犹大去罗马当局告发自己,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得到天使的信息,他走下十字架,过上了平凡的生活,直到多年以后,耶稣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重新回到了自己命运中……  本片根据卡赞察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自从1983年斯科塞斯第一次筹划将本片搬上银幕,宗教团体的反对声便喧嚣尘上,致使拍片计划一再拖延。

     长篇影评

     1 ) 受难故事中的理性曙光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创世纪:1:3 神 说 , 要 有 光 , 就 有 了 光 。

    神迹起始于第一个能听到人以外的声音对他说话的人,类似《圣经》等书需要一些辅助性的必要读解和说明,这是宗教能阐述其逻辑和立场的前提。

    在这首要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上帝是什么

    在西方语境下,应该说从有人类出现伊始,世界中唯二变量只有作为自变量的自然和作为因变量的人类。在理解层面上,人创造上帝或者说神,是要在观念中树立一个可以被认知的{象征},对自然敬畏是生物生存本能的原初动力,驱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进步,作为历史与未来动态均衡博弈的结果。

    由达尔文进化论为有迹可循的推测,某个基因突变的肇始,打开了尘封已久"沉默的帷幕",认知革命开始,而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一代代人编故事,讲故事,传承故事,文明发展理应呈现为循序渐进重复历史逐步攀登的规则阶梯。但实际的事实与理论有时不可思议地高度性戏剧重合,类似于物种起源中基因突变总是占据重要位置的出现概率,众多故事的汇聚,出现了突变和跨越,耶稣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可以说,西方文化的一个源头来自于旧约与新约中,受难救世又复活重生的故事的话,对其神祇的不同逻辑、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经验阐述,其内在起始于欲望、冲动、目的,外在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变化万千的矛盾与冲突,在《基督最后的诱惑》中,老马丁以无不虔诚的口吻试图传达给所有人:既是是作为“神(弥撒亚:Messiah)”化身的耶稣,不仅仅只是文化启迪中一位传奇式的偶像,更是一位公元纪年是按照其诞生日来划分的,历史中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

    回归影片,最显著的传记式形式与结构,其间掺杂许多内心式的独白,事无巨细的前因后果,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马丁要拍摄地如此笨拙呢?

    在这里需要引入一个关于{距离}的说明。大屠杀历史学家劳尔·希尔博格(《浩劫》中唯一接受采访的历史学家)在《欧洲犹太人的毁灭》中写到过:“必须牢记(种族灭绝)大多数参与者没有对犹太小孩开枪或者往毒气室里倾倒毒气......大多数官僚成员所做的只是起草备忘录、绘制蓝图、电话交谈。他们只要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能毁灭人类”。而齐格蒙特·鲍曼也在其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提出过“道德盲视”的问题,可以简述为:意图和实际完成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行为与后果在认识上的不对等与不一致性,它能轻易否定建立在常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解,这些行为对于人类来说,很容易在意识中可以被界定为他人的行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外来意志无可指摘的工具罢了。这就能比较好地理解,奥斯维辛每天心安理得地向视镜里丢撒毒性试剂的“卫生官”;以出色飞行技巧完成投递“小男孩”和“胖子”的飞行员;简化受训就可以上战场杀敌的年轻士兵;和每次观看《拯救大兵瑞恩》中,刀尖缓缓插入心脏的不适与震撼。距离,正是可以催化同理心共情的诱因与催化剂。

    这便是马丁在开篇就引用卡赞扎基“灵与肉”战争的语录机锋,通篇的“笨拙”复刻,还原传记式人物的成长、心路的全部初衷。能以差不多亲身经历的体验,来讲述由所谓失败到所谓成功,不隐藏所有的事无巨细的微小情节,展露观众不希望看到的一切关于神圣化领袖不神圣的一面。电影中耶稣的各种神迹都显得有些迟钝与不堪,在影片大部分段落里,他更像是芸芸众生中比平常人稍强一点的俗子凡夫,犹疑多虑,卑微怯懦,虽然隐约感到自己被上帝赋予重大责任的The One,但却这一重任犹豫再三,内心充满了矛盾种种的念头,同抹大拉道别后,来到沙漠承接神的召唤,接待主人以死后灵魂容纳了耶稣,翌日清晨,耶稣与其下门人展开了一段对话,耶稣这个总听神谕导致头疼的人与一生都在致力于听到神谕的普通人之间关于罪的讨论,耶稣自承在这里,恐惧是神、是力量、是父母,他坦言自己是骗子、伪君子,声称想反抗上帝但又没有勇气。实际上他甚至分不清上帝与魔鬼,对于上帝的旨意到底是什么也犹疑不定。

    在影像形式上,马丁更是慎用严肃又严谨的宗教打光,更多采用外化式;舍弃庄严的宗教配乐,采用颇为实验与新潮的打击乐、弦乐;很多特效甚至让人“难以信服”;很多的快速推镜、主观镜头等等,展现了绝对风格化的主观能动性。

