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有时候这个话有着某种折中的味道,但有的时候,这句话却是在诉说着某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并不是很好。
人们总是喜欢跟自己同类聚集在一起,这其实很正常,人总是需要一些社会属性来获得认同感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这些地方多数时候都是具有一些属性来彼此区分的。
也正是因为人们都喜欢彼此进行区分以及用这样的区分来为自己冠以一种标签属性。因此,太多太多用来区分的社会标签就诞生了。比如说高收入群体,比如说中产阶层以及底层等等。
这些群体不需要社会进行太过于细致的划分,只需要自己用一种标准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己的日常就行。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一个被区分了的故事,这个故事里,主要为我们讲述了一群人被区分后,所展现出来的百态。
这是正常社会中的一部分,然而也是被我们经常性忽视的一部分。忽视不代表不存在,或许仅仅是在说这些人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主流。但究竟什么才是主流呢?这个答案就要问观众了。
《烂故事》本身不是一个烂故事,它只不过是根据一本残缺的日记以及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延伸这本日记的内容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故事很烂,但是现实中的故事却被我们习以为常,并且没有人会觉得这样做很不妥。
究竟在现实中这群人的故事到底怎么样?每一个接触过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本片给出了一种答案。位于罗马的一个底层社区,这里聚集着一些渴望成为中产阶层,但是现实中却不如意的人。他们虽然有着可以让自己稍微轻松一点的生活,然而距离自己所向往的中产阶层始终有着一种距离。
这种距离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无法逾越。本来安定的生活一直在继续,然而当某种情绪不断地袭扰的时候,这种安定就开始酝酿出来了巨大的暗涌。
于是,夏天到了,这里的生活开始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了。大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是与小孩子无关的,然而孩子们却不这么认为。当自己的父母们开始对于生活各种抱怨
的时候,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了。
父母觉得自己的生活看不见未来,孩子虽然没有太多的烦恼,然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这个自己所在的地方的看法。这个看法是不同的,但所有人的看法最终归结到了一点,这个地方需要被毁灭,所有人都要被毁灭。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念头,然而每一个孩子都这样去做了。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当所有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去做同一种事情的背后,其实就是教育出了问题。
孩子们在崇尚自己的老师的年纪,老师却没有给出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指引,最终这些孩子们的行为被家长发现后,孩子们表面上看是平静了许多,然而背后却产生了更加巨大的震动。
最终,所有的孩子在被一个对于生活失去了信心的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了更加广泛的,对于家长伤害更加深的行为上去了。
然而本片中唯一获得幸存的孩子却不得不继续跟着自己的父亲颠沛流离,早早地失去了一个做孩子的乐趣。然而故事发展到这个阶段戛然而止,原来这一起都是源自一本小孩子的残缺不全的日记以及一则社会新闻。
只不过在这个故事里,这本日记被一个大人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最终衍生出了一个故事,一个烂故事。
这并非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不引人入胜,这个故事本身就很具现实意义。因为现实中的我们是不会对低于自己阶层的人们产生多大的兴趣的,同样的,我们只会像片中的人们那样对高于自己的中产阶层发出渴望,然而却最终改变无望。即便是中产阶层,他们的生活亦是如此。
每一种阶层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而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却几乎保持不变了。
人类社会活动以及资产阶级发展这么年,带给大多数人丰盈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所有人的社会属性也被一点点的固化了。在这种坚固的社会属性中,没有人能具备流动的可能,人们最终会往下走,而往上走的路却很窄。
