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BerlinalePalast #Competition 比姊妹篇强不少,单以本影片看算是伯格曼式的家庭伦理电影,但是不同于伯格曼的利用变焦走近角色内心提高观众带入感,本片采用极化人物关系并让观众从一个第三人旁观的角度看这个残酷的故事。
角色上也是类似于《秋日鸣奏曲》,不过扩充到了3代人。以姥姥、母亲,女儿三代人为基础构建整个家庭故事。姥姥的PUA技巧是炉火纯青的,甚至从旁观者视角已经到了极其讽刺的地步,而由此影响的母亲被这个没有男性的“社会中”的掌权者姥姥强行隔离开,得不到母亲的爱也无法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女儿。
视觉上,基本采用固定镜头和慢摇镜头,固定镜头在视觉上呈现出角色受困的状态,摇镜头本来带有极强的凝视感,但是慢摇反而会起到拉远角色和观众距离的作用。我本来在想这样的处理很难让观众带入,会让故事变得有距离感,但随后的角色关系塑造上让我感觉这可能就是导演故意为之,避免观众带入角色本身同时把角色间的关系拉高到一个超出常理的讽刺地步,让观众不被冒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导演的表达。
不喜欢的点主要是群像戏的塑造,浅焦在群像戏多个家庭参与下还是不能提供更多信息,尤其导演还有另一部作品,这种利用声音串联的四个故事在画面有交集时应该格外珍惜,结尾的处理不咋喜欢,有种从讽刺层面回到现实层面的真实感。
以两部电影合起来看其实可以看到《度日勉强》中的三个家庭的角色是于这部电影有对照关系的,只是情侣那对儿的对照感弱很多。
我承认我没看完就走了我就不评分了,记录两点:1.我那座位很好旁边就是开场隆重介绍的special guest,干啥的我没听清但是他观影过程中真的很痛苦,比脚被马丁靴磨肿了的我看起来更痛苦,在座位上滑下来滑上去,配合着手捂额头捂脸。2.没看完我就走了,门口被同样半途溜了的德国奶奶拦住“What a boring movie!”she said. 'It's a complete mess!' she groaned.
他妈的,真的太难看了
Berlinale 2.25第三场 睡了一半醒来发现还有一半。一团乱麻,唯一能夸的是色调。
考究的画面却让人真实体会了什么叫做煎熬与度秒如年。一个小时的时候已经是第无数次想起身离开,但熬到最后一场才猛然串联起了关于Life is too hard的一切因果。没打差评可能是被斯德哥尔摩了。
睡过
#berlinale73# 倒也没必要这么故作高深,不就是个劣化版伯格曼吗。。。而且留了这么多痕迹,另外一部猜也猜出来该怎么拍了,没劲
75/100
对不起,开场二十分钟我就如被睡神附体,眼睛不自觉地闭上,睡了半个多小时,醒来继续看,简直让我如坐针毡,无数次想起身,煎熬到我的下颚长了一颗很痛的痘
+
适合放给精神病人看。
精致考究的镜头和美术设计完美呼应了这种暗流涌动的氛围,时而温馨,时而幽静得宛若禁锢着这一家人和旅客的牢笼。颇为乏味的是,在这种空洞的外表下,大量的情节全部依靠对话来推进,观众看这些家庭成员彼此排列组合般地互相倾诉情感甚至吵架,对话的内容缺乏足够有效的编排,所有的情绪和言语的张力还来不及充分发酵,又被迅速溶解进下一波密集琐碎的对话和旅馆深处的不可见角落,难免有些乏味。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verti music hall感谢让我补觉成功。除了餐厅那段戏的声音设计之外乏善可陈
占的是《西伯利亚》的位置,每年一部神神叨叨,自说自话的神棍片。跟着镜头看主角到处找狗,在泳池里来回游泳,在卫生间刮腿毛。会让人开始怀疑人生,电影之神是要给我等凡人什么启示。
虽然是“独立”的作品,但难以绕过观看顺序的讨论。这里有着比另一作更突出的形式强度,内容上留给酒店一家的更多是散落的片段。无法后验地去思考如果先看本片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单就现有的感觉来说,捏合程度已经足够好,但不可避免地是观看过程中需要从另一部的土壤中吸取养分。
#Berlinale 2.5。酒店圈地,一个母系小社会,充满了各种奇葩母亲。本片塑造了酒店经营者狗血一家,镜像的Viver Mal塑造了几个客人狗血家庭。拍得倒是不错,乍一看还以为是塞拉徒弟,但仔细看,故事差远了,八点档剧情,太无聊了。一想到还要剪出来几部,天啊🥴
看完只觉得,很depressing
2.5
@EFM 因祸得福看了提前放映,非常惊喜!乍看觉得很狗血,像高配版《白莲花度假村》,细看觉得结构精巧又深邃,完成度极高!3在数学结构里是最稳定的结构,但在任何亲密关系中又是尴尬的2+1,成为最具破坏性的存在。而上帝视角的凝视带来了一种更高维的叙事逻辑。三个故事共享了一个内核,细腻又好看。迫不及待想看另一视角的姐妹篇!强烈推荐!!btw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过不好》和《不好过》(妈呀没法删了,我好像写错了是mirror的另一部)
#Berlinale #ZooPalast #Competition 比姊妹篇强不少,单以本影片看算是伯格曼式的家庭伦理电影,但是不同于伯格曼的变焦走近角色内心提高观众带入感本片采用夸张人物关系,并让观众从一个更佳旁观的角度看这个残酷的故事。角色上也是类似于《秋日鸣奏曲》,不过扩充到了3代人。视觉上,基本采用固定镜头和慢摇镜头,不光在视觉上呈现出角色受困的状态还可以拉远角色和观众的距离。我本来在想这样的处理很难让观众带入,会让故事变得有距离感,但随后的角色关系塑造上让我感觉这可能就是导演故意为之,尽量不要让观众带入角色本身。不喜欢的点主要是群像戏的塑造,浅焦在群像戏多个家庭参与下还是不能提供更多信息,尤其导演还有另一部作品。结尾的处理不咋喜欢,有种讽刺回到现实的真实感。
3.5 待补度日勉强