    其实回顾影史,可以看到德莱叶“绝对场外”的虔诚;布努埃尔《维莉蒂安娜》扒宗教底裤的恶趣味;伯格曼“上帝已死”的各种申述。所有思想、精神、情感状态的延续、演变、进化中,最鲜明的态度,都站在了人的这一面,甚至可以简单粗暴地二元对立归纳为:在神的另一面。

    西方社会巨变的19世纪与20世纪,社会学之父马克斯·韦伯,由新教伦理,由上帝安排的任务的新教核心内容,“天职”观念;宗教感召的默许式先验感觉;预定论,上帝有着既有安排,可以选择的自由意志;要求人们克制欲望、放弃物质享受的禁欲主义等等中,淬炼出了现代性。现代性,是文明不言而喻存在的状态,既然是一种存在着的状态,其现象与含义必定千变万化,难以名状,正像日常的生活经验,从来都不能极言陈词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也正是为了表示与“古典”的二元对立,现代社会中,于古代生活对立,对于现代性的若干印象词大概有:物质、丰富、孤独、迷失、焦虑、断裂、动荡、混乱、偶然、挣扎、世俗化、矛盾性、两面性……这些词大致统计代表了现代生活各个断面的特征。韦伯从路德的宗教改革中发现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独特根源,由虚无缥缈的观念如何能够击穿世界史实的繁尘冗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可以说,现代资产阶级是被观念性的思想凝聚与解释锻造出来的,现代性是社会合理化的过程,是用于祛魅宗教神圣性的利器,相信在现今社会中,对个人成功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此生幸福的重视,早已达到不可撼动的自然真理的地步,很少有人还会像轻易放弃人生,来侍奉上帝的古人一样来选择人生,跟别提无数丑陋不堪的“高尚名义,底下暗流”的各种丑闻案例,现代社对过去的神性原则的祛魅是空前或许也是绝后的,人,不再那么热切渴望来世的幸福,金钱至上的世俗教义,现代人忙于各种可见的现实利益。

    而马丁,正是站在指出方向的巨人韦伯的肩膀上,追随着德莱叶、布努埃尔和伯格曼等先贤的脚步,将去魅化的现代性,带入了这个由人到神,无数次被诉说的影像故事之中。

    我们不难看出,马丁镜头下的耶稣,是那个最先感到本我之外的人,对于能听到上帝声音的先知,带有天然的原罪,讲述自己成为自己讲述的故事里的弥撒亚(Messiah),甚至能隐去为何有无数的传教士可以放弃自己的人生来侍奉上帝,非理性的感召可以敦促他们永远为上帝作出高屋建瓴的历史代言,但又有哪个教士可以说自己有资格高高在上地于上帝独子平起平坐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特殊并非代表着没有人特殊,这恰恰代表着特殊是一种普遍性,甚至进一步说,人权并非天赋,而是人赋,自然法则不应该再是古人所谓的超验的善的自然本性,不再是对人有约束力的客观秩序,而变成了人的自保本能、欲望和意志。这实际上是人的自然权利,从中甚至隐约能看到日后自由主义的光芒。

    诚然这种还原耶稣为人的视角,是电影最为坚定的形式外衣,但仍不足以描绘老马丁真正希望叩击的实质,他试图道出基督诱惑的本质,我们来到了电影结构上的最后一段。

    {耶稣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

    他高呼:“父亲,你为何弃我于此不顾。”

    不理解的亲人们,放声大哭,伤心欲绝,不理解的敌人们,开心大笑,欢喜异常,没有人理解他无私释放的深沉力量。

    他的痛苦(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是如此悲痛,以至于需要神圣的合理化,撒旦前来,可以说是真心实意的善意谎言,告诉耶稣这是上帝的考验。}

    接下来进入了耶稣以为得到了上帝考验的指示,而从受难中解脱,以为完成了考验,他已然相信被代行上帝天职的守护告知的一切,也终于可以说,耶稣作为上帝的“工具”的工具性,在这里消解,而形成了能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类,所以人的主体性出现。而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正是现代性的内核,这解释除了更普遍的本质认知:即普遍认知的最合理表象,来源于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耶稣受难之后的语境,为后世的人建立听觉视觉的基础,验证了事物本质不可知的先验幻觉,即 象征秩序,人类也是唯一生活在象征秩序之中的群体动物,从语言演绎出的现实与真实客观世界之间总有一段差距,人类进入象征秩序所留下的创伤内核就是人性的标志,这也正是受难故事的理性内核。(这一创伤内核,也就是拉康所谓的真实)

    韦伯曾经提出以更少代价换取更大价值的理性化观点,叙述的正题正是:牺牲奉献作为耶稣的原罪,他还是否愿意为了可能愚昧不会被启迪的普罗众生前进?