因此,每一个聚集区,基本上聚集的都是一部分属性差不多的人,而异类阶层的人是不愿意居住在非自己阶层的区域内的。
最终,某种情绪或者是生活方式就会传染所有人,并终于形成一种难以消除的烙印。而现实之所以悲剧,原因在于我们即使看到了这些烙印,但是改变却已经不可能。好梦不会延续,然而坏情绪却能传染。
……
你好,再见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遭遇,但他们总有相似的问题。
《烂故事》讲述的是在一座小镇发生的儿童集体自杀的故事,导致这场巨大事故的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矛头都一致性地指向了成年人。
在这座小镇里,几乎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只在乎孩子的成绩、整天抱怨连连、对孩子随意使用暴力、对待他人的善意丝毫不领情并恶意揣测他人、随意在背后侮辱他人、毫无理由的迫害他人、懦弱、极度害怕解决问题,即使是最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中自杀了都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些问题说起来都非常可笑,但是在孩子们无奈的生活中却不得不承受面对他们的可笑。
这些“大人”究竟是怎么了呢?这是自杀儿童们至死都无法理解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自杀的原因肯定是与这些大人们的行为息息相关的。
生活在这种环境的小孩们,他们过早的认识到人是很坏的,这本来是需要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慢慢去理解的,过早的见识这些使他们心灵遭到重大迫害,于是他们会过度早熟,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接触性爱,甚至会被父母们唆使;他们也会内心阴郁,无法开心地思考问题,因为父母们肯定会对他们当头一棒。
电影中有非常令人感到无奈的一幕:一位邻居买回来一个充气游泳池,好心开放给所有邻居公用,可是一位每天都愤怒不堪的丈夫面对这个行为却非常嫉妒,他觉得这是别人在向他炫耀,他表面上感谢别人提供的便利,一回到家中就恶狠狠的咒骂别人,甚至因为自己的愤怒拿刀插破邻居的游泳池。这一幕实在是令人无奈,因为这种情景在我们生活周围太常见了,你好意的施舍一旦放到公众面前就会产生无限的揣测,令人无奈的是这其中必然存在大量恶意的揣测,倘若这些恶意早已被小孩子们认识那将是多大的悲剧。这部电影只是很残忍地展示给我们看已经发生的悲剧,隐藏在我们周遭的悲剧其实仍在不停上演。
影片中设计的很多桥段都是令人不适的,其中有一段最令人感到绝望的情节:作为一位老师本来职责是在教室中传输知识,可是他却把对生活的不满发泄在教室中,他的“发泄”不是抓两个学生痛打一顿那样的发泄,而是更加可怕的发泄,他教唆孩子们制造炸弹,当父母们发现自家小孩竟然在家里做炸弹,一旦发生操作错误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在教室中告诉孩子们可以很容易买到一种很便宜但是危害极高的农药,也是“得益于”他的教唆致使儿童集体自杀惨剧的发生。
导演将这部作品命名为《烂故事》可能是想说对于人们来说这个疯狂的故事的确很烂,据说这部影片的剧本灵感是来自于一个小女孩写的日记。
这些不幸的发生或许离我们很远,或许它也离我们很近,甚至正在发生在自己身上,至于解决问题的答案,很遗憾这也是需要各自去寻找的。
影片中所有的大人都出问题了,但是有一个看起来最暴躁的父亲他却让儿子躲过了这场灾难,原因仅仅是在生活中他在乎孩子的感受,尽管他的孩子看起来最瘦小、最阴郁,但他对孩子的话语几乎都是很大的鼓励,因为他的生活从来都不是用来埋怨的,而是不断在前进的。
以上影评仅为个人感受,我也尊重每个观影人自己的看法。
《烂故事》荣获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最佳剧本银熊奖;第3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提名;第66届意大利大卫奖青年大卫奖提名、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最佳制片人提名、最佳女配角提名、最佳男配角提名、最佳摄影提名、最佳美术设计提名、最佳发型设计提名、最佳剪辑提名、最佳音效提名等。
Sic transit gloria mundi, the once illustrious Italian cinema has stalled in the doldrums for decades, Fratelli D’Innocenzo (brothers Damiano and Fabio D’Innocenzo) is the latest new blood might give the status quo a boost. BAD TALES, their sophomore feature, was awarded a Silver Bear for Best Screenplay in Berlin. It is a quietly disconcerting portrayal of the slow demise of Italian suburbia.
