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的夜晚窝在沙发看完一部轻松又有余味的电影,意犹未尽。
名字叫做:《职场心计文学梦》我更愿意称作《我的塞林格之年》 这部电影对于初入职场的女性非常值得一看,电影画面复古又清新。
大部分的人都和电影女主角一样,拥抱不大不小的梦想,但是生活的沉重、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都会动摇心之所想。 当乔安娜向疯狂的崇拜者传达塞林格声音的同时,也在探索自己的声音,关于内心的文学梦,关于飘忽的爱情和未知的人生。
女主让我产生了更多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共鸣,她独自思考的眼神,自我的放空,我感受到了她的渴望,没让我失望的是她望向了自己。 同样女主也是孤独的,最好的朋友也只是站在安慰的角度,没有人真正理解你是常态,我们确实不应该从别人那里寻求鼓励和勇气,这些内驱力最该来源于自己。
职场心计文学梦,故事很平淡很琐碎,凝缩了千万个普通追梦女孩来到大城市的身影。
对于刚刚上班打工的我由格外的共鸣,原来所谓的劳动力,社会生产力,绝大部分人做的都是机械没有意义的重复性劳动工作,极其磨灭灵魂和身体。日复一日面对emotionnal的信件,按压下心里的同理心和自己的独特性,回复着信件模板。看着成熟理智,识得大体的上司和经验的同事,逐渐泯灭了自己的梦想和性灵。
正在上班的我,也是。一周五个班级,经历过的人我看到她这个状态,完全没有上课的热情,也完全没有作为年轻人生活的热情,非常幼稚可笑。我绝不想自己成为生活的机器,我想要避开我的bs,避开我的肉体身躯,甚至避开我所有生活的一切,成为一个不属于任何地方,逃离一切社会环境的边缘人物。对所有人而言,最难得可贵的是自己精神的自由,即使是深处牢笼,也要找寻自己精神的自由。
很怕自己变成她那样,到处寻找心灵的寄托和依靠而不得,没有自己的兴趣和快乐。我也正处于这种阶段,如何在家就让自己在现有的环境,改变自己,获得幸福感,获得超脱感,以及能够找到自己褪去打工人外皮的那份初心。不想一切都是不得不,不想一切都是外物逼着我做事情。
如何才能拾起那份对卓越地理教师的追求,如何才能在繁杂的工作中保持初心,不愿意变成那些人,我也注定不能止步于那种被打倒的境界。
最后说一句,被整个电影场景,服装还有女主美呆掉。
周末的夜晚窝在沙发里饶有兴致地看完,意犹未尽。一部轻松又有余味的电影,服化道特别old New Yorker ,一切都刚刚好。My Salinger Year,感觉译为《当我成为塞林格》最为妥帖,当乔安娜向疯狂的崇拜者传达塞林格声音的同时,也在探索自己的声音,关于内心的文学梦,关于飘忽的爱情和未知的人生。
电影讲述了一个女性追梦和成长的故事,原本只是来纽约朋友家小住的乔安娜,突然决定留在纽约成为一名作家,她抛下了未完成的学业和前男友,为了心中的文学梦不断追寻。求职路上偶然的机会成为了伟大的在世作家塞林格代理人玛格丽特的新助手,这份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阅读每一封书迷寄给塞林格的信,然后塞进碎纸机,并用一个统一的模板进行回复,不容许对一字一句进行改动。在阅读和处理这些信件的过程中,乔安娜激动不已,她的作家梦开始萌发并成长,她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几处印象深刻的电影场景:
1.代理人玛格丽特的人物设定,很像文学界穿prada的女魔头,时尚又刻板,一件姜黄色毛衫斜系在肩头,经常一个人站在落地窗前抽烟,望向窗外纽约的摩天楼,这个背影冷漠又独立,气场强大。当片中丹尼尔自杀的消息传来,乔安娜一脸不可置信地问:“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丹尼尔吗,玛格丽特和另一个女人共享一个男人?”如此坚强的一个事业型女魔头,在情感上可以如此卑微和让步。
2.搬到纽约后,乔安娜结识了新男朋友唐,他自作主张以乔安娜的名义租下一套破旧的房子,约定房租平摊。乔安娜在街上怒目,说刚刚租下的竟是一套没有水槽的房子!唐说没有水槽我们可以在浴缸里洗碗,没有什么大不了。后面就出现了两人跪坐在浴缸旁刷锅洗碗的镜头。
3.片尾乔安娜幻想与前男友跳舞的场景身段极其优美,查看了乔安娜扮演者Margaret Qualley的简介,果然有着在美国芭蕾舞剧院(世界六大芭蕾舞团之一)学习的经历,只差成为专业舞者。
4.片外开了小差,八卦了一下塞林格。了解到隐世后年暮的他孤僻、怪诞,一直有着洛丽塔情节。在《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一书中,作者乔伊斯回忆了与塞林格的忘年恋,并如何一砖一瓦亲手重建生活。
PS:其实为名作家阅读信件,这也是梦想中的工作啊。
乔安娜毕业后来到纽约找发小,决定留在纽约实现作家梦,被雇佣为助手,成为塞林格的文学经纪人
1.友情
乔安娜和朋友的分歧,在纽约工作一段时间后,发小坦诚布公说当初邀请她同住是以为乔安娜只是短住,于是乔安娜开始搬出去和作家男友在厨房没有水池的出租屋生活
发小后来准备和男友共同搬去男友要工作的城市,也放弃了她和乔安娜共同的文学梦,面对乔安娜的劝说,发小希望她尊重自己的选择
2.爱情
离开家乡在纽约工作,乔安娜和青梅竹马的男友分了手,初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作家布鲁克林吸引了她,但同居后发现布鲁克林热爱在作品中描述性生活,爱吹牛等等许多毛病。同时乔安娜也嫉妒男友能够在家写作完成梦想
乔安娜梦到前男友重逢跳舞的场景也很触动我
3.工作
乔安娜工作中受到委屈,内耗等也拍的很细腻,以及塞林林和她的电话
非常适合冬天的周六晚上,所谓“一杯红酒配电影”,不对,适合这部电影的,是热可可,是肉桂飘香的热红酒,是一杯带着焦糖香的Rooibus,太浓烈的,能灼伤的,都不适合它。
电影本身的故事非常简单,是在经济的困窘,世俗的担忧下,坚持作家梦的年轻人。一个刚毕业的有文学梦想的女性,到了纽约,想要成为作家。误打误撞进入了作家代理行业,跟随《麦田守望者》作者Salinger的图书经纪人工作,但她的召唤,一直是写作。Salinger更像是一个符号,电影中没有给过他正面镜头,他和女主的交集是几次电话,每一次重复的都是,Are you writing? You need to write. 与其说是Salinger对年轻人的问询,不如说是女主内心对自己的诘问。当她的代理工作有起色,也得到了认可的时候,她决心离职,继续写诗。
动人的,是电影里对女主每一次离开的处理。意识到想要留在纽约时,电话里告知在加州的男友,自己的决定;发现自己并不爱一起生活的新男友,收拾行囊,毅然离开;获得老板的认可,但更确认自己当作家的渴望,而辞去工作。每一次,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有她在纽约的轮渡上,在充满文艺气息的餐厅里,在人来人往的廊厅里,是她自己,在确认自我,在选择自我。
柔韧又果敢,真好。
以及,女主的表好好看呀!想要即刻拥有!