    这里,存在着一个难以跨越超验裂缝,对于耶稣是过渡纷杂信息的整合与传达,而彼端是“迷途羔羊”们听训进而遵从的至理。在此意义上,上帝的原意是难以描述、无法真见、不能再现的真实存在,即使是作为上帝独子的耶稣,也只能通过大天使(撒旦)才能获知。于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神意本身的不可知与不必要,回到柏拉图“绝对理念”下万物都是某种东西投影的理论:上帝是那个完全不会出现、难以再现的如无必要,应该由奥卡姆剃刀剔除。

    而剃刀之下,正是理性

    此时的文本与影像交相辉映,显现出终极表意:人主体性的价值理性,是人类前进的基本原动力。它可以破除当理性从一种提高效率的形式手段变身为目的本身的时候,人将反过来被工具主宰,因此理性走向极致便是非理性的工具理性现代性悖论。实际还原了人类对于耶稣救世不可言说的超验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结构上最后这一段“诱惑”,恰恰是不能被剔除的真正神识体验

    我们甚至也不难看出,由从小意大利的独立新浪潮自信和皇后区街头主义而来的马丁西科塞斯,在光影中的这份成就革命理想主义者英雄价值的奋斗史诗野心,他从好莱坞的旧世转变到新世,从《穷街陋巷》中意志起始,《出租车司机》中伟大的独孤,《纽约,纽约》中华丽的赞叹,《愤怒的公牛》中强烈的痛苦,《喜剧之王》里的玩世不恭,《下班后》中俏皮不羁的荒诞,和《好家伙》的社会夙愿纪实等等,一步步成长为新好莱坞风格的掌旗者之一,其难以忽视的风格,早已牢牢嵌入影史序列之中,在电影这部圣经中,写下了自己的一小节福音。

    完成

     2 ) 神与撒旦

    耶稣帮罗马人做十字架,十字架是用来处刑犹太人的。 他被人唾弃,自己也十分苦恼。 他知道自己是神的儿子,却不知道该怎么去承受。

    耶稣决定去寻找答案。 他一边寻找答案,一边集结起许多信徒,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于是他被罗马人盯上了。

    神最后给他的指示是,让他死在十字架上。 直到被钉上十字架,耶稣仍然十分迷茫。

    后来自称守护天使的撒旦找到了他,告诉他神决定饶他一命。 他跟着撒旦走了,度过了充实的一生。

    在临死之前,犹大找到了他,指责他背离自己的道路,并指认了撒旦。 耶稣爬出了房门,在熊熊烈火中祈求神能给他救赎。 时间倒流了,耶稣又回到了十字架上。 耶稣喊道,一切都完成了。

    ===

    在看过的耶稣故事里,我最喜欢这个。 不像其他版本,耶稣不是圣人,他一生都在迷茫。 就像是亚伯拉罕被要求杀死自己的儿子那样迷茫。 这才是人。 时而怯懦,时而愤怒,说要用爱改变一切,后来又说要用暴力让敌人屈服。 犹大也被洗白,变成了耶稣最好的盟友。 我们总是喜欢这样的和解故事。 撒旦让耶稣度过了普通人该有的一生,神却否定了他。 显然作者更喜欢撒旦而不是神。 电影里还有很多颠覆三观的设定:施洗者是个纵欲无度的老头(犹大吐槽说他更像救世主),抹大拉的马利亚是个妓女,耶稣给罗马人做十字架。

    ===

    * 在摩洛哥的拍摄地点,他发现了广阔而充满敌意的坚硬土壤、遥远的山脉和挣扎的植被。太阳是无情的。这是旧约的土地,不欢迎爱和宽恕的信息。 * 一个关键镜头是迈克尔·鲍尔豪斯( Michael Ballhaus)的相机将耶稣推到死去的拉撒路的坟墓中。里面是黑色的,与刺眼的太阳形成对比,然后越来越黑,直到整个屏幕都充满了黑暗,并保持了几秒钟。我将此视为耶稣经历他的奇迹的象征,在此期间,他正在进入一个不可知的和可怕的空虚。 * 也许犹大是斯科塞斯在《基督最后的诱惑》中的自传角色。当然不是弥赛亚,而是走在他身边的凡人,担心他,教训他,希望他变得更好,威胁他,信任他,准备在必要时出卖他。基督是电影,犹大是导演。 * 亵渎神明?不。这部发人深省的电影仍然是斯科塞斯的重要作品,它勇敢而富有想象力地讲述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3 ) 《犹大福音》古卷和《基督最后的诱惑》

    【Hot】:简直神了!侧那,此刻热泪盈眶的我是多么地庆幸我当年的义举啊!这种美妙的感觉就像先前力排众议、咬紧牙关拒绝了一个美艳倾城的女人,二十年后警察叔叔却代表人民群众发现她居然是个专门鸩夫谋财的恶妇一样,简直太爽太high太欣慰了。事实终于证明一直以来本座把无数电影囤积在硬盘里只积灰不放映的行为绝对是高瞻远瞩的。就在我响应甲基茅寺同学的号召,在寸土寸金的D盘收藏了《基督最后的诱惑》后的第二还不知第三个年头,我万分激动地在各大媒体看到了这样一则感人的新闻:

    ==========================================================================
    链接>>>> 基督教1700年前手稿证实 犹大是英雄
    时间:2006-04-07 GMT 关键词: 犹大福音 手稿 犹大