Set in the outskirt of Rome, not the sink area in Matteo Garrone’s DOGMAN (2018), the locality of BAD TALES is more petit bourgeois, similar to a tract housing project, denizens have a nice terraced house with a garden, plus an inflated swimming pool if they can afford one. But neither personal contentment nor domestic bliss can be traced from adults and their children alike.
The film unfolds as a man’s husky voiceover (Tortora) narrates the content of a young girl’s discarded diary which he chances upon, it takes some time to identify the girl as Alessia Placido (Rebeggiani), she and her brother Dennis (Di Cola) are straight-A students, but their father Bruno (Germano) is a lackadaisical, fickle reprobate, who is jobless and emotionally unfit, his mood swing becomes a terror to both Dennis and Alessia, their mother Dalila (Chichiarelli) is the bread maker but also cowed by Bruno’s hissy fit.
Essentially BAD TALES is an ensemble piece, there are other families with similar issues, the dissociation and incommunicability between kids and their parents. Viola Rosa (Melillo) is a victim of her vulgar, hypocritical, emotionally aloof father Pietro (Malatesta), who covertly despises the Placidos (because is belittled since he is unable to keep up the Joneses, school grade is a parent’s top-line asset to own one-upmanship), but thick as thieves with Bruno when they exchange their lecherous talk to a woman of their base desire; Ada (Borgioli) is a sexually curious tween who reads dirty messages in her father’s cellphone and wants to experiment the birds and the bees with Dennis. But the latter is bewitched by a much older, corn-fed, potty-mouthed girl Vilma (D’Ambra), who has a bun in the oven (and milk on tap, a tad barnyard though), but her life seems as aimless as those around her.
If adults are shrouded by malaise and crippled by their own petty failings, D’Innocenzo brothers devise something more wicked in the school kids’ surreptitious rebellion, and what is so horrifying is not the action itself, but the gaping negligence, how those parents can let the danger fall through the cracks when it is right in front of their eyes every day. When BAD TALES finally unleashes its sinister tragedy (Lino Musella leaves an ambiguous mark in a limited role as the kids’ abetting professor who holds a grudge against the community alter being hard done by), it doesn’t pounce upon you like a shock, the disturbing discovery is arranged as a well-measured reactive long take of Bruno (before allotting a full shot of the upshot), and Germano is singularly exceptional to pull off the brothers’ tricky maneuver, Bruno is a man who is overpowered by sheer devastation, and his delayed reactions are viscerally harrowing to the core. You can dislike Bruno like nobody’s business, but credit when credit is due, Germano’s protean acting is of the first order.
Also there is a bright side, Geremia (Korovkin), an effete, taciturn, sensitive boy who lives with his loony, virile single father Amelio (Montesi) in a prefab, unwittingly gets out of harm’s way because however odd this father-son pair looks, they actually establish a more salutary bond in spite of all the difficulties. They surely don’t share the same wavelength and his uncouthness can put you off, but Amelio never gives up talking to and cheering up the androgynous Geremia, this is what a father should do.
Through and through BAD TALES is a cautionary critique of today’s generational rift, and D’Innocenzo brothers are confidently and well versed in their own syntax of storytelling, the film is often graced with a prismatic exuber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peculiarly arresting atmosphere of ominousness is also helped by their acuteness in the incidental music (a bricolage of existent pieces), these are a few things which can add some faith in the futurity of Italian cinema, so go figure!
referential entries: Matteo Garrone’s DOGMAN (2018, 7.9/10); Damián Szifrón’s WILD TALES (2014, 8.3/10).