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找不到十年内发表的文章,文学在现在这样一个短平快、追求快餐娱乐的时代显得遥远而又奢侈,大家几乎都是在学生时代读完了这辈子读的80%的书,进入社会以后,被赚钱的焦虑裹挟,很难再静下心来打开一本书,偶尔到书店里翻开的也是各种创业经、成功学,手机上看电子书看的最多的就是各种玛丽苏架空小说。讲个笑话,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50%去当了语文老师,20%去做了文案(对,就是写各种网络广告),其他人转行了。搞文学?开什么玩笑。文学能当饭吃吗?说什么精神财富更重要?试试背个房贷?最悲哀的是,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学校,打开小红书,打开抖音,你看到的都是各种没有任何美感和内涵、夸大其词的网络“聊骚”。再讲点可悲的事,你想写点儿新时代“鲁迅文学”,最先受到的打击可能是违禁词太多过不了审。这是怎样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啊。看这部电影,让我每隔五分钟就有想打开一本书来的冲动。就因为这一点,它值得五星。
「I'm afraid that if I don't do them now, I never will.」
海南展映选用的译名够好笑的,哪有什么心计,反而Margaret Qualley自带“傻白甜气质buff”,更接近于一个不慌不忙、在那个年逐梦文学圈的职场新人故事。由于J. D. Salinger注定只是这个故事的影子配角,所以绝大多数的戏份都交由给Joanna面对爱情与职业的抉择- -而,这个故事屡见不鲜;也没有太过体现她与作家、名著更强的关系。里面难得的惊喜是《吉尔莫女孩》饰演“Michel”的Yanic Truesdale作为职员之一出现了,说真的剧集后除了2016的复活版,真的没有在任何地方看到过他了…是一开口就挺想笑的水平。
被标题骗了,以为是类似《我伺候库布里克二十年》的塞林格纪录片,原来是寻梦文学圈
喜欢关于Franny的那段,塞林格的有趣和残酷。有一段还是看哭了。
无功无过,平平淡淡,看过预告片的话感觉正片也差不多…
#70th Berlinale# 官方展映-开幕片。7分。影片成色不错,清新甜腻可口,应该是豆瓣用户最喜欢的影片类型——有文学梦想,独立自主的女青年漂在纽约的大女主故事。基本是个文学版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西格妮韦弗扮演的大牌经纪人也颇有梅姨时尚主编的架势,更何况女主角玛格丽特·库里基本就是跟海娘娘学的表演——长得也有几分相似,基本是海娘娘和艾伦佩吉的一个混合体。女主角塑造相当成功也很讨喜。强叙事旁白。塞林格不露正脸但有声音和背影出现。
果然是我喜欢的调调,每一秒钟都像在烛火下触摸厚重的纸张一样安静舒适。喜欢女主的每个特写,喜欢她内心焦灼时的跳切镜头,喜欢来信人讲述信内容时的场景还原…好奇这种电影该怎么归类概述呢…
#Berlinale20-02 情感不沉重,视觉小清新。文学女孩初入出版界的个人成长史。温和版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影片似乎想建立书信和人际沟通之间的关系(作家和读者、出版社助理和写信者、女主角和前男友等等),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深挖。讽刺的是原著作者本人/编剧之一此生作为写作者的最高成就就是这本有关塞林格的自传,倒是替故事中追求诗人梦的女主角叹息一番。
世另我 开场10min眼泪开始打转 这中文译名是什么鬼
3.5,新柏林,新气象,开幕片及格了
Berlinale Special 不知道原著小说是否也如此琐碎,电影整体看来缺乏重点。作为女性成长故事固然令人欣喜,文学的讨论则十分肤浅且有exploit塞林格名声之嫌。Sigourney Weaver气场全开,服装和场景设计可圈可点,对开幕片而言有这样的娱乐性已经足够了。
#HIIFF2020 個人蠻喜歡的一部作品,看完心情很舒暢,觀影體驗也很好~7.5/10,三星半
为文学缠绵困苦的年代 脱产创作未有付之一炬 美人们随时随地会激动得哭出来 “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精心剪裁 宽肩西装ptp领mj窄裙silhouette phone pal awww比窗里挥手让人心动 堤坝总会决堤
是喜欢的类型,给3星。视觉美学,缺乏感动。
就是一点轶事
我还是挺喜欢的,对文科生来说,会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了解一点出版行业之后,就再也吃不下这样甜美文学梦了。
仅属于纽约的品味,布碌仑到曼岛的跨越在下一站格林威治村 (Next Stop, Greenwich Village,1976) 中历历在目,而纽约女性所具有的自我意识觉醒,只是借做旧成90年代隐喻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自信、魅力和漂亮穿搭
像女主角那么聪明漂亮又有品位的女人,人设光环亮晶晶,这个人物最后没有配乐和歌曲强顶也是一样废,她实在是完美地不像话。
译名很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