    【星岛网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于美国东部时间6日上午在位于华盛顿的总部举行记者会,正式将一份佚失近1700百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其内容的英文翻译公之于世。连月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对这部《犹大福音》一直讳莫如深,可能与这部福音书是以出卖耶稣的犹大名义所写有关,内容具相当的争议性。

      《犹大福音》对于耶稣和门徒犹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与两千年来传统的基督宗教,完全不同的观点,并对这位背叛耶稣的门徒有新的描绘。长久以来,基督教界一直视犹大为叛徒,但《犹大福音》却颠覆这种观点,指犹大其实是耶稣最喜爱的门徒,他之所以出卖耶稣,是出于耶稣授意,为的是要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其与新约《马太福音》等四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与《约翰福音》)描述的完全相反。

    三、四世纪抄写自希腊文原稿

      这份以古埃及哥普特(Coptic)文字抄写、长达66页的古抄本,除了《犹大福音》之外,还有标题为《雅各布布布布》的文稿(又名《雅各布布布布启示录》)、《彼得致腓力书信》以及学者暂称为《阿罗基耐书》的片段。文稿年代可回溯至公元三世纪或四世纪,而这份手稿可能是根据公元150年左右一份希腊文原稿所抄写的。

      《犹大福音》的手稿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梅塞纳-马恩省斯古代艺术基金会(Maecenas Foundation for AncientArt)与韦特史料研究所(Waitt 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Discovery)共同保存、鉴定和翻译。至于这份莎草纸(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介质,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手稿修复、重组完成部分,将于4月9日在“国家地理频道”首度公开。

      《犹大福音》于1980年前后在埃及被发现,当时还只是一堆莎草纸的断简残篇。1983年,这些手稿出现在国际古物市场上,当时即有一群学者见过这份手稿。由于卖方要价三百万美元,没人买得起,这份手稿遂在纽约州长岛花旗银行的保险箱躺了近二十年,直到前几年,才由瑞士的梅塞纳-马恩省斯古代艺术基金会取得。

    五种鉴定方法证实为“旁经”著作

      国家地理学会宣称这份古抄本确定是货真价实的基督教“旁经”著作,鉴定方法有五种:放射性碳定年、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与古字比对。

      国家地理学会项目节目执行副总裁泰瑞·贾西亚(Terry Garcia)说:“这份非圣经经文的古文献戏剧性出土,是公认为过去六十年来最重大的发现,促进我们对早期基督教时期历史与神学观点的了解,十分值得历史学家、学者与神学家继续研究。”

      尽管国家地理学会等机构对于《犹大福音》相关研究工作极度保密。《时代》杂志今年二月即抢先报道了这个极具争议的重大考古发现。

      海外媒体近来曾引述一些圣经学者的话说,他们不认为《犹大福音》能让人们对耶稣或犹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也不可能动摇两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倒是可以让大家见识到基督教发展初期所存在的一些纷乱现象。
     
      学者指出,《犹大福音》属于“诺斯底派”的著作。诺斯底派盛行于公元二、三世纪,支持者们虽打着基督教旗号,却认为得救可经由“神秘直觉”(gnosis)或“知识”获得。诺斯底派人士按照他们的观点,推出了《多马福音》、《腓力福音》、《马利亚福音》、《埃及福音》、《真理福音》等许多以福音为名的著作。(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地理)
    ==========================================================================

      这个发现真是牛逼透了!虽然Gnosticism向来以“屡报屡错的世界末日预报员”著称,我依然决定fan他们一次。连带要崇拜的是《基督最后的诱惑》(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的小说原著作者、希腊人尼科斯·卡赞查基斯(Νικος Καζαντζακις,Nikos Kazantzakis),以及慧眼识珠的票房奇观兼灾难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在这次豪赌的胜利者伟岸的群像面前,当年迫于宗教界压力退出摄制组的罗伯特·德尼罗活脱脱就是个憨大。

      在这则新闻的触动下,我打开D盘那个著名的文件夹“考古资料”,点开了《基督最后的诱惑》。必须声明,我事前只依稀知道这个片子是为犹大翻案、并且“从人性角度还原了耶稣”的争议之作。这样一个定性,根据我看完全片后的鉴定,基本上已经说完整了。但是最新纸草文考古的发现已然赋予了这部通体黄沙蔽目的挣扎剧以全新的内涵:人性寓言、教派内部的权力争斗、信仰的纠葛……真实的考古发现让这个原本“纯属虚构”的寓言故事变得不再那么无稽,于是无论是它的力量还是内部戏剧性都发生了飞跃。
     