English Title: Bad Tales
Original Title: Favolacce
Year: 2020
Country: Italy, Switzerland
Language: Italian
Genre: Drama
Director/Screenwriter: Fratelli D'Innocenzo
Cinematography: Paolo Carnera
Editing: Esmeralda Calabria
Cast:
Elio Germano
Tommaso Di Cola
Barbara Chichiarelli
Giulietta Rebeggiani
Justin Krovkin
Gabriel Montesi
Ileana D'Ambra
Max Malatesta
Cristina Pellegrino
Giulia Melillo
Lino Musella
Laura Borgioli
Federico Majorana
Aldo Ottobrino
Massimiliano Tortora
Rating: 7.8/10
正如戛纳有嫡系导演这种说法,柏林电影节也有一批相对稳定的常客,近年来也有意招揽越来越多的新导演,日系壮大自己的嫡系成员俱乐部。这对意大利导演兄弟算是一个典型例子,法比欧·迪诺森佐和达米亚诺·迪诺森佐兄弟二人的处女作长片《青春挽歌》两年前入围柏林全景单元大获好评,而他们的第二部作品《烂故事》破格进入去年的主竞赛单元,最后更拿下最佳剧本银熊奖,可谓成功捧出了属于柏林的嫡系导演。当然,他们与戛纳的达内兄弟相比仿佛大象脚下的小蚂蚁,不过这部作品在表达和内容上仍有不少值得赞赏之处。
人物和情节全像是从美国独立电影模子里刻出来似的:郊区的破败中产、奇葩的家长、绝望的孩子、黑色幽默、青春期性萌动、暗流涌动的家长和子女关系,最后指向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结局。关于青春成长反叛的核心,这个故事与前两年一部法国影片《失控班》有不少类似,同样是孩子们在暗中组织结盟,企图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成人世界的不满和绝望。不过,这个故事重点不仅仅在孩子身上,对父母家长的刻画也占据不少篇幅,用以解释孩子们走向悲剧的终极原因。
这是一个现实主义风格的社会新闻题材,叙事结构奇特,采用旁白介入,说是来自一本小女孩的日记,以及由旁白者本人续写而成。因此,情节里混合出现小孩、父母,甚至是旁观者的视点,无序混乱地交织出一幅郊区破败中产的堕落生活图景。从社会批判因素来看,这一点应该是影片获得最佳剧本的杀手锏。然而,两位导演的风格不够突出,散乱的情节难以支撑起足够的戏剧张力,过多使用画外空间的隐藏叙事手法使得人物刻画不到位。这种手法用在群像电影里算是一种挑战,尤其对患上脸盲症的观众而言。尽管如此,影帝埃利奥·杰曼诺表演一如既往地令我印象深刻,虽说他在这届竞赛里是靠另一部电影获奖。
片中有弱智商的父亲、沉默的母亲、或者出手打人的爸爸和永远痛哭的妈妈,有很多许多人小时候曾经经历的,永远不愿提起的记忆黑洞。
一切是从一本日记开始,旁白说着自己被故事吸引,然后自己编造了这个日记中的故事,给了故事一个想象的氛围,创造一个虚拟的故事的社区,然后称之为“烂故事”。
其实,故事并不烂,烂的是生活,是大人。
一个破败小镇,可能是过去支撑经济的区位因素不在了,也或者是当下经济不景气,从而导致每个家庭都有一种压抑的氛围,即使摄影镜头都是明亮而刺目的夏天。一些很随机的小区情节作为故事的推进,你很难意识到导演究竟想展现这个逐渐没落的社区的哪些焦点,孩子们在故事的推进中逐渐越来越清晰,而那股凝聚在小孩子额头的那朵黑云也越爱越重,所有人只会发现这受困的生活为何如此混乱,有一部分无法解决的问题似乎永远无法撼动。
孩子
孩子和夏天,总是相宜的。
但是在剧中却不是这样的,几个孩子在镜头里都比较沉默,她们更多的是在父母共处的空间中被压抑着。
家庭是一种极特殊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其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父母是权威和庇护者,也是塑造者。
餐桌上被喊着背诵成绩单,因惊吓哭泣被喝止,因大人之间的邻里关系冲突而被剃去的头发,孩子们的安全感被父母左右和操控,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此外,大人之间的污言秽语和承压不当的情绪带来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地传导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他们需要承受和直面父母面临的问题传导的压力,不知所措但是又无药可解的压力在他们面前展开:道德、规则、冲突、妥协。