    ——————————————————————————————————————
      故事梗概可见于任何一个搜索引擎。在《基》片里头,耶稣是个十字架制作师,他时常陷入幻听,并且深受这种神启的折磨。按照时髦的后现代电影的习惯,耶稣完全可以像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那样被处理成歇斯底里的精神分裂患者,然而作为根据一部1973年问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部片子里的耶稣依然保留了经典意义上的“先知”身份:他能够听到神启(当然证据并不充分,完全可能都是撒旦的声音)、接受神示,并创造奇迹。对比这两种处理,我能感觉到完全消解“神”的后现代还原法是失败的,这种失败可以用来概括《圣女贞德》,甚至可以用来解释近几年所有的好莱坞史诗片(诸如《特洛伊》《木马屠城》)。在西方精神世界里,人性的挣扎一旦与彼岸、超验完全脱离,必将无处着根,最终不得不落草于野蛮、贪婪甚至兽性的泥沼。可笑的是好莱坞还不得不假模假式地把这种沾满泥泞的精神包装为“真正的人性”。人性中最剧烈的冲突在哪里?其实并不是“人”与“兽”,而是“人”与“神”,尽管前者在今天越来越占据主流。《基》同样走了后现代的路子,但它并不彻底,起码还承超验信仰的存在,这种处理赋予剧情冲突多层肌理的质感。

      还是言归正传。疑似精神分裂的软弱青年耶稣同学深爱着抹大拉的玛丽亚,在《圣经》的记载中,她就是那个连安息日都要顶风接客的妓女。在这个女人身前耶稣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如果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从来都无罪的话,那么请掷出手中的石头”。同样在这个女人跟前,耶稣强按住欲火,拒绝她的勾引——按照他日后在沙漠中与寻道者的对话,他在拒绝的那一刻感觉到神圣与畅快。这个例子显示出灵魂爱好者与俗世幸福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以神的名义拒绝俗世幸福,但又以神的名义拯救俗世幸福。这样的纠葛被撒旦利用,在耶稣钉上十字架后,他化身为天使将他引诱下刑场,并引诱他娶妻生子,过平凡生活,享受俗世幸福。在整个影片里,耶稣都表现得如同一个被神意劫持了的不知所措的窝囊凡人,在他拯救拉撒路的桥段里,当阴森的坟墓里已死的拉撒路伸出自己腐朽斑驳的手时,耶稣的脸上写满了迟疑和恐惧。他不停地要求上帝面对面地和他对话,但来拜访他的却只有诱惑、俗世幸福、撒旦。“人类原罪的替罪羔羊”这一艰巨使命让他难以承受,痛苦不堪。

      剧中重要性仅次于耶稣的人物是犹大,在这里他变成一个标准的爱国主义革命青年。由于起先耶稣是供职于罗马地方政府的十字架制作师,犹大受命于耶路撒冷反罗马组织前去刺杀他,但耶稣异常的神经质表现令他屡屡下不去手。随着耶稣身上日益明显地表现出先知的特质,犹大变成他忠实的门徒——如同新近发现的《犹大福音》古卷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犹大冷静、坚定,具有杰出的使命感。当耶稣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必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万分痛苦,他请求犹大向罗马当局出卖自己,帮助他实现肉身的超越,达成上帝的救赎旨意。坚强的犹大因此出卖了自己的老师。然而软弱的耶稣被撒旦欺骗,从十字架上逃脱了。在多年以后耶稣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时刻,犹大来到他面前,痛斥他的软弱和言而无信。在屠城的烽火中耶稣幡然醒悟,决定回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做回他的替罪羔羊,为世界作救赎。这个决定一经作出,剧情立即退回到他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刻,撒旦的引诱和耶稣的俗世幸福仅仅变成一段幻象。

    ——————————————————————————————————
      耶稣授命犹大出卖自己的猜测从古至今有过无数。从逻辑推论,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儿子,耶稣理应知道自己被出卖、被钉死的命运,而无论是他被动地遭到出卖,还是主动要求犹大出卖,都无损于其救赎世界的伟大,后者还尤其表现上帝和耶稣对世人的爱。正统教义将这些一概斥为异端,很可能与孔子死后儒家内部的道统斗争一样,是权力阴谋的结果:嫉妒犹大的其他门徒在经书中极力地丑化了他。而在《基》里,采用异端教义的作者偏偏把犹大竖立为悲剧的英雄,而耶稣只是一个能够知道神启、引导奇迹的软弱者,这是作者力所能及的最大程度的颠覆。这种颠覆正是出于对布道者作为“人”可能软弱的估计。这种估计参考了《犹大福音》古卷的发现,显得特别有趣,一方面更显示出基督教作为一个思想流派其内部权力结构的暗流汹涌,另一方面在细节上体现了在一个还保留着超验信仰的时代里,人性与神性冲突的真实机制和情形。

      影片与诺斯替派异端教义辉映的部分至此已结束,而作者更着意的情节显然是耶稣上十字架后受撒旦诱惑的幻象部分。按照马丁·斯科塞斯的理解,这一部分剧情说明了“罪”很多情况下就是“平凡”,即平凡生活对神圣追求的磨蚀。撒旦诱惑耶稣从来不是让他作恶,仅仅是要他娶妻生子,过好普通生活。我相信今天的观众,尤其是素无真正灵魂概念和信仰的中国观众看到这样的意见并不会有太多触动——我们并不真正相信一个完全超出自己经验范畴的世界,更不相信有为这个世界付出一切的必要,而这个东西恰恰就是所谓的信仰。过好普通生活正是这个时代最为深刻的信仰,任何一种追求崇高的努力都有可能显得古怪甚至可笑,耶稣身上的那种冲突在今天看来也就不可避免地显得不可理喻了,连带地,对战争年代那些革命者清教徒般的极端热忱我们也已经觉得难以理解。这样一种“除魅”后的对世界的理解图式本质上是经验的,除去了许多风险和痛苦,但同时也去掉了很多趣味和生命的可能性。