孩子的情绪问题,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而成年人也不能充分理解他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孩子到底在为什么烦恼,母亲在电话中听到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她颤抖着迈步上楼,原来孩子房间里的那个她之前都不当回事的异物原来是如此恐惧的物件。大人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安慰他们,而孩子能够看到彼此,他们在尝试自己找到自己处理问题的办法。
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不亚于一场狂风怒涛,蓄积了巨大的能量,青少年控制无意识的情绪反应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情感成熟程度仍停留在儿童时期的水平,而他们往往也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对自己的未来预测得很远。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受到压力和挫折,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反抗和攻击行为,只是社区里的小孩并没有采取我们常见的“逃学、打架”的这种反击方式,他们被自己一名缺乏宽容与爱的老师引导上了另外一条路。
犹记得沉默在水池里憋气凝望彼此的兄妹,是一种彼此的守望。
大人
由于电影的形式来自于一本日记的猜想,所以片中的生活段落并非是连贯的。片中的大人的形象是冷漠又功利的,他们忙乎着处理自己的问题,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关键是没有呈现出来他们对孩子的耐心与爱。
在现在单门单户的楼层出现之前,我小时候的记忆是和同伴一起玩耍的,各种串门,在过去,“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孩子事实上在一个较大的社群中长大。而现代社会,孩子们生活在大部分是填充在只有母亲、父亲以及一个或多个兄弟姐妹构成的核心家庭以及公共场合学校之中。父母和老师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所有的教养细节都发生在小环境的内部,而他们是给予孩子的爱、关注,以及必要的纪律约束的主体。
家长对孩子的种种焦虑和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成人把自己内心的世界观投射在了孩子的世界里,家长想要实现的是自己的愿望,看不到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情绪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爆发,在家里的孩子,永远都是小心翼翼讨他们的好,这种恐惧会伴随着他们成长。兄妹在父亲车上,小心翼翼地问出问题,那是他一次准备了很久的尝试,他更害怕那个他想象的未来,但是换来的确是父亲拒绝沟通的一顿毒打。
他因此而绝望,在家庭的沟通无果后,另外一个环境下的老师引导他们另外一个结局,补课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报复这个社区。
社会
正是在成年人的忽视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会寻求自己的解决途径,当无路可走的时候,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他们会有其他选择。
故事的切入和叙述方式上都有意留白了许多,即便剧情上不连续,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细节探寻到因果,所以整体的剧情张力一直在被逐步有序地被填满,然后在明亮的闷热感中,探寻到最后惨烈结局的线头,然后发现是谁点燃了那把火。
一个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过程,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完成其心理成长,如行为规则的成长、生活技能的成长,心理宽容度的成长,如果成长化的过程被打断了和压抑,没有充分完成,而且被引导打断的原因很多,片中虽然给出的是大人,这个显著因素,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大人身后的黑影。
有些悲剧是比人性更庞大的事物导致的。
虽然影片的镜头语言始终保持着最大的明亮度,但是我们能在闷热的镜头和局促的背景声中感受到压迫,一股气压却一直在周围盘旋。
虽然影片的镜头语言始终保持着最大的明亮度,但是我们能在局促的镜头和闷热的背景声中感受到压迫,一股气压却一直在周围盘旋。
能否让父母和孩子彼此看见彼此,为何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彼此看不见呢?