      关于神圣事业和俗世事业之间的冲突,影片也有所表现,但主要借鉴的内核除了基督教本身的教义外,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譬如革命者要推翻罗马对犹太人的统治,希望借助暴力,而耶稣却提倡“爱”,日后引申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个桥段纯粹来自《圣经》。而后半部分中,被撒旦扮演的天使诱惑的耶稣路过市集,听到扫罗(即布道者圣·保罗)宣讲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故事,他愤怒地指责这是欺骗。圣·保罗说,没有人会相信你的话,人们需要我所说的耶稣而不是你,我所说的那个耶稣比你这个真实的耶稣有力量得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了个《宗教大法官》的故事。十六世纪上帝以耶稣的形象重返世界,人们自发地追随他,因此宗教大法官要把上帝处死。他质问道:“你回来干什么?你为什么要妨碍我们的事业?你所许诺的‘自由’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终于帮民众实现了,他们现在把自由交给我们,这难道不是你所希望的‘自由’么?”神圣事业在这里显示出一种悖谬:上帝所说的“爱”与“自由”,在俗世操作中完全成了另外一回事。所有崇高的事业,事实上都面临着这样类似的悖谬。无论如何,插入这样一个桥段都让片子的主题变得更枝蔓了。我看到一个知道自己命运、但却不敢接受的耶稣,和一个不知道自己命运、但却相信这样一个使命的犹大,但无论那是耶稣还是犹大,都挣扎在“人”、“神”之争中。原作者、改编作者以及马丁·斯科塞斯终究并不能令中国人信服地指出,为什么普通生活对“神圣事业”的磨蚀就一定是件了不得的坏事,相反,剧情中“神圣”与“世俗”在人性这个道场上的无尽纠葛足以让我们更坚定地相信,对超验的“信仰”根本就是自寻烦恼的一项累赘。

    ——————————————————————————————————————————
      罗伯特·德尼罗退出后,威廉·达福(Willem Dafoe)顶替了他。麦高,这个《蜘蛛侠1》里头的最大反派在《基督最后的诱惑》里同样是如此的挣扎和神经质,整天瞪大了蓝色的眼睛、张圆了扭曲的嘴巴,屡屡让我想起《阿拉伯的劳伦斯》,完全没有传统概念中耶稣的温和谦爱。整体来讲这个片子其实真是不好看,在西方人眼里,它恐怕就跟《大话西游》《东邪西毒》一样不过是在玩戏说,在我眼里,它是个比日后史诗片有趣一些的宗教题材装b片。联系到《宾虚》不敢越《圣经》雷池一步的退缩姿态,以及梅尔·吉布森《耶稣受难记》一如既往的清教徒主旋律,还是叛逆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比较对我胃口。

    ——————————————————————————————————
    原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6c0510100m0n0.html

     4 ) 小评

           在这里我看到伟大的灵魂不是因为受到救济天下的感召,而是受到各种功利主义的因素,比如说在最后的高潮段落里,耶稣最后的意愿钉在十字架上,在某一种程度上,在导演所给的镜头语言的语境里,有一部分意思是因为受到撒旦的蛊惑后,在死后的日子里会不好。
        在这部电影里鲜能看到耶稣的那种怜悯的心态,始终带有宗教激情分子的狂大,我能看到基督的愤怒,基督的仇视,而没有了再福音书里的那种慈悲心。
        至于诱惑,镜头语言不够,反正所谓的那些诱惑,我觉得镜头语言渲染的不够,比如说诱惑最大的语境里,高潮段落里耶稣平反人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恬淡感,舒适感不够,反而觉得在这个时候耶稣还是痛苦的。
        在耶稣被犹大高密后,耶稣和罗马王的镜头里,在这个镜头描写里,把罗马王刻画的氛围美好(包括造型,对话里的价值观念),那观众在后来怎么会移情于耶稣。
        全篇在这样一个大题材里,不温不火,好多的语境里,看得到迷途,迷茫,但是那种宗教的价值,执着,伟岸鲜有看到。
        

     5 ) Dieu et seigneur

    她直立于我的眼睑 她的头发与我的交织 她的手与我相扣 她眼里有着我眼睛的颜色 她笼罩在我的阴影中 像飞向天空的石头 她一直圆睁双眼 她使我辗转难眠 充满光芒的梦 能够蒸发掉一个个太阳 让我笑,让我哭,让我笑 话到嘴边却无话可说 ——不死的死·爱人

    C'est un film manifique, formidable et grand! Le seigneur est un dieu sur le paradis, mais il est un homme aussi.