编剧说,这是他瞎编虚构的一个烂故事而已。
是么……
1、這一年暑假,暴雨前天空中轟然的雷鳴就像砲彈或炸藥引爆那樣,震醒了這個社區。爛故事(Favolacce,2020)中的孩子們,受一名缺乏寬容與愛的理化老師之引導與煽動,受既功利又冷酷家長之對待,受社會充斥的災難性新聞之宣傳,他們終於失去了童年的純真與人類真情的感受、體會、理解、同情宇表達。當假期過後,學校開學之際,他們不像以往那樣不捨於假期的短暫,對世間一切帶有留戀的表現——世界已然改變了他們,他們製作炸彈傷人或者吞殺蟲劑自殺,這樣的暴力方式不論是對外、對他人的,還是對內、對自己的,他們的血液中再也沒有熱騰的溫度,對世界與人群只有疏離、沮喪與絕望。關於疏離,幾次水中場景最具有代表性,包括一名孩子沉入鄰居家水池,兩名孩子在公眾泳池中憋氣,以及全家到海灘度假時,父親自顧自的日光浴,隨波漂流,遂與兩個孩子漸行漸遠。
2、古典的悲劇是人衝撞無可違抗的命運所造成,莎士比亞的悲劇是由人的性格所導致,當代的悲劇之原是冷漠的社會。
3、作家從畫外音中說他拾獲一本女孩子的日記,根據線索,這本日記是阿萊西亞(Alessia)所寫,那麼,問題是:哪些情節的部分是這名男作家所續作?而女孩的日記又結束於哪個章節呢?答案是呼之欲出的。形式表現上說,由於日記是不連貫又不成篇章的生活段落,這是導演特意讓觀影者不覺影像與劇情連貫的主因。拾獲的日記文本與男作家的加油添醋交錯,這則故事最終以帶著魔幻與寫實的感受被領略和閱讀。
4、導演對片名的解釋:fiaba+parolacce=favolacce We changed it five or six times, giving it horrible titles, until we got to this one. It’s impossible to translate, but in Italian fiaba is “fairy tales” and parolacce is “bad words”; so, Bad Tales indicates bad words and fairy tales.
5、辛意雲老師論語辛說卷一百一十四:
曾子言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曾子說,一個領導者,要隨時隨地注意到自己的姿態儀容,並由此展現出感動人的儀容和態度,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善意,這樣不只能帶動自己,也能助成人們遠離粗暴傲慢的心理情感和狀態;同時一個領導者還要能意識到隨時隨地都能夠端正調整自己的細部表情,展現自己真正的真成,這才使人們能夠相信、信賴為政者,同時也能帶動社會大眾懂得守信、實踐允諾的重要性;還要意識到說話所用的辭彙、用字遣詞,包括口氣,要和平、堅定、安詳,有著高度的理性。能如此,這就能使自己遠離了粗鄙,甚至於下流、乖違人性的相互對待和衝動。曾子認為為政最重要的是調整自己——作為一個執政者,調整自己的內心,使自己真誠、高尚、公平、守信,並用語言、態度作為一種感動人們的機會,以此提高社會群眾的心理情感,不停留在粗鄙、下流、凶暴上。曾子認為這是為政者最重要的工作,至於形式上的禮儀制度,則是事務官的專業工作,不是行政領導者或政務官的工作。
曾子的這段話也就是提醒人們,政治與社會人心、社會風氣,其實是切割不斷的,是息息相關的,同時曾子這段話也是要提醒為政者,當深入人的內心,要能成為人們內心的引導者,如同基督教的牧師一樣,或者說是印度的咕嚕(guru),也就是生命的導師,在日常生活裡,要能夠負起帶動的這分責任。即使是為政者也該具有生命導師的的色彩,因為生命的引導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我們在生活上只學習生活技能是不足以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我們有錢並不就代表幸福,只有知識的教育其實也不夠的,人們需要有一種生命覺醒的教導,如此,才能在生活中當遇到種種挫折的時候,當我們的情緒不安的時候,我們能夠被教導,能夠被調理,而後我們才能夠往下去走,才有未來。
尤其是當人們在自我覺醒的過程中,沒有意識的懵懂的發展裡,人們會不斷的問:「我活著幹嘛?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我工作的意義在哪裡?人生的價值難道就只有功成名就嗎?」在這一連串的疑惑,不斷的反問的過程裡,如果能夠有老師,有生命導師的開導,那不只是從一個宗教信仰上,還能夠從日常生活裡就直接解決問題或者理解問題,進而有了選擇。
今天的社會,老師只負責知識技能的傳授,生活上該有的心理能力、道德性行為的自我約束和訓練,在學校裡是學不到的。而至於父母,在今天家庭裡會不會教孩子這些呢?父母好像只負責給錢,至於在家裡面可以學到的與人最基本的相處、情感的處理與表達,都沒有了。父母忙得見不到孩子,或者有的時候,父母不會處理情感、情緒的問題,孩子從小就送托兒所、幼稚園、安親班,到了初中高中的時候除了去學校,就是拚命跑k書中心、跑補習班。而這還是好的,另一些不喜歡讀書的或者是學校功課跟不上的,只有徘徊在遊蕩之中,同時摸索著長大了。他們的內心,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情緒,包括他們的欲望,也因而沒有被開導而失去了調理,當他們崩潰的時候,自然就等同一顆炸彈爆炸了,不是傷人,就是自傷。
唉呀!現在每家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過度寵愛了孩子,過度的保護,所造成的結果。當然,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不過,在生活裡面沒有人教導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沒有人及時開導,提供聰明者有關人生種種的思考,這些孩子無法得到適當的人生答案,成為一個困惑者,或者是長期的困惑者。困惑,讓他們覺得活著是件辛苦的事情,時間久了,自然就會失去生存的勇氣跟毅力。不要說孩子了,我們大人不也是這樣?
因此,一個領導者的領導,重要的不只是在事務性的處理,還要能深入人心來作引導,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就如同生命的導師。當然,作為一個領導者不必隨時隨地跟人說話來開導別人,這倒不用,但是他在整個展現上得具有這種生命導師的感動力。這似乎對一個領導者要求太多了嗎?不過曾子是這麼提出的。他說,當我們能夠真正的意識到,而表達出我們內心的真情——當然,這是代表著我們內心已經有真情了,那麼就能讓人遠暴慢,同時也能夠讓人懂得守信,懂得生命的實踐力,還有能夠不再受來自自私自利生存能滿足的要求,同時也能夠不受本能的衝動推動而乖離了人性,只有自我發洩的情緒。
第一个五星,献上我的膝盖。
我喜欢故事里的细微表达,小朋友的演技和画面外的留白很好,倒是旁白……还不如就开个头。
#Berlinale20-20 散点式地呈现底层家庭生活状态,不讲前因,也无后果,但是日常生活真实的无理、暴力和畸形却被有效地呈现。台词有些跳脱,对于观众而言入戏有些困难。
类似《水瓶座》,一部依靠声音组织的电影,营造氛围的、提供暗示的、误导视线的,勾连起跳跃留白的叙事与局部模糊的情境,将不确凿的回忆坐实为虚构的现实。更适宜做为短片生成概念,试图传达的通感几近无效,因为人物始终是绷直的。
berlinale 70 8 4.5 一直盯字幕影响了观看。无力,窒息。开头还觉得无趣,被奥利奥恶心到的恶趣味。越到最后越说不出来话。是根本无法改变的现实。
人物和情节全像是从美国独立电影模子里刻出来似的:郊区中产、奇葩的家长、绝望的孩子、黑色幽默、青春期性萌动、暗流涌动的家长子女关系,最后指向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结局。然而,导演风格不够突出,人物不够乖戾,气氛不够惊悚,情节也谈不上太意外,除了几个下流的情节和不可靠叙事者的画外音处理,整个剧作显得较为平庸。影帝的表演一如既往地令我印象深刻,尽管他在这届竞赛里是靠另一部电影获奖。
#70th Berlinale#主竞赛+最佳编剧。又是一部无感乃至看得有点不舒服的片子。影片讲述罗马郊区的一个社区中几户邻居大人和孩子的奇葩和作死行为。影片一开始就由叙事人旁白称这个故事是由叙事人根据一本捡到的少女的日记续写的,并受到了一起(并不具有启发性的)社会新闻的启发,摆明了本片就是不可靠叙事。成人(两对家长和一个单身父亲,以及老师)和孩子(主要是两男两女四个少年)各有问题,能体会到导演们想要传达的荒诞感和讽刺语调,以及这种没有希望的焦灼状态,但这种强旁白引导的不可靠叙事加上众多角色,以及不太连贯的叙事,看得十分焦虑……
儿童/成人世界的互文/反衬,显示出当下世界电影「无中生有」的特征,个人的叙述与个性呈现反噬了电影基本的叙事性。
超级折扣版的哈蒙尼·科林,旁白其实有点败笔,既然是松散的非线性叙事,那就应该一鼓作气,为什么还要用线性的线索来吊着观众呢?