     6 ) 短记,电影杂记和一些细节比较/思辨

    觉得是比帕索里尼《马太福音》还要诚实的耶稣行传。1965年卡尔巴特《罗马书释义》;1970s《犹大福音》被挖掘和解密;1988年马丁拍摄《基督》;2000s阿甘本《剩余的时间》&《彼拉多与耶稣》。看起来马丁斯科塞斯的宗教视野非常刁钻深邃,而阿甘本可能也没少受这部电影影响。

    犹大福音是一个比起诺斯替视角的圣经释义来说都非常露骨的诺斯替文本,但《基督最后的诱惑》并没有使耶稣成为外在于造物神的真神。

    但是,耶稣的魔鬼意象自始至终引导耶稣的牺牲,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电影里的矛盾在于:如果真的是魔鬼引诱耶稣拒绝牺牲,那为什么它要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完成这个引诱而不是真的引诱他、挫败他的计划、毁坏神的安济(economy,神的家政)?所以蛇和狮子这两个诺斯替拜物在电影中应该是真神的使者才对。这与《马太福音》和《尼哥底姆福音》中彼拉多妻子做的恶魔之梦有本质差别(但形式上简直异曲同工):妻子因在梦中被告知耶稣的主的身份而受苦,在现实里阻止彼拉多完成处决判决。这与马丁斯科塞斯的耶稣之梦恰好相反:神的梦在梦里行使人衰弱的恶魔之术,以在现实中完成圣安济;恶魔之梦在梦中行真理之言,以使神的安排被破坏。

    在《基督》电影中耶稣的人神本性二分的冲突非常激烈,但也非常微妙。耶稣在说话前担心自己说错话怎么办,但是一旦说话便是言自神,一旦做事便是行使神的力,这种矛盾在前期到中期不断削弱,因为在沙漠试炼后耶稣行使神的愤怒盖过了一切;在牺牲时重新以最强烈的姿态回归:惊悚的梦-现实。如果说,我们将基督的人神二分性看作是神性的分裂,即一种神性故作的戏剧性,那么安济的意义又重新回到了电影——即神的安排。按照阿甘本的解读,神性在其中必须被一步步“移交”,从泥土里最终转移到神之住所,随后将献祭羔羊的回馈返送给人间——耶稣的复活和信者的救赎。在电影中,耶稣本应在犹大手中被杀死,但犹大如果杀死了耶稣,耶稣的牺牲就不是羔羊的献祭了,它只是一次普通的复仇而已。他首先要成为一直羔羊——一个神子、显过神力、无罪。所以犹大成为了耶稣的净化者,和进入安济的入口。他在安济的意义上等待着成为那个移交人,最终成为他所是的。这种移交的必须性,与人神二分性,是相符的,是同一戏剧下的不同舞台尺度。

    这种移交的意义,在电影里耶稣牺牲时的梦境里由那位天使的诱惑进行更深的揭露。以电影的意思,耶稣即使被移交给彼拉多,彼拉多在不能进行有罪宣判的时候对其下了处决的指令,但如果耶稣在这个时候退缩了,祈求被父拯救,那么上帝是可以接受他的,这也变相确认了耶稣的神之子身份。但如果这样,那么神从犹大到犹太人,再到彼拉多,到刽子手的移交路径就失效了,因为移交最终的目的是牺牲,这是神性的戏剧性,献祭的演出意义。如果演员退场,祭品重回纯粹的神性而非变成神的食物,那么戏剧就不再能演下去了。

     短评

    马丁将《流浪者之歌》中黑塞杜撰的释迦牟尼佛得道经历,移植到耶稣基督身上:耶稣背弃了跟随他的弟子,躲避到尘世中去过凡夫的生活,经历了世间种种,万劫不复之时,最后一回眸,发现自己原来在十字架上,一切都是临死之前一念所生,终于能放下一切,顿悟超脱。改编结合的很好,隐约有小说语言的诗性。

    5分钟前
  • hc
  • 还行
  • 斯科塞斯电影里的基督没有一丝的神性,他所遭遇的身份危机完全是人格的,是一种不愿意接受自己身份定位的焦虑。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面临的最后诱惑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尘世生活画卷,但如此富有意义的人世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必须回到十字架上去完成毫无意义的死亡,故而电影才不给我们看他的复活。他必须这样毫无意义地死去,好让他的使徒能够将他变成传奇颂咏。斯科塞斯的电影本来十分激烈,但他实在太过语焉不详,太与自己的信仰较劲,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展示基督一路的纠结,可这纠结最终仅仅停留在人与神这个经典动机上。因此电影中段过于沉闷。

    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 其实在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的部分都太他妈的喜感,但之后挺不错的~这真的不是犹大/基督同人志么,基督说:我害怕,留下来陪我。下一个镜头,基督在犹大怀中睡着了~哈维·凯特真丑,以至于威廉·达福在他身边都成了个美人儿~

    9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 宗教体裁人性化处理最好的一部,基督的软弱,彷徨,犹豫,收到的女人家庭,权利等的诱惑,当最后他在god面前忏悔的时候,那多么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祈求父亲的原谅,而他做的只是不想要当他的儿子,去过一个平凡人的幸福生活,那就是lucifer最终极的诱惑

    10分钟前
  • mark
  • 力荐
  • 作为一个故事,它打开了我的思路,帮助我理解了耶稣人性的一面。耶稣受难记通过视觉冲击表现肉身的痛苦,而此片描写魔鬼直抵灵魂深处的诱惑。如果不考虑改编圣经的大不敬,此片的宗旨和我理解的教义是相符的。无论时空如何交错,最终耶稣回到了十字架上,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够了。

    14分钟前
  • evanqian
  • 力荐
  • (8.5)好多评论者激动得不是地方。这种原始背景下的新故事阐释的依旧是福音的基本精神,即犹大最后说的牺牲与救赎。信徒的愤怒尚可理解,毕竟信仰的构建部分仰赖于文本。值得商榷的也是老马前面对犹大的改编如何同最后的诱惑产生联系这点电影上的问题不甚明确。

    17分钟前
  • cliosong
  • 力荐
  • 斯科塞斯根据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引起巨大争议并被天主教会认定为渎神。影片在摩洛哥拍摄,令人信服地还原了1世纪以色列。配乐极佳,威廉·达福的精彩表演绝对不逊于奥斯卡影帝,但竟被学院派忽视。犹大是虔诚的真英雄,而耶稣是软弱迷茫的神之子,在神圣与世俗间挣扎。(9.0/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 绝对反基督之作,想象惊人,无信仰之人即使无法体会凡人受到神启的煎熬,也定能被这种勇气所打动。套用旧文:“我们今日之努力,不为一个明晰未来,也无既定目标,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只为他日不后悔,只为日后说出'倘若……'堵死自己后路,即使鞠躬尽瘁,不唯死而后已。”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看的时候我想,这哥们长得真像威廉·达福,咋不让威廉·达福直接来演呢?原来他就是威廉·达福。。。

    26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还行
  • 刚看完《超凡双生》全流程视频的我一看男主角就惊了,果然是威廉·达福,所以怎么看他演耶稣怎么觉得怪。不知罗伯特德尼罗能演成啥样。我不懂基督教和圣经。无论它是否亵渎耶稣,反正我感觉拍得很神棍很肤浅很拖沓很扯淡很装逼。布景服装等倒是很好。马丁斯科塞斯筹备多年一门心思要拍的就是这?两星半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 将基督拉回到凡夫俗子七情六欲去塑造,立意出新与饱受争议姑且放到一边,最关键的,这么做势必角色言行要受到符合正常人类现实逻辑的制约,比如无助绝望感产生于自身没有改变周遭现实的能力。可分明基督他有!否则,抚眼医盲与起死回生从何而来?于是圣经神迹与转型凡夫产生了叙事冲突,二者不可兼得。

    2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 8.6 重温。尽管即沉闷又冗长,尽管日后更有成熟巅峰之作,然而再也见不到这样的马丁斯科塞斯了。耶稣的迷茫,煎熬与觉醒,结尾太过震撼,It is accomplished.

    3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 马丁重新阐释宗教的欲望竟然如此强烈!!!

    32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 保罗是骗子,犹大是英雄,耶稣有点弱,很符合尼采的思想,卡赞扎基斯是柏格森的学生,其实他内心更倾向于尼采吧。当然还有混合东方思想的诺斯提主义等等的影响,把天主教教会的创立者保罗说成是骗子,罗马天主教教会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新教徒可能无所谓。

    33分钟前
  • 看电影
  • 力荐
  • 西科塞斯版本的耶稣,上半场像个嗑药的,下半场像个中邪的,总体看像个搞摇滚的。

    34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 人类如此平凡却“被逼”为神,于是“神”也是见机行事的,双标三标的……自认为是神之子后,内心依然无限迷茫与恐惧,且很不想死的。在那一时昏迷的美梦里,有人告诉ta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权的人需要什么,愚笨的大众需要什么。“行将就木”时还要被道德绑架一番,被激发叛逆心醒了后,情愿去死了——凡夫俗子的幸福梦里已美美体验过,“功德圆满”了属于是。We have to move on,and upgrade. 只要有欲望和虚荣存在,只要生存资源不足,只要DNA要复制,一万个耶稣或许也拯救不了世界的。也许生命本身已经是奇迹,后续自相残杀是副作用,毕竟活在尘世间谁也看不清原来大家也许都是命运共同体

    38分钟前
  • 👹綠大壯🪩
  • 还行
  • 又一部老马冲奥的失败之作。反教义啊黑耶稣啊,然后威廉达福在09年又拍了部AntiChrist(虽然剧情无关宗教),这货这辈子是和耶稣结下梁子了么。大家看海报就知道我为什么会去看此片了,听说还有那个五芒星戒指,我楞是没找到。

    41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还行
  • 一切让你心安理得的,都不是真理。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 all my joys and sorrows from my youth onward has been the incessant, merciless battle between the spirit and the flesh...

    50分钟前
  • YoyoRan🤍
  • 还行
  • 这可比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有趣多了。

    55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