一个男人捡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日记本,以一起社会新闻为灵感,续写了小女孩日记本里的故事,导演试图借此去展示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有着什么样的家庭,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无论这几个家庭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事件的真实感都不会打折扣。片子里选择的这样的社会新闻,跟我们最近常看到的那些同类的社会新闻很像吧,当你去脑补新闻背后的真实故事,其实不管主人公生活在哪里,最终面临的命运和悲剧的根源其实都差不多。这样一个故事,细节处理的很聪明,一切问题都来源于不易察觉到的细节上,把一个群像的故事拍出了几分新鲜的观感。
0225 隔靴搔痒症
马拉硫磷吃多少能致死啊?
太喜欢了
其实全片最精彩的镜头就是父亲晚上躺在泳池的那处切换,其揭露效果非常撼动我,围绕泳池构建的情节也都处理得很棒。原始而漫无头绪却让人毫无睡意地往下摸索,让我想起意大利电影该有的模样,主竞赛目前最喜欢的一部,观感类似去年主竞赛的《外出偷马》。另外导演真是太爱男神了,不但在群戏中给了他那五分钟特把屏幕秒掉的特写,还附送开场不久全家吃饭的那组俯拍。
想起The Cure的《The last day of Summer》,“All that I feel for or trust in or love,All that is gone”“The last day of summer,Never felt so cold”,生命凋零时,夏天也结束了
#LFF2020# 3.5。拿奖的剧本,剧本确实是长板。小镇人物群像,夏日青春性启蒙记事。这个旁白“叙述者”的设置可以有不少文学上玩味的地方。配乐竟然走了一个suspense的风格,加上某几个人物的古怪形象,诡异氛围有了,感觉又见到一位林奇《双峰》粉丝。然而虽然这个故事谈及不少社会问题,例如家庭暴力、幼儿心理问题,分镜上的选择也很丰富,但整体还是感觉看了一部奇情通俗drama的感觉,故事之外的影像深度并没有太多。镜头下的意大利郊区风貌跟洛尔瓦彻比还是差了很多。
残酷、暧昧,试图揭示又语焉不详的幻想烂故事集。把一套社会和教育观察,试图用一个危机四伏的夏天里、一堆行为夸张诡异的成人和孩子去讲述,不一定是恰当的吧。
无可挽回的悲剧
震撼! 缺爱家庭成长特别容易出现两种情况:毁灭社会和自我毁灭#70届柏林第六天第二场主竞赛11
影片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以一些很随机的情节作为推进,你很难意识到导演究竟想展现这个罗马贫民社区的哪些层面。而影片的结尾一出,如当头棒喝,凄惨的结局瞬间唤醒你的大脑。从父母到子女,从学校到教师,他们困惑于自己的生活为何如此混乱,自我的缺陷似乎永远无法改变。可真正出了问题的,是他们难以撼动的意大利社会环境。埃利奥·杰曼诺如此的优秀,即便在这样的群戏内,亦能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